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

合集下载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问题: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真理标准的基本命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人类认识史上真正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说,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就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人的认识没有超出主观思想范围,不能确认自身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称自己正确,如果用一种认识去检验另一种认识,那还是在主观范围内兜圈子。

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其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的问题,所以也不具备把人的认识同客观实在加以对照的能力。

所以,它也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由此可见,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栋梁即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主观与客观的“交错点”,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并加以对照。

人们把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加以整理后再返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如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认识变为现实,就证明这种认识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

因此,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其中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它能够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主要根据。

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当然,对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一命题也要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教案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教案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的思想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使学生认识到思想与行动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进步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讲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引出本课主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2. 人的思想是从实践中产生的:讲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阐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 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强调思想指导行动,行动反映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4. 正确思想的培养:分析正确思想的特点,提出培养正确思想的途径和方法。

5. 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讲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阐述正确思想产生的途径。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正确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正确思想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以便于直观展示和讲解。

2. 案例材料:准备一些典型案例,用于分析正确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正确思想的来源。

2. 讲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详细阐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 分析思想与行动的关系:讲解思想指导行动,行动反映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正确思想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就正确思想的培养方法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教材]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教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真理的本质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检验真理就是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人的认识没有超出主观思想范围,不能确认自身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具备把人的认识同客观实在加以对照的能力,也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唯一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只有实践。

真理的客观性,不仅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在于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

实践成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质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的东西。

而唯一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便是人们的社会实践。

因此,通过实践检验人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才能使真理具有客观的确定性,经得起反复检验。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直接地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同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相比较对照,使真理获得现实的证据。

意识范围内的认识是否符合于意识范围以外的客观事物,这在意识范围以内是决然得不到证明的,客观事物本身也并不来直接回答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

为了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只能从认识回到实践。

这就是说,人们在实践中获得了关于客观外界规律性的认识以后,拿着这种认识去指导实践,如果把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等变成了现实,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么,这就证明了,这种认识是符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的,是正确的,否则就是不正确的。

只有人们用关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作指导,通过实践去改变事物,客观事物才通过实践的结果,给人们以回答。

检验认识的标准不是主观的,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人们只能通过实践的结果来判断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

因此,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

凡是科学的、正确的理论都将被实践所证实,凡是反科学的、错误的理论,都经不起实践的检验,拿到实践中就要碰壁。

景观设计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景观设计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景观设计心得体会(精选多篇)第一篇:景观设计心得体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景观设计心得体会作为一名景观设计者,我想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这句名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真理标准的基本命题。

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旧唯物主义,都没能科学地解决真理标准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人类认识史上真正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质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真理的本质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检验真理就是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人的认识没有超出主观思想围,不能确认自身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具备把人的认识同客观实际加以对照的能力,也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唯一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只有实践。

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针对一个小区的景观项目,要想做的完美,也必须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实施。

设计阶段,根据小区的建筑风格,确定景观风格是什么样的,比如:欧式,中式,日式或者地中海风格等,要找出哪种风格适合我们小区,哪种风格在**来说能提成我们小区的品质,哪种风格的能够让准业主有入住我们小区的欲望,这个也需要实践。

当然并不是说每种景观风格都做一遍,都实践一遍然后找出一个最的。

而是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图纸,把每种风格的都通过图纸,意向图或效果图等表现出来,然后再选择。

这样实践过程费用就少一些,花少的成本,做到正确的选择。

施工阶段,当然施工的最结果就是很完美的设计的意图表现出来。

设计是我们经过层层过关最终选择的。

只要我们把设计的意图很的变成实物就算成功了。

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认识

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认识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1、实践决定理论,实践是理论的来源,是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理论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

理论产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3、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不能任意割裂两者的辩证关系,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

正确认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1、实践检验理论与理论检验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和经受得住长期的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有资格称得上真正正确的理论,这是毫无疑义的。

但不能因此而否认理论也可以检验实践,不能否认理论检验实践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2、人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1978年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在我国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道理。

但是,人们往往忽视了关于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不是人们一两次实践的成功或失败,就能证明一种认识是真理还是谬误,而是人的“全部实践”才能证明一种认识是否真理。

认为人的一两次实践的成功或失败,就能证明一种认识是真理还是谬误,这种把实践标准简单化的观点,也是“唯实践论”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在理论发展的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理论虽然曾经被实践证明为是真理,但由于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深化,过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以后,现实的新的实践又证明了曾经被过去的实践证明为真理的理论并不是或不完全是真理,而是谬误或包含谬误的成分。

与此相反,有的理论虽然曾经被实践证明为谬误,但由于实践的发展和深化,过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以后,现实的新的实践又证明曾经被过去的实践证明为谬误的理论并不是谬误或不完全是谬误,而是真理或包含真理的成分。

这都证明人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3、不能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简单化庸俗化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这条基本原则必须长期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违背和动摇,这是毫无疑义的。

但是,不能因此而把它简单化、庸俗化。

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卷3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卷3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卷3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判断题9. 材料处理题单项选择题1.从哲学角度看,成语“守株待兔”中农夫的错误在于( )。

A.把偶然当必然B.把现象当本质C.把可能当现实D.把原因当结果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测查军转干考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五大范畴必然性与偶然性)理论素养。

掌握客观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

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只有认识必然和利用必然才能获得自由,行动才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高度的自觉性。

“守株待兔”中农夫没有正确地掌握必然性,而把事物运动中的偶然性当作了必然联系,因此是错误的。

2.“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C.经验有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测查军转干考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五大范畴现象与本质)理论素养,“眼见不一定为实”,即“眼见”的只能是现象,不会是本质,而现象有两种可能:可能是真,也可能是假,因此B选项是“不一定为实”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3.“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测查军转干考生马克思主义(真理发展规律)理论素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4.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历史事件是( )。

A.八七会议B.南昌起义C.广州起义D.秋收起义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测查了军转干考生中共党史(南昌起义)理论素养。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联合国民党左派,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

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

实践标准: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的几种基本观点。

怀疑论者对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对它的认识持否定的怀疑态度,他们否认有可能认识世界从而获得真理,因此也就取消了真理标准的问题。

例如,古希腊的高尔吉亚曾提出3个命题:①什么也不存在;②即使存在着什么,也是不可认识的;③即使是可以认识的,也不可能把认识了的传给别人。

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周则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相对主义观点,否定真理标准的确定性。

争论:检验和判定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尺度、准绳,是真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没有正确的真理标准便不可能区分真理与谬误。

哲学史上多数哲学家承认世界是可知的,人可以认识真理,主张存在着检验真理的标准。

但是对于这个标准是什么,却说法不一。

唯心主义哲学家反对反映论,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主张在主观的范围之内寻找真理标准,用精神去检验认识。

其中有的以主观心理状态、感觉、观念为标准,如王阳明把所谓与“良知”相等同的“天理”作为标准,G.巴克莱把“集体的知”说成是“实在性的证据”,逻辑实证主义者则主张“经验的实证原则”;有的则完全从功利主义出发,把知识是否满足自己需要作为真理标准,如实用主义者主张“有用即是真理”,不管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有的从逻辑主义出发,认为只要逻辑上严密、清晰,排除了逻辑矛盾的就是真理,但是他们不能指出作为逻辑推理出发点的原理和推理方法本身的真理性如何加以检验,而把它们当作是先验的、先天自明的;还有真理标准的“约定论”观点,即主张作为逻辑体系推论前提的最简单明白的原理,其真理性是人们的信念所约定的,因此无需检验。

在G.W.F.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中,真理是认识同“绝对精神”的“同一”,这种“同一”要通过人的合目的的活动即实践来检验。

这是在唯心主义范围内对于真理标准所能提出的最深刻见解。

但是他所说的实践,还不是人的客观物质活动,不过是绝对精神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

唯物主义者一般都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见客观真理),以是否符合客观现实作为区别认识的真理性的依据。

《实践论》摘抄

《实践论》摘抄

《实践论》摘抄1. 《实践论》里说认识源于实践,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人要是不实践,那脑袋里的知识就像没施肥的庄稼,干瘪瘪的。

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真理啊,就像个调皮的小精灵,不通过实践这个大筛子,还真捉不住它呢,总在那晃悠着迷惑人。

3. 按照《实践论》,只靠空想认识世界,那就好比想骑着扫帚像哈利·波特一样飞,可扫帚是断的,根本飞不起来,空想就是那断扫帚。

4. 实践如同厨师做菜,理论知识是菜谱,不亲自下厨房动手实践,就像看着菜谱幻想能吃到美味,最后只能饿瘪了肚子,空有一堆菜谱知识。

5. 《实践论》提到认识要随着实践发展,就像人要跟着时尚换衣服一样,老抱着旧的认识,就如同穿着清朝马褂在现代大街上走,格格不入。

6. 实践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真理那扇厚重的大门,要是不拿这把钥匙,就只能像个无头苍蝇在门外瞎撞,永远进不去。

7. 在《实践论》的世界里,不重视实践的认识就像没有根的浮萍,风一吹就飘得没影了,根本立不住脚。

8. 实践就像超级英雄的超能力训练,没有足够的实践,知识就像没超能力的超级英雄,看着厉害,其实啥也干不了。

9. 从《实践论》来看,脱离实践的理论就像没装子弹的枪,空有吓唬人的架势,却打不出任何成绩。

10. 实践是知识成长的肥沃土壤,不实践的知识就像种在石头上的花,怎么可能茁壮成长呢,只能早早夭折。

11. 按照《实践论》的说法,只在书本里找认识而不实践,就像在沙漠里找海鲜,根本是异想天开。

12. 实践如同魔法棒,能把理论知识这个小木偶变成能跑能跳的真人,没有这魔法棒,小木偶就只能是个死物。

13. 若把知识比作宝藏,实践就是挖掘宝藏的铲子,没有铲子光幻想宝藏,那和守着金山饿死的笨蛋有啥区别呢,就像《实践论》里批判的那样。

14. 《实践论》强调实践出真知,这真知就像躲在深山里的绝世高手,不历经实践的重重考验,就像个小喽啰,根本见不到高手的面。

15. 实践像个大熔炉,把那些不成型的认识都丢进去熔炼,不进这个熔炉的认识,就像软趴趴的泥巴,捏不成有用的器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作者:赵家祥来源:学习时报字数:463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1978年实践标准的大讨论,在我国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道理。

但是,人们往往忽视了关于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不是一两次实践的成功就能证明一种认识是否真理,而是人的“全部实践”才能证明一种认识是否真理。

列宁在《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同志和布哈林同志的错误》一文中讲到真理的全面性时说:“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

”所谓人的“全部实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从纵向上说,是指事物发展全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人的全部实践。

人的“全部实践”,就是指事物发展全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人的实践活动的总和。

第二,从横向上说,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主要有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活动。

人的“全部实践”,就是指各种实践活动形式的总和。

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从纵向上说,就是把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某一事物的全过程的各个阶段的实践的总和作为检验人们对这个事物的全过程的认识是否真理的标准;从纵向上说,就是把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某一事物的全过程的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的总和作为检验人们对这个事物的全过程的认识是否真理的标准。

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是把纵向世界和横向实践的有机结合与统一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人们在科学研究、实际工作和实际生活的过程中,由于不懂得人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道理,常常把改造客观世界的全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实践或某一种形式的实践作为检验人们对这个事物的全过程的认识是否真理的标准,这种片面的实践标准观是人们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发生误用和误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什么要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实践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或者说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论述实践标准时精辟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他指出:“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列宁讲的这个道理也是大家都很熟悉的。

然而,人们在运用实践标准的过程中,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只注重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绝对性,而忽视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从而把实践的一两次成功作为对一条普遍真理的正确性的证明。

例如,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联解体以前,人们常常说,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必然通过暴力革命方式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这条普遍真理的正确性。

这样理解实践标准是不准确的。

事实上,十月革命胜利的实践,只是证明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时的俄国这一个国家社会主义社会通过暴力革命方式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历史必然性,是一条客观真理,这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绝对性的一面。

但是,仅仅十月革命胜利的实践,并没有证明也不能完全证明社会主义社会会以暴力革命的方式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在西欧和北美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尚未发生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实践,这是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的一面。

我们必须把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人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如果只根据一次实践的结果,就能够证明一个认识是普遍真理的话,那么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同样可以根据一次实践的结果,得出一条与此完全相反的认识也是普遍真理的结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践结果,证明了社会主义胜利以后还要失败、资本主义还会复辟这个认识也是普遍真理。

这显然是荒谬至极的。

但如果认为一次实践的结果就能够证明一个认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的话,根据同样的逻辑,就必然得出这个荒谬至极的结论。

事实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证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国家社会主义的挫折和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而根本不能、事实上也没有证明社会主义胜利以后还要失败、资本主义还会复辟是所谓的普遍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性,是因为每一次个别的具体的实践活动都具有局限性,所以它既不能完全证明某一认识是正确的,也不能完全证明某一认识是错误的。

一种认识是否真理,要经过长期实践的检验,多次实践的检验,多种实践形式的检验,多领域实践的检验,多地区实践的检验,甚至多国家实践的检验。

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被一两次实践证明为真理的认识,在以后多次的实践中可能被证明为是谬误;反之,被一两次实践证明为谬误的认识,有可能在以后的多次实践中被证明为是真理。

人们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充分体现了这个道理。

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应该遵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如果单凭自身的需要,无休止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肆无忌惮地向大自然抛洒废物,违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虽然也能在近期、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从长期和全面看,却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遭到了自然界的惩罚。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深刻地论述了这个道理。

他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恩格斯举了很多具体例子说明这个道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

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恩格斯从中总结出一条宝贵经验:“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这条经验对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的当今世界,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实践活动的积极效果和消极后果的出现往往具有不同步性。

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常常出现实践活动的积极效果在先、消极后果在后的情况。

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转变过程的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从1918年夏开始,在外国武装侵犯和国内叛乱的情况下,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行三年后,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使列宁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破坏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正常联系,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和小农经济的结合,不能保证提高国家的生产力。

列宁果断地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行“新经济政策”,重新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讨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复杂问题。

列宁坦诚地承认,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期,企图在一个小农国家里,通过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错误的、行不通的。

“新经济政策”本身也有一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

在“新经济政策”的初期,也还没有越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旧框框。

只是到1921年秋,“新经济政策”实行半年以后,实践已经表明“新经济政策”初期确定的由国家组织工人和农民之间进行商品交换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通过市场、通过自由买卖和货币流通,通过商业和贸易,来代替由国家组织的商品交换,只是到这时,市场、商业的问题才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突出地提了出来。

列宁在1921年10月29日作的《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

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只是在这时,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学说的实质才最终表述了出来,新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才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从上述对这个过程的简单回顾可以看出,对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六年关于俄国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认识是否真理的检验,既不能只根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践,也不能局限于“新经济政策”初期的实践,而应该根据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提出和逐步完善的“全部实践”来检验。

人的思维和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包括实践和认识的矛盾,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矛盾,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认识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认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矛盾,认识中真理和谬误的矛盾,等等。

由于这些矛盾的存在,就使得每一代人的认识、即使是被当时的实践证明为真理性的认识,也包含着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谬误。

所以恩格斯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认识到什么程度。

”“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

”“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由于每一代人的认识都有局限性,所以每一代人的认识就不仅要接受这一代人自身的实践的检验,还要接受这个时代以后的人们的实践的检验。

至今我们仍然在用现在的实践检验前人以至古人的认识是否真理。

我们今天的认识是否真理,也将要接受我们子孙万代的实践的检验。

从这个意义上说,认识接受实践的检验,或者说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即永远不会完结的过程。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人类认识的全过程时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毛泽东概括的这个认识过程的总公式,就体现了人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

链接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刊登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