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物圈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生物与生物圈复习教案

生物与生物圈复习教案

生物与生物圈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的基本定义和特征;2.了解生物圈的组成和结构;3.掌握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圈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学重点1.生物的基本定义和特征;2.生物圈的组成和结构;3.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三、教学难点1.生物圈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圈中的一些现象。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物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生物?生物有哪些特征?2.了解生物的基本定义和特征(10分钟)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生物的基本定义和特征,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例如,生物是指具有生命活动的有机体,具有生长、繁殖、变异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3.介绍生物圈的组成和结构(10分钟)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圈的组成和结构。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包括陆地、水域和大气中一切生物及其生态环境的总和。

生物圈由生物个体、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十字线等多个层次组成。

4.深入了解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20分钟)通过举例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例如,食物链和食物网展示了生物圈中食物的流动和能量的传递;共生关系和竞争关系说明了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竞争;氮循环和水循环揭示了生物圈中物质循环的机制。

5.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圈中的一些现象(15分钟)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圈中的一些现象。

例如,讲解大气中的氧气来自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讲解水体中的水生生物对水质的影响。

6.小结(5分钟)对本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提出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

五、教学辅助及互动1.利用图片和实物进行示范和展示;2.设置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理解;3.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是否能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2.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生物和生物圈的理解程度;3.在下一堂课上进行学生的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024年七上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课件

2024年七上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课件

2024年七上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复习《2024年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相关内容。

具体包括教材第1章“走进生物世界”,详细内容涉及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第2章“生物圈”,包括生物圈的概念、结构和生物圈中的不同生态系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 能够描述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生物圈的结构。

3.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分类。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挂图。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地球生态系统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生物在其中的作用。

2. 例题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教材第1章和第2章的重点内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圈的结构。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圈中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基本特征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2. 生物的分类按形态结构特点分类按生活环境分类按营养方式分类3. 生物圈的结构地球表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不同生态系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生物的五大基本特征。

简述生物的分类方法。

描述生物圈的结构。

2. 答案:生物的五大基本特征: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

生物的分类方法:按形态结构特点、生活环境、营养方式分类。

生物圈的结构: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以及不同生态系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圈的结构掌握程度。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总结复习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总结复习教案

生物和生物圈年级九年级科目生物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生物和生物圈总结复授课类型新授课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共分两章,第一章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以及我们身边的生物;第二章通过较多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初步认识生态系统,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认识到保护生物圈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应使学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认识到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类型,理解生物圈是生物共同的家园。

尝试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以及测量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初步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

初步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学情分析通过对第一第二章的学习,学生对各节的知识点掌握了,但他们掌握的只是各章节一些零散的、脱节的知识,如何将各章节知识系统的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

三、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观察、调查、对照实验。

2.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4.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5.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6.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7.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8、认同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初步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和区别生物的共同特征。

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难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生物圈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圈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对生物圈有了哪些了解呢?二、梳理知识点1.举例说明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2.人类能否在地球以外找到生存空间,为什么?3.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初中生物教资生物圈教案

初中生物教资生物圈教案

初中生物教资生物圈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生物圈,包括生物圈的定义、组成成分和特点;
2.掌握生物圈的重要意义以及生物圈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理解生物圈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地球的生物圈,引发学生对生物圈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解(15分钟)
1.生物圈的定义和概念;
2.生物圈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非生物元素和环境;
3.生物圈的特点,如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

三、实践(20分钟)
1.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所见到的生物和非生物元素;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观察到的现象和意义进行交流;
3.学生根据实地考察结果,绘制生物圈的示意图。

四、总结(10分钟)
1.老师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2.引导学生总结生物圈的重要意义及生物圈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就自己身边的环境进行观察,说出环境中存在的生物和非生物元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生物圈,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增
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注:本教案适用于初中生物教学,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

初中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

初中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

初中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认识生物圈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重点:生物与生物圈的相互关系,生物圈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难点:生物圈的调节作用和生物圈中物质与能量的循环。

教学准备:图书、幻灯片、板书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出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引发学生对生物圈的思考。

2. 学习生物圈的概念:讲解生物圈的定义和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圈等部分,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圈的构成。

3. 探讨生物圈的功能: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生物圈在地球上的作用,如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等方面,并总结归纳。

4. 理解生物和生物圈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生物在生物圈中的生存适应和相互依存关系。

5. 复习生物圈中的物质与能量循环:通过举例生物圈中水循环、碳循环等过程,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过程。

6. 拓展延伸:通过生物圈中的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和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7. 总结反思:回顾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展开讨论对生物圈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资源:课本、生物教材、网络资源等。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思维导图等形式,评估学生对生物与生物圈的理解程度,并对学生参与活动和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反馈: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七年级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1新课标人教版

2024年七年级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1新课标人教版

2024年七年级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1新课标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具体内容包括:1.1生物的基本特征;1.2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1.3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掌握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了解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物现象、分析生物与生物圈关系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

难点:生物与生物圈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展示(如植物、动物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2)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讲解生物圈的概念,展示生物圈的图形,让学生了解生物圈的范围。

(3)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生物与生物圈的相互关系。

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3. 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

(2)简述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3)举例说明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

2. 答案:(1)生长、繁殖、应激性、新陈代谢、遗传变异。

(2)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范围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

(3)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生物圈提供氧气,动物通过呼吸作用为植物提供二氧化碳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对生物与生物圈关系部分的理解仍需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它们与生物圈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物与生物圈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初中生物和生物圈教案

初中生物和生物圈教案

初中生物和生物圈教案年级:初中课时:2节课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生物和生物圈。

2. 掌握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了解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课:1. 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

第二节课:1. 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节课:1. 回顾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让学生简要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分类。

2. 学习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通过讲解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不同生物在其中的分布。

第二节课:1. 探讨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讨论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列举一些例子。

2. 讨论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生物在生物圈中的相互影响和依赖关系,并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

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老师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解释生物和生物圈的相关概念。

2. 图片展示: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物圈的组成和结构。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关系,促进思维交流和合作学习。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看是否能理解生物和生物圈的关系。

2.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生物和生物圈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对生物和生物圈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也能够认识到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积极保护环境,爱护生物,让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物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
2.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了解生物的多样性,认识不同生物类群的特点。
3.熟悉生物圈的概念、组成和功能,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的概念和重要性。
“请大家思考一下,什么是生物圈?为什么我们要学习生物圈?”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生物圈的概念、组成和功能,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生物生存的家园。”
2.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新课展开: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生物和生物圈的知识。
-巩固提升:通过课堂小结、知识问答、案例分析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解题能力。
-结合实验、模型、实物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一段关于地球生态系统的视频作为导入,展示生物圈中各种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引发学生对生物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同学们,刚才的视频中展示了地球上的生物圈,它是那么神奇,包含了无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学习这个神秘的生物圈。”
3.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复习一生物和生物圈(7上)课型复习考纲要求1、列举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Ⅰ2、举例说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Ⅱ3、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Ⅱ4、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Ⅰ5、描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Ⅰ6、描述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Ⅰ7、认同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Ⅰ教学重点1、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3、食物链的书写表达。

教学难点1、说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3、所学知识的应用。

教学方法讨论、归纳法、讲练结合教学准备“双基优化训练”,试卷,课件,课本,(学生还需准备作业笔记本)主备教师李林招使用教师教学时间 4.28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开放一、明确复习主题1、展示本课复习内容及考纲要求。

2、揭示复习主题1—“生物圈”师: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2014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向污染宣战”,倡导全社会努力改善环境的质量,保卫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问:还记得人类以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是指什么吗?(生物圈)二、自主学习1(了解生物圈)1、说明:“生物与环境”这部分内容在中考所占分值为6分;阅读“双基优化训练P13-14”学习相关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试卷上的“考点1—4:生物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态系统”。

三、互助释疑1、小组内交流复习情况,结合课本P12--31的内容进行对照。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适当做好相关笔记)。

四、互助提高1、完成“2010、2014中考”试题。

2、教师点评。

五、揭示复习主题2—“生物”1、请判断一个苹果、一个鸡蛋、一粒小麦种子、一棵小树苗,它们都是生物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答案】苹果、鸡蛋、种子都是生物体的一部分,而不是生物;树苗是生物。

2、“什么是生物?生物与非生物有什么区别?”六、自主学习2(认识生物)1、学生完成试卷上的“考点5—6:生物的特征;认识生物的方法”两部分习题。

2、同桌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3、指名学生展示成果(归纳生物的特征),教师适当板书。

4、完成“中考链接”的练习题。

七、本课小结完成相关练习题。

板书设计复习一生物与生物圈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范围)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探究实验)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产者—植物生物部分消费者—动物组成分解者—细菌、真菌等2、生态系统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和消费者间的营养关系(捕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类型(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具有生命现象的物体特征:营养、呼吸、排废、应激、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教学反思附:试卷习题考点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约达20千米厚,它的范围包括的底部,的大部和的表面。

考点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光、温度、______、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________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2、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考点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骆驼失水很少和骆驼刺的根长得很长是对干旱的适应;海豹胸部的皮下脂肪很厚是对寒冷的适应,旗形树的树冠的形状是对风的适应。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从中获取必要的水分和无机盐,地衣的生理活动对岩石有着侵蚀作用,导致岩石风化,这个实例表明生物既能________环境,又能_________环境。

中考链接1.下列属于最大的生态系统是(2010)(2012)(2014) A.生物圈B.海洋生态系统C.湿地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2.下列叙述中蕴含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其中能说明“生物对环境有影响”的是()(2010)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B.雨露滋润禾苗壮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D.草盛豆苗稀3.近期由于持续干旱,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水位降到了多年来罕见的低水位,使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面临着生存考验。

近期影响长江江豚生存的环境因素主要是()(2011)A.水分B.土壤C.阳光D.温度4.荒漠植物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这种现象说明了()(2014)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适应生物D.环境改造生物考点4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在生态系统中,在一般情况下数量最多的应该是。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温度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和流动的。

有毒物质沿不断积累。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5、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________生态系统、________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是,它还有“地球之肺”之称;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缺乏高大的植物;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有“”之称。

中考链接1.近期由于持续干旱,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水位降到了多年来罕见的低水位,使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面临着生存考验。

近期影响长江江豚生存的环境因素主要是()(2011)A.水分B.土壤C.阳光D.温度2.池塘中有一食物链:浮游植物→水蚤→鱼→鱼鹰。

若池塘被农药污染,体内农药积累最多的生物是()(2011)A.浮游植物B.水蚤C.鱼D.鱼鹰2010中考试题:29(4分)下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图中的黑点表示难以被生物分解和排出的某些有毒构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要组成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增加的成分是分解者和____部分。

(2)写出图中所示的一条食物链。

(3)该池塘被有霉物质污染,从图中看出大鱼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说明有毒物质会沿着不断积累。

(4)图中大鱼小鱼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者2014中考试题.(4分)学习生态系统知识后,小王同学对自家的水稻田进行实地调查,绘制了如下食物网简图。

请回答:(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水稻属于。

(2)该食物网包含条食物链。

(3)图中螟虫与田鼠之间是关系。

(4)若人为大量捕杀青蛙、麻雀,导致虫灾爆发,生态平衡就会遭 到破坏,这是因为稻田生态系统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考点5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2、生物能进行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7、除病毒外,生物都由构成。

▲注意(1)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植物或别的食物为食,从中获取营养物质。

(2)动物和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如出汗、呼出气体、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3)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跑;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合拢。

说明了生物对外界的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

(4)蘑菇能从小到大;种子萌发成幼苗,幼苗不断长大;小鸡破壳而出。

说明了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

当生物体长到一定的时麻螟田蛇 青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考点6认识生物的方法▲1、观察: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_________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2、调查: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______,人口普查也是。

▲3、对调查的生物进行归类∶按形态结构分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按生活环境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按用途可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中考链接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2010)A.钟乳石在慢慢长大B.长江源头水不断流出C.水果上长出许多“白毛”D.机器人在踢足球2.茜茜同学在海边游玩时捡到下列物体,其中属于生物的是()(2013)A.彩石B.贝壳C.螃蟹D.珊瑚3.今年4月底以来,我省多地出现强降雨,为掌握洪灾对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采用的方法()(2013)A.调查法B.观察法C.实验法D.分析法4.含羞草受到碰触后,展开的叶片会合拢,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哪种特征?()A.生长和繁殖B.进行呼吸C.生活需要营养D.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