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药学史上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药学巨著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2.《神农本草经》: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中药学资料的本草著作,被誉为中药学的经典之作。
3.《雷公炮炙论》:是唐代药物学家陈藏器编写的炮制专著,对中药的炮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4.《本草经集注》:南朝梁陶弘景所撰,是对《神农本草经》的重要补充和修订,对于中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重修政和本草》:宋徽宗时官修的药典,是在唐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增补修订的。
6.《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所著,是中国古代药物学集大成之作,内容包括了大量医药理论和实践知识。
7.《伤寒论》:张仲景所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
8.《金匮要略方论》:也是张仲景所著,主要论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
9.《巢氏诸病源候论》:巢元方所著,是一部病因病理学巨著,记述了许多疾病的症状、病因及治疗原则。
10.《温疫论》:吴又可所著,专门研究瘟疫病症及其治疗方法。
11.《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是一部以问答形式论述中医理论和临床问题的重要著作。
12.《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所著,内容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和技术。
13.《备急千金翼方》:也是孙思邈所著,与《千金要方》互为补充,进一步丰富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内容。
14.《景岳全书》:明代张介宾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巨著,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
15.《医宗金鉴》:清代吴谦等编撰,是清代官修的大型医学丛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6.《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对针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7.《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所著,是我国儿科医学的经典之作。
18.《外科正宗》:明代陈实功所著,是我国古代外科医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19.《本草求真》:清代赵学敏所著,是对《本草纲目》进行增补修订的一部中药学著作。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6.1 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课件2

基础导学
核心考点
教材题解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总结李时珍的研究动机和方法以及经过,分析他
是怎样写出《本草纲目》这一巨著的。 答案提示 动机:纠正以往药物书籍的错误,重新编纂一部 本草书籍,纠正这些错误。 方法:亲自采集、细致观察。 过程:略。
基础导学
核心考点
教材题解
2.阅读与思考:请思考,《本草纲目》在日本为什么会有如此 大的影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世界各国对李时珍的评 价。 答案提示 《本草纲目》内容丰富,纠正前人很多错误。日 本文化、医学深受中国影响。李约瑟博士在评价《本草纲目》 时写道:“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 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李时珍作 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利略、维萨留斯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 何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中国博物学家中,‘无冕之 王’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至今这部伟大著作仍然是研 究中国文化史中化学史和其他各门科学史的一个取之不尽的 知识源泉。”
基础导学
核心考点
教材题解
【角度2】《本草纲目》有着怎样的影响? 提示 ①系统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的经验和成就, 大大丰富了中国的药物品种,是中国古代医药学、植物学的 宝贵遗产,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推动 作用。②被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 字,流传到世界各地,被达尔文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
基础导学
核心考点
教材题解
3.你认为文学与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案提示 材料指出李时珍自幼爱好文学,长期受屈原等人 的影响。《本草纲目》中解释禽、鱼、花、果的许多部分, 摘下来就是一篇美丽的散文。这是文学与科学关系的一个方 面。还可以从想像能力、净入分析能力等方面思考。
古代医药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医药学成就非常丰富,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成就:
1.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成书于战国时期。
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
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防等问题,被誉为“方书之祖”。
3.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该书收录了 365 种药物,并按照药物的性能、功效、适应证等进行分类,为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针灸学: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独特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治疗疾病。
中国古代的针灸学非常发达,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相关的记载。
5. 中药学: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等。
中国古代的中药学非常发达,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收录了大量的中药。
总之,中国古代的医药学成就非常丰富,不仅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历代本草名著简介一、《神农本草经》春秋战国时期,临床中医学的迅速发展使临床药物学知识不断积累,至秦汉,国家得到了统一,医药学本身的发展也要求对药物学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总结,《神农本草经》遂应需而生。
该书为秦汉以来多位医药学家不断搜集整理,由政府征集,大约至东汉初年成书。
全书载药365种,依据药物功效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系统、全面、可靠地总结了秦汉以前医学界和民间的用药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经典专著,成为魏晋以下历代研究本草学的必备参考书和经典钻研对象。
本书辑选尚志钧、尚元胜校注《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神农本草经》(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7月)中有关内容,但对一些神仙、道教思想内容,如“紫苏……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之类进行了删减。
二、《名医别录》梁·陶弘景撰写了《本草经集注》,该书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新增补药物三百余种,结合《神农本草经》原有药物,共计七百三十作种,广泛收集了汉魏晋以来诸名医在多种《神农本草经》传本中新增药物及(或)新的临床功效。
多部早已失传的汉晋时期本草学名著,如的华佗弟子吴普、李当之的《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中(部分)内容即可见诸本书。
陶氏将其全面收集整理,名之曰《名医别录》。
该书以其疗效确切、内容丰富的价值挤身于经典著作之列,仅次于《神农本草经》,对后世影响广泛而深远。
本书辑录了由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辑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6月)中人关药物及论述。
限于篇幅,对临床功效以外的内容适当进行了节删。
三、《药性论》唐·甄权著。
甄氏为隋末唐初人,曾仕隋,至唐太宗时年已一百二十岁,以医药名世。
该书注重结合临床实际议论药物性味主治,所论甚详,尤以君、臣、佐、使、使用禁忌等资料收罗较多,并多举方剂印证,对临床指导很大,对后世药学家及临床家都有较深刻影响。
四、《唐新修本草》唐·苏敬、李勣等编篡。
中医学概论

第一章历史纵览1.医药的起源是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既非圣人,也非本能,也非巫。
2.传说中的医家:伏羲,神农,黄帝3.春秋战国(萌芽期)医家:伊尹,扁鹊4.秦汉(体系形成时期)《黄帝内经》:分为《灵枢》《素问》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成就,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其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阶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难经》:奇经八脉,三焦,脉门《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全书共二十五篇,内容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妇科,作者张仲景,其被称为万方之祖医家:淳于意(中医诊籍的创始人),华佗,张仲景另:陶弘景与《本草经集注》葛洪与《肘后救卒方》孙思邈与《千金翼方》,《千金要方》王焘与《外台秘要》6.宋辽金元(发展创新时期)宋朝: 校正医书局官办药厂药店太医局《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慎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医局著,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宋慈《苏沈良方》苏轼沈括著《三因极·病症方论》陈言金:《注释伤寒论》:现存的最早的《伤寒论》的全注本医家学派:《本草纲目》——中国药学史上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巨著。
被达尔文称作“中国的百科全书”《普救方》——中国古代最大的方书其他医家:吴有性《瘟疫论》、叶桂《温热论》、薛雪《温热条辨》、王清任《医林改错》第二章理论基础一、基本范畴p25——p28二、哲学基础A、阴阳学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双方对立统一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表示两个事物,也可以表示一个事物内部的两个部分。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中一方对另一方起到制约作用,从而维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2、阴阳的互根作用:阴阳双方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3、阴阳的消长平衡(阴消阳涨,阳消阴涨):阴和阳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永远处于一销一涨的动态平衡。
4、阴阳的转化:阴或阳的一方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向其对立方向转化。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包括《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和《汤头歌诀》等。
1.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药著作,其中记载了许多方剂的配方和用法,对后世药方的研究和运用有着重要影响。
2. 《金匮要略》:由东晋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收录了一百五十五首各种方剂,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之一。
3. 《伤寒杂病论》: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编写,详细记载了治疗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方剂,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4. 《汤头歌诀》:古代医方著作,共一卷,清代汪昂撰,刊于1694年。
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
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
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
此外,《中医方剂大辞典》等现代著作也是学习中医方剂的优秀资料。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阅读中医相关古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夸奖中医的诗句

夸奖中医的诗句【篇一:夸奖中医的诗句】1. 中医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一碗药汤,一根银针,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中医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医学之一。
”中医药能生生不息数千年,至今还能够存在并不断发展,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临床有效。
中医药能受到广大患者欢迎,也是因为其临床有效。
2. 外国人对中国的“食文化”赞叹不已,惊叹中国人精湛的厨房十八般武艺,却不可浪费时间学习。
对于中医学,老外瞪大眼睛,翘起大拇指:中医三指在手腕上一搭,病情枝枝蔓蔓一清二楚;细细银针轻轻一扎,腰酸背痛无影无踪;司空见惯的茎叶花果,妙手熬出一碗本酽酽药汁,悠悠苦香中痼疾即去。
3. 中医学的经验,除了拜师以外,认真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著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这些古典,本是在师徒相授时的教材,最适合于在临床上讲和学。
因为,很多讲的是“所当然”,讲的是“是什么”,所以,在临床上抓实例,识证认方,尤为适宜。
经验性强,也使中医学变得内容十分丰富。
各家的学说,各家的经验,有的用药峻重,有的处方平正,有的擅用寒凉,有的则擅用温热。
这无疑给中医学平添了几分魅力。
4. 在追溯中药学的历史可知,“世间百草皆入药”,是人类逐步认识自然和实践经验的产物。
这在《史记》中可以找到:“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
”神农氏生活的时代大约是中国原始社会的农耕时代,虽然神农氏究竟是为了寻食还是寻药而尝百草这一点仍有疑问,但它都生动地说明中国传统医学是建立在对自然的认识基础上的。
因此炎帝神农氏与黄帝、伏羲被后世共尊为中华医药始祖。
5. 近几十年来,中医在海外尤其是在西方发展迅猛。
从某种角度看,这显示了传统医学与占主流的西方医学的一次互补,也是中医的魅力所在。
实际上,中医与西医在海外的相遇已有几百年了;奇妙的是,我们这一历史中,始终可以感觉到隐含在中医里的那种柔和似水的力量。
6. 传统文化里面还有一家,那就是医家。
医家不仅是一种医疗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哲学。
中医四大经典书籍是哪四部?

中医四大经典书籍是哪四部?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
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
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
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
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
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
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
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
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验、靠解剖来内求。
中医则是靠内观、靠体悟、靠直觉来内求。
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
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