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煤田构造地质
山西潞安矿区典型井田地质构造与煤系地层特征分析

西翼倾角 3°-5° 东翼倾角 5°-9°
查明
苏村向斜 向斜 走向呈反“S”型
1.3
西翼倾角 5°-9° 东翼倾角 4°-6°
查明
官庄背斜 背斜 走向呈“S”型
7
3°-5°
查明
官庄背斜 背斜 轴向呈“S”型
5
两翼地层倾角 2-8°
查明
呈寺背斜 背斜
走向北东向; 延伸呈反“S”型。
12.5
组、石千峰组,三迭系下统刘家沟组,第三系及第四系。依据钻孔资料,
将区内地层中主要岩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2.2.1 奥陶系(O)
(1)中统上马家沟组(O2s):主要由中厚层状石灰岩、泥灰岩、角砾状
泥灰岩、薄层状白云质灰岩组成。最大厚度为 39.70m。
(2)中统峰峰组(O2f):为煤系地层基底,厚度 170.78-209.34m,平均
科技信息
山西潞安矿区典型井田地质构造与煤系地层特征分析
山西省煤炭地质 114 勘查院 张 璐
[摘 要]本文在明晰了区域地质构造和地层特征的基础上,对山西潞安矿区典型井田的地质构造和煤系地层及岩性特征进行了分 析,查明了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是该井田内煤层的主要赋存区段,为今后该井田煤炭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关键词]煤田 地质构造 地层
厚 197.00-212.60m,平均 205.18m,主要由紫红色泥岩与黄绿色、砖红色
砂岩组成。
2.2.4 三迭系(T)
下统刘家沟组(T1L):本井田内最大揭露厚度 260.65m,西南部局部
出露,主要由浅棕红、浅红色粉砂岩夹紫红色泥岩组成。与下伏石千峰
组呈整合接触。
(下转第 443 页)
图 6 刷棒座自由式焊接后的受力变形图 M= σsFsy’ C=M(/ EJ)=0.87×10-6ql×y’/J=0.87×10-6×49698×1.5/(6×3) =3.6×10-(3 1/cm) 式中: C——板条弯曲的曲率(1/cm) ql ——焊接线能量(J/cm) J——板条横截面惯性距(cm4) y’——焊缝中点到板条形心轴的偏心距(cm) 由于该构件只有单侧部分长度上有焊缝,只在有焊缝的这一段长 度上产生弯曲,假定每段焊缝冷却下来后的曲率是保持不变的,在冷却 后,E 点的位移为自身焊接点的位移加上 A、B、C、D 点相对垂直位移之 后,而且越往后位移量越大。构件的变形曲线成一个渐开型的曲线,焊 接最大挠度不在中心,而在中心偏左位置(见图 7)。
岩层 太原组 山西组

岩层太原组山西组1.引言1.1 概述概述概括地说,岩层是地球表面上一层由不同岩石层组成的地质形态。
它是地壳的一部分,由多种形成过程和地质过程所形成。
太原组和山西组则是中国山西地区常见的岩层,具有独特的地质特征和分类方式。
文章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岩层及其形成过程,以及详细介绍太原组和山西组的分布范围、地质特征以及其在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些不同层次的地质构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质历史,为地质学的发展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介绍岩层的特征和形成过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岩层的基本概念。
随后,将重点讨论太原组和山西组,包括它们的分布范围、地质特征和分类方式。
最后,文章将总结主要观点,并探讨这些研究对于地质学和相关领域的启示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撰写和阅读,读者将对岩层及其形成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太原组和山西组的地质特征和分类方式有更全面的认识。
这对于研究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质历史,以及在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组织: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岩层、太原组和山西组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1.2.1 岩层首先,我们将对岩层的特征进行描述,包括岩层的组成、厚度、颜色、纹理等方面的特点,以便读者对岩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2.2 太原组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太原组的分布范围,即太原组在哪些地区存在,并进一步阐述太原组在地质上的特征,如岩性、构造特征等,以便读者了解太原组的地质背景和重要性。
1.2.3 山西组然后,我们将介绍山西组的分类,并详细说明不同类别的特点,包括岩性、古地理环境等方面的特征,以便读者对山西组的不同类别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了解其在地质研究中的意义。
通过对岩层、太原组和山西组的介绍,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它们在地质学中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
这也为后续章节的讨论和结论提供了基础。
请注意,上述内容仅为对文章结构部分的一种编写建议,具体内容和顺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山西省沁城煤矿奥灰水水文地质特征及突水因素分析

山西省沁城煤矿奥灰水水文地质特征及突水因素分析1 基本概况山西省沁城煤矿位于山西省沁水煤田的南部,沁水县城东部,龙港镇李家山—西庄村一带,行政区划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龙港镇管辖。
批准开采2号、3号、15号煤层,2生产规模90万吨/年,矿区面积18.835km。
本次勘探完成施工3个水文孔,3个钻孔均进行抽水试验,共抽水11层次。
2 勘探区地层地表出露有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二、三段、石千峰组等地层、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在本区大面积分布。
3 抽水试验本次勘探完成施工3个水文孔,3个钻孔均进行抽水试验,共抽水11层次。
主要针对奥灰水进行抽水试验。
水试验设备采用深井潜水泵,水位测量采用电测水位计,涌水量测量采用三角堰板法。
4 区域奥灰水特征井田所在区域位于沁水煤田西南部,延河泉域岩溶水系统的北部,总体上属于下河泉群子系统的西北部岩溶水滞留区。
延河泉是山西省较大的岩溶泉之一,泉口位于阳城县东冶乡延河村北沁河西岸,出露层位奥陶系中统上马家3沟组,1982—1989年平均流量3.39m/s。
泉口出露标高463.33m。
从补给、径流到排泄,延河泉域是一个完整的岩溶水系统。
中奥陶统厚层石灰岩是延河泉域的主要含水层。
受地质构造的影响,泉域内地层总体倾向为:南部向北,东西两2侧向中部倾斜的储水构造,泉域总面积2990km,灰岩出露面2积1316km。
主要含水层段的岩溶裂隙较发育,富水性一般较好。
其主要补给来源为西南部大片灰岩裸露山区的大气降水补给及地表水与上部含水层中地下水通过断裂带向深部的垂向渗漏补给。
据区域岩溶水资料,井田附近岩溶水属相对滞留区,总体流向东南,与大范围的区域岩溶水汇集于沁河河谷下游阳城县八甲口附近以岩溶大泉(下河泉)形式排泄出地表。
5 矿区奥灰水特征及突水因素分析根据区内水文地质孔资料和区域岩溶水资源分布图,井田位于延河泉岩溶水系统与北部滞留区,井田在中部区域存在标高较高的水位滞留区,区内奥陶系灰岩岩溶含水层埋深486.94-515.40m,主要岩性为灰岩、泥灰岩及泥质灰岩。
晋城煤矿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控煤规律探析

An a l y s i s o f Ge o l o g i c a l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Co a l Co n t r o l l i n g La w o f J i n c h e n g Co a l Mi n i n g Ar e a
YANG Xi a n g — mi n
( J i n c h e n g C o a l Ge o l o g i c a l E x p l o r a t i o n T e a m, J i n c h e n g 0 4 8 0 0 0 , S h a n x i , C h i n a )
一
,
一
l
(
图1 山 西 煤 田分 区及 晋 城 煤 矿 区地 理位 置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6 — 2 4
作 者简介 :杨 向敏 ,1 9 7 1 年 生,女 ,山西高平人 ,2 0 1 0年 毕业于 太原理工大学测绘工程专 业,工程 师。
・
1 5・
2 0 1 3 年 第9 期
1 晋城 煤矿 区及其地质构造概述
沁 水 煤 田位 于 山西省 东 南部 ,是 中 国大 型煤 田之
本省面积最大的煤 田,含煤面积约 3 0 0 0 0 k m 。 晋城煤矿区属沁水煤 田东南翼一部分 ,地跨晋城市区 及其泽州、高平 、阳城、沁水 、陵川 6 县 ( 市 、区)及 长治 市属长子 、长治 县部分地段 。矿 区东 以高都 、河西 带的煤层露头线 为界 ;西至 阳城县羊泉——固隆一 线 ,以寺头大断层为限;南起煤层露头线;北到长治县 申村 水 库— — 屈 家 山—— 庄头 断层 一 线 。矿 区东 西 长 8 0 k m,南北宽 7 5 k m,约 占整个沁水煤 田的 1 / 8 0 ] 。 煤 田在地壳 中的分布是受地 质构造条件控制 的。 首先 ,由于地壳的运动引起海陆变迁 、气候更替 ,推 动 了植物 的演变和迁移 ,为聚煤作用 准备 了物质基 础 ;同时 ,由于 地壳 的运 动 ,使 地球 表 面 出现一 系列 的隆起和凹陷 ,为聚煤作用提供了 良好 的天然场所 , 而 当聚煤 盆地 中含煤 建造 形 成 之后 ,又遭 后期 的变 形 和切割,有的被剥蚀 , 有 的被保存 ,保存下来的含煤 建造在一定的构造体系中 占有相应 的部位 ,并依一定 的规律展 现 。因此 ,对地 质构造及 其控煤规 律 的研 究 ,是煤 田地质工作的重要任务 。 山 西 煤 田 ,从 几 个 主 要 成 煤 期 的古 构 造 形 势 分 析 ,不 仅 受 到 阴山一 天 山 、秦 岭一 昆仑 2个 巨 型纬 向
潘三煤矿井田地质特征

潘三煤矿井田地质特征潘三煤矿位于中国山西省的井田地区,是该地区最大的煤矿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潘三煤矿的地质特征。
潘三煤矿地处中国华北地块的中段,位于太行山北麓。
地理坐标为北纬35°23′-35°29′,东经112°40′-112°55′。
该煤矿所在的地区属于太原矿田的一个小型井田,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煤田之一井田的地层由上至下分别为太古宙、元古宙、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和新生代的地层。
其中,泥盆纪至石炭纪是煤炭资源的主要产煤地层。
潘三煤矿的产煤地层主要为奥陶系的中灰岩、灰岩和砂岩以及石炭系的冲积砂岩。
奥陶系地层厚度约为1100米,石炭系地层厚度约为1400米。
这些地层既具有良好的储煤条件,又有较好的覆盖条件,能够保护煤层的稳定性。
潘三煤矿的主要煤种为无烟煤和烟煤,其中无烟煤的含碳量较高,燃烧热值高,适合作为工业和民用燃料。
烟煤含硫量相对较高,但是能量密度较大,适合作为化工和冶金行业的原料。
煤层的平均厚度为2.5米,最大厚度达到了7米,煤层赋存方式多样,有水平赋存、倾角赋存、褶皱赋存等。
煤矿区域的构造主要以岩石褶皱、断裂等为主,为受压构造。
在局部区域,还存在有煤层的断裂数目较多的情况。
这些构造对煤层的产状和煤层的保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矿区的地质构造以太行山-潞安褶皱带南缘的中韩褶皱为主,整体呈东西向展布。
构造活动的主要期次为晚古生代早期和晚新生代,主要形成了方向倾褶结构。
矿区的断裂发育程度较高,主要以斜断裂和平行断裂为主,对矿层的变形和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另外,煤矿区的地质条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煤层的开采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顶板沉陷、底板下沉等地质灾害,加大了矿井的安全风险。
因此,对于矿井的安全管理和地质灾害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来说,潘三煤矿具有良好的产煤地质条件,并且地质构造较复杂。
矿区地层厚度适中,煤层赋存方式多样。
同时,矿区也存在地质灾害等问题需要加以防范和管理。
介休桃源煤矿地质报告

介休桃源煤矿地质报告一、引言介休桃源煤矿位于山西省介休市,是该地区重要的煤炭资源开发项目。
本报告旨在对该煤矿地质情况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为煤矿的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质背景介休桃源煤矿地处晋东北地区,属于山西煤田的一部分。
煤田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晚古生代煤系沉积岩组成。
煤田面积较大,煤层分布广泛,具有较高的煤炭资源潜力。
三、地质特征1. 地层特征:煤矿所在地区地层分为上石炭统、下石炭统和石炭系,其中石炭系为主要的煤层产出层位,煤层埋深一般在200~600米之间。
2. 煤层特征:煤矿区域内煤层厚度较大,平均厚度在2~4米之间,最大厚度可达10米以上。
煤层质量较好,热值高,灰分和硫分含量相对较低。
3. 构造特征:煤矿地区构造发育,主要为断裂和褶皱构造。
断裂带的存在对煤层的分布和开采有一定的影响,需要进行合理的工程设计和支护措施。
4. 水文地质特征:煤矿区域地下水丰富,水位较高,需要进行有效的排水措施,以确保矿井的正常运行。
四、煤矿资源评价根据对煤矿地质情况的详细调查和分析,可以初步评价介休桃源煤矿的资源潜力。
该煤矿区域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煤层良好的厚度和质量特征,使得煤矿具备较高的开采价值和经济效益。
五、矿井设计及支护措施1. 矿井设计:根据煤矿地质特征和资源评价结果,应采取合理的矿井设计方案。
矿井的布置和开采方法应充分考虑煤层的分布和构造特征,以提高煤矿的开采效率和安全性。
2. 支护措施:由于煤矿区域存在断裂和褶皱构造,需要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以保证矿井的稳定和安全。
常用的支护方式包括锚杆支护、钢架支护和注浆加固等。
六、环境影响评价煤矿开采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影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确定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
主要考虑的影响因素包括矿井废弃物处理、矿井排水和煤尘控制等。
七、安全生产措施煤矿的安全生产是至关重要的,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矿井的安全和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包括加强瓦斯治理、防止煤与瓦斯突出、加强通风管理和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等。
浅析山西右玉元堡煤矿地质特征及构造特征

020地质勘探DI ZHI KAN TAN1 概述山西右玉元堡煤矿位于大同煤田西南边缘地带,为进一步查明井田内构造、水文及主要可采煤层厚度、煤质、风氧化等特征,山西省地质勘查局二一七地质队编制完成了《山西右玉元堡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矿井补充勘探地质报告》,报告认为该区侏罗系地层被严重冲刷后缺失,含##煤地层主要为山西组和太原组地层,9、10煤层稳定,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开采技术条件属中等。
2 矿区地层及煤层特征概况2.1 地层元堡煤矿是大同煤田的一部分,全区大部分地区被黄土覆盖,现将地层由老至新依次阐述如下:2.1.1 奥陶系(O)中统下马家沟组(O x)为厚层状灰色石灰岩,白云质2灰岩夹少量泥灰岩,夹有一层约2m厚的角砾状灰岩,细晶质结构、微晶结构,块状构造,存在少量溶洞。
含头足类、腹足类化石,揭露厚度50m。
2.1.2 石炭系(C)1)中统本溪组(C b):上部主要为灰黑色粉砂质泥岩2和黑色泥岩,灰白色细砂。
下部主要为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底部有一薄层灰岩,该层灰岩较稳定,称为K标志层。
底部为铝土质泥岩(G层)、铁质泥岩或山西式1窝子状铁矿。
厚度8.58-38.58m,平均厚度22.67m,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2)上统太原组(C t):上部主要为黑色砂质泥岩和泥3岩,中部主要为白色中粗砂岩、底砾岩和薄层黑色泥岩。
砂岩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有钙质胶结、泥质胶结,局部硅质胶结、铁质胶结,砾石矿物成分为燧石,磨圆中等。
下部主要为煤层。
底部为中粗粒石英砂岩,分选较好,层位相对较稳定,平均在5m左右。
该地层整合接触于下伏本溪组地层。
本组地层23.32-82.42m,平均厚度为52.64m。
2.1.3 二叠系(P)下统(P)11)山西组(P s):山西组地层属煤系地层,上部主要1以灰白色中、粗、细砂岩为主。
下部以煤为主。
底部以砂岩为主,中—粗粒砂岩、含砾粗砂岩间隔赋存,平均厚度在5-6m,本组地层整合接触于下伏太原组地层,本组地层厚13.80-93.76m,平均厚48.99m。
西山煤田地质构造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分析

1 西 山煤 田地质 构 造发 育规 律 1 1 区域 构造 背景 。
主控构 造 马兰 向斜 初 步 形 成 。据 北 东 东 向鸦 崖底 断
层 将北 北 东 向断层 错开 的实 例证 明 , 西 向应 力晚 于 东 南 北 向应 力 。
据 中 国区域 构造应 力 和 中 、 新生 代 断裂 网络 的分
受 力情 况 关 系、 生构 造 与主体 构 造 关 系。论述 了构造 对 于 西 山煤 田 水文 地 质 、 溶 陷 落柱 发 育 、 伴 岩 瓦
斯 地质 、 煤种 分 布等 生产 地质 因素 的控 制作 用 。
关键 词 分期 构 造 ; 构造特 征 ; 造控 制作 用 ; 育规律 ; 响 ; 构 发 影 分析 中图分 类号 :D1 文献标 识 码 : 文章编 号 :6 2— 6 2 2 0 )6— 0 7~ 3 T 6 B 17 0 5 (0 8 0 0 1 0
1 )华力西期 ( P : C— ) 形成祁 吕贺山字形构造控
制 的北东 向展 布 的 问互 排 列 的 一 系列 聚煤 坳 陷 和 隆
起 。开始 形成 三 角洲相 为 主 的含 煤建 造 。 2 )燕 山期 早 ( ) 受南 北 应 力 挤压 , 承 了晚 古 T : 继
上具有持续活动的特征 , 白家庄井 田南坑 的北西向 如
起状 态并 广泛遭 受 剥蚀 。煤 田北部 抬 升 出露 煤 层 与
奥灰 岩 , 与宁武 煤 田分 离 。
6 )西 山煤 田构造 总态 势 : 个煤 田构 造 形 态 似 整
一
3 燕 山期 中()受东西向应力挤压形成经向构 ) J:
造, 主要 为少 数近 南 北 向逆 断层 与北 西 、 东 向两 组 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煤田构造地质一、地层山西省除缺失古生界志留系、泥盆系和奥陶系上统、石炭系下统地层外,其它地层均有分布和出露。
以五台山一恒山一云中山、吕梁山、中条山及太行山等地所出露的前寒武系为核心,向四周依次分布寒武系、奥陶系及上覆地层;以大同云岗、宁武一静乐、沁水及鄂尔多斯等构造盆地中央分布的侏罗系、三叠系为中心,向四周依次出露二叠系、石炭系、奥陶系。
二者相结合,构成山西省境内地层展布的基本格局。
山西省境内的前寒武系在不同地区有明显差异。
中太古界仅见于最北部,以各种麻粒岩为特征。
上太古界下部以浅粒岩、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透闪透辉岩、大理岩为典型组合,以夹有金云母、蛇纹石粗晶大理岩为特征;上部以不同变质程度的海相双峰式火山岩为主,含条带状磁铁石英岩为特征。
下元占界以变质砾岩、石英岩、板岩、结晶自云岩为典型组合,并夹发育程度不等的变质基性火山岩。
中元古界在恒山、五台山以白云岩为主;中条山、太行山以碎屑岩为主,中条山区的中元古界底部发育有较厚的安山岩。
上元古界极不发育,偶见于中条山区。
古生界、中生界为未变质的沉积盖层,不整合覆于前寒武系上。
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以陆表海环境下沉积的碳酸盐岩为主。
上古生界石炭系中统一二叠系下统以近海平原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平行不整合覆盖于下古生界上,岩石组合为石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煤、石灰岩,其中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下部山西组以底部富铁、铝和中部含多层煤为特征,是山西重要的含煤地层;二叠系下统及上统以近海内陆盆地环境下沉积的杂色泥岩夹黄绿色长石石英(杂)砂岩为主。
中生界三叠系以大型内陆干旱盆地环境下沉积的紫红色、灰绿色长石砂岩夹紫红色泥岩为主;侏罗系、白垩系为小型山间盆地环境下沉积的砾岩、紫红色泥岩为主,其中北部大同、宁武侏罗系中统大同组为内陆河湖沼泽相含煤岩系。
新生界古近系(下第三系)分布局限,仅见于中条山以南的平陆、垣曲一带,属磨拉石相堆积。
新近系(上第三系)及第四系分布广泛,岩相变化大。
中部盆地中以河、湖相灰绿色泥、粉砂、细砂沉积为主,高原、山地以灰黄色、红色土状堆积为主,河谷中以河流相砂砾、粉砂质土沉积为主。
在大同、忻定、晋中、临汾、运城等盆地中分布集中,厚度较大。
二、火成岩、变质岩侵入岩以花岗岩类为主,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二长岩,主要出露在恒山、五台山、云中山、吕梁山和中条山区。
火山岩以玄武岩、安山岩、玄武安山岩为主,空间分布局限,大多发育于地壳拉张时期的裂陷或裂谷中,唯中生代火山岩形成于受挤压的活动地带。
山西的前寒武系除中、上元古界外,全部变质岩是四期变质作用的产物。
中太古期变质岩普遍达麻粒岩相。
晚太古早期变质岩一般属高角闪岩相。
晚太古晚期递增变质作用明显,由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高角闪岩相。
早元古期变质岩一般仅达低绿片岩相的板岩、千枚岩级。
三、构造层及构造演化山西地质构造的演化经历了褶皱基底形成阶段、沉积盖层发育阶段和地壳活化沉积堆积阶段。
褶皱基底形成阶段包含前五台、五台、吕梁3个构造层。
前五台时期表现为若干分散的古陆核,以褶皱为主的旋扭构造为特征。
五台早期表现为陆核间形成现今呈北东东向裂陷槽,并以边沉积边形成剥离断层为特征;晚期则以伴随裂陷槽闭合而出现的挤压、上冲推覆形成的各种褶皱和韧性剪切带为特征。
吕梁早期表现在裂陷槽闭合基础上形成的巨型坳陷;晚期发育以轴面外倾的次级歪斜倒转褶曲的复向斜为主。
上述几期构造均以伴随岩浆侵入和区域变质的紧闭褶皱为特征,并共同组成了山西的褶皱变质基底。
沉积盖层发育阶段包含晋宁、加里东、海西、印支4个构造层。
吕梁运动后至印支运动前,山西的地壳南活动阶段转入相对稳定发展阶段,主要经历了大型陆表海一滨海平原一陆相盆地的沉积演变,发育了几乎遍及全省的石炭一二叠纪含煤岩系。
该阶段虽然也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但构造变动均表现为具天平式摆动的不均衡升降,及由此引起的地层间断和缺失。
地壳活化沉积堆积阶段包含燕山、喜马拉雅2个构造层。
从印支运动开始,山西又转入活动阶段,形成了大同云岗、宁武一静乐构造沉积盆地。
中侏罗世一早白垩世的燕山运动,使山西全境产生了一系列以北东向为主的褶皱和压性断层及相应的北西向张性断层和北西西向扭性断层,形成了一系列以掀斜为特征的隆起、凹陷;伴随地壳变动,部分地区有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
进入白垩纪后,山西又逐渐稳定,主要遭受准平原化。
新生代由于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山西又处于拉张状态,首先是中条山以南下陷接受磨拉石相堆积,晋北有玄武岩喷出;新第三纪开始,沿山西中部开始形成一系列斜列的裂陷盆地,并随边缘铲形同生断裂,边下陷边沉积,具箕状特征。
四、煤田地质构造1.控制煤田的主要断裂构造断裂构成不同级别的断块区划,其中对控制煤田的形成具有决定意义的断裂构造主要有:离石大断裂鄂尔多斯与吕梁一太行断块的分界,北起兴县交娄申,向南经临县汉高山、方山峪口、离石马头山、中阳金罗、石楼介板沟、隰县紫金山、蒲县黑龙关直至临汾峪里,南北长约270km,临汾一运城新裂陷中襄汾古城、侯马礼元隐伏断裂可能为其南延部分。
总体呈近南北向,北段为雁行排列的逆冲断层,中段及南段为近南北向锯齿状逆冲断裂。
离石大断裂西侧地层下降,保留了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及其上覆地层,为河东煤田的东缘,与霍西煤田以吕梁山相隔。
口泉断裂带自大同镇川堡经口泉、怀仁鹅毛口至山阴上神泉,走向北北东一北东的雁行排列逆冲断层组,延展长约100km,为多期活动断裂.构成云岗块坳即大同煤田边界,南东与桑干河新裂陷相邻。
春景洼一西马坊、芦家庄一娄烦断裂组展布于芦芽山与云中山之间,北东起自雁门关,南西至娄烦县,走向北北东,相距宽约30km、长约160km.逆冲断裂带相向成对。
为宁武块坳即宁武煤田的东、西边界断裂。
交城大断裂自汾阳向阳村北,以总体北东走向沿文水、交城、清徐至太原市南郊北格,折向北北东沿太原市区再经寿阳坪头,直至盂县兴道一带.延展180km,为多期活动断裂,表现为一枢纽断裂,构成晋中新裂陷的北界,也是太原西山煤田的南东、东边缘。
霍山大断裂沿霍山西侧自灵石峪口、军寨至洪洞广胜寺,南北走向,延展长约60km,构造形迹复杂。
新生代以来多期活动强烈,西盘下陷,东盘上升,为吕梁块隆,沁水块坳的分界断裂,也是临汾裂陷的东北端,构成霍西煤田的东缘。
太行山大断裂展布于太行山中、南段,自河北省平山、井陉进入山西省境内平定马山东,经和顺松烟、左权拐儿、黎城西井、潞城、长治壶口、高平、晋城南岭,延伸出省境人河南,在山西省内延展长320km,总体走向北北东向,表现为主干断裂为主的一束平行的断裂带,并伴有与其平行的紧密褶曲,为沁水块坳与太行山块隆的分界断裂。
中南段影响及石炭二叠系,构成沁水煤田的东缘。
管头一河底断裂鄂尔多斯断块的南缘,乡宁矿区南部边界。
由河底逆断层、管头逆断层、石灰窑逆断层等组成,北东向延展25km,宽2km,北端为离石大断裂所截,南西端与禹门口龙门头北东向褶断带相接,为临汾裂陷带的北西边界。
2.构成煤田的褶皱构造褶皱构造是山西的主要赋煤构造,是燕山运动的产物,为一系列大型北北东向复式褶皱构造,分别有晋东南及晋中的沁水复向斜、汾西复向斜、西山复向斜,晋北的宁武一静乐复向斜、大同云岗复向斜及晋西鄂尔多斯东缘近南北走向向西倾的河东复式单斜。
沁水、西山复向斜主体部分分别构成沁水煤田和太原西山煤田,河东复式单斜为河东煤田,其余分别为霍西煤田、宁武煤田、大同煤田。
复向斜构造使山西石炭一二叠纪含煤地层得以大面积保存,煤层的赋存受控于向斜构造的形态特征。
大同云岗复向斜大同煤田的主体赋煤构造。
位于阴山板缘带以南,山西块体北部的云岗块坳,为一开阔的不对称向斜构造盆地。
其东北以青磁窑断裂为界,东以口泉一鹅毛口断裂与大同裂陷盆地相邻,西为煤层露头线,南以洪涛山背斜与宁武煤田相隔。
呈长轴状展布,轴向北北东~北东,向北西倾伏,西北翼宽缓,地层倾角5°~15°;东南翼陡峻,地层倾角20°~60°。
地层出露东南老,西北新,石炭系一白垩系地层区域性地倾向盆内。
向斜内部构造发育不均衡,东部和东南部构造较复杂,北部和西北部构造简单。
宁武一静乐复向斜宁武煤田的主体赋煤构造。
为一较完整的向斜构造盆地。
北以王万庄断层为界,西以春景洼一西马坊断裂带为界,东以芦家庄一娄烦断裂带为界,南为煤层露头线。
呈北北东向长轴状展布,两端宽,中间窄。
两翼边缘地层倾角较大,最大达40°~50°,向盆内倾斜,盆内中心平缓,倾角一般小于10°。
从盆缘向盆内依次出露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石炭二叠纪和侏罗纪含煤地层并存。
东、西侧翼逆冲断层发育,地层倾角较陡,向斜内部构造发育不均衡,北部构造复杂,发育有大量北东向和北东东向的正断层;中部及南部构造较简单,发育规模不大的北东向正断层和次级短轴褶曲。
太原西山复向斜太原西山煤田的主体赋煤构造。
为规模相对较小的向斜构造盆地。
其西以白家滩一西社断层为界,南东以晋祠断层和清徐交城大断裂为界,呈一北宽南窄的倒梨形。
由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组成,区域性地倾向盆内。
复向斜总体轴向近南北、轴部偏西,西翼较陡、东翼较缓、向南倾伏的不对称向斜,可大致分为两个构造区,西部以轴向近南北的向斜为特征,主要有狮子河一马兰向斜、水峪贯一泉泉寺向斜,构成太原西山复向斜的主体;东部以北东东向正断层构成的地垒组合发育为特征,由北而南主要有九龙塔断层和红崖头断层组、随老母一王封断层和磺厂断层组,杜儿坪断层和虎峪南断层组,碾底断层和平地窑断层组。
沁水复向斜沁水煤田的主体赋煤构造。
为大型复式向斜构造盆地。
其周缘被隆起带和新裂陷所限制。
北为五台山隆起,东为太行山隆起,南为中条山一王屋山隆起,西为太岳山隆起,北西和南西分别与晋中新裂陷和临汾新裂陷毗邻。
呈宽长轴状展布,总体地层走向为北北东向。
由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组成,区域性地倾向盆内。
由于受周边大规模断裂活动的影响和区域挤压应力的作用,盆地内褶皱构造相对发育,以北北东向和南北向的长轴及短轴褶皱为主,东西向褶皱展布于北部太原东山、阳泉、盂县一带,北东向褶皱分布在陵川一带。
断裂构造局部发育,北东东向和北东向断层主要发育于区内北西部,襄垣、长治及翼城、沁水一带多发育近东西向或北东东向正断层带,如文王山、二岗山地垒等。
汾西复向斜霍西煤田的主体赋煤构造。
由两个右行斜列的复向斜组成,即阳泉曲一汾西复向斜和克城一南湾里复向斜。
其北西受龙门一吕梁隆起控制,西为紫荆山断裂带,北东以汾介断层与晋中新裂陷相隔,东以霍山断裂带与太岳山隆起毗邻,南东以上团柏断层、罗云山断层、龙祠断层与临汾新裂陷相接。
阳泉曲一汾西复向斜总体展布方向为北北东,西部较宽广,东部狭窄,地层产状平缓,倾角一般10°~15°,次级构造较发育,主要有灵石背斜、偏店断层,孝义断层,汾河断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