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PPT课件

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
不 本质 物质生产的 农业经营的
同 属性 自给自足
规模狭小
点 与商品 与商品经济 随社会属性变
经济的 相对立 化与商品经济
关系
的联系加深
相同点 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第4页/共18页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社会属性——封建小农经济 经济形态——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社会生产——男耕女织小农经济
C 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C. 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第15页/共18页
探究三:我们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
济是不是小农经济?
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我们今天的农民依 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本质 上仍属于小农经济; 但其性质又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今天的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经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 而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下的小农经济。
不利因素:
①分散、简陋、规模小——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灾 能力弱; ②分散、个体——难以开展大生产,不利于技术革新; ③封建统治腐朽,封建剥削沉重,土地兼并严重, 阶级矛盾尖 锐,社会动荡; ④旱、涝、战争等天灾人祸打击; ⑤商品经济的冲击(在中国相当有限)。
第12页/共18页
A 1、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有( )
第16页/共18页
★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有利:
①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铁农具和牛耕的应用与普及。 ②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自主权,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规模小,有利农民提高耕作技术,促进精耕细作农业。 ④封建政府为维护统治采取重农、扶植政策。
高考中关于“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佃农经济”的考辨 检测题 --2023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含解析)

高考中关于“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佃农经济”的考辨检测题【概念解析】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主要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是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
该种经济形态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典型的男耕女织,其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与商品经济对立。
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本质属于自然经济。
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进步以及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社会生产模式。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自耕农经济:是相对佃农经济而言,它主要强调生产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
其特点是农民自己拥有小块土地和劳动工具。
佃农通常是指封建地主制经济下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
佃农耕种地主的土地,但自己有一定的劳动工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一、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1.据文献和西汉墓壁画像等考古资料可知,耦犁的犁铧较大,有犁辕、犁壁等装置,由二牛牵引,三人操作,一人牵牛把握方向,一人掌犁辕调节深浅,一人扶犁。
后来经过改进,二牛三人的耦犁法逐渐为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取代。
这反映出当时A.农学知识比较丰富B.小农经济已基本成熟C.农耕区域逐渐扩大D.生产技术取得新发展2.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制土分民”,促进土地私分。
其他各诸侯国的变法也类似,荀子从理论上论证了私分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提倡“分田而耕”。
这在当时有助于A.赢得争霸战争的胜利B.阻碍社会阶层的流动C.强化奴隶主贵族统治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3.嘉峪关魏晋墓中有大量反映农耕业和畜牧业题材的壁画。
如图是6号墓《犁地》壁画,一人一牛一犁,画面中农夫一手攥着缰绳紧握犁把,一手举鞭,耕牛前曲后躬,力度感强烈,生活气息浓厚。
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第1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原始农业(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
(2)相当发达:距今七八千年时。
(3)主要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2.商周农业(1)概况:耕作工具出现青铜农具,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耕作技术人们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和治虫灭害农作物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①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②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3)东汉:耦犁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
(4)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
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已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4.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5.灌溉技术(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3)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集体劳作(1)出现:商周时期。
(2)基础:土地归国家所有。
(3)评价: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工效。
2.小农经济(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
(2)原因: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特点:①组织形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高中历史自然经济知识点

高中历史知识点: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应,不是为了交换,而主要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可简称为“自给自足”的经济。
它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
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1、原因:(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2)太平天国运动影响;(3)新思潮的萌发。
2、表现:(1)洋沙输入,“纺”与“织”分离(2)洋布输入,“织”与“耕”分离(3)破产的手工业者成为棉布的消费者(4)未破产的手工业者生产性质发生变化3、影响:(1)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2)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3)中国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推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因素:1.西方列强的侵略外国资本主义凭借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大规模地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掠夺农产品,对自然经济进行猛烈的冲击。
这是中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
2.近代企业的发展本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中国的传统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
3.城乡联系的加强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加快,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城乡经济的联系加强,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4.个体生产的局限性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分上和协作不发达,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
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内部根源。
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区别是什么?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的一种经济形式。
即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为生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
自然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
由于它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因而可以同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联系,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存在。
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足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狭小。
再说自耕农经济和小农经济之关系

再说自耕农经济和小农经济之关系——由《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自然经济并非一回事》谈起小农经济就是自耕农经济吗?《历史学习》2008年第3期中一篇标题为《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自然经济并非一回事》的文章中谈到两者之间的关系时认为“在固定的土地上自我生产、自我消费的个体农民――小农,不仅包括自己耕种自己的土地的自耕农,还包括租种地主土地向土地主纳租的佃农。
因而,可以说,自耕农经济一定是小农经济,但小农经济不一定是自耕农经济。
”从这段简短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任今老师把自耕农经济看作是小农经济的一部分,即后者包含前者,两者并非是一回事。
然而高中新课程教材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岳麓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中谈到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时是这样陈述的: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或称个体小农经济应运而生。
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他们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
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当时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很显然,从文中表述可以看出其认为两者就是同一个事物。
同为这一单元第2课“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这一子目中论及租佃经营问题时,提到“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综合上述陈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既然自耕农经济或称为个体小农经济,租佃经营不同于自耕农形式,那么租佃经营也就不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岳麓版教材中关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之关系的表述明显与任今老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所出入,那么问题何在?是教材有误还是上述文章的观点存在问题呢?事实上我们并不能简单的否定或者肯定两者的对与错,因为目前不同学者对这个问题便持有不同的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的小农经济就是指自耕农经济;而有的学者则认为自耕农经济属于小农经济的一部分。
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不同学者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以明确出现这种分岐的原因,并有助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观点一:自耕农经济属于小农经济的一部分。
小农经济的特点

小农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封闭分散、力量脆弱。
2、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小农经济经营规模狭小,生产条件简单,在比较贫瘠的自然条件下也可以存在和再生产;又由于它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容易通过勤劳节俭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平衡,所以小农经济具有稳固性的一面。
4、自耕农和佃农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普遍的经济形式。
自耕农的兴衰对封建经济有重要意义。
一般是通过农民战争,或其他形式的生产关系的调整,自耕农大量增加,生产力即可获得发展。
在相反的情况下,也会有相反的结果。
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

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之间的区别
1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是存在於市场范围比较小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
该种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农村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
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3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4一句话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出现时间最早。
小农经济是前者发展到一定阶段,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商品经济就是有货币了,交换不是为了自己的需求。
1.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具体状况
1、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⑴中国农业起源: 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⑵生产工具: 石刀、石斧、石犁
⑶耕作技术:
刀耕火种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 ①概念:
刀耕火种
先用石刀、石斧把大树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
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②弊端:
土地利用率不高,人民频繁迁徙
③生产工具相对简单,技术革新缓慢,心理上极易满足 (落后性) ④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产品主要不面向市场 (自足性,或称“稳定性”)
⑤负担沉重,缺乏必要的积累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脆弱性)
二、小农经济
6、影响:
①积极性:
a经济:在封建社会前期和中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政治:利于确保封建王朝赋役来源,促进政权巩固和社 会稳定;
★生产工具中青铜农具较少原因: ①青铜器多用于礼器和贵族生活用品,是贵族权力和 地位的象征; ②青铜器较珍贵
⑵耕作技术:
已懂得排水、除草、沤肥、治虫
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具体状况
2、石器锄耕的商周农业:
⑶农作物: 粟、稻、黍、稷、麦(五谷)、桑、麻等
⑷土地制度: 井田制
⑸经营方式: 劳动者集体耕作
c科技:促进了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科技的发展;
d思想:造就了农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注重孝
道、重视邻里和睦的伦理观念
二、小农经济
6、影响:
②消极性: a十分脆弱,难以应对天灾、战乱、瘟疫和沉重的赋役负担,易导 致阶级矛盾激化;(政治) b具有封闭性、落后性,阻碍了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资本 主义萌芽的发展,是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 源,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也是阻碍近代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 c随着土地兼并和人口的增加,土地会过度开垦,这就给生态环境 带来负面影响;(社会) d助长了重男轻女的思想,也造就了农民自私、狭隘、保守的心理 性格;(思想) e影响技术革新,使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突破,发展不成近 代科技(科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现在历史课本中经常出现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这两个概念,绝大多数同学都将二者混为一谈,实际上,它们还是有差别的。
根据我国学术界通行的理解,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
即为满足生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
概括起来主要如下的特征:①它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十分狭小;②它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是这种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
③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基本形式。
其具有如下特征: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一个不相同的概念,但二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足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
科学地讲,中国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即在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的出现与普及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之后。
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即封建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小农经济。
由此,我们能够得出以下结论:
1.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
因为,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力及其低下,生产工具原始落后,农耕使用集体劳动,不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所以不是小农经济。
但由于他们的生产主要是自给自足,所以是自然经济。
2. 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结束。
因为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两者出现了交集。
3. 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它们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们生产的产品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是和市场相联系。
由于它经营规模小,故叫小农经济。
1956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小农经济被农业合作社所代替。
4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仍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本质上仍然属于小农经济。
但其性质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
现在的小农经济土地是公有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小农经济。
首先,要明确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二者的概念和特征。
目前对“自然经济”并没有明确的统一的定义。
根据我国学术界通行的理解和表述,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的一种经济形式。
即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为生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
自然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
由于它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因而可以同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联系,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存在。
自然经济具有如下的特征:①它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人们的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十分狭小;②它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是这种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
③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
新课标教材对“小农经济”表述为:它“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
”
小农经济具有如下的特征: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由上述对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概念与特征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一个不相同的概念,但二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足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狭小,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和商品经济联系加深。
科学地讲,小农经济是指以个体家庭为主要单位,农业经营规模不大的一种经济形态。
其最本质特征是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小。
中国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即在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普及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之后。
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即封建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小农经济。
由此,我们能够得出以下结论:
⑴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
因为,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生产工具原始落后,农耕通过集体劳动,不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所以不是小农经济。
但由于他们的生产主要是自给自足,属于自然经济。
⑵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二者出现了交集。
⑶法国大革命后的小农经济,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小农经济,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它们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富农经济。
它们生产的产品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是和市场相联系。
但由于它经营规模小,相对于资本主义大农场而言,故叫小农经济。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小农经济被集体农庄所取代。
在中国,1956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小农经济被农业合作社所代替。
⑷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所以,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中国的农民仍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本质上仍然属于小农经济。
但其性质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
以前的土地是私有的,而改革开放后所形成的小农经济土地仍是公有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小农经济。
它和传统意义上处于封闭状态的小农经济相比,已是大相径庭、面目全非。
当今的农民已被卷入或融入到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化体系中,其社会化程度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正是基于此,在实践中,我国正在探索社会组织与农户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国家提出了加强对农村的社会化服务的政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