局部解剖学
局部解剖学

局部解剖学习重点提要局部解剖学(regional anatomy)是按照人体的局部分区,研究各区域的层次结构及其内的器官与结构的位置、毗邻关系和临床应用的科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在局部解剖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熟悉掌握以下内容:一、重要局部结构(如沟、管、窝、孔、三角等)二、重要局部的层次(如腹壁与颅顶层次)三、内脏器官:位置、毗邻、血供等四、四肢:血管神经束;血管、神经的重要行程与分布五、与临床有关的问题:手术注意事项;神经损伤表现等本资料中的重点将用粗字底线予以标注,在重点知识点后将尽量附上图谱、歌诀、表格帮助大家记忆,“okay提示”指出常考点或特别重要的重点目录第一章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局部解剖学的定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人体的分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人体的基本层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头颈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颅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额顶枕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颞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颈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局部解剖学

1、头皮:颅顶软组织浅部3层紧密相连,难以分开,即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及额枕肌,因此常将此三层合称为“头皮”。
2、神经点: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颈丛皮支浅出的集中点。
3、cooper韧带:指乳腺叶之间结缔组织纤维束,一端连于皮肤和浅筋膜浅层,一端连于浅筋膜深层。
4、calot triangle:胆囊三角。
由胆囊管、肝总管和部分肝脏面围成,是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5、肛直肠环:耻骨直肠肌、肛门外括约肌浅、深部、肠壁的纵行肌及肛门内括约肌共同构成一围绕肛管的肌环,对肛管有重要的括约功能。
6、四边孔(quadrilateral foramen):其上界为肩胛下肌和小圆肌,下界为大圆肌和背阔肌,内侧为肱三头肌长头,外侧为肱骨外科颈,孔内有腋神经和旋肱后动脉通过。
旋肱后动脉绕肱骨外科颈的后方,和前方的旋肱前动脉相互吻合。
1、颅顶软组织有几层及各层特点?答:颅顶软组织由浅入深有5层,即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及额枕肌,腱膜下隙颅骨外膜。
其中浅部3层紧密相连难以分开,因此,常将此3层合称头皮,深部2层连接疏松,较易分离。
(1)皮肤:厚而致密,有两个显著特点,也是含大量毛囊,汗腺,皮脂腺,为疖肿和皮脂腺囊肿的好发部位,二是具有丰富的血管,外伤易出血,但愈合也快。
(2)浅筋膜: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并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使皮肤与帽状腱膜紧密相连并将脂肪分隔成无数小格,内有血管,神经穿行。
(3)帽状腱膜:前连额肌后连枕肌,两侧变薄,续于颞浅筋膜。
(4)腱膜下隙:是一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此隙范围较广,前至眶上缘,后至上项线,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连接,故移动性大,此间隙若发生感染,可经导经脉或板障静脉与颅内硬脑膜静脉窦相通,因此,被认为是颅顶部的危险区。
(5)颅骨外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借少量结缔组织与颅骨表面相连,二者易于剥离,骨膜与颅缝紧密愈着,骨膜下血肿,局限于一块颅骨范围内。
2、海绵窦交通及穿经的结构?答:海绵窦:外侧壁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
局部解剖学

额顶枕区界限:前为眶上缘,后为枕外隆凸和上项线,两侧为上颞线。
由浅入深分为五层,即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额肌和枕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颅骨外膜。
浅部三层结合紧密,称头皮。
海绵窦: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窦,位于蝶鞍和垂体的两侧,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部外端。
窦内由许多结缔组织小梁,将窦腔分隔成许多相互交通的小腔隙。
窦内血流缓慢,感染时易形成栓塞。
面静脉与海绵窦交通:①面静脉可经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②面静脉可通过面深静脉、翼静脉丛与海绵窦交通。
颅内外静脉的交通:①硬脑膜静脉窦中乙状窦直接延续为颈内静脉。
②颅内外间的小静脉:小静脉环绕在脑神经干或血管周围并穿颅骨孔管的静脉丛,与颅外的静脉相通。
颅顶部危险区: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是一层非常疏松的结缔组织,头皮借此于颅骨外膜疏松结合,头皮撕裂伤多在此分离。
此间隙范围较广,移动性大,开颅时可经此间隙将皮瓣游离后翻起,此层内积血和积脓时,可广泛蔓延到全脑膜。
此间隙由静脉网,借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和颅内的硬脑膜静脉窦相通,若发生感染,可继发颅骨骨髓炎或颅腔感染。
故~面部危险三角:面静脉经过的鼻根和左右两侧口角之间的三角形区域,会因为缺乏静脉瓣而引起颅内感染。
解剖基础腮腺管行径:由腮腺前缘发出于颧弓下一横指处向前走行,至咬肌前缘向内弯转进入颊间隙,续穿颊肌开口于颊粘膜。
体表投影:自鼻翼与口角间的中点至耳屏间切迹连线的中1/3段穿经腮腺结构:纵向4个,横向3个;纵行:颈外动脉、颞浅血管、下颌后静脉、耳颞神经。
横行:上颌血管、面横血管、面神经及其分支。
腮腺鞘:腮腺表面被覆于一层筋膜即腮腺咬肌筋膜,是颈深筋膜浅层的延续,分浅、深两层包绕腺体并形成腮腺鞘。
特点:浅层厚而致密,深层十分薄弱,与咽侧壁最近,腮腺病变易由此向深面的咽部扩展翼静脉丛:位于颞下窝在翼内外肌和颞肌之间,围绕在上颌动脉周围,为上颌动脉及其分支,上颌静脉及其属支,在翼外肌周围的静脉吻合丰富形成翼丛。
它与颅内外静脉之间均有交通,其血液主要经上颌静脉注入下颌后静脉,也由面深静脉流入面静脉,此外,尚可经卵圆孔静脉丛及破裂孔静脉与海绵窦相通。
局部解剖学知识点整理

局部解剖学知识点整理1.头部解剖学:头部是人体的最上部分,包括颅骨、头皮、面部和眼睛等结构。
头部的解剖学知识点包括颅骨的骨组成、脑部结构(大脑、小脑、脑干)及其功能、面部骨骼和面部肌肉的构成。
2.颈部解剖学:颈部是连接头部和身体的部分,包括颈椎、颈部肌肉和颈血管等结构。
颈部解剖学知识点包括颈椎的构造、颈椎间盘的位置和功能、颈部肌肉的分类和作用、颈血管的路径和分布。
3.胸部解剖学:胸部位于颈部和腹部之间,包括胸腔、胸骨、肋骨和胸部肌肉等结构。
胸部解剖学知识点包括胸腔的构造和内部器官(心脏、肺、食管等)的位置和功能、胸骨和肋骨的形态和连接方式、胸部肌肉和胸腔内血管的分布。
4.腹部解剖学:腹部是位于胸部下方的部分,包括腹腔、腹肌和内脏器官等结构。
腹部解剖学知识点包括腹腔的结构、腹肌的分层和作用、内脏器官(肝脏、胃、肾脏等)的位置和功能、腹部血管和神经的分布。
5.盆腔解剖学:盆腔位于腹部和骨盆之间,包括盆腔骨、盆腔脏器和骨盆底肌群等结构。
盆腔解剖学知识点包括盆腔骨的构造和连接、盆腔脏器(子宫、卵巢、膀胱等)的位置和功能、骨盆底肌群的作用和支持函数。
6.上肢解剖学:上肢是连接肩部和手部的部分,包括上肢骨骼、肌肉和关节等结构。
上肢解剖学知识点包括上肢骨骼(肩胛骨、锁骨、上臂骨等)的形态和连接、上肢肌肉(肱二头肌、桡侧腕长肌等)的分布和功能、上肢关节(肩关节、肘关节等)的结构和运动。
7.下肢解剖学:下肢是连接骨盆和脚部的部分,包括下肢骨骼、肌肉和关节等结构。
下肢解剖学知识点包括下肢骨骼(髋骨、股骨、胫骨等)的形态和连接、下肢肌肉(臀大肌、股四头肌等)的分布和功能、下肢关节(髋关节、膝关节等)的结构和运动。
8.脊柱解剖学:脊柱是人体的支持结构,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和尾骨等结构。
脊柱解剖学知识点包括脊柱的分段和曲度、椎间盘的位置和功能、脊柱骨骼的结构和连接方式。
除了上述各个部位的解剖学知识点,还有一些常见的器官系统解剖学知识点也很重要,包括心脏、肺、肝脏、肾脏、胃肠道等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局部解剖学 实验报告

局部解剖学实验报告局部解剖学实验报告引言:局部解剖学是解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各个局部的结构和组织,对于医学生来说,掌握局部解剖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解剖和观察人体局部结构,加深对人体解剖学的理解。
实验目的:1. 了解人体局部结构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 掌握局部解剖学的观察方法和技巧;3. 培养观察和分析解剖结构的能力。
实验材料:1. 人体解剖模型;2. 解剖刀、解剖镊等解剖工具;3. 实验手册。
实验过程:1. 头颈部解剖观察首先,我们观察和解剖头颈部结构。
通过解剖模型,我们可以看到头颈部包括颅骨、颈椎、颈部肌肉等组织。
我们仔细观察颅骨的结构,包括颅骨的骨缝、骨突等。
同时,我们还可以观察到颈椎的结构,了解颈椎的构成和功能。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解剖模型观察和学习头颈部肌肉的分布和功能。
2. 胸腹部解剖观察接下来,我们观察和解剖胸腹部结构。
通过解剖模型,我们可以看到胸腹部包括胸骨、肋骨、腹肌等组织。
我们仔细观察胸骨的结构,包括胸骨的各个部分和关节。
同时,我们还可以观察到肋骨的结构,了解肋骨的构成和功能。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解剖模型观察和学习腹肌的分布和功能。
3. 上肢解剖观察紧接着,我们观察和解剖上肢结构。
通过解剖模型,我们可以看到上肢包括肩胛骨、上臂骨、前臂骨、手部等组织。
我们仔细观察肩胛骨的结构,包括肩胛骨的骨骺、骨缝等。
同时,我们还可以观察到上臂骨、前臂骨的结构,了解它们的构成和功能。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解剖模型观察和学习手部的骨骼、肌肉等结构。
4. 下肢解剖观察最后,我们观察和解剖下肢结构。
通过解剖模型,我们可以看到下肢包括髋骨、大腿骨、小腿骨、足部等组织。
我们仔细观察髋骨的结构,包括髋骨的骨缝、骨突等。
同时,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大腿骨、小腿骨的结构,了解它们的构成和功能。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解剖模型观察和学习足部的骨骼、肌肉等结构。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人体局部结构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局部解剖知识点总结

局部解剖知识点总结一、身体表面解剖身体表面解剖是解剖学的基础,它主要研究人体表面的各种标志物和表面标志,以及表面解剖和内部解剖的关系。
在学习身体表面解剖的时候,要理清楚肌肉、骨骼和器官在体表的表现形式,熟练掌握各种部位的解剖标志。
比如腋窝、胸骨下缘、肱三头肌区、髌骨上部等。
此外,还要了解体表各个部位的测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二、头部解剖头部解剖主要研究头颅、面部、颈部等区域的解剖结构。
头颅是保护脑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颅骨和颅面骨组成。
颅骨有颅顶骨、颞骨、颧骨、枕骨等组成,颅面骨主要有上颌骨、下颌骨等。
面部主要由眼、鼻、口等组成,颈部主要是通过颈椎与头部相连。
在学习头部解剖的时候,需要了解头颅和颅面骨的名称、数量、形态以及各个部分的关系,掌握头颅颅面骨的解剖标志以及各种孔窗、突起的位置和功能。
三、胸部解剖胸部是人体的重要部位,它主要包括胸骨、肋骨、胸骨软骨等组成。
在学习胸部解剖的时候,要理清楚胸骨、肋骨、胸骨软骨、锁骨以及肋间肌、膈肌等肌肉的位置和形态。
此外,还应了解胸部的器官,比如心脏、肺脏、气管、食管等器官的位置和结构。
四、腹部解剖腹部是人体的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主要部位,它包括腹膜、腹腔、腹壁、腹内器官等。
在学习腹部解剖的时候,要了解腹壁的层次结构,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等,掌握各种解剖标志的位置和形态,以及腹腔内器官的位置和结构。
五、四肢解剖四肢是人体的重要运动部位,它主要包括上肢和下肢。
在学习四肢解剖的时候,要了解上肢和下肢的骨骼、肌肉、关节、血管、神经等结构,掌握各种部位的解剖标志,熟练掌握四肢的基本动作和功能,以及四肢与躯干的连接方式。
六、神经系统解剖神经系统解剖主要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在学习神经系统解剖的时候,要了解各种脑叶、脑室、脑神经的出口和入口,脊髓的各段的特点以及脊神经的部位和分布。
局部解剖学教学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局部解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基本层次和基本毗邻关系,了解局部解剖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剖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局部解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单元:根据教学大纲,选择局部解剖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
2. 教学重点:局部解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基本层次和基本毗邻关系。
3. 教学难点:局部解剖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局部解剖学的基本知识。
2. 实验法:通过解剖操作,使学生掌握局部解剖学的实际应用。
3. 案例分析法:结合临床病例,提高学生对局部解剖学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出问题:局部解剖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是什么?2. 回答问题:局部解剖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讲解1. 讲解局部解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基本层次和基本毗邻关系。
2. 分析局部解剖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三)实验操作1. 指导学生进行局部解剖实验操作。
2. 学生分组进行解剖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案例分析1. 结合临床病例,分析局部解剖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局部解剖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课后复习,提高自身解剖操作技能。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积极性。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的解剖操作技能。
3.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将局部解剖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局部解剖学

绪论一、局部解剖学定义局部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各局部内各器官(结构)间关系的科学。
即探讨人体各局部是由哪些骨、肌肉、血管、神经及内脏组成,及组成该局部的各器官间是以何种方式相互组合。
二、局部解剖学目的和任务局部解剖学的目的和任务是,明确人体各局部内器官的数目(结论),器官间的关系(路线)及器官的内部关系(原则)。
以求获得正确的结论,确立正确的处理路线和原则。
达到对各局部进行"拆、卸、修、补、组装及重建"之目的。
三、局部解剖学与系统解剖学的区别系统解剖学是按机能对人体进行划分,重点研究器官的形态;局部解剖学是按局部对人体进行划分,重点研究器官与器官间的关系。
四、器官间各种关系1、层次关系:层次关系是人体各局部最主要的关系,在体壁和四肢,呈现封套式层次关系。
在体腔,则呈现行列式层次关系。
封套式层次关系即:由浅入深分别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肌肉和骨,前二者称浅层结构;后三者称深层结构。
行列式层次即:上下、左右、内外、前后及浅深间关系。
2、间接关系:间接关系即腔隙关系,器官与器官间相贴但不直接相连,其间有空间相隔。
主要出现于三大浆膜囊存在的局部,即胸部、腹部和盆部。
间接关系为局部器官提供了良好的活动环境,同时也为处该局部器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即天然的通道,但又是病变扩散的途径。
3、间隙关系:间隙关系是器官与器官间直接关系,其特点为器官与器官间由疏松组织连接。
既有利于器官的活动,又是进入该器官血管神经的通道,易剥离。
是处理各局部首选的路线和进路,也是病变扩散的途径即危险的局部关系。
4、其他各种形式器官间关系:韧带、隔、缔、孔、三角、沟、管等是器官间的特殊关系,也是确定各种结构的标志。
五、局部的划分1、自然划分:人体可自然地划分为8个局部,即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脊柱区、上肢和下肢。
2、人为划分:为有利于研究各局部器官间的关系,可将8大局部根据其组装特点进一步划分若干小的局部,最小的局部即一器官所占据的局部,即器官的局部解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交感干
• 位于脊柱两侧,奇静脉和半奇静脉后方,肋头和 肋血管前方 • 借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与肋间神经相连 • 每侧交感干有10-12个胸神经节 • 上5对参与心丛、肺从、食管丛 • 6-9胸神经节穿出的节前纤维构成内脏大神经, 终于腹腔神经节 • 10-12胸神经节穿出的节前纤维构成内脏小神经, 终于主动脉肾节
食管上、下三角
食管上三角:
由左锁骨下动脉、
主动脉弓、脊柱围成。
内容:食管上段 胸导管
食管下三角: 由心包、胸
主动脉、膈肌 围成。
内容:食管下段
迷 走 神
• 食管动脉:上段来自肋间后动脉和支气管 动脉;下段来自胸主动脉发出的食管动脉 • 食管静脉:注入奇静脉、半奇静脉和副半 奇静脉 • 淋巴循环,上段注入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下段注入纵膈后和胃左淋巴结。 • 神经
主动脉弓及其分支
• 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 • 凸侧发出头臂干、左 颈总动脉、左锁骨下 动脉(右向左) • 动脉导管三角: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和 左肺动脉围成,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 经和心浅丛
气管胸部和支气管
• 平胸骨角分左右支气 管,气管杈(内面有 气管隆脊,辨认标志) • 气管男性平均13.6厘 米,女性12厘米
膈胸膜
纵隔胸膜 胸膜顶
肋膈隐窝:
为肋胸膜与膈
胸膜反折处所形成
的半环形隐窝,为
胸膜腔的最低处,
胸膜腔积液首先聚
积于此。
胸廓及血管
3. 肋间隙的结构
(1)肋间肌
(2)肋间血管
(3)肋间神经
胸膜腔穿刺:
在胸后壁应稍 靠下位肋骨上缘进 针。 在胸前壁应在
肋间隙中部进针, 以免伤及肋间血管 神经。
胸腔穿刺
三、胸膜和胸膜腔
1. 胸膜的概念
胸膜为一层薄而光滑
的浆膜,分二层: 脏胸膜
壁胸膜
脏胸膜和壁胸
膜在肺根处互相移 行,移行处在肺根
下方二层胸膜重叠
形成肺韧带。
胸膜腔:
概念: 为脏、壁二层 胸膜之间的潜在性腔
隙,左、右各一,内
有少量浆液,可减少
摩擦。
(注意与胸腔的区别)
2.壁胸膜的分部
分4 部: 肋胸膜
• 后层有气管、食管和胸导管
前层:胸腺
左:主A弓及其3大分支
后层:气管 食管 胸导管 左喉返N
胸腺thymus
• 左右两叶构成,前为胸骨,后面附于心包 和大血管前面,上达胸廓上口,下至前纵 隔。可达颈部。 • 随着年龄增长退化。 • 动脉来自胸廓内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 • 胸腺瘤,重症肌无力
2. 周界
前界:胸骨
后界:脊柱胸段
两侧:纵隔胸膜
上:胸廓上口 下:膈
分
区
• 四分法,以胸骨角和第四胸椎体下缘的平 面,分为上、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的 前后壁为界,分为前、中、后纵隔。 • 三分法,以气管和支气管的前壁以及心包 后壁为界分为前纵隔和后纵隔,前纵隔又 以胸骨角平面分为上、下纵隔
侧面观
上5对参与心丛、肺从、食管丛 6-9胸神经节穿出的节前纤维构成内脏大神经,终于腹腔神经节 10-12胸神经节穿出的节前纤维构成内脏小神经,终于主动脉肾节
纵隔间隙
• 与颈部和腹部相连 • 胸骨后间隙:炎症蔓延,结肠代食管的胸 骨后径路 • 气管前间隙:纵隔镜入路 • 食管后间隙
胸腺瘤
• 位于前上纵隔,大血管前间隙内,一般为 一侧性的。 • 病理: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和混合 型三类。 • 多为良性,包膜完整,有潜在恶性。 • 良恶性取决于生物学行为。 • 15%合并重症肌无力。
上腔静脉及其属支
• 由左右头臂静脉在右侧第一胸肋结合处汇 合而成,有奇静脉注入 • 头臂静脉由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 关节后方汇合而成。左头臂静脉长6-7厘 米,向右下,有时位于气管前方,易损伤。
肺结构
• 左肺被斜裂分上下叶 • 右肺被斜裂和水平裂 分为上、中、下三叶
• 图
几个概念
• 肺门:肺纵隔面中部的凹陷,有支气管、 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支气管动脉、 支气管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 • 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 • 支气管肺段:肺段支气管及所属肺组织, 锥形,底位于肺表面,尖朝向肺门。 • 支气管肺淋巴结:肺门处,10组
副半奇静脉
• 沿胸椎体左侧下行,注入半奇静脉或奇静 脉 • 收集左侧上部的肋间后静脉的血液
胸导管
• 平第12胸椎下缘高度起自乳糜池,经主动 脉裂孔进入胸腔,于胸主动脉和奇静脉之 间上行,至第5胸椎高度经食管与脊柱之间 向左侧斜行,然后经食管与纵隔胸膜之间 上行至颈部注入左静脉角。 • 引流全身3/4淋巴 • 损伤引起乳糜胸
迷走神经的胸部分支(后纵隔)
• • • • 经肺根后方下行 和交感干构成心浅丛、心深丛 肺丛 食管前丛、食管后丛—迷走神经前干、后 干入腹腔 • 作用:一般内脏感觉和一般内脏运动
胸主动脉
• 主动脉弓-胸主动脉 -腹主动脉 • 后壁发出肋间后动脉 • 纵膈后淋巴结:食管 胸部周围 • 毗邻器官
奇静脉
胸腔闭式引流术
肺 lung
• 位置 胸腔内,纵隔两侧,借肺根和肺韧带与纵 隔相连。肋面、膈面、纵隔面 • 肺尖:高出肋骨内上2-3厘米 • 肺底:隔膈与腹腔器官相邻 • 肺韧带:脏胸膜和壁胸膜在肺根处互相移 行,移行处在肺根下方二层胸膜重叠形成 肺韧带。
体表投影
• 平静呼吸时,在锁骨中线、腋中线、和肩 胛线分别与第6、8、10肋相交,后正中线 两侧平第10胸椎棘突
肺神经
• 肺丛的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支 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和腺体分泌 • 交感神经,作用相反 • 内脏感觉神经分布于支气管粘膜、肺泡和 脏胸膜
纵隔(mediastinum)
• 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器官、结构和结缔组 织的总称。呈矢状位,正中偏左,上窄下 宽,前短后长。
• 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两侧为纵隔胸 膜,上为胸廓上口,下为膈 • 相对固定,病变时可偏移。
• 左侧面观:左肺门;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 迷走神经和喉返神经;交感干和内脏大神 经;主动脉及分支:食管上、下三角
右侧面观:右肺门;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 迷走神经和喉返神经;右头臂静脉和奇静 脉弓、上腔静脉;气管和食管、下腔静脉
上纵隔
• 前层有胸腺、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
• 中层有主动脉及其分支、膈神经和迷走神 经
• 在右膈脚处起自右腰升静脉,经食管后方和胸主动脉右侧上行,至第 四胸椎体高度向前勾绕右肺根注入上腔静脉 • 收集右侧肋间静脉、食管静脉、支气管静脉和半奇静脉 • 沟通上、下腔静脉系,侧副循环途径。
半奇静脉
• 在左膈脚处起自左腰升静脉,沿椎体左侧 上行,达第八胸椎体高度经胸主动脉和食 管后方向右跨越脊柱,注入奇静脉 • 收集左侧下部肋间后静脉、食管静脉和副 半奇静脉
组织。由于两侧胸膜接近,前纵隔较狭窄
中纵隔
• 内有心包、心、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膈
神经和心包隔血管等
后纵隔
• 内有食管、迷走神经、胸主动脉、奇静脉、 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导管、交感干 胸部和纵隔后淋巴结
食管胸部
• 与胸主动脉交叉,上部位于胸主动脉右侧, 下部位于胸主动脉前方 • 毗邻 • 狭窄和左心房压迹 • 食管后隐窝
3.
4.
The origin of the aortic arch.
The boundary line between the superior and inferior mediastina
5.
The second constriction of the esophagus..
胸 部 标 志 线
肺根结构的排列:
从前到后,左右肺都为:
肺静脉
肺动脉
支气管
从上到下:
左肺为: 肺动脉 支气管 肺静脉
右肺为:支气管 肺动脉
肺静脉
血管
• 肺血管:功能性,参与气体交换 • 支气管血管:营养性,供给氧气和营养物 质 • 肺动脉、肺静脉 • 支气管动脉:1-3支,起自胸主动脉或肋间 后动脉 • 支气管静脉:注入奇静脉
• • • •
气管男性平均13.6厘米,女性12厘米 左主支气管细长倾斜,4.5-4.8cm 右主支气管粗短陡直,1.9-2.1cm 分软骨部和膜部,动脉来自甲状腺下动脉、 支气管动脉、肋间后动脉和胸廓内动脉
下纵隔
• 以心包前后界,分为前、 中、后纵隔
前纵隔
• 内有胸腺下部、纵隔前淋巴结和疏松结缔
肺、纵隔的局部解剖
• 一 概述 • 二 分区 • 1 胸壁 • 2 胸腔 • 三 体表标志和标志线
Thoracic surface landmark
jugular notch
1. 2.
sternal angle
the lower border of the 4th thoracic vertebra. The level where the the trachea divides into right and left principal bronc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