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 跨学科实践活动6《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跨学科实践活动6《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跨学科实践活动6: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家用燃料的变迁:介绍我国家用燃料从柴草、煤炭、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
2.不同燃料的特性:分析柴草、煤炭、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燃料的化学成分、燃烧产物及对环境的影响。
3.合理使用家用燃料:探讨如何合理选用家用燃料,提高燃料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4.调查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家用燃料在当地的变迁及使用情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家用燃料的变迁,认识燃料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增强合理使用燃料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通过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调查、分析数据等科学探究能力。
2.知识整合:使学生能够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了解不同燃料的特性和环境影响,提高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
3.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关注家用燃料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合理使用燃料和节能减排的环保意识。
4.社会责任感:通过调查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能源变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待燃料使用问题的客观、严谨态度,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家用燃料的变迁历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合理使用家用燃料的方法及节能减排的措施。
教学难点:1.理解不同燃料的化学成分、燃烧产物及其环境影响。
2.设计并实施有效的调查实践活动,分析调查结果。
四、解决办法及突破策略1.利用多媒体展示家用燃料的变迁历程,结合图表和实例讲解不同燃料的特性和环境影响,加深学生的理解。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家庭中合理使用燃料的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并总结节能减排的方法。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 课题1《燃料的燃烧》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燃料的燃烧》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化学中关于能源利用与开发的重要章节,通过燃料的燃烧引入,使学生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认识不同燃料的燃烧特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为后续学习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奠定基础。
本课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化学知识的应用,也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等,对燃烧现象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
但他们对燃烧的本质、燃烧的条件、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以及不同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等深层次问题还缺乏系统地理解和科学地认识。
此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还需进一步提升。
三、设计思路针对“燃料的燃烧”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思路:首先,通过展示燃烧现象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其次,通过对比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总结和反思,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科学思维】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类型燃料(如固体、液体、气体燃料)的燃烧特性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与实践】学生能够了解燃烧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原理,以及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六、教学难点通过燃烧条件推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导入新课(约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如燃气灶点火、汽车尾气排放等),引导学生思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本单元分为三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以及燃烧的条件。
本单元从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之后介绍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
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燃烧和灭火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2.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的一般方法。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多媒体、镊子、酒精、白磷、红磷、水、蜡烛、玻璃杯、火柴、木条、烧杯、薄铜片等一、导入新课师:1.我们对物质的燃烧现象并不陌生(如图1),那么什么叫燃烧?物质的燃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2.同学们见过“火三角”吗(如下图2)?你知道它的意思吗?3.同学们还能设计出其他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吗?二、推进新课燃烧的条件师: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猜想(1):要有可燃物。
猜想(2):要有氧气,氧气越多燃烧越旺。
猜想(3):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师:你能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证实你的猜想吗?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7-1)实验步骤: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用硬纸圈圈住的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
现象:热水中的白磷未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未燃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情景导入约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就已知用火。
火是人类打开化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有了火,粘土烧成了陶器,矿石炼出了金属,陶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神六升天……人类每前进一步都与火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然,火有时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灾难,如居民区火灾,工厂火灾,森林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火有“功”也有“过”。
说到火我们很自然就想到燃烧。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 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探究实验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实验装置课堂讨论1.白磷能燃烧,水为什么不能燃烧?2.平常我们燃烧的煤块总是制成蜂窝状,而不制成球状?3.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烧得更旺,为什么?归纳总结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着火点是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2.燃烧的条件:⑴物质具有可燃性;⑵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⑶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知识拓展(1)燃烧,有的不需要氧气参与也可燃烧。
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钠在氯气中燃烧等。
(2)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性质。
(3)燃烧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燃烧时一定发光、放热,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属于物理变化。
探究点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提出问题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怎样灭火?纸箱、油罐着火怎样灭火?森林火灾又怎样扑灭呢?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例和经验讨论相关原因。
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探究实验【实验目的】探究灭火的原理【实验操作】点燃3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
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实验现象】扣上烧杯后,燃烧的蜡烛一会儿熄灭;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后蜡烛熄灭;另一支燃烧情况不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表格式)

教学设计二、自主预习梳理新知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并结合已学的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1.下列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实验一: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球。
实验二: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的一支罩在玻璃杯下。
实验三: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细木条和煤块。
经过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得到燃烧的条件有:实验一:可燃物;实验二:空气或氧气;实验三: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2.如图所示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演示实验。
(1)水中的白磷无法燃烧是因为缺少氧气。
(2)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铜片上的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是因为同时满足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目标导学: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的物质燃烧,有的物质不燃烧?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时燃烧,有时不燃烧?讨论交流结合生产、生活的实例讨论相关原因。
探究实验1.燃烧的条件之一【实验操作】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1、恰当的安全措施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C.高层住房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D.煤气泄露,立即打开排气扇的电源开关2、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3、小亮利用蜡烛进行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用扇子可扇灭蜡烛火焰,说明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B. 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C. 取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中含有氢、氧元素D. 在密闭容器中,石蜡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说明物质通常燃烧需要氧气4、可燃物燃烧除需要氧气外,还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煤块经粉碎处理后,在空气中燃烧得更快、更充分,这是因为。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2 燃料和热量教案 新人教版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2 燃料和热量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3、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不可再生性,及对人类所起的作用。
难点: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三、教学流程设计(一)出示学习目标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2、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的重要性4、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二)指导自学阅读课本P131-133的内容,完成学案一、二、三(三)师生互动完成教学过程1、化石燃料[介绍] 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
[视频] 化石燃料的形成[讨论] 结合课本和视频资料的内容,说说化石燃料是如何形成的。
[投影]煤的形成植物或植物枯萎后植物等被埋于土中,经长期复杂变化成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问题:你们知道要形成煤、石油和天然气需要多长时间?回答:需要几百万年,因此化石燃料是属于非再生能源。
[讨论] 化石燃料的组成有哪些元素、三大化石燃料各是什么状态?[总结] 煤、石油、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其中煤主要含碳元素;石油主要含有碳、氢元素;天然气,其主要成分是甲烷。
[讨论]知道人们怎么综合利用煤的吗?煤加工后的主要产品有哪些以及它们的用途?[投影]焦碳冶炼金属隔绝空气煤焦油化工煤焦炉气燃料加热粗氨水化肥[补充]煤气的主要成分:氢气 H2甲烷 CH4 一氧化碳 CO 其他气体[讨论]石油可直接用作燃料吗?石油产品中有哪些是常用燃料?[讲解] 不能!石油中除了含C、H元素外,还含S、O、N等元素。
2021年初中化学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课时1) 教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新课引入[提问]同学们,说到燃烧你会想到什么?[回答]火。
[设问]根据大家的生活经验,我们在哪些方面用到了火?火为人类作出了哪些贡献呢?[学生回答,交流][讲解]介绍火与人类的发展。
[展示]课本图7-1~7-4[教师]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请发表你的看法。
[学生回答][教师]既然燃烧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就来好好探究一下有关燃烧与灭火的问题,以便好好地利用燃烧产生的火为我们人类服务。
教学过程Ⅰ.燃烧的定义[教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很多燃烧的场面,你发现通常的燃烧一般有什么特点?[学生]发光、放热等。
[教师]燃烧一般是可燃物跟什么物质的反应?[学生]氧气。
[教师]对,燃烧就像你们所说,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Ⅱ.燃烧的条件[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7-1,同学们注意观察现象。
[设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回答]Ⅰ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Ⅱ中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思考]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③向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白磷居然在水中燃烧起来,这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交流总结,得出结论](1)结论:可燃物的燃烧必须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2)结论: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
[介绍]着火点: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个温度是可燃物的着火点。
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第七单元 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3
单元教案
一、单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
⒈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⒉了解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⒊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⒋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⒌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⒍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⒎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⒏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二烷可燃性实验的同时介绍可燃物组成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鉴定方法——根据燃烧后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⒊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演示]:点燃酒精灯[设问]:这是什么现象?[设问]:燃烧是我们熟悉的现象,它有什么特征?学生归纳燃烧的特征:发光、放热。
引出燃烧的定义:一、燃烧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投影)[设问]:是不是只要发光发热的变化就是燃烧呢?比如电灯发光、发热是不是燃烧?[展示]:一片木板[设问]:木板能燃烧吗?[演示]: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板[设疑]:木板为什么点不燃呢?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二、燃烧的条件:(投影)[过渡]: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1]:在两个蒸发皿中分别倒入酒精和水,用火柴点燃。
[交流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结论]:酒精能燃烧,水不能燃烧。
燃烧需要可燃物。
[实验2]:白磷、红磷的燃烧对比实验[设问1]:小烧杯中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引出着火点的概念:[解说]:原来物质要燃烧,它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着火点就是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投影)[投影]:几种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设问]:小烧杯中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交流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结论]: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
[设疑]:如果水中的白磷接触到氧气那又会怎样?[实验3]:让水中白磷接触氧气。
[设问]:这个实验再一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结论]:燃烧确实需要氧气。
[解说]:这个实验说明只要具备了燃烧的所有条件,即使在水中燃烧也可以发生。
[设问]:哪个同学来总结一下燃烧的条件?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者缺一不可)(投影)3、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投影]:“火三角”图片。
[设问]:这个图说明什么意思?[过渡]:其实燃烧在生活中经常用到,比如炒菜、煮饭等等,但燃烧失控会引起火灾,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投影]:火灾图片。
[设问]:那么一旦发生火灾,如何灭火?灭火的原理是什么?三、灭火原理和方法(投影)[解说]: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要灭火只要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就可以了。
下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
[实验4]:分别让学生上讲台演示一种方法来熄灭蜡烛,并说出是运用了什么原理来灭火的?[归纳总结]: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与可燃物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具备一个即可)(投影)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课堂练习]:见投影[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几种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是燃烧?燃烧的条件有哪些?[回答] 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燃烧的条件:需要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复习提问]2、灭火的原理有哪些?[回答] 原理: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过渡]大家注意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一个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演示]用一块棉手帕(不要用合成纤维的),在盛有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观察现象。
[设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回答]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
[追问]那么,大家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回答]因为手帕上沾有酒精,我们所看到的是酒精的燃烧。
在整个燃烧的过程中,对于手帕来说,并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所以手帕并没有燃烧。
[过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灭火器”可能也是比较常见的。
那么灭火器都一样吗?它们的原理都相同吗?我们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灭火器。
[投影]教材p131表7-2的内容[比一比,赛一赛]你能很快记住它们吗?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三分钟时间,我们通过游戏来选出冠军得主。
[游戏]教师选出六名同学分别拿着不同类型的灭火器的道具,然后给他们列出几种物质燃烧,要求他们用适当的灭火器灭火,看最后谁的正确率高,谁得冠军。
(形式不限)[讲解]看来不同的物质燃烧需要不同的方法来进行灭火,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2个问题——灭火的方法。
[板书]2.方法:[过渡]可燃物在具备了燃烧的条件后,就能急剧地燃烧,如果在有限的空间内就会给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害,为了使警钟长鸣,所以,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经常看到下面的—些图标,同学们讨论讨论,这些图标向人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投影][答案](1)当心火灾——易燃物质;(2)禁止放易燃物;(3)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4)当心火灾——氧化物;(5)禁止烟火;(6)禁止带火种;(7)禁止燃放鞭炮;(8)禁止吸烟。
[设问]同学们想想,这些图标在哪些场合最容易出现呢?[回答]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煤矿等等。
[设问]为什么在这些场合容易出现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演示实验,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演示实验]教师按照教材P128实验做实验,用投影打出实验装置。
[投影][现象]发生了爆炸。
[分析]金属罐和塑料盖构成了一个有限空间,向装置中鼓气后,面粉充满了金属罐,加大了它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罐内的温度达到了面粉的着火点,使它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延伸]通过这个小实验,哪位同学给大家总结一下,为什么在油库、面粉厂等场所会出现一些图标。
[回答]因为油库、面粉加工厂等地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过渡]所以,同学们对一些易燃物和—些易爆物的安全问题要时刻提高警觉性。
[板书]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设问]根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同学们认为,还有哪些场所应该加贴一些防火图标呢? [学生讨论][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针对燃烧的条件,学习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增强防范火灾的意识,并且注意一旦出现紧急情况的急救措施。
[布置作业]课后习题第2、3、4、5题。
教学反思:课题2 燃料和热量(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思考、讨论的方法来获取信息。
(2)运用实验的方法来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化石燃料的形成、使用年限,对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培养节约利用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不可再生性。
2.认识化石燃料对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4.知道石油炼制的几种主要产品及用途。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加工信息的能力。
2.拓展性课题“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探究实验→得出结论→联系实际→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导入】:在上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的历史,燃料与我们的生活及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燃烧产生了热量,是不是只有通过燃烧才能获得热量呢?下面我们来做两组实验。
【演示】实验7—3: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约生石灰,然后向烧杯中滴水,并用手触摸烧杯外壁。
补充: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5 mL盐酸,观察现象,并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现象】实验7—3,烧杯壁发热,试管壁发热。
【设问】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回答】化学反应中都伴随有能量的变化,有些化学反应中有热量放出。
【讲解】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伴有能量的变化,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类似于可燃物燃烧,生石灰和水、镁和盐酸这样的反应,我们称之为放热反应。
像碳与二氧化碳、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的反应,称之为吸热反应。
【板书】吸热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放热【介绍】在当今社会,人们利用化学反应,有时主要是为了制取所需要的物质,有时却主要是为了利用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
你能举出一些利用化学反应的热量和能量的实例吗?【讨论】举例。
【过渡】目前,人类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量,大多来自于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有哪些呢?【介绍】煤和石油都是由古代生物遗体埋在地层下,在地壳中经过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
由于煤和石油的用途非常广泛,和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人们常把煤称为“工业的粮食”,把石油称为“工业的血液”。
【阅读】课本P138内容,你能从中学到什么知识?【板书】(归纳)二、化石燃料:(石油、煤、天然气)12、天然气有人说天然气就是甲烷,甲烷就是天然气,对不对?【演示】实验7-4:教师演示后,学生描述现象,归纳填写在书上。
【讨论】:这个实验说明甲烷中含有哪些元素?【讲述】:甲烷特性:无色、无味气体、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具有可燃性CH4+2O2点燃 CO2+2H2O(点燃之前要验纯)3、可燃冰:甲烷水合物。
【精讲】:(1)、化石燃料的特点是不可再生,总有一天会用完,这一天还很早,不用着急,对吗?根据书P141的数据计算多少年后石油和天然气将被耗尽?你有怎样的对策?(2)、讨论解决能源危机的思路(节约现有能源,开发新能源)(3)、讨论提高燃料燃烧利用率的方法。
【练习】(1)煤是一种常用的化石燃料,家庭用煤经过了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以前人们把煤粉加工成略大于乒乓球的球体,后来人们把煤粉加工成圆柱体,并在圆柱体内打上一些孔。
请你分析这种变化的优点是:_________。
(2)煤在燃烧时会产生许多污染物,为了减少煤燃烧时对环境的污染,可设法把煤转化成清洁的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