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1释义:“小农经济”
高中历史 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区别与联系精品素材 人教版

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区别与联系一、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二者的概念和特征。
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的一种经济形式。
即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为生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
自然经济是一个历史X畴。
由于它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因而可以同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联系,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存在。
自然经济具有如下的特征:①它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人们的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十分狭小;②它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是这种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
③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
〞中国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即在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普及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之后。
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即封建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小农经济(法国大革命后的小农经济,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小农经济,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它们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富农经济。
它们生产的产品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是和市场相联系。
但由于它经营规模小,相对于资本主义大农场而言,故叫小农经济。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小农经济被集体农庄所取代。
在中国,1956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小农经济被农业合作社所代替。
)、社会主义小农经济(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所以,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中国的农民仍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本质上仍然属于小农经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耕作方式的演变:1.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2.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生 产 模 式 主要生产工具:铁器、牛耕、曲辕犁、耧车、翻车 主要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黄河治理
中 国 古 代 农 业
土 地 制 度
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制度变化:公有到私有
租佃关系: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
木耒
耜
商周时期青铜农具
黄梅戏《天仙配》中“你耕田来我织布, 你挑水来我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从今不再受那奴 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形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原因:1.铁器牛耕的使用(技术的革新)。 2.土地私有制的实行(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特点:①以家庭生产为单位; ②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 ③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④具有分散性、稳定性、落后性、脆弱性。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 及措施
原因: 1.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 2.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赋税,维护封建 统治。 措施: 1.奖励农耕,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 2.新修水利工程
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 完善; 3.以“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为主要经营方式。
当今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走向和 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结合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现 状,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思路提示: 1.精耕细作与现代农业科学相结合; 2.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 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4.完善水利设施,政府重视。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的特点:具有稳定性,但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长期占据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纺织业的主要成就:原料使用先后顺序为麻葛丝棉;汉代开辟丝绸之路;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冶金业的主要成就: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为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制瓷业的主要成就:如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期是全国的瓷都。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货币的变化,市场的扩大,商人群体的壮大。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对商业发展的限制,对商人社会地位的影响。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黄金和白银的需求增加。
影响: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欧洲列强通过殖民扩张,获取了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进一步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拓展。
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原因:外国商品的涌入,冲击了传统手工业和农业。
影响:农民和手工业者开始卷入市场,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兴起的原因:包括列强侵略加剧自然经济解体,以及洋务运动的诱导等。
发展的阶段:经历了初步发展和短暂春天等阶段,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发展曲折。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总路线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决策和实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说课稿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按照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
1. 先介绍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通过对比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农业的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等特点。
2. 接着,我会详细讲解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如农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等,并辅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 选择一个古代农业政策或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进行分享,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我能够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依据。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注重清晰性、简洁性和结构性。布局上,我将板书分为三个区域:左侧为课程标题和知识点列表,中间为详细讲解和案例分析,右侧为总结和作业布置。主要内容将包括课程重点、难点、关键词和图表。风格上,我会使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辅以流程图、时间线等图形,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知识结构。
(2)关注古代农业经济与现代社会的联系,提高对历史与观。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过程。
(2)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及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3)农业经济发展对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2. 教学难点:
3. 然后,我会分析农业经济发展对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农业经济的历史作用。
4. 在每个知识点讲解完毕后,我会通过提问或小组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确保他们能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课件 (共42张PPT)

青铜铲 商周时期
10
牛耕的运用是我国 农业技术史上农用 动力的一次革命
2020/7/10
使用畜力
牛耕
11
犁铲
犁评 犁箭
2020/7/10
唐 朝 的 曲 辕 犁
12
直
构
辕
造
犁
变
化
曲
辕 犁
特点: 1、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便于推广; 2、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耕作平稳; 3、是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 的基本定型 。
农业
古
பைடு நூலகம்
经济形式
代
中
国
手工业
经
济
经济政策
商业
2020/7/10
1
导语分析:
1.古代中国农业的地位 2.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形式
立国之本 个体经营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
自然经济
3.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点 土地私有
4.古代中国工商业生存环境
严格管理 重农抑商
2020/7/10
2
1.1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2、危害、解决措施:
土地兼并 (地主官僚)
小农丧地 破产流亡
赋税减少 改革 (抑制兼并) 农民起义
阶级矛盾 (改变所有权)
2020/7/10
22
学做思三:
汉代“富者田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
唐代“富者兼地数万亩,
贫者无容足之居”
宋代“有力者无田可耕,
宋代土地有政田策:者无力可耕”
田制不立,不 抑兼并。
6
二、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
(1) 石器时代—— “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古代一种耕种 方法,砍伐林木,清除杂 草,焚烧作为肥料,然后 就地挖坑下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5f996d0102de2bd9705880c.png)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复习与巩固考点解读考点提示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知识经纬要点精析要点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与基本模式1.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即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
2.基本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形成条件: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出现;私有土地的出现。
4.局限性:一是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二是封闭性,相互间缺少交往或合作;三是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心理状态。
5.历史作用: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农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
但小农经济的弱点在于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社会生产的主要因素;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点拨提示】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过程①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②距今七八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发明了最早的松土农具——耒耜。
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③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青铜农具比木石工具坚硬、锋利,由于比较珍贵,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④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后来出现犁壁。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还安装了犁评。
⑤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典型例题】1、有学者认为:“小农经济是指以个体家庭为主要单位,农业经营规模不大的一种经济形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无答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中国的耕作方式、土地制度。
(2)了解小农经济的含义(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知识点梳理】1)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2)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3)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4)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课堂导学】(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产生1.农耕的起源:中国早在七八千年前和流域就形成了规模型的农耕经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
2.“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
3. 农业发展影响:长期以来,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和。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力)1.“刀耕火种”:是中国农业的原始阶段,人们利用“”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直到时期,中国依然采用耕种前用、耕种后用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以牛田”(即牛耕)和铁器的使用:(牛耕的使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①在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和工具。
秦国“以牛田”,故国富民强。
②在,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
便于中耕的和便于收割的的出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
东汉时,二牛抬杠的在某些地方已被一牛挽犁所取代,便于的普及,也利于的开垦。
③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
④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但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1.土地制度的演变:①商周时期(奴隶社会),实行制,土地名义上土地国有,实际归所有。
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在秦国变法,废除了制,确定了土地的制。
此后,漫长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大部分为所有,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
③北魏到唐朝前期,曾经推行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
高中历史 专题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 人民版必修2

3. 汲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教训,顺应经济 全球化浪潮。
基本线索 古代中国,耕作方式、耕作技术与生产工具的更新发 展推动了精耕细作(jīng gēng xì zuò)农业的发展进步;多 种经营形态的手工业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发展,产品行 销世界各地;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活动的进 步,到明清时期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1)一种经济(jīngjì)成分:小农经济(jīngjì)。
栏 目
链
(2)两大土地制度: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土地
接
所有制。
(3)三大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第二十页,共36页。
栏 目 链 接
第二十一页,共36页。
课堂
导 学 1.小农经济的产生条件、特点(tèdiǎn)、评价。
的_曲__辕__犁_______, 标志着耕作技术走向成熟。
④作用: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步
提高,推动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栏 目
链
3.缺陷:以 农户____________为主,农业耕作技术
接
个体经营
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发展。
第九页,共36页。
基础 预览
应用 (思yì考古ng代yò中ng国) 农业(nóngyè)的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________________制逐步瓦解;
栏
目
(2)确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
链 接
地的私人占有,______土__地__(_tǔ_d被ì)确私立有。制
(3)特点:允许______________,是古代中国社会基本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土地土大地部(t分ǔd为ì)买地卖主所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义:“小农经济”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时间:战国时期
2.条件:铁犁牛耕的使用和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
3.含义(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②耕织结合
③自给自足
4.地位和作用:主导地位,推动农业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重点强调耕作工具改进、耕作技术革新、排灌施肥技术发展的成就)
成就:
1.扩大耕地面积;
2.提高复种指数,实行间作、套种、轮作复种;
3.采取多种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
4.创造出选育良种的方法;
5.科学掌握农时。
三、影响
农业的生产技术和单位面积产量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奠定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基础
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
1.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2.生产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4.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5.从农耕技术的发展:借用牛力耕田,不断改良生产工具,重视水利的兴修,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
本特点。
五、小结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基本形式。
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发展状况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古代政权的安危。
但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小农经济构成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
由于集约经营和精耕细作,我国古代农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