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小岗村的生死状

合集下载

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

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1978年末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勇于打破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冒着坐牢的危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在大包干协议书上,明确写明:收下粮食后,首先交给国家,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如果队干部因为分田到户而蹲班房,他家的农活由全队社员包下来,还要把小孩养到18岁。

事实正如他们想的一样,关于大包干对与错的争论一直争论了多年。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一个中国农村的缩影,一个承载太多期望的村庄。

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村庄,小岗村因率先实行“大包干”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带动中国亿万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满身光环,但与中国大多数乡村一样,小岗村也一度陷入“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的困惑。

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小岗村重振改革创新的“大包干”精神,根据自身特点,开始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初步实现了从传统耕作向现代农业的多点突破,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农业——旅游产业——工农业协调发展”改革致富之路。

如今的小岗,葡萄园、养殖场、蘑菇种植大棚等土地集中经营已经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初步完善,兴建了学校、幼儿园、文化广场等教育文化设施,还有4家农户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轿车。

30年来,小岗走过了贫困,走过了温饱,走过了困惑,走出了希望。

深圳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室九空人离去,村里只剩老和小。

2020年高考写作模拟练《敢为天下先》材料作文范例

2020年高考写作模拟练《敢为天下先》材料作文范例

2020年高考写作模拟练《敢为天下先》材料作文范例【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78年的一个冬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的公粮。

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18个人用“托孤”的方式立下生死状,从而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文】敢为天下先古人云:“胸有凌云志,敢为天下先。

”“敢为天下先”是一种勇气,但并非匹夫之勇,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勇敢。

只有拥有这种特殊勇气,才会取得成功。

历史轮回,朝改君换,物转星移,早已是物是人非。

时间消蚀了碧瓦金銮,流水带走了枯叶落花。

纵使时间掩没了记忆,但总有一种浩然长气存于天地,那就是“敢为天下先”。

敢为天下先,是勇敢。

勇者无畏,智者无言。

我们不曾忘记那场天灾,我们不曾忘记那个时刻――5·12,我们永远铭记的历史。

是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不能忘记一个个英雄的人们。

在这场灾难面前,他们不是畏惧退缩,而是第一时间挺身而出,第一速度赶赴灾区,用双手挽救了一个个生命。

残垣断壁下,他们扒开一块块碎石,挽救一个个生存的气息;余波未停,他们细听每一个生命的声音,从未停止手中的工具。

是他们,一群时代的先锋者,不顾生命的危险,敢为天下先,用双手创造一个个生命的奇迹!敢为天下先,是奉献。

有语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深层意思是人人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奉献精神。

是的,敢为天下先是一种奉献。

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年轻时他漂洋过海到海外求学,学成后欲回国,却被阻挠,在周总理的帮助下才得以回国。

归国后,他一心一意扑在中国航天事业,在没有任何人外国人的帮助下,他勇为人先,挑起重任,劈荆斩棘,带领航天队伍开劈了中国航天之路。

2023春统编八下历史第三单元检测卷2【期中复习必刷卷 含解析】

2023春统编八下历史第三单元检测卷2【期中复习必刷卷 含解析】

2023春八下历史第三单元单元检测卷2〔满分100分限时:60分钟〕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4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1.(2022广西桂林中考,26,★★☆)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前,著名国营企业北京天桥百货商场的总经理只有10元钱的审批权,就连修个厕所都要向上级申请拨款。

这表明该商场需要通过改革( )A.实行分配制度“大锅饭”B.缩减企业的经营规模C.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D.获得更多的政府拨款2.(2022江苏宿迁中考,12,★★☆)西方曾有人断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可能兼容,社会主义不可能搞市场经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总结,有力而响亮打破了这个谶言。

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会议是( )A.中共十二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九大3.(2022山东庆云一调,13,★☆☆)深圳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现在正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迈进。

深圳成为“窗口”的起点是指( )A.成为首批经济特区B.开启了城市体制改革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D.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4.[跨学科·地理](2022广东龙华期中改编,31,★☆☆)深圳、青岛、镇江、兰州这四个城市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这一格局是( )A.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一经济特区—内地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C.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一沿海开放城市—内地D.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一内地—沿海开放城市5.[周年热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45周年](2022广东潮南期中,25,★★☆)邓小平曾经这样评价1978年5月《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大的反应,说是‘砍旗’,这倒进一步引起我的兴趣和注意。

……这场讨论的意义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这场讨论最终肯定了( )A.“两个凡是”的观点B.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C.“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点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6.(2022天津中考,15,★☆☆)1978年,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D.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7.(2022广东南海、三水期末,15,★★☆)某同学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平反冤假错案”为学习材料,他的学习主题是( )A.民族独立B.破冰之旅C.伟大转折D.理论创新8.(2022河南新野一模,13,★★☆)安徽凤阳县22年来没给国家贡献一点粮食,但1979年凤阳县全县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49%,卖给国家很多粮食。

案例小岗村的今昔

案例小岗村的今昔

案例5—1 小岗村的今昔[案例文本]材料1:《“大包干第一村"的今昔30年》(扬州晚报,2008—2-18)小岗村是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的一个村落,30年前,小岗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小岗家家穷光蛋,磙子一住就要饭。

”学大寨时,小岗就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家可派出一人外出“搞生活”(乞讨),人口多的可派两个。

1978年秋,公社调整了小岗生产队班子:严俊昌为队长,严宏昌为副队长,严立学为会计。

11月24日,晚饭后,严俊昌溜达去了严立华家,“商量怎么解决温饱的问题。

”后来,人越聚越多,18个人,最后以摁手印的方式,把全队五头黄牛、一个破耙全都分了,彻底包产到户。

“如果干部倒霉坐了牢,我们就给干部送牢饭,如果真的谁被杀头,就把他小孩养活到18岁.”1979年春,小岗的“秘密"被一级级传上去.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经实地考察后批示,干到秋天。

可还没到秋天,地委书记王郁昭又来了,回去后开了常委会,最终决定支持小岗。

6月,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来到小岗.离开时,车开得很慢,他探头车外,叮咛严俊昌一定要把地种好.车走了一段,万里再次探头车外,叮嘱严俊昌要向党讲真话。

车至村头,万里第三次招呼严俊昌过去:“如果有人查你,你就说我同意的,让你干5年."1979年秋收,小岗生产队正式记载的粮食产量是13。

3万斤,比以前翻了4倍。

“那年景,家家过门墩都有粮食,直堆到屋坝子。

"大包干当年,严俊昌家就新盖了6间茅草房,后来又盖了几次。

1993年,盖上了砖瓦房。

“拖拉机,电视机,手表,慢慢地,什么都有了。

”至1984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普及推行。

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就来了。

“见你种烟、种棉花、种油料,都要收钱,连养猪还要收20块钱的猪头税.多的一户有两三千,我家有一两千。

"为此,严俊昌写信向万里反映。

后来,温家宝来了。

再后来,乱收费乱罚款没了.种地不赚钱的状况始于1987年.当时,所有跟种植业相关的工业产品价格都在上涨。

小岗村:红手印摁下农村改革启动键

小岗村:红手印摁下农村改革启动键

关注 大国脚印小岗村:红手印摁下农村改革启动键“那时就是为生活所迫,老是吃不饱饭。

”关友江形容当年受饿的情况,说“哪怕是火海刀山也得扑上前”。

谈起往事,“大包干”18位带头人中的带头人、时任小岗村生产队队长严俊昌仍难掩激动之情。

他说,1978年前的小岗村,是远近出名的“三靠村”,“吃粮靠供应,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以逃荒要饭“闻名”。

自1957年开始,全村年年吃国家供应粮,很多时候一年要吃11个月。

上世纪60年代,小岗村曾出现饿死60多口人、饿绝6户的惨况。

据统计,1976年,小岗村全年人均口粮仅有230斤,人均收入32元,到了冬春之际,窘迫的小岗人大多只能外出要饭。

要饭不容易,常常遭人白眼,遇上不了解情况的人,大多要骂他们一声“懒汉”。

“年纪轻轻,要不是实在没办法,怎么会出来与其“坐着等死”,不如放手一搏!村民在那份提议分田到户、被称为《生死印——1978·安徽凤阳》(中国画·局部)关注 大国脚印名字都是严宏昌写上的,没有私章的村民在自己名字上摁上了手印。

同时,小岗村当时共有20户,但开秘密会议时,只聚齐了18春雷,冲破思想桎梏,唤醒沉睡大地。

到1984年底,全国569万个生产队中99%以上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均粮食要饭?”关友江说。

当时的凤阳花鼓词形象地唱出了这段历史:“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关注 大国脚印民中延续。

真正给农民流转土地吃下“定心丸”的是土地确权。

2015年7月8日,安徽省土股分红”的转变。

现在的小岗村又以创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为契机,开业的小岗青年,希望通过自己的示范和带动,能培育出更多小岗人自己的农村创业项目,带动小岗村民致富。

“赚的钱再多都1978年冬,小岗村18位村民签下“分田到各家,包产到户”的保证书(余玮/摄)关注 大国脚印协调员弗朗切斯科·马林焦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改革令人震撼,并用自己的具体行动让人民感受到了生活的巨大改善。

《参观凤阳小岗村有感》

《参观凤阳小岗村有感》

《参观凤阳小岗村有感》3月28日,在董部长的带领下,我们宣传部集体成员来到小岗村学习。

xx省xx县小岗村,是一个中国既普通又独特的农村,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源头,因为沈浩和大包干为世人熟知。

在沈浩同志的墓碑前,大家首先为他送上一捧鲜花,并在他的深深鞠下三个躬。

沈浩同志从xx省财政厅来到基层小岗村,告别家乡,告别家人,只身一人,一干便是6年,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勤奋务实,勇于创新,鞠躬尽瘁。

最终积劳成疾,倒在工作的第一线,年仅45岁。

这一次,小岗村居民的红手印,永远的将他留在了这里,陪伴他心爱的这片土地长眠。

他以实际行动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值得我们每一名党员学习。

随后,我们一行人又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了大包干纪念馆。

一张张泛黄的报纸、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个个栩栩如生雕塑,真实地再现了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从怀疑到肯定,从小岗村到全中国的历史进程,使同志们切身感受到,当年小岗村18位农民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勇气和精神。

如今新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继续学习的发扬这种精神,攻坚破难,向社会主义更高的方向前进。

沈浩同志走了,当年18位农民大多也走了,但是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不朽,依然在绽放着光彩。

在如今一名名高干落马,一只只老虎被打的时代,反腐倡廉不仅仅需要法制的严厉,也需要加强官员党性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向沈浩、焦裕禄等党员模范。

如果每一位国家工作人员都能俯下身子,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真真切切做好事、做实事,何来贪官污吏。

何来腐败贿赂。

怎能不提升政府公信力。

怎能不增强民众好感度。

作为一名党员,我承诺,我会向沈浩同志学习,向小岗村18位农民学习,舍小家为大家,一心一意谋发展。

在今后以实际行动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从思想、工作、作风上查找差距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勤奋工作。

毛概

毛概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

以前却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

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大包干”前隶属于梨园公社,当时仅仅是一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以“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而闻名。

“。

“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全队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油料总产3.5万斤,相当于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22元的18倍。

20多年来,小岗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人均纯收入来看,小岗村2007年人均达到6000元,比2006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56元高出2400多元,比该村2003年的2300元增加了近2倍,年均增长近千元。

随着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家庭都购置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基本家用电器和小型农用机械,,有4户村民购置了高档轿车,102户翻盖了新房,28户村民搬进了住宅新区。

草房被瓦房和楼房取代;黄泥巴小路被宽敞的水泥大道替代,村小学、自来水、电灯、电话,还有卫星电视接收系统,都在小岗村出现;,成片的葡萄园已进入盛果期,小岗村正在阔步迈向小康!“大包干”本身却难以全面推动小岗村走上小康之路。

然而,“大包干”精神永不过时,永远是我们的财富。

小岗村的富裕之路仍然需用“大包干”精神去开创,仍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创新。

分那一亩二分地,现在只能管温饱,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家里地靠留下的老弱病残人也照料不好,不是荒废着,就是廉价卖给私企老板。

村民想干什么都不成,!现在小岗村对外宣传引进来上亿的项目,3000亩土地与小岗村没关系了。

土地被外资买走了,但又没有提供就业岗位,小岗村村民现在的身份变得很尴尬:作为农民,没了土地;作为工人,又没有岗位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欠债3万元,人心涣散,村里连续多年没有选出…两委‟班子,村里乱建房、乱倒垃圾普遍,环境很差。

一轮复习导学笔记之小岗村的“生死状”(教师用)

一轮复习导学笔记之小岗村的“生死状”(教师用)

第四讲小岗村的“生死状”——生产与经济制度小岗村的大包干小岗村,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

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

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

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

”1979年10月,小岗村打谷场上一片金黄,经计量,当年粮食总产量66吨,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

当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

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话题:1、当年小岗村十八位农民,签下“生死状”,进行大包干的经济背景是什么?文革时期的土地制度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一大:基层组织(如人民公社)的规模越大越好;二公:公有化的程度越高越好三纯: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越纯越好;四平均:平均分配越妥当越好2、小岗村的大包干,带来的是我国的哪种制度的改革?A、经济制度B、政治制度C、文化制度D、社会制度3、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

读考纲:读课本,做标识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决定的。

即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___________;②生产决定消费的__________;③生产决定消费的____________________;④生产为消费创造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8:小岗村的“生死状”(播出稿)编导蔡曜宜王俊嘉宾:1、严俊昌 67岁,时任小岗生产队队长2、严宏昌时任小岗生产队副队长3、沈浩 2004年由安徽省财政厅派到小岗村任职的村支书4、关友江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现任村委会副主任一、开篇1、大片头。

2、短片:1978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5月11日,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撰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几经修改后,冲破重重阻力,在《光明日报》上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由此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

此举被称成为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第一声春雷”,它昭示着一个风起云涌时代的来临。

(采访胡福明:谈1978年大背景,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意义。

)这一年的12月18日,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共和国作出了决定国家命运前途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大幕由此拉开。

3、行进式出镜(《定格》摄制组的汽车开进凤阳县小岗村、村头牌坊)主持人牌坊下出镜:《定格》的第一期,我们来到了安徽凤阳县的小岗村,1978年是一个时代的新的起点,正是在这一年的年底,在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这个曾经以花鼓闻名世界的地方,18户农民秘密按下手印,签下了一户分田到户的生死契约,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动无意间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

4、定格画面:18颗红手印照片。

压上字幕:1978,小岗村的生死状二、访谈1、饥饿的前夜主持人:此刻坐在我身边的两位就是30年前大包干的两位带头大哥——严俊昌先生和严宏昌先生,欢迎两位!我们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位置叫做“大包干纪念馆”,就是为了纪念30年前那场轰动全国的大包干,在我们的后面就是非常有名的雕像,它记录了30年前小岗村的18户农民,他们所做的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

今天呢,我知道两位带头大哥,你们的雕像都在里面,我想问一下俊昌大叔,哪个是你?严俊昌:站着的、披着棉袄的那个。

主持人:你觉得这个像雕得怎么样?严俊昌:还可以,有点像。

主持人:有点像。

严俊昌:那时候主要瘦的、饿的。

主持人:宏昌大叔,哪个是你啊?严宏昌:我是中间坐着的那个。

主持人:坐的这个,你是拿了一支笔。

严宏昌:对。

主持人:我听说你当时是村里面学历最高的。

严宏昌:马马虎虎,我高中只读了半年。

主持人:在30年前,你们当时在这个屋子里面来按手印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这么多年过去后,它会变成这么大的一个事情?严俊昌:当时没有想到过,哪能想到那么多,想到吃一顿饱饭就满足了。

主持人:就吃一顿饱饭。

严俊昌:对,哪里想到有今天!想都不敢想象。

主持人:在按这个手印的时候,你当时每年的口粮大概是多少?严俊昌:我们每年口粮基本上说不清楚,估计三四斤泡馍子,一年可能吃百来斤粮食。

主持人:那合到一块的话,一天大概三四两,那么当时你们一天吃这么点粮,就饿得厉害了。

严俊昌:我最长的一两个月都没吃过粮食,靠什么?就靠吃野菜,吃树叶子,到冬天没得吃,树皮都剥来吃掉了。

我当时饿得不能走路,爬的,爬到外边,将杨槐树的皮用刀刻下来用火烧着吃。

主持人:到了1976年,1977年呢?严俊昌:到了1976年,也是逃荒要饭,还是靠吃野菜。

当时,包括我也饿得吐血,有几个人饿得吐血,常年在外要饭的人好些,凡是在家坚持干生产的,全部饿坏了。

主持人:能不能跟我们说一下,当时你们家里头都有些什么财产?严宏昌:我家是三间篱笆墙的房子,上面盖的是草,露着天,家里面没有桌子,没有板凳,吃饭的碗都传着吃的;吃饭的筷子就是随意折两根小棒子,或者就是高粱秸秆子,都用这个当筷子;要说穿衣,我一件小褂,就穿一个小褂,有八九斤的份量,比现在最重的一件棉大衣都重。

主持人:怎么会这么重呢?严宏昌:那就是哪怕破了一点就得缝一条补丁在上面,破了一点就缝了补丁在上面,我是从小学时候穿的一直穿到我下学,就那一件衣裳。

主持人:俊昌大叔家里当时最值钱的是什么?严俊昌:一无所有,没有值钱的,啥都没有。

我一间破草房,一个破大床,像宏昌讲的,没有板凳,没有桌子。

主持人:你刚才说的,很多人都出去讨饭,村里大概有多少人出去讨过饭?严俊昌:村里头讨饭的,可以讲,全部出去讨饭。

有一年是栽秧时段,选了半天秧苗,只找到一个人,人到哪儿去了?都要饭去了。

没搞大包干前,在那时候,年年都出去要饭。

主持人:当时心里面难受不难受?一个大小伙子出去要饭。

严俊昌:可难受了,都想撞墙,丑死了,可难受了。

人家讲的,大家伙去要饭,这不丢人吗?那是逼得没法子。

主持人:一方面呢,他们都说您年轻人,而且从手能看得出来,是个能干活的人,那为什么不在家里种地,非要出去要饭呢?严俊昌:那时候种地来讲,一个“大呼隆”,他出工不出力,这是一个;主持人:什么叫“大呼隆”?严俊昌:就是我们这些人都在一起坐着,要栽秧都在一起栽秧,要割麦都在一起割麦,这就是“大呼隆”。

第二来讲,你真正要,我是生产队长,这个家要我当,没人来阻挡我,我也可以讲我不能穷成这样子。

为什么?那时候一个,阶级斗争,小岗年年有工作组,他们工作组目的干什么?主要是抓斗私批修,割资本主义尾巴,有些就是搞一些形式、赛诗啊,你要如果坚持干生产,他说你一头脑都是生产。

如果你做一首诗,你受表扬,证明你是走社会主义大道;你如果不做诗,就是你对社会主义不满。

我在那个环境下,我脑子里就想不通,为什么想不通呢?我们劳动人民不是赛诗赛来粮食,不是搞形式能搞来粮食,我们是要用我们的双手,流汗,这才能得来我们的成果。

当时就对我有看法了,给我编了首诗,怎么编的呢?说我“头上长毛,脚上长刺,集体生产干不好,带着群众在里捣”,意思说我围攻宣传队。

通过这次问罪学习班,“连毛带刺都刮掉,革命重担一担担”。

我气得队长不干了,生产队长不干了。

所以我们整个来讲,也不是我们农民懒,那就是整个的形势政策下,真的会这样搞。

主持人:就是生产队这种方式,其实不适合生产。

严俊昌:不适合。

主持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严俊昌:就是做“大呼隆”,人的思想还没有达到那个标准,我讲,大家不要笑,有的要解手,你要说他,他说解手你还管我吗?一跑跑了半里路远,这样就影响生产了。

2、穷则思变,18户按红手印短片:1978年是中国政坛急剧变革的一年,也是小岗人面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思的一年。

时任凤阳县委秘书的吴庭美在1979年撰写的《一剂必不可少的补药》一文中,生动地记录了小岗人动乱后的反思:……不少老社员说:“我们都是庄稼人,种了一辈子地,看着长庄稼的地大片荒着,心里像油煎的一样。

我们种田人不交一粒公粮,却常年吃着国家供应的粮食,感到面愧。

我们也知道怎么干能多收粮食,但‘政策’不许啊!”主持人:宏昌大叔是什么时候开始觉得生产队这样做不行?严宏昌:在大包干的五六年前我们就议论过这个事。

主持人:但是为什么一直到1978年了突然有了想法了,说咱们自己要包干到户?严宏昌:那就是根据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成熟。

主持人:他们说1978年那一年特别旱,说收成特别不好。

严宏昌:对。

主持人:所以大家饿得实在没有办法了,才打算想点自己的办法。

严宏昌:那一年,作为我们小岗来讲,还算可以的,因为那一年工作组带着我们,产量搞得比一般队还稍微好些,还收成两三万斤粮食。

但是,这种做法不管怎么样,始终使小岗得不到温饱。

主持人:这上面写的是1978年的12月,我们还记得是哪一天吗?严宏昌:11月24。

主持人:11月的24号。

严宏昌:当时问大家,今天是什么日子?是多少号?那时候农村不讲阳历,也没有日历簿,问阳历,要饭都要糊涂掉了,哪知道什么日子?严俊昌:农村只讲阴历,我们讲阴历不讲阳历。

严宏昌:估计差不多到12月份了,就写12月算了。

最后第二天我就到小溪河去买东西,在供销社里头,在那秤盐,我看到那挂历,我看到挂历怎么是11月26号?我一算,我们还没到12月份呢,是不是他那日历还没撕,准确不准确呢?我就问秤盐的大叔,那个服务员,我说今天是多少号。

他说那不是有日历挂着吗,今天11月26号了。

我一算,我们是11月24号,还没有到12月。

主持人:当时是谁提出来的,说要把大伙聚到一块儿,来商量商量包产到户的事情?严宏昌:首先我们提出来以后,找我哥、严立学,我们这些群众到严立华家去。

主持人:怎么会想到去他家呢?严宏昌:他家前头有一家小草房,后头有一间小草房,当时他家里住在最西头,这个主要是考虑保密性比较好。

如果在庄子中间,来三去四的或者去听听的,就不便于保密。

当时要说我们把田分到户了,那当时就是现行反革命,那个时候言论都不自由,何况做这个事呢?主持人:当时是怎么通知大伙一块儿去严立华家的?严宏昌:老平(严立平)住在最东头,我们就从东头一家家朝西头去说。

主持人:你跟他们怎么说呢?严宏昌:就说开会。

主持人:他们也不知道要干什么?严宏昌:心里都有数。

主持人:心里都有数了。

严宏昌:都有数,事先都通过气的,比如我跟你俩熟悉,我先跟你讲。

主持人:你怎么跟我讲?严宏昌:我跟你讲,我们是看大伙困难一堆,老是这么年年要饭,作为我们一个农民来讲,我们小岗既有这片土地,我们每年出的劳动力也不少,反而还搞不到吃的,年年出去要饭还要受人家的气,人家说你们那个地方,年轻轻的都出来要饭、不劳动。

上面派的工作组下来讲,你看你小岗人,人有脸树有皮,年年指望吃国家的、用国家的。

所以,那些话都不好听,我们有这片土地,我们有自己的力量,我们为什么不能争气呢?我们就找到适合我们自己走的路,我们就把土地分到各家各户里秘密的干,这样肯定能干到吃,等我们干好了,尽管上面知道,知道我们做这个事是越了“红线”,但是我们有实事求是的道理,我们相信党会相信事实。

主持人:你事先跟他们通气就这么说?严宏昌:对,我跟你讲过了,你再去联系,你跟谁比较知己,你再问问。

主持人:你告诉我,你就不怕我再去跟上面反映吗?严宏昌:我们小岗当时20户,一旦有一户要捅出来了,这个事都做不成。

所以我们那时候,就是开这个会,按手印的时候,大家都诅咒发誓,谁都不准说出去。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俊昌大叔,安徽这个地方当年出了朱元璋,人们说到朱元璋,用的一个词就是“造反”,你们当时有这样一个想法,当时是属于现行反革命言论,你们觉不觉得自己是在“造反”?严俊昌:我们认为不是“造反”。

我们认为来讲,我们这样干,一个,是救大家的命。

我们也不是一天两天,早都有想法,也是通过我们这三年没有饿死的几个老头,我就和他们探讨,在小岗上用什么办法救活大家一命,但几个老年人讲,只有分田单干。

特别有一个老头关庭珠提的,他说只有一家干能干好。

我听他们几位老年人讲的有道理,所以我们干部就通气。

我和宏昌一道,挨家挨户的通通气,到什么地点去聚一聚,大家按个手印,这个手印按了,也有人发了誓。

为什么发誓呢?如果说出去,我们连一季都没收到,连一顿饱饭都没吃到,我们干部被拉去枪毙了不是有点冤吗?所以大家发了誓,在那个时候来讲,我认为,从我们这个思想来讲,就是我这现行反革命被拉去枪毙了,我认为我这颗心是红的,也可以讲,一个,我救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