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第1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的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本课最主要的表达特点是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
学情分析: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
毕竟那段历史我只是从书中了解一点,对学生还说就更陌生了,加之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较少,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需要一定的资料辅助和相关的图片帮助。
教学建议: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诗歌的重点,可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来解决。
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文中多次提到“追寻”,说说是在追寻什么。
3.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延安精神。
【过程与方法】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文中多次提到“追寻”,说说是在追寻什么。
难点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准备:教师:南泥湾的歌曲。
学生: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精读课文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描绘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以及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但对于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长辈来了解延安的历史,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长辈,了解课文中提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
2.难点:体会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描述的场景,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教案: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教学环节。
2.相关资料:包括延安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展示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延安有什么了解?作者为什么会怀念延安?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描绘了延安的哪些景色?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延安的怀念之情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课文中的人物语气和情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贺敬之。
本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通过对延安的追寻,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精神、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挚爱。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运用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兴趣,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和句子。
2. 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延安吗?你对延安有什么了解?2. 出示延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简单介绍延安。
3.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借助工具书或与同桌交流。
2.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 教师总结反馈,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三、精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为什么。
4.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延安,我把你追寻》,通过朗读和交流,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希望大家课后能够继续深入学习课文,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魅力。
板书设计:延安,我把你追寻贺敬之热爱、怀念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初步理解了诗歌内容。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情况。
2.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3.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延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
2.文章主题和情感表达。
3.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准备1.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
2.教案、教学PPT等教辅资料。
3.板书、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延安的历史风貌,引发学生兴趣。
2.询问学生对于延安的印象,引导他们进入话题。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延安我把你追寻》一文。
2.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文章讲述了什么故事?作者对延安的情感如何?3.教师带领全班共同探讨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情感表达。
第三部分:创设情境1.小组活动:请学生以小组形式创作一段关于延安的短小说或诗歌,展示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2.学生展示作品,互相欣赏和评议。
第四部分:归纳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强化理解和表达能力。
2.带领学生反思自己对于历史和传统的情感和态度。
五、课堂延伸1.邀请历史或文学爱好者到班级分享关于延安的知识。
2.组织班级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延安的文化和风貌。
六、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延安的情感和理解。
2.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拓展学生对于历史和文学的视野。
七、教学反思1.总结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表达,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2.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同时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和传统的热爱和尊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4《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绘延安的历史变迁和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对延安的赞美和敬仰。
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理解延安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
但是,对于延安的历史背景和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在情感方面,学生可能对延安有一定的了解,但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延安的伟大历史地位,激发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延安的历史变迁和伟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延安的赞美和敬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延安的历史变迁和伟大成就。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子,感受作者对延安的赞美和敬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2.情感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历史背景、图片、音乐等。
2.资料:准备与延安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于学生查阅和了解。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词语和句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延安的图片,让学生对延安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情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延安的历史变迁和伟大成就。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第【1】篇〗一、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师∶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图片,请仔细观看,稍后来说说你的感受。
师∶好,图片播放完了,谁来说说看 ?师∶哦,你说你看到了宝塔山,知道它是延安的标志性建筑,你曾经和爷爷去延安旅行时见过它。
师∶你的记忆力可真好,过目不忘啊,请坐。
师∶嗯,你也有想说的。
你知道南泥湾,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就是在这里开展,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一面旗帜。
师∶你的知识储备很丰富,看来课下没少读书,请坐。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通点啊 ?师∶被你们发现了,它们都在陕西省延安市。
师∶延安可是有名的红色圣地,我们的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都曾在这里居住,很多影响中国的重大决策都从这里发出。
那今天我们就跟随诗人祁念曾去这些地方游览一番,一起走进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二、初读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一起读一遍课题。
师∶老师听到有的同学没有读准字音,"延安"的"延"是前鼻音,读yan,来,我们再读一次。
好,这次读准确了。
师∶同学们,老师课前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现在谁来分享下你对延安的了解?师∶你的手举得最高,就你吧!师∶没错,延安属于陕西省,是天下第一陵--黄帝陵所在地。
师∶还有吗 ?师∶嗯,是我们国家的革命圣地,还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师∶看来你认真预习课文了,请坐。
师∶除去刚才同学们说的,老师还要补充一点。
延安可以说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着中国革命的历史。
也是一部真正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听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这首诗∶《延安,我把你追寻》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阳光…..师∶好,老师读完了,谁来试着读一读这首诗 ?师∶你的眼神充满自信,就你吧。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4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4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延安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2.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感情表达。
3.能够运用语音、语调、语气等表演手段,生动地朗读诗歌。
4.培养学生对延安的探究精神和情感认同。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延安,我把你追寻》的诗歌内容。
2.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感情表达。
难点1.理解并表达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2.通过表演手段生动地诠释诗歌意境。
三、教学准备1.课文《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2.课件、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3.配乐和音响设备。
4.表演服装和道具。
5.制定的课堂教学流程和分工。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延安的风貌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延安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诗歌(15分钟)1.教师朗读诗歌并解释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学生集体跟读,理解诗歌的意义。
3.播放配乐,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第三步:表演展示(20分钟)1.分组让学生自由创作表演,展示诗歌内容和情感。
2.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提升表演技巧。
第四步:讨论交流(10分钟)1.让学生分享表演体会和感想。
2.引导学生思考延安对于中国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步:评价总结(5分钟)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肯定优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总结延安的重要性和建设。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学会朗读诗歌,还能深入了解延安的历史意义,培养对延安的探究精神和热爱之情。
同时,通过表演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也得到了提升。
六、课后作业1.总结今天课堂中表演过的诗歌,写下自己对延安的理解和认识。
2.为延安画一幅插图,展示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以上就是本节课《24 延安,我把你追寻》的优质教案设计,请各位老师认真备课,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延安,感受延安的魅力和历史意义。
人教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本节课是一首描绘作者对延安这个圣地的眷恋和追寻的诗歌。
诗歌以作者的内心感受为主线,通过描绘延安的自然风光和历史,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以及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他们对于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于延安这个圣地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感受作者对延安的热爱之情,同时,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延安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圣地延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了解延安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表达自己对延安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2.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
3.讨论教学法: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内容、延安的图片、历史等相关资料。
2.音乐:准备与诗歌情感相符的音乐,用于创设情境。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延安的图片,让学生对延安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文是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的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
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
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
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作者介绍】
祁念曾,出生于1946年12月,民族,汉族,河南洛阳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共党员。
曾任《红旗》杂志社记者,陕西某高校中文系副教授,《惠州晚报》总编辑,现任深圳商报社新闻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在学生时代,曾以《大学生进行曲》《校园的路》等诗歌作品传诵一时。
近年来,出版诗集《人生之恋》《春天的歌》《站立的河流》,散文集《红烛之歌》《艺术家的脚步》。
【其他相关资料】
延安市位于陕北南半部,地处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属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
北连榆林市,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市、吕梁市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省庆阳市为邻,辖1区12县。
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
延安之名,始出于隋。
延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枣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
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
当时毛主席所住的窑洞前面有几株梨树,开花时发出清香。
南泥湾,在延安南部。
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
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
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
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
例如1942年5月,在中央办公楼的会议室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毛主席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1945年4月,在中央大礼堂举行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主席在会上作了题为《论联合政府》的著名报告。
延河,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漫步,讨论革命
道理。
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
延安,/我把你/追寻,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课后作业
破旧——()昔日——()追寻——()
温热——()奥秘——()灿烂——()
二、明媚翩翩归来温热茁壮成长金色满目琳琅叮咚顶天立地二、填写恰当的词语。
()的春光()的燕子
()的土炕()的小树
()的阳光()的电器
()的流水()的脊梁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追寻()。
追寻(),追寻()。
追寻(),追寻()。
2.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
像(),在追寻()。
3.诗的第二节中,连着用了四个“追寻你”,其中第一个“你”代表();第二个“你”代表();第三个“你”代表();第四个“你”代表()。
4.诗的第四节中,“航天飞机”和“电子计算机”代表();“老牛破车”代表();“宝塔山”代表();也代表()。
参考答案:
一、破损往日寻找温暖奥妙绚烂
二、明媚翩翩归来温热茁壮成长金色满目琳琅叮咚顶天立地
三、 1.信念,金色的理想,温暖,明媚的春光,光明,火红的太阳!
2.昔日的春光,茁壮成长的小树,雨露和太阳
3. 一是“延河叮咚的流水”,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
二是“枣园梨花的清香”。
实际上是讲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
三是“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实际是讲大生产运动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四是“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实际是讲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
这一节连用了四个“追寻你”。
先说“你”,再说“你”所代表的事物,好像同这些事物在当面讲话,显得非常亲切。
4. “航天飞机”和“电子计算机”代表现代化建设,“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也是指延安的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脊梁,是不可丢的。
四、枣园,南泥湾;继承,发扬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五、1.“破旧的茅屋”说的是过去的苦日子,“温热的土炕”表面上说的是土炕给人带来了温暖。
实际上说的是一种精神,给人的力量。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现在
的生活水平提高落后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不能忘记,革命战争年代,那种亲密的军民关系,党群之间的鱼水之情,更不能忘记延安的精神。
2.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
我们使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一定不能忘记,战争年代百折不挠的精神,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六、参考示例:
泰山,我把你追寻,
像结队南飞的大雁,
在追寻温暖的家园,
像欢快奔腾的溪流,
在追寻江河和大海,
像生机勃勃的植物,
在追寻雨露和阳光,
像无忧无虑的风筝,
在追寻湛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