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学教学大纲

针灸治疗学教学大纲

《针灸治疗学》教学大纲(针灸推拿学专业用 72学时)针灸治疗学是研究运用针灸方法治疗疾病的一般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经络腧穴学及剌法灸法等基本知识及技能的综合应用,是针灸专业的临床学科,学好本课对于步入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是针灸人才所必须掌握的临床技能知识,课程内容包括针灸治疗作用, 针灸治疗原则、针灸临床辩证论治纲要,针灸配穴处方特定穴的临床运用及常见病症的治疗和针灸临床研究进展、针灸临床研究规范、针灸临床病历书写等。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针灸治疗学》这门专业临床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针灸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运用针灸方法防治临床常见疾病。

学生通过学习针灸临床治疗知识,指导临床正确运用针灸方法防治疾病。

同时,针灸治疗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理论和技能并重,学生通过针灸治疗学的学习,加深掌握针灸治疗学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并通过实验技能培训学习和临床见习培养学生临床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利用针灸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服务。

通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针灸治疗学的理、法、穴、方、术(即辩证论治),对一般常见病、部分急症、重症及疑难病症能熟练地进行恰当处理。

在教学中还应考虑近年来国家对中医执业医师针灸部分的考试要求,讲授内容要注意涵盖考试内容。

本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理论课时为50学时、实践课时为22学时。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临床见习、病例讨论为辅、并适当应用图表、模型、多媒体、实验等进行教学。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上篇总论第一章针灸治疗作用【目的要求】掌握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机理,为学习治疗学各论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主要讲解针灸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等治疗作用。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

第一节疏通经络【目的要求】掌握疾病与经络的关系,明确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治疗作用。

【教学内容】概述人体的内外上下皆有经络系统网络;许多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可导致经络不通、气血不调;应用针灸可以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疏通经络的作用与近代观察研究所总结的镇痛作用相近似。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前言本大纲供五、七、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课程性质:针灸学属于中医学范畴,是中西医结合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课程任务:为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中医政策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中西医并重”的指示精神,加强对针灸学的学习,为人民培养中西医两套本领兼备的医生,以适应新世纪人类健康需求。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针灸学》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经络和腧穴理论,掌握一定的针灸操作技能,并能初步运用针灸方法防止常见病,为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基础。

关于教课内容和进度,讲课教师可根据大纲精神,对针灸基础理论、方法、治则和重点病症,深入浅出,讲深讲透,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

重点掌握经络循行路线、取穴方法、针灸方法、常用穴位和常见病的治疗。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模型、挂图、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具,使抽象理论形象化,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护理系或其它专业的《针灸学》教学,可根据学时数参照使用本大纲。

第一节经络目的要求:了解经络的命名和脏腑属络关系,经别、别络、经筋、皮部分布,经络的阐释病理、指导诊断、治疗预防作用;熟悉经络的含义;掌握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奇经八脉的概念、经络的生理功能;重点掌握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走向和交接规律;教学内容:经络学说概论、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学时分配:1学时第二节腧穴目的要求:了解特定穴的意义、常用骨度分寸;熟悉腧穴的主治规律、解剖标志取穴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掌握手指同身寸取穴法;重点掌握腧穴的基本概念、分类;教学内容:腧穴的概念、分类、主治、定位。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学时分配:1学时第三节十四经脉目的要求:手太阴肺经:了解经脉循行、主治概要;熟悉尺泽穴的定位、主治、操作,列缺穴的主治、操作;重点掌握列缺穴的定位。

手阳明大肠经:了解经脉循行、主治概要;熟悉合谷穴的主治、操作,曲池穴主治、操作,肩髃穴的定位、主治、操作;重点掌握合谷穴的定位,曲池穴的定位。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针灸学2、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3、课程学分:_____4、课程总学时:_____5、适用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分布、腧穴的定位和主治、针灸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基础知识。

熟悉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原则和处方。

了解针灸学的发展简史、现代研究进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地进行常用穴位的定位和针刺、艾灸等操作,并能准确判断针刺得气与否。

具备根据病症制定合理的针灸治疗方案的能力,并能进行初步的临床应用。

能够运用针灸学知识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诊断和治疗,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激发学生对针灸学的兴趣和热爱,传承和发扬中医针灸文化。

三、课程内容(一)针灸学概论1、针灸学的定义、发展简史和特点。

2、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经络学说、腧穴理论等。

(二)经络系统1、经络系统的组成,包括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皮部等。

2、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交接规律和表里关系。

3、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和功能特点。

4、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三)腧穴总论1、腧穴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腧穴的定位方法,包括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同身寸法等。

3、腧穴的作用和主治规律。

(四)腧穴各论1、十四经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方法。

手太阴肺经:中府、尺泽、孔最、列缺等。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等。

足阳明胃经: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梁丘、足三里等。

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等。

手少阴心经:少海、神门等。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等。

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委中、承山等。

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等。

手厥阴心包经:曲泽、内关等。

中医系《针灸学》大纲

中医系《针灸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及掌握此学科的重要意义。

2.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3.熟悉针灸发展简史,特别是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和研究针灸的进展情况。

【教学内容】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3.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4.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上篇针灸理论第一章经络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了解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4.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5.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义。

6.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7.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1.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4.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

5.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学说在祖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6.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重点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方面论述。

7.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图表。

第二章腧穴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腧穴的定义、发展概况及分类方法,了解腧穴的命名。

2.熟悉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3.熟悉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4.熟悉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

5.了解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

6.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教学内容】1.腧穴的定义、腧穴的发展,以及穴位标准化方案的特点。

2.腧穴的分类及分类的原则。

3.腧穴的命名及命名的原则。

4.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5.腧穴的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6.特定穴的定义与内容。

7.腧穴的定位方法,重点介绍骨度分寸法和自然标志取穴法。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针灸学》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定义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健康复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

通过针灸学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从而达到能够运用针灸防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二,编写依据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2年,及相关资料和根据石学敏主编.《针灸学》.教学计划编写,三,目的任务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健康复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

通过针灸学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从而达到能够运用针灸防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1、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

2、教材内容为经络、腧穴、刺灸法与治疗四个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经络腧穴、针法灸法、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

3、了解:临床疑难病的针灸防治原则,四,课程编码:,五,学时数与学分:72学时,4学分。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讲授讨论实验实践小计绪言 2 2第一章:经络总论 6 61 第二章:腧穴总论 3 4第三章:经络腧穴各 8 30 32 论第四章:刺灸法总论 4 4第五章:刺灸法各论 6 2 8第六章;治疗总论 4 42 第七章:治疗各论 10 1213 合计 59 72说明:根据实验室条件调整实验、实践课时。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及其适应范围。

2、熟悉: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代表作及主要贡献。

3、了解:针灸学的起源与近代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1、阐述针灸学的概念、内容及适应范围。

2、介绍针灸学的起源及历代代表作与贡献。

3、针灸医传到国外。

4、目前国内外针灸学发展概况。

上篇经络腧穴第一章经络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概念、内容,十二经脉的分布、衔接规律及流注次序,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反应,经络在诊断、治疗上的应用。

针灸治疗学》教学大纲

针灸治疗学》教学大纲

针灸治疗学》教学大纲针灸治疗学》是一门临床学科,研究如何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技术、经络腧穴理论及针灸操作技能等知识防治疾病。

该课程是针灸推拿专业的核心课程,学好本课程对于指导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基本要求包括掌握针灸治疗的理、法、穴、方、术(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全面了解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急症、重症和疑难病症并能熟练地进行正确处理。

课程内容包括概论、内科病证、儿科病证、妇科病证、外科病证、骨科病证、皮肤科病证、五官科病证、急性病证和其他,合计102学时,其中81学时为理论学时,21学时为实验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为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

考核方式为理论考试(笔试)和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成绩构成为理论考试70%,实验和平时成绩30%。

课程基本内容包括总论和针灸治疗的作用、针灸治疗原则、内科病证、儿科病证、妇科病证、外科病证、骨科病证、皮肤科病证、五官科病证、急性病证等。

总论包括熟悉针灸治疗的作用、掌握针灸治疗原则及配穴处方、了解针灸辨证论治纲要。

共计时。

针灸治疗的作用包括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

针灸治疗原则包括补虚与泻实、清热与温寒、局部与整体、治标与治本、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等。

6.三因制宜是中医整体观念的具体体现,根据不同的人、时、地特点来确定针灸治疗疾病的方法。

第三章针灸辨证论治纲要1.本章讲述八纲证治,通过将不同的证候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进行分析归纳,明确疾病的部位和属性,从而确定治疗方法。

2.本章讲述脏腑证治,包括脏腑的生理功能、发病机理以及针灸临床脏腑证治的方法。

3.本章讲述气血证治,包括气病证治、血病证治以及气血同病证治。

4.本章重点阐述经络证治,从辨证归经和辨位归经两个方面论述经络辨证,并以循经取穴为原则。

第四章、第五章针灸配穴处方、特定穴的临床应用1.本章重点阐述选穴原则,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随证选穴等。

2.本章重点讲述配穴方法,常用的有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三部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子母经配穴法、交会经配穴法。

《针灸治疗学-》-课程教学大纲(修改)

《针灸治疗学-》-课程教学大纲(修改)

《针灸治疗学-》-课程教学大纲(修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针灸治疗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二零一零年八月制定《针灸治疗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身康复方向使用)课程名称:针灸治疗学学时:99(81/18学时)学分:5.5一、课程性质与目的《针灸治疗学》是针灸专业的重点课程,是研究如何将已学的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等知识,综合地运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学好笨课程对于使用针灸防治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和临床实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针灸治疗学的理、法、穴、方、术(即辨证论治),对一般常见病、部分急症重症及疑难症能熟练地进行恰当处理。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上篇总论(14学时)重点掌握针灸治疗原则、针灸配穴处方、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了解针灸的治疗作用、辩证论治纲领。

第一章针灸治疗作用(2学时)了解针灸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等治疗作用。

第二章针灸治疗原则(2 学时)掌握清热温寒、补虚泻实,熟悉治神守气。

第三章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2学时)熟悉针灸临床辨证论治要点、八纲辨证等,了解辩证在针灸临床中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针灸配穴处方(4学时)掌握针灸的选穴原则、配穴方法、处方的组成。

第五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4学时)掌握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难点:特定穴在临床应用中的相互之间的关系。

中篇各论(65学时)第一章内科病症(重点) 28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痹症、腰痛、坐骨神经痛、痿症、中风、面瘫、三叉神经痛、头痛、眩晕、心悸、失眠、癫病、狂病、痫病、郁病、感冒、咳嗽、哮喘、胃痛、呕吐、呃逆、腹痛、泄泻、便秘、胁痛、癃闭、淋证、遗精、阳痿、糖尿病、单纯性肥胖症等病证的定义、治疗方法。

熟悉这些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2)了解末梢神经炎、面肌痉挛、痴呆震颤麻痹、疟疾、胃下垂、尿失禁、水肿、阳强、早泄、男性不育、瘿病的定义、临床表现及针灸治疗方法。

针灸科教学大纲

针灸科教学大纲

针灸科教学大纲《针灸学》教学大纲前言针灸学就是研究经络、腧穴、针灸操作技能、化疗法则、促进作用机制及预防疾病的一门学科。

它就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承继和弘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并不断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去探究经络实质及其预防疾病的机理。

针灸学包含经络、腧穴、刺及灸法、针灸化疗几小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建议在认知的基础上增进对经络循行原产和腧穴定位、主治的掌控;必须融合骨度分寸和解剖学标志反反复复点穴;熟练掌握针灸的操作方法,强化针刺手法的练;掌控不好针灸医治的原则和常见病证的针灸配穴处方,为临床实践踢不好基础。

本课程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实物、图表、模型、多媒体教学等教具和设备,以及加强技术操作的示范教学。

一、课程学时分配表中经络2课时腧穴2课时腧穴各学说4课时刺及灸法4课时治疗学6课时二、教学要求和内容第一章经络【目的建议】1.1.了解十四经脉以外的经络系统的内容以及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2.2.熟悉经络系统的内容、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3.3.掌控经络的含义、十二经脉的迈向和西源次序、奇经八脉中任督二脉的循行原产、经络的生理功能。

【教学组织与方法】理论讲课2课时,课后上课。

【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一节经络的含义和经络学的主要内容一、一、经络的含义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第二节经络的功能和作用一、经络的生理功能二、经络的病理变化三、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附]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思考题】1、详述经络的生理功能。

2、详述经络的含义。

第二章腧穴【目的建议】1.了解腧穴命名;2.熟悉特定穴的特点;3.掌控腧穴的定位方法、化疗促进作用。

【教学非政府与方法】理论授课2课时,课后自习。

【教学内容】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命名一、腧穴的分类二、腧穴的命名第二节腧穴的治疗作用一、近治作用二、远治作用三、特殊作用第三节特定穴一、特定穴的意义二、特定穴的分类及特点第四节腧穴的定位方法一、体表解剖学标志定位法二、骨度分寸定位法三、手指同身寸咽癌法四、方便快捷咽癌法【思考题】1、简述特定穴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学》教学大纲
前言
针灸学是研究经络、腧穴、针灸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并不断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探究经络实质及其防治疾病的机理。

针灸学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法、针灸治疗几大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经络循行分布和腧穴定位、主治的掌握;要结合骨度分寸和解剖标志反复点穴;熟练掌握针灸的操作方法,加强针刺手法的练习;掌握好针灸治病的原则和常见病证的针灸配穴处方,为临床实践打好基础。

本课程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实物、图表、模型、多媒体教学等教具和设备,以及加强技术操作的示范教学。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
第一章经络
【目的要求】
1.1.了解十四经脉以外的经络系统的内容以及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2.2.熟悉经络系统的内容、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
3.3.掌握经络的含义、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次序、奇经八脉中任督二脉的循行分布、
经络的生理功能。

【教学组织与方法】
理论授课2课时,课后自习。

【教学内容】
第一节第一节经络的含义和经络学的主要内容
一、一、经络的含义
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经络的功能和作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的病理变化
三、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附]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思考题】
1、简述经络的生理功能。

2、简述经络的含义。

第二章腧穴
【目的要求】
1.了解腧穴命名;
2.熟悉特定穴的特点;
3.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治疗作用。

【教学组织与方法】
理论授课2课时,课后自习。

【教学内容】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命名
一、腧穴的分类
二、腧穴的命名
第二节腧穴的治疗作用
一、近治作用
二、远治作用
三、特殊作用
第三节特定穴
一、特定穴的意义
二、特定穴的分类及特点
第四节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三、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四、简便取穴法
【思考题】
1、简述特定穴的意义。

第三章腧穴各论
【目的要求】
1.了解针刺进针层次;
2.熟悉腧穴的功用、操作;
3.掌握腧穴的定位、主治和特殊操作。

【教学组织与方法】
理论授课4课时,课后自习。

【教学内容】
第一节十二经脉常见腧穴
一、手太阴肺经
1.尺泽2.列缺3.少商
二、手阳明大肠经
1.合谷2.曲池3.肩髃4.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
1.四白2.地仓3.下关4.天枢5.犊鼻6.足三里7.丰隆
四、足太阴脾经
1.三阴交2.阴陵泉3.血海
五、手少阴心经
1.神门
六、手太阳小肠经
1.后溪2.听宫
七、足太阳膀胱经
1.肺俞2.膈俞3.脾俞4.肾俞5.委中6.承山7.昆仑8.至阴
八、足少阴肾经
1.涌泉2.太溪3.复溜
九、手厥阴心包经
1.内关
十、手少阳三焦经
1.外关2.翳风
十一、足少阳胆经
1.风池2.环跳3.阳陵泉
十二、足厥阴肝经
1.太冲
第二节任督脉常见腧穴
一、督脉
1.大椎2.百会3.水沟
二、任脉
1.关元2.气海3.中脘4.膻中
第三节常用奇穴
一、头颈部穴
1.印堂2.太阳
二、背部穴
1.定喘
三、上肢部穴
1.腰痛点2.落枕点3.四缝4.十宣
四、下肢部穴
1.胆囊穴2.阑尾穴
【思考题】
1、简述十二经脉常见腧穴。

第四章刺灸法
【目的要求】
1.了解毫针的构造、规格和用途;
2.了解灸法的宜忌、三棱针、电针、皮肤针的操作;
3.熟悉刺法宜忌、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灸法的分类和特点;4.熟悉耳穴的分布规律及常用穴位的定位;
5.掌握进针、行针的方法;
6.掌握灸法的操作、拔罐的方法、耳针的临床应用。

【教学组织与方法】
理论授课4课时,课后自习。

【教学内容】
第一节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和修藏
二、针刺的练习
三、针刺前的准备
四、毫针刺法
1.进针法
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五、行针与得气
1.基本手法
2.辅助手法
3.得气、候气、催气和守气
六、针刺补泻手法
七、留针与出针
八、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九、针刺注意事项
第二节灸法
一、灸法的作用
二、灸法的种类
1.艾炷灸2.艾条灸3.温针灸4.其它灸法三、施灸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耳针疗法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二、耳廓表面结构
三、耳穴的分布
四、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五、耳穴的临床应用
第四节其他疗法
一、拔罐法
二、三棱针
三、皮肤针
四、电针
【思考题】
1、简述耳穴的临床应用。

2、浅谈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第五章针灸治疗
【目的要求】
1.了解针灸的治疗原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
2.熟悉针灸的治疗总原则、辨证分型;
3.掌握各种疾病的治疗原则、针灸处方。

【教学组织与方法】
理论授课6课时,课后自习。

【教学内容】
第一节治疗总论
一、针灸的治疗原理
二、针灸的治疗原则
三、配穴处方原则
第二节治疗各论
一、中风二、眩晕三、头痛四、面瘫五、腰痛六、痹证七、不寐八、感冒九、咳嗽十、胃脘痛十一、泻泄十二、便秘
十三、痛经十四、遗尿十五、风疹
十六、痤疮十七、近视十八、耳鸣、耳聋
十九、牙痛二十、减肥二十一、戒烟
二十二、美容
【思考题】
1、简述针灸的治疗原理。

2、简述配穴处方原则。

三、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教研室出题。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无。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自编《针灸学教材》
主要参考资料:《针灸治疗法》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国针灸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
《腧穴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