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练习题带答案
5.1种群和群落 同步练习(含答案)

5.1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1.杭州西湖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活在西湖中的所有草鱼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B.西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水域生态系统C.西湖中物质与能量的来源主要靠外界输入,因而它没有生产者D.西湖面积广阔,若生活污水直接排入西湖,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会受到影响2.A表示小白鼠呼吸耗氧量随其生活环境的温度不同而变化的情况;B表示酵母菌在代谢过程中CO2产生速率与O2浓度之间关系的曲线;C表示一片小树林中,一天内CO2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D表示在大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情况。
下列各图曲线表示不正确是( )A.B.C.D.3.生活在一个自然湖泊中的所有鱼,组成的是一个()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以上都不是4.三月下旬, 春暖花开, 油菜田里花儿盛开, 一片金黄, 蜜蜂在忙碌。
下列与此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片田里的全部油菜可构成一个群落B.油菜花花冠鲜艳,花蜜鲜美,可吸引昆虫,这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适应现象C.在这片田里,油菜是自养生物,是该农田发展方向的决定性生物D.照射在这片田里的全部太阳光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5.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毗邻有“杭州之肾”之称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西溪湿地中所有的植物构成了植物群落,简称群落B.对西溪湿地湖中的鲫鱼来说,湖中的水是它的全部非生物因素C.西溪湿地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从有机环境进入无机环境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完成D.西溪湿地之所以被称为“杭州之肾”是因为其具有较强的自动调节能力,可以净化水质和空气6.某同学为了了解生物之间的关系,把整个学校的生物作为研究对象,他研究的群体是()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自然环境7.右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B.甲→乙→丙构成一条食物链C.甲与乙、乙与丙为捕食关系D.甲与丙为竞争关系8.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指示,强调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
高一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关于种群的概述,错误的是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是一个种群C.一个种群中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D.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答案】B【解析】鱼有多种,所以一个池塘中全部鱼是多个种群。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B.研究种群“S”型增长曲线在渔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可获得最大的增长速率C.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答案】B【解析】年龄组成可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根据“S”型增长曲线,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蚜虫、跳蝻的活动范围较小,因此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应统计相邻两样方线上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3.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下图所示的曲线。
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答案】C【解析】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有变化,其中ac段为增长型,cd段为稳定性,de段为衰退型,A正确;ab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到b点时到达最大值,而bc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因此,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B正确;本实验设计符合对照原则,C错误;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实验误差,D正确.【考点】种群数量变化4.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答案】A【解析】树林生态系统的动物,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特别多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草原生态系统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这个群落中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如:土壤中的蚯蚓、草上的蜘蛛等。
高中生物高考第十二单元 种群和群落(作业)

第十二单元种群和群落1.(2021全国甲卷·6)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答案】C【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湖还田、封山育林、改造沙漠、生态农业等相关措施都能促进群落良性发展,A正确;B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经过: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弃耕农田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B正确,C错误;D、一般情况下,演替过程中生物生存的环境逐渐改善,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低,D正确。
故选C。
2.(2019全国卷Ⅰ·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可知,更新培养基时间间隔越短,细菌甲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数量越多。
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芦苇是一种挺水植物,它不但具有较强净化水质的功能,同时能为鱼虾提供产卵地,也是一种保土固堤植物,还可作造纸和人造丝、人造棉原料,也供编织席、帘等用。
下列关于芦苇及芦苇地的叙述错误的是()A.芦苇、浮萍及水草的分布,体现生态系统中群落的垂直结构B.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芦苇幼苗,能起到增产的作用C.芦苇地的保土固堤和芦苇用于造纸和人造丝等,均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芦苇地失火,该地区今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答案】C【解析】芦苇地的保土固堤应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10分)请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知识应用方面的问题:(1)鼠害的防治:某生态保护机构通过法统计当地某种鼠的种群密度后发现其种群密度过高,于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鼠改变性别比例,以降低,进而控制种群密度。
(2)为保护濒危物种,可采取的措施有①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其栖息环境,以增大种群的;②建立人工繁育中心;③在两个种群之间建立绿色通道,便于两地种群之间进行,以保护濒危动物种群的基因库。
(3)生态护坡是由植物和工程组成的综合护坡技术,常用于高速公路两侧的护坡。
生态护坡说明了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进行。
(4)外来物种进入新环境初期,由于气候适宜、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缺乏天敌,常表现出近似“”型曲线增长,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5)研究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的关系,发现其中甲和乙为共生关系,乙、丙和丁之间的营养关系是乙→丙→丁,该系统可能至少有个种群,由这些种群组成生态群落。
几种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生态系统有等功能。
【答案】(除标明外,每空1分)(1)标志重捕出生率(2)K值(环境容纳量) 基因交流 (3)速度和方向(2分)(4)J (5) 5(2分)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解析】(1)对于活动量较大的鼠类要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鼠可改变其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从而可以控制其种群密度。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的演替都是由裸岩、地衣、苔藓一直发展到森林阶段B.群落的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速度快,起点与初生演替不同C.人类活动会干扰群落的演替速率,但不会改变演替方向D.自然状态下,群落的演替结果是丰富度保持不变【答案】B【解析】群落的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从裸岩、地衣、苔藓到森林阶段属于初生演替,故A错误;次生演替速度快,起点与初生演替不同,故B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故C错误;自然状态下,群落演替的结果是丰富度越来越大,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群落演替的类型和起点分别是( )A.次生演替、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B.初生演替、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C.次生演替、从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始D.初生演替、从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始【答案】A【解析】该演替为典型的次生演替,最先出现的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然后才出现多年生草本植物。
3.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b 的特征分别属于()A.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B.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C.种群,一个鲤鱼种群D.种群,一条鲤鱼【答案】A【解析】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是种群具有的,出生、性别、年龄、死亡则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
4.某养牛场的牛群中各个年龄段个体接近相等,大部分人认为牛群密度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但有人认为牛群还可发展,其根据是()A.死亡率降低B.出生率高C.牛群基数大D.雌牛比例大【答案】D【解析】看一个种群的发展趋势,主要看年龄结构,但当性别比例失调时,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5.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如图中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合理的是A.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B.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C.E和F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D.若 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答案】D【解析】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中所有生物的全部个体,该图含有阳光、空气、水等生态因子,A错误;相邻两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不占A种群能量的10%~20%,B错误;E和F是不同物种,存在着生殖隔离,但处于同一生态系统中,不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若 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可推测D种群的数量增加,则以D种群为食物的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种群的特征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2.在弃耕农田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答案】B【解析】弃耕农田演变-过程为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将越来越大直至发展到顶级生态群落,达到动态的平衡,所以A错误;总光合产量,将随着物种丰富度的增大,植物种类的增多,数量的增大而使总光合产量逐渐的增大直至动态平衡,所以B正确;在演变-过程中总光合产量逐渐的增大直至动态平衡,则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与其成正比,所以C错误;在弃耕农田演变-过程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则其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小,所以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分析图像的能力。
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答案】B【解析】由图中曲线变化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数量比1975年下降快,即被淘汰的个体数量多,所以1972年生存斗争程度高,A错误;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时每样方个体数减少量接近550株,而幼苗至成熟阶段每样方个体数减少量减少量接近100株,所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B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要保留原始数据,否则会使误差增大,C错误;由图中种群数量变化可知,5年间种群数量逐渐减少,不呈S型,D错误。
种群和群落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题3分,共72分。
每小题给岀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 • 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有关几个生态学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B.群落是一泄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C.生态系统是由种群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2.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A.年龄组成B.性别C.出生率和死亡率D.种群密度3.下表表示红色酵母菌和毛篷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培养基中必需加入、以保证微生物正常生长的物质)和各自能够合成并释放到培养基中的物质。
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同一培养基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A.竞争B.捕食C.互利共生D.寄生4.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泄的()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D.物种组成及比例5.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泄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泄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泄性的提高6科学家到某地进行生态考察,发现该地区岛类数量急剧减少。
为了查明原因,科学家采取的完整科学研究方法是()A.通过调査一分析调查结果一得出结论B.进行实地考察一分析可能原因一初步判断一得岀结论C.观察,提出问题一分析,提出假设一设计,完成实验一分析讨论,得岀结论D.初步分析,提岀假设一进行实验观察与验证一进一步分析,得岀结论7.预测一个国家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A.现有人口的数量B.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C.现有人口的年龄组成D.生态因素的变化趋势8. 西藏东部的髙山和峡谷,随海拔升髙,植物群落由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到髙山草甸 依次改变,与此同时,生物的多样性() A.依次增加 B.依次减少 C.基本不变D.没有规律9. 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 中有标志鼠15只。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复习练习题及答案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②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③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④某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①D.①②④2.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b的特征分别属于()A.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B.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C.种群,一个鲤鱼种群D.种群,一条鲤鱼3.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A.①③⑤B.②④C.②④⑤D.③⑤4.图甲和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1和种群2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A.衰退型和增长型B.增长型和衰退型C.稳定型和衰退型D.稳定型和增长型5.对于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类进行种群调查研究,资料如下:那么1970~1975年该鸟类种群的增长曲线应是右图中的()6.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
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
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
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D.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7.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8.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 就分裂繁殖一代。
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A.m·2TB.m·220C.2T/20D.m·23T9.下图中①~④曲线表示在a、b、c、d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十三)1.(2017·永州二模)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答案 D解析蚂蚁喜欢取食蚜虫腹部末端所分泌的含有糖分的蜜露,所以蚂蚁常常保护蚜虫,甚至把吃蚜虫的瓢虫赶走,有时蚜虫缺乏食物时,蚂蚁还会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二者关系为“互利共生”,故A项错误;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都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但是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二者不能构成种间竞争,故B项错误;噬菌体寄生于细菌中,利用细菌的原料进行增殖,二者构成寄生关系,故C项错误;两种绿藻属于两个物种,二者竞争阳光、养料等生存资源,同时根据一种增加另一种减少,可推测是竞争关系,故D项正确。
故选D项。
2.(2017·永州二模)用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表所示: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图中的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答案 C解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第13-25天,由于环境条件适宜,成虫数量个体繁殖加快,而不是生长加快,故A项错误;第17-29天,成虫的数量虽然增加,但其增长率下降,说明死亡率增加,故B项错误;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因为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导致成虫增长率的下降,故C项正确;第1-37天,成虫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S”型增长,故D项错误。
故选C项。
3.(2017·甘肃一诊)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反映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C.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K/2值上下波动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有气象、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答案 D解析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等其他数量特征,A项错误;我国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项错误;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K值上下波动,C项错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D项正确。
故选D项。
4.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仅靠种群密度不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沙丘和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J”型曲线D.任何区域次生演替的结果都能形成森林答案 A解析种群密度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项正确;沙丘和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项错误;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曲线,C项错误;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群落的演替才能形成森林,D项错误。
5.(2017·潮州市二模)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助于缓解种间竞争C.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所有动物的种群密度D.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利用了青蒿的间接价值答案 B解析在雌雄同体的生物种群中,不存在性别比例的特征,A项错误;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群落内不同生物分布在不同的空间的数量不同,使它们共同竞争的食物和空间减少,这有助于缓解种间竞争,B项正确;对于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常采用样方法,C项错误;利用生物入药,是直接价值的体现,D项错误。
6.(2017·宜春二模)生态学上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最低起始数量,又称M值,科学家研究了某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下图所示为该种群的种群瞬时增长量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K值为750个,M值为25个B.当种群数量大于K值时,种群数量下降;小于K值种群数量上升C.当种群数量小于M值时,种群数量下降;大于M值时种群数量上升D.若该种群的起始数量分别是75、300、800,则理论上种群的最终数量依次为0、600、600 答案 D解析据图分析,种群增长数量小于100时,种群瞬时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减少;种群增长数量为100-600,种群瞬时增长量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增长数量大于600时,种群瞬时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减少。
其中种群增长数量为600时,种群瞬时增长量为0,说明此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
曲线表示种群增长量随种群数量的变化,当种群数量大于600时,种群数量下降,所以600为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即K值,当种群数量小于100时种群的增长量小于0,所以100是种群数量的最小值,即M值,A项错误;种群增长数量小于100时,种群瞬时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减少,当种群数量大于600时,种群增长量下降,种群数量下降,B项错误;当种群数量小于M(100)时种群的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下降,C 项错误;当种群数量为75时,数量小于100,种群数量下降,最终数量为0,当种群数量为300时,种群数量增加到K值达到最大,最终数量为600,当种群数量为800时,种群数量下降到600,维持恒定,D项正确。
7.(2017·珠海二模)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群落的丰富度与群落中的种群密度呈正相关B.初生演替过程中,种间竞争可能会导致原有优势种的更替C.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碳元素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只能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答案 B解析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物种种类的多少,与群落中的种群密度无关,A项错误;初生演替过程中,种间竞争可能会导致原有优势种的更替,B项正确;食物十分充足,若存在天敌等环境阻力,社鼠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若不存在环境阻力,社鼠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项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D项错误。
故选B。
8.(2017·桂林一模)如图三条曲线代表了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动物数量易变程度及冬眠动物比例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的变化趋势。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①③分别代表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和数量易变程度B.图示生态系统中热带雨林的物质能量循环速率最快C.进入冬眠状态的动物细胞中自由水的比例明显上升D.常用标志重捕法或样方法调查温带落叶林动物的丰富度答案 A解析曲线①③分别代表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和数量易变程度,A项正确;能量不能循环,B项错误;进入冬眠状态的动物细胞中结合水的比例明显上升,C项错误;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用于调查种群密度而不是森林动物的物种丰富度,D项错误。
故选A项。
9.(2017·三门峡一模)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首先很快就会长满小灌木,成为灌木丛B.群落若不遭受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就不会出现演替现象C.组成加拉帕戈斯群岛的13个主要岛屿的鸟类各自形成独立的种群基因库,且这13个基因库的差别将越来越大D.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结构逐渐复杂,植被光能利用率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相对稳定答案 D解析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所以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首先很快就会长满小草,成为草丛,故A项错误;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所以不遭受外界干扰因素破坏时也会发生演替,故B项错误;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13个岛屿上的鸟类可能不只有13个种群,所以种群基因库也不只有13个,故C项错误;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植物类型逐渐增加,分层现象会更加明显,光能利用率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不变,保持在10%~20%之间,故D项正确。
故选D项。
10.(2017·郑州三模)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存在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被捕食者,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稳定状态时,乙种群个体数量约占甲种群个体数量的10%~20%C.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D.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则会使甲种群灭绝答案 A解析图示曲线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甲为被捕食者,D点时甲种群的数量相当于K/2时,增长速率最大,A项正确;稳定状态时,输入到乙种群的能量约占甲种群同化量的10%~20%,B项错误;C点之后,甲种群数量迅速上升,可判断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在C点时属于增长型,C项错误;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则短期内会使甲种群的数量减少,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段时间后甲、乙种群数量可保持相对稳定,但不会使甲种群灭绝,D项错误。
11.(2017·沈阳二模)下列关于实验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A.可用等距取样法,调查长条形绿化带中某种丛生单子叶杂草的种群密度B.将盖玻片放置于计数室上,吸取静置酵母菌培养液上层液,滴加在盖玻片边缘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采集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时,被捕过的动物难以再次捕捉,则导致统计值偏高答案 D解析长条形绿化带可用等距取样法取样,但一般调查的是双子叶杂草的种群密度,A项错误;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后,从盖玻片边缘滴加酵母菌培养液,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酵母菌分布均匀,B项错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去除表层土后利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项错误;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被捕过的动物难以再次捕捉,则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则导致统计值偏高,D项正确。
故选D项。
12.(2017·濮阳三模)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高原雪兔是一种常见动物,常栖息在低矮草地中,天敌有香鼬、艾虎、赤狐、狼等。
冬季时,高原雪兔几乎成为这些动物唯一的食物来源。
为了观察预警,高原雪兔会把巢穴周围长势较高的草从基部咬断。
高原雪兔废弃的洞穴还能为褐背拟地鸦和多种雪雀提供繁殖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