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小学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注释、译文及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代: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注释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赏析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
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
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
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
他那时是坐在船上。
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
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
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
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
可是诗人朝远处一看,却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过眼云雨,转眼就收场了。
远处的群山依然映着阳光,全无半点雨意。
五年级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反思

五年级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反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反思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的是夏日西湖一场急来急去的暴雨。
虽说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他们极大多数都没去过杭州,但对杭州的西湖多少有点知晓,毕竟是名胜古迹。
于是我就采用了词语对接这样的方式,我说前半句,让学生说后半句。
学生对这样的导入很感兴趣。
君子一言,;八仙过海,; 螳螂捕蝉,; 上有天堂,。
于是,很自然地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跟随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去观赏一下素有“天堂”之称的杭州,学习他的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在教学的时候我适时渗透了古诗学法指导。
根据诗的形式结构,概括出释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四个基本的学习步骤。
本节课教学的时候,我将“知诗人”这个环节放在课始。
在拓展延伸的环节,我再次提到苏轼创作这首诗的背景,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
古诗四步法的教学中,还有一个“明诗意”的环节。
我适当地对教材作了一些灵活的处理。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扣住了本首诗的诗眼“雨”字,大做文章。
引导学生通过雨前、雨时、雨后这个下雨过程,了解西湖景物的变化。
学生很快地抓住“云”、“雨”、“风”、“水”等景物,通过诵读不断地体悟大自然的变幻莫测。
本节课,我布置了分层作业,有抄、有写、有背、有画等多种形式,目的是能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
同时,作业的难易程度也实现了不同教学目标,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差异。
当然在作业的内容上,是否科学地兼顾了三维目标,还值得斟酌。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反思二我是个情感丰富的人,看《西游记》也会流泪,对于诗,更是觉得曼妙无穷,情有所衷。
教学了很多年书了,也教了很多首古诗了,曾在一段时间我不能走出教学的束缚,那就是教学导向总是“有诗没人”。
也就是太过于注重诗的内涵,总想琢磨个透才觉痛快。
同时也造成了教学方式的僵硬,比如过多的齐读带来的学生滥竽充数,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关注不够,不利朗读习惯的养成。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原文译文赏析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原文译文赏析导读:本文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原文译文赏析,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其二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其三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译文】其一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
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乱串,那是暴虐的雨点。
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
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其二西湖的鱼鳖,胆子真不小,竟跟着游人跑。
西湖的荷花,没有人照料,倒也开得飘飘摇摇。
喝点小酒,我在船上醉卧。
水是我的枕头,山在向我作揖求饶。
月亮在船前边转圈边唠叨。
其三黑黑的菱角,白色的芡实,这里十分常见;青色的茭白,叶子凌乱,那雕胡米就像裹进绿盘。
突然想起来上次在京城一个道观里尝鲜。
看来我现在滞留在乡野之中,应该保重身体加个餐。
其四拿着花的女孩斜靠在船沿,斜斜的风带着细细的小雨打湿了绿色的三寸金莲。
她们在观赏前面小洲上那些美丽的香草,肯定不会想起同样喜欢香草的屈原。
其五我本是乡野狂人,想把自己放逐在山林之间。
现在却当上了地方官,不过离开京城也算是得了一点清闲。
我本来就没有家,无处可去,而现在,我很心安。
因为,这里有美妙的湖光山色,远胜过我的家乡眉山。
【整体赏析】第一首诗写的是坐船时所见。
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
他那时是坐在船上。
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
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
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反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反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首描写雨景的古诗,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注释和理解,把握诗歌的大意,并深入感受诗中所描绘的雨景和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得好:1.导入环节:我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所见过的各种雨景,激发了学生对雨的兴趣,从而引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2.朗读诗歌:我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歌,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同时增强对诗歌的感受力。
3.理解诗歌:我引导学生通过注释和自己的理解,逐句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总体把握整首诗的大意。
同时,我强调了诗歌中一些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如“翻墨”、“跳珠”、“卷地风”、“水如天”等。
4.感悟情感:我让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会写下这首诗,他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和内心状态。
同时,我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想象自己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雨景之中,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5.拓展延伸:我给学生介绍了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让学生了解苏轼的豪迈风格和诗歌的创作背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对于学生感悟情感的引导不够深入:在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内心情感时,我的引导不够深入,使得学生对于诗人的情感理解不够深刻。
2.对于古诗的艺术特点讲解不够详细:在讲解诗歌的艺术特点时,我未能详细讲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使得学生对古诗的欣赏不够深入。
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我提出了以下改进方案:1.加强学生感悟情感的引导:在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内心情感时,我将更加注重引导,通过更多的例子和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2.详细讲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在讲解诗歌的艺术特点时,我将更加注重讲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更好地欣赏古诗的艺术魅力。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更加注重细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更好地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பைடு நூலகம்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宋熙宁五年(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
苏轼(1037-1101),北 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 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 士。汉族,眉州眉山(今 属四川)人。与父苏洵, 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 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满湖的莲叶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碧绿一片,在阳光的照应下,莲花呈现出了 非同一般的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议 论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写 映日荷花别样红。 景
静态美 色彩美 无边无际的壮阔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如果你的好朋友要离开你到很远的地方去, 你这时候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你又有什么 话要对她说呢? 咱们以前学的古诗词中有没有描写离别时 的情景的呢? 今天我们学一首古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杨万里
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 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 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 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 游入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 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 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 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 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 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 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 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 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体裁:诗题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名字:苏轼年代:宋代描述: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翻译: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译文: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
原文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乌云吹散。
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得像青天一样,水像蓝天一样开阔明净。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1072年(熙宁五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
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
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首诗写坐船时所见,描绘了西湖的美丽雨景。
赏析三:艺术特色作者抓住几个要点,把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写得非常鲜明,富于情趣,颇见功夫。
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
“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
“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
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赏析四:语言赏析这首词一如既往得延续了苏轼汪洋恣肆,明白畅达的行文风格构思巧妙又不着痕迹,作者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五年级晨诵诗词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 苏轼译文对照: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2、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译文对照: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六月里西湖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题临安邸[宋]林升译文对照: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关山月[唐]李白译文对照: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6、送别李书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回,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译文对照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清平乐·红笺小字[宋]晏殊红笺小字。
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
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
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9、石灰吟[清]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0、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译文对照: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知识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知识点liù yuèèr shí qī rì wàng hú lóu zuì sh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sòng sū shì[宋]苏轼hēi yún fān mò wèi zhē shān黑云翻墨未遮山,bái yǔ tiào zhū luàn rù chuán白雨跳珠乱入船。
juǎn dì fēng lái hū chuī sàn卷地风来忽吹散,wàng hú lóu xià shuǐ rú tiān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注释】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又名钱弘)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忽:突然。
翻墨:打翻的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主题思想《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人围绕暴雨急来急去的变换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雨的喜爱之情和豪放、乐观的人生态度。
写作手法《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采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
互动探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在描写下雨方面很有特色,请你简要分析其艺术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老师知道大家喜欢读诗、也喜欢背诗,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字,云、雨、风、水,你会背多少含有这四个字的古诗呢?今天,我们男女生分成两组来比一比,看哪一组积累得多。
2、大家刚刚背的这些古诗都含有云、雨、风、水。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苏轼的这首诗同时含有这四个字,谁能把诗题读好了。
(指名读、齐读)
3、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4、咱们现在再来读题目,听好老师的要求,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听出来是在什么时间写的?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知道是在什么地方写的?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知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让我们一齐读)
●二、品味古诗:
1、下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自己去读一读,老师有两个要求。
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
(2)注意节奏,边读边用斜线划一划。
个别读。
诗中藏着一个生字,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开火车读。
自己写一写。
2、诗中除了描绘了云、雨、风、水这四种景物,还描绘了哪些景物?
用笔在书上圈一圈。
(板书:山、船、地、楼)
3、短短的一首诗就给我们描绘了这么多的景物,人们常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首诗就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奇特的画面。
请你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1)如果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画面说,师:你的想象丰富,你从哪儿知道的?
(2)你们读了这句话,眼前出现什么画面呢?
(3)还有谁来说一说。
(4)谁能联系这句诗,说说你所看到的?
(5)你说的真精彩,你能通过朗读表达你内心的感受吗?
(6)请咱们班的同学一起读,读出急雨前的阴沉沉、黑压压。
4、除了汹涌翻滚的黑云,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
(1)谁能说一说。
师:你说得太美了,你能带着这样的美感读读看吗?还有谁愿意读?
(2)喜欢这句诗吗?咱们女生一起读出对雨中景色的喜爱之情。
(3)夏天天气忽然变化真是让人紧张,让我们全班一起读读诗的1、2两句。
5、诗中打翻墨汁般的黑云、珍珠般的雨点都让我们惊叹,诗人还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你从哪个地方知道的?
(1)天色变化得可真快啊,你能读读看吗?
(2)其他同学读了有什么感受。
大自然是多么的神奇。
(3)风显示了它巨大的威力。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吧,一起读。
6、你的眼前还出现了什么画面?请你美美地读一读。
你的朗读真棒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转眼雨过天晴,刚才的一切都好象没有发生。
(引读)就只见——望湖楼下水如天。
7、诗人笔下的夏日西湖,真是千姿百态,分外迷人。
让我们再次去感受一番。
(齐读)
三、品读诗词:
1、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的景象,你觉得这场雨下得怎么样?从哪些词感受到的?请你再读这首诗,并用笔圈画出来,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交流:“翻墨” “白雨”“吹散”“卷地”“水如天”。
相机板书)
2、还有谁也觉得这个词用得好。
还有谁想说说对这个词的理解。
还有谁想补充。
3、的确,这个“跳”字用得极为传神,连苏轼自己也十分欣赏,他50岁时又来到杭州,又写下了这样诗,(出示、自读)“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4、你读了以后有什么疑问?
五年级语文教案
6、苏轼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去感受苏轼的陶醉之情。
7、分小组赛读。
8、齐读。
四、课外拓展。
1、中国有句话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的园林精致秀气,闻名中外,杭州的西湖则如一幅舒卷的画卷,苏轼对西湖的喜爱之情从另一首诗也可见一斑。
(出示)
2、自读这首诗,把诗句读正确,并借助下面的解释,边读边想象苏轼描绘的西湖风景。
3、个别读。
4、讨论。
5、齐读。
6、大家知道吗?苏轼和西湖有着不解之缘,他在杭州做了五年的知府,疏通了西湖,修了一条长长的苏堤。
他热爱西湖,他的名字就是西湖最好的名片,让我们一起陶醉在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