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简介
凤阳县城发展概念规划简介

凤阳县城发展概念规划简介一、规划范围本概念规划范围是凤阳县城及周边相关区域,包括凤阳县城区、新开发的板桥工业区、将要开发的东湖湿地,规划范围总面积约为160平方公里,相关研究范围为县域1949.5平方公里。
二、经济发展概念规划(一)经济发展策略依据对核心资源、核心竞争力、发展趋势的分析,凤阳经济发展由三大主题构成:(1)工业化主题----――建设中国玻璃工业城依托矿产资源优势,推进“千亿硅”项目进展,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建设中国玻璃城,形成核心竞争力,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通过工业化提高人们的收入、增加就业岗位,吸引人口向城镇、向县城集聚。
(2)生态化主题----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旅游业依托相对封闭的自然生态单元,发展高品质的生态农业、文化观光休闲旅游业,建设“凤阳绿谷”、绿色凤阳。
(3)品牌化主题----强化竞争力围绕工业化与生态化主题,打造高端品牌,强化凤阳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县域产业格局依据凤阳山水城格局与城镇、产业发展趋势,凤阳的城镇与产业格局是:北部县城及周边与京沪铁路沿线以发展工业、城镇、历史文化旅游为主;南部“凤阳绿谷”及周边以自然生态、绿色农业与旅游为主;西部以发展小城镇、建材工业为主;东部、中部以发展粮食生产与高效农业为主。
良好的交通网络、绿化网络以及河流将以上各个发展区连接起来,农村人口进一步向北部县城地带集聚,未来全县人口的一半以上将生活在县城及周边区域。
● 北部――建设新城区、改造老城区。
建设北部工业走廊,包括门台、临淮工业园区、板桥工业园区。
将中都城、钟离城、明皇陵作为一个整体发展历史文化旅游。
建设中华农业文明园。
发展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
● 南部――开展自然生态旅游,发展“凤阳绿谷”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
● 西部――优化建材工业,发展其他加工业。
搞好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
● 中部与东部――发展粮食生产高效农业,搞好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
三、社会发展概念规划(一)镇的建设(1)依托交通走廊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城镇,促进小城镇从数量向质量转变。
安徽凤阳明皇陵简介

安徽凤阳明皇陵简介安徽凤阳明皇陵位于安徽省凤阳县西北方向,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于唐代中期所建,在明、清等历代不断修缮的陵墓。
该陵墓坐落于凤阳县城南部的羊山上,地理位置优越,周围被山环绕,森林茂密,让人感到神秘和庄严。
凤阳明皇陵系唐代第二代皇帝李治和第三代皇帝武则天联合修建,范围十分广泛,总面积为6.5平方公里。
陵墓由墓道、前宫、中宫、后宫、祭陵台等部分组成。
墓道长350米,宽7米,高4米,中宫面积为3000平方米,后宫则为900平方米,宫殿之间相互独立,各自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结构。
陵墓建造时采用了当时的最先进的技术和工程,使其具备了高度的地质稳定性和保护性。
明代对凤阳明皇陵进行深度修缮,并且加盖了宫殿等建筑物,做到了和谐统一的陵墓风格。
明代所保留下来的宫殿、祭陵台、墓主、东西厢房等建筑物,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唐代陵墓的原始面貌。
凤阳明皇陵不仅是一个政治权力的象征,更是一个文化遗产的象征。
除了唐代文化的影响,陵墓的建筑风格和结构也受到了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
陵墓中的雕刻、绘画和文物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创造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质特性的改变,凤阳明皇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现在,凤阳明皇陵面临着各种问题,如破损和腐蚀的雕刻和建筑物等。
为了保护和古陵墓的遗产,当地政府启动了一个全面修缮计划,并推进创新科技的应用,以确保遗产能够得到最好的保护和维护。
凤阳明皇陵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一页,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代表了中华文明的遗产,体现了唐代文化的智慧和创造力。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关注,凤阳明皇陵的价值和重要性也将得到更深入的挖掘和发掘。
城西中心小学简介

凤阳县城西中心小学简介凤阳县城西中心小学坐落在凤阳县府城镇,凤淮路南侧,交通便捷。
学校始建于1949年,至今已走过近70年的风雨历程。
2010年学校新辟校址,新征土地78亩,发展初具规模。
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三期工程即将开工建设。
优雅的办学环境,完备的教学设施,团结向上、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使城西中心小学成为凤阳城区小学教育一扇窗口。
全校占地面积近100亩,学校现有教职工129人,专任教师128人,管理人员1人,其中45周岁以下教师60人,小学高级职称70人,中级初职称58人,具有本科学历30人,专科学历60人。
中心校本部现有19个班级,在校学生1100人。
下辖6所村级小学,在学校生1500人,下辖一所公办幼儿园和18所民办幼儿园。
多年来,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创设和谐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办学理念。
以改革发展为主题,以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研创新为动力,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育人目标。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人,使学校成为教育科研的实验基地,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我校确立了“创办凤阳县最有吸引力的学校”这一目标。
以李治国为校长的新一届校领导班子团结奋进,勇于创新。
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创新。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狠抓干部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坚持科研兴校,从严治校的原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我校拥有一支爱岗敬业、拼搏奉献的教师队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各项工作得到扎实有序的开展。
在凤阳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在县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怀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得到了加强。
学校教学成绩得到大幅度提高,各种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
学校先后获得:滁州市“留守儿童之家”示范学校,滁州市德育示范学校,县先进单位、县级文明单位、省读书活动组织优秀奖、县先进工会等荣誉称号。
展望未来,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强化管理,加快发展,树立形象,再创业绩。
学校简介

实验小学简介凤阳县实验小学创建于1908年,是一所百年老校,后经过多次更名最终于1972年秋定名为凤阳县实验小学,是滁州市和凤阳县教学研究和实验基地。
蜂劳蜜溢香,人勤春来早。
叶美迎朝阳,花开香四方。
教育结硕果,特色育新苗。
百年来,敬业奉献的实小人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秉承“做一片美的叶子”的校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成功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不断艰苦奋斗,先后获得“安徽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性学校”、“滁州市特色示范学校”、省级“优秀少先大队”、教育部表彰的全部“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等荣誉。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实验小学团队德育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推进“书苑飘香——读传统文化,阅经典书籍,满园沁香;凤画流韵——习凤画瑰宝,练丹青妙手,凤韵悠长;鼓娃朝阳——承花鼓特色,赏舞蹈翩翩,曲阳四方”办学特色,先后组建了拥有200人的花鼓队和合唱队,两支篮球队,推行大课间活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艺术节师生彰显风采,2013年5月,滁州市第二届大文化小舞台合唱比赛荣获特等奖;同年11月滁州市第十四届中小学文艺汇演获得第一名;凤阳县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得团体总分第八名;2014年4月,凤阳县首届教职工经典诵读比赛获得一等奖等。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为了彻底解决大班额和家长择校问题,2015年9月,凤阳县教体局决定成立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集团下辖3校1园。
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设立在原城西中心小学,该校坐落于府城镇云济路180号,始建于1949年。
学校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7638平方米,投资1200万元,三栋教学楼、科技楼、塑胶运动场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
拥有计算机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实验室、留守儿童室、体育器材室等九大功能室。
该校现有31个班,学生1350名,教师61名,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8名,市级骨干教师4名,教坛新星3名。
完善的教学设施、优雅的教学环境、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使实验小学总校成为凤阳城区小学教育的一面窗口。
安徽凤阳硅工业园简介

安徽凤阳硅工业园简介安徽凤阳硅工业园位于凤阳县板桥镇境内,距凤阳县城东北约16公里;规划占地20平方公里,2009年12月31日省政府批准筹建面积9平方公里。
园区坐落于南(京)洛(阳)高速公路凤阳出口处,京浦铁路和省道307线穿区而过,内有淮河黄金水道,即将建成的凤阳港将有17个泊位,年吞吐量800万吨。
凤阳县硅工业园是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的千亿元硅(玻璃)产业基地。
园区现有八家企业入驻,分别是:1、浙江光宇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的安徽凤阳浮法玻璃有限公司,占地540亩,第一条日熔600吨级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已建成投产,第二条日熔700吨的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09年5月份动工兴建,预计2010年6月18日建成投产; 2、广东晶源矿业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的安徽晶源太阳能材料有限公司,占地150亩,生产太阳能超薄玻璃材料超纯石英砂,2009年11月8日投产,一期二条生产线2010年5月初投产;3、浙江金华宝隆集团投资13.5亿元的凤阳县金华工业园,其中凤阳鸿运港务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建设的凤阳港,占地486亩,砼工程全部结束,6月2日放水适航运,预计6底可以运营使用;4、由福建漳平市正盛化工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安徽凤阳赛吉元无机材料有限公司,占地210亩,项目总投资7.5亿元,建三条年产6万吨白炭黑生产线及配套的水玻璃炉窑生产线,产品主要用于化工、橡胶、医药等领域。
2009年6月22日动工兴建,第一条生产线2010年4月28日试生产; 5、江苏无锡投资11.6亿元兴建的安徽凤阳确成硅化学有限公司,占地500亩,年产40万吨硅酸钠、20万吨“白碳黑”生产线项目,2009年6月28日举行了开工典礼,现正在动工兴建;6、安徽省台湾玻璃有限公司,预计征地860亩,第一期投资0.8亿美元,正在征地中;7、中盛投资的灯饰产业园,征地260亩,投资2.5亿人民币,已完成征地工作,五月六日动工建设;8、安徽省凤阳县盛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用地80亩的粮食加工储运企业等。
凤阳旅游简介

凤阳旅游简介凤阳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
蒙大自然厚爱,馈赠给凤阳一方名山胜水,孕育了内涵厚重的淮河文化,哺育了一代农民皇帝朱元璋,造就了“敢为天下先”的小岗人,凤阳也因此以“帝王之乡”、“花鼓之乡”、“改革之乡”、“石英之乡”和“曲艺之乡”享誉海内外。
凤阳是历史文化名城,2005年被评为“全省旅游经济强县”,2006年被评为“一生中要去的‘66个文化旅游大县’之一”,2007年被评为“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
凤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拥有明代第一都——明中都城;明代第一陵——明皇陵;华夏第一谯楼——明中都鼓楼;皇家第一寺——龙兴寺;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享有“东方芭蕾”之美誉,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凤阳花鼓;工艺独特,色彩丰富,寓意深刻的凤阳“凤画”等。
凤阳山水灵秀,自然景观奇特优美,有峡谷幽深,沟壑纵横,石林、石峰各显其态、变化万千的AAAA级旅游景区——狼巷迷谷;被专家誉为“江北第一洞”的AAA级旅游景区——韭山洞;水域宽阔,水体洁净的卧牛湖。
凤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珠联璧合,是人们寻幽探古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凤阳旅游景区分布可分为三大板块南部自然景区——凤阳山风景区凤阳山风景区位于凤阳县城南30公里处,包括AAAA 级旅游景区狼巷迷谷景区、AAA级旅游景区韭山洞景区和卧牛湖景区,1993年被批准为韭山国家森林公园。
狼巷迷谷景区面积约9平方公里,分为古刹礼佛和迷谷探奇两大主题,有大小景点50余处。
禅窟寺是一座佛家寺庙,始建于汉武帝年间,北宋时期苏轼来此游玩,并挥毫题写了寺名。
狼巷迷谷地形奇特、沟壑纵横、明谷暗涧、沟沟相连、谷谷相通,人入其中仿佛置身于天然的神奇迷宫。
韭山洞因山暖多滋生野韭而得名,距今已有五亿年的地质历史,为喀斯特溶洞,全长一千四百七十二米,特点:深、大、险、奇、古,被专家誉为江北第一洞。
明太祖朱元璋初起义兵时,韭山洞就是其藏兵议事的地方。
由于生态环境好,每年六月初,景区内会出现大量6.5亿年前的桃花水母。
凤阳明皇陵简介

凤阳明皇陵简介
凤阳明皇陵位于中国南京市江宁区,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被誉为“明朝十三陵”之一。
凤阳明皇陵建于明成祖洪武六年(1373年),占地面积约为900亩,是明朝皇陵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凤阳明皇陵包括大门、碑亭、神道、墓主体和配殿等建筑,其中墓主体由前殿、中殿和后殿构成,每殿均有石狮和石马护卫。
墓主体高达46米,是明朝皇陵中高度最高的一座。
墓门上方悬挂着“皇陵”两个大字,门前有两座石狮,门后有两座石马,寓意着守护皇陵的重要性。
凤阳明皇陵以其雄伟壮观的建筑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同时,该陵墓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1 -。
凤阳桥简介

凤阳桥简介
凤阳桥,又称青龙桥,明代石拱桥。
位于山东省博兴县曹王镇王海村东西街。
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全石结构,长8米,宽5米,高5米。
拱形3孔,由分水石至拱顶1.2米,分水石下尚露桥墩0.4米。
拱楣浅浮雕卷草图案,中心拱额浮雕獠牙瞠目兽头。
桥面平铺石板,两侧各置望柱6根,栏板5块,石鼓2个,中心两块栏板镌有题额,北曰凤阳桥,南为青龙街,并衬以双凤朝阳和二龙戏珠雕饰。
北侧其他4块栏板雕刻八仙过海图案,南侧其他4块栏板雕刻四季花卉图案。
望柱高90厘米,柱头原有猛兽、方灯等雕饰,现仅存方灯,其中一柱刻“明嘉靖岁在癸亥建志”铭记。
注:照片由博兴县水利局赵艳兵提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凤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是滁州市下辖的一个县,地处淮河中游南岸,北纬32°37′-33°03′、东经117°19′-117°57′之间。
北濒淮河与蚌埠市淮上区、五河县相望,东、南部与明光市、定远县毗连,西部和西北部与淮南市大通区、蚌埠市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接壤。
凤阳县东西长74.64千米,南北宽49.6千米,总面积1949.5平方千米,总人口为74.9万(2009年底),县人民政府驻府城镇西华路人民广场,全县辖14个镇、1个乡。
凤阳县是安徽历史文化名城,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大明王朝的国都,也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有中国花鼓之乡、中国帝王之乡、中国改革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石英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
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中文名称凤阳别名钟离、濠州、明中都、凤阳府所属地区安徽省滁州市政府驻地凤阳县西华路市民广场邮政区码233100面积1949.5平方公里方言中原官话信蚌片、局部江淮官话著名景点狼巷迷谷、明皇陵、明中都城、韭山洞、小岗村、龙兴寺、鼓楼火车站凤阳站、蚌埠南、蚌埠站、淮南东区划代码341126外文名称Fengyang行政区类别县下辖地区14镇1乡电话区号0550地理位置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人口64.49万人(2012年)气候条件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渐变的过渡带机场合肥新桥机场、南京禄口机场车牌代码皖M·6高等学府安徽科技学院、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展开内容目录•1地理环境•位置•地形•气候•2历史沿革•3行政区划•4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藏资源•电力资源•5交通•6政治•现任领导•政府机构•7人口•8经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9社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10旅游•凤阳八景•中都旅游•11凤阳特产•玛瑙白玉•御膳麻油•凤阳藤茶•龙兴御液•日月牌粉丝•梅鱼•梅市咸水鹅•12历史名人1地理环境位置凤阳县凤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下游南岸,北隔淮河与蚌埠市淮上区、五河县相望,东、南与明光市、定远县毗连,西部和西北部与淮南市大通区、蚌埠市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接壤。
地形凤阳县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区,中部为倾降平缓的岗丘,北部为沿淮冲积平原。
海拔一般为15-17米。
境内最大湖泊是花园湖,正常水位下湖面约30平方千米。
最高山峰为狼窝山,海拔340.3米。
淮河流经县境北部52.5千米,其它主要河流有小溪河、板桥河、濠河、天河、窑河,均由南向北注入淮河。
气候境内处于中国东部湿润季风区内,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淮河以北属于暖温带,这样两种气候之间除地理位置上有一河之隔外,并无截然不同的界线。
处在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渐变的过渡带内,在气候上就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点,其表现为终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同季,干冷同期,无霜期较长,但雨量季节分配不均且略显不足。
年平均气温14.9℃,年降雨量904.4毫米,年蒸发量1609.7毫米。
2历史沿革凤阳禅窟寺凤阳古为淮夷之地,春秋时,在今临淮镇附近建钟离子国,并筑钟离城。
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楚攻占钟离城,钟离属楚。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钟离城又被吴王僚夺去。
越王勾践灭吴后,钟离城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2年)楚灭越,钟离城又属楚。
秦统一中国后,钟离城属九江郡。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正式设立钟离县(治临淮关)。
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改九江郡为淮南国,钟离县为淮南国的领地。
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平定吴楚7国之乱,杀淮南王刘安,改淮南国为九江郡,钟离县仍属其管辖。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后,改九江郡为延平郡,将钟离县改为蚕富县。
东汉建武元年(25年)改称钟离侯国,后又称钟离县,仍属九江郡。
三国时,钟离县属魏。
西晋时,属淮南郡。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分九江郡(治今寿县)设钟离郡(治临淮关)。
义熙元年(405年),钟离郡改属徐州(治临淮关)。
刘宋泰始七年(471年),钟离郡属南兖州。
元徽元年(473年),属北徐州(治临淮关)。
梁太清三年(549年)正月,入东魏,改北徐州为楚州(治临淮关),钟离郡属之。
东魏武定八年(550年)五月,地入北齐,改楚州为西楚州(治临淮关),钟离郡属西楚州。
北齐武平四年九月壬申,入陈朝,改西楚州为北徐州(治临淮关),钟离郡属北徐州。
陈太建十一年(579年),地入北周,复改北徐州为西楚州。
宣政元年(578年)六月,改西楚州为豪州(治临淮关),钟离郡先后属西楚州、豪州。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钟离郡。
隋大业三年,改豪州为钟离郡。
隋末,为杜伏威的属地,改钟离郡为豪州。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杜伏威降唐后,钟离县属淮南道豪州。
天宝元年(742年)改豪州为钟离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名豪州。
唐元和三年(808年)改豪河为濠河,改豪州为濠州。
凤阳卧牛湖北宋时,钟离县初隶淮南路,后属淮南西路濠州。
南宋时由于金兵常南下在濠州一带骚扰,开禧二年(1206年)曾一度把州治迁往定远。
元朝时,钟离县隶河南行中书省安丰路濠州安抚司。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为临濠府(治临淮关),二十八年复为濠州。
至正十二年二月(1352年)郭子兴领导农民军占领濠州,至正十三年又被张士诚夺去。
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打败张士诚,濠州又为朱元璋所有。
次年,朱元璋改濠州为临濠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钟离县为中立县,同时在濠州西南凤凰山南麓建中都。
洪武三年因县城北临淮河,将中立县改为临淮县,这是临淮地名之始。
洪武六年临濠府改为中立府,洪武七年中立府改名凤阳府,府治迁往新城(即今府城),同时割临淮县的太平、清洛、广德、永丰4乡设凤阳县,洪武十九年将虹县(今五河、泗县一带)南8都并入凤阳县。
据《明一统志》记载,凤阳因在凤凰山之阳,故名。
自洪武七年至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今凤阳县境内为凤阳府治和凤阳、临淮二县地。
凤阳府,明初直属中书省,永乐元年(1403年)改属南直隶。
清顺治二年(1645年)凤阳府改属江南省,康熙元年(1663年)改属安徽省。
乾隆十九年(1754年)将临淮县并入凤阳县。
乾隆二十年,凤阳县属安徽省皖北道(治府城)凤阳府。
辛亥革命后,取消府的建制,凤阳县直属安徽省。
民国3年(1914年)设淮泗道(治府城)。
民国21年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专区,凤阳县属第四专区。
民国27年2月,府城被日军占领,汉奸倪道烺在蚌埠组织“安徽省维新政府”,凤阳县直属伪省府管辖,伪凤阳县政府设在蚌埠。
民国29年“安徽省维新政府”改为“安徽省政府”后,设8个行政督察区,凤阳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凤阳古城抗战时期,府城、临淮关等城镇虽被日军占领,但在广大的农村和山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定凤怀县、凤定嘉县、盱凤嘉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斗争。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占据府城、临淮关等城镇,并向淮南津浦路西解放区发动进攻。
民国35年8月,定凤怀县党政机关,除留少数武装工作人员坚持游击战争外,全部北撤,定凤怀、凤定嘉、盱凤嘉等县政府先后撤销。
民国36年元旦,蚌埠正式设市,从此蚌埠从凤阳分离出去,府城镇再次作为凤阳县城(民国27年2月至民国36年元旦凤阳县城为蚌埠镇,即今蚌埠市蚌山区)。
民国37年,定凤怀县政府重新成立,民国38年1月16日,凤阳解放,2月,定凤怀县政府撤销,凤阳县人民政府成立,凤阳县属江淮第四专员公署,4月改属定远专区,7月改属滁县专区。
1956年,宿县、滁县两专区合并成蚌埠专区,凤阳县属蚌埠专区。
1961年,蚌埠专区分为滁县、宿县两专区,凤阳县属滁县专区。
1992年底,滁州市(地级)成立,凤阳县改属安徽省滁州市。
3行政区划古凤阳府治所1949年10月,凤阳县政区划分为1个市、9个区、58个乡镇。
其后,几经撤区并乡、复区分乡,2005年,凤阳县有26个乡镇。
2007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2008年合并行政村,至2010年,凤阳县划分为1个乡、14个镇、3个省级工业园区:府城镇、临淮关镇、武店镇、刘府镇、西泉镇、大庙镇、殷涧镇、总铺镇、红心镇、板桥镇、大溪河镇、小溪河镇、官塘镇、枣巷镇、黄湾乡、凤阳县工业园区、凤阳硅工业园区和凤宁现代产业园,其中府城镇、临淮关镇为标准建制镇,凤阳县工业园区设在府城镇门台地区,凤阳硅工业园区设在板桥镇境内(南洛高速公路出口处),凤宁现代产业园与县硅工业园相连。
凤阳县共有198个行政村,26个社区。
4资源土地资源凤阳地形北低南高,自北向南呈三级阶梯逐级抬升,海拔12-340米,总倾斜度1/600。
地貌为北部平原、中部高岗丘陵、南部浅山三种类型。
据1984年土壤普查资料:土地总面积292.43万亩。
其中:耕地157.5万亩,宜林丘陵岗地58.4万亩其中林地27.4万亩、草地18.3万亩,水域24.03万亩,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9.9万亩,未利用待进一步开发土地12.8万亩。
水资源凤阳县风光(3)凤阳年均降水量在840-920毫米之间。
年内分布:3-5月占21%;6-8月占52%;9-11月占17%;12月和1、2月占10%。
境内有淮河、濠河、小溪河、板桥河、窑河、天河等8条河流,总长325.3公里,年均过境水量264.78亿立方米,其中淮河262亿立方米。
流域总面积1749平方公里。
凤阳县有鹿塘、官沟、凤阳山、燃灯寺四座中型水库和花园湖、月明湖、方丘湖、老塘湖四面湖泊,总库容2.65亿立方米;小型水库134座和塘坝总库容6491立方米;建有固定机电排灌站155处,装机129台套、2.75万千瓦,基本形成了引、蓄、提、防、排相结合的水利格局。
较好的水资源和水利设施,不仅使农业生产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65%以上,而且促进了水产业发展。
凤阳每年各种水产品产量达3万吨以上,尤其是花园湖螃蟹个大味美,畅销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和江浙以及港澳地区。
矿藏资源凤阳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的有石灰石、石英石、大理石、蛭石、石棉、白云石、金、银、铜、铁、锰、钼、锌等矿种达26种,其中石灰石、石英石远景储量分别为100亿吨和50亿吨,储量、品位均居华东地区之首。
凤阳县从事“两石”开采、加工、经营的企业300多家,年产各种型号石英砂500万吨、水泥300万吨。
电力资源凤阳靠近能源大市淮南和淮北市,县内完成了城乡农村电网和城市电网改造,境内建有城西、西泉等四座110千伏安变电所,建立一批企业供电专用线路,基本上满足凤阳县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
截止2011年,正在积极筹备利用“西气东输”管道经过本地的条件,抓紧实施天然气项目工程。
2005年度供电量为6.579亿千瓦时,居蚌埠市、滁州市所辖各县供电量之首。
5交通凤阳县公路、铁路、航运四通八达,合徐、南洛高速公路和京沪、淮南铁路穿境而过,京沪高铁蚌埠南站距县城仅6公里,合蚌铁路客运专线、蚌淮高速凤阳段已建成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