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凤阳小岗村——中国的真正的发展共28页文档

合集下载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成与败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成与败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成与败小岗村的神话为何破灭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

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自强不息的小岗人创造出了“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

这是小岗村的神话,因为他们冒着天下之大不为的精神率先舍弃农村合作社制度,采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因为他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中国农村制度改革才得到了肯定。

可以说,小岗村对中国的农村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小岗村被推上神坛,它,当之无愧!可是,如今的小岗村,它的现状又是如何呢?做了几十年的榜样,那么,它至少也得是全面小康的水平吧,然而,在2003年时候,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欠债3万元,人心涣散,村里连续多年没有选出‘两委’班子,村里乱建房、乱倒垃圾普遍,环境很差。

权贵精英们把这样落后的村庄作改革典型强加给中国农民,简直就是要广大农民向靠社会施舍过日子的乞丐学习看齐,在“人心涣散”的“很穷、很乱”的状态中南辕北辙式的“奔小康”,也就是要广大农民继续穷困下去!事实也确实如此!改革过了30年,像小岗村这样分田到户的农村,至今没有一个村庄是达到了“小康”水平的(小岗村得到了那么多的无偿援助都达不到“小康”水平,那些根本得不到无偿援助的众多村庄怎么能够达到“小康”水平呢?)!倒是那些没有分田到户或分了田又合了起来的、保持了集体经济的农村“奔小康”的大有人在!例如:黑农江省的兴十四村、河北省的周庄人民公社、江苏省的华西村、湖北省的洪林村、河南省的刘庄村和南街村等等。

这是多大的笑话与讽刺啊!“一夜跨过温饱线,30年未过富裕坎”这算是对小岗村最好的诠释了吧。

现在想想还是不合理,因为小岗村的发展优势实在太多了。

首先,作为中国农村改革制的带头冲锋,它备受关注,所以在人气与人旺上,都超过了其它村子甚至是城市。

毛概 小岗村改革的发展

毛概 小岗村改革的发展

“‘大包干’始终得到邓小平、万里等领导同志的 热情呵护和坚定支持,否则我的命可能在26年前就 没了!”26年后的今天,当时的生产队长、“大包 干”带头人之一严俊昌对伟人的钦佩与感激之情仍溢 于言表。“对全国农民来说,真是幸亏有了邓小平。” 现任小岗村村委会主任、年近40岁的严德友说: “我为父辈们逢上这样伟大杰出的领导人感到庆幸。 是小平爷爷挽救了社会主义命运,从文化大革命的灾 难性后果中挽救了中国。小平爷爷顺应时代潮流、反 映民心、顺应民意,正确解决了时代提出的问题
+ 人口:108户人家,476人 + 人均年收入:4000元 + 第一产业:粮食、葡萄、养殖 + 第三产业:外出打工、旅游公司、养殖小区。 + 工业:一个电缆厂、一个面粉厂将陆续建成投产业,
张家港长江村的汽车配件厂将搬迁到小岗。
+ 1978年复,安徽大旱,这年夏收分麦子,凤阳
县小岗村每个劳动力才分到3.5公斤。全队18 户,只有2户没讨过饭。 + 队里严国昌等几个老人找到生产队长严俊昌商 量:再这样下去不行了,得想想办法。办法就 是不吃大锅饭! + 副队长严宏昌再也不想出去要饭了。1978年秋 天,严宏昌联合18户人家搞了大包干。“我豁 出去了,要是我被抓起来,村上人会养活你们 娘几个儿的。”他很悲壮地对自己的婆娘说。

1979年秋收,小岗村的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1.8 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 跃升为400元,震惊四邻。这一变化不仅结束了小 岗村20多年吃“救济粮”的历史,而且上缴国家粮 食3200多公斤。小岗的成功使周边群众纷纷仿效, “大包干”如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了中国农村大地。 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视察小岗,并对小岗村作出 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

从小岗村说起课件

从小岗村说起课件

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小岗村的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表明发 展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和实际需
要。
小岗村的成功经验表明,发展需 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 创造力,不断推动改革和创新。
小岗村的发展经验还表明,发展 必须重视可持续性和公平性,推 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04
小岗村的未来展望
面临的挑战
01
02
0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4
经济结构单一
小岗村目前的产业结构主要以 农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抗
风险能力较弱。
人才流失
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小岗 村的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缺乏高素养人才。
基础设施落后
小岗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 后,如交通、通讯、水利等方
面有待改良。
生态环境压力大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小岗村的生态环境面临较大 压力,需要加强环境保护。
村民以浑厚、勤劳、创新的精 神著称,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 的代表。
小岗村的传统艺术和文化活动 也独具特色,如舞龙、舞狮、 剪纸等民间艺术情势。
02
小岗村的改革历程
改革前的困境
01
02
03
食粮产量低下
小岗村在改革前面临着严 重的食粮短缺问题,农民 的食粮产量无法满足基本 生活需求。
集体经济困境
当时实行的集体经济制度 使得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未来的发展方向
推动农业现代化
通过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 经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
产品附加值。
发展乡村旅游
利用小岗村的文化和自然资源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经济多 元化。

小岗村的故事

小岗村的故事

小岗村的故事30年前率先土地大包干,30年后土地流转,我们不要这些形象工程,这是浪费,如果是小岗人自己做主,我们宁愿投资企业,变成活钱,自己造血。

如果他们真的为农民着想,要多少地我们都给!———村民严俊昌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中国十大名村之一,位于凤阳县东部约40公里处,距宁洛高速凤阳出口仅16公里。

全村有849户3823人,土地面积13700亩,承包耕地面积8713亩。

1978年以前,已经实行了20多年的人民公社制度把全国农民牢牢地拴在土地上,“大锅饭”的弊端毕现无疑,农业效率的低下到了让农民无法生存的地步。

小岗村像全中国千千万万的村落一样只是安安静静坐落于安凤阳县的一个小村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一样守着祖辈留下的田地辛勤的劳作,不断的编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

不同的是小岗村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

1978年的安徽,从春季就出现了旱情,全省夏粮大减产。

小岗村的农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逼到了包产到户的这一条路上。

这年11月24日晚上,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老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昏暗的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一个个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

这份后来存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大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出人意料的是竟十分灵验,第二年小岗村就实现了大丰收,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

在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强力主持下,小岗村的大包干经验一夜之间在安徽全境遍地推广。

此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中国农村改革迅速蔓延全国,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

30年来,特别是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小岗村发生了可喜变化,各项事业取得明显进步。

村内安装了数字电视、有线电视、广播和自来水,修建了村内水泥路;新建了村级活动场所、卫生服务中心和信息综合服务中心;第二居民小区和占地20亩的农贸市场即将竣工投入使用;双孢菇生产园区、优质葡萄示范园、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以及生猪繁养场和龙虾养殖场等“三园两场”建设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迅速;以“大包干”纪念馆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占地200亩的小岗村农家乐旅游休闲基地基本建成,小岗村被省旅游局和省农委确定为滁州市唯一一个农家乐旅游示范村,还被列为省市县青少年教育基地。

高中政治 小岗村的成长与发展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 小岗村的成长与发展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

以前却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

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2004年,时代先锋,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部沈浩同志到小岗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带领全体党员、民众进行新的创业,小岗村又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2008年9月30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到小岗村视察。

景点有“大包干纪念馆”等。

基本资料2008年以前,小岗村由两个自然庄组成,即小岗和大严队。

位于安徽凤阳县东部,隶属小溪河镇,距京沪铁路4公里,距省道307线7公里,距明光、临淮两个淮河航运码头均20公里。

小岗村下辖23个村民小组,拥有849户、3823人,耕地面积8713亩,人均耕地2.28亩。

村情简介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

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自强不息的小岗人创造出了小岗村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的奋发图强精神,实事求是的和谐求真精神,敢为人先的突破创新精神”。

小岗村也由普普通通的小村庄一跃而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小岗村位于凤阳县东部的小溪河镇,“大包干”前隶属于梨园公社,当时仅仅是一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以“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而闻名。

“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全队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油料总产3.5万斤,相当于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22元的18倍。

(1978年,小岗村拥有五百一十七亩耕地和十头牛,““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全队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也就是说1955年到1970年这15年间小岗村年均每亩耕地生产粮食133000/517/15=17斤。

小岗村发展心得报告总结

小岗村发展心得报告总结

小岗村发展心得报告总结一、引言小岗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之地,也是深入推进农村改革的成功范例。

通过村民们积极参与、勇于改革的精神,小岗村在农村经济发展、土地制度改革、村级民主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报告将分析小岗村发展取得的经验,并总结其中的心得。

二、背景小岗村位于中国安徽省,过去是一个封闭僵化的农村社区。

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对农村进行了改革试点。

小岗村的村民们因为长期面临土地分配不公平、农村集体经济不发达等问题,迫切需要改革。

于是,在当时的村支部书记邓小平等改革派的推动下,小岗村率先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以及村民经济积极性的激发。

三、土地制度改革1. 分田到户:小岗村率先提出了"包产到户"的土地改革方案,将土地集体所有制变为家庭承包制,实行了农村农田的私有化。

所有成年人都可申请承包土地,每户按劳分得一定面积的土地。

2. 改革耕作方式:在土地制度改革的同时,村民们通过引进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推广高效农业技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3. 激发农民积极性:通过土地承包,让农民享有自己劳动成果的收益,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提升了他们对土地的管理和耕种的热情。

四、农村经济发展1. 发展家庭经济:小岗村鼓励村民发展家庭经济,充分发挥每户的主体作用。

村民们通过自主创业和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进一步增加了收入。

2. 吸引外来资金:村民们积极与外部市场接轨,开展外贸合作,吸引外来资金投资发展。

通过与外界合作,小岗村的产业发展得到大力推动。

3. 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小岗村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乡村田园风貌,村民们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

五、村级民主管理1. 村民自治:村民们积极参与农村基层自治,通过村民大会、村委会等机制,实现了村级决策的民主化。

2. 广泛参与:小岗村从小范围的家庭经济管理到大范围的村级民主管理,每个村民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使得决策的结果与村民的利益高度契合。

小岗村

小岗村

小岗村小岗村由两个自然庄组成,位于安徽凤阳县东部,隶属小溪河镇,距京沪铁路5公里,距省道307线7公里,距明光、临淮两个淮河航运码头均20公里。

现有90户人家、373人、劳动力180人;耕地面积1600亩,人均耕地4.29亩。

其中承包耕地面积1070亩。

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代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

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的不长时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20年来,小岗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奋斗,不断创业,农民生活水平和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向小康迈进,1997年,小岗村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万斤增加到120万斤,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22 元增加到2500元,分别增加了39倍和112倍。

彩电、冰箱、摩托车等高档生活用品已进入家庭,楼房、平房、瓦房代替了过去的茅草屋,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程控电话已开通,道路绿化及村庄建设按现代化新农村的模式进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不断发生变化。

为重振"大包干"雄风,加快小岗村经济发展,小岗村全面加强了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小岗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凤阳县委、县政府为小岗村制定了十分宽松的招商引资政策,并决定把小岗村作为观光农业旅游景区进行规划建设。

按照文明村的要求,目前已制订了村庄综合规划,兴建了通往小岗村的柏油路和村内水泥路,在村内全面实施了改水、改厕和绿化、美化工程,建起了大包干陈列室、村民图书阅览室、档案室、卫生室、广播电视室、农民科技文化学校和一座含幼儿园的完全小学。

追梦小岗,鼓舞人心的光辉历程

追梦小岗,鼓舞人心的光辉历程

追梦小岗,鼓舞人心的光辉历程【实用版】目录一、引言:梦想的起源二、小岗村的改革历程1.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大包干”2.改革带来的巨变三、小岗村的现状与未来规划1.现代农业的探索与发展2.乡村旅游的兴起四、结语:追梦小岗,鼓舞人心的光辉历程正文【引言】梦想,是一种力量,可以改变命运,更可以塑造未来。

在祖国的东北部,有一个名叫小岗的村庄,那里的村民们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书写了一段属于自己的追梦传奇。

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崛起,成为了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

【小岗村的改革历程】1.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大包干”1978 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一个被贫穷和饥饿困扰的地方。

为了填饱肚子,村里的 18 位农民勇敢地签下了生死状,决定实行“大包干”。

这一举动,成为了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

从此,小岗村的村民们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富裕之路。

2.改革带来的巨变实行“大包干”后,小岗村的经济迅速发展,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短短几年间,小岗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改革的春风,吹绿了小岗村的田野,也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乡村。

【小岗村的现状与未来规划】1.现代农业的探索与发展如今的小岗村,已经从昔日的贫困村发展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农业示范村。

村里的农民们,不仅种植粮食,还开始尝试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养殖业。

科技兴农,成为了小岗村新的发展方向。

2.乡村旅游的兴起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小岗村还充分利用自己的红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游客们可以参观大包干纪念馆,了解小岗村的改革历程,体验农村生活,感受乡村的魅力。

【结语】追梦小岗,鼓舞人心的光辉历程。

小岗村的发展,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也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见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