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的概念
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2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具体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第一种含义)有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本身最终决定,并由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直接决定的应该或必须投入到各类产品的生产上去的劳动时间。
(第二种含义)如何理解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
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
另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有矛盾的。
具体劳动是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某种特定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这一角度来考察;而抽象劳动是抽掉了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单纯从劳动是人类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这一角度来考察。
劳动价值理论,虽不是马克思提出,但前人并没有把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劳动区别开。
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同时,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创立都同劳动二重性有关。
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统一。
私人劳动必须要经过流通、消费过程来实现向社会劳动的转化。
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产生了劳动二重性以及商品的二重属性。
商品的流通和消费过程一方面是生产中形成的使用价值的流通、消费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中形成的价值在流通、消费中实现的过程。
0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三章_1621999745038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商品的交换按照 等价原则进行。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又是价值实现的规律;既调节 商品生产,又调节商品交换。 基本作用
a. 微观作用:激励创新,优胜劣汰。 b. 宏观作用: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
二、市场秩序的建立和规范
市场秩序 概念:市场秩序是指市场运行中必须遵循的各种行为准则和行为规
范的总称。 组成:市场规则、市场管理 作用:保证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和市场有序运行的根本条件。
为什么要建立和规范市场秩序? a.促进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如果市场秩序混乱,市场运行无规则 可循,投机诈骗、欺行霸市、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市场机制就难以发 挥作用。 b.有利于保证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建立规范的市 场秩序,企业才能对经济杠杆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反应,使国家的调控目标 顺利实现。 c.建立和规范市场秩序有助于增强企业活力。规范的市场秩序有利于形 成统一市场和促进公平竞争。在完善的市场秩序下,企业的经济行为才有 法可依,活而不乱。 d.建立和规范市场秩序是经济开放的必要条件。
市场规则 概念:市场规则是指国家为了保证市场有序运行所制定的各种规章制 度,包括法律、法规、契约和公约等。 市场规则包括市场进出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和市场仲裁 规则等四个方面。 市场进出规则 是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即商品)进入或退出市场的行为准则与规范。 主要包括: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资格规范;市场主体的性质规范,如企 业性质、注册资金、经营项目及经营范围等;市场主体退出市场的规范; 市场客体进出市场的规范。
市场交易规则 是市场主体进行市场交易活动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主要内容 包括:交易方式规范、交易行为规范等。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3、特点
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四)支付手段
1、定义
指货币在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 于清偿债务或支付的职能。
2、产生的前提 支付手段以商业信用为前提,并借助一定 的契约形式。
3、随着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货 币流通规律的内容需要加以改变。
流通 待售商品 赊销商品 到期支付 相互抵销的 中所 价格总额- 价格总额 + 价格总额- 价格总额 需要 = 同一单位货币平均流通次数 的货 币量
(二)抽象劳动
1、定义 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 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2、作用 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3、特点 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是形成 价值的实体。
(三)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
1、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统一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 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 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 2、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不同的和矛 盾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作用不同、 反映的经济关系不同。
2、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的三次社会大 分工
(1)畜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 (2)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 (3)社会上出现了只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
3、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交换产 品的必要 。 二、不同所有者和不同经济利益主体是商 品经济产生的决定性条件
第三节 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 货币
商品
W
G
W
2、特点
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货币。 3、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公式:W——G——W
货币流通: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
断运动。
▲联系:货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并为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的概念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的概念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与产品经济的概念在我们深入探讨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以及产品经济的概念之前,让我们先了解它们分别代表什么。
这三个概念都在经济学领域有着特定的定义和含义,它们反映了经济体系在不同发展阶段和演变中的不同特点。
一、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是一个古老的经济模式,它主要依赖自然资源的直接交换和自给自足的方式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自然经济中,生产和消费基本上是原始和局限的,经济活动受限于可获得的自然资源。
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生产食物、衣物和住所等必需品,通常采用简单的农业和手工业方式。
货币在自然经济中并不起到重要的作用,交换更多地依赖于物物交换,这就是所谓的“以物易物”。
在现代社会,自然经济的存在主要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原始社群中,但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城市化地区,自然经济已经被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所替代。
二、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基于商品的生产、交换和销售。
在商品经济中,产品被生产出来,以货币作为媒介进行交换。
这种经济模式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市场中各种商品和服务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买卖,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
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专业化和产业分工,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全球贸易。
商品经济的关键特点包括生产的标准化、市场竞争、供应链管理和广告营销等。
货币在这一经济模式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允许人们将资源用于最有效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三、产品经济产品经济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而来的概念。
在产品经济中,不再仅仅卖出商品,而是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包括商品、服务和客户体验。
产品经济强调品牌价值、创新和客户满意度。
产品经济背后的理念是,企业不仅仅要提供产品,还要提供与产品相关的价值。
这可能包括售后服务、维修、升级和与客户的持续互动。
产品经济在现代商业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特别是在科技、汽车和医疗行业等领域。
总结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代表了不同的经济模式和发展阶段。
自然经济是古老的自给自足模式,商品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而产品经济则强调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和客户体验。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经济制度、自然经济、社会分工、商品经济、生产方式等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经济制度、自然经济、社会分工、商品经济、生产方式等高中历史的名词有很多,关于经济的名词我们需要厘清其中的概念内涵,小编在此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经济制度、自然经济、社会分工、商品经济、生产方式等一、社会制度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制度的总称。
社会制度的性质是由经济基础即某社会的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的。
例如,以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这种经济基础决定了经济制度的资本主义性质,从而也决定了政治、法律、文化等制度的资本主义性质。
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生产力不断发展便和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冲突,这就要求变革生产关系以便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即经济基础的改变,使整个社会制度发生变化,由一种社会制度转变为另一种社会制度。
二、经济制度和经济基础是同一含义的范畴,列宁说:“马克思认为经济制度是政治上层建筑借以树立起来的基础,所以他特别注意研究这个经济制度”。
在这里,经济制度就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另外,经济制度也指一定社会各经济部门的具体制度,如工业经济制度、农业经济制度等。
三、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就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统称,它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经济体制,生产关系总是要求一定的经济体制与其性质相适应,生产关系发展变化了,经济体制也会随之发展变化以体现生产关系的要求。
社会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或限制作用,都是通过经济体制来实现的。
另一方面,经济体制对生产关系也会发生重大的影响。
如果一种完善的经济体制,它就能够较好地体现生产关系的要求,从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巩固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反之,如果一种经济体制存在着某种弊端或缺陷,那么它就会形成限制生产关系本身优越性发挥作用的因素,从而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体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它作用于生产力并反映着生产力发展变化的要求。
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人们交换其活动的关系来看,经历着一个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
从自然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以及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一)自然经济形态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在自然经济中,生产者的直接目的是为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如原始氏族、奴隶主、封建主庄园)的消费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
自然经济自产生以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它存在于整个原始社会历史时期。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虽然已出现了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仍处于从属地位,而占统治地位的仍是自然经济。
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迅速发展,自然经济逐渐地土崩瓦解,并最后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代替。
自然经济有如下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以自然分工为基础。
在自然经济中,生产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生产者之间的社会联系异常薄弱,甚至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在自然经济形式下,每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家长制的农民家庭,原始村社,封建领地),利用自身的条件,几乎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
这种排斥社会分工的“小而全”的经济形式,使生产力被封闭在一个个零散的独立的家庭或经济单位。
他们虽然也有分工,但都是家庭成员或经济单位成员之间内部的劳动分工。
中国封建社会的“男耕女织”就是这种分工的真实写照。
第二,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为前提。
自然经济不仅阻碍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也阻碍了产业体系的完善。
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以农业生产部门占绝对优势,然后才是手工业部门,而其他部门都是这两个部门的补充。
即使在农业部门和手工业部门之间,手工业部门也仅仅是农业部门的补充形式。
因为,农业劳动受自然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生产者在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从事手工劳动为主的各种副业。
这种农业和手工业在家庭这一经济单位内部有机结合的基本形式,为自然经济的存在提供了前提条件。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

考试大纲第一部二步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是否理解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否能够掌握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考试内容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和所经历的主要阶段.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
四、市场与市场体系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基本概念,市场体系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六、资源配直方式与经济体制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必要性,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是否掌握货币形成的过程、职能、特征及其流通规律,是否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考试内容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商品的基本属性,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二、货币的产生和职能货币产生的过程,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
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否掌握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是否了解剩余价值分割的具体形式和剩余价值流通的基本过程。
考试内容一、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总公式及其存在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经济常识(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

1.迄今为止,人类社会一共存在两种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商品经济。
常考二者之间的区分标准。
(1)自然经济:自给自足。
在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大家习惯于男耕女织,生产的东西是自己吃自己用,这种模式就是自给自足,经济模式是自然经济。
后来,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有了剩余产品,人们就拿着剩余产品与别人进行交换,就逐渐产生了商品经济。
(2)假如:王某的副业是生产假奶粉,其生产假奶粉目的不是自己喝,而是为了交换赚钱,即商品经济。
(3)区分标准:是否用于交换,即生产目的,若是自给自足,属于自然经济;若是用来交换,属于商品经济。
(4)表述:人类社会只会经历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这两种形态(错误),原因:马克思强调,人类社会还会经历共产主义社会,即想要什么国家提供什么,买东西不需要花钱交换,是国家无偿提供,即产品经济。
故若是表述为“迄今为止,只存在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这两种形态”,正确;若是强调“人类社会”,则表述错误。
2.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1)社会分工:比如社会上有些人专门从事种植业,有些人专门从事畜牧业,有人专门从事手工业,各种劳动专业化、具体化。
就是社会分工。
考点:基础/前提,列宁说“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和前提”。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比如张某拿着锄头锄地,锄头属于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指在生产过程中用到的资源和工具,锄头属于工具,土地属于资源。
3.商品(常考):满足两个条件。
(1)必须是劳动产品:必须是人们劳动产生。
(2)必须用于交换。
(3)例子:①自然界呼吸的空气不是商品。
因为空气不是人类制造出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同时呼吸也不需要交费。
②空气罐头是商品。
比如把新鲜空气装到罐头瓶子里去超市售卖,其属于商品。
因为搜集新鲜空气过程中付出了人类劳动;而且空气罐头在超市商场售卖,需要花钱交换,两个条件均符合,属于商品。
③农民伯伯种的黄瓜不一定是商品。
如果农民伯伯种的黄瓜是自己吃、自己用,自给自足的黄瓜则不是商品;如果进行售卖,经过交换,这则成为商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运行采取的基本形态大致有三种:
(1)自己生产自己需要的东西,自给自足,这种经济运行形态称为自然经济。
(2)用自己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同别人所生产的、不同的劳动产品相交换,从而取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种经济运行形态称为商品经济。
(3)虽然不是自给自足,但取得自己需要的东西不是通过交换,而是通过社会中心机构集中的、统一的分配来取得,这种经济运行形态称为产品经济。
自然经济是与极其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
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生产力基础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最基本的一种经济形态。
商品经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
产品经济是以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基础的,并以全社会经济利益的一致性为前提,它是马克思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是马克思设想的在商品经济消亡以后的未来社会的交换方式。
这种交换与商品交换的最大区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等价交换来表现,而是通过直接的产品交
换来体现。
由于我们还处在商品经济的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离商品经济发达阶段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至于商品经济何时消亡和怎样消亡,还是一个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
马政教材用后商品经济的提法,就是一种新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