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2017年专升本《传播学概论》考试大纲 文档
传播学概论大纲

第一部分学习过程评价考核大纲一、学习过程评价的本课程的性质及课程设置的目的、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是新闻学、广告学专业自学考试(本科类)的必设课程和公共关系专业的推荐选设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兴起、学术源流、研究方法,以及传播的内容、过程、媒介、效果、控制、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从而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分析和掌握与新闻学、广告学、公共关系等有直接联系的传播学原理和基本理论,并对学习其他新闻学类专业课程起到参照和借鉴作用。
本课程还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能够运用常见的方法(例如问卷调查、内容分析等)对传播现象进行初步研究。
二、学习过程评价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一)课程内容:1.大众传播与传播学研究2.传播学的兴起3.传播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4.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5.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6.传播学的各种研究方法7.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8.传播控制研究9.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10.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特点11.受众调查和受众研究12.关于传播效果的各种理论13.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14.高新科技对传播的影响(二)考核要求1.了解掌握传播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能够运用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观察、收集、分析有关材料,对现实中的传播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三、学习过程评价的考核方式传播学作业1.论述(小论文)就某个传播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运用已经掌握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写出一篇完整的不少于2000字的研究论文。
2.调查报告选择某个方面的问题,确定调查对象,制定调查计划,分析调查结果,形成结论,在此基础上写出不少于2000字的调查报告。
四、学习过程评价的评分标准学习过程评价的评分标准也采用分数制度,满分100分。
可以按照学生的评价结果分为以下几等:1.优(90分以上)观点正确,有新意,论述充分,资料充实且运用得当,结构合理,论证有力。
吉首大学2017年专升本《教育学》考核大纲

《教育学》考核大纲一、课程编号:二、课程类别:小学教育专业专升本学科基础课程三、编写说明1、本考核大纲参考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要求进行编写。
2、本大纲适用于小学教育专业专升本考试。
四、课程考核的要求与知识点课程考核的要求与知识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概述一、识记1、教育的含义:(1)教育作为事实形态的教育,就是教育事态。
(2)作为思想形态的教育概念和教育观念。
(3)作为语言形态的“教育”语词。
2、教育的定义:(1)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增强人们体质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可以称之为教育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侠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它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由社会专门机构即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进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4、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3)心理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二、理解:1、原始形态的教育。
(1)教育存在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
(2)教育内容取决于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3)教育手段和方法简单。
(4)教育权利平等。
2、文艺复兴后时期欧洲教育的特点:(1)以人为本的教学主张;(2)教学内容的古典注意;(3)教育导向上的世俗性。
(4)教育对象和目的的贵族性。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识记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2)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3)教育学作为学科,在大学里讲学,始于德国的康德。
理解:1、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1)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2)人本主义教育思潮。
(3)批判教育学思潮。
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一、识记1、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2)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3)培育创新,促进教育改革(4)总结经验,开展教育研究;(5)培植教育理想,养成教育情怀;(6)为学习提供理论指导。
吉首大学2017年专升本《大学英语(普本)》课程考核大纲

非英语专业专升本《大学英语(普本)》课程考核大纲一、课程编号二、课程类别:非英语专业学生专升本课程三、编写说明1. 本考核大纲参考孔庆炎、李霄翔、贾国栋等编写的《大学体验英语》(第三版)综合教程(第一、二册)进行编写。
2. 本大纲适用非英语专业专升本考试。
四、课程考核的要求与知识点第一部分:阅读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35分,其中A节每小题2 分,B节每小题1分(一)本部分共25小题,要求考生阅读篇短文,考试时间为35分钟。
这一部分包括两节:1. A节(Section A)为阅读选择,有10小题;两篇仔细阅读短文,每篇短文后有5个问题,考生应根据短文内容从每题四个选择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总阅读量约600-800词。
2. B节(Section B)为阅读填空,有15个空,均给出了可供选择项。
总阅读量约300-500词。
(二)本部分选材原则:1. 阅读题材包括社会文化、人物传记、科普、史地、政治、经济等,体裁包括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生词不超过3%的中等难度的文字材料。
2. 所涉及的内容和背景知识应为非英语专业学生所能理解。
文章的语言难度中等,无法猜测而又影响理解的关键词(超出教学大纲规定的词汇范围),用汉语给出释义。
3. 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120词。
(三)本部分主要测试能力:1. 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2. 了解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3. 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和推理;4. 既理解个别词句的意义,也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5. 测试考生通过书面文字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既要求理解正确,也要求有一定的速度。
第二部分:词汇与结构(Vocabulary and Structure)20分,每小题1 分(一)本部分共20小题,考试时间为20分钟;试题由词汇用法题和语法结构题两部分20个单项选择题组成。
可分两种情形:1. 选择题:20个单项选择题,每题提供四个选择项,要求学生从题后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大纲设计及问题详解

注:名词解释中下划线部分为关键词,缩小字(11号)为辅助理解信息,建议记住。
本文档限于期末考试,如不全面,还请谅解。
《传播学概论》考纲填空题1.传播学就是研究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的科学,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就是其研究对象。
2.人类传播活动的几个发展阶段是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
3.在传播学中,符号是表达特定信息的方式或代码。
4.媒介是传播或负载信息的物质实体。
5.信息则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和媒介相互交换的特殊内容。
6.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7.信息需要以物质(如纸张、胶片、光盘等)为载体,以符号(如语言文字、影像、图画、声音等)来表现。
8.与“伊里调查”一样,霍夫兰等人的研究也证明了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直接导致人们态度的改变,其研究结论进一步否定了“魔弹论”效果观,加强了传媒效果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的观点。
9.传播学界四大先驱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
10.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11.拉斯韦尔模式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5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2.传播学者怀特将“把关人”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提出新闻选择过程的把关模式。
13.社会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14.在媒介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下,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15.集权主义理论是维护专制统治的理论,极权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同样体现了集权主义政治制度理论的观点。
16.传媒“把关”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除了应该考虑传媒系统的内部因素外,还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外部因素或社会因素考虑在内。
17.《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是“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
吉首大学2017年专升本《构成基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考核大纲

《构成基础》课程考核大纲
一、课程编号
二、课程类别: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专升本课程
三、编写说明
1、本考核大纲参考唐泓、纽敏、刘孟的教材《构成基础》进行编写。
2、本大纲适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专升本考试。
四、课程考核的要求与知识点
1、识记:(1)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的基本概念、性质与作用;(2)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的种类与性格特征;(3)色彩的基本理论;(4)色彩的基本属性与色立体原理。
2、理解:(1)平面构成中的形态变化与形式美法则;(2)色彩与心理感受;(3)色彩对比的含义、构成原理。
3、运用:(1)平面构成中的构成形式、肌理应用;(2)色彩的对比形式、调和形式。
五、课程考核实施要求
1、考核方式
本考核大纲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专升本学生所用,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
2、考试命题
(1)本考核大纲命题内容覆盖了教材的主要内容。
(2)试题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比例为:识记的占20%,理解约占30%,运用约占50%。
(3)试卷中不同难易度试题的比例为:较易占25%,中等占55%,较难占20%。
3、课程考核成绩评定
考试卷面成绩即为本课程成绩。
六、教材和参考书
1、教材
唐泓,纽敏,刘孟.构成基础[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4.
2、参考书目
[1]胡心怡.构成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2]于国瑞.平面构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李榕玲.色彩构成[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4]方四文,朱琴.立体构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社,2014.。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核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核大纲一、适应对象修读完本课程规定内容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
二、考核目的《传播学概论》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和必修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指导性。
为了达到真正检验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与能力,应将识记传播学理论知识与运用传播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在试题中设置较多主观题,检验学生运用传播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核形式与方法本课程的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即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学生讲课(课堂讨论)、出勤三方面。
考试形式为闭卷,时量100 分钟。
题目要紧密结合当前传播实践命题,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传播学理论解决传播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现象。
四、课程考核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即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学生讲课(课堂讨论)、出勤三方面。
分别(以100分计)占总成绩的10%、20%、10%。
考试(以100分计)占总成绩的60%。
出勤方面,每迟到早退一次扣2分,无故旷课一次扣5分,扣完出勤分为止。
五、考核内容与要求绪论考核内容:1、学习这门课的意义2、如何学好这门课考核要求:1、把握学习传播学知识的重要价值2、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考核内容: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考核要求:1、掌握人类传播的基本特点2、理解传播的定义3、把握传播学研究的意义4、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的内涵5、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6、了解传播学与中国的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考核内容: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考核要求:1.了解技术在新闻传媒的形态变化中的作用2.熟知人类传播活动经历的阶段3.谈谈你对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的理解4.报纸会消亡吗,谈谈你的看法。
5.了解“全球信息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冲击6.掌握信息社会的概念与特点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考核内容: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象征性社会互动考核要求:1、掌握符号的概念与特点2.编码和解码内涵3.谈谈社会象征文化的主要内容4.如何理解共通的意义空间5.把握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与联系6.掌握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功能课外实训根据所学的传播学概论相关符号学知识,寻找并分析能够代表学校、岳阳市、湖南省及其中国形象的典型符号各五个,说明选择的原因。
传播学概论复习纲要

传播学概论复习纲要《传播学概论》复习纲要第一章传播学论一、关于传播,我们首先可以把它看作世间的一种普遍现象。
这种自然万物、社会人文信息的生命流动,就是传播。
传播既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是社会信息的流动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所谓社会传播,即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信息在一定社会系统内的运行。
三、信息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化和发展的产物。
信息也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物理载体与语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所谓信息,就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四、、最早对信息社会作出理论解释的,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post-industrial society)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1980年《第三次浪潮》(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五、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而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即传播)便是它的研究对象。
是在信息与信息传播背景日渐凸显的背景下产生的。
具体说来,传播学的研究分属三个层面:一是从自然科学的层面,研究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技术性问题;二是从社会科学的层面,揭示信息社会及其传播的规律性问题;三是从人文科学的层面,思考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价值性问题。
一句话,社会信息系统的技术、规律和意义均属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决定了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性质。
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六、传播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从社会历史方面看,传播学的兴起与现代文明或现代化发展关系密切,其中尤以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事业的蓬勃兴起为首屈一指的动因。
七、传播学研究的演化:三大来源1).以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为基础的行为科学所谓行为主义,就是把人的外在行为而不是内在思想作为研究的客观依据,加强了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传播学概论 考纲整理版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信息宏观:信息是与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中观:信息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及其表述。
微观:信息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
符号符号是用来传递意义,是“信息携带者”,是传播的中介。
艾柯:把符号定义为这样一种东西,它根据既定的社会习惯可被看做代表其它东西的某种东西。
指代一个不在场的东西。
组成:符号是由能指(signifer)和所指(signified)所构成的关系体。
能指:符号的形象,即符号的形式,可由我们的感官感知。
所指:符号的所指对象,所表示的意义,即符号的内容。
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是一个具有意义的实体。
传播共享说: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共享。
歌德——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交流说:强调“传播”是有来有往的双向活动。
伯格纳——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传播就是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或者说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镜中我理论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从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上说明了人际传播的重要性。
——人们通过与他人交往,从他人的反映中获得自我概念,即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虚拟环境李普曼在他的《舆论学》里指出,我们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客观环境,一是虚拟环境。
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并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揭示的环境。
是说明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的重要概念。
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即预先的概念,即成见,头脑中的图像。
对决定个体对人与事的知觉的影响很大。
传播学定义: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心理学定义:指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或某类事件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
熵物理学概念,一个系统的不确定性或无秩序的量度。
申农从信息论的角度引入这一物理学概念,用来测量信息量,即解除无序状态所需信息量的度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核大纲
一、课程编号
二、课程类别
广告学专业专升本课程
三、编写说明
1、本考核大纲参考郭庆光的教材《传播学概论》进行编写。
2、本大纲适用于广告学专业专升本考试。
四、课程考核的要求与知识点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识记:(1)库利的传播定义、皮尔士的传播定义、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2)信息定义;(3)传播定义;(4)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5)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6)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
2、理解:(1)传播学的任务
3、运用:(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1、识记:(1)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3)哈特的媒介三分法;(4)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5)托夫勒的三次浪潮
2、理解:(1)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2)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
3、运用:(1)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我国信息化建设)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识记:(1)符号的定义;(2)三类非语言符号;(3)意义的定义;(4);(5);
2、理解:(1)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2)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
3、运用:(1)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
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识记:(1)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2)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3)香农-韦弗数学模式;(4)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5)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6)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7)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8)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9)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2、理解:(1)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
3、运用:(1)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四个方面的理解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识记:(1)人内传播的定义;(2)主我客我的概念;(3)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4)人际传播的定义;(5)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
2、理解:(1)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2)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3)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
3、运用:(1)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1、识记:(1)群体的概念;(2)群体的两个特征;(3)群体压力的概念;(4)集合行为的概念;(5)组织的广狭义;
2、理解:(1)群体的三个社会功能;(2)群体意识三个方面;(3)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传播机制(暗示与感染;模仿与匿名;非常态流动);(4)组织结构的三个特点;(5);
3、运用:(1)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2)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
第七章大众传播
1、识记:(1)大众传播的定义
2、理解:(1)大众传播的六大特点;(2)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赖特的四功能说;施拉姆的概括;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
3、运用:(1)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布莱士、塔尔德、库利的观点);“怀疑主义”的忧患观点(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清水几太郎、格林的观点);对两种观点的看法;(2)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电视媒介发展的四个方面新变化)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1、识记:(1)国家与政府四个方面的控制
2、理解:(1)马恩关于党报思想的要点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1、识记:(1)麦克卢汉对“热冷媒介”概念的解释;(2)“把关人”
2、理解:(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2)大众传媒的三个特点
3、运用:(1)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1、识记:(1)大众的概念;(2)受众的三个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
2、理解:(1)大众社会理论中的“大众”主要特点;(2)受众市场(或消费者)观点的三个基本认识;(3)“使用与满足”的基本观点
3、运用:(1)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大众社会成立的六个基本条件)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1、识记:(1)传播效果的概念;(2)舆论领袖的概念
2、理解:(1)传播效果三个层次;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
3、运用:(1)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70 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研究)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1、识记:(1)“沉默的螺旋”
2、理解:(1)“沉默的螺旋”理论特点
3、运用:(1)“沉默的螺旋”构成假说的三个命题: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意见的表明与“沉默”的扩散是一个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环境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考生阅读,作为答题参考,不确定具体考点内容。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考生阅读,作为答题参考,不确定具体考点内容。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考生阅读,作为答题参考,不确定具体考点内容。
五、课程考核实施要求
1、考核方式
本考核大纲为广告学专业专升本学生所用,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
2、考试命题
(1)本考核大纲命题内容覆盖了教材的主要内容。
(2)试题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比例为:识记的占25%,理解约占35%,运用约占40%。
(3)试卷中不同难易度试题的比例为:较易占25%,中等占55%,较难占20%。
(4)本课程考试试题类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等五种形式。
3、课程考核成绩评定
考试卷面成绩即为本课程成绩。
六、教材和参考书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