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凤阳小岗村——中国的真正的发展共30页
毛概 小岗村改革的发展16页PPT文档

“大包干”如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了中国农村大地。 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视察小岗,并对小岗村作出 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
+ “小岗现正处在十字路口上。”今年 60岁的严宏昌颇为深沉地说:“小岗村党委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战略机遇,在上级党委、政府 的关心支持下,大力弘扬“大包干”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拓展思路、奋力崛 起,以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快速致富为目 标,确立了“发展现代农业、开发旅游业、 培育工业、促进小岗和谐发展”的工作思 路,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小岗实际、具有 小岗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全村基本上建起了新房,电话、手机、无线数字电 视、自来水、冰箱、摩托车等已进入大部分农家。
2019年小岗村实现人均纯收入6000元,远高于全
小岗村的现状就是中国中西部地区 农村的缩影
+ • 2019年10月13日15:40 经济参考报
+ 田野里的稻子翻滚着黄澄澄的波浪, 村里惟一的一条水泥马路上不时有汽车来 往穿梭。严宏昌比以往更忙了,作为30年 前“大包干”的18个带头人之一,他不时 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前来参观、调研、考 察的各色人群,还要不时地接受来自全国 各地各类媒体记者的采访。
Welcome!!
本组成员: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30年前的小岗村
现在的小村村舍俨然,道 路平整
小岗村基本情况
+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农业“大包干”的发源地,有“农 村改革第一村”的美誉,是中国十大名村之一。小岗村位 于安徽省凤阳东部,离县城40公里,辖26个村民组,849 户,3823人,土地面积8713亩,人均耕地面积2.28亩,村 民收入主要来源是种植业、家庭养殖业以及外出务工。
毛概 小岗村改革的发展

“‘大包干’始终得到邓小平、万里等领导同志的 热情呵护和坚定支持,否则我的命可能在26年前就 没了!”26年后的今天,当时的生产队长、“大包 干”带头人之一严俊昌对伟人的钦佩与感激之情仍溢 于言表。“对全国农民来说,真是幸亏有了邓小平。” 现任小岗村村委会主任、年近40岁的严德友说: “我为父辈们逢上这样伟大杰出的领导人感到庆幸。 是小平爷爷挽救了社会主义命运,从文化大革命的灾 难性后果中挽救了中国。小平爷爷顺应时代潮流、反 映民心、顺应民意,正确解决了时代提出的问题
+ 人口:108户人家,476人 + 人均年收入:4000元 + 第一产业:粮食、葡萄、养殖 + 第三产业:外出打工、旅游公司、养殖小区。 + 工业:一个电缆厂、一个面粉厂将陆续建成投产业,
张家港长江村的汽车配件厂将搬迁到小岗。
+ 1978年复,安徽大旱,这年夏收分麦子,凤阳
县小岗村每个劳动力才分到3.5公斤。全队18 户,只有2户没讨过饭。 + 队里严国昌等几个老人找到生产队长严俊昌商 量:再这样下去不行了,得想想办法。办法就 是不吃大锅饭! + 副队长严宏昌再也不想出去要饭了。1978年秋 天,严宏昌联合18户人家搞了大包干。“我豁 出去了,要是我被抓起来,村上人会养活你们 娘几个儿的。”他很悲壮地对自己的婆娘说。
1979年秋收,小岗村的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1.8 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 跃升为400元,震惊四邻。这一变化不仅结束了小 岗村20多年吃“救济粮”的历史,而且上缴国家粮 食3200多公斤。小岗的成功使周边群众纷纷仿效, “大包干”如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了中国农村大地。 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视察小岗,并对小岗村作出 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
安徽凤阳小岗村——中国的真正的发展

四、小岗村的发展
•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有“中国十 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以前却 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 • 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 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 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 改革开放的序幕; • 2004年,时代先锋,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 部沈浩同志到小岗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带领全 体党员、民众进行新的创业,小岗村又获得了飞 跃式的发展;
我们所在受到的启示
• 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这种敢为人先, 想前人所不敢想,做前人所不敢做的胆 魄; • 面对困难和问题,面对机遇和挑战,面 对新形势和新任务,能够正确的做出正 确选择;
我们所在受到的启示
• 解放思想,创新实践,不以无所作为的 理念来干事; • 杜绝安逸不思进取 ; • 爱祖国但不能包庇时代的错误。
二、大包干——十八位农民的抉择
• 那个夜晚,一张皱巴巴的白纸上,清清楚 楚地印上了十八个红手印。那个夜晚,以 十八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红手印为证, 以十八个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 庄稼汉子的心愿为证。 • 那个夜晚,从小岗村射出了十八支响箭, 放飞了十八颗五光十色的火球,开启了九 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又一个崭新的黎明。
十八个红手印
——安徽凤阳小岗村 安徽凤阳小岗村
一、时代背景
• 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百废待兴; • 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 “三靠村”; • 中国大的格局稳定,但发展方式未固 定,处于混乱当中; • 部分农民渴望一个政策能够稳定自己 的生活。
一、时代背景——文化大革命
• 全世界人民心中最红 • 毛主席的亲密战友, 最红的红太阳,伟大 我们最最最最敬爱的 的导师,伟大的领袖, 林副统帅,永远健康, 永远健康,永远健康。 伟大的统帅,伟大的 舵手,我们最最最最 • 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 敬爱的毛主席,万寿 亲 无疆,万寿无疆,万 寿无疆。
小岗村: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老路”

小岗村: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老路”小岗村: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老路”陈窗曾德方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主要生产粮食,原来是一个很穷的小村子。
户不满百,人只有三百七十多人。
1978年,他们因为带头搞了土地“承包”(大包干),便成了农村致富的典型。
有些人,甚至把它说成是“闯出一条拯救中国农村经济”的“新路”。
然而,熟悉内情的人却认为,小岗村搞的“承包”,尽管土地是公有,但从一家一户的经济模式来说,实际上仍然是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的“老路”。
农民走这条“老路”,只能不断走向两极分化,并不能达到共同富裕。
现在,小岗村的“承包户,已经推广到全国农村,而且“包”字进城,已经推广到城市的诸多领域。
自然,要搞清楚小岗村这条“新路”,还得从小岗村来考察。
小岗村位于淮河中游东南,离淮河约20公里左右。
据史料记载,小岗村及其所在地凤阳县,古时候就比较富庶,当时曾有这样的谚语:“走千走万,抵不上淮河两岸”。
可是,自从1194年黄水夺淮之后,由于淮河的入海通道被淤塞,小岗村及其所在的凤阳县,也就水旱灾害连年不断,以致农业衰敝,民不聊生。
就在这灾害频仍、饿殍遍野的1328年(元64年),被称为农民皇帝的朱元璋,在凤阳县一家贫苦农民家里诞生了。
朱元璋从小就征受苦难,曾给地主放过牛,种过田,还当过和尚。
后来,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帝国。
照理说,农民起义的胜利,应当使农民美好的愿望得到满足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
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不仅没有解决农民的水旱灾害问题,而且还是连年不断给凤阳人、包括小岗村人带来深重的灾难。
农民由于一家一户分散搞单干,抵抗不了天灾人祸,只好背井离乡,外出逃荒。
他们一边打着花鼓,一边含着眼泪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农民日夜盼望能摆脱这种苦难生活的煎熬,可是直盼到1949年,小岗村农民才和全国人民一样,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当上了新中国的主人。
从小岗村说起课件

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小岗村的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表明发 展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和实际需
要。
小岗村的成功经验表明,发展需 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 创造力,不断推动改革和创新。
小岗村的发展经验还表明,发展 必须重视可持续性和公平性,推 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
04
小岗村的未来展望
面临的挑战
01
02
0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4
经济结构单一
小岗村目前的产业结构主要以 农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抗
风险能力较弱。
人才流失
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小岗 村的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缺乏高素养人才。
基础设施落后
小岗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 后,如交通、通讯、水利等方
面有待改良。
生态环境压力大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小岗村的生态环境面临较大 压力,需要加强环境保护。
村民以浑厚、勤劳、创新的精 神著称,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 的代表。
小岗村的传统艺术和文化活动 也独具特色,如舞龙、舞狮、 剪纸等民间艺术情势。
02
小岗村的改革历程
改革前的困境
01
02
03
食粮产量低下
小岗村在改革前面临着严 重的食粮短缺问题,农民 的食粮产量无法满足基本 生活需求。
集体经济困境
当时实行的集体经济制度 使得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未来的发展方向
推动农业现代化
通过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 经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
产品附加值。
发展乡村旅游
利用小岗村的文化和自然资源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经济多 元化。
小岗村

小岗村小岗村由两个自然庄组成,位于安徽凤阳县东部,隶属小溪河镇,距京沪铁路5公里,距省道307线7公里,距明光、临淮两个淮河航运码头均20公里。
现有90户人家、373人、劳动力180人;耕地面积1600亩,人均耕地4.29亩。
其中承包耕地面积1070亩。
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代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
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的不长时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20年来,小岗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奋斗,不断创业,农民生活水平和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向小康迈进,1997年,小岗村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万斤增加到120万斤,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22 元增加到2500元,分别增加了39倍和112倍。
彩电、冰箱、摩托车等高档生活用品已进入家庭,楼房、平房、瓦房代替了过去的茅草屋,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程控电话已开通,道路绿化及村庄建设按现代化新农村的模式进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不断发生变化。
为重振"大包干"雄风,加快小岗村经济发展,小岗村全面加强了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小岗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凤阳县委、县政府为小岗村制定了十分宽松的招商引资政策,并决定把小岗村作为观光农业旅游景区进行规划建设。
按照文明村的要求,目前已制订了村庄综合规划,兴建了通往小岗村的柏油路和村内水泥路,在村内全面实施了改水、改厕和绿化、美化工程,建起了大包干陈列室、村民图书阅览室、档案室、卫生室、广播电视室、农民科技文化学校和一座含幼儿园的完全小学。
参观安徽凤阳小岗村收获与感受知乎文章

参观安徽凤阳小岗村收获与感受知乎文章参观安徽凤阳小岗村收获与感受近日,我参观了安徽凤阳小岗村,这次经历令我对农村发展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在小岗村的参观中,我亲眼目睹了这个贫困山村的蝶变,也感受到了农民们顽强的进取精神和奋斗的力量。
首先,凤阳小岗村的发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进入小岗村,我看到了一片绿色的田野,五谷丰登。
通过采访农民,我得知他们在发展农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他们引进了先进农业技术,种植了高效的优质农作物,同时采用了科学的种植管理,取得了丰硕的农产品收成。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与高效化发展。
其次,凤阳小岗村的精神风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岗村的农民们勤劳、勇敢,他们面对贫困和困境,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他们通过勤劳致富,不仅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条件,也为整个村庄带来了繁荣。
在小岗村,我看到了他们甘于奉献的精神,他们乐观向上、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彰显了农民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也是小岗村能够取得巨大变化的关键所在。
最后,参观凤阳小岗村给我带来了教育的启示。
我认识到,教育对改变一个地区的发展和走出贫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岗村注重教育,不仅在农村小学方面加大了投入,提升了教学质量,还鼓励农民返乡创业,致力于培养人才。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教育的力量,才能为农村儿童提供更广阔的未来,也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综上所述,参观安徽凤阳小岗村让我深刻领悟到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引进先进科技、培育农民精神风貌、重视教育等方面的努力,小岗村成功实现了农村的蝶变,展示了农村振兴的榜样。
我相信,在全国各地的努力下,中国的农村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小岗村-1978-2008

小岗村的故事1978-20081977年,铁道部部长万里调任安徽省委书记,在解决领导班子问题之后,接到许多县市要求调拨粮食的报告,反映逃荒要反的人之多,事态之急,火烧眉毛。
于是亲自到农村调查。
路上见到只穿了一件空心棉袄的人挑了一幅胆子走累了再路边休息,上前谈话。
万里问他有什么要求,他拍拍肚皮说“没别的要求,能填饱肚皮就行”。
万里说这个要求太低了,问他还有没有别的要求,农民拍拍肚皮说:“里面少装点红薯干子!”。
万里听说安徽有个以讨饭闻名的花鼓之乡凤阳县,在贫困地区中有一定代表性。
万里就把这个县作为调研的重点。
在凤阳县的铁路沿线,他亲眼看到蓬头垢面拖儿带女的农民,成群结队的,争先恐后的扒车外流。
他忍不住对当地领导发火:“禁止人家去要饭,你们也要想想办法让大家吃饱饭呀!”有人说:“这里的农民有讨饭的习惯。
”万里停了,很气愤的说:“我没听说过,讨饭还有什么习惯!我们的农民是勤劳的,是能吃苦的,是要脸面的,我就不相信有粮食吃,有饺子吃,谁还愿意去讨饭!重量是的农民饿肚子,这说明我们的政策不对头!”一、分田到户为了能够在大旱之年吃饱饭,不再出去讨饭,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副队长严俊昌,会计严立学等18人一起,决定分田到户。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保证每户完成全年上缴和公粮,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
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这种破釜沉舟、义无反顾,是在“改革”,他们只是不愿再像过去那样生活了。
他们只是为了不再去流浪!他们只是为了不再去乞讨!他们只是为了不再被饿死。
1979年,小岗村农业取得了丰收,粮食产量13.2万斤,是过去5年产量的总和。
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22元提高到371元。
小岗由“三靠村”“讨饭村”变成了全县的冒尖村。
但是,这样搞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中央台的广播天天在批判分田到组是走资本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