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题临安邸》教案与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案与反思第1篇】学习内容简析:《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是一首政治讽喻诗。
表现了南宋的统治者们在南逃到临安后,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香风中的种种丑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沦陷的原因及江南面临的命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学习准备:课件,搜集有关南宋的资料,岳飞的《满江红》。
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解读诗题。
(大屏幕出示诗题)师:同学们还记得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吗?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吧!生:(吟诵诗)师:在这首诗中南宋的遗民生活怎样?生:他们生活在金兵铁蹄下,急切盼望王师来收复失地,但望眼欲穿,王师就是不见踪影。
(大屏幕显示诗)师:是啊!“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那么“王师”最后来了吗?生:陆游去世前王师还是没有来。
师: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
(老师板书诗题)看一看南宋的“王师”究竟干什么去了?看一看,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还有南宋的皇帝干什么去了?先读诗题。
生:(读诗题)。
师:你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诗题吗?生:林升题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
师:你讲得很清楚,我们一起来正确地读一读诗题吧!二、初读正音,自学知意师: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诗)能正确、流利地读吗?请自由练习一下吧!(生自由练习读诗)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诗)。
师:(以评代讲)她的“暖”、“醉”、“汴”读得准,我们也能像她那样正确地读一读吗?(生齐读古诗)。
师:古诗词最讲究韵律美,对仗工整,节奏分明,我们能读出诗的韵味吗?我们先要知道诗中讲了什么,才能正确断句。
同学们用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一下诗意吗!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自学古诗,师巡视指点学法)师:我们来交流交流吧!生: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高楼,西湖的歌舞,不知何才能罢休,暖洋洋地风把游人吹醉了,他们简直把杭州当作了汴州。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与教学反思)《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启发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2、幻灯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陆游的哪首诗?谁来背给大家听?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3、是啊,在临终之前,陆游苦苦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写了一首诗(板书:题临安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题临安邸》,从中去寻找答案。
4、来,读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学生字,熟读诗文。
现在,我们来做个热身运动。
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1、自学“邸、熏、杭、汴、”四个生字,注意生字的音、形、义;2、自己反复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去自学,学完后再跟同桌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
(二)检查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情况。
看样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现在我来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邸、熏、杭、汴四个生字)响亮地喊出它们名字!①学生齐读。
②个别汇报。
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学生讲解字结构、意思、组词、书写时注意、形近字。
)③全班齐读。
2、检查朗读诗句情况。
你们真厉害,轻而易举就扫除了这四个拦路虎。
接下来,我要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正确?(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
)三、借助资料,理解诗意。
我们已经能够将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了,可是,要想把它读出感情来还得下番苦功。
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学习要求:a、借助资料,自主学习理解“休、醉、直、作”等词语的意思。
b、结合注释,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小组同学相互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检查。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通过三首古诗的阅读与理解,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文中的三首古诗分别出自不同的朝代和诗人,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绝句》和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这三首诗各有特色,既有写景描绘,又有抒情表达,学生在阅读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一些常见的古诗文句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仍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拓展知识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古诗,掌握诗句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古诗,掌握诗句的意义。
2.难点:对课文中的古诗进行深入理解,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中的古诗进行讲解,解释诗句的意义和诗人的思想。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准备课文《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文本,标注好诗句的意义和诗人的思想。
2.多媒体材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材料。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准备小组讨论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古诗吗?古诗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文《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文本,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课文的韵味。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反思第【1】篇〗1、运用资料,深层理解。
充分运用资料,帮学生理解词句,顺利走进诗境中去。
如为帮助学生理解“游人”介绍了北宋的沦陷,南宋建立的资料,使学生明白这些游人就是那些忘掉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统治者。
在为帮助学生理解:“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一句中介绍了汴州的资料,以及《清明上河图》的资料。
这些资料的引入不仅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句,不从肤浅字面解读,而且把学生带入诗情中去,学生才能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的层次。
如对“游人”的理解,以及对“醉”字解读,对“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深层感悟都起了一定作用。
2、创设情境,想象入情。
诗人在诗中借景物的描写,即: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了当年虚假的繁华太平景象。
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
”为了把学生带入此景中,我用课件创设情境,出示《清明上河图》,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讲解,让学生看到了当时汴州的繁华和兴盛。
看到昔日的国泰民安的宋朝,想到遗民的生活,学生感到着急、担忧、愤怒、质问声脱口而出:“西湖歌舞几时休”。
此时学生的情感在创设的情境中以及想像中完全走进诗中去了,没有游离于诗之外。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反思第【2】篇〗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这堂课中,为达成学习目标,充分整合了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这两首诗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但是这两首诗所反映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但是如果把两首诗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两幅对比强烈的画面,在学生心中就会引起强烈震撼。
另外课结束听歌曲《满江红》更能激发学生心中的共鸣。
课堂气氛顿时豪气冲天,壮怀激烈,此举用时虽短,用意颇深,大有“一唱雄鸡天下”的痛快。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第【1】篇〗一读懂诗题,把握背景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两首诗,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诗题:示儿题临安邸)(师指名朗读诗题)师:学习这个单元我们要主动查找相关资料。
请问“示儿”是什么意思?生:给儿子看。
师:第二首诗是《题临安邸》,看到这个“题”字,你能想起以前学过的另一首诗吗?生:四年级有《题西林壁》。
师:这个“题”字怎么理解?生:题写。
师:“题临安邸”就是题写在——生:题写在临安的一家旅店里。
师:临安就是——生:(读注释)在今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
师:谁了解南宋?生:南宋是中国历史上北宋后面的一个朝代。
二读通诗句,读懂诗意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
(生练习朗读。
师指名朗读,并正音、指导。
)师:课前我们查找了资料,课文旁边也有注释,同学们现在能不能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呢?请先和同桌试一试。
(生同桌说诗句意思)师:《示儿》这首诗中有个“九州”,还有个“中原”,它们是什么关系?生:“九州”是古代中国分成的九个州,就是全国的意思。
“中原”就是南宋失去的国土。
师:也就是说,中原是九州的——生:一部分。
师:只有北定中原,九州才能——生:统一。
师:用诗中的词回答就是——生:“九州同”。
师:“乃翁”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指的是谁?生:“你们的父亲”,就是陆游自己。
师:再看第二首诗,这首诗中出现了很多地名,“临安”“杭州”“西湖”“汴州”,结合课前预习,你能说说它们的关系吗?生:临安就是杭州,那里有个西湖。
师:西湖是个怎样的地方,你们去过西湖旅游吗?生:去过,那里特别美。
师:人们都说,上有天堂——生:下有苏杭。
师:欲把西湖比西子——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可见,在历史上杭州一直很有名,而西湖又是杭州最美、最有名的地方,实在令人向往。
那么汴州呢?生:汴州就是开封,北宋的都城。
师:没错。
第一首诗里有一个词,和这个“汴州”很有关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题临安邸》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2课,本节课主要学习三首古诗,分别是林升的《题临安邸》、杜甫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他们对古诗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感悟古诗文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义,掌握诗文的结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文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诗文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义。
2.教学难点:感悟古诗文的意境,掌握诗文的表达手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文的意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古诗文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临安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欣赏,激发他们对古诗文的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临安的历史背景,为学习古诗文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自主朗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15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题临安邸》。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2.1 诗文内容:《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所作的一首七绝诗。
诗文如下: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2 生字词:外、青山、西湖、歌舞、休、熏、游人、醉、杭州、汴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题临安邸》。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2 教学难点:(1)理解诗文中的意境和象征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1)课件或黑板。
(2)教材《题临安邸》。
4.2 学具:(1)笔记本。
(2)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南宋时期的临安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关于临安的诗歌《题临安邸》。
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题临安邸》,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学生分享自己学会的生字词,教师给予表扬和指导。
5.3 诗歌解析(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文内容,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3)讨论诗文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感情,如诗人对临安美景的赞美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5.4 欣赏与创作(1)让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幅描绘临安美景的画或短文。
六、板书设计《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美景西湖歌舞几时休?感慨暖风熏得游人醉意境直把杭州作汴州象征七、作业设计(1)背诵《题临安邸》。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背景及作者。
2.能够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进行适当的朗读。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掌握《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文字及意义。
2.引导学生发现古诗中的意蕴,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
2.诗歌《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文本。
3.与古诗相关的配套阅读材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学生课前阅读诗歌,教师讲解诗歌的文字和意义。
–学生课堂朗读诗歌,进行语音语调的训练。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
3.拓展:–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古诗中表达的情感。
–介绍古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拓展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4.总结:–整合学生的讨论内容,总结《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主题及情感。
–鼓励学生对古诗进行后续的欣赏和理解。
五、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板书,突出重点,易于学生理解)六、课堂检测1.请学生简要说说《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主要内容。
2.请学生朗读诗歌一遍,并指出诗中表达出的情感。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古诗三首-题临安邸》展开,通过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对古诗欣赏能力的目的。
后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提高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临安邸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启发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2、幻灯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陆游的哪首诗?谁来背给大家听?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3、是啊,在临终之前,陆游苦苦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写了一首诗(板书:题临安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题临安邸》,从中去寻找答案。
4、来,读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学生字,熟读诗文。
现在,我们来做个热身运动。
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1、自学“邸、熏、杭、汴、”四个生字,注意生字的音、形、义;2、自己反复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去自学,学完后再跟同桌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
(二)检查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情况。
看样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现在我来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邸、熏、杭、汴四个生字)响亮地喊出它们名字!①学生齐读。
②个别汇报。
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学生讲解字结构、意思、组词、书写时注意、形近字。
)③全班齐读。
2、检查朗读诗句情况。
你们真厉害,轻而易举就扫除了这四个拦路虎。
接下来,我要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正确?(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
)三、借助资料,理解诗意。
我们已经能够将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了,可是,要想把它读出感情来还得下番苦功。
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学习要求:a、借助资料,自主学习理解“休、醉、直、作”等词语的意思。
b、结合注释,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小组同学相互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检查。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学习。
(二)小组交流自学情况,相互检查、补充。
学完后,小组内交流。
(三)检查学习交流情况。
现在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1、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其它组补充。
2、每位同学自己试着串说整首诗的意思。
3、指名完整地说诗意。
四、品读诗句,悟情悟境。
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理解了诗意。
可是要想读出感情,这还不够,我们还得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及它的写作背景。
我们先来看看它的作者。
谁来介绍一下这首诗的作者?(一)了解作者林升。
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林升。
教师相机补充。
(你介绍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二)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1、学生介绍。
(预习真充分,给我们介绍了南宋、北宋的相关资料;看得真深远。
)2、(课件出示遗民战乱图和权贵寻欢作乐图)学生观察,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3、(课件出示北宋和南宋版图)教师激情小结。
北宋到南宋国土面积减少了一半,但南宋的统治者还在寻欢作乐。
(四)品读诗句,悟情悟境。
看到此情此景,你们的心情怎样?(愤怒、责问)让我们带着这种语气来朗读这首诗吧!1、学生齐读古诗。
当时的南宋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课件出示合作探究:讨论: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2、自主学习思考。
3、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4、小组汇报自学交流情况。
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①“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天天如此,永远也醒不过来。
)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生: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
生:我仿佛看到了歌女们为他们演奏,舞女们为他们跳舞)学生想象说话,教师相机点拨:这是烂醉如泥的“醉”,这是纸醉金迷的“醉”,这是醉生梦死的“醉”。
那一杯杯琼浆玉液,灌入一个个酒囊饭袋之中,倾倒在一具具行尸走肉的体内。
引导有感情地诵读这一句。
②在这帮醉生梦死的人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教师解说: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
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一座都城的繁华。
大家看——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
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
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泪尽。
锦绣河山就这样无情地断送在这批酒囊饭袋的手中。
是啊,无论是昔日的汴州还是今天的杭州,那些权贵们还不都是朝朝寻欢、夜夜作乐吗?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③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休?”五、拓展,升华诗情。
①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学生齐读《题临安邸》。
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正因为他内心无比愤慨,所以他将心中的愤慨融入到这首诗内,题写在旅店的墙壁上,所以这首诗题目为题临安邸。
②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你想说些什么?生:我想对他们说,该醒醒了,不然金兵就打过来了。
(生:我想对他们说,快去把失去的领土收回来吧!生:我想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再醉生梦死了,也去看看老百姓在怎么过吧!……)③师: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课件播放《满江红》)师: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板书设计:题临安邸权贵醉生梦死林升忧国忧民《题临安邸》教学反思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我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一首古诗只有几十个字,又是古人所作,多了一层时代隔膜,对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大。
怎样让古诗教学更有效?我也觉得挺棘手,为了更好地上好古诗课,我上网学习了大量的古诗优质课例。
现将学到的点滴总结如下。
一、凭借“注释”,理解诗意。
在教授《题临安邸》是,预习环节,我要求学生自学:读准字音,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一说诗歌的大意,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
从课堂检测来看,五年级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大意”。
二、补充资料,引起共鸣。
古诗内容高度凝练,情感极其含蓄,加上年代久远和语言表达上的不同,学生接触古诗不多,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与诗人产生共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怎样突破呢?在教授《题临安邸》时,我作了如下尝试:1、课前师生一起搜集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背景资料,为孩子们感受古诗的深刻内涵奠定基础。
2、课堂上,师生一起分享、交流背景资料,感受当时社会金兵横行,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悲惨现实,配合学生们背过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所反映的场景,配以音乐和教师的激情介绍,让学生充分感受在金人占领区生活的宋朝人民度日如年的凄凉,和他们企盼南宋王朝收复失地,拯救百姓的迫切。
当学生感受到百姓那无助时,随即引导学生质疑:“南宋王朝的统治者到底干什么去了?”此时,再来品读诗歌,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三、抓住“诗眼”,品读情感。
古典诗歌讲求锻字炼词,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情感凝于一字、一词或一句中。
如果在教学时,能抓住关键所在,即诗眼,加以点拨,那么就能促使学生沿着这个方向作更深、更广的思考,从而深刻体会诗歌的内涵。
《题临安邸》一诗中,一个“醉”字把那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贵人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教学时,我紧抓“醉”字,让学生通过想象感受南宋王朝统治者们“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醉生梦死的淫靡生活场景。
通过交流感受南宋朝廷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昏庸无耻,感受诗人的悲愤之情和他那颗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
课堂上,学生感受深刻,诵读更是慷慨激昂,一个“醉”字引领学生走进了诗歌的内涵,走进了诗人的内心。
四、反复吟诵,读中感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诵读是古诗教学的核心手段,只有依靠充分的诵读,才能感悟诗的内涵。
教授《题临安邸》时,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诵读。
1、初读古诗。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当学生读通、读顺古诗时,必然有了一种朦胧的感觉。
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又可为后面的品味诗歌奠基。
2、营造氛围,反复诵读。
当学生理解诗歌内涵时,我配以悲壮的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语言,给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氛围,让学生带着感情反复诵读。
如:⑴在金人的奴役下,南宋的老百姓们哭干了眼泪,望眼欲穿地盼望着南宋统治者们早日去解救他们,可这帮南宋统治者们却躲在这里醉生梦死——(女生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⑵北方的失地等着他们去收复,可他们却在这淫靡的生活中一醉不醒——(男生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⑶在这帮酒囊饭袋眼中,杭州这样一个临时避难的地方,简直成为了昔日的都城汴州。
他们已经丢失了汴州,难道还想丢失杭州吗?——(齐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⑷想到北方的国土还没有收复,诗人不禁想问一问那些南宋的统治者们——(指名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⑸向导北方的老百姓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们不禁想问问这些酒囊饭袋——(齐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⑹在那些南宋的统治者当中,你最想指着谁的鼻子问一问?——(反复指名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越读越有激情,将身心融入了诗中,对诗歌内涵的感悟更加深刻了。
五、适度拓展,积累诗文。
《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生背诵优秀诗歌150篇,而每册课本中只有几首,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要进行适当的拓展。
教学时,我拓展了同时代、同主题的两首诗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夏日绝句》,引导学生课后搜集南宋爱国诗歌多首,并熟读成诵。
适度的拓展,扩大了学生的古诗阅读量,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大有裨益。
总之,古诗是一种芬芳的精神食粮,古诗文的教学值得语文老师们反复推敲。
如何高效进行古诗教学,还有很多有待于我努力学习、实践和探索,且学且行且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