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凤阳历史文化——凤阳民风民俗介绍
安徽滁州凤阳县----古称钟离,凤阳因在凤凰山之阳,故名

安徽滁州凤阳县----古称钟离,凤阳因在凤凰山之阳,故名凤阳县隶属于安徽省滁州市,总面积1949平方千米,总人口为76万。
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也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发源地。
凤阳有中国花鼓之乡、中国改革之乡等称号。
一、历史沿革1、春秋钟离国,在今县东北临淮镇。
秦置钟离县,属九江郡。
三国魏属淮南郡。
东晋安帝时置钟离郡,改钟离县为燕县,为郡治。
2、南朝宋明帝时置徐州。
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改徐州为楚州,北齐文宣帝时改楚州为西楚州,改燕县复为钟离县。
南朝陈改西楚州为北徐州。
北周复改为西楚州。
3、隋开皇二年(582年)改西楚州为濠州,废钟离郡。
大业初又改濠州为钟离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又改为濠州。
4、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改为临濠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为中都,改钟离县为中立县;三年改为临淮县,六年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次年又改为凤阳府,析临淮县地置凤阳县为府治,治今府城镇。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省临淮县并入凤阳县。
5、1912年废府。
1914年为淮泗道尹驻地。
1927年直属安徽省。
6、1949年属皖北行署区滁县专区,1952年属安徽省滁县专区。
1956年属蚌埠专区。
1961年复属滁县专区(1971年改地区)。
1992年属滁州市。
二、地名来历明洪武七年(1374),朱元璋将中立府改名凤阳府,府治迁往新城(即今府城),同时割临淮县的太平、清洛、广德、永丰4乡设凤阳县。
《明一统志》:凤阳因在凤凰山之阳,故名。
三、风景名胜1、狼巷迷谷风景区。
位于安徽凤阳县城东南30公里处,景区分为古刹礼佛和迷谷探奇两大主题。
2、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
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凤阳县东部28公里处,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搞起了“大包干”,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3、韭山洞。
位于凤阳县城南韭山国家森林公园内,距离县城30公里,为喀斯特溶洞,全长1472米,其特点是深、大、险、奇、古,被专家誉为江北第一洞。
凤阳鼓楼的历史故事

凤阳鼓楼的历史故事
凤阳鼓楼位于中国安徽省凤阳县城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故事。
传说在明朝嘉靖年间,凤阳县城陷入了连年的旱灾,百姓们生活困苦。
县官们决定祭天祈雨,但一直没有效果。
一天,一位从乡间归来的农民告诉县官,他梦见自己在野外看到了一只盘旋在梧桐树上的凤凰,随后追随凤凰来到了县城,在凤凰落脚的地方挖了一个洞,破土而出了泉水,县城立刻恢复了生机。
县官们听后,认为这是神灵的示下,决定在凤凰出现的地方建造一座鼓楼,以作为祈雨的象征。
于是,他们在那个泉水涌出的地方修建了鼓楼,命名为凤阳鼓楼。
凤阳鼓楼最初是用于打鼓来宣告祈雨的活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鼓楼逐渐成为了凤阳县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了百姓们聚会、交流和庆祝节日的场所。
历史上,凤阳鼓楼也曾多次遭到破坏和重建。
特别是在清朝咸丰年间,鼓楼曾被一场大火烧毁,后来由县官和百姓们联合修复。
如今的凤阳鼓楼是在上世纪70年代进行的一次全面修复
后所展现出来的。
凤阳鼓楼的历史故事令人感到敬畏和钦佩,它见证了凤阳人民的辛勤努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同时,它也是凤阳县城的象征,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座精神丰碑。
凤阳花鼓名词解释

凤阳花鼓名词解释
凤阳花鼓是中国安徽省六安市凤阳县的一种地方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也是凤阳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凤阳花鼓作为一种表演形式,结合了戏剧、歌舞、音乐等元素,以故事情节为基础,通过人物扮演、唱和击鼓等方式展示。
凤阳花鼓的名字源于鼓手手持的花鼓,用以伴
奏和打鼓节奏。
在演出过程中,演员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戏服,在舞台
上表演动作矫健、婉转优美的舞蹈,并结合唱腔和打鼓声音,传达情
感和故事情节。
凤阳花鼓具有较长的历史,是凤阳县当地人民的文化
传统和艺术表达方式,也吸引了外界的关注和欣赏。
安徽民俗之凤阳花鼓

安徽民俗之凤阳花鼓杨明 P1*******一、摘要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凤阳花鼓起源于凤阳府临淮县(今凤阳县东部)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随后日臻完善,流传至今依然鲜活的存在于民众之中,并且愈加焕发出生命力。
本文以凤阳地区花鼓为中心,首先通过对凤阳花鼓传承与发展的介绍,简要缕清其历史发展的形态流变;然后从凤阳花鼓的多种存在形式加以介绍当今存在的现状;最后,通过对凤阳花鼓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此类民俗在当今时代传承与保护所遇到的困难,并在此基础上试图提出一点思考和建议,以期对传统民俗凤阳花鼓的传承和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凤阳花鼓、民俗、传承、发展二、正文<一>凤阳花鼓的起源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徙江南巨户到凤阳府。
由于凤阳府地区人口激增,灾荒也不断,导致这些迁徙的江南巨户希望回到江南,但朱元璋严禁他们离开凤阳府,所以他们想出了假扮卖艺、以打花鼓唱曲为生的方式离开凤阳府。
又因明清两代,由于凤阳府(今皖北地区)一带是“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的长年灾区,每年秋后都有成群结队的妇女外出卖唱乞讨。
同时也有身背花鼓流落各地卖唱的职业艺人。
明末流传范围继续扩大,表演盛况空前。
清末,凤阳花鼓流传更广,有的甚至漂洋过海到东南亚一带活动。
乾隆年间,有人将二人演唱的凤阳花鼓改编为凤阳花鼓歌舞,在宫廷中为皇帝演出。
乾隆年间编纂的《霓裳续谱》一书中就收录了《花鼓献瑞》、《鼓乐呈祥》等歌舞节目。
到了本世纪三十年代,凤阳花鼓在唱片中广为流传。
上海的“百代”、“得胜”、“大中华”等唱片公司制作了大批凤阳花鼓唱片。
在解放后摄制的《大路》、《拉郎配》、《巨澜》、《鼓乡春晓》等影片中,均出现过凤阳花鼓的表演场面。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变化。
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自娱自乐的工具。
凤阳饮食文化概论

凤阳的味道作者:韩昌满、喻杨杨指导老师:吴晓伟内容摘要:凤阳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凤阳饮食文化不断发展传承,逐渐成为屹立在皖中地区的一个璀璨星光。
凤阳地区小吃种类繁多,特色美食更是数不胜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凤阳的地区饮食文化也不断被发掘出来,一个显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悄然成型。
关键字:大明故都,文化味,多民族正文: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也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凤阳三花(花鼓、花鼓灯、花鼓戏)闻名全国乃至全世界;凤阳石英石矿储量全国第二、华东第一;八仙之一的蓝采和在凤阳得道升仙;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庄子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大半生,著名的庄周梦蝶、濠梁便是发生在凤阳;凤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中国花鼓之乡、中国改革之乡、中国帝王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石英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
凤阳可谓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其饮食文化也独具特色。
接下来请跟随我的脚步去揭开凤阳饮食文化那一层层的神秘面纱吧!凤阳城乡之间的饮食差异凤阳地处淮河中南岸,有明显的皖中地区风味。
早餐城镇居民多吃大米稀饭,如大馍、油条、包子、烧麦及烧饼等,农村群众早餐吃干饭。
中餐和晚餐城镇居民大都吃干饭(即米饭),在农村农忙时期,一般都在早饭过后带上干粮上工干活,还要带上一瓶开水和一些咸菜,中午基本上就这样度过了。
农村晚餐有干有稀,夏天晚上多在农家的禾场上吃饭,一张桌子,放上几碟小菜,全家人围在一起其乐融融。
而到了冬天的晚上,全家人便围着火炉,炉内放放入一些菜蔬,边烤火边吃火锅。
不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家庭,晚餐是一天的重中之重。
寺庙饮食文化我们大家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最早在龙兴寺出家,后来参加了农民起义军并建立了大明帝国。
僧人饮食的追求是简单、清净,主要是以素食为主。
僧人有过午不食的规矩,认为午后的饭是“药”,因此称为“药食”,但这种情况也仅仅是针对一部分僧人而言的。
由于坐禅很耗费精力,因此僧人一般一天要至少吃三顿。
僧人的饮食内容几乎天天如初,没有花样,从没有考虑到营养学,都是大锅饭、大锅菜,龙兴寺门前的四个大锅就是最好的见证。
安徽凤阳杨氏家谱

安徽凤阳杨氏家凤阳杨氏家作为华夏大地的一个支脉,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家中记载着数百来,杨氏家族的兴衰起伏、荣辱得失,以及家族成员的成就和贡献。
作为一位凤阳杨氏家族后裔,我感到非常自豪和荣幸,今天我将为介绍一下这个家中的一些故事和人物。
让我们来看一下凤阳杨氏家族的起源。
该家族起源于明朝初,当时一位名叫杨秉的祖先,因为他在军事领域的杰出表现,被朝廷封为“凤阳侯”。
这个封奠定了凤阳杨氏家族的地位和声望,使他们成为当地的权贵家族。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氏家族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在清朝时期,凤阳杨氏家族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当地一支重要的家族势力。
家族成员不仅在、军事领域有所成就,还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有所贡献。
他们积极参与当地的公益事业,修建学校、教育后代,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除了家族的兴衰历史,凤阳杨氏家中还记载了一些杨氏家族的英雄人物和传奇故事。
比如,家中有一位名叫杨光远的先祖,他是明朝时期的抗倭名将,为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战乱岁月中,他带领奋勇杀敌,保卫家园,成为了凤阳杨氏家族的骄傲。
家族中还有一位杨氏先祖,名叫杨琪,他是一位文学家。
他早隐居山林,专心研究文学艺术,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被誉为“凤阳文学之神”。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意境深沉,对后世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凤阳杨氏家中还记录了杨氏家族的宗族文化和传统习俗。
杨氏家族一直注重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每都会举行一些重要的家族活动,如祭祖、宴请亲友等。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增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也让后代更加了解和珍惜自己的家族历史和文化。
凤阳杨氏家见证了凤阳杨氏家族的兴衰历程,记录了无数杨氏家族成员的事迹和贡献。
它代表着这个家族的根和灵魂,也代表着凤阳地区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
守护和传承好这份家,是每位凤阳杨氏后代的责任和使命。
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家族文化的保护。
凤阳杨氏家族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家族,我们应当时刻铭记家族的荣光和使命,传承和发扬家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
我的家乡凤阳作文500字

我的家乡凤阳作文500字
凤阳花鼓,中国传统文化标识之一,安徽代表性传统文化,具有600余年发展史。
2006年,录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安徽凤阳被正式命名为“花鼓之乡”。
花鼓,是古都凤阳恒久靓丽的文化名片。
有人说,凤阳花鼓的美,美在其形“形如满月,凤凰于飞,美在其音;击打之间,凄婉动人,美在其韵;体态婀娜,清丽多姿,鼓韵幽香。
”
凤阳酿豆腐是安徽省江淮地区汉族传统名菜,凤阳当地称:瓤豆腐(瓤发第三声,意内有馅料)。
成菜色泽红润,馅料咸鲜,豆腐球整体形味似樱桃。
相传一日,朱元璋在凤阳城内讨得一碗酿豆腐,吃后深感滋味极佳。
以后,他便经常去这家饭店乞讨酿豆腐。
后来他穿上龙袍做了皇帝,便下令将凤阳城内那家黄家小饭店的厨师召进了皇宫,专门为他烹制凤阳酿豆腐,成了他御膳房的厨师。
从此,这个菜身价百倍,成了明朝宫廷筵席上的一道名菜,一直流传至今。
御膳麻油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蟑亲笔御封。
它选用上等芝麻,采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精制而成。
产品各项理化、卫生、技术指标完全符合国家二级制麻油标准。
其色泽琥珀,香气扑鼻,口味纯正,富含多种维生素、芝麻粉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性凉、味甘,具有润肺清热、抗血管老化等功效,是理想的佐餐调味食品和保健食品,多次荣获省部级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也是旅游购物佳品。
凤阳花鼓简介

凤阳花鼓
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虽然现在是安徽省一个普普通通的县,但是这里却有几样东西很出名。
其中之一就是凤阳人的绝活——凤阳花鼓,这是凤阳民间独有的传统艺术,在全国都很有影响。
花鼓——是我国一种民间歌舞,南宋时期就有记载,是由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演唱发展而来,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增加乐器伴奏。
各地花鼓的风格、曲调不同。
凤阳花鼓——流行于明清时期,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目有近百种。
历史上凤阳地区灾荒不断,许多人家离开家园,以打花鼓唱曲为生,凤阳花鼓又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
可是,在当时凤阳年岁丰收时,仍然有人唱着凤阳花鼓出走他乡谋生,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其实,当时的凤阳也并不是每年都闹灾荒,出走他乡据说还另有原因:在明朝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为了要充实自己故乡凤阳的富裕,下令把江南富庶地方的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一带有钱人家十四万户迁移到凤阳,不准他们返回原籍。
那些人家不敢违反皇帝的禁令,但又想回乡扫墓探亲,只好在冬季借口年荒,打鼓唱曲卖艺回乡,来年春季再回凤阳。
随后相沿成俗,不论丰收灾荒,仍要到江南去唱一唱“花鼓”。
凤阳花鼓又以这种卖艺的形式走遍了四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凤阳历史文化——凤阳民风民俗介绍时间:2007-11-20 16:25来源:今日滁州作者:佚名点击: 777 次一、时令节日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又称“过年”,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家家户户精心筹办,在外地工作或商贾的人,都要按时赶回家与家人团圆。
这天焚香、鸣放鞭炮,叫“接年”,又叫“迎春”。
初一早晨吃扁食(水饺),饭后晚辈向长辈拜年,平辈互拜,然后到亲族邻里互相祝贺。
主人用烟、茶、瓜籽、花生、糖果等招待。
乡邻、亲友见面拱手互祝“恭喜发财”、“新年如意”等吉利话。
妇女不动剪刀、不泼水、不扫地。
初二早晨吃汤圆,互请“年酒”,又称“春酒”。
从初一始,一连三天不做新鲜饭菜。
青壮年操练锣鼓或参加民族形式的文娱活动。
大年初一不出门,全家团聚。
年初二,出嫁的闺女给父母送“旬头”,也称“垫缺”。
按照父母的年龄(59岁至66岁)包与岁数相等的水饺,另外再包些水饺,在去娘家路上,经过塘、沟、涵等处丢一个水饺,意为“沟缺”,垫平,父母免灾祸而长寿。
除此还送一条鲤鱼或一块猪肉,有“六十六吃肉”、“七十三,吃条鲤鱼猛一窜”,此俗至今犹存。
建国后。
国家规定春节为法定假日,机关、团体、厂矿等单位放假三日。
节日期间,城乡还组织团拜、慰问烈、军属、联欢、书画展览、猜灯谜和举行球、棋类竞赛等健康有益的活动。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亦称上元节,也叫“过小年”。
晚上家家户户都吃元宵,门首皆挂红灯笼。
城郊和农村儿童、青年集在一起,点燃篝火,用旧帚头或柴草扎的把子,燃着向天投掷,名曰“撂火把”。
边撂边呼喊:“正月十五撂火把,地里不长草,全部长庄稼。
”“正月十五撂火把,往东撂,结冬瓜,往西撂,结西瓜”,十分壮观。
这天,成年人敲锣打鼓、玩狮子、跑旱船、跑驴、四老爷坐独杆轿、踩高跷。
在人群簇拥下,从四面八方到寺庙烧香祭神,有的地方还走村串乡到集市比赛,名曰“踩街”,又叫闹元宵。
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为儿童整容之日。
俗有“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的说法。
旧时男孩出生后第一次剃头,在脑门或脑后部位留一撮胎毛,长长蓄辫。
到12岁的二月初二这天,将发辫剃去,亲朋备礼庆贺,此习至今尚存。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是清明节。
家人到祖坟上培土,烧纸奠祭,名曰“培坟”、“扫墓”。
农家有清明戴柳的习俗,谚曰“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这天妇女折柳枝插在发髻上,小孩用柳枝编圈戴在头上,各家门口均插柳枝,清明以晴天为好,农谚曰:“清明要晴,谷雨要淋。
清明晒干柳,一铺麦子打一斗。
”旧时还把清明做为春游的日子,称“踏青”。
建国后,机关学校和人民团体组织学生、团员青年,前往烈士陵园扫墓,敬献花圈,缅怀先烈。
同时组织春游活动。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这天吃粽子,喝雄黄酒,并用雄黄酒擦小孩耳、鼻、脚心、手心、肚脐等处,以解毒祛邪,清除秽气。
有的人家把菖莆、车前草、艾等枝条挂在屋檐下风干,俟暑天烧茶喝去暑解热。
端午节时捕捉蟾蜍,将优质墨块塞入肚中,檐下风干后,研磨的墨汁可治疗痄腮(腮腺炎)。
因传正午蛤蟆最难找,故有“癞蛤蟆躲端午,躲过一时是一时”的说法。
家人为小孩缝制香荷包、香袋。
用五色彩线拴在小孩的脚、手上,叫“耍线子”,传说可以“免灾”。
端午各家门上插艾,妇女、小孩戴艾。
端午节,家家户户包粽子、吃粽子。
相传伟大诗人屈原投汩罗江而死,后人为纪念他,用苇叶包米,投入江河之中喂鱼虾,以免其伤害屈原躯体。
是日龙舟竞赛,锣鼓喧闹,以惊走水中鱼鳝之类。
凤阳每年此日龙舟竞赛大多在临淮镇北淮河上进行。
来自各乡镇的龙舟,在淮河里一字排开,每条龙舟上有10余个青年,身穿彩衣,头扎红巾,手摇木桨,开展竞技比赛。
锣鼓声、号子声、两岸观众的喝彩声,直到比赛结束方才停止。
建国后,仍有此活动,时间是在晚上,名曰“龙舟荷花灯展”。
1978年后,县内每年举行一次,淮河附近各乡镇参加,展出各不相同的龙舟荷花灯,观众多达10万人次。
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若天气晴朗,家家晒衣物、书画,去潮湿、防虫蛀,谚有“六月六、晒红绿”之说。
七巧农历七月初七,是神话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相传这天晚上蹲在辣椒地里可看见牛郎会织女的情景。
过去每逢此日,各戏班子都演唱《天河配》。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盂兰节”,俗称“鬼节”,家家祭祖烧纸,旧时请和尚念《瑜珈经》,祭祀无祀的孤鬼,请城隍出巡,以免野鬼作崇。
晚上,城镇在淮河放荷花灯,称“盂兰盆会”。
即用纸扎荷花灯,点油捻,投入河中,顺水漂流,成为一片灯海。
此活动止于建国前夕。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
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在庭院内设案焚香,列月饼、水果等供品,敬月祭祖。
全家人围坐一起,边吃边赏月,享受天伦之乐。
因此,又曰“团圆节”。
旧时年轻人多乘夜间偷摘瓜、果、枣等物戏称“摸秋”,主人不得追究。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有“登高避灾”之说。
旧时,文人学士等在此日备酒登高遣兴,意谓“避灾”。
秋收完毕,牛驴可以散放,谚云:“九月重阳、散放牛羊”。
在旧社会,一年农事完毕,也是解雇长工的日子。
寒衣节也称鬼节,农历十月初一,死葬异乡的人,亲属为其糊寒衣,晚上于十字路口烧掉,谓之“送寒衣”,此习延至今日。
这天,凤阳群众有上坟的习俗。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民俗用米、面、菜、豆等8样混煮粥吃,谓之吃“腊八粥”。
相传食此饭可以“免灾”。
农家在这天腌渍荤菜,久放不坏。
俗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货办”。
80年代后,人们食腊八粥渐少。
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有的家族或地区二十四日,有“君祭三、民祭四”之说)。
是送灶君老爷上西天向玉皇大帝述职的日子。
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烙糖饼、烧香、放炮、叩头,把“灶神”烧掉,并祈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名曰“祭灶”,从这天到除夕,家家“扫尘”,干干净净过新年。
除夕农历腊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又谓“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卫生大扫除,贴春联、年画、窗花、灶神,外出人要赶回家中团圆。
负债人要还清欠债。
水缸中挑满水。
至晚,堂前设案,陈列菜肴物品,焚香点烛,鸣放鞭炮,敬天地、祭祖先。
晚上要吃鱼,意思是“年年有鱼(余)”。
饭后,长辈赏晚辈“压岁钱”,晚辈向长辈磕头辞岁。
全家人坐一起,有彻夜不眠的习俗,称为“守岁”。
农家还在牛屋内贴上红纸写的“槽头兴旺”四字,还盛米饭喂牛,边喂边祷告:“打一千,骂一万,年三十晚上吃顿饭。
”堂前、粮囤上倒贴“福”字,有福到之意。
进入80年代,许多旧俗被革除。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二、婚丧寿仪1、婚嫁定亲旧时婚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要门当户对,程序繁琐。
县内各地婚嫁风俗大同小异。
男女双方先央请媒人各二,称“四大红媒”。
通过媒人交换“庚帖”,即“生辰八字”,也叫“合口八”。
媒人将书写的男方生辰八字送与女方以合属相,男方红帖面书“敬请金诺”四字,如无相克,女方即回“恭允玉音”绿帖,表示正式婚约已成。
男方赠女方首饰,布匹、衣服做订婚之物。
庚贴由男家保存,至此,男女两家的婚姻关系正式确立,这就是俗称的“结发夫妻”。
正式婚姻关系确立后,人情之事,相互往来,家长第一次见到未来的婿、媳,都赠送见面礼,皆以钱为主。
择日选择结婚日期,也称“看日子”、“看喜期”。
到结婚的年龄,男方初步择好迎娶的日期,因禁忌较多,托媒人征求女家意见,经协商后,定下结婚日子。
日期一般都选择二、四、六“双头日子”,不用“八”,意在“结结巴巴”不吉利;三十也不用,说是一个月的“尽头日子”。
下聘又称“过礼”、“下礼”,有大礼和水礼之分。
迎娶前,男家要备礼送给女家,大礼多为衣料、衣服、聘金等,衣服数目取双忌单,此礼也有同“过贴礼”一并办理的。
水礼是猪半个、鲤鱼2条、鸡2只、酒1坛、大馒头24个、衣物若干等。
女方置嫁妆,婚期送往男家,称为“陪送”、“陪嫁”。
陪嫁品有箱柜、桌椅、衣料、桶、盆、灯、化妆品、日用品等。
迎娶旧时迎娶多用花轿,男为“带亲”,女称“出嫁”,伴有民族乐队和仪仗。
贫苦人家的闺女骑毛驴或坐二人抬小轿,或自己走到男家。
喜期前二、三日,新娘扣茶饭,喜期日,新娘哭泣告别亲人,头戴“红盖头”,由兄弟或叔伯背上轿抬往男家。
花轿临近男家门时,绕过一段,俗说“新人不走旧路”。
花轿到门前放下,放鞭炮。
开轿后,由搀亲的搀扶下轿,慢步走在连续、传递的布袋或席子上,取“代代相传”之意。
至于堂前,与新郎并肩站立,新郎用秤杆揭去“红盖头”,叩拜祖先、公婆、对拜、饮交杯酒、入洞房。
搀亲者、新郎退出,亲友、小孩纷纷直入抢花生、喜果、要手帕。
男家选“全命人”(公婆、丈夫、儿女俱全的人)搀亲、布置新房,将红枣、花生(染红色)、栗子、钱等撒在新人床上,以求早生、多子、富贵,俗称“撒床”。
送亲者宴席后到新房中看望。
房中备有茶点。
新郎、公婆迎接,送亲者托以关照、原谅之辞,名为“瞧房”。
送亲者离去之后,邻里亲友进入洞房,祝贺取闹,称为“闹房”。
闹房不分辈份老小,俗称“三天不分大小”。
次日,新娘绞去脸上汗毛,以示与未婚女子的区别,称为“开脸”。
上坟祭祖,到宗堂前叩拜,称为认亲。
回门婚后第三日,新娘回娘家省亲,称为“回门”。
与丈夫同往,称为“双回门”,娘家以酒宴招待,新娘不吃饭。
婚后第六日,娘家还接一次,当日返回,不得过夜。
一个月后,娘家来人接回,住满一个整月,称为“住对月”,俗语有“三天回门六天接,一个月回去住对月”。
20年代初至建国前,受到一定教育的公职人员,提倡婚姻自主、自由恋爱,实行“文明结婚”,新娘披纱戴墨色眼镜,手捧宝瓶,端坐敞门轿内,抬至婆家。
婆家邀请与新人相仿的一对青年男女,做为“傧相”迎接,行鞠躬礼,减少旧婚礼的繁文缛节。
建国前,境内的婚姻习俗还有如下类型:指腹婚、襁褓婚婴儿出生以前,双方父母互相许下诺言,指腹为约,产后如是一男一女,即结成婚姻关系,叫“指腹婚”。
襁褓婚即婴儿出生以后,按婚俗央媒说合而定,俗叫“包尿布做亲”。
前种婚俗,双方十分重视门第,多为世交亲友,也有的是恩德相报。
童养媳俗称“团媳妇”,自婴幼收养家境贫寒无力抚养的女孩,待养成人后作儿媳。
也有10岁左右女孩,因生活所迫或婆家缺劳力,提前过门,叫“小给”。
成人后择日完婚,称之为“圆房”,也有称“叩头”的。
童养媳在家庭中地位低,干粗活、笨活,劳务繁重,备受折磨和虐待,有中途被娘家领回的。
换亲两家男儿因家庭贫困或者智低残疾难以娶妻,托媒说合,互相交换其姐妹为妻,俗称“换亲”。
此俗多流行于偏僻农村。
这种婚配双方差异较大,往往有毁婚或酿成悲剧的。
招亲俗称“倒站门”,即“入赘”。
为传宗接代,养老送终,无儿有女之家,将无力娶妻的青年招入家中为婿,生男育女随女姓。
建国后,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革除了封建婚姻制度,提倡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60年代,婚事从简,新娘出嫁不要彩礼,步行、骑自行车、坐拖拉机到婆家,双方到当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履行法律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