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
文学概论是对文学作品及其创作方法、理论和发展规律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和研究的学科。

它是文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也是其他文学类学科的基础课程。

一、文学的定义和特征
1.文学的定义
文学是人类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形式的艺术性表达,诉诸于想象力和情感的一种创作活动,也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产物。

2.文学的特征
(1)艺术性:文学通过艺术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展现独特的审美价值。

(2)虚构性:文学创作通常以虚构的人物、事件和环境为基础,通过想象力呈现出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对独立的世界。

(3)情感性: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唤起读者的各种情感,包括愉悦、悲伤、愤怒等。

(4)普遍性: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具有普遍性,能够触动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体验。

(5)多元性:文学包括多种文体和流派,以及各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和风格。

二、文学的分类
1.根据叙事方式的分类
(1)史诗:叙述英雄事迹和民族历史,常以韵文形式进行。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第一编导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文艺学的含义:①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②简言之,文艺学即是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③它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

2.文艺学的三个分支⑴文学理论:指研究文学中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学科,它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⑵文学批评:对具体的文学现象(主要是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作家等)进行分析与评价的科学。

⑶文学史:从历史的视角,研究文学的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关系:①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②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

③三者互相包容、互相切入、互相渗透。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艾布拉姆斯文学研究四要素世界↑作品↙↘读者作者2.文学理论的任务发展论↑本质论←文学活动→构成论↙↘创作论接受论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①文学理论的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检验)。

●动态的、发展的。

②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观念),总有倾向性。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为人民大众和社会主义文学服务的,其价值取向应该是人民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第二节文学理论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①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复杂的,多层次的)②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⑴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信息学⑵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二.文学理论基本形态1.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①文学哲学②文学社会学③文学心理学④文学符号学⑤文学价值学⑥文学信息学⑦文学文化学。

2.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①文学作为人类的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第一章文学观念文学观念: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是文学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学观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观念,不同群体有不同的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属于历史的范畴,是流动的变化的。

16文学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四个要素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18再现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1表现说:是指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代表人物渥滋渥斯《抒情歌谣集》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雪莱《为诗辩护》.23符号论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代表作家德国卡西尔。

38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48 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62审美意识形态:(性质上)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通性的统一、(主体特征)认识与情感的统一、(目的功能上看)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体验: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76移情: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被我们理解。

81出入说:王国维提出的。

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86综合性的文学定义是什么?共有那几个命题?33-34答:1、综合性的文学定义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艺术语言。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
《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2.作者P31
文学活动的主体,出发点。
文学活动就是作者的表现活动。
表现的内容:
作者通过文学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表现的方式:
①诗言志
②心灵/情感/自我表现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P31
①首先,表现论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②其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式批评。
③其三,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文学表现与日常表现的区别:P32
率性、无形式——“有意味的形式”
3.作品P32
文学活动成立的中介。
作者的创造对象、读者的阅读对象。
传统:内容与形式
现代:一个故事有五百种写法
对形式的强调P33
突发性:“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瞬间性:“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苏轼:“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6.1.1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含义P98
①物质生产
物质改造活动,基础与前提
②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观念活动,非绝对同步
6.1.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共同性
①自由自觉性
②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P101
6.1.3精神生产的特殊性P101
2、什么是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有哪几种典范形态?试结合具体作品予以说明。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1、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

代表人物,韦勒克和沃伦。

2、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

3、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可以进一步的区分为语言系统和言语两种成分。

4、物质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5、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6、客体即“自然”说:模仿论代表人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7、客体即“情感”说:代表人物: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感情的的自然流露。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说:“诗人的职责就在于:把他自己从这些形象和感觉中所得到的愉快和热诚传达与他人。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斯达尔夫人说,诗表现的是诗人“灵魂中的感情”。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图尔斯泰。

符号学美学家苏珊·朗格指出“艺术乃是象征着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

还有英国美学家克林伍德。

★论述一、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人的生活活动对于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

人的感觉不但可以同对象发生功利的、伦理的、道德的关系,而且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关系,文学艺术正是人的感觉中这种诗意情感高度发展的产物。

(二)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可以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人的生活活动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证”。

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对象来间接的审“自己”。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特点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专管理想的文学形态,特点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特点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2.近代文学类型: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3.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模仿,再现现实,反对按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社会生活,追求个体主管情感不受限制的充分表现。

大量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手法,突出虚幻性和假定性。

4.诗的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小说: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剧本:浓缩的反映社会生活,集中的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散文: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书写真实感受报告文学: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5.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6.文学典型的特征:文学典型必须具有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文学典型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7.文学意蕴的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8.文学意象的特征: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9.叙事: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时间的过程。

特征: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10.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时间是一个叙述单位11.故事时间是指股市发生的自燃事件状态。

文本时间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12.视角是作品中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

,将聚焦点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

13.情节与事件的关系: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

叙事中的事件包裹从大到小的不同层次,是分析叙事的基本单位。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完整版)文学概论整理

(完整版)文学概论整理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直觉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文学思潮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一定哲学思想、美学观念、文学主张支配之下所形成的文学创作的潮流。

文学流派文学流派,就是一批在思想倾向、美学观念、文学主张等方面相互趋同或接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派别,他们在实际创作中往往表现出艺术特色和风格追求的一致性。

文学体裁文学的不同类别或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称为体裁。

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

期待视野所谓“期待视野”,就是指读者的全部知识、经验和修养等所构成的欣赏背景,它对欣赏活动起着一种参照框架的作用,一旦缺少这一参照框架,欣赏活动编号变得毫无意义。

隐含读者隐含读者,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共鸣“共鸣”原是从物理学吸收而来的概念,它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之间所发生的声音的共振,在文学鉴赏中则是指读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情感意蕴达到一致,进而发生心灵的共振,它一是指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间思想感情的共振,二是指读者与作者之间思想感情的共振,三是指读者与读者之间思想情感的共振。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以对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文学批评既属于文学接受范畴,又超越了接受范畴。

社会历史批评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文学概论pdf

文学概论pdf

文论十讲提纲文学概论一、文学的定义与特性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通过文字、语言和语境的运用,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经验。

它以文字为媒介,以作品的形式存在于时间与空间之中。

文学的特性包括审美性、形象性、情感性和象征性等。

二、文学作品的构成元素文学作品由主题、情节、角色、语言、结构和背景等元素构成。

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思想;情节是角色行动的发展过程;角色是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表达手段;结构是作品的布局;背景是作品的时代和社会环境。

三、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学风格是作家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包括修辞、句式、意象和表现手法等。

文学流派则是特定时期内一批作家的集体风格或特色。

常见的文学流派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

四、文学创作过程与技巧文学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构思、立意、搜集素材、整理素材、写作和修改等阶段。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各种技巧,如比喻、拟人、象征和反讽等,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五、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包括对作品的主题、结构、语言和风格等方面的研究。

文学理论则是研究文学的本质、功能和规律的学科,它为文学批评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六、文学作品与文化背景文学作品是特定文化背景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信仰和文化传统。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和感情。

七、文学的功能与影响文学具有审美教育、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等功能。

它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同时,文学作品还能传承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理解。

八、文学的发展与演变文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小说、诗歌和戏剧,文学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

同时,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文学的传播和融合。

九、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和电影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㈠
文学理论教程
? 抒情内容和相应的抒情话语是构成抒情性作品的 两个基本要素。
? 抒情内容是指本文所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
和意义。它往往是一种体验,一种感悟,一种心 境,既是稍纵即逝的,又是复杂微妙的,不像客 观事物的外在形态或理论思维过程那样可以用语 词加以确切地表述,而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 传的。
抒情与现实
文学理论教程
? 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 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并且是一种特殊的 反映方式。
? 抒情是一种反映,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 改造。因此,文学抒情一方面受到特定现实生 活和社会观念的制约,另一方面却具有较高的 心灵自由度。
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文学理论教程
? 在文学活动中,抒情总是抒情主体的情感表现。
声与情的关系
文学理论教程
? 1.诗与乐——从艺术起源的角度说,诗、舞、乐是 一体的,诗与乐有着悠久的同源关系。另一方面, 抒情诗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又与音乐有别。
? 2.声调与情调——抒情话语的最小声音单位是字音, 字音之间变化而有序的组合形成了和谐的音调。 (四 声,平仄,双声,叠韵,声调,格律等 )
?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把这种改变了普通话语组合 法则的抒情话语称为 “诗家语”。诗家语一方面 使语言的运用更加经济和精炼,另一方面也使话 语形式趋于复杂和陌生化。
抒情性作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结构
文学理论教程
? 抒情性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即 声 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
? 由于抒情性作品的情感经验总要投射到声音或 画面上,形成情声并茂、情景交融的象征表现, 所以,三个要素的关系又可以从两个方面的关 系来分析,即 声与情的关系 和景与情的关系 。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本章导航
? 第一节 抒情界定 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二、抒情与现实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四、抒情与宣泄
? 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 第三节 抒情方式 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二、抒情角色
抒情
文学理论教程
? 抒情,作为一个文学理论的概念,有着特殊而丰富 的意义。在欧洲文学传统中,抒情(Lyric)这一词 是从古希腊文中的七弦琴(lyre)一词演变而来的。 “lyre”原指一种由七弦琴伴唱的抒情短歌,后来发 展为意指一种偏于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文学类型。
文学理论教程
? 一般来说,普通的话语系统是一种通讯系统, 它通过意义确定的词句来报道事实。例如, “桃花红了”,“我饿了”之类。
? 抒情话语突出话语的表现功能主要是突出了直 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强调 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
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 ㈡
文学理论教程
? 为了强调语言的表现功能,抒情诗人常常要对普 通话语系统进行改造,甚至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 创造出极富表现性的抒情话语。例如,“春风又 绿江南岸”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的颠倒。在格律诗中,既照顾到格律,又增强 了抒情效果,这是最理想的。
? 当一句诗中并存两种或更多的语法结构时,这 个诗句就有可能被读者以不同的方式来解读, 从而产生不同的意义。这种一个诗句包含多重
? 文学抒情作为一种自我表现,同时也包含着普 遍的社会内涵,可以引起普遍的社会共鸣。
? 抒情自我与社会的联系 最突出地体现为与一定 社会意识形态的联系 。
抒情与宣泄
文学理论教程
? 在古汉语中,“抒”字的本义是“泄”,抒情 也就是情感的宣泄。
? 文学抒情区别于普通情感宣泄的主要特征 :首 先,抒情主体是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 象来表现的。其次,文学抒情是创造具有审美 价值的文学作品的活动。
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㈡
文学理论教程
? 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
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 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 程。
? 抒情话语和抒情内容是一种直接融合的关系,抒 情内容直接投射和转化在抒情话语的声音与画面 形象的组织形式之中,不可分离 。
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 ㈠
? 别林斯基说:“抒情诗歌主要是主观的、内在的 诗歌,是诗人本人的表现。”而叙事类文学是一 种“客观的、外部的”文学。它的内容主要是 “事件”。
抒情性作品
文学理论教程
? 抒情性作品是指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 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此相对的是 叙事性作品。
? 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 抒情诗和散文。一般 地说,戏剧文学以叙事为主,但是,中国戏曲 文学却以抒情写意为主要特征。
? 3.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 ——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 要表现手段,它是指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 整运动形式。
BACK
景与情的关系
文学理论教程
? 1.诗与画——中外文论中均有诗画相通的说法,是 说这两种艺术类型都借助对外在景物的描绘来抒情 写意,创造意境。但细分起来,诗画是有别的。
? 2.情景关系——诗中之景,不是原本的自然景物, 而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 内涵的画面。
? 3.真与幻——文学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文学作品 往往通过变形、虚构和象征等手段,真实地反映生 活。
BACK
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文学理论教程
? 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是抒情作者在抒情写意时 的用语方法。
? 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很多,这里只讨论常见的 几种。 (一)比喻与象征 (二)倒装与歧义 (三)夸张与对比 (四)借代与用典
? 抒情写意是中国传统文学的最突出特征之一。在屈 原所作《九章·惜诵》中有“惜诵以致憨兮,发愤以 抒情”的句子,其中“抒情”意指“表达情思”。
抒情与叙事
文学理论教程
? 抒情是与叙事相对的概念。一般地说,抒情偏于 表现作者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 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 地表现情感,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比喻与象征
文学理论教程
? 比喻是借他物(喻体)来表现某物(喻本)的
修辞方法。根据喻本与喻体的不同组合方式, 比喻又可分为 明喻、隐喻和借喻三种。
? 象征是以具体事物(形象)间接表现思想感情。
抒情诗多以声音和画面来表现情感,所以,象 征是抒情话语最常见的修辞方式。
BACK
倒装与歧义
文学理论教程
? 倒装是诗句在语法上的错置,体现为惯常词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