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遗的调研报告
非遗文化调研报告

非遗文化调研报告
《非遗文化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现状,并提出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二、调研方法
1. 采访方式:面对面访谈和电话访谈。
2. 调研对象:非遗传承人、相关专家学者、非遗保护机构和爱好者。
3. 调研范围:覆盖我国各地的非遗项目和传统技艺。
三、调研内容
1. 非遗项目现状:调查了多个非遗项目的传承状况,包括曲艺、传统手工艺、民间音乐等,发现部分项目传承人年龄偏大,传承面临困难。
2. 保护措施建议:根据调研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保护建议,包括设立非遗保护法律、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训等措施。
3. 传承推广:分析了当前非遗传承和传播的问题,提出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推广非遗文化的方法。
四、调研成果
1. 对非遗传承的深入了解,为制定保护和传承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2. 为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和措施。
3. 为推广非遗文化和传统技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五、结论
通过本次非遗文化调研,可以看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希望我们的调研成果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关于非遗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关于非遗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与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口相传的文化积淀和记载,它们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在历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次调研以暑期社会实践的形式进行,旨在通过学生们的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面貌与现状,探索当下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难点和困境,为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传承模式的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暑期实践调研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使之在亲身体验与实践中积累相关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生们的调研与反馈,为相关部门提供改善与完善的建议,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二、调研内容与方法1.调研内容:(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分类:通过专家讲解与文献查阅,学生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和相关保护政策进行学习;(2)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地调研:学生们将走访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了解其文化传统、传承方式和现状,并透过调研表格和访谈录音等形式,记录相关数据,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数据支持;(3)非遗传承与发展的研究与探讨:针对所走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们将展开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对传承难点与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2.调研方法:(1)文献资料调研:通过图书馆、档案馆等相关机构,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现状与相关政策法规;(2)实地调研:学生分组进行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地调研,采用访谈记录、调研表格等形式,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3)座谈研讨:学生们将结合实地调研的结果,进行座谈研讨,对非遗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入讨论,提出相关建议与意见。
三、调研实施与效果本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共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具体实施如下:(一)文献资料调研与学习阶段:学生们结合专家讲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和相关政策进行学习与了解;并利用实践活动课堂的时间,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解和探讨。
海南省非遗调研报告

海南省非遗调研报告海南省非遗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和目的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和地区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独特性和传承价值的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生产技艺及相关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群落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海南省的非遗文化,我们开展了此次调研,旨在了解海南省非遗的种类、传承现状以及保护措施,为海南省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内容和方法1. 调研内容(1)非遗种类:调查、收集和整理海南省的非遗项目,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生产技艺等多个方面。
(2)非遗传承现状:了解非遗项目的传承情况,包括传承人数量、传承方式以及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3)保护措施:调查和研究海南省非遗保护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效果,分析其对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影响和作用。
2. 调研方法(1)实地考察:走访海南省的非遗项目传承地,与传承人进行交流,观摩非遗表演和工艺制作等活动。
(2)访谈调查:采访非遗项目传承人和专家学者,了解他们对非遗传承和保护的看法,询问他们对当前现状的评价和建议。
3. 调研时间和地点调研时间:2022年5月至2022年8月调研地点:海南省各地非遗项目传承地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 非遗种类和传承现状经过调研,我们发现海南省有丰富多样的非遗项目,主要包括儋州木偶戏、琼剧、琼剧二胡伴奏、礼乐、侗乡秧歌、古琴、剪纸、扎染等。
然而,由于传承人数量逐渐减少,一些非遗项目正面临着传承中断的风险。
2. 保护措施海南省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设立非遗传承基地,培训传承人,开展非遗展览和演出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传承人培养不足,年轻一代缺乏对非遗传统的传承意识。
其次,资金和资源支持不足,限制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最后,宣传推广不足,限制了非遗项目的传播和认知度。
四、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大非遗传承人培养力度,鼓励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工作,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价值观。
文化遗产调查报告(3篇)

文化遗产调查报告(3篇)文化遗产调查报告(精选3篇)文化遗产调查报告篇1一、前言为了深入了解人们对当前广东粤剧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情况,特进行此次的调查。
调查方式为口头调查和网络收集资料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各调查工作结束后,我将调查内容予以总结,其调查报告如下:二、粤剧的起源和特色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
明末清初,佛山粤剧活动相当兴盛,并建有“琼花会馆”。
古往今来,名人辈出,好戏连台。
粤剧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澳门等地。
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有粤剧演出。
东南亚一带且有世代相承的艺人、固定的班社组织、同业行会和传统演出场地,如新加坡的“庆维新”、吉隆坡的“普长春”,都曾培养出不少粤剧著名演员。
粤剧的唱词通俗易懂,音乐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调,唱法上改“假声”为“平喉”(真声),并经反复实践,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
术风格近乎写意。
布景简单,剧中规定情境,主要靠虚拟的表演程式来显示,程式不能表明时,就用牌子写上“河边”、“高山”等文字说明。
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艺术营养,在反映当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等方面都颇有改进。
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但也从生活中提炼、创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并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
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
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
三、现在发展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粤剧曾面临港澳台流行文化的巨大冲击,但在粤剧人士的不懈努力下,不但牢牢把握住这块文化阵地,而且积极推动了粤剧的改革和发展。
近10多年来,广东省各粤剧团在粤剧改革上有着不同程度的探索,且不少剧在全国造成一定影响,推出了一大批粤剧新人。
同时,粤剧演出市场也比较稳定。
河南非遗调研报告范文

河南非遗调研报告范文1. 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是指人们代代相传并视之为珍宝的某一特定群体的活动或传统,它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承方式。
在河南这片土地上,也有着丰富多样的非遗资源。
本报告旨在对河南省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探索其特点和传承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进行。
我们选择了红色文化、传统手工艺和民俗风情等三个方面的非遗进行调研,以全面了解河南省的非遗资源。
3. 调研结果3.1 红色文化非遗河南省是中国革命斗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红色文化非遗的传承情况相对较好,其中包括红色歌曲、红舞蹈、红色剧目等。
这些非遗项目在全省各地都有相应的传承机构和传承人,通过演出、培训等形式积极传承和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红色文化非遗的传承面临一些困难。
年轻一代对于红色文化非遗的认知度普遍较低,传承人的数量也存在一定缺口。
因此,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对红色文化非遗的宣传力度,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以保护和传承这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
3.2 传统手工艺非遗河南省的传统手工艺非遗非常丰富,包括捏面人、剪纸、鼓楼、泥塑等众多项目。
这些传统手工艺通过手工操作和特定工具,将非遗艺术形态传承至今。
然而,由于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传统手工艺非遗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我们调研发现,在一些城市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人和传承场所逐渐减少。
因此,我们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传统手工艺非遗的保护力度,建立传承基地和培训中心,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并通过举办展览和市集等活动,增加传统手工艺非遗的曝光度。
3.3 民俗风情非遗河南省的民俗风情非遗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代表了河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
这些非遗项目包括龙舟赛、灯谜、传统婚俗等。
社会实践非遗调研报告

社会实践非遗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遗产逐渐被淡忘和忽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社会的重要课题。
本次调研的目的旨在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希望通过调研了解非遗文化存在的问题和难题,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范围及方法1. 调研范围:本次调研主要围绕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包括但不限于古老节庆、传统习俗、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等各方面的非遗文化。
2. 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研、实地走访、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同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全面了解非遗文化的现状和问题。
三、调研内容及结果分析1. 非遗文化现状:在一些地方和民族,非遗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传承,但也有很多非遗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一些非遗技艺需要手艺传人,但传承人逐渐减少,非遗文化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 非遗文化问题: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遇到了许多问题,包括传承人减少、传承环境恶化、传统技艺失传等。
此外,非遗文化的市场化、商业化也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3. 调研结果分析:结合调研收集的数据和资料,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难题。
需要采取措施,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促进非遗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四、调研结论1. 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是历史和民族记忆的载体,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价值。
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保护国家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非遗文化传承的措施: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方面,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
政府应出台政策,加大对非遗文化的扶持和保护力度;社会应加强宣传和推广,增强人们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个人应积极参与和支持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
3. 非遗文化传承的前景:尽管非遗文化传承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难题,但通过有关方面的努力,非遗文化传承的前景仍然是光明的。
非遗调查报告

非遗调查报告一、调查的初衷我呀,一直对非遗特别感兴趣。
非遗就像是隐藏在我们生活里的宝藏,每一个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我就想啊,我得去好好探究探究这些宝贝,看看它们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我身边其实就有一些非遗的小例子,像奶奶做的刺绣,那针法可讲究了,每次看都觉得特别神奇。
这就勾起了我对非遗更大的好奇心,想知道更多非遗项目背后的东西。
二、调查的过程我就开始在周边找各种非遗的线索。
我先去了本地的一些老街区,那里有很多老手艺人。
我跟一个做糖画的老爷爷聊天,他做糖画可厉害了。
我就问他这糖画的历史呀,老爷爷就特别热情地给我讲起来,说这糖画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呢,以前是小孩子们最爱的零食兼小玩意儿。
他还现场给我做了一个糖画,那熟练的手法,看着糖稀在他手下变成栩栩如生的小动物,我都惊呆了。
然后我又去了民俗博物馆,在那里看到了好多非遗的展品。
有各种各样的剪纸作品,那些剪纸精致得不像话,每一个图案都像是在诉说着一个故事。
我还在那里找到了一位剪纸艺人,她给我讲了剪纸的一些技巧和寓意。
比如说剪纸里的一些花朵图案,不同的花朵有着不同的含义,像牡丹就代表富贵,梅花就象征着坚韧。
我还参加了一些社区组织的非遗活动。
在活动上,我看到了传统的手工编织。
那些阿姨们用毛线编织出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有帽子、围巾还有小玩偶。
我跟着学了一下,才发现这手工编织可不容易,要很有耐心,还要掌握很多小窍门。
三、调查的收获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查,我对非遗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发现非遗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它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
这些非遗项目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们的文化天空。
而且我还发现,非遗现在面临着一些挑战。
比如说,很多年轻人都不太了解非遗,觉得这些东西很老土。
但其实只要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它们特别有趣。
还有就是传承人的问题,有些非遗项目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这可太可惜了。
我就想啊,我要尽我自己的力量,把我了解到的非遗知识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宝藏。
邯郸非遗调研报告

邯郸非遗调研报告1. 背景介绍邯郸市作为河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基础,同时也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为了保护和传承邯郸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全面了解邯郸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保护和传承非遗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措施。
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式,包括实地考察、访谈和文献研究。
我们先选择了邯郸市的几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剪纸、皮影、井岳山灵宫庙会等。
随后,我们对相关专家、传承人、乡民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问题及意见。
最后,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研究,梳理了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和保护措施。
3. 调研结果3.1. 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我们发现邯郸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俗习惯等。
其中,剪纸、皮影、麻糖、井岳山灵宫庙会等被认为是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
3.2. 存在的问题尽管邯郸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着传承人减少、技艺丧失的困境。
由于传统技艺需要长期的学习和传承,年轻一代对此缺乏兴趣和认可,导致传承人逐渐减少。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机制。
许多非遗项目没有得到充分的宣传和保护,导致其逐渐失去了传统的市场和观众。
3.3.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1.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将非遗项目推广给更广大的观众,增加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兴趣。
2. 建立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机制。
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保护措施。
3. 增加对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
通过建立奖励机制、提供培训和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年轻一代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保护、传承和利用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
(2012年4月)
2012年4月16-17日,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组织调研组,由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周琴带领,就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专题进行调研。
调研组分别听取了市文广新局及赣榆县文广体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传承情况的专题汇报;实地察看了市民俗博物馆、新海小学非遗传承基地、汪恕有醋厂,赣榆县宋庄甜闷瓜、黑陶生产基地等。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概况
1、逐步落实政策、组织、设施、资金四大保障,为非遗保护奠定了基础。
印
发了《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管理办法》,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项目申报与评定、规定保护与传承、管理利用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市文广新局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对非遗开展咨询论证工作;各县区成立了由县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县(区)和乡镇(街道)两级普查工作队伍;提请各级财政增加保护经费投入,近年来,共争取国家、市级和区县财政对非遗保护的投入累计达到500万元。
1
2、开始建立资源、名录、传承人、整体性四大保护体系,搭建了非遗保护的
整体架构。
圆满完成了全市非遗普查工作任务;构建起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全市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
截止目前,全市有海州五大宫调、淮海戏、徐福传说等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目录,26个项目入选省“非
遗”目录,106个项目入选市级“非遗”目录,106个项目入选县级“非遗”目录,基本完善了对国家级和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认定、管理和扶助体系。
3、“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系统化、特色化轨道。
创建了一批“非遗”传承基地,初步建立了“非遗”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建设了全省唯一的市级范围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历史文化的生态传承保护和城市建设发展同步推进;通过出版丛书,广泛开展群众文艺活动,引导民俗活动,促进民间艺术繁荣,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等形式,使我市“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正在逐步走上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可喜成效,但其生存与发展环境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仍然任重道远。
1、认识不到位,总体发展不平衡。
个别部门、县区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树立非遗保护的自觉意识,导致有关工作进展缓慢,工作不扎实,成效不明显,表现在有的县区在落实资金、建立保护工作等方面措施不力,致使一些非遗资源的普查、抢救、保护工作不能正常持续深入进行;有的申报项目不积极;有的重申报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
2、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一是经费投入机制未建立,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经费来源单一。
目前,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中市财政拨款仅10万元,与周边地区相比是最低的,仅靠这十分有限的资金来发掘、保护和传承全市的“非遗”项目,显然是十分困难的。
二是传承激励机制不健全。
不少身怀精湛技艺的老艺人,大多年届古稀,精力不济,十分担心技艺失传。
且有的传承人生活经济来源无保障,缺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后顾堪忧,明显影响其向后人传授技艺的积极性;三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由于缺乏传承基地和传承点,加上“非遗”项目多数难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传授、学艺均难以为继。
3、法规不健全。
目前,全国许多省市已出台了非遗保护条例,我市只出台了管理办法,工作缺乏法律法规支撑,尚未建立科学规范程序,对政府、团体、个人的责任义务缺
少法规约束,处于无法可依、无规可循、无责可究的状态。
三、意见和建议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市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瑰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凝固剂,是需要我们共同守护的精神家园。
如何切实保护好、传承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发挥其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因此,调研组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政府为主导,扎实推进“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认识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的重要性,把此项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护、传承和利用好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要加快制定、出台保护“非遗”的规章。
建议市政府制定和颁布《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定》,明确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投入机制等,以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的规范化。
2、建立我市各级“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市及各区、县虽然都已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但有的制度不健全,
很少开展活动。
“非遗”的保护传承牵涉多个部门工作,需要通过完善我市各级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有效地研究解决相关的问题。
3、建立健全投入机制,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一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把保障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二要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遗”保护工作进行资助;三要积极争取国家、省“非遗”保护工作专项资金,用于“非遗”重大项目的研究、资料与实物征集、传承单位的补助等。
(二)建立、完善管理和运作机制。
1、要加强市、区(县)文化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快传承基地和传承点的建设,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授、培训工作。
2、组织开展“非遗”理论研究,不断丰富、提升其文化内涵,构建理论体系。
“非遗”的保护传承首先是人的保护传承,艺以人传,努力使“非遗”项目在民间有厚实的群众基础。
建议尽快将我市入选各级目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写成民间艺术乡土教材。
在中小学、职业学校开设民间艺术课程,邀请传承人进校园表演、传授,在部分校园设立某一
项目的“非遗”传承点(培训班),使校园发挥在“非遗”的保护传承中对青少年教育的熏陶基础作用。
3、尊重、关怀传承人。
“非遗”传承人大多年老体弱,有的缺少固定生活来源。
建议应落实好国家有关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月可获得补贴的政策。
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也应考虑给予适当的补贴。
对获得国家级重大奖项的“非遗”传承人,应给予表彰并大力宣传。
4、继续抓好“非遗”的普查和申报工作,积极挖掘,建立名录,并从中择优报送,建立市、区、镇多级“非遗”资料库。
(三)合理开发利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1、“非遗”的传承要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式,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尤其那些适合在广场表演的“非遗”项目,既要保留原有阵容庞大的表演形式,又要创设适合在舞台表演的形式、队伍。
这样,展示的机会就会更多,能够展示就意味着获得了保护,发展的空间也更大。
2、“非遗”的传承要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
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市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
可以通过公司冠名资助某项“非遗”的形式,使之成为连云港游的一处景点、内容或旅游纪念品。
保护“非遗”与发展旅游业相得益彰。
3、培养一批文化经纪人。
要更新观念,开拓创新,通过培养一批文化经纪人,将传播传统文化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促使具特色的潮汕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四)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民群众对“非遗”的保护意识。
1、报社、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我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非遗”的重要意义,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的观念。
2、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
农村一些诸如海祭等活动是村民祈求平安、幸福的表现形式。
要挖掘其积极因素,引导其向健康、文明方面发展,成为社会和谐的“粘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