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丘县的历史政区沿革浅谈
商丘市简介

封 国 , 其 皇 家 园 林 梁 园 规 模 宏 大 、 景 色 秀 丽 、
也 长 期 在 商 丘 讲 学 论 道 。 梁 国 是 西 汉 最 强 大 的
学 大 秋 将 商 商 始 天 纪 立 在 氏 史 余 华 原 商 家 的 战 殷 朝 品 祖 下 元 燧 商 、 , 年 夏 地 丘 、 哲 国 商 , 、 王 大 。 明 丘 高 商 是 文 文 区 商 市 思 时 后 商 商 亥 治 五 国 建 辛 丘 六 明 明 东 丘 即 想 期 裔 丘 业 开 。 帝 , 都 氏 历 朝 史 和 部 位 商 家 宋 微 被 的 创 商 之 发 立 、 史 古 , 中 门 于 丘 和 国 子 誉 缔 了 丘 一 明 国 朱 悠 都 华 户 中 ( 文 诞 封 为 造 华 为 的 钻 。 襄 久 、 民 和 国 华 学 生 于 三 者 夏 夏 帝 木 三 氏 、 国 余 族 中 中 夏 家 了 商 商 , 商 朝 喾 取 皇 、 文 家 年 的 心 东 文 , 墨 都 之 商 业 中 建 火 之 葛 化 历 建 重 城 部 明 老 子 故 源 汤 贸 期 都 , 首 天 灿 史 城 要 市 , 发 子 、 地 灭 易 的 商 开 的 氏 烂 文 史 发 , 河 祥 、 庄 , 华 夏 之 主 丘 创 燧 等 , 化 , 源 简 南 地 孔 子 建 商 后 先 要 , 了 人 古 有 名 地 称 省 子 、 立 之 在 河 都 在 华 氏 代 巢 城 , 商 东 六 、 惠 宋 都 商 , 城 位 夏 在 帝 氏 。 余 拥 或 部 朝 孟 子 国 。 丘 是 。 七 文 商 王 、 年 有 宋 , 古 子 等 , 周 建 商 华 十 明 丘 先 燧 , 是 都 建 等 伟 春 朝 立 人 商 年 新 建 后 人 是 中 ) 都 。 、 , 5200 · 1500 8700
商丘县历史沿革

商丘县历史沿革专业:博物馆学学号:2009210019 姓名:王苹摘要: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平原陇海铁路上,地处豫鲁苏皖四省交界部位,是河南省东部的门户。
商丘历史悠久,相传为阏伯之墟,是先商和商业的发祥地。
自商周以来,发展到现在,文化经济都有很大的发展。
行政区划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民国及建国初期。
在此,简单的探讨一下商丘行政区划的大致变化。
关键词:睢阳商丘县沿革正文:一、名称来历:《左传》记载:“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又地应商星,名商丘。
早在4千年前,帝喾次妃简狄,因吃玄鸟而生阏伯,故《诗经·商颂》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阏伯便是商的始祖。
二、沿革1、夏商周时期:相传约公元前24世纪,帝颛顼曾建都于商丘。
帝喾之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为商人的始祖。
约公元前16世纪,契的十三世孙成汤,灭夏称商,初都南亳,即今商丘南。
约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三年,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后王封殷商后裔微子启于商丘,称宋国。
周赧王二十九年(BC286)齐、楚、魏灭宋而三分宋地,商丘属魏。
2、秦时期:宋城县,分属砀郡与陈留郡。
“宋州,本秦砀郡,古阏伯之墟,即商丘也”①。
“以沛公为砀郡长”②又云:“子帝少康立,作商①《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版【唐】李泰等著153页②《史记·商祖本纪》丘,今宋州也”③,此时,商丘名为宋州。
又有说法为:宋州城,弈所封之地。
④3、两汉时期:商丘,即当时的睢阳,属梁国。
《汉书·高帝纪》:汉“五年冬十月”,高帝许以“取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城”,春正月下令曰:“魏相国建城侯彭越…其以魏故地王之,号曰梁国,都定陶”。
⑤即在西汉高祖五年(BC202)改为梁国,属豫州。
《汉志》中也记载曰:梁国,本秦砀郡,高祖五年为梁国。
还有一说法为:汉文帝封其子武为梁王。
⑥BC154年,西汉发生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亲帅大军攻打睢阳(今商丘),企图打通西进东都长安之路。
商丘是哪个朝代的古都

商丘是哪个朝代的古都商丘是哪个朝代的古都商丘为六朝古都:帝喾高辛之都、夏朝少康中兴之都、商朝开国之都、周朝宋国之都、汉朝梁国之都、南宋开国之都。
商丘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国夏、商朝最早建都的城市,有五千年的文明史,4600余年的建城史,是炎黄、燧人氏、神农氏等三皇五帝的建都地。
商丘是中国重要的古都,建都时间最早,跨度最长,前后共历1500多年。
商丘为上古帝王之都,约在公元前24世纪,颛顼曾建都于商丘。
商丘作为古都的历史解读(一)商丘曾经是三个独立王朝的都城1、夏代的都城:夏朝的第五代王相(儿子为少康,曾发明米酒)曾迁居商丘,《竹书纪年》记载:仲康死后,“世子相出居商丘,依邳侯。
帝相元年戊戌,帝即位居商”。
这里的“商”就是商丘。
2、商代建国之都:商朝的建立者商汤曾在商丘建都。
商汤都南亳,南亳就是今天的虞城县谷熟镇。
《帝王世纪》中指出:“谷熟为南亳,汤所都也。
”《史记·殷本纪·集解》:“梁国谷熟为南亳,即汤都也。
”唐李泰《括地志》时说得更加具体:“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汤所都也。
”张光直先生认为商代都城在商丘,只是由于黄河的堆积埋在了地下。
3、南宋开国之都: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城,宋徽宗和钦宗为金兵俘虏北去,康王赵构在次年五月初一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
《宋史·高宗本纪》:“五月庚寅朔,帝登坛受命,礼毕恸哭,遥谢二帝,即位于府治(应天府)。
改元建炎。
”一年之后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就是说南宋最初的都城有一年多的时间是在商丘。
(二)商丘是多个诸侯王国的都城商丘作为诸侯王国的都城最早开始于契(xiè)封于商。
契是商族人的始祖,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商。
《史记·殷本纪》:“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
”这里商就是今天的商丘。
此后,商丘作为诸侯王国的都城,时间上有明确记载的就有四个:1、周朝宋国的都城:周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封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宋,都宋城(今商丘)。
试论商丘在宋代的历史地位

( 三 ) 商丘是宋高宗赵构称帝的登基地 北宋末年, 社会积贫积弱问题日益严重, 国势衰 微; 外部又有金朝 政权与之对立, 金朝不断 侵扰北 宋, 而宋 统 治 者不 断 妥 协退 让。靖 康 二年 ( 1127 年 ), 金兵攻下京城开封, 俘获徽、钦二帝, 立张邦昌 为伪楚皇帝。康王赵构在宗泽等人的劝说下, 决心 重建大宋王朝。当年 5月 1 日, 赵构在南京应天府 ( 今河南商丘县 ) 正式即皇帝位, 年号建炎, 是为宋 高宗, 史称 南宋 , 北宋历史结束。后在金兵的追 赶下, 宋高宗从南京出发, 逃往扬州、瓜州、镇江、临 安等地, 后来临安 ( 杭州 ) 成了南宋的都城。宋高宗 之所以在商丘登基称帝, 是因为商丘是北宋陪都南 京, 是北宋都城之 一, 他希望 能在应天府重 建宋王 朝。可见, 商丘对宋王朝来说, 政治地位极为重要。 当然, 商丘能够作为北宋的三大陪都之一, 除了 此地是赵氏王朝的发迹地外, 还为商丘当时的地理 形势所定。商丘自古为战略要地, 它 南控江淮, 北 临河济, 彭城居其左, 汴梁连其右, 形胜联络, 足以保 障东南, 襟喉关陕, 为大河南北之要道焉 [ 3] 。北宋 定都开封, 商丘即成为东南之门户, 近可屏幕淮徐, 远可南通吴越,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又因商丘紧临 汴梁, 为 舟车之都会, 自古争在中原, 未有不以睢 阳为腰膂之地者 [ 1] 。显而易见, 商丘的地理位置极
商丘位于河南省东部, 古黄河南岸, 北依山东, 东接江苏, 南临安徽, 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 名城之一,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是历史上 商族的发源地和宋国所在地。春秋战国时期, 宋国 与齐、鲁两国一样, 都是先进文化的代表, 是儒、道、 墨三大学派的活动中心。西汉时, 这里是梁国的封 地。隋时称宋州, 唐玄宗时改称宋州为睢阳郡, 仍是 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是兵家必争的战 略要地。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后, 改宋州宣武军为 归德军。宋朝时期, 商丘历史地位独特, 是北宋陪都 南京, 是应天府, 是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中 心。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起家于此, 大宋王朝国号 起因于此, 南宋的第一个皇帝宋高宗也是在商丘称 帝即位的。
汉代商丘的历史地位探析

属现 在 的商丘 地 区 。陈胜 、 吴 广 转 战 于 商丘 及 其 周边 地 区 , 商 丘 人 是 张楚 政 权 的 重要 参 与 者 。后 来, 张楚政 权 瓦解 , 陈胜 逃 亡 途 中 , “ 其 御 庄 贾 杀 胜 以降 秦 。 葬砀 , 谥 日隐 王 ” [ 2 l 卷 。砀 城 遗 址 在
西 汉 时分属 梁 国 、 山 阳郡 、 陈留郡 、 淮 阳国和 沛郡 ,
代 农 业 和 饲 养 业 初 论 》( 《 农 业 考古》 2 0 0 8年 1
期) 、 王 良 田《 商 丘 博 物 馆 藏 西 汉 梁 王 陵 出土 玉
现在 的 商丘 市 区 、 虞城 在 梁 国 , 民权 在 山 阳郡 , 睢 县、 宁 陵在 陈 留郡 , 柘城 在淮 阳国 , 夏邑、 永城 在沛 郡; 东 汉时 分属 梁 国 、 陈 留郡 、 陈 国和沛 国 , 现在 的
第1 7卷 第 4期
Vo l _ 1 7 No. 4
荆 楚 学 刊
Ac a h u
2 0 1 6年 8月
Au g. 2 01 6
汉 代商 丘 的历 史 地 位 探析
郭 俊 然
( 商丘师范学 院 历史与社会学院 , 河南 商 丘 4 7 6 0 0 0 )
摘要 : 汉代 商丘地 区是汉 帝国东部 的腹 心地 带, 经 济发 达 , 战略位 置十分 重要 , 曾有 多股势 力逐鹿 于此 。 汉帝 国龙兴 于芒砀 山, 芒砀 山即是 汉帝国的“ 龙 兴之 地” , 使得汉代 商丘在 汉帝国政 治生 活中具有 了重要 的政 治内涵。当权者常把至亲至爱放在 梁 国, 让 其扼 守战略要 冲 , 用 于威慑 、 牵制 统 治集 团的其 他 势力 , 在平 叛
浅析商丘军事与城址变迁

浅析商丘军事与城址变迁摘要:商丘市位于河南省的东部,东临沿海,西扼中原,北接齐鲁,南襟江淮,素有“豫东门户”的美誉,起着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作用,地理位置优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同时商丘也处在黄泛区,城址变迁也受到黄河变迁的影响,已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包括商丘古城的格局特征等。
本文从春秋战国时期至明代,对商丘的军事和城址变迁进行分析,对他们之间的联系加以简述,浅析商丘军事因素对城址变迁的影响。
关键词:商丘、城址变迁、军事1.概况历史上商丘为多朝古都,历史文化悠久,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曾名为睢阳、宣武军、应天府(南京)、归德府等。
志书记载,周朝至今,发生过多次战役,在汉代“七国之乱”以及唐代“安史之乱”时,商丘战略地位更显著,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故城周襄王十三年秋,襄公约楚与其他诸侯国会盟于宋境之盂。
楚王不悦,乘机活捉襄公,派兵围困宋之都城。
楚屡次攻城不下,宋襄公方获释放。
昭公二十一年夏,宋华亥、向宁、华定自陈入于宋南里以叛。
定公十一年春,宋公之弟辰及仲佗、石彄、公子地自陈入于萧以叛。
十五年,郑罕达败宋师于老丘。
哀公五年夏,齐侯伐宋。
十四年夏五月,宋向魋入于曹,以叛。
十五年夏五月,郑伯伐宋。
宋王偃立四十七年,齐湣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
宋国故城始建于商末,为宋国都城,地处平原之上,北面有济水,南面有濊水(睢水),河水(黄河)位于宋城的西北面。
据中美联合考查队发现可知,古城平面略呈长方形,东墙长2900米,西墙长3283米,南墙长3550米,北墙长3252米,周长为12985米。
城墙均在今地面之下,城墙由五花土夯筑而成,上窄下宽,横断面呈梯形,在西墙、南端、北墙共发现5处缺口,应是城门的遗存,城墙外还有城壕。
《商丘县志》记载“府城,春秋宋国故城也,其城东门曰杨门,又东北门曰蒙门,南门曰卢门,东南门曰垤泽门,西北门曰曹门,北门曰桐门,又外城门曰桑林门”。
商朝的都城与中心商丘的崛起与繁荣

商朝的都城与中心商丘的崛起与繁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其都城的选择和中心城市的崛起对商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商朝时期,商丘作为商朝的都城以及商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城市,迅速崛起并繁荣发展。
商丘作为商朝的都城,具备了独特的战略优势。
位于中原地区的商丘地理位置优越,南北方向的交通要道贯穿其地,使得商丘可以便捷地连接各个地区。
同时,商丘地势险要,周围环绕着南北的山脉和大河,具备了很好的自然防御条件,为商丘的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这些因素使得商丘成为了商朝统治的理想之地。
商丘的崛起与商朝的政治发展密不可分。
商丘的位置使其成为商朝中央政权的政治中心,商王可以方便地统治整个王朝。
商丘的地位也体现在商朝的建筑规划上。
商丘的建设规模宏大,有规划地修建宫殿、祭祀场所以及许多官方建筑,体现了商丘在商朝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商丘不仅在政治上扮演重要角色,还是商朝的经济中心。
商丘地处丰富的黄河中游平原,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生产,土壤肥沃,农业资源丰富。
商丘地区的农田以及黄河流域的灌溉系统的建设使得商丘成为了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商丘的繁荣也带动了商朝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以商丘为中心的商朝经济圈。
商丘的繁荣也推动了商朝文化的发展。
商丘作为商朝的文化中心,聚集了许多商朝的文化精英,他们在这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商丘也是商朝祭祀活动的中心,商朝的贵族阶层在商丘进行了庄严的宗教仪式,这也为商丘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体而言,商朝的都城与中心商丘的崛起与繁荣对商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商丘地理位置优越、政治发展迅速、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成为了商朝王朝的象征和见证。
商丘的历史发展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商朝的都城与中心商丘的崛起与繁荣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段辉煌的篇章。
风雨500年:商丘古城墙的前世今生

风雨500年:商丘古城墙的前世今生商丘古城城墙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商丘古城城墙正在修缮来到如今的商丘古城,那保存完整的高耸的城墙,总会第一眼就吸引到人们的关注。
商丘古城的城墙,已经历经了500多年的风霜雪雨。
500多年来,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曾经发生在城墙根下。
说到城墙,还有许多故事不为人们所知。
城墙,史志中的记载商丘古城又称归德府城,即明清时期河南省商丘县城。
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古城由内城(砖城)、城湖、外城墙(城郭)三部分构成。
城墙周长3.6 公里,有东西南北四门(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说,为防金木相克,古城东西两门相错一条街),东为宾阳门,西为垤泽门,南为拱阳门,北为拱辰门,南门东西两侧各有水门一座,四门外各有瓮城一座,每一座瓮城门各有一门,东西瓮城门向南,南瓮城门向东,北瓮城门向西,故商丘古城有四门八开之说。
内城墙平面近方形,南北略长,周长4327米,城墙底宽10米,上宽6.7米,内为夯土,外包青砖,墙高7米,上砌1.8米高的女儿墙,城内面积1.13平方公里。
古城内共有107条街道,呈棋盘式布局,明清时期的街道布局基本保存完好,城内还保留有近十处明清时期的四合院建筑。
城墙、城郭、城湖三位一体,使古城外圆内方,成一巨大的古钱币造型,建筑十分独特。
有商丘作为华夏之邦商品、商业、商文化发祥地之隐喻。
外城墙,又称土城墙、护城堤,始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春,《商丘县志》记载:“城堤距城一里许,围十六里,阔二丈,址阔六丈一尺。
明嘉靖年间,巡抚都御使魏有本檄知州李应奎筑。
”后迄明清两代均有修葺。
城湖位于内外城墙之间,又称城池,始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春。
清乾隆十九年(1754)《归德府志·城池》记载:“池距城丈余,阔五丈二尺,深二丈。
”以后明清两代均有开挖修复。
内城墙为夯土筑成,外包青砖,又称砖城墙,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九月,清乾隆十九年《归德府志·城池》记载:“(城墙)围七里二分五厘,共一千三百四丈二尺五寸,高二尺五丈,广一丈三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府王有为重修,又建西、北门楼各一,东南门楼二,俱加修葺,又建角楼四,敌楼一十三,警铺三十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商丘县的历史政区沿革浅谈
虞城高中高一7班:杨宝龙摘要:由于1997年撤销商丘县,设立睢阳区。
所以本文论述的主要是睢阳区在清(包括清)以前的,所谓“商丘县”的政区沿革。
商丘县从帝喾高辛至今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在这近五千年历史中,其建臵屡经变革,政区也在不断变更。
关键词:商丘县;政区;沿革
由于1997年撤销商丘县,设立睢阳区。
所以本文论述的主要是睢阳区在有清一代(包括清)以前的,所谓“商丘县”的政区沿革。
(一)先秦时期
约在公元前24世纪,颛顼崩,高辛立,是为帝喾,都亳。
帝喾的儿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有一种说法:契即阏伯,尧封阏伯于商丘,主辰星之祀。
这是关于“商”的最早说法,现在的商丘人一直以“阏伯”为商丘的始祖。
而丘在古时有两个含义,一是居住地称丘,二是坟墓称丘,阏伯曾在台上居住,死后又葬在台上,所以此处称商丘。
原来的商丘是指阏伯台,五千多年来尚袭至今。
商丘一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九年》:“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又地应商星,故名商丘。
到了契的十三世孙汤,又在商丘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建都南亳。
据《史记》记载:“汤始居亳,从先王居。
”《尚书注疏》中也写到:“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传汤自商丘迁焉”。
这是商丘历史上的第一次建都。
约公元前11世纪,西周成王封微子于商丘,称宋国,都城在今
城南。
《史记》记载:“周公既承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
”[1] 这是商丘第一次成为分封下诸侯国都城所在地。
春秋时,宋都在商丘。
孔子游宋,因避其讳,曾改写为商丘。
《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商丘县。
古商丘为阏伯之墟,春秋宋国都也。
”
[2]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齐灭宋,与楚、魏瓜分宋地,商丘属魏,商丘属魏一直延续至秦统一。
(二)秦汉时期
秦灭齐,全国统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机构上,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在旧宋地臵睢阳县,隶属砀郡。
这是商丘建县的开始。
秦代,一郡之内辖若干县,一县之内分若干乡,乡下有里,另有亭、邮等。
此时商丘属于县级,即睢阳县,位于今城南一公里处,即周代的宋国都城。
但早已叠压在西汉睢阳城下。
汉初,刘邦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梁王刘恢(高帝子),十一年(前196年)立,都睢阳(今河南商丘)。
”[3]迄两汉未变。
这是商丘第二次成为分封诸侯国都城所在地。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河南属魏地。
魏文帝黄初元年,即公元220年,商丘称睢阳县,但隶属梁郡,而不是梁国。
这是商丘作为郡治治所的开端。
西晋武帝泰始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封彤为梁王,都睢阳。
传六
世,至东晋元熙二年(420)灭亡”。
[4]梁国归豫州节制。
睢阳再次成为分封都城之所在。
东晋以来,南北分裂对峙局面延续了约270年之久,在后赵、前燕、后燕、后秦的统治时期,睢阳隶属梁郡。
从《南宋书•州郡志》记载也可知,此时的睢阳隶属南梁郡,南梁郡归南豫州所辖。
《南齐书》中说:“豫州……梁郡,永元元年地志,南梁郡领睢阳、新汲、陈、蒙、崇義五县。
”[5]
北魏时,“汉睢阳县,属宋国,后属梁国。
后魏属梁郡。
”[6]睢阳隶属梁郡,梁郡归南兖州所辖。
(四)隋唐时期
据《隋书》记载:“梁郡,开皇十六年臵宋州,统县十三,户十五万五千四百七十七。
宋城,旧睢阳,臵梁郡。
”[7]此时,睢阳已称宋城,隶属梁郡,郡治在睢阳。
唐代,商丘称宋城,隶属宋州,宋州归河南道所辖。
宋州的称谓由此确定下来。
州治在宋城。
宋州“領宋城、宁陵、柘城、榖熟(今谷熟集)、下邑(今夏邑)、碭山(今永城市境内)、虞城七县。
”
在此期间期间:742到758年,唐政府曾一度又改宋州为睢阳郡。
(五)五代十国
五代时,在商丘依然建臵宋城,隶属宋州。
后梁时,宣武军治此。
后唐时,改宣武军为归德军。
何为“归德”?公元924年,在李存勖灭掉了后梁,建立了后唐,宣武节度使袁象先带着盘踞宋州十几年掠夺的数十万两银子,投奔了
李存勖,李存勖改原来的宋州宣武军为归德军,让他回宋州镇守。
李存勖对袁象先说:“归德之名,为卿设也。
”意思是说“归顺后唐的有德之人”。
即:归德州。
后周时,改称归德府。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曾任归德府节度使,驻兵于此。
并因商丘之“宋”而定其赵家国号为“宋”。
(六)宋金时期
宋真宗于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升宋州为应天府,意为赵氏得天下是“顺应天命”。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又升应天府为南京,为北宋“四京”之一,居于陪都地位。
这是商丘历史上唯一的一次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的陪都,可知此时商丘在全国都城中的处于重要地位。
金时,设京、路、府、州军、县进行管辖,改应天府为归德府,属南京路(1153年汴京改为南京)。
(七)元明清时期
《元史》中有关商丘的记载,在今商丘臵睢阳县,隶属归德府,属河南江北行省管辖,府治在睢阳。
又由于河南江北行省属于腹里地区,这一地区设路、府、县三级。
睢阳即县一级。
明代,据《明史》记载,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归德府降为归德州,睢阳县入归德州。
而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黄河决口,水淹归德州城,公廨民房、商铺、馆舍荡然无存。
老城从此湮没,翌年九月于旧城北始建新城,历经8年基本竣工,距今已有大约500年的历史。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归德州升为府,并改睢阳县为商丘县,归德府属河南布政司管辖。
县治设在归德府城。
设臵商丘县以后,基层政权为“里”,全县共设臵27里。
商丘在清时称商丘县,为归德府,商丘县并为府治所在地,属河南布政司(后为巡抚)管辖。
总论:
对古代商丘县的政区变化可通过下表所示。
从表中我们可以直接得出:从秦朝开始,商丘县的名称大致经历了四次大的变化:由秦汉到北魏的睢阳县,由北魏到隋唐五代宋时候
的宋城,再从宋到金元的睢阳,最后明清时期改称商丘县,并一直沿用到1997年(1997年之后撤县建区:睢阳区)。
商丘县无论其名称如何变化,除秦代其所属上级行政单位的治所不在本地之外(砀郡),其它所隶属州郡的治所皆在于此。
作为县级政区,商丘县一直都比较稳定,但其所隶属的州郡等政区却发生多变。
由此可知,整个封建社会政区变化的基本特征,其中之一便是县级政区较稳定,统县政区较多变。
注释:
[1] (汉)司马迁:《史记》卷38《宋微子世家第八》,中华书局,1972年,第183页。
[2] (清)顾祖禹撰、贺次君, 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50,中华书局,2005年,第2146页。
[3]田昌五、安作璋:《秦汉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5页。
[4]商丘县志编纂委员会:《商丘县志》,三联书店,1991年,第12页。
[5](梁)萧子显:《南齐书》卷14《州郡志》,中华书局,1972年,第250页。
[6](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7《河南道三》,中华书局,1983年,第180页。
[7](唐)魏征:《隋书》卷30《地理志》,中华书局,1973年,第836页。
参考文献:
[1]孟昭华、王涵:《中国历代国家机构和行政区划》,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
[2]商丘县志编纂委员会:《商丘县志》,三联书店,1991年。
[3]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4]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河南省志》卷12《地名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评语:
本文研究了本地区,即商丘县(今商丘市睢阳区)在明清之前政区沿革的状况,在加深了其自身对家乡商丘县在古代政区沿革概貌的同时,对理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之概貌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比如结论中的观点:由此可知,整个封建社会政区变化的基本特征,其中之一便是县级政区较稳定,统县政区较多变。
就非常具有价值。
有助于其对行政管理科学与技术的理解。
作者思路清晰,论述过程严谨,分析合理,结果于实际应用性较强,较为符合史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当然,在这其间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比如其粗放罗列的证据链,较为简陋直接,明显未脱高一新生应有的稚气,到了唐以后,几乎没有直接的原始资料作为依托,纵然唐以前,经我个人了解,作者其实并没看过《尚书注疏》《读史方舆纪要》《南齐书》《隋书》这四本书,而是在自己的参考文献中引用而来,但是作者认为,自己的参考文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比如周振鹤先生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的《河南省志》,虽然没有读过上述四本书的古籍原版,但是对其引用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本人虽明确指出其不严谨做法,但没有强行删除其四条注释。
作者亦保证在课余时间,一定研读有关古籍著作。
最后,经考虑,该生论文成绩,整体来讲,85分是没有问题的。
指导老师:
虞城高中高一历史教研组:高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