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北京市丰台区中考一模)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北京市丰台区中考一模)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北京市丰台区中考一模)(三)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1-13题。
(共7分)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衣食所安安之若素转危为安心安理得B.民弗从也言听计从唯命是从力不从心C.公将驰之背道而驰心驰神往驰名中外D.公问其故无缘无故故弄玄虚温故知新1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翻译:居高官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理解:在齐国攻打鲁国的时候,曹刿没有听从乡人的劝阻,执意进宫劝谏鲁庄公万事俱备之后再去迎战。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译: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牲畜和玉器、丝织品等,从来不敢虚报,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理解:在曹刿指出靠贵族的拥护不能战胜齐军后,鲁庄公又把取胜的希望寄托于神灵的护佑,再次显露他的“鄙”。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我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混乱,又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理解:曹刿在齐军大败的时候阻止了鲁庄公的盲目追击,仔细观察敌情后才做决定,从这可以看出曹刿的谨慎。
【初中课内阅读】《曹刿论战》中考阅读试题汇编(附答案)

【初中课内阅读】《曹刿论战》中考阅读试题汇编(附答案)《曹刿论战》阅读题(一)曹刿论战《左传》十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阅读题(一)曹刿论战《左传》十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分)⑴小惠未?,民弗从也?:⑵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牺牲: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⑷既克,公问其故故:.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译文:⑵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文:12.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2分)答:13.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分)答:14.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 2分)答:【答案】10.(2分)⑴?:通“遍”,普及,普遍。
⑵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等祭品。
再:第二次。
⑷故:原因,缘故。
11.(4分)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⑵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12.(2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3.(2分)取信于民。
(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神弗福.也福:福气B.小信未孚.孚:使信服C.虽不能察.察:明察D.夫大国,难测.也测:揣测,估计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战以.伤先帝之明B.再而.衰,三而竭广起,夺而.杀尉C.公将鼓之.陈胜佐之.D.公问其.故安陵君其.许寡人8.下列有关本文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贯穿全文的一条人物活动线索:请见→论战→参战→释疑。
B.面对“齐师伐我”一事,曹刿与乡人的态度截然不同。
C.文章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重在表现战争的激烈和君臣的筹谋得当。
D.文章紧扣“论战”来写,详略得当,体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答案】6.A 7.B 8.C【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A.译为: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福,动词,保佑;故选A。
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凭借/连词,以致于;B.都是连词,表顺承;C.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指吴广;D.代词,指其中的/语气词,表祈使;故选B。
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北京市中考题)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1-13题。
(共8分)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甲】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曹刿请见见多识广见义勇为各抒己见B.小信未孚言而有信杳无音信信手拈来C.公与之乘乘风破浪乘虚而入乘兴而来D.遂逐齐师出师未捷百万雄师仁义之师1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翻译:(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理解: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够公正处理百姓的诉讼事件,与“小惠”和“小信”相比,更能赢得百姓的信任,具备了迎战的条件。
【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理解:曹刿能敏锐地观察战场形势的变化,他根据“辙乱”“旗靡”判断齐师撤走了伏兵,认为可以追击敌人了。
13.“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
曹刿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4分)材料一秦穆公兴兵袭①郑,过周而东。
郑贾人②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③郑伯之命,犒④以十二牛,宾⑤秦师而却之⑥,以存郑国。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和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和答案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5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编,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1)肉食者谋之(2)弗敢加也2.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选文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_,略写_________,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5.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
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2019年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 (1)肉食者/谋之(2)弗敢/加也2. (1)通“遍”,遍及,普遍(2)为人所信服(3)击鼓进军(4)第二次3.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4.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双方交战的过程。
5. 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
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
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
《曹刿论战》中考典型对比阅读精编(含答案)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
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
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又何间.焉间:()(2)小惠未徧.徧:()(3)战则请从.从:()(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非:()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 D.辍耕之.垄上3.翻译下列句子。
(1)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4.(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
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赵简子①有两白骡而甚爱之。
阳城胥渠②住广门之馆,夜叩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
北京市各区2020届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

北京市各区2020届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西城一模(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3题。
(共7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译注》)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舍.生而取义者也同舍.生皆被绮绣屋舍.俨然B.故患.有所不辟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患.得患失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各得.其所D.是亦不可以已.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争论不已.1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理解:孟子认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人人都能有行善之举,只不过“贤者”能保有求生的本性。
【乙】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翻译: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理解:一碗饭食,事关生死,但也关乎尊严,有志气的人在两难之中,选择了宁可饿死也要保持尊严,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有的人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中考试题之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中考试题之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中考试题之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附答案「篇一」《曹刿论战》阅读下列两段选文,完成6—10题。
(12分)【甲】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
楚人济④泓而来。
有司⑤复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系之。
”宋公曰:“不可。
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馀,寡人不忍行也。
”既济⑦,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
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
”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②期:约定时日。
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
④济:过河。
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
⑥迨:趁着。
⑦既:尽,完了。
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的字。
(2分)(1)彼竭我盈,故克之克:(2)然后襄公鼓之鼓: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2)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译文: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
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2分)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1.(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每小题1分)2.C (ABD三项均为介出所处,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3.(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0年北京市丰台区中考一模)
(三)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1-13题。
(共7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衣食所安安之若素转危为安心安理得
B.民弗从也言听计从唯命是从力不从心
C.公将驰之背道而驰心驰神往驰名中外
D.公问其故无缘无故故弄玄虚温故知新
1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翻译:居高官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理解:在齐国攻打鲁国的时候,曹刿没有听从乡人的劝阻,执意进宫劝谏鲁庄公万事俱备之后再去迎战。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译: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牲畜和玉器、丝织品等,从来不敢虚报,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理解:在曹刿指出靠贵族的拥护不能战胜齐军后,鲁庄公又把取胜的希望寄托于神灵的护佑,再次显露他的“鄙”。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我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混乱,又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理解:曹刿在齐军大败的时候阻止了鲁庄公的盲目追击,仔细观察敌情后才做决定,从这可以看出曹刿的谨慎。
13.请结合上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鲁庄公和汉宣帝在执政上的共同之处。
(3分)
【链接材料】
夏五月,诏曰:“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群生①也。
能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则可谓文吏②矣。
”
又曰:“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③也。
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
其更讳询④。
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
”
(节选自《汉书·宣帝纪》)
注:①[群生]百姓。
②[文吏]掌管文书、法令的官吏。
③[讳]冒犯名讳。
④[询]汉宣
帝改名为“询”。
答:
答案:
(三)(共7分)
11.(2分)B
12.(2分)A
13.(3分)答案要点:取信于民。
鲁庄公能用诚心办理案件,尽量做到公正,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汉宣帝认识到刑狱关系重大,能够禁暴止邪,使百姓内心安定,休养生息。
汉宣帝对于自己改名之前冒犯他名讳的人,予以赦免,这份宽容,也让他深得民心。
(评分说明:共同点1分,分析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