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于1844年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这部著作在当时对于经济学和哲学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理论。
通过阅读《经济学哲学手稿》,我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分析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是资本和劳动力的对立,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利润,导致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分配和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
同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也导致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机。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让我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关于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理论,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必然导致社会的革命和变革,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也为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阅读《经济学哲学手稿》,我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最后,通过阅读《经济学哲学手稿》,我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马克思是19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的思想,我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变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马克思的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的挑战和问题。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它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
我在读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感触就是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这一问题。
首先,劳动的异化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农民工在大城市里打工生存的现象。
他们为了能在大城市里生存,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无论是为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还是为了城市的美丽环境,他们都是在这个城市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他们付出的价值与得到的价值完全不成正比,甚至是成反比。
他们的地位没有提高,反而被城里人轻视、嘲笑。
同时,他们干着最累的活,吃着最大的哭,却拿着最少的工资,自身却又没有任何保障。
因此,对于他们的生活没有任何快乐幸福可言,甚至他们会感到空前的虚弱和无能。
这就是劳动本身的异化。
另外,马克思还指出了一系列的驳论:“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于是劳动对于那些农民工来说它们就成为了外在的东西,而不是属于他们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不觉得舒畅”。
所以,既然人与劳动已变成了不是相互依存互助的关系,而人只能在劳动中品尝到痛苦的话,他们怎么还会感到快乐呢?。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第一篇: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最近选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本书来读,闲来无事写一下感受。
在以前从未关注过相关的东西,别说思考了。
也很少思考过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有多么的不可调和,读这本书对社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马克思在第一手稿论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克思认为工资决定了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是敌对的关系,而此前我一直认为两者是互利的关系;此外,由于工资的是由对工人的需求来定的,所以劳动者就变成了一种商品,而工资就是其价格,而且被维持在“工人及其养家糊口所能得到的最低的必要的起码生活费用,只能维持与畜类一样的生活。
”真是令人震撼!另一方面,马克思还对亚当斯密进行了批判。
亚当斯密认为工人的工资只有在社会财富衰落的情况下才会下降;而马克思认为这是毫无根据的,他说工人在财富处于衰落状态受到的痛苦最大,因为对工人的需求下降,工人将面临失业;在社会财富增进时,虽然对工人需求增加,但因为扩大生产而会导致工人的过度疲劳和早死;到社会财富达到顶点时,工人的贫困状况不变。
而且资本家可以较久的没有工人生活,反过来工人却不能活的那么长久。
因此工人也离不开资本家。
读到这些观点让我吃惊不小,但我认为资本家虽然在分享利润时得到最多的部分是不公平的,但是存在就是合理的,我们应该看到工人就是脱离资本家,他的生活依旧是贫困的,而农民既然想成为工人,说明工人的收入要比农民的高,可以生活的更好;就像如今的中国,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在外打工,而且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种地。
因为打工挣的钱是种地时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并且我认为农民成为工人,农民走进工厂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必然情况,是社会生产力增加的需求。
另外马克思说:“只有劳动产品最微小、必不可少的部分回到了劳动者手里,这是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不相一致的,我很奇怪难道在马克思眼里资产阶级就不劳动,实际上他们不仅要付出许多脑力劳动,而且还要面对许许多多的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工厂倒闭了,工人受到的冲击小,到对于资本家来说可能是一场灭顶之灾。
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感

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感一直以来就对经济对资本家有着一种神秘感,觉得他们是一种类似于西方幽冥的东西,以前也一直没有时间去了解。
现在大学有许多课程的学习。
我就选修了企业哲学这门课程,也简单涉猎了一些这方面的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由三个部分。
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
但是,在“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两个部分里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因为我仅仅是涉猎,许多里面的东西还是很模糊,就我所知的我做了以下总结:1.“当资本家赢利时劳动者不一定得到好处,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则劳动者一定跟着吃亏。
”这让我想起了08年金融危机时雷曼公司破产时,真正倒霉的还是员工,而总裁竟然还获得了几亿的安抚金。
反而在繁盛时呢,诚然员工的工资会增加,可是资本家呢,那就是几倍,上至无穷的利润回馈。
2.“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劳动者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
”看来从马克思的论述中也能看到其对自然地尊崇和认识,毁坏自然界,无异于人类寻求集体灭亡。
3.“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
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
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同时却把一部分劳动者抛回到野蛮的劳动,而使另一部分劳动者变成机器。
劳动生产了智慧,却给劳动者生产了愚钝、痴呆。
”这么想想,确实哦,劳动为我们究竟带来了什么呢?是前进还是倒退呢?这个唯一让我们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其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或者从它诞生到如今,是不是在这途中发生了某种异化呢?4.“.由于缺乏进行贸易和交换的能力或倾向,这些不同的天赋和不同程度的智力的活动结果不能汇集在一起,并且丝毫不能促进整个种的福利或公益。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哲学的方式来对经济学进行分析,它在研究经济问题的同时,关注了人的本质、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类自由的实现。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类历史上的所有社会形态都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来驱动的。
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来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会出现剥削和压迫,并将其归结为商品生产和私有制的存在。
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劳动力的雇佣制,这就使得劳动成为商品化的劳动力,资本家通过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从而产生了阶级剥削的现象。
同时,马克思也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劳动变成了一种苦役,人的劳动力被压榨出售给资本家,工人变成了物化的劳动力。
马克思认为,这种异化和压榨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的产物,它导致了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被压抑。
《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还阐述了人的劳动创造性的本质和劳动在社会中的作用。
他指出,劳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是人类生活的基石。
劳动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来源,更是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由的表现。
通过劳动,人体现出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成为了一种剥削和压迫,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过程的控制和决定权,劳动成为了一种抽象的、不自由的劳动力。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作分工和机械劳动的存在,他认为,这种分工和机械劳动使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使人的劳动力变得虚无和物化。
他提出了需要消除工作分工和机械劳动的观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
马克思还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分析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展望了未来社会的可能性。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但也是历史的暂时阶段。
资本主义社会因其内部矛盾的积累和发展,必然会走向灭亡,进而产生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将变为全民所有,劳动将不再是一种剥削和压迫,人将自由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从1844年4月开始写作的一部早期哲学著作。
这部著作在批判继承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詹姆斯·穆勒等人经济学思想的基础上,集中阐释了异化劳动理论、私有财产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第一次从哲学、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三者相结合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研究,反映了当时马克思在哲学、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是马克思早年一部标志性的理论著作。
尤其是本书所阐释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在新时代理解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资本主义历史走向等问题上,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先集中阐释了异化劳动理论。
按照马克思的阐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异化,工人和劳动产品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
其次,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工人通过劳动过程不但不能发现自己的价值,而且感觉到压抑和束缚,因此,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人的劳动过程变成了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
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工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如同一只狗或者猪之类的动物,异化劳动不仅剥夺了人的生产对象,也剥夺了人的类生活,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了缺点,把人的类生活变成人的自我活动,把自由活动贬低为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第四,人同人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通过异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了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即资本家。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一个重要理论发现,借助于这一概念,马克思把对资本主义经济事实的批判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这个发现成为他批判改造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并由此找到了无产阶级变革现实的革命的基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5篇范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5篇范文)第一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马克思主义的最初解读——读《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关键词:《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或《手稿》);马克思;工人阶级;共产主义;中国国情正文:想必在我国没有人是不知道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到底讲的是什么则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
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我们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刻的了解。
首先我们看看马克思这个人吧。
马克思被定位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
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
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
他认为这几千年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的利益掠夺与斗争。
依据历史唯物论,马克思大胆地假设,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由此我们大概是能想象得到《1844年经济哲学文稿》的大概内容了吧。
是的,《1844年经济哲学文稿》的确是马克思对阶级之间的斗争的思考。
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1844年经济哲学文稿》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的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这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先行者,这这是我们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共产主义的绝好资料。
也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成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第一次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作批判性考察,从而论证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手稿。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了批判性的分析,指出它的主要历史功绩是把劳动提高为‘唯一原则’,揭示了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并探讨了私有财产的各种运动规律,指明了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反比关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目录:包含六部分:序言;第一手稿;第二手稿;第三手稿;附录;注释。
主要内容: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经济学的研究。
马克思批判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吸收了其中的一些合理因素。
《手稿》是马克思第一次试用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主场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对自己的新的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做综合的阐述。
一、对“序言”的认识马克思在“序言”中主要阐述了写作的主旨,方法和《手稿》的哲学基础。
在写作过程中由原先打算着重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后经过对国民经济学的系统研究和批判,改为把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当做主要批判对象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剖析为主要内容,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同时着重揭露和批判了鲍威尔为首的黑格尔分子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他们的根本错误在于坚持“自我意识”哲学。
二、对“第一手稿”的认识1 揭露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提出经济学研究的任务首先,马克思肯定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但又揭示了它的缺陷。
他认为古典经济学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剖析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
“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
”因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能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给自己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的任务。
2 论述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这一概念是我第一次接触。
从《手稿》中知道“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生产出了产品,而由于产品不属于劳动者本身,因此,产品生产越多,劳动者的价值就相对越低。
这里似乎是一个相对的关系,劳动者和产品两者之间的对立。
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而劳动产品是人的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劳动产品本应属于劳动者。
”三、对“第三手稿“的认识1 私有财产和劳动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作为自为地存在着的活动、作为主体、作为个人的私有财产,就是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
关键词:《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或《手稿》);马克思;工人阶级;共产主义;中国国情
正文:
想必在我国没有人是不知道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到底讲的是什么则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
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我们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刻的了解。
首先我们看看马克思这个人吧。
马克思被定位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
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
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
他认为这几千年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的利益掠夺与斗争。
依据历史唯物论,马克思大胆地假设,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由此我们大概是能想象得到《1844年经济哲学文稿》的大概内容了吧。
是的,《1844年经济哲学文稿》的确是马克思对阶级之间的斗争的思考。
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1844年经济哲学文稿》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
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的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这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先行者,这这是我们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共产主义的绝好资料。
也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成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第一次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作批判性考察,从而论证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手稿。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了批判性的分析,指出它的主要历史功绩是把劳动提高为‘唯一原则’,揭示了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并探讨了私有财产的各种运动规律,指明了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反比关系。
但是它把私有财产当作当然的前提,把私有财产的规律想象为永恒的自然规律。
这就暴露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私有制辩护的立场。
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在手稿中系统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三大阶级的经济生存条件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
他吸取了当时德国哲学中广泛使用的异化概念,把它同私有制统治下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试图用异化来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其后还有马克思吸取了L.费尔巴哈哲学的积极成果,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充分肯定了他的辩证法的巨大意义。
并且论述很多思想,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过费尔巴哈而接近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些都是大家通过各种途径得知的最普遍的知识。
也是我们能够想象到能够看到的一面。
我们应当是承认的。
但是在这本书中我们想到的绝对不止这些,尤其是结合到现在我们中国的国情。
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所谓共产主义我们就不得不思考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主张消灭私有产权,并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国家和政府,并且进行集体生产的社会。
共产主义设想未来的所有阶级社会将最终过渡成为共产主义的无阶级社会。
共产主义思想的实行上,需要每人有高度发达的集体主义思想。
在《文稿》中马克思也从无产阶级的角度思考关于利润,工资,土地等方面所受的阶级压迫。
这些所有都说出我们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理想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但是这样的思想在我国只是一种最高理想,所谓的最高理想便是只可追逐不能实现的状态吗?中国从古至今就有很多农民起义,这是被压迫阶级的反抗。
而这些起义不是因为起义到最后为转化为当时的压迫阶级,就是被打压下去。
其中有几个大家众所周知的起义,像是黄巢起义,像是太平天国起义等都提出所谓的要求平均土地,有饭同吃,有房同住,有钱同使之类的口号。
这些在某些方面可以看做是当时共产主义的要求。
而这些在现在的历史中又是怎样的结论呢?太平天国的失败被评为是因为犯了绝对平均主义。
这样我们能怎样想关于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只是一种观念一种方向,但是能否实现却是有待商酌的。
再者我们现在看看中国的国情吧。
中国从建国之后,我们不能脱离整个国际而成为所谓的独立的共产主义,为此犯过的错我们还记忆犹新,大跃进时期的公社运动,这些种种证明当时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未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水平。
后来我们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关于社会主义的建设、巩固和发展的问题中提出,中国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各国之间的联系越
来越紧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种种间隙变的也越来越暧昧。
关于政治和经济,关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这些所包含在无产阶级的人们也越来越值得我们细细的看了。
我们国家是鼓励通过一部分的人先富带动其他人,但是这些先富的人的确是先富了但是结局怎样?我们的确是比之前的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了。
我们能吃上饭,能住上房。
我们的生活也是越来越丰富了。
但是这是对于我们之前的生活可是社会不是在不断的向前发展的嘛?我们比之前的生活要好可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这是人类社会的必然结果。
但是对于处于同一个社会的人来说呢?我们可见的是现在的社会不同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实在是差的太多了。
工资的差距,福利的差距。
有的人住高楼住别墅美食衣服关于衣食住行是极尽优越,而又的人却是住在城市的贫民窟,每天忧于生活,衣食住行。
现在社会出现很多的仇富现象不就是对于现在社会之间的财富差距感到不满的最好的体现吗?关于这一方面,我有一个问题,我们社会该给这些个富人和普通的工人农民分个阶级的吗?大概这样的问题都是错的吧?被灌上危害国家安全的罪名?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
这就涉及到执政问题了,姑且不谈。
这样想着我们就只能说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的吧!
想想现在想想以前我们就会觉得平均主义是好的。
我们的社会生产力提高了,我们普遍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关于平均共产我们是没有做到但是现在确实比以前要来的公平和正直的多了。
我们可谓是实现减少贫富差距的距离小了。
我们笑着说我们还是看好我们的发展我们的共产主义,只是我们该思考我们的共产主义该怎么走才行。
揭示错误和不好的一面很简单
但是我们最是关注的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期待着我们实现共产主义道路上种种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