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凤阳小岗村——中国的真正的发展
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
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1978年末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勇于打破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冒着坐牢的危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在大包干协议书上,明确写明:收下粮食后,首先交给国家,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如果队干部因为分田到户而蹲班房,他家的农活由全队社员包下来,还要把小孩养到18岁。
事实正如他们想的一样,关于大包干对与错的争论一直争论了多年。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一个中国农村的缩影,一个承载太多期望的村庄。
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村庄,小岗村因率先实行“大包干”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带动中国亿万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满身光环,但与中国大多数乡村一样,小岗村也一度陷入“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的困惑。
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小岗村重振改革创新的“大包干”精神,根据自身特点,开始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初步实现了从传统耕作向现代农业的多点突破,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农业——旅游产业——工农业协调发展”改革致富之路。
如今的小岗,葡萄园、养殖场、蘑菇种植大棚等土地集中经营已经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初步完善,兴建了学校、幼儿园、文化广场等教育文化设施,还有4家农户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轿车。
30年来,小岗走过了贫困,走过了温饱,走过了困惑,走出了希望。
深圳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室九空人离去,村里只剩老和小。
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

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02:55这里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40多年前,发轫于小岗村的大包干拉开了我国农村的序幕。
1978年12月的一个冬夜,小岗村破旧茅草屋内,18户村民聚在一起,他们有的眉头紧锁,有的沉着冷静,在一张事先拟好的契约上按下红手印。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小岗村人凭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开始实行“包干到户”。
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回忆道:“在那一天晚上呢,我记得是一个漆黑的夜晚,吃过晚饭以后,我们18位农民,就悄悄的走到了严立华家,说实话我们那次会议,是一个秘密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如何能搞上饭吃,怎么能不饿肚子,吃饱饭。
”实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整个生产队粮食总产量达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至1970年产量的总和,一举结束20多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
1979年1月起,安徽省实行“分地到组,以产计工”的责任制。
继续进行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责任制的试验。
1982年1月1日,党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其中明确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1983年、1984年,党中央又连续下发一号文件,肯定了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唤醒土地。
大包干的出现,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受到农民和农村干部的热烈欢迎。
在中央政策支持和推动下,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由1980年占全国生产队的50%,迅速上升到1982年6月的86。
7%。
到1984年底,全国569万个生产队中99%以上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追梦小岗,鼓舞人心的光辉历程

追梦小岗,鼓舞人心的光辉历程摘要:一、引言二、小岗村的历史背景和改革历程1.土地改革前的小岗村2.土地改革的实施3.小岗村的发展与变革三、小岗村的成就与启示1.经济发展成果2.社会进步的表现3.小岗村的启示四、结论正文:【引言】追梦小岗,这是一个让人振奋的历程。
位于我国安徽省滁州市的小岗村,是一个具有光荣改革传统的地方。
这里曾经孕育了一场改变中国农村格局的土地改革,成为了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缩影。
本文将带领大家走进小岗村,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和改革历程,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启示。
【小岗村的历史背景和改革历程】【1.土地改革前的小岗村】小岗村,一个地处江淮丘陵的小村庄,早年间深受地主剥削之苦。
在土地改革前,这里的农民过着贫困的生活,土地资源分配不均,劳动人民饱受压迫。
【2.土地改革的实施】1978 年,小岗村发生了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土地改革。
在党的领导下,村民们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分田包产到户,实现了“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这一改革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小岗村的发展与变革】土地改革后,小岗村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村民们辛勤劳作,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
同时,小岗村还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小岗村的成就与启示】【1.经济发展成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小岗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村民收入逐年提高,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昔日的贫困村已经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富裕村。
【2.社会进步的表现】小岗村的改革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成果上,还体现在社会进步方面。
如今,小岗村基础设施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3.小岗村的启示】小岗村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其他农村地区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首先,改革创新是推动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
其次,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是农村发展的关键。
小岗村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小岗村给我们的历史启示小岗村,位于中国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小村庄。
然而,正是在这个普通的小村庄中发生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变革,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历史启示。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
那时的农村经济状况十分困难,农民们的生活水平低下,土地分配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小岗村的农民们也深受其害,他们勉强度日,生活无望。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小岗村的农民们展现了惊人的勇气和智慧。
1978年,22位村民秘密召开了一次会议,他们决定冒险改革土地制度。
他们把集体土地分给每户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个农户负责自己的土地,并有权自主经营。
这一决策被称为小岗村的“大胆尝试”。
小岗村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农民们发挥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们勤劳耕种,努力提高产量。
村里的农田变得生机勃勃,农作物丰收了。
农民们通过自主经营土地,不仅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水平,还带动了整个村庄的经济发展。
小岗村的经验被其他村庄纷纷效仿,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小岗村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历史启示。
首先,小岗村的改革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是中国取得发展成就的关键所在。
只有敢于创新、勇于改革,才能破解困局,实现发展。
小岗村的农民们通过改革,彻底改变了困扰农村的土地制度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
小岗村的改革揭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
农民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只有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小岗村的农民们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了农民自主经营的权利,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小岗村的改革还告诉我们,改革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因地制宜。
小岗村的农民们在改革中,坚持解决当前问题与长远发展的统一,注重实际效果,尊重农民的意愿和权益。
他们的改革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小岗村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小岗村的农民们通过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经济活力,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安徽小岗村活动感悟与收获

安徽小岗村活动感悟与收获安徽小岗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成功案例。
在这个小村庄里,发生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给全国乃至全球带来了启示与启发。
我有幸参观了这个村庄,并参与了一些活动,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岗村的活力与创新。
小岗村的活动让我意识到了农村改革的重要性。
在过去,农村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十分困难。
然而,小岗村的改革实践证明,只要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主权和机会,他们就能够展示出巨大的创造力和潜力。
通过改革开放,小岗村的农民们自发地成立了农民合作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每个农户都有了发展的机会。
这个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给予农民更多的权利和机会,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活力。
小岗村的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在小岗村,我看到了农民们通过自主创业和发展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他们不再满足于种地、务农的传统模式,而是积极参与农村产业的发展。
他们发展了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想。
这个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创新和开拓,才能在新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机会。
小岗村的活动使我深刻认识到了合作的力量。
在小岗村,农民们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共同经营土地和发展产业。
他们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
这种合作的精神让我感动,也让我明白了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
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和共同发展。
小岗村的活动给我带来了希望和信心。
在小岗村,我看到了一个个普通的农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实现了从贫困到富裕的转变。
这让我相信,只要我们有勇气和决心,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梦想。
小岗村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敢于创新、敢于担当,就能够找到发展的机会和路径。
参与小岗村的活动是一次难得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了农村改革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农民的活力和创新。
小岗村的成功经验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明白了只有通过创新和合作,才能实现农村的发展和振兴。
对小岗村的评价

对小岗村的评价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典型案例,因为它在改革开放初期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道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整个国家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小岗村的评价:
1. 改革开放的先锋:小岗村是改革开放后个体经济起步的村子之一,通过农村土地承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措施,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农村经济的崛起:小岗村不仅率先实现了全村集体经济的破产,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积极发展了农村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使农民收入大幅提升。
3. 创新精神的表现:小岗村的改革实践中充满了创新精神,如引入“包产到户”、推动“独资企业”等举措,成功打破了农村传
统的经济模式,开创了新的经济发展路径。
4. 乡村治理的经验:小岗村在农村治理上也具有一定的经验,通过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和村民小组,实行村民全程参与、自治管理,有效提升了村庄的管理水平,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5. 影响广泛的示范作用:小岗村的成功经验不仅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农村改革产生了借鉴意义,成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样本之一。
综上所述,小岗村的评价是积极的。
它充分体现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创新,农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了释放,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中国农村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岗村游记美篇

小岗村游记美篇小岗村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发源地,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境内。
它以其特殊的历史地位而备受关注,也因为其经济发展的成功而闻名。
我有幸去参观了这个著名的村庄,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我的小岗村之旅。
小岗村最早被众人所熟知是在1978年,那时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
村子以其一个农民的胆识和勇气,他的名字叫做邓力群。
邓力群是小岗村的一个穷苦农民,他看到当时农村集体经济的困境,决定率先冒险地将土地私有化,以期改变农民们的穷困境地。
于是,在1978年,邓力群率领了18个勇敢的村民签署了一份租种合同,他们将村里的土地分成了一份份的个体户,每户负责自己的土地和收入。
这一举措引来了当时的争议和骂名,但最终却颇有成效。
废弃已久的土地得以重新耕种,农作物的产量也开始上升,农民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改善。
我来到小岗村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的富饶田地,金黄的麦浪在微风中摇曳。
这里的农作物品种繁多,水稻、小麦、蔬菜等应有尽有。
村民通过学习现代农业技术,不断改进耕作技术和种植方式,农产品的质量也不断提高。
现在,小岗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农业为主导,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
除了农业,小岗村的经济也在不断发展。
我看到了许多村民开办的小型工厂和企业,这些企业主要以农产品加工和农业设备制造为主,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我进入了一家农产品加工厂,看到工人们正在忙碌地加工土特产,例如小岗村的特色水稻酒、香糯米饼等。
这些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到国外,给村民们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这些工厂和企业的兴起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了他们的生活。
我参观了小岗村的村史馆,里面陈列着许多照片和文件,记录了小岗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
村史馆的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邓力群及其团队的事迹,让我对这些勇敢的农民更加敬佩。
他们的改革实践不仅在村级乃至全国范围内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除了经济发展,小岗村的环境也得到了有效保护。
安徽小岗村的故事

安徽小岗村的故事
安徽小岗村的故事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这个只有72户农民的小村庄如何在贫困中艰难前进,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起点之一。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但是在当时的农村,人民的生活仍然十分困难。
小岗村的农民们也深受其害,土地分配不公,生产无力增长,贫困仍旧困扰着这个小村庄。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群村民决定进行大胆尝试,他们私自承包了土地并决定自己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
虽然这个举动违反了当时的政策,但是他们坚信自己的决定,最终不仅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大幅增长,而且也掀起了全国农村改革的浪潮。
小岗村的成功经验也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到访小岗村,并指出:“小岗村的改革开放,是一段永不过时的历史,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起点之一。
”
如今,小岗村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的热门景点,它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传奇。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政策影响,影响政策
中国改革的顺序也是“农村包围城市”。 30年伟大的中国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是在 一个毫不起眼的安徽省小村庄——凤阳县 小岗村。 1987年,全国有1.8亿农户实行了家庭联产 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占全国农户总数的百 分之九十八。
四、小岗村的发展
•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有“中国十 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以前却 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 • 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 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 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 改革开放的序幕; • 2004年,时代先锋,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 部沈浩同志到小岗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带领全 体党员、民众进行新的创业,小岗村又获得了飞 跃式的发展;
二、大包干——十八农民的抉择
• 那个夜晚,一张皱巴巴的白纸上,清清楚 楚地印上了十八个红手印。那个夜晚,以 十八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红手印为证, 以十八个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 庄稼汉子的心愿为证。 • 那个夜晚,从小岗村射出了十八支响箭, 放飞了十八颗五光十色的火球,开启了九 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又一个崭新的黎明。
BACK
时代先锋——沈浩同志
沈浩,男,1963年出生于安徽1 省萧县圣泉乡孙秦庄行政村, 1 2009年月6日去世。 • 学院(原铜陵财专)84届会计专 业毕业,为安徽省财政厅派驻小岗村的选 派干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 书记,在小岗村村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时代先锋——沈浩同志
• 小岗村新带头人、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 2006年,小岗村跻身2005年度“全国十大 名村”; • 2009年11月6日,江河含悲、小岗村动容。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 房子内去世,年仅46岁;
一、时代背景——大的格局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对“文化大革命”后中国国内 政治力量变化趋向和整个社会生活方式渐变等综合因素进 行总结; • 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内政治力量的结构发生了变 化,“文化大革命”中的积极力量在中央层次非常有限,而消 极力量和反对力量却得到了发展; • 二,政治合法性资源选择与治国政策发生转型。一方面,开 展造神运动以塑造克里斯玛型领袖形象;另一方面,有限度 地解放、使用老干部,积极抓经济建设,努力提高生产力以 增强政府绩效性,等等。但是,当时的做法与预期的目的存 在诸多的矛盾。这些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只要遇着合适 的环境就必然会激化。 • 第三,社会控制的渐渐松动为发扬党内外民主、冲破教条 主义的樊篱提供了适宜的外在环境。
四、小岗村的发展
• 2006年10月获“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荣 誉称号 • 2005年11月村党支部获"中国当代经济建设 模范集体"称号
四、小岗村的发展
• 2008年9月30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 际,胡锦涛总书记到小岗村视察。景点有 “大包干纪念馆”等; • 小岗村系全国十大名村,十大美丽乡村。 现有人口3800多人,贯穿南北的小岗大道 连接省道101和省道307线,交通十分便利;
一、时代背景——农民渴望
• 部分农民渴望一个政策 能够稳定自己的生活。
二、大包干——十八位农民的抉择
二、大包干——十八位农民的抉择
印出 苦 远 浑 下一 水 的 身 一个 , 思 瑟 十 串如 砸 想 瑟 八 火老 碎 者 , 个 红树 一 雕 呼 汉 火根 身 塑 吸 子 红一 枷 。 急 , 的般 锁 十 切 衣 手虬 , 八 , 裳 印劲 捧 个 团 褴 。的 出 汉 团 褛 手一子围, 指个,坐满 ,梦抖成面 庄想落一菜 重,一座色 地伸腔永,
二、大包干——十八位农民的抉择
明亿“十小 ︑ 农民 星 八 岗村 和阔星个︐ 谐步之红十 生走火手八 活向”印个 的富︐︐庄 新裕开点稼 征︑辟燃汉 程文了了︐ ︕ 9 •
三、政策影响,影响政策
国家肯定小岗村的”大包干”
想法; 出台了“家庭联和承包责任 制”; 一号文件的下发:
三、政策影响,影响政策
三、政策影响,影响政策
大包干如星星之火,第二年就燃遍了
近五千万人口的安徽省大部分地区; 此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 名的中国农村改革迅速在全国推开, 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 。
三、政策影响,影响政策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目前实行 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 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 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 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 就不要变动。”这个文件对包产到户、包 干到户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界定,彻底地解 决了人们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后顾之 忧,促进了“双包”制在全国的广泛推行。
二、大包干——十八位农民的抉择
之响 一 农 照 温 村 歌了 曲 村 亮 饱 沉 十 〃中 以 走 了 、 重 八 华十向小富、个 大八现岗裕漆红 地个代村之黑手 开响化凄门的印 天彻的寒。夜〄 辟云漫、十幕十 地霄漫冰八〄八 、的征冻个炸个 举鼓程的红开春 世点。季手了雷 瞩开十节印中〄 目篇八〄〄国炸 的的个照十 开 改交红亮八亿了 革响手了个农小 开〄印中太民岗 放唱〄国阳的 〄 9
我们所在受到的启示
• 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这种敢为人先, 想前人所不敢想,做前人所不敢做的胆 魄; • 面对困难和问题,面对机遇和挑战,面 对新形势和新任务,能够正确的做出正 确选择;
我们所在受到的启示
• 解放思想,创新实践,不以无所作为的 理念来干事; • 杜绝安逸不思进取 ; • 爱祖国但不能包庇时代的错误。
三、政策影响,影响政策
“大包干”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这个大包干 协议,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保证 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大包干在保证国家税收和集体收入不减少 的同时,使农民富裕了起来; 小岗村的改革,推动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在 全国农村的推广,促得全国农民不断走上 富裕的道路。
十八个红手印
——安徽凤阳小岗村
一、时代背景
• 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百废待兴; • 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 “三靠村”; • 中国大的格局稳定,但发展方式未固 定,处于混乱当中; • 部分农民渴望一个政策能够稳定自己 的生活。
一、时代背景——文化大革命
• 全世界人民心中最红 • 毛主席的亲密战友, 最红的红太阳,伟大 我们最最最最敬爱的 的导师,伟大的领袖, 林副统帅,永远健康, 永远健康,永远健康。 伟大的统帅,伟大的 舵手,我们最最最最 • 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 敬爱的毛主席,万寿 亲 无疆,万寿无疆,万 寿无疆。
BAC
克里斯玛型
• 巫术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克里斯玛 (charisma) 。克里斯玛,是指某种特殊的 超自然的人格特质,据说它可以通过某种 渠道遗传或是继承,具有它的人即具有支 配的力量,而被支配者就会产生对它完全 效忠和献身的情感。也就是说,当一个人 受到‘克里斯玛’的暗示,会无意识地产 生一种迷狂,自身也会被这种迷狂所吞没。 很显然,是一种被动态。
一、时代背景——文化大革命
• 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抓革命,促生 产; •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要准备打仗; • 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 • 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社会主义;
• 偷有理,抢无罪,革命的强盗精神 万万岁。
一、时代背景——三靠村
• 吃粮靠返销; • 用钱靠救济; • 生产靠代款;
1979年,小岗生产队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6 万 多公斤,相当于1955 年到1970 年1 5 年的粮食 产量总和,自1956 年合作化以来第一次向国家交 了12488公斤公粮; 1 9 8 0 年5 月3 1 日,邓小平同志一锤定音: “‘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 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 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 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
时代先锋——沈浩同志
• 2009年11月6日凌晨,安徽省 1 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1 记 沈浩去世,胡锦涛在批示中对1 沈浩 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对沈1 浩的亲 属和小岗村村民表示亲切1 慰问。
BACK
吃粮靠返销
• 过去农民一年收获的粮食,交纳了农业 税后,剩下的不够家庭食用,需要再向粮 站购买,这部分粮食就是返销粮.现在不 征收农业税,返销粮这个名词就失去意 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