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光潜《无言之美》有感
跳移与聚焦之间的灵动之美——朱光潜《无言之美》赏析

本版编辑/范宇飞
备 教
◆新篇解读
跳移与聚焦之间的灵动之美
——朱光潜《无言之美》赏析
◎钱艺林
(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江苏 海门 226100)
摘要:《无言之美》是统编教材中的一篇新课文,内容涉及面广,学 科跨度大,专业性强。作者之所以能够把这类文艺性议论文深入浅出、通 俗高雅地说清楚,“跳移”和“聚焦”是关键,因为其使得文章逻辑严密而 又自由灵动。“跳移”是放,是发散;“聚焦”是收,是聚拢。它们纵横捭阖, 在论述过程中发挥着强大的功能,充分满足了写作、阅读教学的需要。
体来进行研究,使审美哲学、审美心理学、审美艺术 学互相贯通。这种研究模式和方法就是审美学的研究 模式和方法。[1]孔子的故事对于一般读者(师生)来 说是耳熟能详、倍感亲切的,非常有利于激趣引思, 符合读者的“审美心理”,是从“审美经验”出发的。 如果一下子切入“美术作品”,势必会拉开文本和读 者的距离。
阅 读 其 实 就 是 一 种 沟 通,而 任 何 沟 通,拉 近 距 离是先决条件。孔子的这个故事是作者故意宕开的 一笔,而这故意的宕开恰是为了后面的“跳移”。“跳 移”是讲究铺垫的,之前的内容,往往就是为后面“跳 移”做准备。果然,第 2 段作者就写明了:“这段赞 美无言的话,本来从教育方面着想。但是要想明了 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文章从一开始 就展现了“跳移”的技巧——从教育故事跳移到美 学范畴。
探究美术作品中的“无言之美”

探究美术作品中的“无言之美”摘要:每一件美术作品都蕴含着它独特的含义,是含蓄的,不易被发现的。
本文通过对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的解读和个人游历的亲身体会,来探究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无言之美”,并且领略这种“无言之美”是如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
关键词:美术作品无言之美艺术生活朱光潜先生曾在他的散文《无言之美》中说到:“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本文所谓无言之美。
”这句话让我印象非常的深刻,作为学习美术专业的我,在欣赏每一件美术作品的时候都能感受到它蕴含的“言有意而意无穷。
”画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最先是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
选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遭遇、心情等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
当你站在美术作品前,吸引你的不但只有那精湛的绘画技术、巧妙绝伦的画面,更有那引人入胜的细节。
当你凝望作品的时候,不仅只是为了视觉上的享受,更多的是要明白这幅作品背后所表达的无穷之意,画面是有限的,但这并不限制画家们的表现,他们把握好了表现的尺度。
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就看它能否借极少量的现实界的帮助,创造极大量的理想世界出来。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把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让作者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去联系空白的情节。
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含蓄的表达比直接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也更加的表达出“言有尽,意无穷”的意味。
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美术作品中的形是艺术家将实际形象转化的在人类情感生活中那些无法言说的,只能通过知觉把握的形。
美术作品的形之美纯粹而精巧地构筑了艺术家认知到的情感和情绪,是艺术家对于事物本质的深刻洞见。
美术作品中的无言之美需要我们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发现,并要结合自身的理解去领略其中的美。
《无言之美》的写作启示

《无言之美》的写作启示爱默生曾说:“无言之美,不是一个音符能唱出的。
它有一种韵味,需要静心地体会……”没错,正如诗人的名字——顾城所表达的那样——他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与自然浑为一体,尽情享受着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神奇与美妙!正因此,顾城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可谓巨大,而其成功创作《无言之美》的写作经验又何尝不值得我们借鉴呢?爱默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上帝不能参加工作,所以创造了母亲。
”是啊,多少次的成功失败都被母亲给予鼓励、支持和信任,才换回孩子健康成长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时也正是她们对儿女怀揣梦想时那坚定的目光、信念与责任,才使得“成龙”“成凤”成为现实,让万千家庭和谐温馨的背后流淌着浓厚的母爱与关切。
这便是母性的伟大之处吧!试问哪位父亲不望子成龙?那就请把握好你手中拥有的机会吧!虽然很渺小但却真实存在并意义非凡。
海伦·凯勒和袁隆平教授告诉我们,当命运将厄运抛向你时,唯一站起来的方法只有努力抗争,直到获胜!他们本身是毫不起眼的普通人,甚至遭遇坎坷,但他们仍然保持良好心态去面对每一天,让生活充满阳光。
他们也许没有做出轰动的事迹,或许留下华丽的词藻,但却依旧引领着年轻一辈奋发图强,激励他们前行。
青春的路上总会布满荆棘,但是既然已选择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感恩节期间,母亲节即将临近,此刻的你应该停下匆忙的脚步,坐在书桌旁翻阅着《无言之美》,聆听它叙说的精彩故事吧!再次品读顾城的文章,你又有什么样的收获呢?是否从他独特的视角中窥见更深层次的奥秘呢?假若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恭喜你啦!要知道能够成为名人的背后付出的艰辛常人是无法理解的。
比如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那样杰出的科学家们,他们花费几十年的光阴钻研宇宙规律,其间包含着他们的汗水和泪水,也承载着希望与收获。
他们甘愿隐居山林的原因不仅仅是与世隔绝的清净,还有更重要的则是让思维尽情驰骋的畅快淋漓。
他们之所以能取得今日的辉煌业绩,除了过人的智慧外,恐怕更多的则是由此带来的无限自豪感和优越感吧!每当你打开手中这本《无言之美》,当你的笔尖划过隽永美文时,那一定也会触碰到另一片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区域吧!是的,我敢断言:当你细细品读时,一定会嗅到玫瑰般沁人心脾的芬芳,更会被古今中外那些纯粹、执著的灵魂所震撼,让你心旌摇曳,陷入深深的反思……《无言之美》一书,令人惊叹!在我看来,《无言之美》犹如一幅精美绝伦的画卷展示在我们面前。
朱光潜无言之美读后感

朱光潜无言之美读后感朱光潜无言之美(一)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中说:“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
……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的必要。
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
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
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在这之前,他还说了一句:“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
”于是,我用这样的话语来开导自己。
工作是不可能完美的。
学生身上有各种的不完美,正如我们做老师的也一样,我们才要去追求更好的境况。
生气,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要生得太久。
要是生气生得太久,会影响身体健康,会直接影响生活的美好。
很多学生,现在并不明白自己的现状,竞争的压力,或者明白了而不去追求,他还不懂得人生的悲剧在于有缺陷,人生的喜剧在于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缺陷。
我想,如果能改变一个学生的态度,或者影响一个学生的生活与追求,我就应该感到快慰了,我就有了我的职业价值。
何况,从教至今,我至少影响过一批学生了吧——这样一想,得到了一些安慰和动力。
我毕竟不能影响我的所有学生,似乎也没有谁可以做到。
朱光潜无言之美读后感(二)“无言之美”,是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提出的文艺创造必须遵守的一个美学原则。
他在《无言之美》一文中指出:“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接着,他从美术作品、文学作品、音乐、戏剧、雕刻塑像诸方面举例,论述了这个观点。
他以美术为例说:“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刻越真切。
”他告诉我们:“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尽之意。
读《无言之美》有感

读《无言之美》有感
这本书中的故事情节非常动人,主人公是一个叫做王小民的小学老师,他因为一次意外而失去了他的语言能力。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生命,反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用其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语言的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爱和成长的故事。
王小民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如何去爱和被爱,他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成为了了一个更加坚强和自信的人。
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也让我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语言不仅仅是一个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语言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感受。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成长的不易和坚持的意义。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和强大。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爱和关于语言的启示录。
无言之美观点

无言之美观点
说到美,很多人会想起繁花似锦的花卉、明亮的阳光、别致的建筑或浩瀚的大海,但也有人认为,真正的美不一定非要是视觉上的美丽,有时候,无声的落寞更能勾起人的思绪,让人仿佛在唤起一种悠远的梦想。
无声的美即指所有视觉之外的美,这些美可以涵盖无限的内涵,就像一首音乐,它无需文字就能把情感传递出来;就像一段视频,让人们也能感受到戏剧般的情节发展;就像一篇文章,让读者无需多言就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温暖。
无声的美会为我们带来超凡的感受,有时候,它那零落的细节,会让我们深深陶醉在它的美中。
当我们把目光移向自然界中,这种无声的美也无处不在。
一次偶然的漫步,我们便能感受到一切的宁静,就像风过树梢,杨柳依依;就像夕阳西下,群山万里;就像夏夜星宿,芳草清香。
无声的美,也正是这些安静的景色,让我们仿佛在一种神秘的空间里,它让我们的心沉入深藏的湖底,也让我们的思绪漂浮到那神秘的海面上。
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也演绎了许多无声的美,比如一件雕塑,它的曲线之美无须多言;比如一首诗,它的节奏感拿捏的恰到好处;比如一首歌,它的旋律无论何时都能抓住你的心弦。
这些都是无声的美,而它们却比吵闹更加耐人寻味。
总而言之,无声之美是一种完美的融合,它将我们的感官进行完美的融合,带给我们丰富而又神秘的感受,而且它不仅仅局限于视觉美,它还包括声音、气味、触觉等等,它给了我们丰富的认知能力,
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体会美的内涵,去发现更多的东西。
无声之美是一种独特的观点,它将我们的感官融合在一起,让我们从中体味更多的内容,就像一面镜子,它将我们重新审视美之时,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身,也让我们更好地探索美的本质,去欣赏它的精美。
人教部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4单元 15. 读朱光潜《无言之美》有感
读朱光潜《无言之美》有感近来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散论《无言之美》,每每为朱光潜先生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所吸引,细细回味,不忍释卷,获益良多。
朱光潜先生在《精进的程序》一文中谈到,作文有如写字,要经历“疵境稳境醇境化境”这四个境界。
细细想来,朱光潜先生不只是在谈写文章和练字。
这“疵”、“稳”、“醇”、“化”四“境”,可以普适于各个行业和各门艺术。
同样教师的成长,也符合这样的规律。
一个教师,从刚进入教师队伍到成为优秀的教师乃至名师,其教学艺术的发展历程,也必得经由“疵境”到“化境”,任何人概莫能外。
初登讲台的教师,尽管备课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只能按教学方案亦步亦趋。
课堂节奏,不能收放自如;突发事件,经常手足无措;生成资源,难于恰当利用。
这可以说是“疵境”。
一位教师,只要他勤于反思总结,多观摩名家课堂,多研读课堂实录,多上公开课,那么他对于课堂的感觉,对于教材的把握,对于课堂的调控,可以悟得一些窍门,熟能生巧,积淀智慧,他就可以上出教学任务完成得比较顺利,学生学得比较投入的课。
这可以说是“稳境”。
一般教师也许8-10 年才能达到“稳境”,但是突破这个阶段进而达到“醇境”则比较难当然也并非难于登天。
一个达到“稳境”的教师,如果再想进一步,就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一个教师若能针对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下苦功夫,反复锤炼,用一辈子的努力去追求,想来“醇境”是可以达到的。
最难以达到的是“化境”。
在名师的课堂上,我们经常领略举重若轻、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风采。
他们拥有把握稍纵即逝的生成机会的能力;他们具备把学生错误的回答稍加点拨就使他们恍然自悟的妙招;他们练就了引领孩子经由“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的本领。
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们才领略到什么叫“返璞归真”,什么叫“水过无痕”,什么叫“课即是人,人即是课”。
这样的境界,属于有天赋的人,更属于勤奋而有恒心的人。
虽然大多数教师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是,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无言之美》
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 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 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 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 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 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 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其次,从受众的角度来说,他们所接触到的广告已经不是创作者的了, 因为这里面已经加入了受众的再创作。受众通过一系列的审美活动和心理 活动进行了再加工。
课堂总结
本文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 分析了言不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 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得出“说出来的越少, 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 真切”的结论。
新知讲解
朗读课文,给红色字注音。
意蕴( yÙ n ) 譬如( pÌ) 谚语( yàn ) 流露( lÙ ) 笼统( lŏng )
铢两( zhū ) 寂寥( liáo ) 峨眉山( é ) 露出( lòu ) 牢笼( lÓ ng )
新知讲解
词语解释
1.铢两悉称:形容两者轻重相当,丝毫不差。 2.闲情逸致 :闲适的情致。 3.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4.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现 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新知讲解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1.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 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 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
无言之美学后感作文
无言之美学后感作文英文回答:The aesthetics of silence is a topic that has fascinated me for a long time. It is a concept that transcends language and speaks to the depths of our souls. Silence has a unique power to communicate emotions and ideas that words simply cannot express. It is a form of expression that requires no words, yet it has the ability to convey profound meaning.One example of the beauty of silence can be found in nature. Imagine standing in a serene forest, surrounded by towering trees and the gentle rustling of leaves. There is a sense of peace and tranquility that can only be experienced in silence. The absence of sound allows us to fully immerse ourselves in the beauty of our surroundings and connect with the natural world on a deeper level.Silence also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 Sometimes, words are not enough to convey our emotions or understand the emotions of others. In these moments, silence can bridge the gap and create a deeper connection. A comforting hug, a gentle touch, or simply sitting together in silence can speak volumes and provide solace in times of joy or sorrow.In art, silence can be a powerful tool to evoke emotions and provoke thought. Consider a painting that captures a moment of stillness, where the absence of movement and sound creates a sense of anticipation or contemplation. The artist's use of silence allows the viewer to interpret the piece in their own unique way, inviting personal reflection and introspection.Silence also has its place in music. The pauses between notes, known as rests, are just as important as the actual sounds produced. They create tension, build anticipation, and allow the listener to fully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each individual note. In this way, silence become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musical experience, enhancing the emotional impact and creating a more dynamic and engagingcomposition.中文回答:无言之美学是一个长期以来一直让我着迷的话题。
朱光潜《无言之美》阅读理解
朱光潜《无言之美》阅读理解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
然而“言”却绝不是能够完全表达“意”。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决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如果说得详细一点,孔子也许会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
而比较起来,“逝者知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用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
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
《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的同样的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而是注重于含蓄不露。
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
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
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
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
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男女都是瞎了眼睛。
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艺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朱光潜《无言之美》有感读朱光潜《无言之美》有感近来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散论《无言之美》,每每为朱光潜先生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所吸引,细细回味,不忍释卷,获益良多。
朱光潜先生在《精进的程序》一文中谈到,作文有如写字,要经历“疵境稳境醇境化境”这四个境界。
细细想来,朱光潜先生不只是在谈写文章和练字。
这“疵”、“稳”、“醇”、“化”四“境”,可以普适于各个行业和各门艺术。
同样教师的成长,也符合这样的规律。
一个教师,从刚进入教师队伍到成为优秀的教师乃至名师,其教学艺术的发展历程,也必得经由“疵境”到“化境”,任何人概莫能外。
初登讲台的教师,尽管备课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只能按教学方案亦步亦趋。
课堂节奏,不能收放自如;突发事件,经常手足无措;生成资源,难于恰当利用。
这可以说是“疵境”。
一位教师,只要他勤于反思总结,多观摩名家课堂,多研读课堂实录,多上公开课,那么他对于课堂的感觉,对于教材的把握,对于课堂的调控,可以悟得一些窍门,熟能生巧,积淀智慧,他就可以上出教学任务完成得比较顺利,学生学得比较投入的课。
这可以说是“稳境”。
一般教师也许8-10年才能达到“稳境”,但是突破这个阶段进而达到“醇境”则比较难当然也并非难于登天。
一个达到“稳境”的教师,如果再想进一步,就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一个教师若能针对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下苦功夫,反复锤炼,用一辈子的努力去追求,想来“醇境”是可以达到的。
最难以达到的是“化境”。
在名师的课堂上,我们经常领略举重若轻、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风采。
他们拥有把握稍纵即逝的生成机会的能力;他们具备把学生错误的回答稍加点拨就使他们恍然自悟的妙招;他们练就了引领孩子经由“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的本领。
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们才领略到什么叫“返璞归真”,什么叫“水过无痕”,什么叫“课即是人,人即是课”。
这样的境界,属于有天赋的人,更属于勤奋而有恒心的人。
虽然大多数教师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是,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只有心中埋下一颗“成为大师”的美丽种子,我们才会逐渐走向成熟。
剖析了教师成长的“四境”,也许你会觉得无比失落这辈子,我是根本成不了名师的了。
其实,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如此悲观,名师(优秀教师)成长的“四境”,可以带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名师的成长,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名师也经历过“疵境”阶段:教学之初,他们也会经历和我们一样的挫折,承受和我们一样的失败。
他们也经历过由“稳境”向“醇境”乃至于“化境”突破的艰难与痛苦。
而他们之所以那么优秀,是因为他们经受住了考验,很快地走出了失败的阴影。
我们今天所遇到的种种困惑和迷茫,名师们都经历过。
这些困惑和迷茫,也许是一道坎,跨过了,我们就成了名师。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一定非要成为名师,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放飞自己的理想,享受无比美妙的“高峰体验”这是大多老师都可以达到的境界。
因此,在遇到困顿和迷茫的时候,我们要时时勉励自己:也许我们正处于“望尽天涯路”的境界,只要我们愿意“衣带渐宽”,那么总有一天会收获“蓦然回首”的那份成功的喜悦。
第二、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地学习名师。
批评家陈四益先生有一奇文《跪着读还是站着读》,虽然讲的是读书的心态,但借用到我们现今对待名师的态度上也是很贴切的。
正如教育在线一位网友说的:我们看名师的“姿态”,大体上来说有三种:一是“站着”,二是“跪着”,三为“骑着”。
站着,气度从容,胸怀坦荡;对名师之长处或击节、或拍案,对名师之盲区或质疑、或建议;人格上平等,心态上平和。
跪着,奉承连连,五体投地;对名师之言论或叫好、或鼓掌,对名师之行动或膜拜、或跟风;人格上卑微,心理上盲从。
骑着,居高临下,唯我独尊;对名师之观点,不论青红皂白一律踩在脚下,咬上一口“失望”的唾沫;对名师之课堂,不论精彩失误全部打翻在地,扣上一顶“失败”的帽子;人格上扭曲,心态上膨胀。
因此,我们学习名师,最紧要的是摆正心态。
我们需要一种“站着”的心态。
有了站起来的心态,我们走近名师,解读名师,仿效名师,追赶名师,超越名师,才不会是镜中观花,水中捞月。
对于名师在各个不同阶段的课例,我们不能一味叫好,也不能横加指责。
毕竟,他们的课也是打上时代的烙印,带有明显的时代标识。
我们更不能以名师“化境”时的课堂艺术水准去衡量他尚处于在“醇境”时的教学水平。
对于名师的课,我们更不能简单模仿。
名师的课之所以难以模仿,是因为他们的个人学养和气质是别人无法代替的。
支玉恒的大气,于永正的幽默,靳家彦的厚实,孙双金的洒脱,王崧舟的诗意,窦桂梅的激情,薛法根的平实,都有其独特的标识,任何人是学不会,也是学不好的。
面对名师,我们切不可丧失自己。
我们可以学习名师解读教材的视角,可以学习名师处理问题的艺术,可以学习名师臻于“化境”的点拨之功,但不要轻易克隆名师。
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说:在舞台上,我一直沉浸在自我之中,我一直觉得我就在“舞”自己。
诚哉斯言!年青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这样坚定的信念:我就是我,我的语文课,就是我的人格和灵魂与学生的人格灵魂在一起舞蹈。
年青教师可以虔诚地学习名师,但绝不要成为名师的附庸。
为自己标上“小XX”的称号的,对自己缺乏自信,对名家顶礼膜拜,这是极为媚俗的做派。
第三,名师成长之路,让我们看到了自己成为名师的可能。
考察名师的成长之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技能、人格与学识的支撑,从“稳境”进入“醇境”或“化境”,人格和学识更胜于技术。
如果我们光有高超的教学技能,而没有高尚的人格与渊博的学识,那么我们只能达到“醇境”而难臻“化境”。
学习名师,我们既要从细节学起,也要从人格与学养学起。
只有当我们具有了名师的人格、学养,那么我们才有可能成为名师即便我们在天赋上不及名师,终其一生的努力只能达到“醇境”,但是我们照样可以成为学生喜欢,家长信任的好老师。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不会自惭形秽,而会为成为最好的自己而努力终生。
第四、我们学习名师,当学习名师的“大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教育理念。
一个真正的名师,并不是单单上几节引起叫好的公开课,而是把根深深地扎在课堂上,他们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把爱化为教育的具体细节,让爱常驻孩子心头,让爱化作幸福,让爱温润心灵,名师们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尊重、赏识、唤醒、鼓舞、激励,这最熟悉的理念在名师的诠释中是那么温馨,那么美丽,那么本真,那么自然。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
”当然,这里的“大爱”还可以指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
一个缺乏生活情趣,没有人任何艺术修养的老师,很难想象其能成为优秀教师。
于永正的“京戏”,靳家彦的“相声”,王崧舟的“书法”,都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
这种对教育事业,对生活,对艺术的“大爱”,正是一个老师从“稳境”向“醇境”、“化境”跨越,进而成为优秀教师的最重要的基础。
第五、我们学习名师,当学习名师的先进教育思想。
名师是有先进教育思想的老师。
他们的思想来源于广博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积淀。
他们一般都具有学科的专业知识,即学科的基本知识以外,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与本学科有关的交叉知识、学科历史、学科内涵、学科教育理念演变轨迹等均有涉猎;名师还具有普通教师普遍忽视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名师更重要的是具有人类文化的大视野,即对文、史、经、哲、法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等的了解。
这样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名师的视野,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高度,名师自身的阅读、积淀、实践、底蕴、反思、求索等最终使名师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成熟了,就如放在口袋的锥子一样,一旦有了机会就会破袋而出,所谓“水到渠成”。
有了先进的教育思想,我们才有可能达到“醇境”乃至“化境”,才有可能成为名师(优秀教师)。
教育在线的“看云”(薛瑞萍)老师,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
第六、我们学习名师,当学习名师的教育智慧。
名师都是有丰富教育智慧的教师。
教育智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积累的。
教育智慧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只要我们用心关注每一个孩子,关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那么智慧会源源不断地生成。
课堂上,思维受阻的时候,意见分歧的时候,陷入僵局的时候,都是我们锻炼并生成智慧的最好时机。
用智慧去经营智慧的事业,我们将获得更多的教育智慧。
而教育智慧一旦积累到一定的量,必将有质的转变,教育智慧也必将转化为强大的实践力。
此时,我们已经不觉间走向了“醇境”乃至“化境”,我们就已经成为了优秀的教师。
第七、我们学习名师,当学习名师将整个人生献给教育事业的胸襟。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指出:尽管人与人之间有种种差别,我们仍可以将各种生命活动范围归结为四等。
由最低的说起,这四等是: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厉害的“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
要想成为优秀教师乃至于名师,必须要树立将所有的智慧奉献给教育事业的信念。
只有超越世俗的功利色彩,将教书育人作为实现自我,享受幸福的事业,我们才能深刻地理解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意义,自觉地奉献全部的心力与才情。
这种理解和自觉,使得我们处于更高的人生境界。
这样的教育境界,我们可以称之为在精神上超越了人世间的“天地境界”。
“有境界自成高格”,一名教师,只有他的人生达到“天地境界”,其教学艺术才会达到“化境”,他才会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