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彭子冈

合集下载

详解子冈牌

详解子冈牌

详解子冈牌子冈牌将中国文人最喜欢的四种文化内容给组合了起来,使得方寸之间,寄托了君子的情怀、拥有了诗文的意趣和书画的高雅,它一出现,便受到了各阶层尤其是文人的热捧。

何为子冈牌子冈牌为明、清两代流行的一种坠饰,牌顶上有孔可以穿带。

子冈牌多为长方形,且其长宽是很有讲究的,应该是按黄金分割比例来制作的,大小适中,方圆得度,刀工精美,字体挺拔,地子平浅而光滑,在方寸之间不仅尽显玉质之美,更具玉工之精。

子冈制牌非常讲究,有所谓“玉色不美不治,玉质不佳不治,玉性不好不治”之说。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精美玉质、精美雕工与文人情趣的完美结合。

传统的6x4x0.9厘米的形制已传承500多年矣,特别是在电动工具出现以前,子冈牌一直保持着程式化的两面雕形式,一面琢磨山水、人物、花鸟、瑞兽;另一面雕刻诗文、书法、印章等。

完美地将中国书画艺术、文人情趣和中国白玉独特的品质融为一体,这种赋予人文气息又多具吉祥寓意的玉雕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子冈牌名称的由来与发展脉络此类玉牌以明代苏州工匠陆子冈所做最有名,因后世仿制者众多,遂得“子冈牌”之名。

陆子冈是江苏太仓人,自幼在苏州学艺,终成一代玉雕巨匠,尤其擅长平面减地之技法,这是行话,通俗地说就是浅浮雕。

所制玉器作品多数形制仿汉,取法于宋,颇具古意,形成空、飘、细的艺术特色。

所谓空,就是虚实相衬,疏密得当,使人不觉烦琐而有灵空之感;飘,就是造作生动,线条流畅,使人不觉呆滞而有飘逸之感;细,就是琢磨工细,设计精巧,使人不觉粗犷而有巧夺天工之感。

子冈玉雕一改明代玉器陈腐俗气,以精美的玉料,高超的玉雕技法,将印章、书法、绘画艺术融入到玉雕艺术中去,把中国玉雕工艺提高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明代的子冈牌,材质以新疆青白玉为主,少见白玉,可知当时良玉之难得。

不过也有人称此为当时“青白做人”之说,以其制牌,时时警戒自己,倒更有“首德次符”的含义在里面。

再者,佩玉可修正自己的举止,以免因急步而行使玉牌子产生撞击声响。

论著名报人彭子冈的新闻职业道德

论著名报人彭子冈的新闻职业道德

论著名报人彭子冈的新闻职业道德作者:陈丽珠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4期摘 ; 要:民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幻和动荡,在这一时期催生了一批敢为他人之先摇旗呐喊的女报人,她们对职业的追求,使她们在新闻史上留下了许多可圈可点的业绩,文章以“三剑客”之一的彭子冈为中心,浅谈中国近代报人的新闻职业道德。

关键词:女报人;彭子冈;新闻职业道德中图分类号:G219.29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1-0261-01彭子冈,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大公报》驻北平记者,特写《毛泽东先生到重庆》曾轰动大后方,通篇思忽与文风至今仍不失为新闻写作的范例。

“①在彭子冈晚年的病榻中,仍笔耕不辍,在儿子的帮助下,写出了《记者六题》总结其从事新闻事业的经验。

1988年,彭子冈病逝。

作为民国时期早期著名的女记者,彭子冈一生的成就,与她在新闻实践中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密不可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报道真实,客观公正彭子冈的新闻作品中多使用白描的手法,这正贴合新闻写作和报道对真实性的要求。

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毛泽东出乎全国所有人意料的应蒋介石之邀前往重庆,进行谈判。

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发表了彭子冈的作品《毛泽东先生到重庆》,这篇篇幅短小、白描式的客观报道,刊出后便在大后方各阶层读者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篇作品发表在1945年,但在1938年彭子冈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做为一个人党已经七年的秘密党员,第一次在国统区见到自己的主席,其激动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②但作为国共两党之外的《大公报》记者,她首先有责任报道毛泽东来重庆的诚意并宣传我们党的方针。

但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和国民党统治区读者思想的复杂性。

当记者问及毛泽东关于党派会议与联合政府时,毛泽东回答“这一切包括在民主政治里了,还要看蒋先生的意思怎么样。

”③在这个重要的问题上,记者并未因为自己的立场而添加任何议论,另外在这篇报道中对于毛泽东的一个细节描述,“毛先生敞了外衣,又露出里面的簇新白绸衬衫。

子冈的一生

子冈的一生

• 抗战胜利后
• 彭子冈和徐盈被调入《大公报》北平办事处工作。 • 1946年年初,彭子冈不顾当局阻挠到共产党控制 的张家口采访,归来发表长篇通讯《张家口漫 步》,客观真实描述解放区的真实情况,揭露了 国民党当局的虚假宣传。 • 新中国成立后,子冈先后任天津《进步日报》和 《人民日报》记者。 • 1949年随代表团出访欧亚七八个国家,出版了 《苏匈短简》。 • 1954年后任《旅行家》杂志主编。 • 1956、1957年,彭子冈发表了《出版社可否‚综 合‛一下?》、《他们五十六个》、《刊物的霜 冻》、《假如我还当记者》、《旧闻新抄》和
• 开头是:‚太阳在头顶上闪,人的心阴着。 一 片黑暗,人有点昏眩。‛ • ‚太阳在深秋应该是温暖,但今天有点感到燥热, 每人脸上是一层油,有的搀着泪,在心头呢,只 有阴冷和凄愁。‛ • 《伟大的伴送》这篇特写已经不是一般的纪实之 作,而是具有新闻报道、历史文献和文学欣赏三 重价值。
• (二)采访坚持耐心和韧性 • 1940年,宋氏三姐妹首次同至重庆,这无疑是一 个大新闻。 • 彭子冈凭着自己的耐心和韧性终于见到了孙夫人。 • 在写稿时,彭子冈将自己对宋庆龄的仰慕,以及 耳闻目睹的一些宋庆龄的英勇事迹、凛然正气, 以及当时采访的内容相互揉和在一起,写出了一 篇集新闻报道、文学欣赏于一体的《孙夫人映象 记》。
• (三)勇于深入虎穴获取新闻 • 彭子冈身在国统区采访报道,仗义执言要冒很大 风险。为了写好新闻,真实呈现国统区的各方面 状况,她采访过各种对象,如:壮丁、工人、车 夫、难民、流浪儿、监犯等,了解他们的疾苦和 要求。 • 她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曾躲藏在国民党参政 厅的大镜子后面;混杂于警察局内;甚至经常涉 足监狱、贫民窟、难民所,所以她采写的新闻言 之凿凿,受到群众的欢迎,官僚们则极为头痛。

八年级上册语文生词表_整理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生词表_整理版

第十四课 紫禁(jìn)城 横贯(guàn) 矗(chù)立 鳌(áo)头 湛(zhàn)蓝 额枋(fāng) 蟠(pán)龙 矫(jiǎo)健 鸣钟击磬(qìng) 鎏(liú)金 殿(diàn)试 后妃(fēi) 庄严肃穆(mù) 御(yù)花园 迥(jiǒng)然不同 点缀(zhuì) 错综(zōng)相连
第十九课 第二十课 惊讶(yà) 日薄(báo)西山 蒲(pú)公英 绮(qǐ)丽 失衡(héng) 殷(yīn)红 威(wēi)胁 蔚(wèi)蓝 鸟巢(cháo) 旭(xù)日 扼(è)制 衰(shuāi)减 归咎(jiù) 迷惑(huò) 五彩斑斓(bān lán)绚(xuàn)丽 藩篱(fān lí) 啸(xiào)聚山林 遵(zūn)循 厄(è)运 无动于衷(zhōng) 酝(yùn)酿
第十课 跋(bá)涉 私塾(shú) 潦(liáo)倒 栽(zāi)跟头 灰黯(àn) 糟蹋(zāo tà) 细声慢(màn)气 信托(tuō) 嘱(zhǔ)咐 赚(zhuàn)钱 糊(hú)口 风尘苦旅(lǚ) 唏嘘(xī xū) 劲(jìn)厉 稀(xī)罕 羡慕(mù) 嫉妒(jí dù) 鸡零(líng)狗碎 震颤(chàn) 迟钝(dùn) 戚(qī)容 噩(a)耗 猝(cù)然 昏厥(jué) 诘(jié)问 晦(huì)气 识文断(duàn)字 文绉绉(zhòu zhòu) 焦灼(zhuó) 时髦(máo) 伎俩(jì liǎng) 颠沛(pèi) 慰(wèi)问 难能(néng)可贵 吊唁(yàn)
第十五课 屏(píng)风 擅(shàn)长 帷(wéi)幕 韶(sháo)光 休憩(qì) 伧(cāng)俗 闺(guī)房
第四单元 第十六课 翩(piān)然 孕(yùn)育 簌(sù)簌 销(xiāo)声匿(nì)迹 衰(shuāi)草连天 农谚(yàn) 草木荣(róng)枯 纬(wěi)度 悬(xuán)殊 经(jīng)度 连翘(qiào) 丘陵(líng) 避(bì)免

彭雪珍

彭雪珍

彭子冈(1914~1988)中国新闻家。

原名彭雪珍。

1914年2月7日生于江苏苏州,1988年1月9日卒于北京。

1936年北平中国大学肄业。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她以《大公报》记者名义在大后方采访,发表大量通讯,揭露日本侵略罪行。

解放战争时期,任《大公报》驻北平记者。

她是当时后方新闻界著名的“四大名旦”之一——这“四大名旦”就是四位女记者:彭子冈、浦熙修、杨刚、戈扬(前三人还曾被称为是“三剑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任天津《进步日报》和《人民日报》记者。

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4年后任《旅行家》杂志主编。

中国新闻社的名誉理事。

其权利继承人加入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

彭子冈自幼酷爱文学,十二三岁开始写作,中学时便开始向《中学生》杂志投稿,为叶圣陶所赏识。

在淞江二中读初三时,她的作文《我的燕子》获得叶圣陶主编的《中学生》杂志命题的文艺竞赛第二名。

三个月后,她又以《学校生活日记一则》获该杂志命题文艺竞赛第一名。

女中校长赠送给她一柄团扇,上面亲自书写了“为校争光”四字。

此后又三次参加《中学生》杂志举办的全国作文比赛,第一次得亚军,后两次都夺魁。

1936年春,彭子冈在上海沈兹九老师手下《妇女生活》杂志担任助理编辑并采写专稿,多有建树。

她曾采访过江西革命根据地和探访囚禁狱中的“七君子”,在北京采访过女作家冰心,在上海参加了鲁迅的葬仪,并写出了具有新闻报道、历史文献和文学欣赏三重价值的特写《伟大的伴送》。

抗战爆发后,彭子冈撤退到武汉,进入《大公报》任外勤记者。

从此,新闻界出现了“三剑客”。

1945年8月,她发表了轰动大后方的新闻特写《毛泽东先生到重庆》:“‘很感谢’,他几乎是用陕北口音说这三个字,当记者与他握手时,他仍在重复这三个字,他的手指被香烟烧得焦黄。

当他大踏步走下扶梯的时候,我看到他的鞋底还是新的。

无疑这是他的新装。

”这期间,彭子冈还写了大量感情真挚细腻、文笔俊逸极富感染力的通讯、报告文学,如《官厅少年》、《老邮工》、《雪亮的眼睛》等。

字帖

字帖

色 义 交 韦 央 内 网 同 周 函 医 园
电 又 史 书 贝 肉 门 风 山 幽 回 囫
隶书 龟 尤 龙 叉 文 丈 吏 更 及 巾 币 吊 见 页 负 丙 而 雨 闪 问 间 凤 凰 夙 出 击 屯 区 匹 巨 国 囚 因 囵 历 厅
免 女 卫 市 览 再 阁 用 凶 匝 团 压
兔 父 节 希 向 两 闯 甩 画 匠 圆 厌
亥 册 沓 函 个 今 伞 员 吉 各 奋 南
虫 水 求 承 介 令 食 呈 吞 务 奔 直
行书 虽 母 每 永 泵 汞 录 隶 泰 率 乖 乘 仑 仓 全 舍 命 含 谷 回 串 吴 呆 杏 告 吝 齐 妄 夯 奇 套 美 类 真 卡 贞
舟 泉 黍 公 会 金 吕 召 圣 夺 克 点
丹 浆 黎 分 合 企 另 否 冬 夸 支 卓
邦 郭 收 教 砍 针 轻 狗 跳 躲 须 划
桌 旦 易 昔 某 黄 爸 怎 弯 死 离 哀
卤 亘 显 杳 果 恭 爷 急 孪 丽 率 衷
楷书 志 声 壳 昌 冒 早 昊 景 星 沓 晋 昏 杀 杂 条 票 音 章 斧 志 忍 恩 思 恋 鸾 蛮 丕 面 亢 亩 禀 京 亨 衰 高 亭
赤 旱 昆 替 亲 竟 念 峦 丝 言 享 前
走 是 曼 查 共 意 忽 变 灭 夜 烹 首
桌 旦 易 昔 某 黄 爸 怎 弯 死 离 哀
卤 亘 显 杳 果 恭 爷 急 孪 丽 率 衷
行书 志 声 壳 昌 冒 早 昊 景 星 沓 晋 昏 杀 杂 条 票 音 章 斧 志 忍 恩 思 恋 鸾 蛮 丕 面 亢 亩 禀 京 亨 衰 高 亭
赤 旱 昆 替 亲 竟 念 峦 丝 言 享 前
走 是 曼 查 共 意 忽 变 灭 夜 烹 首
冗 宫 穴 尝 棠 营 帝 英 笔 弃 春 姜

子冈牌:“秋光为缎好见万雪尔泽山明云事细观长望歌如画

子冈牌:“秋光为缎好见万雪尔泽山明云事细观长望歌如画

子冈牌:“秋光为缎好见万雪尔泽山明云事细观长望歌如画子冈牌:秋光为缎好见万雪尔泽山明云事细观长望歌如画陆子冈玉牌特征及鉴赏辨伪在收藏圈内,子冈玉牌是人尽皆知之物,后世大量仿制子冈玉牌,使收藏者真假难辨,特别是子冈玉牌的昆吾刀技艺更是扑朔迷离。

鉴别子冈玉牌,首先要了解陆子冈是何许人,以及他的选玉原则、琢玉技艺、作品特征特点三大要素,才可对其子冈玉牌做出真伪和具体年代的鉴赏。

其一:陆子冈系明代嘉靖万历时期人,祖籍江苏太仓,后因苏州为中国玉雕中心之一,陆子冈迁居苏州,以琢玉为生,成为当时乃至中国玉雕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大师级人物,其一生所琢玉器均要刻“子冈”或“子刚”款项,他这一习惯和其生性高傲固执的性格也成为其最后人生悲剧的隐患。

他曾为万历皇帝雕一个玉壶,却在玉壶的流口内偷落了子冈款,后被皇帝发现,震怒其欺君,将陆子冈砍头示警。

从此他的独门昆吾刀技艺也随他消失。

其二:陆子冈琢玉前有非常严格的原则,就是对原料选择非常严格,必须是上等好玉、好色(色泽一致)、好质地等才可入选。

然后是他针对原料特点、形状,非常周密细致地进行构思设计。

陆子冈不仅因技艺高超而成为一代琢玉大师,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个既懂书法又善画画的艺术大师,常用虚实、阴阳手法,在方寸小空间雕刻出宏大空间和壮观场景,特别是在一般人不注意的细节之处,都同样注入极大的心血,一丝一毫从不马虎懈怠,对艺术精益求精。

我曾有幸在一位收藏家手中见过一枚陆子冈所刻的小玉牌,此牌宽3.5、高5厘米,在如此方寸间雕刻出了一幅既有数个高士人物、童子,又有山水、林木,还有小桥流水及水中天鹅戏水、水流湍急,激起浪花,还配有亭中楼阁、白云朵朵、构图繁复、意境高深、布局合理,连小桥下水流之情都跃然画面,人物表情、动作、衣纹、线条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在其背面同样用昆吾刀雕出“羲之爱鹅群仙聚,仙山无限好”的词句,其字体功力难度同样可比肩书法大家。

其三:陆子冈的玉雕技艺可谓是独树一帜,他用自己的绝技——昆吾刀,采用减地浅浮雕、高浮雕、镂空、立雕等手法,独步当时的玉雕行业,甚至于在中国玉雕青史留名于今。

第11课《核舟记》课件(共69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1课《核舟记》课件(共69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 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 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计其长曾(zēng) 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 哉!
• (1).本文作者魏学洢字,子敬,号 茅檐 ,明朝 末年著名 散文 作家。一生好学善文,著有 《茅檐集》。 本文选自 清朝人
• 张潮 编辑的 《虞初新志》
• (2)“. 核舟”是本文的说明对象,通过它生动地再现了北 宋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 “大苏泛赤壁。”“记”是古 代的一种文体, 可记事、记物、写景、记人 。本文虽也 属于“记”的范畴,但是本文的体裁是 说明文 ,不同于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的记事、写景、抒情。
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
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 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 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xī)相比者, 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mí勒,袒胸露乳, 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qū) 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 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 有鲁直和佛印陪同。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 山之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 合称“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 轼齐名,世称“苏黄”。
佛印:宋代云门宗僧。为苏东坡 之方外之交,法号了元,字觉老。
后赤壁赋(节选)
•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 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 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 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 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 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 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 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 而休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我行我素,胸无城府,直来直去。”儿子徐城北 这样概括母亲的性格。 • 对恋情问题,她毫不掩饰地阐明态度:“至于恋 爱,不是永久不会萌芽在我心头的,但我很知道, 爱只可以当作生活中的清凉剂,是不能当做生活 的营养的。我愿意基于双恋,我颂赞这圆满的站 在水平线上的爱,这是圣洁的、永久的。” • 后来,《中学生》在上海的热心读者和文艺竞赛 优胜者徐盈,进入了彭子冈的感情生活,他们从 书信来往到相知相爱。
• 1936年春,彭子冈从北平到上海,担任 《妇女生活》助编并采写专稿。 • 她采写的新闻特稿文采四溢,很快在社会 上产生了影响,引起了名家大师们的注意。 • 1936年10月,鲁迅逝世。邹韬奋约彭子冈 为《生活星期刊》采写鲁迅葬礼的特稿, 她为此采写的《伟大的伴送》得到报界人 士的好评。
• 1936年11月,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负责人 沈钧儒、邹韬奋等因从事民族救亡活动在 上海被捕,羁押在苏州高等法院看守所, 史称“七君子事件”。 • 彭子冈化名“小梅”,冒充史良的堂妹前 去探监。回来后她将史良慷慨激昂的谈话 整理成《堂姐史良会见记》,在《妇女生 活》杂志发表,进一步引起人们对七君子 的关注。
• 1955年在《旅行家》这样的休闲杂志当主 编时,彭子冈 依然“本性”难改。每天, 挤公交车,听老百姓的家长里短。 • 她根据从家庭主妇那里听来的话,写成了 一篇《假如我还当记者》,成为定罪“极 右分子”最有力的证据。文中,她不自觉 地跟“蔬菜合作社”唱起了反调。
• 文章里有这么一段:“事情是明摆着的,蔬菜是 娇嫩货,经不起折腾,时间上也经不起拖延,坏 了没救。能不能不要什么公司层层集中又层层下 放呢?能否让郊区的蔬菜合作社里的菜农或是自 留地里的菜农自己来卖呢?不说别的,北京胡同 里卖菜的清脆悦耳的吆喝声,也尽够叫人惦记! 一吆唤一连串,充满了自豪的感情,可惜如今只 能从相声‘改行’里听到了。这也许只是我不足 为训的小资产阶级旧情调,真正受到实惠的是万 万千千、每条胡同里短不了的家庭妇女们,她们 一转身子,菜到手了。”
• 三、新闻作品特色 • (一)融文学笔法于新闻写作 • 她第一次作为记者采访冰心女士,便在新闻写作中 自然而然地运用了文学笔法。 • “楼下差不多是四件,样式玲珑的红木家具中夹着 沙发,壁上是风景画和古色古香的屏条,微光从白 纱窗帘外透进来。” • “一位女外国校医出门后,谢先生下楼了,握手, 道歉。黑白格的旗袍外罩着褐色短外套,头发正如 前些年在‘女作家专号’上见到的一样,在额上两 面盖住鬓角,后面挽着鬓髻。记得前些年听说谢先 生体弱多病,但现在却是很健康,微笑里显着庄重, 由文章里读到的’人缘好’,倒是很实在的。”
• 作为《大公报》的外勤记者,彭子冈同徐盈一起 推着自行车,在赣州、瑞金、宁都等地不断的奔 波。实实在在的走入平常百姓之中,了解最真实 的中国乡村。 • 之后,他们关于中国江西农村妇女真实生活的写 实报道系列《巨变中的江西农村妇女》、《赣南 的凄怨》、《一个女人的忧怨》等相继面世,引 起了极大的反响。 • 1938年8月,彭子冈和徐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 为“不过组织生活,不发展新党员,不交纳党费” 的特别党员,党组织要求他们以《大公报》为阵 地,为党在新闻战线工作。
• 彭子冈的父亲是留学日本的博物学家,民 国初年是大学教授兼任北京政府教育部佥 事。 • 1926年弃官回苏州专心执教。 • 彭子冈少年即崭露写作才华,受到当时 《中学生》杂志主编叶圣陶的赏识。在叶 圣陶等人的指点下,文字表达基本功日益 扎实,也培养起她以文为生、用笔助言、 为天下人状哀怨的人生理想。
• 二、彭子冈的新闻采访 • (一)现场细致观察和体验 • 彭子冈之所以被称为“神笔”,是因为她有一双 慧眼,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善于捕捉反映生活 本质的东西,并认真体验,然后以女性特有的细 腻笔触将它表达出来。 • 1936年10月,鲁迅出殡当日上海的大学生游行, 形成了向当局的大示威势头。彭子冈参加了葬礼, 采访结束后,当即写出《伟大的伴送》。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当局的新闻封 锁有所放松。彭子冈和徐盈决定去江西老 苏区根据地采访。 • 为了方便采访,他们宣布结婚。 • 1937年3月,他们踏上了征途。 • 华北危急之日,徐盈受命前往采访华北的 八路军,彭子冈则奔赴武汉。她先是主编 《妇女前哨》,1938年1月该刊物停刊。彭 子冈进入《大公报》当外勤记者。
• 1980年突患脑血栓半身瘫痪。1981年因病离休。 • 在儿子徐城北的协助下,彭子冈在病榻上又陆续 创作了约30篇文章。 • 在1978年前的22年中,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 “一些拿笔杆子写文章的,在风风雨雨中,被批 斗得颠三倒四,无所适从……偶然幸存的,也大 都由青春年华进入身心憔悴衰老迟暮之中”。 • 1988年1月,彭子冈告别人世。《人民日报》发 表了《握一管神笔有两只慧眼:著名女记者子冈 默默离去》纪念她。
• 1933年7月,曾与徐盈共同创办《尖锐》文 学杂志的汪金丁在上海被捕后关押在苏州。 • 彭子冈受徐盈的委托去看守所看望汪金丁, 曾一度引起风波。 • 她以探监的体验创作了第一篇小说《狱 囚》,首次用“子冈”的笔名发表在1934 年1月号的《中学生》上。
• 1934年夏,考入北平中国大学英语专业。她并不 在乎成绩的好与坏,说:“根本我不承认上学只 是念书,要紧的还是学习群众的生活啊!有活力 的生活才是可讴歌的呢。我之换学校无非是想看 一看更广阔的世界---其实也只能说是瞧瞧中国青 年学生生活的一般情形而已。” • 半年后退学。经中学时代的图画老师的介绍,她 参加了上海《妇女生活》杂志的工作,跨入新闻 界的大门。
第一讲
为信仰而以文报国的巾帼英豪 彭子冈
彭子冈、徐盈和儿子徐城北
• 农业经济学家、翻译家叶笃庄撰写挽联: • “有两只慧眼,于重重黑暗中,明察秋毫, 鼎鼎大名垂青史; • 握一管神笔,从处处间隙里,写出雄文, 闪闪烈焰照人间”。
• 一、生平与新闻传播活动 • 彭子冈,原名彭雪珍。1914年2月7日生于江苏苏 州,1988年1月9日卒于北京。 • 1936年北平中国大学肄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 • 抗日战争时期,任《大公报》驻北平记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任天津《进步日报》 和《人民日报》记者。1954年后任《旅行家》杂 志主编。
• (三)勇于深入虎穴获取新闻 • 彭子冈身在国统区采访报道,仗义执言要冒很大 风险。为了写好新闻,真实呈现国统区的各方面 状况,她采访过各种对象,如:壮丁、工人、车 夫、难民、流浪儿、监犯等,了解他们的疾苦和 要求。 • 她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曾躲藏在国民党参政 厅的大镜子后面;混杂于警察局内;甚至经常涉 足监狱、贫民窟、难民所,所以她采写的新闻言 之凿凿,受到群众的欢迎,官僚们则极为头痛。
• (二)擅长人物形象描写 • 初进大公报,彭子冈就以几篇关于儿童的特写获 得业界赞许。《擦皮鞋童献金救国》这篇特写集 中笔墨刻画了八个擦皮鞋的爱国儿童形象,他们 给《大公报》送去18元1角5分钱,委托报社代为 捐款给抗战事业,文中写道: • “他们一律穿着蓝工服,每人肩上挂着的不是书 包,不是糖果兜,而是放着擦皮鞋用品的一只沉 重的木箱,上面还镂着‘自力更生、抗战到底’ 八个大字……艰苦的生活洗去了他们这段年龄应 该有的忸怩和羞怯,八个孩子大踏步地走进来, 一脸笑,一脸汗,一脸灰尘……”
• 1939年年初,抗战刚刚进入相持阶段,张 季鸾派子冈采访蒋介石夫人宋美龄。 • 《蒋夫人访问记》不仅让子冈出色地完成 了任务,留下了宋美龄抗战时期的得体形 象,还标志着子冈通讯写作技巧日臻成熟。 • 张季鸾大为称许,说:“颂而不谀,恰到 好处。”
•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彭子冈应邀为桂林 《大公报》撰写重庆航讯。一年间写了近 百篇,被新闻界称为“重庆百笺”。 • 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以醒目的位置 登出彭子冈的《毛泽东先生到重庆》一文, 为国统区读者描述了共产党领袖的真实形 象,为党赢得了国统区大多数人民的敬意。
• (二)采访坚持耐心和韧性 • 1940年,宋氏三姐妹首次同至重庆,这无疑是一 个大新闻。 • 彭子冈凭着自己的耐心和韧性终于见到了孙夫人。 • 在写稿时,彭子冈将自己对宋庆龄的仰慕,以及 耳闻目睹的一些宋庆龄的英勇事迹、凛然正气, 以及当时采访的内容相互揉和在一起,写出了一 篇集新闻报道、文学欣赏于一体的《孙夫人映象 记》。
• 开头是:“太阳在头顶上闪,人的心阴着。 一片 黑暗,人有点昏眩。” • 她写送葬的人们“记起了鲁迅先生的遗志,肩胛 上觉得有个担子压上来。大家不自觉地把手臂挽 的更紧,失去了父母的孩子不是会更亲热的吗?” • “大队走进了万国公墓,门口上有‘丧我导师’ 的横幅。这里虽没有参天古木,但多少墓碑旁栽 种的树木已挺然地伴着死者。太阳已消失,残留 着的树叶稀疏地盖着云天,枯黄的败叶在人们脚 下起着碎响……”
• 1956、1957年,彭子冈发表了《出版社可 否“综合”一下?》、《他们五十六个》、 《刊物的霜冻》、《假如我还当记者》、 《旧闻新抄》和《我怎样写社会新闻》等 文章,先后对一些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 • “文革”结束后,在1979年10月的第四届 全国文代会上,彭子冈作为代表复出。而 后,她重任《旅行家》杂志主任编委,此 时她已经65岁。
• 抗战胜利后,彭子冈和徐盈被调入《大公报》北 平办事处工作。 • 1946年年初,彭子冈不顾当局阻挠到共产党控制 的张家口采访,归来发表长篇通讯《张家口漫 步》,客观真实描述解放区的真实情况,揭露了 国民党当局的虚假宣传。 • 新中国成立后,子冈先后任天津《进步日报》和 《人民日报》记者。 • 1949年随代表团出访欧亚七八个国家,出版了 《苏匈短简》。 • 1954年后任《旅行家》杂志主编。
• 彭子冈在描写人物形象的新闻中擅长特写, 运用“放慢”和“放大”两种功能,摄取 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段, 通过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具有强烈的视觉和 感染效果的生动刻画,使其产生立体感, 从而更集中、更突出地表现新闻主题。 《毛泽东先生到重庆》是她这方面的代表 作之一。
• (三)白描手法呈现客观事实 • 1938年7月12日武昌遭到日军的飞机轰炸,她目 睹日本强盗的肆虐,直接叙述武昌城内所目睹的 悲惨景象,给人以强烈的悲愤: • “粮道街、三道街等处附近成了火烧场,成了屠 门,成了新坟。 哭泣,叹息,咒骂。” • “焦黑的死尸,破烂的瓦片,倾斜的电线杆,荒 冢一样的瓦砾场……一个老太婆哭红了眼睛,她 那在医院帮工的儿子也被埋在瓦砾堆里。她不忍 再走近了寻找,当每一个担架床从她身前过时她 才敢瞅一下。然而,把一切咒骂加给敌人吧,她 四次失望,四次恸哭,黄昏带给她悲哀,带给她 不幸的信念。抬出四个男人,一死三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