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的MR诊断
前列腺癌的MR诊断分析

前列腺癌的MR诊断分析一、前列腺癌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前列腺癌患者早期常无症状,当病情发展到晚期时,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早期诊断对于提高前列腺癌的治愈率至关重要。
临床常用的前列腺癌诊断方法包括数字直肠检查(DRE)、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检测、前列腺穿刺活检(TRUS-Guided Prostate Biopsy)等。
PSA检测是目前用于前列腺癌筛查和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PSA检测存在一定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因此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来辅助诊断,而MR成像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二、前列腺癌的MR诊断技术MR技术是一种无创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磁场和无线电波对人体组织进行成像。
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传统的MR检查包括T1WI(T1 Weighted Imaging)、T2WI(T2 Weighted Imaging)和DWI(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等序列。
这些序列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各有优势,T2WI序列主要用于显示前列腺癌的形态和范围,T1WI序列可显示前列腺癌的组织对比,DWI序列则能够明显显示前列腺癌组织的高信号强度。
现代MR技术还包括动态增强MR(DCE-MRI)和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等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1. T2WI序列:前列腺癌在T2WI序列上呈现低信号灶,常见的表现包括前列腺体周围环形低信号灶、局部浸润性生长等。
前列腺癌还可能伴有组织结构破坏和包膜破坏等表现。
2. DWI序列:前列腺癌在DWI序列上呈现高信号灶,由于前列腺组织在DWI序列上呈现低信号,因此前列腺癌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对比度较高,有助于诊断前列腺癌。
3. DCE-MRI和MRSI:动态增强MR和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能够更加精细地显示前列腺癌的血管灌注状态和代谢活性情况,对于评估前列腺癌的临床分期和代谢活性具有重要意义。
前列腺癌的MR诊断分析

前列腺癌的MR诊断分析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
MRI是一种重要的无创性影像学诊断技术,对前列腺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主要介绍MR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1. MRI的影像学表现前列腺癌的MRI表现多样,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T2WI前列腺癌的特征性表现是出现一个半球形高信号强度区域,多位于中央区和前列腺周边区域,这是由于癌组织与正常腺体组织的不同磁化强度引起的。
同时,癌组织周围还经常出现明显的低信号环,即T2WI上的周边区“T2缺损带”,这是由于前列腺癌周围的前列腺组织被癌组织取代所致。
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运动弥散性差别明显,前列腺癌的DWI表现通常是高信号强度,睾丸的高强信号是正常的表现。
(3)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可以为前列腺癌的诊断和评估提供更多的信息,在MRI检查中一般分为4个阶段:前增强期、动脉期、平衡期和后强化期。
前列腺癌通常呈现早期强化、持续强化和延长曲线式增强,与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组织形态不同。
2. MRI的诊断标准诊断前列腺癌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但MRI诊断可以为病理学检查提供重要的信息和诊断参考。
根据国际前列腺癌研究工作组提出的PIRADS(前列腺影像和报告数据系统)评分系统,MRI影像征象可以分为1至5个等级进行评分。
一般来说,PIRADS评分越高,则癌症的概率越大。
PIRADS评分如下:- PIRADS 1:极不可能存在癌症- PIRADS 2:不太可能存在癌症- PIRADS 3:存在中等风险- PIRADS 4:存在高风险- PIRADS 5:非常可能存在癌症3. MRI的优势(1)高度的分辨率MRI对前列腺组织的分辨率比超声检查高,可以清晰地显示病变的形态和位置。
(2)无创性MRI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可以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和不适,相较于穿刺活组织检查和X线检查等,MRI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更高。
前列腺癌的MR诊断分析

前列腺癌的MR诊断分析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具有极大的影响。
MR成像技术由于其高分辨率、无辐射等优点,近年来在前列腺癌的筛查、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就前列腺癌MR诊断方法及其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一、前列腺癌MR成像技术1、T2WIT2WI属于结构成像,通常以TSE序列作为标准扫描方式,可以显示前列腺的结构、轮廓和体积等情况。
在T2WI图像中,前列腺的正常组织呈高信号(亮白色),而癌变灶呈现为低信号(暗灰色/黑色),因此T2WI对癌变灶的检测非常有帮助。
DWI是一种功能成像技术,可以测定组织中的自由扩散系数(ADC),以评估组织细胞排列的变化。
癌组织由于细胞密度增加,细胞排列紊乱,自由扩散系数降低,因此在DWI图像中癌变灶呈现为高信号(亮白色)。
3、DCE-MRIDCE-MRI是一种动态强化成像技术,通过加入造影剂来评估前列腺的血流灌注情况,进而分析前列腺癌的血供状态和病程。
DCE-MRI图像分为大小多个相位,每个相位的时间为10~30秒,其中最后一个相位到达峰值。
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内对前列腺进行连续摄影,通过动态曲线进行分析,可以提供比T2WI更加详细的局部信息。
4、MRSMRS是一种非侵入性技术,可用于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
该技术在MR成像时可以检测到前列腺中的代谢产物,如胆酸、肌酸、胆碱等,以及肿瘤区域中的乳酸、肌酸、胆碱等代谢物的变化,从而反映组织的代谢情况。
T2WI是前列腺癌MR成像的主要手段之一。
癌变灶呈现为低信号,但该信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前列腺结构、炎症等因素,在诊断前列腺癌时常常结合其他成像方法进行综合诊断。
DWI可以提高前列腺癌的定位和诊断准确率,特别是对于低级别的前列腺癌,其诊断准确率更高。
通过DWI可以检测到前列腺癌的组织学特征,如细胞密度、体积、形态等。
DCE-MRI对于前列腺癌的判断准确率较高,但其基于造影剂的成像方式,可能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和安全性风险。
《前列腺癌的MR诊断》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前列腺癌概述 • MR成像技术 • 前列腺癌的MR表现 • 前列腺癌的MR诊断与鉴别诊断 • MR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 结论与展望
01
前列腺癌概述
前列腺癌的定义
前列腺癌是一种发生在前列腺上 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男性最常
见的癌症之一。
遗传因素是前列腺癌发病的主要危险 因素之一,家族中有前列腺癌病史的 人发病风险较高。
环境因素如辐射、化学物质、生活方 式等也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病有关。
02
MR成像技术
MR成像原理
核磁共振原理
利用原子核自旋磁矩在强磁场中 的进动,通过射频脉冲激发产生 磁共振信号,经过空间编码和数 据处理后形成图像。
动态增强扫描可观察前列腺癌的血供情况。肿瘤 在增强扫描时呈现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低于正 常前列腺组织。
扩散加权成像(DWI)
DWI是评估前列腺癌细胞密度和扩散程度的有效 方法。前列腺癌在DWI上通常显示为高信号强度 , ADC值较低。
功能成像技术
如波普分析和化学位移成像等,可提供更多关于 肿瘤代谢和组成的信息,有助于前列腺癌的早期 诊断和预后评估。
术中导航
MR成像的高分辨率和实时性使医生能 够在手术过程中实时监测肿瘤切除情 况,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MR在前列腺癌放疗中的应用
放疗定位
MR成像可以提供前列腺癌的精准定位,帮助医生制定放疗计划,确保肿瘤受 到足够的照射剂量。
放疗效果评估
通过MR成像可以实时监测放疗对肿瘤的影响,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
前列腺癌的大小差异较大,可从数毫 米至数厘米不等。较大的肿瘤可压迫 周围组织,引起组织移位或变形。
前列腺癌的MR诊断分析

前列腺癌的MR诊断分析
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已经成为前列腺癌的重要诊断手段之一。
前列腺癌的MR诊断分析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T2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动态
增强MRI以及病灶定位和特征。
T2加权成像是前列腺癌MR诊断的基础成像方法。
在T2加权成像中,前列腺癌病灶呈现低信号区,而正常前列腺组织呈现高信号区。
通过T2加权成像,可以初步判断前列腺是否存在病变,并初步判断其性质。
弥散加权成像可提供前列腺癌的弥散程度信息。
前列腺癌病灶具有较高的弥散程度,
而正常前列腺组织弥散性较差。
弥散加权成像可以帮助确定前列腺癌的范围和边界。
动态增强MRI是诊断前列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注射造影剂,可以观察前列腺病
灶的血液灌注情况,进而判断病变的性质。
前列腺癌病灶的血液供应比正常组织丰富,因
此在动态增强MRI中呈现明显的强化。
病灶定位和特征是前列腺癌MR诊断的关键步骤。
通过前列腺分区系统,可以将前列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进而准确地定位病灶。
前列腺癌的特征包括病灶的大小、形状、边界、信号强度等,这些特征对于评估病变的恶性程度和分级有着重要的意义。
前列腺癌的MR诊断分析从T2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MRI以及病灶定位
和特征等方面综合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前列腺癌,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MRI是一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还需要结合其他临
床资料进行综合判断。
前列腺癌的MR诊断分析

前列腺癌的MR诊断分析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高发病率和致死率,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在前列腺癌的诊断和分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提供关于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浸润深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信息。
本文将介绍前列腺癌的MR诊断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
前列腺癌的MR诊断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前列腺癌的定位和分级,二是对前列腺癌的浸润深度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评估。
首先是对前列腺癌的定位和分级。
MRI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能够显示前列腺的详细结构,包括前列腺的边缘、前列腺周围组织、尿道、肛门等结构。
通过T2加权图像和增强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前列腺癌的位置和范围。
一般来说,前列腺癌常见于前列腺的外周区域,通过MRI可以准确地定位到肿瘤的位置和范围。
MRI还可以通过测量前列腺癌的信号强度和弥散系数等参数来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和组织学分级。
其次是对前列腺癌的浸润深度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评估。
MRI可以清晰地显示前列腺癌与周围组织的界限和浸润情况。
通过T2加权图像和增强扫描,可以观察到前列腺癌是否累及到前列腺包膜、尿道、直肠等结构。
MRI还可以显示前列腺肿瘤与周围神经束的关系,辅助判断肿瘤是否累及到神经束,有助于决定手术的范围和方式。
前列腺癌的MR诊断分析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MRI可以帮助确定前列腺癌的早期病变和定位,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MRI可以提供详细的图像信息,帮助医生评估肿瘤的大小、形态和浸润深度,有助于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的选择。
MRI还可以用于术后随访和评估治疗效果,通过比较术前和术后的MRI图像,可以观察肿瘤的缩小或消失情况,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和肿瘤的复发风险。
MRS在前列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MRS在前列腺癌中的研究进展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常规磁共振成像能较好地显示前列腺病变,但其在前列腺疾病的临床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部分病例对良性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鉴别有一定困难。
此外前列腺癌体积较小、多灶性及不同病灶具有不同的恶性发展潜力等特点会影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直肠指诊、经直肠超声(transrectal ultrasound,TRUS)引导穿刺活检等检查手段的评估。
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通过观察体内的代谢物质显示病变,与信号的对比无关,能够无创伤地反映活体代谢变化,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常规MRI的不足。
1 MRS原理和方法MRS形成的原理包括化学位移现象和J-耦合两种物理现象,前者是MRS 的理论基础。
在均匀磁场中,由于原子核周围电子云的结构、分布和运动状态不同,产生的屏蔽作用不同,原子核周围的磁场强度会发生细微的改变,不同化合物的相同原子核共振频率会出现差异,这种现象称为化学位移现象。
波谱的某一窄波的峰下面积与共振核的数目成正比,反映化合物的浓度。
MRS要求外加磁场非常均匀。
MRS定位技术常用的方法有点分辨波谱(point resolved spectroscopy,PRESS)和激励回波采集模式(stimulated echo-acquisition method,STEAM)技术,以PRESS应用较广。
MRS主要采集人体内除水和脂肪外的其他化合物原子核中1H或31P等的MR信号,因此需行水和脂肪抑制技术,目前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应用较为普遍。
将MRS的信号变化标记到MRI图像上,称为MRS成像(MRS imaging,MRSI)。
2 前列腺MRS技术进展高分辨率MRI检查时,采用体线圈激发,经直肠内线圈(endo-rectal coil,ERC)及相控阵线圈(phased array coil)接收信号,可获得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图像;而MRS采用体线圈激发,ERC单独接收信号,明显提高了对代谢物的敏感性。
前列腺癌的MR诊断分析

前列腺癌的MR诊断分析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常通过医学影像学中的磁共振(MR)进行诊断
和分析。
MR诊断前列腺癌主要通过观察前列腺体积、形态、信号强度和强化特征等来评估前列腺的良恶性。
在MR图像中,前列腺通常呈现为T2加权图像中高信号,T1加权图像中低信号的结构。
前列腺癌通常呈现为T2加权图像中低信号,T1加权图像中高信号的异常区域。
通过比较
前列腺和异常区域的信号强度差异,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可能存在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在MR图像中的形态学特征也具有诊断意义。
前列腺癌常呈现为焦点性、局部浸润性或弥漫性增厚等形态学异常。
焦点性异常往往表现为局部结节,边界清晰,常与前
列腺的包膜分界明显;局部浸润性异常表现为前列腺的局部区域增厚,边界不清晰,常与
前列腺包膜紧贴;弥漫性增厚异常则表现为整个前列腺区域的非对称性增厚。
在MR图像中,可通过对前列腺病变区域进行增强扫描来获取更多信息。
前列腺癌通常具有较高的增强强度,而前列腺的正常组织则增强程度较低。
这一特征可以通过静脉注射
造影剂(如磁共振造影剂Gd-DTPA)来观察。
MR弥散加权成像(DWI)和MR波谱成像(MRS)也是前列腺癌诊断中常用的技术。
DWI 可以测量组织中水分子的扩散情况,前列腺癌通常表现为高扩散系数,有助于区分恶性病变。
MRS则可以提取病变区域的谱线,通过分析其中的代谢物类型和浓度来评估病变的恶
性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1WI
T2WI
T2WI
T2WI
前列腺结节样增生易误诊为前列腺癌
前列腺肉瘤
T2WI
DWI
ADC
DWI
ADC
T2WI 中央腺体前列腺癌与BPH鉴别
治疗后的病灶监测
有利于转移灶的检出
1H-MRS诊断原理及价值
前列腺波谱的代谢产物
枸橼酸盐(citrate,Cit)Cit是精液的主要成分,由前列腺
上 皮细胞分泌并在腺管内浓缩,BPH时,腺上皮增生致Cit 分 泌增多,PCa时腺上皮细胞破坏致Cit减少。位于 2.6-2.7ppm 处。
不适宜MRI检查)
PSA 界值
标准正常和异常的临界值 4 ng / ml 0 ~ 4.0 ng/ml (Hybritech) 0 ~ 2.5 ng/ml (Yang) 0 ~ 5.0 ng/ml (DPC, diagnostic products corp)
·PSA具有前列腺组织的特异性; ·诊断 CaP 的敏感性为 75 %,而特异性仅 40 %; ·4 ~ 10 ng / ml 值域为 前列腺良、恶性病患的重叠区。
根据前列腺腺体细胞和细胞核大小形态、 腺体排列结构分为Ⅰ~Ⅴ级。 Gleason评分的计算:主要分级区+次要 分级区 评分越高,恶性度越高,预后 越差 Ⅰ级分化良好,Ⅴ级分化差
前列腺癌的常用检查手段
实验室检查(PSA筛查) 直肠指诊 经直肠超声 TRUS CT 同位素骨扫描 MRI(穿刺后短期内
与前列腺癌分期有关的表现
突破包膜 神经血管束侵犯 精囊侵犯 膀胱侵犯 直肠侵犯 淋巴结转移 骨转移
分期决定治疗
与前列腺癌分期有关的表现
突破包膜
•肿瘤与包膜关系密切 •包膜增厚、不规则、局限性突出 •前列腺癌灶生长进入周围脂肪
与前列腺癌分期有关的表现
神经血管束侵犯
• 病灶突破包膜后发生 • 神经血管束的局限性不对称增粗 •外周带后外侧的肿瘤生长更容易发生 •T1WI显示较好
D期 前列腺原发肿瘤伴有淋巴结转移 和/或骨转移
中央腺体Pca的MRI平扫表现
前列腺癌鉴别诊断
前列腺炎 (Prostatitis ) 良性前列腺增生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 ) 发生在前列腺的少见病:肉瘤、转移瘤
前列腺炎
50岁以下男性最常见 慢性前列腺炎是泌尿外科门诊常见的疾病 磁共振表现 急性期 前列腺弥漫性增大,磁共振表现 无特征性 慢性期 造成T2WI前列腺外周带信号减低 与前列腺癌鉴别困难
前列腺癌的1H-MRS表现
中央腺体Pca的1H-MRS表现
放化疗后疗效监测
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4年,近期PSA值升高
治 疗 半 月 后
PSA值 16ug/L
2.5ug/L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1H-MRS表现
外周带
中央腺体
MRS可见正常Cit峰,Cho峰不高或轻度升高
病例
前列腺癌MR诊断的核心问题
胆碱( choline,Cho )Cho与细胞膜的合成及降解有关,BPH和
时变 化 不大。位于 3.05ppm处。
PCa时,细胞膜增生加快,Cho升高,BPH时Cho升高幅度小, PCa时Cho 升高明显。位于 3.25ppm处。
肌酸(creatine,Cre)Cre参与能量代谢,在正常、BPH及Pca
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扩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细胞密度
细胞外间隙大小 大分子蛋白含量
正常前列腺外周带的腺泡沿着尿道呈放射 状分布,腺体和腺管结构丰富,水分子运 动自由度较高,ADC值也相应较高。 在肿瘤区域,细胞密度增大、高核浆和细 胞外水减少比可能会对分子扩散造成影响, 从而使ADC值下降,图像表现为高信号。
前列腺的静脉丛汇入髂内静脉,前列腺静 脉与骶骨、腰椎和髂翼的静脉有交通,因 此,前列腺癌有腰骶部和髂部浸润时,为 早期转移表现。前列腺静脉还可通过直肠 上静脉汇入肝门静脉,因此,前列腺癌可 向肝内转移。
前列腺组织结构
纤维肌肉基质区 1/3
外周带 70% 腺体部分 2/3
中央带 25% 移行带 5%-10% 尿道周围区1%
与前列腺癌分期有关的表现
骨转移
• 特异性高 • T1WI 上在正常高信号的骨髓内出现 不规则边缘清晰的低信号 • 对应压脂T2WI上病变呈异常高信号
T1WI
T2WI
A期
MR平扫没有发现具体病灶
电切前列腺右份时病理示Pca
B期
前列腺可见不规则低信号影 前列腺包膜完整
C期
前列腺包膜不完整 可见周围组织侵犯
前列腺癌的MR诊断
开封市中心医院影像科
内容
前列腺的解剖结构 前列腺癌的临床及病理 MR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前列腺的解剖结构
前列腺是男性生殖系统中最大的附 属性腺。 前列腺大小约为4cmX3cmX2cm,质 量为16~20g。
位于膀胱颈的下方,尿生殖膈的上 方,其形状与栗子相似。
正常前列腺的MRI平扫表现
中央带及移行带T1T2中等信号。 外周带长T1长T2信号。 横轴位是观察前列腺最佳的位置
冠状位和矢状位T2WI: 显示前列腺尖部及膀胱与前列腺的关系
前列腺癌的MR平扫表现
T1WI像前列腺癌组织与正常的前列腺 信号相近,难以显示肿瘤。 T2WI像PC表现为周边带的高信号区内 出现低信号病灶。
MRI平扫检查的局限性
分期的准确性与诊断者的经验有关
56%-93%
判断腺体内肿瘤的位置和范围不准确
对外周带的肿瘤敏感性高(78%),特异性 差(55%) 对局限于中央腺体内的肿瘤不易诊断
诊断的假阳性率高
活检后出血 治疗后反应 前列腺炎
周边带高信号区内出现低信号病灶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
流入型 信号强度增高后持续增高 平台型 信号强度增高后出现平台期 流出型 信号强度早期增高后出现下降期 前列腺癌多见于流出型。
前列腺癌——MR
前列腺癌强化特点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前列腺增生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弥散加权成像原理及对前 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DWI能检测活体组织水分子的扩散运动
正常NVB
右侧NVB受侵
与前列腺癌分期有关的表现
精囊侵犯
•前列腺精囊角的消失
•精囊腺局限性低信号、壁增厚
•冠状和矢状位图像对显示精囊 基底部的侵犯效果好
正常精囊腺T2WI
M/26Y
精囊腺受侵处T2WI高信号消失
与前列腺癌分期有关的表现
膀胱侵犯
• 前列腺与膀胱壁连接紧密 • 局部膀胱壁破坏,肿块形成
MR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
前列腺MRI 扫描技术
平扫:常规T1WI T2WI STIR 动态增强扫描 弥散加权成像(DWI) 磁共振波谱成像(MRS)
MR扫描前准备
保证检查时直肠内清洁 扫描前适度饮水,保持膀胱中度充盈
检查禁忌证
体内有心脏起搏器者
体内金属异物,弹片,金属假体,动脉瘤 银夹结扎术 危重病人 幽闭恐惧症患者
早期发现 分期(MR最重要的临床应用) 确定侵袭性
前列腺癌的分期分级
分期和分级决定治疗方案和病人的预后 A期 B期 C期 D期 B期以下可首选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C期以上只适合非手术治疗
前列腺癌的分期
Jewett A1 A2 B B1 B2 C TNM T1a T1a、 T1b 大体病理 触摸不到 触摸不到 MRI表现 正常 正常 前列腺内信号不均,多数为 低信号,包膜完整 同上
Atrophy or Necrosis
Benign Tissue
Cancer
1H-MRS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判断肿瘤的特性 肿瘤定位及范围 肿瘤的恶性程度 观察治疗后反应 治疗反应的时间曲线 治疗反应的机制
提高诊断的特异性
正常前列腺的1H-MRS表现
前列腺癌的MRS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早期病变局限多无症状
体检时发现血清PSA值升高 良性前列腺增生手术标本中发现
晚期可出现一些特异性症状
血尿 排尿困难、尿潴留 病理骨折、骨痛
病理分型
90%以上前列腺癌为腺癌 其它还包括移行细胞癌、鳞癌和肉瘤
前列腺癌病理分级
Gleason Score (Gleason 评分)系统
除了PC之外: 正常人周边带内纤维组织分布不均时, 纤维组织较多的部位 慢性前列腺炎、增生 前列腺活检后出血 前列腺切除术后 中央带的PC侵袭周边带 放疗后
MR新技术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
动态增强扫描 弥散加权成像(DWI) 磁共振波谱成像(MRS)
MRI动态增强原理及 诊断价值
M/64Y 体检发现血清PSA值略增高
T2WI
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BPH
半年后复查血清PSA正常
良性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体积在40岁以后开始加速增长 50岁以上男性约有50%患BPH T1WI
前列腺体积增大,信号均匀,轮廓光整,两侧对称
T2WI
前列腺各经线增大,周围带变、前纤维肌肉基质变 薄甚至消失
前列腺分区
前列腺分区
前列腺的分带解剖
内容
前列腺的解剖结构 前列腺癌的临床及病理 MR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