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话剧观后感
关于《四世同堂》读后感500字7篇

关于《四世同堂》读后感500字7篇老舍的《四世同堂》主要是祁家的生活为主线,以北平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为辅线,真实的再现了北平沦陷后的社会现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四世同堂》读后感500字7篇,欢迎借鉴参考。
四世同堂读后感500字(一)一口气看完了老舍先生的名著《四世同堂》,仿佛置身于那血雨腥风的年代里古老的北平城中那处小小的小羊圈,谨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带忧郁的瑞宣、由隐士诗人变为革命斗士的钱默吟、任劳任怨的大嫂、热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爷、狡猾却正直的白巡长、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四大妈、无聊无耻的瑞丰、冠晓荷、阴狠的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堕落的招弟、聪明勇敢的桐芳、最终成为革命青年的高弟,还有孙七、小崔夫妇、陈长顺、小文夫妇、丁约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在眼前跳动。
漫长的八年,发生在小羊圈的人们身上、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国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斗争,使我更深切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那段历史,那些从历史教科书上获取的比较抽象空泛的认识,仿佛有了血肉,而激发出无比的责任感、爱国心;虽然没有正面去描写大规模的战争场面,却仍然能使人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无穷的灾难,这部书堪称得上是中国版的《战争与和平》;无悔这近乎不眠不休的一日一夜。
老舍先生是我非常欣赏的中国作家,之前也不过看过他的话剧茶馆和几个短篇,‘马裤先生’、‘抱孙’、‘眼镜’...他那不着痕迹的幽默让我彻底折服,他笔下的人物仿若一幅幅漫画肖像,看似夸张滑稽,可是琢磨之下却又发现如此神似。
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滑稽人物也许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产物,可是却也会一代代遗传到今天的我们身上;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塑造了中华民族这一特殊的民族,在先生的笔下,总会看到活生生的自己,让人掩卷深思......四世同堂读后感500字(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置身于那战雨纷飞的地方。
老舍这部书中以一种朴实无华的叙述手法,展示了北平沦陷区一群普通人特别是祁家四代人的生活。
四世同堂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

四世同堂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四世同堂读后感1000字(篇1)四世同堂,曾祖重孙齐聚一堂,本是一件多么欣喜的事,然而在特殊时期,却变了味道,比如说被奴役,被侵略的时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火把北平,一座渗透了悠久文化历史的旧日都城,轰开了一个大口子,矮个子的日本人占领了这里,当上了主人,而世世代代生于此居于此的北平人先是愣了一下子,而后便开始了亡国奴的生活。
祁老人,一个自居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老者,凭着他的阅历和长者的经验,一边让长孙媳妇用破缸顶住门,预备好三个月的吃食,一边数宝似得诉说着什么战事在北平不过三个月的事儿,无需惊慌,只要有那破缸在,只要有够吃三个月的粮食和咸菜,一切都无需惊慌。
北平遇着的事儿多了去了,什么娃娃当皇帝啦,八国联军来啦,火烧圆明园啦,西太后逃跑啦,军阀啦,皇帝退位啦,改民国啦,袁世凯复辟啦,还不止这些个,多的说都说不完,准够编好几套的鼓词,说上个几天几夜的。
这不,新近又来了大炮,当然也无需惊慌。
然而,一切景象都不像是三个月可以结束的,当然日本人很想应了祁老人的预期,三个月内占领中国,完成他们伟大的大东亚计划。
然而,事实是不以计划和预期为轨迹的,这一炮,将中国生生拉上了舞台,演绎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史诗。
其中的酸甜苦辣,百般味道都浸透在字里行间,四世同堂,共同品尝历史的辛酸。
老舍先生,以一个北平人的视角写了一群北平人充当亡国奴的生活,他对他们是那么的了解,就好像他们是他的邻居一样;他对北平是那么的熟悉,在他的笔下,北平那么清晰和真切,比一张地图都清晰。
北平的春夏秋冬是那么色彩分明,甚至还带着香味。
和平的北平是温柔富贵乡,处处可见悠闲自在的人儿,遛鸟儿的,钓鱼儿的,喝茶唠嗑儿的,赏花划船的。
五月节少不了粽子,樱桃和桑葚,八月节的月饼和各色水果馋的你直流口水,还有那精致的兔儿爷,别说是小孩子,就是老人也爱不释手。
而这些,在《四世同堂》里只能是遥远的回忆和阵阵的隐痛。
四世同堂观后感800字

四世同堂观后感800字四世同堂观后感800字(篇1)由于语文老师要求假期读一本名著, 便去书店买了一本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 起初并未引起我的重视, 只觉的人物一个接一个的让人头昏脑涨, 但随着阅读的深入, 一个个人物也渐渐的鲜活起来. 让人读后热血沸腾.这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 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 辅以小羊圈中各色人物的荣辱沉浮, 读后, 一个陷落的城市深深的刻画在脑海中, 它揭示了日本侵略者残酷的暴行, 表现了安于现状的人们心灵的震撼起伏和普通民众通过反抗传达出来的浓浓的爱国之情.在这么多的人物中, 我最受感动的是钱先生. 他先是失去了小儿子, 又失去了大儿子和老伴, 连自己也被日本人打的奄奄一息, 但这些却没有使他丝毫的退缩, 撇开他的政治观点不说,单单他的坚强勇敢,就足以是全书一抹不容忽视的风景。
钱先生是个有知识有文化懂事理的人,这在那个年代是个不可多得的革命战士。
在全书缓慢的节奏中,钱默吟是一个紧凑的神秘的形象,俨然为书增加许多铿锵之力。
中国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钱先生这样的人,才终于站起来走向光明。
而瑞宣和瑞全同样令我印象深刻. 我觉得他们两人与巴金先生《家》中的觉新, 觉慧极为相似. 瑞宣是祁老太爷的长孙, 虽然他同瑞全一样希望去参加革命, 但终究放不下这个家, 瑞全则不同, 他敢想敢为, 毅然帮助王排长离开北平, 亲手杀了自己的初恋—做了特务的招弟. 把一个新一代的有志青年刻画的淋漓尽致.书的另一个重点,便是汉奸了。
老舍先生笔下的他们让人读后对于他们的行为不禁咬牙切齿,而对于他们的死却又无法觉得痛快。
他们因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到来而死。
这些汉奸们即使到了临死仍执迷不悟。
大赤包在狱中仍一直让别人称她冠所长,冠晓荷,无论何时何地,他对日本人永远是必恭必敬,直到临死,日本人要将他活埋的时候,他也没有任何异议,就连日本官宾查他档案的时候,对于他的这些态度都称之为“良民”。
《四世同堂》读后感(精选28篇)

《四世同堂》读后感(精选28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世同堂》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世同堂》读后感篇1读老舍的《四世同堂》,我感触很深,老舍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跃然于纸。
冠晓荷,是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他的行为作风,品行穿着,无一不让我感到深恶痛绝。
日本人侵略了北平城,全城人心惶惶,只有冠晓荷欣喜难耐,他觉得这是一个让他飞黄腾达的机会,他认为日本人使北平沦陷,是做上大官的好事,他心里没有国家。
小羊圈胡同里,总会有几个人爱国家,爱北平,钱二少,一个正值壮年热血的青年,他决定出去抗日,他想要为国家出份力。
大赤包却听到了这回事,她告诉冠晓荷,去告诉日本人,你就有功可以当官了。
迷官迷财的冠晓荷一听,马不停蹄的去告诉了皇军,可皇军并不体贴他,要让他在前面带路,带日本人进小羊圈胡同里,去钱家抄家。
冠晓荷以汉奸的身份站在了这个胡同里。
卖人求荣,汉奸!汉奸!真是令人气愤!冠晓荷他瞧不起中国,因为中国没有给他一官一职,他甚至觉得英国和法国可爱,倘若英国和法国能给他官职。
日本人侵略了北平城,那么这些个官职只能由不抗日的人去当。
他为了升官发财,不要尊严,不要骨气,对侵略国家的日本人鞠躬哈腰,阿谀奉承,只为权利。
他把利益摆在一切前面,真是无知又无耻的日本人的走狗。
《四世同堂》读后感篇2《四世同堂》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荣辱沉浮,他们的生活因为日本人的到来和离去而发生了质的改变。
说到《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里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汉奸形象。
“汉奸”,这个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他们只是目光短浅的爱财小人,为了财出卖了国家和自己的灵魂。
他们风光,人们看着恨;但他们死,人们看着却不是想象中的痛快。
“汉奸”是可悲的,因为没有了对国家的爱对自己的尊重,他们只是一些迷失了方向的可怜人。
[四世同堂话剧]话剧《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话剧]话剧《四世同堂》](https://img.taocdn.com/s3/m/1fc0ae9a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60.png)
[四世同堂话剧]话剧《四世同堂》篇一: 话剧《四世同堂》12月10日,国家话剧院年度大戏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在天津大剧院拉开大幕。
雷恪生、黄磊、辛柏青、秦海璐、陶虹、朱媛媛等国家话剧院众多大腕首次齐聚津门舞台,上演精彩剧目。
老北京城的小羊圈胡同出现在舞台中,祁家、钱家和冠家的三座大门分立舞台左、中、右三面,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真实生活。
谢幕时观众全场起立,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深深感动着演员们。
这是我目前看过最精彩的话剧,本以为拍片才是重要的,但在演出的三个小时里,我拍的很少,更多的是欣赏演出。
没想到在我后排的一位影友的快门声此起彼伏,以至于影响到周围的观众,这也突然让我回想起多年前朗朗在天津大剧院首演的时候,我也是如此的不断按快门,虽然自己没太注意这些,或许周围的观众也会感到反感,下次在欣赏这样演出的时候还是注意点儿为好。
下面的图片我基本上按顺序分享给大家。
钱默吟与祁老太爷见面后交谈祁家二少爷瑞丰与妻子胼菊子祁瑞宣与妻子韵梅大赤包冠晓荷与大赤包冠晓荷的大女儿高弟冠晓荷的二女儿招弟左边为冠晓荷二姨太由桐芳左为蓝东阳钱先生被冠晓荷告发儿子抗日后,被逮捕小日本开始轰炸北平城,小羊圈胡同的人们聚在一起聊天大赤包投日,并成为“良民”祁家生活拮据,被迫将家里的衣物典当大赤包与胖菊子的对手戏有看头祁家、冠家两个不同的家庭胖菊子在撒泼祁老太爷父子大赤包发现钱先生被放出来后躲在自家门后两个人登报离婚胖菊子与蓝东阳在一起瑞宣父亲被打为“奸商”,最后投河自杀大赤包被日本兵逮捕,嘱咐其当特务的二女儿早日把她弄出来临走时,还让冠晓荷把貂皮大衣把貂皮披上蓝东阳和胖菊子要求去日本被蓝东阳抛弃后的胖菊子妞子饿死后,悲痛的瑞宣夫妇在得知妞子饿死后,祁老爷子喊说:“我的八十大寿!我的四世同堂!”,结束演出。
全体演员在谢幕左边是四奶奶、四爷、现在的小崔篇二: 《四世同堂》:从小说到话剧我们近日所看的话剧《四世同堂》,大家都知道原作是老舍的同名长篇小说。
《四世同堂》读后感15篇

《四世同堂》15篇《四世同堂》15篇《四世同堂》1 去年生日同学送的《四世同堂》,三部,一年过后,有点惭愧,才看了一部!开场看时,就想着到时候看完了能写篇,就像初中还是高中那时候常写的。
此刻摆在自我的床头,却总有些原因,让你静不下心看第二部,那就先写写感受,看后事如何?第一部,《惶惑》。
瑞宣、瑞丰、瑞全,祁家的三兄弟,有着不一样的性格,走着不一样的道路。
记得当时看到瑞宣的一段独白时,自我就发了一个动态,与其说当时自我特能理解瑞宣的感受,倒不如说那一刻的自我就是瑞宣。
文章写道:瑞宣认识他自我,他觉得他的才力,智慧,气魄,全没有什么足以傲人的地方,他只能尽可能的对事对人尽到他的心,他的力。
他不肯用坏习气减少他的石子的坚硬与力量。
他明白在人世间,他的尽心尽力的结果与影响差不多等于把一个石子投在大海里,可是他并不肯所以而把石子可惜的藏在怀中,或随意的掷在一滩臭水里。
当然,我不是瑞宣,我不可能遭遇这样的状态。
可是就像瑞宣认识了他自我一样,我仿佛也看到了自我。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自我做事不够细心慎重,也没多大的智慧与才气,从小到大,最怕填你的特长是什么?最怕问你擅长什么?普普统统、平平淡淡。
可是,却总有那么一股劲,坚持着自我,保存着初心,我还能做点什么,我至少还可以改变点什么,我觉得,人就是要这样吧!哪怕你只是在做一件很小的事,连你都不觉得它重要,可是,做了,好过走向一条相反的道路。
或许,就是因为大多都是这样的人,大多人都有着一样的一个初心,大多的初心都是朝着一个好的将来,此刻我的眼里,我们的眼里,大多都是完美。
《四世同堂》2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我终于把《四世同堂》看完了,总共有1200来页,分为三部,分别是《惶惑》、《偷生》和《饥荒》,真实地纪录了____战争期间中国首都的社会现状,展现了满目疮痍的真实图景。
最令人震撼的还是____鬼子对中国的侵略行径,特别是文化侵略,更是深化骨髓的膏肓。
中国为什么会千疮百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人敢站出来,青年人中虽然有一局部充满了战斗热情,愿意用自身的大无畏付出来改变社会现实,比方瑞全,他可以远离家乡,积极投入战斗,为解放事业奉献青春和鲜血。
四世同堂心得体会范文5篇

四世同堂心得体会范文5篇四世同堂心得体会范文5篇精选四世同堂心得体会 (一)又来拜读老舍大师的杰作了,读老舍的书,觉得非常美好,书中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只是平平淡淡的语言,就像一篇日记一样,但是这本看起来平平淡淡的书却让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美感,看似平凡的语言下隐藏着无可比喻的美,就像我在《平凡的美》里说的一样:这种美是平平淡淡的,值得每一个人去赞扬,它像水一样,冲淡你的情绪,让人把郁闷情绪一扫而光,它像一朵云,无处不在地陪着每一个人,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我们需要这种美,需要这份情感。
读着这本书,一种愤怒感与一种爱国感油然而生,我为汉奸们所做的一切感到愤怒与惋惜,为国家的灾难所感到悲痛,但是,当看到有人为国家做事,反抗敌人时,我热血沸腾,心潮澎拜,感到要爱护自己的国家,要在国家危难的时刻去尽力做,使我们的祖国不受侮辱和侵略。
一个国家,必定有忠爱他的公民。
这是我读这本书的感受,国家是一个团体,我们是这个团体中的人,更要爱护她,用自己所有的力量来保护她,这样国家才会富强,我们才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国家是一个精神,他的全部精神来源是他的公民,国家是人建立起来的,就需要人来爱护他,可是在祖国困难的时候,那些汉奸小人们见风使舵,投降了敌人,扰乱民心,这些人就像墙头草一样,一看见自己的国家不行了,马上投奔敌人,而且帮助敌人,杀害自己的同胞,这些人真是中华民族的败类,在他们心里,根本就没有爱国这两个字,他们心里装的,只有金钱和自己。
我们要爱护自己的国家,可不单单是喊口号而已,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要为自己的国家争光争气,要有强烈的爱国精神,随时挺身而出,为国家做贡献。
老舍用这本书告诉我们:爱国是一个人应有的品质,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我们要爱护自己的国家,而不要背叛自己的国家。
老舍大师用平淡的语言,不仅描述了整件事,还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更将人物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读着这本书,对老舍大师的敬佩感油然而生。
《四世同堂》观后感作文

《四世同堂》观后感作文哎呀,最近我看了《四世同堂》这部电视剧,真的好有感触呀!
里面的故事好精彩呀,嘿嘿。
看到祁家一大家子人在一起生活,有欢笑也有争吵,感觉特别有意思。
祁老太爷总是很固执,但是又特别疼爱他的子孙们,哈哈。
看到他们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经历了那么多困难和痛苦,哎呀,我心里也很难过。
特别是看到那些坏人欺负好人的时候,我真想冲进去帮他们呀。
不过,祁家人也很坚强,他们一直努力地生活着,嘿呀。
祁瑞宣虽然心里有很多无奈,但是还是为了家庭努力着。
我觉得这部剧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比如要珍惜家人,要勇敢面对困难。
嘿嘿,我以后也要像祁家人一样,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退缩。
哈哈,这就是我看《四世同堂》的观后感啦,哎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世同堂》话剧观后感
《四世同堂》小说,是一幅让人无法忘却的历史画卷;
《四世同堂》剧作,是一部能够绽放异彩的生活画卷;
《四世同堂》舞台,是一出将在深秋喷薄的艺术精品;
《四世同堂》话剧,是一台可以精度审美的北京风情。
对我而言,老舍先生的作品,可以说是内容与语言的双重质量保证。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侵华日军的铁蹄践踏着古老的北京城。
小羊圈胡同的十几户居民,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
这些普通的中国人,一夜之间被迫进入了一个梦魔般的世界。
身为四世之尊的祁老太爷是一个倔强、正直,令人尊重的长者;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阅历,使他懂得了国家民族大事上的是与非、爱和憎。
儿子祁天佑上敬父母下佑子孙,是一个正派的生意人,结果反受日本人敲诈勒索,游街示众,被逼投河自尽。
长孙祁瑞宣,是一位中学英文教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也不为日寇做事,同贤妻韵梅维持一家老小生计。
次孙祁瑞丰贪图安逸享受当了汉奸。
三孙祁瑞全是个热血青年出城当了八路军。
全家的宝贝,祁老人曾孙小妞妞在日本投降前夕被活活饿死。
小羊圈胡同的其他人或抗争,被出卖,弄得家破人亡;或苟且偷生,认贼做父;有人被屠杀,有人被逼疯……这条胡同发生的一切,成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缩影。
在西方现代戏剧鉴赏课上,我们欣赏了《四世同堂》的话剧。
这场戏京味儿极浓,满耳的“现德行”、“界边儿”、“厌儿咕”听来很符合原著的语言风格。
但剧场大小与演员说话音量有些不协调,听起来比较费力,加之确实有些老北京话之前听得比较少,对理解有些许影响。
剧场的布景很巧妙。
幕布拉开只见三个大门相邻而立,分别是祁家、钱家和冠家,而整个故事也是围绕这三家展开的。
以说书人做串场介绍,可以慢慢说,所以讲得很清楚。
院墙通过滑轮拉开,就可以展现院里的故事,再把房门拉开,就到了屋里,反之将其一一关上便回到的胡同里,只需一秒。
这样的布景不仅节省空间,而且也能同时展现房内屋外的故事。
剧中的反派大多演得很出色,奴颜媚骨、胁肩谄笑,在乱世中油滑地上下穿梭、左右逢缘,将市井小人的面貌刻画得很出色。
既然是青春版,那自然是年轻人的舞台。
但个人觉得台上几位“老人”中,除了祁老太爷都太显年轻了,似乎只是涂上白发、驼起背、压低嗓音而已,应该说表演功力还有提高的空间吧。
《四世同堂》讲述了小羊圈胡同祁、冠、钱三家人在抗日战争8年时间里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真实地记述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
灯光亮起,在孙红雷饰演的说书人的讲述中,小羊圈胡同里的三户人家犹如一幅充满老北京风情的版画,呈现于观众面前。
黄磊饰演温良恭俭的祁瑞宣,辛柏青饰演油滑世故的冠晓荷,陶虹饰演奸谗懒滑的胖菊子,朱媛媛饰演贤良大气的韵梅……一个个老舍笔下的经典人物,在演员们入木三分的演绎下,活灵活现地跃然舞台之上。
《四世同堂》可谓是一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品,它以中国抗日战争为背景,真实描绘出了普通市民在沦陷中的北平生活的暗淡画卷。
整篇故事开始于抗日战争之前那个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光,结束于抗日战争胜利的美丽时刻。
而这期间,各种文化和思想不断冲斥着人们的头脑,有的接受日军风暴式的洗礼,成为彻头彻尾的日本人的走狗,如大赤包、冠晓荷等人;有的奉行中国传统几千年的中庸之道,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如马老寡妇;再有的就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为人处事,自私自利,懦弱龌龊,如祁瑞丰等人。
但是却有一种这样的思想,在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里生根发芽,这就是伟大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故事的主人公祁瑞宣是新民主主义思想的较早实践者,他是“四世同堂”的祁家第三代,既有从老一代市民身上留下来的性格特征,又接受了新式教育,这就使他的内心和行动都充满了矛盾。
他始终带着沉重的历史和家庭包袱,他既想“尽孝”,又想“尽忠”,只得在不能两全的境地中优柔寡断,苦闷不已,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家庭观念与民族意识之间的矛盾,可以说他是一个敢怒不敢言的“忍者”形象,不过,庆幸的是他最终摆脱心理阴霾,配合老三搞地下工作,从矛盾、苦闷中得到解脱,走上反侵略的新生之路。
另外有这一伟大思想的是祁瑞全,与其说祁瑞宣的思想是在长期懦弱与愤恨中发泄出来的,而老三则称是这个时代活力的象征,希望的所在。
他是敢于反抗日本人的中国人的代表。
剧中其他一些愤而反抗的人如刘棚匠、小崔等,都是社
会最底层的百姓,他们长期忍受日本人压迫,在漫长的思想斗争以后,毅然走上反抗的革命道路,可以说他们都是新民主义义民族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
在这部话剧中,民族文化和国民性格无所规避地被放到日伪统治的刺刀尖下捶打检验,使民族文化精神中的病态和美德都得到较为充分的揭示,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它反应了国人新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促使着当时社会的进步,督促着被压迫人民的觉醒。
如祁老人,他一生恪守礼教,奉行“和气生财”,回避政治和一切纷争,但被逼到“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事后,也居然勇敢地出来捍卫国人与民族的尊严。
书中另外一个作者用浓重笔墨描写的新民主主义的觉醒者钱默吟,从诗人演变成革命战士,虽己年逾花甲,却仍奔忙于抗日的活动中,他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毅力,让所有的人自惭形秽。
但就是因为这一些人的出现,也使得书中的民主色彩更加张显得出来,在那样一个战火连天的年代,即使连半辈子活在清朝封建主义统治下的老人都起来反抗,就注定了这种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这种意识是要靠全中国人的觉醒来实施的,是要在长年累月不断求索真理的道理中慢慢匍匐着走向光明的。
《四世同堂》虽然是以喜剧结束,但是,抗战胜利了,痛苦却没有离开祁家。
他们敖过了最艰难,最痛苦的时期,但在苦难结束、希望到来、光明降临的时候,妞子却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全家人悲痛万分。
那种生者无奈、死者苍凉的氛围,令人窒息。
我自认为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那么多人的死让我陷入感伤和深深的反思,到抗战胜利,妞子饿死的时候,我哭了。
战争是残酷的,它的残酷并不会在它结束的时候离去,它偏偏要让胜利变得更加苍凉,悲壮,以显示它的无穷威力。
同样的,老舍先生也是冷酷无情的。
但对于我等芸芸,演出质量已经足够,能将老舍先生横跨8年时间历数几十个人物三部80万字600页小说在短短三小时内展现出来已属不易,能把国破家亡的史实让当今的人们感受到就十分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