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赏析】那时正好是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作为一个被贬谪的朝廷“罪人”,可以想见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
苏轼对月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常常把月光拟人化,写的很富有人情味。
例如《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又如《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赏析】古人说:“隔千里兮共明月”,一同赏月者应是同心之人,今宵如此皎洁的月光,世上那些庸俗势力之徒是不配来欣赏的;“遂至”二字下得十分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却包含着能与之赏月者只有其人。
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
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赏析】“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
他于元丰六年(1083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
他曾筑亭于住所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况,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
苏轼的弟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
文章说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小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感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
这就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①②③总结:这三句是第一层,叙写中庭赏月的原因。
首先交代了步月的时间和原因。
“解衣欲睡”是说寒夜寂寥,百无聊赖,或许在睡梦中可以忘却人世的一切忧愁和烦恼;“月色人户”一句,作者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做伴;而诗人也是如见久违的朋友,欣然相迎。
这里我们可以想见作者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
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本文表达了苏轼的苦闷、自我解释、自慰、自我解惑,同时表现了苏轼乐观的人生态度。
翻译/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正在脱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我碰巧看到)月光从传送门射进来,(我不禁对一次夜游产生了兴趣,于是)我起身高高兴兴地出去了。
我以为没人可以玩,就去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所以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院子里的月光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海藻和水草交错,原来是院子里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什么时候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
注释(1)承天寺:位于湖北省黄冈县南部。
②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勇年号。
当时因为五台案被贬黄州四年。
(3)住户:一指房间的门,二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张怀民:我的一个朋友。
梦功成名就,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黄州,住在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形容水的清澈。
形容这里的月光如水般清澈明亮。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赏析/鉴赏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记承天寺夜游》课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注释译文赏析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注释1、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4、欲:想要,准备。
5、月色:月光。
6、入:照入,映入。
7、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8、起:起身。
9、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10、行:出行。
1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12、遂:于是,就。
13、至:到。
14、寻:寻找。
15、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16、亦:也。
17、寝:睡,卧。
18、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19、空明:清澈透明。
20、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学常识1. 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2. 写作背景二、原文及注释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1.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2. 解衣:脱衣服。
3. 月色入户:月光照进门里。
户,门。
4. 欣然:高兴的样子。
5. 念:考虑,想到。
6.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7. 遂:于是,就。
8.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9.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0. 寝:睡,卧。
11. 相与:共同,一起。
12. 中庭:院子里。
13.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4.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
15. 盖:大概是。
16. 但:只是。
17.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三、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内容分析1. 结构层次- 第一层(开头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叙事,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无我之境,_天人合一

无我之境,《记承天寺夜游》赏析在古今中外的众多文学家里,苏轼是那么与众不同的一个。
再苦涩的遭遇,再难言的酸辛,…在他这里,都能奇妙地化身为美的形态,以最美的姿态永远留于青史之中。
哪怕是最平淡无味的地方,在其内心芬芳的精神世界里,都有美妙的风景。
《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一篇“妙手偶得之”且浑然天成的佳作。
区区84个字,有情节,有悬念,有美景,有情思……个中滋味,颇有深意。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
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自制力很强、性格无比倔强的人。
这就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调和知己了。
这两人都因被贬而得“闲”,再加上性情相投,志趣相投,于是两人时常相聚。
本文则是他们相聚时的一个生活片段,寥寥数笔,便将一个人人熟悉、但又无法言说的情景,用极为简约、却生动传神的语言,将抒情融于叙事、写景之中,将文人的那份闲情逸致表达得洒脱至极,成为中国散文史上罕见的经全文短短的八十余字,分三层,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议论。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
诗作者见“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充分显示出作者内心的喜悦,进而想到要与人一道分享喜悦,应该有人与自己共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
“念无与为乐者”,这个“念”字,由“欣然起行”的“行”字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
作者在寂寞中求伴侣,见明月而思同心,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至”二字写得十分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却包含着能一同赏月者只有这个人,非这个人不可的意思。
由此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了。
张怀民被贬谪到黄州,初到时便寓居在承天寺,他曾筑亭于承天寺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胜景,苏轼将此亭命名为快哉亭,并作《水调歌头》以赠,词中“一点浩然气,快哉千里风”成为千古名句,广为人们传颂。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

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 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 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 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 2、那是一个久旱不雨的夏天,炎热的太阳烤得田里的老泥鳅都翻白了,村边的小溪,溪水一下低了几寸,那些露在水 面的石头,陡地变大了。
• 3、林子的泥土夹杂着清新的气味,草叶慢慢地探头,在树根,在灌木丛,在你的脚下,安静地蔓延着不为 人知的浅绿。像淡淡的水粉。
• 4、天中的云雀,林中的金莺,都鼓起它们的舌簧。轻风把它们的声音拼成一片,分送给山中各种有耳无耳 的生物。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几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小草花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 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的时候。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这月色有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皎洁 空灵 (或清澈透明)
清丽 淡雅
悟一悟 品心境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在句子前试着加“噢”字读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作者怎 样的心境?
10《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
译句验2收0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月光洒满庭院,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 (好像)有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 和柏树的影子。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
21
研习课文
一、这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研习课文
四、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_何__夜__无_月__?__何__处__无_竹__柏__?__但__少__闲_人__如__吾__两__人_者__耳_ 。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承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结构梳理! 完成背诵!
描作交写者代庭 因记中景叙月抒六夜怀要记景,素承色 表的的 达天句句 复子寺子 杂是夜是 微?游? 妙感情的句子是?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与事无关的人
.
18
三、一词多义:
与: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念无与为乐者
指欣赏 和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
例句(: 余)解衣欲睡
省略了主语“余”。
.
19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我解开衣衫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入门内, 我高兴地起身出门。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
.
16
重点梳理
一、重点词语: ①.解衣欲睡: ②.月色入户: ③.念无与为乐者: ④.亦未寝: ⑤.相与步与中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疏通文意,把握关键词语,背诵这篇短 文。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中朴素而意味深 长的语言,体味作者微妙的心境。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婚姻: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轼,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 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 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音强化
suì qǐn zǎo
遂
寝
藻
xìng bǎi
荇
柏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试读 听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节奏梳理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 水中藻、荇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 影子吧。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 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研习课文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抒情
找出分别运用了以上表达方式的句子
二、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二、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三、全文共分三层: • ①第一层,记事,交代了 寻伴夜游 • ②第二层,写景,描写了 庭中月色 • ③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月下感叹 • ①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 • ②月下庭中景物。 • 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四、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_何__夜__无_月__?__何__处__无_竹__柏__?__但__少__闲_人__如__吾__两__人_者__耳_ 。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承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结构梳理! 完成背诵!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 里散步。
形容水清澈透明
翻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交叉错杂
原来是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罢了
只是 清闲的人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 (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 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结果:相与步天庭中
十、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其 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须扣住“月”字概括。)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十一、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的心境。 •旷达 •(答“豁达”“达观”也对;答“怀才不遇”、 “愤愤不平”、“乐观”、“闲适”、“热爱自
三、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寞 无聊,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 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 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 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 共同赏月的。)
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 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 ; 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 与下面的“闲人”相应。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自主释词译句
苏轼
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②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九、划分朗读停顿节奏:
• 念无与为乐者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答案
• 念/无与为乐者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 3.解释蓝色的词。
1、“闲人”的含义?
①清闲的人,反映有职无权的现实;自嘲
②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表达了作者 安闲自适的心境;
③ 郁郁不得志的落寞悲愤。
2、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 感?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达观。 人生的感慨;
夜游期间,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起伏变化?
• 欣然 • 无与为乐 • 遂、寻 •亦 • 相与步 • 闲人
八、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 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 异常欣喜的心情。
•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 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5、理解性默写
(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 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 友情的句子。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身微又 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古人有不少咏月的佳句,你能写出哪些来“ 野?
旷
天
野旷天低树,
低
江清月近人。
树
,
江
——孟浩然
清
月
近
人
”
(· )
唐
知识拓展孟 浩 然
床前明月光, 举头望明月, 疑似地上霜。 低头思故乡。
----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复
;习
; 。
旧
知
3
四、贯穿全文线索的是_______, •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 •月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六、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B )
• A、托物言志
B、触景生情
•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七、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D )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解题
“记”是古随代笔的式一小种品文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 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 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承 天
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
寺
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
塔
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
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
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复习巩固
•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 ③怀民亦未寝 ④水中藻荇交横
• ①考虑 ②只是 ③睡觉 ④交错纵横
• 4.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 时间:
地点:
人物:
• 起因:
经过:
结果:
•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 地点:承天寺中庭
• 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
• 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
海 上 生 明 月 , 天 涯 共 张此 九时 龄。
——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 ——李白
露
从
今
夜
白
,
月
是
故
—
乡
明
杜 甫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苏轼
但愿人长千里共婵娟。 ——苏轼
(高兴愉快) (稍稍遗憾) (急切访友的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平和从容) (落寞苦闷,随缘自适)
课文总结
记 叙事--- 寻友夜游
承
天 寺
写景--庭中月景
夜
游 感慨--- 闲
排遣郁闷
贬
情 景
热爱生活交
官
融豁达乐观Fra bibliotek握文章主旨这篇短文对月色作了极其生动的 描绘,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 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 地点: • 人物: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 事情的起因: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事情的经过: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事情的结果: 相与步于中庭
三、贯穿全文线索的是_____月____, 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庭_下__如__积_水__空明, ______水__中__藻_、__荇_交__横__,_盖__竹_柏__影__也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