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家乡习俗教学设计】《家乡的习俗》教学设计
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及反思

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及反思一、引言家乡的风俗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家乡的风俗。
本文将详细介绍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及反思,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家乡的主要风俗习惯,包括婚俗、葬俗、节日习俗等。
2. 技能目标:能够描述和解释家乡的风俗习惯,能够进行简单的风俗活动。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学内容1. 家乡的婚俗:介绍家乡的婚俗习惯,包括婚礼仪式、婚礼习俗和婚礼饮食等方面。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和实物展示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家乡的葬俗:介绍家乡的葬俗习惯,包括丧葬仪式、丧葬习俗和祭祀活动等方面。
可以邀请家乡的长者或专家进行客座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葬俗。
3. 家乡的节日习俗: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和相关习俗,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手工制作活动,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
2. 互动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习效果。
3. 实地教学法:组织学生到家乡的相关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婚礼场所、墓地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风俗文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讨论质量、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2.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制作的相关作品,如手工制作的节日装饰品、写作的文章等,评估学生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实地考察评价:根据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记录和反思报告,评估学生对家乡风俗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结合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和实地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的风俗活动。
2.尝试介绍自己经历的一种风俗活动,重点介绍经历和感受。
3.初步知道介绍风俗活动的介绍方式和注意事项。
二、教学重难点1. 尝试介绍自己经历的一种风俗活动,重点介绍经历和感受。
2.初步知道介绍风俗活动的介绍方式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2分钟)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
(板书:家乡的风俗)(二)初步去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知道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民俗,感受民俗活动的多样性。
(板书:多样性→)1、“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教师出示图片,简要介绍不同地方的风俗。
师:中国的民俗,在世界也是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中国不仅仅有五十六个民族,还有别致多样的民俗活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被人们代代相传。
而且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很多传说,很多美好的传说,直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欢迎。
2、介绍以下传统民俗:♦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
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
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
(端阳节,也就是端午节,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秀香囊等,在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为了让屈原能够安息,不受鱼类的打扰,人们就想出这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鹊桥会织女。
想学织女巧巧手,葡萄架下听私语。
(七夕,来源于我国历史上的美丽传说,传说凡间的牛郎和天上的仙女相爱了,可是由于天上和人间的界限,玉帝规定每年只能见一次面,于是,每年的这个时候就成了有情人相会的特别的日子。
)♦除夕夜,要过年,千家万户庆团圆。
(关于过大年前的除夕你们应该最了解,过年的前一天叫做除夕,主要准备过年的衣服、食物,贴对联、收拾家里,有的家庭还会有守夜的活动,希望岁岁安康。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感受家乡独特的文化氛围。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写作技巧表现家乡的风俗。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风俗简介:介绍家乡的风俗特点、历史背景、地域特色等。
2. 写作指导:讲解如何选材、构思、表达,以及作文的修改与评价。
3. 作文讲评: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指导,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学会运用写作技巧表现家乡的风俗。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家乡的风俗,将其融入作文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作文纸、黑板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家乡风俗相关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家乡的风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家乡的风俗特点、历史背景、地域特色等。
3. 写作指导:讲解如何选材、构思、表达,以及作文的修改与评价。
4. 实践:让学生观察、体验家乡的风俗,进行写作练习。
5. 讲评: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指导,提高写作水平。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家乡风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家乡的风俗2. 板书内容:- 家乡风俗特点- 写作技巧- 作文讲评要点七、作业设计1. 写作练习:以家乡的风俗为题材,写一篇作文。
2. 调查研究:了解家乡其他的风俗,进行资料整理。
3. 交流分享:与同学分享家乡的风俗,增进了解。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了解了家乡的风俗,能否运用写作技巧表现家乡的风俗。
2. 教学方法:是否采用了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3.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总结: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学会运用写作技巧表现家乡的风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家乡的风俗》是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本单元的习作能力要求是: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教材安排了两个板块。
一是出现了春节拜年、元宵闹花灯、除夕包饺子等风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写作兴趣。
二是提供两个话题: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基于描写事物类习作的特点,选择了前一个话题。
关于介绍节日风俗习惯,统编教材一共安排了两次,一次是在三下三单元《中华传统节日》,要求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或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此次是对这一习作的延续和发展。
经过前几次的习作训练,学生能搜集资料,也能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而抓住风俗特点,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将作为本次习作教学的重难点。
结合教材编排特点和本次习作要求,基于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选择自己家乡最特别的风俗,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明晰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做到详略得当。
2.抓住重点介绍的部分,结合搜集的资料,把“怎么过”写具体。
3.愿意将家乡的风俗与人分享,增进对家乡风俗的了解。
教学准备教师:PPT,学生课堂作业纸。
学生:搜集整理家乡风俗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语境,触发习作思维。
(一)聊聊作品中的风俗。
(课件呈现各地风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本单元我们随着作者,穿越古今,了解了各地的风俗,哪些风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谈谈家乡特别的风俗。
1.你的家乡有什么特别的风俗吗?它有什么特点?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预设一:在我的家乡,结婚时的风俗很有意思。
女儿出嫁的时候要哭,而且哭得越厉害,以后的生活就越幸福。
预设二:我觉得过春节的风俗很特别。
特别是正月初一的时候,不能扫房间,这样财就会溜走。
那一天要开开心心的,这样才能一年都顺顺利利。
预设三:我是苗族人,我的家乡人非常重情谊。
《家乡的风俗》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风俗习惯概述2. 家乡的主要节日习俗3. 家乡的婚嫁习俗4. 家乡的饮食习俗5. 家乡的其他习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了解和体验家乡的风俗习惯,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风俗习惯。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习俗。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 利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风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搜集家乡的风俗习惯资料,了解家乡的风俗特点。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家乡的风俗习惯,分享各自的收获和感悟。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家乡风俗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家乡的风俗习惯。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家乡的风俗习惯,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家乡风俗的认知程度,了解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2. 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观察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表现。
3.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口头表达、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资源:1. 家乡风俗的资料,包括书籍、文章、图片等。
2. 网络资源,如家乡政府的官方网站、旅游网站等。
3. 实地考察所需的交通工具和导游等。
八、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本课题共需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实践活动的安排: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安排1-2次的实地考察。
九、教学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尊重家乡的风俗习惯,不歧视、不嘲笑他人的习俗。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写作方法,清楚、具体地写家乡的一种风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途径,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
教学内容1. 风俗背景介绍: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包括起源、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
2. 写作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风俗的具体内容。
3. 作文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清楚、具体地写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指导学生清楚、具体地写家乡的一种风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风俗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参考资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课件展示家乡的风俗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2. 风俗背景介绍: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包括起源、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
3. 写作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风俗的具体内容。
4. 作文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清楚、具体地写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5. 学生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6.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与指导。
板书设计1. 风俗背景介绍:起源、历史背景、文化内涵2. 写作方法指导:观察、调查、查阅资料3. 作文指导:清楚、具体、真情实感作业设计1. 必做题: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要求清楚、具体地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 选做题:收集更多关于家乡风俗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清楚、具体地写家乡的一种风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家乡的风俗》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风俗习惯,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风俗习惯简介2. 家乡特色美食介绍3. 家乡传统节日习俗4. 家乡民间艺术5. 家乡语言特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2. 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风俗。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风俗。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家乡风俗的相关资料、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调查家乡风俗的问卷、采访记录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家乡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家乡风俗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家乡的风俗习惯,分享各自的调查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家乡风俗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家乡风俗的特点和意义。
5.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完成一个关于家乡风俗的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6.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分享家乡风俗的魅力。
七、课程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文化遗址,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2. 开展家乡风俗主题的写作、绘画比赛,鼓励学生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家乡风俗。
3. 邀请家乡的民间艺术家进行表演,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民间艺术的魅力。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风俗的了解程度,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
2. 学生对家乡风俗的认同感,通过写作、绘画等作品评估。
3. 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项目的完成情况评估。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一、导入: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家乡安阳正在蓬勃发展,作为小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宣传安阳贡献力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从写家乡风俗做起吧。
二、目标航船因为有了目标才能顺利达到彼岸,学习因为有了目标才能事半功倍,一起读。
写作目标1、我能画出习作材料中的关键词,提炼本次习作要求,确定写作重点;2、我能根据习作要求选材,确立中心。
收集资料,列出提纲;3、我能根据习作要求确立独特的写作方法,抒真情实感,显个性特点。
4、我能做到字体工整,字数600左右,和同学分享,虚心听取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三、学习过程自学:(1)、审题请大家默读材料,边读边画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并在书上批注。
1、本次作文属于命题?半命题?自拟题目?2、本次习作的要求我们写哪两个文体?3、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建议、特别强调了什么(加分项重涂)?(根据学生回答,列出板书)自学(2)、梳理导学案——学习任务1、确立题目要新颖,列出提纲我能行。
2、精彩开头和结尾,且听我给你说明。
3、典型事件排时间,特点来历穿插好。
4、写作方法有新意,模仿魔方要发扬。
四、队学交流、合作、预展、抽取任务五、群学展示展示一:定题目,列提纲,说开头,道结尾。
展示二:定内容,说过程,插来历,听谁说。
六、后展示提升亲爱的孩子们,你知道“好作文”的标准吗?一篇好文章有三个标准。
1、语言表达的准确性;2、布局谋篇的创新性;3、主题思想的正确性。
模仿就是魔方,读是为了写。
最近你学到的哪种写作方法可以运用到你的习作中?(指名回答)七、写作歌:家乡风俗并不难,认真审题是关键。
列提纲,分详略,穿插来历和特点,字儿不够事来凑,活动现场和感受。
开头结尾有方法,模仿魔方是高手。
八、结束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家乡习俗教学设计】《家乡的习俗》教学设计
《家乡的习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百花园八》能说会道内容
教材分析:
习俗民风民俗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排这次能说会道的训练,一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继续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次能说会道训练选择的内容可以是家乡节日习俗,也可以是家乡富有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或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的,也可以是调查访问了解到的或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
只要是关于民风民俗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本次能说会道的内容。
不过我认为,从我们家乡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入手,学生会感觉到更有内容可说,说起来会更得心应手。
因此,本节课的能说会道训练,我主要引导学生介绍家乡的民风民俗为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习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二)能力目标:
2、提高自己搜集材料的能力。
3、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的习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4、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力,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能认真地倾听。
(三)情感目标:
5、创设交际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6、感受祖国民族文化习俗的魅力,尊重并热爱家乡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
1、把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与同学交流,交流时做到内容真实,表达流利。
2、培养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风民俗的方法,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晰。
课前准备:
1、通过上网、课外阅读等方式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
2、向家长或长辈了解本地的风俗习惯。
3、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回顾课文,揭示课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在你的家乡有着特定的习俗,在那些特别的日子里一定有令你难忘的事。
今天的语文百花园,就给了你一个畅所欲言、尽情书写的机会,赶快展示自己的才华吧!
(1)同学们,你还记得《端午节的由来》这篇课文吗?谁来说说文章主要内容。
(2)是啊,古老的中华民族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谰多姿。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各式各样、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而且民风民俗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也就是具有很明显的地方特色。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你的家乡有哪些习俗呢?他们都有哪些特殊的意义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说一说我们自己家乡的习俗。
(板书课题:家乡的习俗说民风道民俗)
2.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我们各民族的典型习俗。
(播放广西龙胜--红瑶人习俗;
展现侗族习俗的大塘湾民俗风情游片段)
二、说说对习俗一词的理解
学情预设:可以解释词语,可以谈对习俗的认识、意义、看法等。
如:1.顾名思义,习俗即民风与民俗。
2.我们的习俗经过搜集、梳理、甄别、吸收,遗弃了落后的、迷信的、愚昧的糟粕,发扬优秀的、先进的、科学的内容,成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资源。
3.习俗是我们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的缩影。
展示了我们无限丰富的地方民俗文化生活。
4.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习俗很多,而且各地有所不同。
5.习俗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三、提供范例,激发交际欲望
1、在我们这儿民风民俗很多,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是什么呢?
春节贴福字介绍:
我们龙胜每逢过年都会在自家门上贴上福字。
人们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呢?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
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
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
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
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