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常见的十个错误观念
做父母的十大禁忌

做父母的十大禁忌当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我们原有的闲适的生活将被打乱,为人父、为人母的责任让我们如履薄冰、惴惴不安,惟恐因自己的不慎导致孩子的缺陷,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情感和人格,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大事。
然而,因为没有做父母的经验,往往有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手忙脚乱,认为自己已经尽心尽力了,可收效甚微,所以蔡笑晚先生认为要做合格的父母就应该拥有父母上岗证,要先培训再上岗,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成为称职的父亲和母亲。
当然,这是理想化的教育,但作为父母亲,我觉得非常有必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知道他(或她)的想法,明白他(或她)的需要,千万不能自以为是,以我为尊。
一、不要空口威胁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的玩具再不收的话,我要扔到外面去了。
结果呢,孩子依然磨磨蹭蹭,妈妈最终也没有把玩具扔下去。
久而久之,孩子也知道这只是妈妈威胁的话,兑现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不按照妈妈的要求做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现在的孩子都比较挑食,很多家长都是追着孩子跑,有时候实在气不过,就会发狠说:你到底吃不吃,你不吃我就倒掉了,不过,呆会你想吃就没有了,什么也不给你吃了。
孩子笑嘻嘻的不当一回事。
可是,过了一会儿,孩子就嚷嚷着肚子饿,家长早忘了前面的威胁,或者说看不了孩子的苦苦哀求,各种能填饱肚子的零食马上塞进了孩子的嘴里,让孩子知道了不吃饭也没关系,反正可以吃别的东西填饱肚子。
从此以后,吃饭也就成了一个问题。
孩子一些坏习惯的积淀,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一点一滴为孩子所累积起来的。
因为我们轻易地威胁了孩子,又不能真正实现这个后果,让聪明的孩子识破了你的意图,轻松地瓦解了你的威胁,同时使孩子对你丧失了该有的权威和可信度,反而让孩子对你的威胁多了一层免疫力,知道你只是说说而已。
因此,当我们不能兑现后果时,绝对不要随口去威胁孩子,不然会适得其反。
二、克制骂人的冲动即使你是在盛怒中,骂人也是属于绝对禁忌的范围。
在我和孩子们的交往中,常常会听到一些粗俗的话语,究其原因是家里的爸爸妈妈平时就是这样骂我的。
中国家长的十大错觉

中国家长的十大错觉中国家长是有名的“虎妈”、“鹰爸”,他们埋头苦读,为自己的孩子奉献一切。
然而,这种狂热却在某些方面让他们自以为是,形成了一些十大错觉,这些错觉可能会妨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这些错觉,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法。
1. 孩子的成功必须是家长的成功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错觉,家长认为孩子的成就是自己天赐福分的证明。
他们常常会比较孩子和其他孩子,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和期望,并试图控制孩子的生活。
然而,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孩子的焦虑和抑郁。
解决方法:家长应该学会放松心态,给孩子适当的自由和空间,让孩子能够自行探索和学习。
2. 成功与学习成绩紧密关联父母很容易忽略的是,与好的学习成绩相关的并不是成年后的成功。
孩子需要具备的是创造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逆境应对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方法:学校应重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教育孩子们关键的思维能力、交流技巧、社交技能,结合一些实际事例。
3. 奖励只能是物质的孩子们越来越不愿意接受物质激励,比如奖金或礼物。
相反,他们更希望得到父母的赞扬和鼓励。
解决方法:家长应该更多的用言语去表达自己,告诉孩子们他们做得好,告诉他们他们是值得骄傲的。
4. 长时间学习是唯一的方法一些家长认为,学生的时间管理应该是工作时间和娱乐时间的比例,其实,这两者合成一起了,有利于调节学生们的情绪。
比如,细致良好的学习和排球或者画画或者音乐都有好处。
解决方法: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支持他们在非学习时间进行。
长期坚持兴趣爱好不只是减轻学习的压力,还有利于儿童的性格养成,精力充沛。
5. 重视高科技的使用虽然现在很多学校推崇在线教育和授课,但是过度使用不同工具可能会伤害孩子的学习兴趣。
解决方法:家长应该指导孩子们如何合理地使用科技,而不是默认一切都可以委托给科技产品。
6. 家长可以替代老师一些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了,会选择完全接管孩子的学习和事情安排,但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
中国家庭教育的10个错误育儿观念

中国家庭教育的10个错误育⼉观念 过去的认识⾥,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活中,由家长(其中⾸先是⽗母)对其⼦⼥实施的教育。
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的⾔传⾝教和家庭⽣活实践,对⼦⼥施以⼀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
下⾯和⼩编⼀起来看中国家庭教育的10个错误育⼉观念,希望有所帮助! ⼀、有条件的爱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除了吃饭睡觉外,就是传宗接代。
⼈们乐此不疲的做着这件事,全当这是⼈⽣的⼤事来做,也当这是⼈⽣的乐事来做,殊不知这是⼀代⼀代的传递着苦难。
我们抚养⾃⼰的下⼀代,也给他们制造压⼒,让他们去承受我们⾃⼰承受过的⼀切,为的是他们将来能有幸福的⽣活。
好像他们不承受这些我们给他们制造的压⼒和痛苦,就⽆法得到幸福。
为什么要先苦后甜?谁说没有苦就没有甜?那反过来讲⼜该怎么解释呢?既然没有苦就没有甜,那没有甜也就没有苦了。
这样看来要想不吃苦也是很容易的事情了,就不要想吃甜的就好了。
我们⼈类为了⾃⼰的幸福就制造了⽆数的痛苦和灾难。
我们为了爱⾃⼰的孩⼦给孩⼦很多的压⼒来承受。
我们很少问⾃⼰的孩⼦快乐吗,孩⼦们现在所做的⼀切都是给⽗母做的,因为⽗母爱他们,他们就必须这样做。
等他们长⼤了,⼜同样的⽤⾃⼰痛恨过的⽅式来对待⾃⼰的孩⼦。
⽗母们什么时候能改变⼀下爱孩⼦的⽅式。
爱孩⼦不要有条件,不要因为想让孩⼦成为律师、医⽣、教授⽽给他们压⼒。
想成为什么是孩⼦⾃⼰的事情。
给孩⼦⾃由和空间,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爱。
有条件的爱的后果是直接导致孩⼦不会感恩,学不会⾃律,⽆法确⽴⾃⼰的价值,以后⾃⼰的每个⾏为都要有所交换才去实施。
⼆、让孩⼦天然⽣长 ⼏⼗年前,著名⽂学家冰⼼先⽣针对我国当时教育中的弊端曾指出:“让孩⼦像野花⼀样⾃然⽣长,要尊重⼉童的天性和选择……”显然,她的意思并⾮是否定成⼈对⼉童的教育,⽽是强调教育者必须尊重⼉童的天性和选择。
但有些家长则不是如此理解,认为不去管孩⼦,让他⾃⼰去成长,那只能叫天然⽣长,⼀旦有朝⼀⽇⾯临三考,这类家长的⼿段段往往更残忍。
中国家庭教育十大败笔

中国家庭教育十大败笔中国家庭教育十大败笔家庭教育是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终与家庭小集体有密切的联系。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家庭教育十大败笔,希望有所帮助!一、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
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
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
人性被扭曲后的结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种到了年龄便把小狮子扔进茫茫草原之母狮释放出来的本性。
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除了溺爱,严格的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
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纵然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无数个理由,又岂找出一个借口,去挑战和反对瞪着大眼、攥着拳头、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家长的种种威严?二、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得像不像?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这一“象”一“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相同的环境下,异样的提问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
道理自不必多解释什么,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跃然纸上。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
父母教育孩子的错误观念

父母教育孩子的错误观念父母教育孩子的错误观念一、让保姆或祖辈带孩子。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
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
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
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
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会变得比较聪明,对爱有安全感。
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
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
然后永远缺乏爱的安全感。
终生追求那童年,婴儿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还有,保姆、爷爷奶奶与孩子没有切身厉害关系,他们只会把他照顾好,满足他的衣食需求,也不会去管到底自己有没有做对,也许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叫做对,甚至许多年轻父母自己也不知道,因此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爱,于是把爱就变成了伤害!例如,孩子摔倒后,奶奶会赶紧抱起孩子,爷爷会骂:“都怪你,摔了我宝贝!”这样的教育,培养的是小孩的一种推卸意识:什么都是别人的错,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二、把孩子当炫耀的工具。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
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
人家又得了什么奖。
这种比较最要不得。
况且常常是当著很多人的面说。
这并不是孩子不愿意做好,实在是你的“基因”问题太多。
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这种比较和竞争的心里,也导致中国人团体比较无法和谐合作做事。
喜欢互斗。
对于能力强的人不是佩服,而是嫉妒,要拉他下来。
学校的老师更是火上加油,整个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需要加速修正。
否则中国人的团队合作永远不如人。
孩子不是你的财产,也不是你的资本。
他是你的生命的延续,因此,你要对他负起责任来!孩子不可以被用来充面子,那样只会从心理上伤害了孩子。
例如父母带小孩子去超市逛,小孩子看到喜爱的玩具会不走,甚至当父母不给买的时候会大哭,这时候呢,父母会觉得很没面子:“小祖宗,不要哭了,给你买还不行吗!?”看看产生了什么结果:孩子明白了意见事情,那就是只要哭,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不管对不对。
12个喂养的错误观念,你知道吗?

12个喂养的错误观念,你知道吗?幼教网整理了关于幼儿婴儿喂养《12个喂养的错误观念,你知道吗?》,盼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关心,仅供参考。
孩子的吃饭问题可是一件大事,特殊是对新手妈妈来说。
可是当宝宝还小的时候,往往还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于是,有些妈妈觉得孩子哭了就是没吃饱;还有一些妈妈认为孩子吃越多越好,殊不知孩子太胖或发育过快,会给孩子带来不小的麻烦。
因此,为了关心家长更好地喂养孩子,我特地搜罗了12个喂养孩子的错误方式,家长们可要看认真了12个喂养孩子的错误观念。
1.母乳不如奶粉有养分由于母乳没有奶粉冲出来的牛奶那样浓那样香,所以许多父母以为母乳的养分比牛奶低,从而放弃母乳喂养。
其实母乳喂养对宝宝有许多好处!母乳中含有反抗多种疾病的抗体,实践证明,用母乳喂养的宝宝少生病。
对孩子来说,母乳与牛奶相比,所含养分较全面、充分,母乳喂养的宝宝较健康;母乳也更简单消化汲取,且汲取率最高。
对妈妈来说,母乳喂养更便利、更省钱,不用消毒,且温度相宜;妈妈的身体恢复较快,并不易患上乳腺疾病。
2.初生儿吸奶嘴比吸乳头好可能有的父母会认为,在宝宝未习惯吮吸母乳前用奶嘴喂宝宝比较好。
其实,用奶嘴吃奶比吮吸母乳省力。
在宝宝未习惯吮吸母乳前,不要随便用奶嘴喂宝宝,更不该使用劝慰奶嘴。
3.鲜奶比配方奶粉好有些父母会用鲜奶代替配方奶粉喂养2岁以内的宝宝,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做法。
对孩子来说,除母乳外的其他乳汁,如牛乳、羊乳都有不行避开的缺陷,如牛乳蛋白质中的酪蛋白太高,不利于宝宝消化;牛乳中蛋白质、钙、钠、钾等的高含量与宝宝未成熟的肾脏力量不相适应等。
因此,2岁以内的宝宝最好选用配方奶粉,尽量不用鲜奶。
4.辅食添加比母乳喂养更重要有些爸妈认为,从宝宝4个月开头,辅食添加对孩子的发育来说更重要,由于此时的母乳已经没有养分了。
其实,在孩子4至6个月后,补充食物与母乳喂养同样重要。
辅食添加需把握渐渐由1种食物添加到多种,不能在1至2天内加2至3种的原则。
爸爸妈妈容易犯的九大错误

爸爸妈妈容易犯的九大错误1认为小孩只需身边有人看就好太多的中国爸爸妈妈认为小孩只需身边有人看着,安安全全就好。
其实从孩子出世,小孩就需求和他人交流。
不会措辞也可以交流。
肌肤的接触、拥抱、存眷的目光,和孩子措辞,小孩需要不时的交流,就会变得比拟伶俐,对喜欢有平安感。
我们良多家庭的小孩,是在没有存眷的情况下长大,脑子会变得怪异凝滞,然后永远缺乏喜欢的平安感,终生追求那童年、婴儿期间,落空却永远追不回的喜欢。
2缺乏诙谐感和轻松的一面或许由于各类压力,家庭的根本氛围就是逼小孩进修。
什么是家庭生涯?什么是亲子运动?完全不晓得。
爸爸妈妈由于生涯压力,落空了诙谐感,落空了轻松。
一切都是逼,都是赶,都是高考。
真实不晓得人在世是为什么。
亲子或夫妻在这种缺乏轻松和诙谐感的氛围下,一个小波折就会引爆抵触。
3把小孩当夸耀比拟的对象中国人一方面喜欢体面,一方面想鼓舞小孩长进,经常说,你看人家小孩多用功,成果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
这种比拟最要不得。
何况经常是当着良多人的面说。
说刺耳点,小孩测验考欠好只怪你基因太差。
人遭到基因影响太多,包罗智力,特性各种。
并不是小孩不肯意做好,真实是你的基因问题太多。
你每一次把小孩和他人比,只能带来不满和苦楚,关于工作没什么协助。
这种比拟和竞争的心思,也招致中国人集团比拟无法调和干事,喜好互斗。
关于才能强的人不是服气,而是妒忌,要拉他下来。
黉舍的教师更是泼油救火。
整个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不雅念需求加快批改,不然中国人的团队协作永远不如人。
4不尊敬小孩的隐私和权益。
良多爸爸妈妈抱着传统的不雅念,把爸爸妈妈摆在威望的人物,以为后代是属于爸爸妈妈的。
这种不把小孩当一个拥有完好权益个别的错误不雅念,会招致小我和社会良多不良的结果。
爸爸妈妈进入后代房间应该先敲门,挪动或用小孩的器械应该获得他的答应。
任何牵扯到后代的决议应该先和后代商谈,不要随意翻看后代的日志或隐私。
应该尊敬小孩的一切权益,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敬,这个尊敬是从出世换尿片开端。
家庭教育的十大误区

家庭教育的十大误区家庭教育一直被看作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在实践中,许多家长可能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他们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和培养。
本文将分析家庭教育中的十大误区,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
误区一:过度保护孩子现代社会对孩子的安全和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父母往往愿意为孩子做任何事情,导致孩子变得依赖性强,缺乏自主性。
应对策略是适度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误区二:过分追求成绩许多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高分就等于成功。
然而,这种观念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焦虑感。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误区三:过度批评和指责不少家长通过严厉的批评和指责方式来教育孩子,希望他们能变得更优秀。
然而,这种方式会让孩子产生消极情绪,降低他们的自尊心。
家长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自信心。
误区四:缺乏时间和关注在忙于工作和社交生活的同时,家长常常忽略了陪伴和关注孩子的重要性。
家庭亲子关系的建立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家长应该积极与孩子交流,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感受,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误区五:模仿和过度保守有些家长会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和价值观行事,忽视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人差异,给予他们适当的自由,鼓励他们追求独特的兴趣和发展潜能。
误区六:过度依赖电子产品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电子产品在普通家庭中越来越普及。
然而,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家长应该合理安排孩子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引导他们进行有益的休闲活动和交流。
误区七:不让孩子失败许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面对失败,会过分替他们解决问题,并对他们的错误不予批评。
然而,失败和错误是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失败和错误,孩子能够吸取经验教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误区八:不重视品德教育在追求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上,有些家长忽略了对孩子品德修养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最常见的十个错误观念
1、过度照顾:现在许多小孩一生下来,就被照顾的无微不至,其结果可能剥夺了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
从小被喂食到了两三岁甚至更大,孩子的小手缺乏拿汤匙、筷子的练习,会导致手部肌肉的发展问题,上了小学可能连写字都会很困难。
一直喂食孩子柔软的食物怕他噎到,会让孩子没办法发展咀嚼能力,甚至没办法正确发音。
怕孩子冷、怕孩子热、怕孩子受伤、怕孩子在外面被欺负,处处保护的结果,反而是在伤害孩子。
2、过度安排:相信你的周遭,一定有许多行程排得比你还满的孩子。
但许多研究都发现,被过度安排的小孩,最后都容易丧失对生活的热情、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汤姆斯。
阿姆斯特朗特别提醒父母,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唯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想象力充分的发挥。
每天至少空出一段时间,什么都不要安排,让生活有点不可预期的乐趣。
3、说教太多、身教太少:许多父母要求孩子去看书,自己却在看电视。
要求小孩要有礼貌,自己却一天到晚对孩子破口大骂。
当父母言行不一的时候,会失去孩子对父母的尊敬,甚至引起对父母的反感。
如果希望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就该尽量陪着他读书,你可以看你自己喜欢的书,也可以与孩子共读。
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礼貌,表现出你对孩子的尊重是最有效的方法。
4、只关心学业,忽视其它生活能力的培养:“现代父母的悲哀是把对孩子的投资全都放在功课成绩上,”台北市家长协会理事长包崇敏指出现代家长最大的迷思。
游干桂提醒父母,学校只能给毕业证书,却不能给就职保证书。
父母除了在乎外在的分数、学历、学校之外,对于孩子内在的智慧、美德、快不快乐、健不健康等等,更需要关心。
5、用【买】来满足孩子:自从社会走向极度消费之后,父母想要满足孩子,只要掏出口袋里的钱,就能买到各式各样的东西,从买玩具、买课程、买故事书到买一个个广告中许诺给孩子的美好未来,父母买给孩子的东西不断增加,却不见得能增加孩子的快乐。
黄春明在【九弯十八拐】杂志里,便以“吞噬动词的怪兽”一词来形容“买”这个字,现代人只有消费,除了买,还是买,孩子除了得到那买来的东西之外,却失落了许多学习和成长。
6、完美主义:曾经在医院负责辅导工作的教育学者游干桂发现,许多被送进精神病院的孩子,往往是父母造成的,他们被父母的要求与渴望逼的喘不过气,最后只好宣布放弃。
游干桂认为父母应该给孩子一条活路,也给孩子一条退路,如果孩子没有办法考上第一志愿,他也还有一条退路,退一步海阔天空也不一定。
7、害怕输在起跑点:“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点”是许多父母的信念。
为了及早作好准备,很多孩子被迫提早结束无忧无虑的童年,这其实是一种竞争力的迷思。
孩子的成长有他的节律,就像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当孩子的身心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吸收某些知识或技能的阶段时,提早学习往往没有效果,甚至伤害孩子的心智。
政大教育系教授王钟和鼓励父母与其整天挂念着孩子未来有没有竞争力,不如从自我成长、自我突破的角度来引导孩子,这比强调要孩子赢过别人、打败别人更重要。
8、负面的言语太多:如果你有机会把你和孩子对话录音下来,你可以分析一下,你会不会在言谈中不断地出现负面的语汇,例如:“你不要…”“你不可以…”“为什么你都不听我的话…”“你今天在学校有没有闯祸…”。
负面的交谈太多,其实很容易启动人的防卫机制,你每次看到孩子就纠正他的缺点,他的大脑会渐渐形成一种反应,一看到你就紧张、害怕、甚至产生敌意。
在心理学上有所谓的“麻痹化作用”与“明朗化作用”,负面言语加强“麻痹化的作用”压抑了孩子的天赋,正向的言语却能启动“明朗化作用”,因为有人欣赏鼓励,孩子会表现的更好。
9、透过孩子活出自己:淡江大学教育心理咨商研究所所长柯志恩发现,许多亲子间的紧张关系,来自于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愿望的投射,每天把全副心血都投注在孩子身上,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事业来“经营”像是“透过孩子活出自己”。
柯志恩提醒,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别把他当作是自己的“事业”来经营,父母自己也应该活出自己独立的生活,否则一旦子女不领情,父母就会产生很多怨憎。
10、忘了享受做父母的乐趣:孩子快不快乐,其实是评量父母最好的指标。
孩子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做父母除了要尽责,也别忘了享受孩子带给你点点滴滴的幸福与满足,要能经营亲子间的快乐时光,做父母其实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