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

合集下载

凤阳小岗村旅游景点

凤阳小岗村旅游景点

凤阳小岗村旅游景点
凤阳小岗村是中国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小村庄,它因为改革开放时期的小岗村集体经济改革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摇篮,凤阳小岗村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以下是凤阳小岗村的一些旅游景点:
1. 小岗坝:小岗村的核心景区,有小岗村改革的纪念碑,以及展示改革历程的展览馆。

游客可以了解小岗村改革的背景和过程。

2. 农民创业纪念馆:展示了小岗村改革的成果和影响。

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小岗村的改革经验。

3. 休闲农庄:小岗村周边有一些农庄和农家乐,游客可以在其中享受乡村风光和农耕体验。

可以品尝地道的农家饭菜,体验农民的生活。

4. 农田景观:小岗村周边有大片的农田,游客可以漫步在农田间,欣赏美丽的农田景色,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总的来说,凤阳小岗村虽然景点不多,但是通过参观小岗村的相关纪念馆和了解小岗村的改革历程,可以更好地感受农村改革的浪潮对中国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与农业改革的起因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与农业改革的起因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与农业改革的起因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因其在农业改革中的开创性举措而声名远扬。

小岗村的农业改革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世纪70年代末,小岗村的贫困状况令人揪心。

当时,农村实行的人民公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

集体劳动、统一分配的模式导致了“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民们辛勤劳作却难以解决温饱问题。

小岗村地处江淮分水岭,土地条件并不优越。

土壤肥力不足,水源也相对匮乏,这使得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取得良好的收成。

在这样艰难的自然条件下,农民们为了生存,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出路。

当时的政策环境也对小岗村的改革产生了影响。

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的自主性和市场的调节作用。

小岗村的村民们具有强烈的改变命运的渴望。

他们在长期的贫困生活中,深刻认识到现状的不可持续,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

1978年的一个冬夜,小岗村18位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秘密按下了红手印,签订了“大包干”契约。

他们决定将集体土地分到各家各户,实行“大包干”,也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一举措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

农民们承诺,如果干不好,不仅粮食要归公,还要接受惩罚。

然而,正是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新篇章。

“大包干”实施后,效果立竿见影。

农民们的生产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他们精心照料自己的土地,投入更多的劳动和精力。

因为收成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大家都想方设法提高产量。

小岗村的农业改革不仅改变了本村的命运,也为全国农村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示范。

其成功实践证明,赋予农民更多的自主权和生产积极性,能够极大地解放农村生产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岗村的改革不断深化和发展。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小岗村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小岗村的故事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

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

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1978年末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勇于打破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冒着坐牢的危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在大包干协议书上,明确写明:收下粮食后,首先交给国家,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如果队干部因为分田到户而蹲班房,他家的农活由全队社员包下来,还要把小孩养到18岁。

事实正如他们想的一样,关于大包干对与错的争论一直争论了多年。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一个中国农村的缩影,一个承载太多期望的村庄。

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村庄,小岗村因率先实行“大包干”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带动中国亿万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满身光环,但与中国大多数乡村一样,小岗村也一度陷入“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的困惑。

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小岗村重振改革创新的“大包干”精神,根据自身特点,开始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初步实现了从传统耕作向现代农业的多点突破,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农业——旅游产业——工农业协调发展”改革致富之路。

如今的小岗,葡萄园、养殖场、蘑菇种植大棚等土地集中经营已经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初步完善,兴建了学校、幼儿园、文化广场等教育文化设施,还有4家农户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轿车。

30年来,小岗走过了贫困,走过了温饱,走过了困惑,走出了希望。

深圳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室九空人离去,村里只剩老和小。

小岗村故事

小岗村故事

小岗村故事小岗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典型案例,也是一个脱贫致富的成功故事。

在改革开放初期,小岗村位于中国安徽省凤阳县,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农村村庄。

当时,村庄由于计划经济的限制,农民们只能按照国家规定的农田面积进行种植,无法享受到劳动所得。

农民的生活非常艰苦,村里经济发展极为困难。

然而在1978年,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提出了农村改革政策,鼓励农民自主经营土地。

小岗村的一些勇于创新的村民们,决定冒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公有土地按家庭进行分配,并将农民的劳动成果归村民个人所有。

这一举措打破了过去的限制,给农民们带来了巨大的激励。

在这一新的经济模式下,小岗村的农民开始积极种植,并从中获得劳动所得。

他们开始争相增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品种,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发展梦想。

村民们还积极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小岗村的经验启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农村改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政府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自主经营土地,并逐步放宽对农民的限制。

这一改革在中国农村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如今的小岗村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的现代农村示范村庄。

村里的农民们不仅种植粮食作物,还发展了农业产业链,包括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等。

村里的农民也开展了乡村旅游业,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小岗村的故事向人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勇于创新和改革可以为贫困地区带来新的希望和机遇。

小岗村的成功经验也启示着中国农村发展的路径,鼓励农民们积极投身于农业产业,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自己的脱贫致富梦想。

小岗村的故事

小岗村的故事
小 岗 村 的 故 事
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末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勇于打破旧
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冒着坐牢的危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 制,揭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在大包干协议书上,明 确写明:收下粮食后,首先交给国家,保证国家的,留足 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如果队干部因为分田到户而蹲 班房,他家的农活由全队社员包下来,还要把小孩养到 18岁。事实正如他们想的一样,关于大包干对与错的争 论一直争论了多年。
16日至26日,农牧渔业部召开全国农业工 作会议,讨论如何贯彻落实《通知》精神,表示 要用大胆探索、勇于改革的精神,巩固和完善联 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把主要精力转到抓好商品生 产上来,使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
小朋友们!看了小岗村的 故事,有什么感想呢?快和大 家一起分享吧!
中国改革开放的顺序也是“农村包围城市”。30年 伟的中国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是在一个毫不起眼的安 徽省小村庄——凤阳县小岗村。
从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18户农民 签订全国第一份包干到户合同起,以包产到户、包干到 户等为主的责任制迅速在中国得以推广。1987年,全 国有1.8亿农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占 全国农户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八。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 村工作的通知》,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 责任制。
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 知》(简称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通知》指出: 1983年1月发出的《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经 过一年的试行,取得明显的成效,证明所提出的基本目标、 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央决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内指导 农村工作的正式文件,继续贯彻执行。1984年农村工作 的重点是:在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提高生产 水平,梳理流通渠道,发展商品生产。《通知》要求:土 地承包期一般延长到十五年以上,以鼓励农民增加投资, 培养地力,实行集约经营;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 如果树、林木、荒山、荒地等,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制 止对农民的不合理摊派,减轻农民的额外负担;农村工业 适当集中于集镇;发展林牧渔业;加强农村工作的领导, 提高干部的素质;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教育工作。

安徽小岗村

安徽小岗村

小岗村发展模式
合作化
大包干
合作化
农村土地改革始于安徽 省凤阳县小岗村。1978年 冬 , 该村18人按下手印,搞起 “包产到户”,从偷偷摸摸到 得到肯定,小岗人在几年内 迅速“冒尖儿”。随后,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广大 农村推广开来。21世纪,小 岗开始第二次“革命”:通过 土地流转,将土地集中起来, 搞合作化经营。从“大包干” 到回归合作化,小岗在内外 的纷争中再次转身。
安徽小岗村
发展模式及启示
主要内容part 1 pa源自t 2 part 3小岗村概况
发展模式
小岗村启示
小岗村概况
小岗村隶属于安徽省凤阳县 , “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全国十 大名村之一,国家AAAA级旅游 景区,沈浩精神起源地、中国幸 福村、中国乡村红色遗产名村、 全国旅游名村 。 截 至 2 0 0 8 年 , 辖 23个村民组,940 户、3970 人, 村域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可耕 土地面积1.9万亩。截至2012年, 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5.8 亿元, 村集体经济收入 410 万元、较上 年翻一番,村民人均纯收入 10200元。
案例思考二
• 有人说,“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但改革不能一劳永逸,要是始终走在社会 发展前列,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适时 将改革推向深入。”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 什么?
• 首先,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推 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 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改革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只有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才能更好的解决社会 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新的问题,不断推进社会制度的自我完 善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论案例中的观点前一部分是正确 的。但是我们组认为改革具有解决社会矛盾的作用,而社 会矛盾是存在于社会发展之中的,所以改革应与社会发展 同步或滞后于社会发展。而题中的观点是 “ 改革应走在社 会发展前列”,因此,我们认为案例中观点不完全正确。

安徽凤阳小岗村——中国的真正的发展

安徽凤阳小岗村——中国的真正的发展

四、小岗村的发展
•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有“中国十 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以前却 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 • 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 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 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 改革开放的序幕; • 2004年,时代先锋,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 部沈浩同志到小岗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带领全 体党员、民众进行新的创业,小岗村又获得了飞 跃式的发展;
我们所在受到的启示
• 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这种敢为人先, 想前人所不敢想,做前人所不敢做的胆 魄; • 面对困难和问题,面对机遇和挑战,面 对新形势和新任务,能够正确的做出正 确选择;
我们所在受到的启示
• 解放思想,创新实践,不以无所作为的 理念来干事; • 杜绝安逸不思进取 ; • 爱祖国但不能包庇时代的错误。
二、大包干——十八位农民的抉择
• 那个夜晚,一张皱巴巴的白纸上,清清楚 楚地印上了十八个红手印。那个夜晚,以 十八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红手印为证, 以十八个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 庄稼汉子的心愿为证。 • 那个夜晚,从小岗村射出了十八支响箭, 放飞了十八颗五光十色的火球,开启了九 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又一个崭新的黎明。
十八个红手印
——安徽凤阳小岗村 安徽凤阳小岗村
一、时代背景
• 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百废待兴; • 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 “三靠村”; • 中国大的格局稳定,但发展方式未固 定,处于混乱当中; • 部分农民渴望一个政策能够稳定自己 的生活。
一、时代背景——文化大革命
• 全世界人民心中最红 • 毛主席的亲密战友, 最红的红太阳,伟大 我们最最最最敬爱的 的导师,伟大的领袖, 林副统帅,永远健康, 永远健康,永远健康。 伟大的统帅,伟大的 舵手,我们最最最最 • 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 敬爱的毛主席,万寿 亲 无疆,万寿无疆,万 寿无疆。

小岗村: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老路”

小岗村: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老路”

小岗村: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老路”小岗村: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老路”陈窗曾德方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主要生产粮食,原来是一个很穷的小村子。

户不满百,人只有三百七十多人。

1978年,他们因为带头搞了土地“承包”(大包干),便成了农村致富的典型。

有些人,甚至把它说成是“闯出一条拯救中国农村经济”的“新路”。

然而,熟悉内情的人却认为,小岗村搞的“承包”,尽管土地是公有,但从一家一户的经济模式来说,实际上仍然是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的“老路”。

农民走这条“老路”,只能不断走向两极分化,并不能达到共同富裕。

现在,小岗村的“承包户,已经推广到全国农村,而且“包”字进城,已经推广到城市的诸多领域。

自然,要搞清楚小岗村这条“新路”,还得从小岗村来考察。

小岗村位于淮河中游东南,离淮河约20公里左右。

据史料记载,小岗村及其所在地凤阳县,古时候就比较富庶,当时曾有这样的谚语:“走千走万,抵不上淮河两岸”。

可是,自从1194年黄水夺淮之后,由于淮河的入海通道被淤塞,小岗村及其所在的凤阳县,也就水旱灾害连年不断,以致农业衰敝,民不聊生。

就在这灾害频仍、饿殍遍野的1328年(元64年),被称为农民皇帝的朱元璋,在凤阳县一家贫苦农民家里诞生了。

朱元璋从小就征受苦难,曾给地主放过牛,种过田,还当过和尚。

后来,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帝国。

照理说,农民起义的胜利,应当使农民美好的愿望得到满足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

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不仅没有解决农民的水旱灾害问题,而且还是连年不断给凤阳人、包括小岗村人带来深重的灾难。

农民由于一家一户分散搞单干,抵抗不了天灾人祸,只好背井离乡,外出逃荒。

他们一边打着花鼓,一边含着眼泪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农民日夜盼望能摆脱这种苦难生活的煎熬,可是直盼到1949年,小岗村农民才和全国人民一样,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当上了新中国的主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主要生产粮食,原来是一个很穷的小村子。

户不满百,人只有三百七十多人。

1978年,他们因为带头搞了土地“承包”(大包干),便成了农村致富的典型。

有些人,甚至把它说成是“闯出一条拯救中国农村经济”的“新路”。

然而,熟悉内情的人却认为,小岗村搞的“承包”,尽管土地是公有,但从一家一户的经济模式来说,实际上仍然是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的“老路”。

农民走这条“老路”,只能不断走向两极分化,并不能达到共同富裕。

现在,小岗村的“承包户,已经推广到全国农村,而且“包”字进城,已经推广到城市的诸多领域。

自然,要搞清楚小岗村这条“新路”,还得从小岗村来考察。

小岗村位于淮河中游东南,离淮河约20公里左右。

据史料记载,小岗村及其所在地凤阳县,古时候就比较富庶,当时曾有这样的谚语:“走于走万,抵不上淮河两岸”。

可是,自从11 94年黄水夺淮之后,由于淮河的入海通道被淤塞,小岗村及其所在的凤阳县,也就水旱灾害连年不断,以致农业衰敝,民不聊生。

就在这灾害频仍、饿殍遍野的1328年(元64年),被称为农民皇帝的朱元璋,在凤阳县一家贫苦农民家里诞生了。

朱元璋从小就征受苦难,曾给地主放过牛,种过田,还当过和尚。

后来,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帝国。

照理说,农民起义的胜利,应当使农民美好的愿望得到满足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

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不仅没有解决农民的水旱灾害问题,而且还是连年不断给凤阳人、包括小岗村人带来深重的灾难。

农民由于一家一户分散搞单干,抵抗不了天灾人祸,只好背井离乡,外出逃荒。

他们一边打着花鼓,一边含着眼泪唱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
农民日夜盼望能摆脱这种苦难生活的煎熬,可是直盼到1949年,小岗村农民才和全国人民一样,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当上了新中国的主人。

建国初期,小岗村和所在地凤阳县,即对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通过互助合作,组织了起来,走上了集体的道路。

在这期间,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

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淮河水系所属地区进行?
进行总动员,投入了一场移山倒海的伟大斗争。

这次治理淮河,对穷山恶水进行了规模宏大的改造。

他们建造了许多山谷水库、湖泊和洼地蓄洪区,而且,还疏浚和开挖了数条大型运河,培修和加高了淮河大堤,从而控制了淮河洪水的泛滥。

由于小岗村属于岗地,往年都是十年九旱。

与此同时,小岗村农民和附近农民一起,又修建了一座比较大的燃灯水库(长20华里,宽10华里)。

很多人都说,当年修水库是不拿工钱的,但人民热情高、劲头足,干起活来就像是拼命。

十几万民工日夜苦战,工地上的喇叭唱个不停:“燃灯水库,燃灯乡,十三万人民喜洋洋,……”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

组织起来
的人民,确实有那么一种翻天覆地的力量。

小岗村在治理淮河和农业集体化之后,粮食产量逐步稳定在十八、九万斤,好年成可以达到二十万斤,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

从此,小岗人也和其他凤阳人一样,告别了十年九荒的悲惨岁月,告别了“身背花鼓走四方”的苦难生活。

1978年,小岗村大旱。

原任老支书严俊昌(当时是队长)和他的堂弟现任村长严宏昌(当时是副队长),被逼得无路可走,只好搞起了“承包”(大包干)。

当然,小岗村搞“承包”,这和当时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关心也是分不开的。

据说,万里曾五次(一说六次)到凤阳,并亲自到小岗村进行指导。

万里十分赞赏小岗村搞“承包”,他对群众和村干部说:“我就想这么干,就怕没人敢于,你们这样干了,我支持你们。

”万里离开时,汽车开得很慢,他探头车外,叮咛严俊昌一定要把地种好。

汽车走了一段,万里再次探头车外,嘱严俊昌要向党讲真话。

汽车行至村头,万里第三次招呼严俊昌过去,说:“如果有人查你,你就说我同意的,让你干5年。


“承包”的第一年,小岗村就收了13万斤粮食。

虽然说,这个数字还赶不上农业集体化时的20万斤产量,但比起刮浮夸风和共产风时的三万斤,已经远远超过了。

而且.由于农民改用良种和开垦荒地,小岗村在“承包”的头几年,粮食产量还不断有所增加。

这样,便又刮起了一股浮夸风和私有风,说是“一包就灵”,小岗村真的脱贫致富了。

来源:新华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