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寡人之于国也课时跟踪检测(有答案)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检测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检测卷★★★★★(总分100分:填空题56*1.5ˊ翻译题4*4ˊ)填空题: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古今异义:黄河)内凶.(古今异义:荒年),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这样)。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更)多,何也(为什么呢)?”孟子对曰:“王好战,请(古今异义:请允许我)以(用)战喻。
填然(拟声词词尾)鼓(词类活用:名作动,敲鼓)之,兵刃既(已经)接,弃甲曳(拖着)兵(兵器)而走(古今异义:逃跑),或(古今异义:有的人)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有的人)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只、不过)不百步耳,是(这)亦走也。
”(句式:判断句)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句式:状语后置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尽、完)食也。
数罟(密网)不入洿(深)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按照)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古今异义:供养活人)丧(词类活用:名作动,办丧事)死(词类活用:动作名,死人)无憾(不满、怨恨)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词类活用:名作动,种植)之以桑(句式:状语后置),五十者可以(古今异义:可以凭借)衣(词类活用:名作动,穿)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通:“毋”)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错过、耽误)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词类活用:形作动,认真从事)庠序(学校)之教,申(反复陈述)之以孝(孝敬父母)悌(敬爱兄长)之义,(句式:状语后置)颁(通:“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句式:状语后置)。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古今异义这样却)不王.(词类活用:名作动,称王)者,未之有也。
(句式:宾语前置)“狗彘食(吃)人食(食物)而不知检(约束、制止),涂(通:“途”)有饿莩(饿死的人)而不知发(开仓赈济)。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一、基础达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收成不好,荒年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同“捡”,捡拾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咎、归罪【解析】选C。
检:同“敛”,收敛,积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选A。
A.既,均为“已经”。
B.则,连词,就;连词,表转折,却。
C.焉,语气词;代词,哪里,怎么。
D.而,连词表承接;表转折,却。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②③⑤相同C.①⑤相同D.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解析】选D。
①为“对于”,②为“到”,③为“比”,④为“在”,⑤为“跟”。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4~7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违.农时(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牲畜)D.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述)【解析】选C。
畜:畜养。
5.下列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一、基础达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收成不好,荒年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同“捡”,捡拾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咎、归罪【解析】选C。
检:同“敛”,收敛,积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选A。
A.既,均为“已经”。
B.则,连词,就;连词,表转折,却。
C.焉,语气词;代词,哪里,怎么。
D.而,连词表承接;表转折,却。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②③⑤相同C.①⑤相同D.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解析】选D。
①为“对于”,②为“到”,③为“比”,④为“在”,⑤为“跟”。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4~7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违.农时(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牲畜)D.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述)【解析】选C。
畜:畜养。
5.下列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测试)选择题1、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数罟不入洿池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3、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衣帛矣..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一战..东蒙王 D.忠之属也,可以5、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用作介词而又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两项是(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王好战,请以.战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F.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G.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6、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秩序)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7、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8、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9、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①②⑤/ ③④10、与“树之以桑”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非我也,岁也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或五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1、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13、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 B.弃甲曳兵而走.(跑)C.养生..不王者(这样却)..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D.然而14、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15、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16、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17、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18、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19、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20、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随堂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一、选择训练1.下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曳兵(yè)数罟(cùgǔ)洿池(wū)B.鸡豚(tún)狗彘(zhì)庠序(yǎng)C.孝悌(tì)饿莩(piáo)供养(gōng)D.衣帛(yī)王天下(wàng)不可胜用(shēng)2.下列红色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3.下面划线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4.下列句中“于”作“比”讲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B.移其粟于河内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谨庠序之教6.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A.①②⑤/ ③/ ④B.①③⑤/ ②/ ④C.①②④/ ③⑤D.①②⑤/ ③④7.下列句中词活用的不同类的一项一项是( )A.填然鼓之B.然而不王者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谨庠序之教8.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项。
( )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B.②④⑥C.②④⑤⑦D.③⑥⑦9.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时不我待B.兵不血刃C.莫衷一是D.自愧弗如10.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
(河东发生了灾害( 我) 也这样做)B.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习题及标准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习题及答案————————————————————————————————作者:————————————————————————————————日期:《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整理通假字【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夹杂。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多义词辨析【王】然而不王者:读 wàng,名作,动称王;梁惠王曰:读 wáng,名词,君王;【食】谷不可胜食也:动词,吃狗彘食人食:名词,食物【时】不违农时:名词,季节无失其时:名词,机会、时机【以】请以战喻:介词,用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照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动词,认为【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介词,在【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然】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填然鼓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赵太后曰:“然”: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则】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词类活用【填然鼓之鼓】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七十者衣帛食肉】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树之以桑】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植【王无罪岁】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请以战喻】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谨庠序之教】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词语古今异义【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再,副词今义:常指增加【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人,有时今义:选择连词【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今义:兵器古义:战士,士兵;【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谷不可胜食也】古义:尽今义:胜利【数罟不入洿池】古义:细、密今义:数字或者数数【树之以桑】古义:种植,动词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同意认可固定句式【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耳,是…也:只是……罢了,那还是……【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有的……有的……【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何异于……:这与……有什么不同呢?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寡人之于国也 课时练(解析版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课时练答案解析1.B2.D3.C4.(1)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
(2)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在哪里呢?【解析】1.B项,“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的意思是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
其中“修”:动词,学习。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
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注意主语常省略。
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比如本题,“文王之囿方七十里”的意思是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
句中“文王之囿”作主语,“方”作谓语“方圆”理解,“七十里”作宾语,所以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在“七十里”之后停顿。
排除A、C项。
“与民同之/民以为小”的意思是文王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
句中第二个“民”作“以为小”的主语,所以应在“民以为小”的前后停顿。
排除B项。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C项,张冠李戴,“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错,原文是说秦、楚君主的行为,而非梁惠王的自身行为。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
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课时跟踪检测(八) 寡人之于国也

课时跟踪检测(八) 寡人之于国也一、文言基础专练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 .数罟不入洿池C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解析:选B A 项,“无”通“毋”。
C 项,“颁”通“斑”。
D 项,“涂”通“途”。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违.农时 违:耽误 B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 C .谨庠序.之教 序:秩序 D .谷.不可胜食也 谷:泛指粮食 解析:选C 序:指学校。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 ①直.不百步耳②系向牛头充炭直.C.⎩⎪⎨⎪⎧ ①弃甲曳兵.而走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①鱼鳖不可胜.食也②日出江花红胜.火 解析:选C A 项,加:①更;②夸大。
B 项,直:①只是、不过;②通“值”,价钱。
C 项,兵:兵器。
D 项,胜:①尽;②超过,胜过。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 .填然鼓之B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C .王无罪岁D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解析:选B A 项,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C 项,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
D项,衣:名词作动词,穿。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解析:选D D项,“可以”,意思是“能够”。
古今同义。
A项,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B项,无望,古义:不要希望。
今义:没有希望。
C项,然而,古义:为两个词,“然”是代词,这样;“而”是连词,却。
今义:为一个词,用在句子开头表转折。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展开之初,梁惠王的疑问是:“,?”(2)《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实行“王道”或“仁政”的措施中,表现渔业方面的措施和结果的句子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寡人之于国也课时跟踪检测(有答案)寡人之于国也一、文言基础专练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收成不好,荒年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走:逃跑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同“捡”,拾起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错过解析:选C “检”同“敛”,收敛,积蓄。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修文德以来之申之以孝悌之义 B.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斯天下之民至焉 C.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选D A项的“以”分别是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
B项的“之”分别是代词,他;助词,的。
C项的“如”分别是动词,像;连词,如果。
D项的“然”都是代词,这样。
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可!直不百步耳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解析:选A B项,“颁”同“斑”;C项,“涂”同“途”;D项,“无”同“勿”。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饥不寒 D.然而不王者解析:选C A项,“养生”古义是“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是“保养身体”。
B项,“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可以;以,凭借。
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
D项,“然而”古义是“这样却”,今义是“表转折连词”。
5.下列各句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非我也,岁也 D.树之以桑解析:选B A、D两项均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判断句;B项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相同,均为宾语前置句。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译文: (2)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
译文: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参考答案:(1)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这是为什么呢? (2)细密的渔网不进入池塘,鱼鳖就吃不完。
(3)(只要)大王不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二、阅读理解专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题目。
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为死者一洗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
②梃:木棒。
[精读设计] 一、文言词语1.①何以利吾国以:介词,凭②杀人以梃与刃以:介词,用2.①苟为后义而先利后:意动用法,以……为后;先:意动用法以……为先②寡人耻之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3.万乘之国乘:读shèng,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4.长子死焉焉:兼词,“于之” 5.入以事其父兄入:在家里;事:名词活用为动词,侍奉二、文言句式 1.有以异乎?译文:有什么不同吗?(固定句式) 2.东败于齐。
译文:东边被齐国打败。
(被动句)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夺不餍餍:满足 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修:治理 C.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挞:打击 D.王往而征之征:讨伐解析:选B B 项,修:学习。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其无后乎②其皆出于此乎B.①以刃与政,有以异乎②失其所与,不知 C.①为其像人而用之也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①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解析:选A A项,①②均为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
B项,①连词,和、同;②动词,结交、依附。
C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被。
D项,①连词,来;②介词,把。
9.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一组是( ) ①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②以刃与政,有以异乎③始作俑者,其无后乎④省刑罚,薄税敛⑤仁者无敌⑥愿为死者一洗之A.①②⑤B.②③⑥C.①④⑤D.③④⑥ 解析:选C ②是间接体现;③是仲尼的话;⑥是梁惠王的话。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
C.梁惠王想雪洗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D.孟子面对梁惠王的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解析:选C C项,“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说法错误,原文是说秦、楚君王的行为,而非梁惠王自身行为。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译文: (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译文:参考答案:(1)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
(2)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参考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和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但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
这无异于驱赶兽类去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孔子说:‘开始用俑殉葬的人,大概没有后嗣了吧!’这不过是因为俑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
(施行政治)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饥饿至死呢?”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
(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那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
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
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
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
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
”三、语言表达专练 12.根据画线句子的内容,再仿写两个句子。
要求句式基本一致。
孟子,你为了拯救天下苍生,历寒暑,驱车马,施仁政,置安危荣辱于度外,贫贱不能动摇你坚定的意志,纵使两袖清风,你仍然胸怀一腔浩气;富贵,,;威武,,:你是天地间独一无二的伟丈夫!参考答案:(富贵)不能诱惑你纯净的灵魂纵使黄金万两你仍然不改一世清白(威武)不能压低你高昂的头颅纵使泰山压顶你仍然坚守一脉仁义 13.假如孟子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历史人物,请你给他写一段颁奖词。
答:参考答案:你宣传仁政思想,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演绎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你主张人性本善,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准则。
你蔑视权贵,刚直不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你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和机智应变的能力。
你,养浩然之气,做顶天立地中华大写人。
14.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全句的开头和转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
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
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参考答案: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时爆发出的,它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