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 重点 总结
(完整word版)局部解剖学重点总结

1.腋腔及顶,底,四壁?腋腔:当上肢外展时,肩下方呈穹窿状的皮肤凹陷称为腋窗,其深部呈四棱椎体形的腔隙。
顶:是腋腔的上口,向上通颈外侧区,由锁骨中3分之1段,第一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
底:皮肤,浅筋膜,腋筋膜。
四壁:前壁: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
后壁: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肩胛骨。
内侧壁:上四位肋骨及其肋间肌组成。
外侧壁:结节间沟,肱二头肌两个头及喙肱肌。
2.肌腔隙的边界和内容?前界:腹股沟韧带。
后外侧界:髂骨。
内侧界:髂耻弓。
内容:髂腰肌,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3.血管腔隙的边界和内容?前界:腹股沟韧带。
后界:耻骨梳韧带。
内侧界:腔隙韧带。
外侧界:髂耻弓。
内容:股动脉,股静脉,股环及腹股沟深淋巴结。
4.股环的边界?前界:腹股沟韧带。
后界:耻骨梳韧带。
内侧界:腔隙韧带。
外侧界:借纤维隔与股静脉分开。
5.上颌动脉分几段,每一段的分支有哪些?分三段。
第一段:自起点到翼外肌下缘。
分支:下牙槽动脉,脑膜中动脉。
第二段:翼外肌浅面或深面的一段。
分支:颊动脉。
第三段:自翼外肌上缘进入冀腭窝以后的一段。
分支:上牙槽动脉,眶下动脉,腭降动脉。
6.腕管的组成和内容。
组成: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共同组成。
内容:指浅屈肌腱及腱鞘,拇长屈肌腱及腱鞘,正中神经。
7.下颌下三角的边界和内容。
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下缘围成,又称二腹肌三角。
内容:下颌下腺及其周围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结,面血管,舌下神经,舌血管,舌神经。
8.气管颈部的层次由浅入深依次是什么?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颈深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9.椎动脉三角的边界和内容。
下界:锁骨下动脉第一段。
外侧界:前斜角肌内侧。
内侧界:颈长肌外侧缘。
尖: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
内容:椎动脉,椎静脉,颈动脉鞘及交感干等。
10.二腹肌后腹浅面和深面通过的结构各有哪些?浅面:面神经颈支,面动脉和下颌后动脉的前支。
深面:面动脉,舌下神经,舌动脉,舌静脉,颈外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颈交感干。
局部解剖学考试重点总结超级完整

第一章头颈部一、名词解释1、头皮:颅顶的额顶枕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和枕额肌三层紧密附着,组成“头皮”。
2、面部“危险三角”:指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此区的面静脉无静脉瓣,并经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
若发生化脓性感染,易循上述途径逆行至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3、腮腺床:腮腺深面有起自茎突的诸肌、颈内动脉和静脉、第四—第七脑神经共同组成的腮腺床.4、枕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下腹围成。
内有副神经外支、淋巴结及颈丛皮支等。
5、下颌管:位于下颌体内,由下颌孔到颏孔的骨性管道,内有下牙槽动脉、静脉、神经。
6、颈动脉鞘:颈部深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向两侧延续,包裹颈总动脉、颈内动静脉和迷走神经形成。
7、下颌下三角(二腹肌三角):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体下缘围成。
三角内有下颌下腺、下颌下淋巴结、面血管、舌血管、舌下神经和舌神经。
8、甲状腺假被膜:包裹甲状腺的气管前筋膜,即甲状腺鞘。
9、甲状腺悬韧带:在甲状腺两侧叶的内侧部和峡的后面甲状腺假被膜增厚形成甲状腺悬韧带,喉返神经在其后方上行,手术时应该注意保护。
10、颈袢:上根:自舌下神经发出,为来自第1颈神经前支的纤维,沿颈内动脉、颈总动脉下降。
下根:由颈丛的第2、3颈神经前支纤维组成,在颈内静脉内侧下行。
上下根在颈内静脉的后内侧或前外侧联合成颈袢.11、肌三角:底为颈深筋膜深层,顶为颈深筋膜浅层。
三角内含有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以及气管前筋膜和位于其深部的甲状腺、气管颈部、食管颈部等结构.12、气管前间隙: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借疏松结缔组织相连形成气管前间隙。
13、颞下颌关节:由下颌窝、关节结节、下颌头、关节盘、关节囊及韧带组成。
它是颌面部唯一既稳定又灵活的联合关节,参与完成咀嚼、吞咽、语言及表情等功能。
14、翼点:位于颞窝前下部,为额骨、顶骨、颞骨、蝶骨四骨汇合处,多呈“H"形,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位.15、颅顶“危险区”:即腱膜下间隙,是指位于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的一层疏松结缔组织。
局部解剖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1.体被:由皮肤、浅筋膜、深筋膜组成,具有屏障、保护、分泌、排泄、吸收作用,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体腔:内脏和体液所填充的所有空间,包括腹侧体腔和背侧体腔(前、后体腔),前者有胸腔、腹腔和盆腔;后者有颅腔和椎管。
3.鼻烟窝:位于腕和手背桡侧,在此处可摸到桡动脉的搏动,鼻烟窝可因肿胀而消失,且可有压痛,此处也是切开拇指伸肌腱、结扎桡动脉的选择途径。
4.腋鞘:由颈深筋膜的椎前筋膜向下外方延伸包绕腋血管和臂丛构成,又叫颈腋管。
5.腕管: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共同围成,管内有9条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即4条屈肌腱、4条指深屈肌腱及屈肌总腱鞘、1条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
腕骨骨折时可压迫正中神经,导致腕骨综合征。
6.肩袖: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共同连成腱板,围绕肩关节的上方、后方和前方,并与肩关节囊附着,对肩关节起稳定作用,在临床上此腱板称肌腱袖,又称肩袖,其下方缺损,为肩关节薄弱部位,肩关节的扭伤或脱位常可导致肌腱袖撕裂。
7.隐静脉裂孔:又称卵圆窝,为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下方一横指处阔筋膜的卵圆形薄弱区,表面覆盖一层疏松结缔组织称筛筋膜或外筛板,有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穿入。
隐静脉裂孔外缘尖锐,呈镰状,上端止于耻骨结节,并与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相续,下端与耻骨肌筋膜相续。
8.股鞘:为腹横筋膜及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股动、静脉上段的筋膜鞘,呈漏斗形,长3-4cm,向下与股血管膜融合。
鞘内两条纵行的纤维隔将鞘分为3个腔,外侧着容纳股动脉,中间容纳股静脉,内侧着形成骨管。
9.踝管:内踝后下方与根骨内侧面之间的深筋膜增厚形成屈肌支持带,即分裂韧带,此韧带与根骨共同构成踝管,踝管是小腿后部与足底的通道,管内充以疏松结缔组织,小腿或足底的感染可通过踝管相互蔓延。
10.收肌管:又称Hunter管,位于股中1/3段前内侧,缝匠肌深面,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之间,是一断面呈三角形,长15-17cm的管状间隙。
局部解剖学知识点整理

局部解剖学知识点整理1.头部解剖学:头部是人体的最上部分,包括颅骨、头皮、面部和眼睛等结构。
头部的解剖学知识点包括颅骨的骨组成、脑部结构(大脑、小脑、脑干)及其功能、面部骨骼和面部肌肉的构成。
2.颈部解剖学:颈部是连接头部和身体的部分,包括颈椎、颈部肌肉和颈血管等结构。
颈部解剖学知识点包括颈椎的构造、颈椎间盘的位置和功能、颈部肌肉的分类和作用、颈血管的路径和分布。
3.胸部解剖学:胸部位于颈部和腹部之间,包括胸腔、胸骨、肋骨和胸部肌肉等结构。
胸部解剖学知识点包括胸腔的构造和内部器官(心脏、肺、食管等)的位置和功能、胸骨和肋骨的形态和连接方式、胸部肌肉和胸腔内血管的分布。
4.腹部解剖学:腹部是位于胸部下方的部分,包括腹腔、腹肌和内脏器官等结构。
腹部解剖学知识点包括腹腔的结构、腹肌的分层和作用、内脏器官(肝脏、胃、肾脏等)的位置和功能、腹部血管和神经的分布。
5.盆腔解剖学:盆腔位于腹部和骨盆之间,包括盆腔骨、盆腔脏器和骨盆底肌群等结构。
盆腔解剖学知识点包括盆腔骨的构造和连接、盆腔脏器(子宫、卵巢、膀胱等)的位置和功能、骨盆底肌群的作用和支持函数。
6.上肢解剖学:上肢是连接肩部和手部的部分,包括上肢骨骼、肌肉和关节等结构。
上肢解剖学知识点包括上肢骨骼(肩胛骨、锁骨、上臂骨等)的形态和连接、上肢肌肉(肱二头肌、桡侧腕长肌等)的分布和功能、上肢关节(肩关节、肘关节等)的结构和运动。
7.下肢解剖学:下肢是连接骨盆和脚部的部分,包括下肢骨骼、肌肉和关节等结构。
下肢解剖学知识点包括下肢骨骼(髋骨、股骨、胫骨等)的形态和连接、下肢肌肉(臀大肌、股四头肌等)的分布和功能、下肢关节(髋关节、膝关节等)的结构和运动。
8.脊柱解剖学:脊柱是人体的支持结构,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和尾骨等结构。
脊柱解剖学知识点包括脊柱的分段和曲度、椎间盘的位置和功能、脊柱骨骼的结构和连接方式。
除了上述各个部位的解剖学知识点,还有一些常见的器官系统解剖学知识点也很重要,包括心脏、肺、肝脏、肾脏、胃肠道等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局部解剖学重点内容

局部解剖学重点内容面部1、何谓面部浅层结构?面部皮肤和浅筋膜各有什么特点?(1)浅层结构包括:皮肤、浅筋膜、面肌、血管、淋巴和神经等。
(2)特点:①面部皮肤薄而柔软,浅筋膜疏松,富有弹性,易于伸展,有利于创口缝合及手术成形。
②颏部和鼻翼的皮肤与浅筋膜结合紧密不易分离,应注意外伤时清创与缝合。
③皮肤与浅筋膜内弹性纤维结合紧密,致使皮肤在外伤及手术时创缘易于裂开,缝合时创缘内有内卷凹陷的倾向。
2、面部浅筋膜内有哪些结构?它们的配布与层次关系如何?面部浅筋膜内有表情肌、腮腺浅叶及行走于浅筋膜内的血管、神经、淋巴以及腮腺导管。
表情肌位于皮下浅筋膜内,主要集中分布于眼裂、口裂和鼻孔周围。
一侧面肌受同侧面神经支配。
腮腺位于面侧区,通常以下颌支后缘或以穿经腮腺的面神经为界,将其分为浅、深两部。
腮腺管有腮腺浅叶发出。
3、何谓面部“危险三角”?其临床意义如何?危险三角:鼻根和两侧口角之间的三角形区域。
临意:面静脉无完整的静脉瓣,此区域感染时,可经其交通途径而致颅内感染。
4、试述腮腺浅叶的形态、位置、毗邻及穿出结构的排列关系(1)形态:略低向外侧、尖向内侧的锥体形位置:位于面侧区毗邻:上缘与颧弓、外耳道以及颞下颌关节相毗邻;下平下颌角;前临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后缘,浅部向前覆盖与咬肌后面的浅面,后缘与乳突前缘及胸锁乳突肌上部前缘相邻;浅面被皮肤、浅筋膜、覆盖;深部位于下颌后窝内及下颌支的深面。
传出结构:①腮腺管②血管、神经:纵行(颈外动脉,颞叶动脉、静脉,下颌后静脉,耳颞神经)横行(上合动静脉、面横动静脉及面神经的分支)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由浅入深:面神经分支与面横动静脉,下颌后动静脉与上颌静脉,颈外动脉,上颌动脉与耳颞神经。
5、腮腺深份与那些结构毗邻?为什么腮腺肿瘤很少波及颈内动脉及末四对脑神经?腮腺深面茎突舌骨肌及深部的血管神经相邻。
其深部所邻的血管神经有颈内动静脉及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及舌下神经,共同构成“腮腺床”与其浅面的颈外动脉借茎突分开。
局部解剖学重点[合集5篇]
![局部解剖学重点[合集5篇]](https://uimg.taocdn.com/b597455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ba.webp)
局部解剖学重点[合集5篇]第一篇:局部解剖学重点局部解剖学重点头部传经腮腺的结构:纵行: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下颌后静脉,耳颞神经。
横行: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及面神经。
由浅入深:面神经及其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及耳颞神经。
腮腺床的结构:由颈内、外动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及舌下神经构成。
面侧深区的内容:翼内肌,翼外肌,翼丛,上颌动脉,下颌神经及其分支(颊神经、耳颞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咬肌间隙的构成:位于咬肌深部与下颌支上部之间的间隙。
咬肌的血管神经穿过毗邻:前方紧邻下颌第三磨牙。
临床意义:牙源性感染可能扩散到此。
额顶枕区层次:由浅入深5层: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颅顶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
浅部3层和称头皮。
特点:皮肤含有大量毛囊和皮脂腺,为疖肿或皮脂腺囊肿好发部位;具有丰富的血管。
垂体及垂体窝的毗邻:顶是硬脑膜形成的鞍膈,前上方有视交叉和视神经。
穿海绵窦的结构: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行。
在海绵窦的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排列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管前筋膜。
结扎的动脉:甲状腺上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
神经:喉返神经。
甲状腺毗邻:两侧叶后内侧喉与气管,咽和食管以及喉返神经,侧叶的后外侧颈动脉鞘和颈交感干。
sibson筋膜的位置、作用及意义:从第7颈椎横突,第1肋颈和第1胸椎体连至胸膜顶的筋膜,起悬吊作用。
以前斜角肌为标志说明颈根部穿行的结构:锁骨下动脉,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锁骨下静脉,迷走,膈神经。
胸部胸骨角的意义:两侧连接第二肋,是计数肋和肋间隙的标标志,平对主动脉弓起止处(是升主动脉变为主动脉弓和主动脉弓变为降主动脉的地方),气管杈,左主支气管与食管交叉处和第四胸椎体下缘。
乳房的淋巴引流方向:主要有6个:1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注入胸肌淋巴结:2、上部淋巴管注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3、内侧部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4、深部淋巴管注入胸肌间淋巴结;5、内侧部的浅淋巴管与对侧乳房的淋巴管想通;6、内下部的淋巴管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和肝的淋巴管想通。
局部解剖知识点总结
局部解剖知识点总结一、身体表面解剖身体表面解剖是解剖学的基础,它主要研究人体表面的各种标志物和表面标志,以及表面解剖和内部解剖的关系。
在学习身体表面解剖的时候,要理清楚肌肉、骨骼和器官在体表的表现形式,熟练掌握各种部位的解剖标志。
比如腋窝、胸骨下缘、肱三头肌区、髌骨上部等。
此外,还要了解体表各个部位的测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二、头部解剖头部解剖主要研究头颅、面部、颈部等区域的解剖结构。
头颅是保护脑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颅骨和颅面骨组成。
颅骨有颅顶骨、颞骨、颧骨、枕骨等组成,颅面骨主要有上颌骨、下颌骨等。
面部主要由眼、鼻、口等组成,颈部主要是通过颈椎与头部相连。
在学习头部解剖的时候,需要了解头颅和颅面骨的名称、数量、形态以及各个部分的关系,掌握头颅颅面骨的解剖标志以及各种孔窗、突起的位置和功能。
三、胸部解剖胸部是人体的重要部位,它主要包括胸骨、肋骨、胸骨软骨等组成。
在学习胸部解剖的时候,要理清楚胸骨、肋骨、胸骨软骨、锁骨以及肋间肌、膈肌等肌肉的位置和形态。
此外,还应了解胸部的器官,比如心脏、肺脏、气管、食管等器官的位置和结构。
四、腹部解剖腹部是人体的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主要部位,它包括腹膜、腹腔、腹壁、腹内器官等。
在学习腹部解剖的时候,要了解腹壁的层次结构,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等,掌握各种解剖标志的位置和形态,以及腹腔内器官的位置和结构。
五、四肢解剖四肢是人体的重要运动部位,它主要包括上肢和下肢。
在学习四肢解剖的时候,要了解上肢和下肢的骨骼、肌肉、关节、血管、神经等结构,掌握各种部位的解剖标志,熟练掌握四肢的基本动作和功能,以及四肢与躯干的连接方式。
六、神经系统解剖神经系统解剖主要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在学习神经系统解剖的时候,要了解各种脑叶、脑室、脑神经的出口和入口,脊髓的各段的特点以及脊神经的部位和分布。
局部解剖学重点
名词解释1. Pterion: (翼点)位于颞窝内颧弓中点上方二横指(或 3.5~4cm) 处,是额、顶、颞和蝶骨大翼 4 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形骨缝,此处骨质菲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易骨折,骨折易损伤血管形成硬膜外血肿。
2. 颧弓 : 由颞骨的颧突和颧骨的颞突共同组成,全长均可触及. 其上缘相当于端脑半球颞叶前端的下缘; 其下缘与下颌切迹间的半月形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阻滞麻醉进针点。
3.腮腺床: 腮腺的深面与茎突诸肌及深部血管神经相邻,这些血管神经包括颈内动、静脉,舌咽、迷走、副及舌下神经,它们共同形成腮腺床,紧贴腮腺深面,并借茎突与位于其浅面的颈外动脉分开。
4.下颌后静脉: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传入腮腺,汇合成下颌后静脉,在颈外动脉的浅面下行,分为前后二支,穿出腮腺。
前支与面静脉汇合,注入颈内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合成颈外静脉。
5.颞下窝:以颧弓以下、上颌骨体后方和下颌支内侧的不规则空间。
其内侧以翼突为界,并经翼突与上颌骨之间的翼上颌裂通向翼腭窝。
颞下窝内容纳咀嚼肌和面深部的血管神经。
6.翼静脉丛:位于翼内肌和翼外肌之间,由上颌动脉及其分支的伴行静脉组成,其输出静脉为上颌静脉。
该丛除于面静脉由交通外,还可通过卵圆孔及破裂空的导静脉与海绵窦相连。
7.咬肌间隙:位于咬肌深部与下颌支上部之间的狭隙,咬肌的血管神经即通过下颌切迹穿入此隙,从深面进入咬肌。
8. 翼下颌间隙:位于下颌支内侧骨壁与翼内肌外侧面之间。
前界为颞肌及颊肌;后为腮腺鞘;上为翼外肌的下缘;下为翼内肌附着于下颌支处;呈底在上、尖向下的三角形。
此间隙中有从颅底卵圆孔出颅之下颌神经分支及下牙槽动、静脉穿过,借蜂窝组织与相邻的颞下、颞、颊、颌下、舌下、咽旁、咬肌诸间隙相通;经颅底血管、神经还可通入颅内。
9. 帽状腱膜: 前连枕额肌的额腹,后连枕腹,两侧逐渐变薄,接续颞筋膜。
头皮裂伤伴有帽状腱膜横向断裂,因枕额肌收缩,创口开裂较大,缝合头皮时将腱膜仔细缝合,减少皮肤张力,有利于创口愈合。
局部解剖学重点总结我
第一章头部1.翼点( P7 ):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二横指处,额、顶、颞、蝶四骨在此相接,多呈“ H”形的缝。
翼点是颅骨的单薄部分,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时,易发生骨折,并常伴有上述动脉的断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2.乳突( P7 ):位于耳垂后方,其根部的前内方有茎乳孔,面神经由此孔出颅。
在乳突后部的颅底内面有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
行乳突根治术时,应防备伤及面神经和乙状窦。
3.枕外隆凸( P7 ):位于枕骨外面正中向后的最突出的隆起,其内面是窦汇。
枕外隆凸向双侧的弓形骨嵴称上项线。
枕外隆凸的下方有枕骨导血管,颅内压增高时此导血管常扩充,实行颅后窝开颅术若沿枕外隆凸做正中切口时,注意勿伤及导血管和窦汇,免得以致大出血。
4.面动脉压迫止血部位( P8):在下颌骨下缘与咬肌前缘订交处,能够涉及面动脉的搏动,面浅部出血可压迫此处止血。
5.面神经(P9):行于面神经管,由茎乳孔出颅向前外穿入腮腺内先分上、下两干,再各分为数支并相互交叉成丛,最后呈扇形分为五组分支,由腮腺上缘、前缘及下端穿出,支配面肌和颈阔肌。
①颞支—额肌、眼轮匝肌上份②颧支 ---颧肌、眼轮匝肌下部、提上唇肌③颊支(伴腮腺管走行)--颊肌、口裂四周诸肌④下颌缘支—下唇诸肌及颏肌⑤颈支(行于颈阔肌深面)---颈阔肌6.腮腺鞘(P10 ):腮腺咬肌筋膜为颈深筋膜浅层向上的持续,在腮腺后缘分浅、深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
7.腮腺鞘的构造特色( P10 ):①腮腺鞘与腮腺联合密切,并发出很多间隔深入腺体,将其分开为很多小叶。
所以,腮腺化脓时可形成多个散在的小脓灶,不易扩散,在切开排脓时,应注意引流每一个脓腔。
②腮腺鞘的浅层致密,而深层单薄且不完好,在茎突和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腮腺深部经此与咽旁空隙和翼下颌空隙相通。
故腮腺化脓时,易穿过深层,扩散到咽旁空隙,形成咽旁脓肿。
8.腮腺床(P10 ):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以及后4 对脑神经,共同形成“腮腺床” 。
局部解剖学考试重点
一头部1、穿过腮腺的结构及位置关系:纵行的(颈外动脉、颞浅动脉、静脉、下颌后静脉、耳颞神经)横行(上颌动脉静脉、面横动脉静脉、面神经分支)上述结构由浅入深依次为:面神经及其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及耳颞神经。
2腮腺咬肌区的结构:为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侧面和下颌后窝的区域。
其上界为颧弓与外耳道;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
内侧界深至咽旁,为腮腺深部邻接的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Ⅹ~Ⅻ对脑神经等;浅为皮肤与浅筋膜。
腮腺咬肌区内主要结构为腮腺。
此外,还有咬肌以及面侧部的有关血管、神经、淋巴结等。
3、甲状腺的动静脉神经:甲状腺的动脉有甲状腺上动脉、甲状腺下动脉、甲状腺最下动脉静脉为同名静脉甲状腺的神经有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甲状腺次全切层次: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
甲状腺动脉与喉的神经:喉上神经内支与甲状腺上动脉发出的喉上动脉伴行穿甲状舌骨膜入喉,喉上神经外支伴甲状腺上动脉行前下方,在距甲状腺上极0.5-1.0厘米处离开动脉弯向内侧,发出肌支支配环甲肌及咽下缩肌。
当甲状腺上动脉结扎,应紧贴甲状腺上极,勿伤外支,而影响发声。
左喉返神经勾绕主动脉弓,右喉返神经勾绕右锁骨下动脉.,喉返神经入喉前经过环甲关节后方,故甲状软骨下角可作为寻找喉返神经的标志。
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远离甲状腺下极,以免伤及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
小儿颈部较短,气管比成人短小且活动性大,小儿胸腺,主动脉弓,左头臂静脉可在胸骨颈静脉切迹上,手术应注意不宜低于第5气管软骨环。
4、胸骨角的意义胸骨角是胸骨柄与胸骨体的结合处,所形成的微向前方突出的角,侧方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骨的体表标志。
.是上、下纵隔的分界平面;后方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和主动脉弓的起端和止端;.支气管分叉,气管杈在此平面出现;、食管与此平面以下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形成食管第二狭窄。
5、锁胸筋膜:锁胸筋膜:胸壁深筋膜深层位于胸大肌深面,上端附于锁骨,向下包裹锁骨下肌和胸小肌,在胸小肌下缘与浅层汇合,并与腋筋膜相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浅层及甲状腺周围1. 颈部分区(见图2)舌骨上区 颏下三角颈前区 下颌下三角舌骨下区 颈动脉三角固有颈部 肌三角胸锁乳突肌区颈部 颈外侧区 枕三角锁骨上三角项部2. 浅层结构结构层次:皮肤 颈浅筋膜 (颈阔肌) 颈筋膜浅静脉 颈前静脉:穿入胸骨上间隙,汇入颈外静脉末端或锁骨下静脉 颈外静脉:锁骨上方穿颈深筋膜,汇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 颈阔肌 枕小神经:勾绕副神经深面的 颈丛皮支 耳大神经浅筋膜内 神经 颈横神经:横过胸锁乳突肌表面锁骨上神经面神经:颈支:支配颈阔肌淋巴:颈外侧浅淋巴结3. 封套筋膜(浅层)气管前筋膜:包裹咽喉、食管气管颈部、甲状腺、甲状旁腺 颈筋膜 内脏筋膜(中层) 颊咽筋膜椎前筋膜(深层):覆盖臂丛、颈交感干、膈神经、锁骨下动、静脉4. 筋膜间隙:胸骨上间隙:封套筋膜在胸骨柄上缘分为深浅两层,向下分别附于胸骨柄前后缘,两层之间为胸骨上间隙,内有颈静脉弓、颈前静脉下段、胸锁乳突肌胸骨头等。
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和气管颈部之间,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和甲状腺奇静脉丛。
咽后间隙:位于颊咽筋膜与椎前筋膜之间。
椎前间隙:位于脊柱、颈深肌群与椎前筋膜之间。
5.颈前区① 颏下三角:由左、右二腹肌前腹与舌骨体围成的三角区。
浅面——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深面——下颌舌骨肌及其筋膜② 下颌下三角(二腹肌三角):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体下缘围成。
图2 颈部三角注:颈前区和颈外侧区边界 颈前区:内侧界——颈前正中线 外侧界——胸锁乳突肌前缘 上界——下颌骨下缘 颈外侧区:内侧界——胸锁乳突肌后缘 外侧界——斜方肌前缘 下界——锁骨中1/3上缘浅面——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封套筋膜深面——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咽中缩肌内容:下颌下腺、面动脉、舌动脉、舌下神经、舌神经、下颌下神经节③颈动脉三角:由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
浅面——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封套筋膜;深面——椎前筋膜内容:颈内静脉及其属支、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副神经以及部分颈深淋巴结。
⑴颈总动脉:位于颈内静脉内侧,平甲状软骨上缘处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⑵颈外动脉:行于颈内动脉前内侧,从甲状软骨上缘至舌骨大角处自前壁由下而上依次发出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和面动脉,另外还发出枕动脉和咽升动脉。
⑶颈内动脉:行于颈外动脉的后外方。
⑷颈内静脉:位于颈总动脉外侧,属支有面静脉、舌静脉和甲状腺上、中静脉。
⑸颈动脉窦:颈内动脉起始部和颈总动脉的末端膨大,有压力感受器,调节血压。
⑹颈动脉小球:在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借结缔组织连有一米粒大小的扁椭圆形小体,为化学感受器,有调节呼吸的作用。
⑺舌下神经:参与构成颈袢上根。
⑻副神经:经二腹肌后腹深面入颈动脉三角,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上部穿入并发肌支支配该肌,并在该肌后缘上、中1/3交点处进入枕三角,有枕小神经勾绕。
支配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⑼迷走神经:行于颈动脉鞘内,沿颈内静脉和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之间的后方下降至颈根部。
④肌三角:位于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之间。
浅面——皮肤、浅筋膜、颈阔肌、颈前静脉、皮神经、封套筋膜深面——椎前筋膜内容: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上腹、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颈部和食管颈部等。
形态:“H”形,分为左、右两侧叶及中间的甲状腺峡。
被膜假被膜——甲状腺鞘两者之间的间隙真被膜——纤维囊位置:侧叶甲状软骨中部至第6气管软骨,峡位于第2-4气管软骨前方甲毗邻前面: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侧叶后面:颈动脉鞘、颈交感干、喉与气管、咽与食管、喉返神经状甲状腺上动脉:起自颈外动脉,与喉上神经外支伴行动脉喉上动脉:发自甲状腺上动脉,伴喉上神经内支穿甲状舌骨膜入喉腺甲状腺下动脉:锁骨下动脉甲状颈干的分支,与喉返神经伴行甲状腺上静脉:注入颈内静脉。
静脉甲状腺中静脉:注入颈内静脉。
甲状腺下静脉:汇入头臂静脉。
喉上神经内支:伴喉上动脉穿甲状舌骨膜入喉,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黏膜神经外支:伴甲状腺上动脉,支配环甲肌和咽下缩肌喉返神经左:勾绕主动脉弓至其后方右:勾绕右锁骨下动脉至其后方甲状腺悬韧带:气管前筋膜增厚形成,使甲状腺两侧叶内侧和峡部后面连于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以及气管软骨环,将甲状腺固定于喉及气管壁上。
甲状旁腺:呈棕黄色或淡红色,上下各一对,位于甲状腺侧叶的后面,真假被膜之间。
注:①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应紧贴甲状腺上极进行,以免损伤喉上神经外支而影响发音;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应远离甲状腺下端,以免损伤喉返神经而致声音嘶哑。
②左喉返神经行程较长,位置深,多在甲状腺下动脉后方与其交叉。
右喉返神经行程较短,位置浅,多在甲状腺下动脉前方与其交叉。
颈根部1.胸锁乳突肌区①颈袢:第1颈神经的部分纤维离开本干后加入到舌下神经,随其一起下行,走行较短距离后又离开舌下神经继续下行,构成舌下神经降支;第2、3颈神经的部分纤维离开本干后汇合组成颈神经降支下行;舌下神经降支与颈神经降支在环状软骨水平结合形成颈袢,从袢上发出分支支配舌骨下肌群。
②颈动脉鞘:颈深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形成的筋膜鞘。
鞘的后方有甲状腺下动脉通过。
颈动上部:颈内动脉—前内侧颈内静脉—后外侧迷走神经—两者之间后内方脉鞘下部:颈总动脉—后内侧颈内静脉—前外侧迷走神经—两者之间后外方颈丛:由第1-4颈神经的前支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上段。
③颈交感干:由颈上、中、下交感神经节及其节间支组成,位于脊柱两侧,被椎前筋膜覆盖。
颈上神经节:位于第2-3颈椎横突前方,最大,呈梭形。
颈中神经节:位于第6颈椎横突前方,最小。
颈下神经节:在椎动脉起始部后方,与第1胸神经节融合为颈胸神经节。
2.颈根部①境界:前界—胸骨柄后界—第1胸椎体两侧—第1肋中心标志—前斜角肌②内容及毗邻⑴胸膜顶:覆盖肺尖部的壁胸膜,突入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1/3上缘2-3cm。
⑵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⑶锁骨下动脉:于第1肋外侧缘续于腋动脉,被前斜角肌分为3段。
左侧起自主动脉弓,右侧起自头臂干。
椎动脉:沿前斜角肌内侧上行于胸膜顶前方,穿上位6个颈椎横突孔。
胸廓内动脉:正对椎动脉起始处发自锁骨下动脉下壁,后入胸壁肌膈动脉第一段甲状腺下动脉腹壁上动脉甲状颈干肩胛上动脉颈横动脉肋颈干颈深动脉最上肋间动脉第二段:位于前斜角肌后方,上邻臂丛各干,下跨胸膜顶。
第三段:位于前斜角肌外侧,第1肋上面,前下邻锁骨下静脉,外上邻臂丛。
⑷胸导管:沿食管左侧出胸腔至颈部,平第7颈椎高度形成胸导管弓,多数注入左静脉角。
⑸右淋巴导管:接受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和右支气管纵隔干,注入右静脉角。
⑹锁骨下静脉:自第1肋外侧缘续于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
⑺迷走神经左:行于左颈总动脉和左颈内静脉之间入胸腔。
右:行于右颈总动脉和右颈内静脉之间,于锁骨下动脉第1段前面发出右喉返神经勾绕右锁骨下动脉返回颈部。
⑻膈神经:位于前斜角肌前面,椎前筋膜深面,于胸膜顶前内侧,迷走神经外侧,穿锁骨下动、静脉之间入胸腔。
⑼椎动脉三角:内侧界—颈长肌外侧界—前斜角肌下界—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后壁—第7颈椎横突, 第8颈神经前支和第1肋颈尖—第6颈椎横突结节内容:椎动、静脉、甲状颈干、甲状腺下动脉、颈交感干、胸膜顶、星状神经节3.颈外侧区静脉角: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处形成向外上开放的角。
枕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下腹围成,内有副神经、颈丛和臂丛的分支。
锁骨上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锁骨上缘中1/3和肩胛舌骨肌下腹围成,内有锁骨下动脉第3段、锁骨下静脉和臂丛。
臂丛肩胛背神经菱形肌锁骨上部肩胛上神经冈上肌、冈下肌胸长神经前锯肌胸壁1.胸壁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廓外肌层—胸廓、肋间肌—胸内筋膜—壁胸膜—脏胸膜2.肋间神经皮支阶段性分布规律:第2肋间神经——胸骨角平面第4肋间神经——男性乳头平面第6肋间神经——剑突平面第8肋间神经——肋弓平面第10肋间神经——脐平面第12肋间神经——髂前上棘平面3.重要结构:①乳房后隙:乳房与胸肌筋膜之间的间隙。
②乳房悬韧带(Cooper韧带):乳房结缔组织中的许多纤维束,两端分别附着于皮肤和胸肌筋膜,对乳房起支持和固定作用。
③锁胸筋膜: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之间的筋膜,有胸肩峰动脉的分支、胸外侧神经、头静脉和淋巴管穿该筋膜。
图3 椎动脉三角及其内容④胸肌间隙:胸大肌和胸小肌之间的间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和2-3个胸肌间淋巴结。
4.乳房:女性乳房位于胸肌筋膜前面,胸骨旁线与腋中线间,平第2-6肋高度。
乳房淋巴回流(见图1):外侧部和中央部——胸肌淋巴结 内侧部——胸骨旁淋巴结上部——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 深部——胸肌间淋巴结内侧部的浅淋巴管与对侧乳房的淋巴管交通内下部的淋巴管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的淋巴管交通5.肋间后动脉的前、外侧穿支与肋间神经的前、外侧皮支伴行分布。
胸腔肺韧带:由脏胸膜和壁胸膜在肺根下方相互移行的双层胸膜构成,连于肺与纵隔之间,有固定肺的作用。
3.胸膜腔:脏胸膜与壁胸膜之间形成的潜在性间隙,左右各一,内为负压。
胸膜隐窝:壁胸膜互相反折形成的胸膜腔隐窝。
图1 腋乳房淋巴结肋膈隐窝:胸膜腔的最低位,胸膜腔积液首先积聚于此。
肋纵隔隐窝:因存在左肺心切迹,左侧肋纵隔隐窝较右侧大。
4.肺:位于胸腔内,纵隔两侧,借肺根和肺韧带与纵隔相连。
平静呼吸时,肺下界的体表投影在锁骨中线、腋中线和肩胛线分别与第6、8、10肋相交。
5.肺门:位于肺纵隔面的中部,为主支气管、肺动静脉、支气管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的部位。
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
肺根内结构排列 前 后:VAB上 下 左:ABV (注:B 为支气管英文的首字母)右:BAV (右肺上支气管、肺动脉、右肺中、下支气管、肺静脉) 肺根毗邻:前方——膈神经、心包膈血管 后方——迷走神经 下方——肺韧带右肺根后上方——奇静脉弓勾绕 左肺根上方——主动脉弓跨过6.肺的神经:来自肺丛的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分支,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和腺体分泌,交感神经兴奋的作用则相反。
7.肺的血管 支气管血管:营养性血管,供给氧气和营养物质肺血管:功能性血管,参与气体交换 肺静脉 段间静脉段内静脉肺动脉8.纵隔: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器官和组织的总称。
毗邻:前界—胸骨 后界—脊柱 两侧—纵隔胸膜 上界—胸廓上口 下界—膈9.分区 前层:胸腺、头臂静脉、上腔静脉上纵隔 中层: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膈神经、迷走神经四分法 后层:气管、食管、胸导管前纵隔下纵隔 中纵隔:心包、心、大血管根部、膈神经、心包膈血管后纵隔:食管、迷走神经、胸主动脉、奇静脉、胸导管、交感干胸部10.纵隔侧面观:中部有肺根,肺根前方或前下方有心包,心包侧面有心包膈血管和膈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