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学组-河南人民医院

合集下载

噻托溴胺粉吸入剂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6例临床分析

噻托溴胺粉吸入剂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6例临床分析

塞 性 肺 疾 病 能 有 效 改 善 肺 功 能 , 效 肯 疗
定。
疗前 、 后第 1秒用力呼气容积 ( E ) 用 F VI 、
力 肺 活量 、 %用 力肺 活量 的最 大 呼 气 流 5 0
关键词
慢 性 阻 塞 性 肺 疾 病 噻 托 溴 胺
速 ( 5 %) V 0 。② 动 脉 血 气 分 析 用 美 国
7 中 国社 区医 师 - O 医学专业 2 1 0 2年第 1 3期 ( 4 第1 卷总 第3 0 1 期
维 生 素 E与 丙 戊 酸 钠 联 合 治 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迟 发 性 运 动 障 碍 疗 效 观 察
查 , 选取 A M 7项 总 分 >2分 为 可 I S1~ 1
蔡 志 刚 4 10 37 0湖 北 天 门 市 精 神 病 医院
丽_ _
6 5 1. 88 £ 5描
6 .O± 3 2 6 3 1 .O

6 9 1 0) 443
6 ,7土 3 5 0 7 2 1 .6 )
3 _ 鞠 ±瓣 2 5 l0 ̄ ,9 ) 6 l 3 35 90 1 ) 2
5 t 7 1 t 52  ̄ 1)
者; ⑤重度前 列腺增生 者 ; ⑥对抗 胆碱 能
基 础 上 , 察 组 应 用 噻 托 溴 胺 粉 剂 ( 思 观 名 慢性 阻塞 性 肺 疾 病 是 一 种 由 气 道 和 肺实 质 的慢 性 炎 症 引 起 的 进 行 性 通 气 功
期 患 者 随机 分 为观 察 组 和 对 照 组 , 察 组 观
3 6例 , 予 噻 托 溴 胺 粉 吸 入 刺 1 / , 给 8g1  ̄
生 活质量上取得较好疗效 , 加之其不 良反

氨茶碱和布地奈德联合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治疗效果

氨茶碱和布地奈德联合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治疗效果

易善复治疗 90 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分析
李华茹
【摘要】 目的 探讨并分析易善复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 2009 年 4 月至 2011 年 4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 180 例,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 90 例。治疗 组采用易善复治疗,对照组采用甘利欣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组在经过治疗后, 患者的 ALT、AST 以及 TG 等指标均出现明显的变化( P < 0. 05) ,其具有统计学意义; 而对照组在经过治 疗后,各项指标均为出现明显差异( P > 0. 05) ,其不具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的治疗率近 94. 44% ( 85 /90) , 而对照组的治疗率 68. 89% ( 62 /90) ,两组数据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P < 0. 05) ,其具统计学意义。结论
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与栓子的不稳定性、脑水肿、再灌 注损伤、低灌流等因素有关,SIP 的治疗是临床神经内科医师 面临的难题之一。目前临床上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关键是再 灌注和神经保护治疗,再灌注包括使用溶栓药促进闭塞血管 快速再通,由于溶栓治疗时间窗小,适应证局限及出现并发 症等原因,使许多 SIP 患者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丁苯酞 作为一种新型抗脑缺血药物,具有独特的双重作用机制,一 方面重构微循环,增加缺血区灌注[4]; 另一方面保护线粒体 功能,减少神经细胞死亡[5],为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开辟了一 条新的途径。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 12 周后肺功能改变情况: 观察 组治疗前肺功能第一秒呼气容积和用力肺活量分别为( 1. 12
·78·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年 2 月第 7 卷第 3 期 Chin J Mod Drug Appl,Feb 2013,Vol. 7,No. 3

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

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分册河南省人民医院编著(2012年修订版)前言《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是由河南省人民医院组织编写的指导和规范全院临床医务人员诊断治疗行为的医学学术专著。

当前,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广大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给医疗卫生管理工作和临床医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提高卫生技术队伍整体素质,规范各级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已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势在必行;而《医疗事故条例》的实施又为《规范》赋予了新的内容。

《规范》的编写和出版旨在对临床医务人员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行为提出具体要求,使临床诊断、治疗、护理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使医务人员的临床医疗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此举,将有利于提高我院广大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有利于加强对医疗卫生工作的管理;有利益官大人民群众的健康。

《规范》内容丰富,涵盖了临床各个学科,以科学性、权威性、指导性、可操作性为主旨,供我院各级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遵循。

《规范》按学科以分册的形式编写。

河南省人民医院2012年3月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编辑委员会名单主任委员:马保根蔡聚雨常务副主任委员:翟保平王丽娅邵凤民陈传亮田海峰刘广芝任武副主任委员:高传玉薛焕洲王丽霞李振鲁张菊新祝磊楚英杰史大鹏秦玉花耿建华编委:步星耀柴昌陈明耀陈卓昌程兆云丁德刚董长宪董仰增范晓玲冯德广高丽高天慧高延征高永举葛英辉韩雄胡亚梅贾武林贾秀改孔令飞雷平冲李德宇李航生李华李六一李全忠李天晓李炜李修岭李轶廖世秀刘涛刘中华罗建平雒建超马建军马利军马松马希涛孟凡民彭利伟钱宝延秦秉玉秦望森庆惠玲尚佳史锡文孙长义孙琳孙培春王斌王光公王广科王浩王留义3王明云王山岭王书勤王旺河王永功王永乾王玉萍王跃伟王志立魏利文世林吴继珍夏令杰徐金义徐军徐予杨光煜杨明杨玉秀尤伟于静袁慧娟袁建军翟水亭翟亚萍张超张翠莲张宏伟张佳栋张嘉莹张杰文张黎张罗献张伟张学东张茵张豫华张正文赵朝霞赵红卫赵素珍赵志刚郑稼周云朱良付朱清朱绍成朱尊民(按姓氏拼音排序)编委会办公室:医务处主任:刘广芝(兼)副主任: 杨修义赵琳李健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分册)编辑委员会名单主编:马利军副主编:张罗献吴纪珍王凯编委:李玉光陈献亮马芸赵丽敏齐咏程剑剑况红艳刘红梅张晓宇刘豹张文平孙贝贝忽新刚李静静曹帆黄泰博尚俊依郭亚丽田翠杰杨会珍刘智达王学林轩伟霞5目录第一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8)第二章.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13)第三章.慢性阻塞性肺病 (16)第一节慢性支气管炎 (16)第二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0)第四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38)第五章.支气管扩张症 (43)第六章.支气管哮喘 (48)第七章.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63)第八章.肺炎 (66)第一节社区获得性肺炎 (66)第二节医院获得性肺炎 (78)第九章.肺真菌病 (117)第一节肺曲霉病 (120)第二节肺隐球菌病 (123)第三节支气管-肺念珠菌病 (126)第四节肺毛霉病 (128)第五节肺孢子菌肺炎 (129)第六节组织胞浆菌病 (132)第七节肺放线菌病 (134)第十章.肺脓肿 (136)第十一章.肺结核 (140)第十二章.肺寄生虫病 (151)第一节肺包虫病 (151)第二节肺吸虫病 (153)第三节肺血吸虫病 (157)第四节肺阿米巴病 (161)第十三章.呼吸衰竭 (166)第十四章.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70)第十五章.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180)第十六章.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199)第一节特发性肺纤维化 (199)第二节其他亚型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203)第十七章.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 (205)第一节急性/亚急性过敏性肺泡炎 (205)第二节慢性过敏性肺泡炎 (207)第十八章.结节病 (210)第十九章.韦格纳肉芽肿病 (214)第二十章.嗜酸性粒细胞肺浸润 (220)第一节吕弗勒综合征 (220)第二节热带型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222)第三节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 (223)第二十一章.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226)第二十二章.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229)第二十三章.肺泡蛋白沉积症 (233)第二十四章.肺血栓栓塞症 (238)第二十五章.胸腔积液 (255)第一节结核性胸膜炎 (255)第二节恶性胸腔积液 (259)第三节其他类型胸腔积液 (260)第二十六章.胸膜间皮瘤 (261)第二十七章.自发性气胸 (264)第二十八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269)第二十九章.肺不张 (277)第三十章.咯血 (281)第三十一章.放射性肺炎 (288)7第一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概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

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简介

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简介
过 敏 状 态 检 测 以 及非 创 伤 性 气道 炎 症 标 志 物 的 检 测 辅 助 诊 断 哮 喘 在 哮 喘 的 管 理 方 面 , 根 据 患 者 的 哮 喘 控 制 水 平 , 于 持 续 的循 环 模式 中 起 始 和 调 整 哮 喘 治 疗 ,包 括 评 估其 控 制 水 平 ( 喘 控 制 水 平 分 类 包 括 控 制 、部 分 控 制 和 未 控 哮
制) 、治疗 以达到哮喘控制 和监测以维持哮喘控制 。这一治
疗 模 式 充 分 反 映 了 新 指 南 提 出 的 哮 喘 管 理 的 总 体理 念 ,即
优于 目前临『 末治疗 C P O D的一线 药物异丙 托溴铵 ,对 改善 肺 功能 、减缓肺功能的下降程懂均有 著作片 。 I
所有 的管理必须 绕 哮喘控制这一新的重点 展开 20 04年全球哮 喘防 治创 ’没有 提出评 倡 “ 喘控 制” 义 哮
3 慢 性 阻塞性 肺 疾 病
CP O D是一 个 令球性 的问题 ,其 患病 率 、致 残率 和病 一 死率持续升 高 :一项 对 中国 C P O D患病 情况 的 调查显 示 , 中国人群的总 体患病率 为 82 ,其 中男性 为 1 .% ,女 .% 24 性为 5 1 . % C P O D是 一种 以炎 症 为核 心 的多 因素构 成疾
2 支 气管 哮 喘
本 次会 议特 别 邀 请 了 全球 哮 喘 防 治创 议 执 干 委 员 会 主 亍 席 B R E教授 就 20 YN 0 6年 全 球 哮 喘 防 治 创 议指 南 的 主要 内
取消 了0级 ;C P O D稳 定期 的治疗 市 个体化 ,目的是减 轻 症状 、改善生活质量 ;支气 管扩张 药是改善 C P O D患 者症

肺弥散功能测定标准-河南人民医院

肺弥散功能测定标准-河南人民医院

诊疗方案肺功能检查指南(第五部分)——肺弥散功能检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专业组一、概述肺弥散功能是指某种肺泡气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由肺泡上皮及其基底膜、肺泡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底膜以及2个基底膜之间的结缔组织所构成)从肺泡向毛细血管扩散到达血液内,并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Hb)结合的能力。

在肺泡-毛细血管膜中进行交换的气体主要是氧气(O2)和二氧化碳(CO2)。

由于直接计算氧气的弥散量需测定肺毛细血管血氧平均分压,方法复杂;而一氧化碳(CO)透过肺泡-毛细血管膜以及与血红蛋白反应速率与氧气相似;除大量吸烟者外,正常人血浆中CO含量几乎为零,便于计算检查中CO的摄取量;CO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O2大210倍,生理范围内的氧分压不是一个主要干扰因素;而且,CO在转运过程中极少溶解在血浆中,所以CO成为测定肺弥散功能的理想气体。

1915年,Krogh根据弥散原理,最先提出用一氧化碳测定肺弥散量(DLCO) [1]。

利用CO进行肺弥散功能检查有许多不同的方法[2-4],包括一口气呼吸法、一氧化碳摄取法、恒定状态法、重复呼吸法[5]以及最近发展的操作简单无需屏气的内呼吸法[6],但以Ogilvie[7]建立的一口气呼吸法肺一氧化碳弥散功能(DLCOsingle-breath method, DL CO-sb)最为常用,本指南主要介绍DLCO-sb的检查标准。

二、肺弥散功能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一)适应证1. 辅助诊断、定量评价和随访累及肺间质的疾病,如间质性肺疾病、肺气肿、肺水肿、肺部肿瘤等引起肺泡-毛细血管膜间弥散障碍或通气-血流比率失衡的疾病[8-11]。

2. 鉴别肺气肿是否合并弥散功能障碍。

3. 呼吸困难或活动后气促查因、不明原因低血氧、怀疑有肺损伤或毁损肺的患者,尤其有肺总量减少,限制性肺通气功能障碍者应进一步了解肺弥散功能。

4. 胸部外科手术或有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手术患者术前风险评估及术后变化监测[1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第十届)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第十届)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序号省区市区医院科室1上海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内科2北京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呼吸感染3北京北京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科呼吸内科4江苏南京南京军医南京总医院呼吸内科5贵州贵阳贵州省人民医院呼吸病学6北京北京武警总医院呼吸病学7北京北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8北京北京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9北京北京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感染10北京北京北京协和医院(东院)呼吸内科11北京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12北京北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微生物学检验13北京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科学呼吸病14天津天津天津市海河医院呼吸专业15辽宁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呼吸内科16辽宁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17上海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内科18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呼吸内科19上海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第五人民医院呼吸内科20上海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21上海上海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22上海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病学23江苏南京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呼吸病学24浙江温州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5浙江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病学26浙江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肺部感染与呼吸危重症27浙江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病学28福建福州解放军福州总医院呼吸病学29江西南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30山东青岛山东省胸科医院呼吸科31山东青岛青岛市市立医院呼吸内科32河南郑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33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呼吸内科34广东广州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35广东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呼吸内科36广东广州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学疾病37广西南宁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38广西南宁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39重庆重庆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40四川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原微生物41四川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病学42上海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43上海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肺部感染44北京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呼吸内科姓名职称学会学会职翟介明教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长曹彬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副组长贺蓓教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副组长施毅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副组长张湘燕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副组长常德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高占成教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牟向东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沈宁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田欣伦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童朝晖教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王辉教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佘丹阳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吴琦教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陈愉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王秋月教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程齐俭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黄怡教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兼秘书揭志军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李华茵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孙禾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徐金富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苏欣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李玉苹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徐峰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颜伏归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周华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赖国祥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张伟教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胡华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刘学东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王红民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李敏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叶枫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张天托教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卓超教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陈一强教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张建全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张巧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程伟教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范红教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员张静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秘书何礼贤教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顾问刘又宁教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顾问染学组(第十届)。

肺功能检查指南——肺弥散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指南——肺弥散功能检查

( 二) 检查方法和步骤 受试者夹上鼻夹~口含咬嘴后平静呼吸 4 ~5 个周期,待 潮气末基线平稳后,指导其呼气完全至残气量位,然后令受 试者快速均匀吸气完全至肺总量位,建议 2 s内完成吸气, 气道阻塞者应在 4 s内完成吸气,接着屏气 10 s,最后均匀持 续中 速 呼 气 完 全 至 残 气 量 位, 建 议 在 2 ~4 s内 完 成 呼 气 : 2,17,21] ( 三) 肺弥散功能检查指标 1.DLCO和肺一氧化碳弥散因子( TLCO) :DLCO是指一 氧化碳在单位时间(1 min) 及单位压力差(1 mmHg或 0.133 kPa) 条件下从肺泡转移至肺泡毛细血管内并与血红蛋白结 合的 量 ( mI或 mmoI) , 其 单 位 是 mI" min -1 " mmHg-1 或 mmoI"min -1 "kPa-1 ,是反映肺弥散功能的主要指标 : 21,23] 因为肺弥散能力不仅受毛细血管膜的影响,也受毛细血管血 流的影响, 因 此 有 学 者 提 出 用 转 移 因 子 ( TL) 代 替 弥 散 量 ( DL) ,检测方法~单位~意义与 DLCO相同 17] : 2.肺泡容量( VA) :吸入气量中能达到肺泡并进行气体 交换的容量,用于估算肺内一氧化碳能够扩散并通过肺泡毛 细血管膜的肺容积,其单位是 L,正常受试者 VA 近似等于 TLC减去死腔气量: 3.DLCO与肺泡容量比值( DLCO/VA) :也称单位肺泡容 积的弥散量或比弥散量,由于弥散量受肺泡容量影响,肺泡 容量减少可导致 DLCO减少,因此评价弥散功能时应该考虑 受试者的肺泡容量( VA) ,以排除肺容积对弥散量的影响,临 床上常用 DLCO/VA 作矫正: DLCO/VA 更容易区分肺部与 肺外的病理生理改变: 但由于 DLCO与 VA 的关系不是线性 且显著小于 1=1,因此不能准确校正容量的影响 : 21,23] 4.每升肺泡容积的一氧化碳弥散量( KCO或 Krogh 因 子) :其单位是 mmoI"min -1 "kPa-1 ,意义同 DLCO/VA 21] : 5.校正后 DLCO值( DLCOc) ,常用血红蛋白~PIO2 和碳 氧血红蛋白( COHb) 进行校正: 四~肺弥散功能检查质量控制与注意事项 ( 一) 肺弥散功能检查质量控制 1.检测过程中需要先呼气至残气量位然后快速均匀吸 气: 吸气不完全会影响一氧化碳的摄入,建议吸气容量不少 于 85%肺活量( VC) ;吸气时间不超过 2.5 s( 健康受试者) 或不超过 4.0 s( 气道阻塞者) : 为保证受试者足够的吸气容 量,必须让其先尽可能呼气到残气量位: 通过实时呼气时 间-容量曲线监测,当 该 曲 线 显 示 呼 气 容 量 不 再 改 变 而 呈 平 台位时,可指导受试者快速吸气: 吸气速度过慢会影响测试 气体在肺内的充分平衡和弥散而导致弥散量下降;如果受试 者达到 85%VC的吸气时间大于 4.0 s,应该在检查报告中注 明 : 24-25] 2.在肺总量位屏气时间通常为 10 s: 屏气时间过短使 气体在肺内弥散时间不足而致弥散量下降;屏气时间过长则 令部分受试者不能完成或引起不适: 大部分肺功能检查仪 器在屏气检查时呼气口阀门关闭而利于受试者屏气,但同时 应注意避免受试者故意呼气使气道内压力增大: 对某些受

肺功能检查指南——肺容量检查

肺功能检查指南——肺容量检查
呼吸周期的N:浓度<1.5%,则可认为N:冲洗完 全,终止测定。(3)氮冲洗法的质量控制及注意事
力降低或消失,需及时更换。②使用压缩气体钢瓶, 需核对气体成分与浓度是否符合仪器使用手册的要 求,检查连接口有无漏气,并调节减压阀至仪器使用 手册指定的合适压力。③检查测试的呼吸回路有无 漏气,如呼吸管道的安装是否紧密,重复呼吸贮气袋
五、检查方法的选择
单次呼吸气体稀释法是通过单次呼吸时在肺内 分布的气体浓度来计算肺容量的,由于气体平衡的 时间较短,仅适合于健康人或轻度通气功能障碍的
时间(min)^
He浓度(%)
患者。在严重气道阻塞的患者,由于吸入气体时间
及屏气时间短,气体来不及进入或均匀分布在所有

肺泡,肺容量的测定值常显著低于其真实值。 重复呼吸气体稀释法则要求肺内气体在一定时 间内与肺功能仪内气体达到所谓“充分混合”或“恒 定”,测定的是与气道沟通的肺容量,由于气体平衡 的时间较长,其测定值较单次呼吸气体稀释法更为 准确。但对于气道陷闭性的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 疾病),由于肺内通气分布不均,标示气体不易进入 肺大疱和通气不良的区域,重复呼吸法气体稀释法 难以达到真正的“平衡”,肺容量的测定值也常常低 器、过滤器以及CO:和H:O吸收剂的容积。②为避 免漏气,鼓膜穿孔者需使用耳塞,胸腔闭式引流者需 夹闭引流管。配合欠佳者必要使用带有唇齿挡板的 咬口器。佩戴假牙者,若感觉舒适则无需取出假牙。 ③检查后需测量VC、IC、ERV等指标,必须符合质
0.098
kPa)。(2)氮冲洗法的操作步骤:①向受试者 详细解释操作过程,并强调在检查过程中须避免口 角漏气。②让受试者用口含紧咬口器,上鼻夹,平静
呼吸室内空气30—60 s,待潮气呼气末基线平稳(至
氦稀释法检查:(1)仪器的技术要求¨9|:氦分析 仪的量程范围是0~10%,分辨率≤0.01%,95%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功能检查指南——第一部分:概述及一般要求郑劲平1、高怡1、宋元林2、孙兴国3、蒋雷服4、王惠妩5、李琦6、阙呈立7、韩江娜8、赵桂华9、杨文兰10、周明娟11、赵海涛12、梁斌苗13、刘志军14、汪涛15、谢燕清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专业组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肺功能检测中心,4 江苏省人民医院,5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 北京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7北京大学第一医院,8 北京协和医院,9河南省人民医院,10上海肺科医院,11广东省中医院,12沈阳军区总医院,1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4中南大学湘雅第二医院,15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通讯作者:郑劲平(jpzhenggy@)、高怡(misstall2@)。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州510120一、概述呼吸生理功能研究的迅速进展是近代医学科学的重要成就之一。

疾病诊断从病理诊断、病因诊断进一步深入至机体器官、组织的功能诊断,因而更趋完善。

胸部X线影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呼吸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等检查反映的是静态的组织学改变,而呼吸生理却是研究活体动态的功能学改变。

生理功能的维护与修复是疾病诊治的重要环节。

肺功能检查是运用呼吸生理知识和现代检查技术来了解和探索人体呼吸系统功能状态的检查,临床上常用的检查包括肺容积检查、肺量计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肺弥散功能检查、气道阻力检查、运动心肺功能检查等方法。

肺功能检查是临床上对胸肺疾病诊断、严重程度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内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呼吸内科、外科、麻醉科、儿科、流行病学、潜水及航天医学等领域。

二、肺功能检查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在我国,呼吸功能检查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已有70多年历史。

1939年,蔡翘等首先报告大学生及中学生肺活量的测定。

1951年,吴锦秀测定6414名健康学生的肺活量。

1956年,吴绍青等[1]发表了通气功能检查方法以及中国人通气功能的数据。

此后,吴绍青、张仲扬、汪士、高启文、何国钧、薛汉麟、王呜歧、陈民孝、朱蕾、郑劲平等许多医学工作者对肺功能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

1961年,吴绍青等[2]编著了我国第一部肺功能检查的专著—《肺功能测验在临床上的应用》,对我国肺功能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992年,穆魁津等[3-4]编写了《全国肺功能正常值汇编》和《肺功能检测原理与临床应用》;2004年朱蕾等[5]编写了《临床肺功能》;2007年郑劲平等[6]编写了《肺功能学-基础与临床》;2009年郑劲平等[7]编写了《肺功能检查实用指南》;2010年赵立军[8]等编写了《实用肺功能临床解读手册》;同年贺正一等[9]编写了《简明临床肺功能检查与应用》;2012年周怡等[10]编写了《肺功能检查临床病例分析》,等等。

这些肺功能专著的陆续出版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肺功能检查的开展。

近30多年来,国内召开了多次肺功能学术专题会议:1979年,卫生部在杭州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肺功能学术讲座”;1986年《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解放军医学杂志》在杭州举办了“血气分析与肺功能座谈会” [11];199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学组和上海分会肺科学会在上海主办了“第三届全国肺功能学术交流会议” [12];1994年在天津召开了“第四届全国肺功能学术会议” [13];1997年中华医学会在西安召开了“第五届全国肺功能与呼吸监护学术会议” [14];2004年《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委会在包头召开了“第六届全国肺功能(临床呼吸生理)学术研讨会” [15];201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专业组在广州召开了“全国肺功能学术会议”,同时成立了中国肺功能联盟[16]。

这些肺功能学术会议的召开,为肺功能检查提供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展示了我国呼吸生理及肺功能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取得的成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我国科研医疗水平的提高,呼吸生理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肺功能检查仪器不断更新,测定技术不断改进,测定项目不断增加,应用范围日趋扩大,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各个领域,包括内科、胸外科、麻醉科、儿科、环境医学监测、流行病学调查、职业病劳动力鉴定、高原医学、航天医学、潜水医学等。

但是,能够开展肺功能检查并不意味着肺功能的普及率很高,相反,与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相比,目前国内肺功能检查的普及率仍相当低,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医院更为突出。

郑劲平[17]曾于2002年对我国肺功能临床应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我国肺功能的开展极不平衡,特别在中小型医院肺功能的临床应用很多处于空白状态,部分大型教学医院的肺功能质量控制有待提高。

何权瀛等[18]也曾调查我国部分省市医院内中,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COPD)时测定肺功能(FEV1/FVC%)的只占34%,提示慢阻肺的漏诊、误诊情况严重,这与肺功能检查不普及密切相关。

此外,能够开展肺功能并不代表着肺功能检查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郑劲平[17]通过调查发现,不少医院对于肺功能检测中的质量控制认识不足,甚至对最起码的质量控制指标也不了解。

不同医院之间,不但使用的仪器不同,采用的正常值标准也不同,引用国人预计值的医院仅16.3%,大多数医院仍以国外的正常值为准来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估。

高怡等[19]对我国大型综合性医院肺量计检查报告质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同时符合美国胸科学会和欧洲呼吸学会的肺活量测试4项质量控制标准的仅占7.2%。

因而,同一受试者在不同的医院检测,可能结果相差较大;有时候即使是同一仪器、同一操作者,其可重复性也较差。

因此,肺功能对临床诊治的指导意义也大打折扣。

为此,1986年在杭州召开的血气分析与肺功能座谈会[11]上,有关专家就已经提出肺功能检查不论作为科研工作或临床常规检查都应将质量控制放在首位,只有严格质量控制,测定结果才能准确可靠,并对如何搞好质量控制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建议,如技术人员的培训、肺功能检测仪的维护、定时检查等。

同年,王鸣岐[20]对于基层医院肺功能检测中的质量控制提出了很具体的建议,包括每月校正容积1次、误差<2%、FEV1和FVC 检测操作技术要点等。

2004年在包头召开的全国肺功能(临床呼吸生理)学术研讨会[15]上,郑劲平对“用力肺活量测试和一口气法弥散功能测定的质量控制标准”作了专题报告,对临床常用肺功能测试[21]和一口气法肺弥散功能测试[22]提出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

何权瀛[23]也撰文“规范肺功能检查技术,提高肺功能检查水平”,呼吁加强我国肺功能检测工作的质量控制。

尽管2012年国内的肺功能专家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4-35]和《中国实用内科杂志》[36-45]发表了一系列的肺功能专题知识讲座,但国内至今尚缺少严格、规范、统一的肺功能检查操作标准,亦无肺功能检查质量控制的工作指南或指导意见。

近10多年来,广州、北京、上海等地多次举办了关于肺功能检查技术的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培训学习班,卫生部更将“肺功能检查技术”作为十年百项适宜技术向全国推广[46],对规范国内肺功能检测及其质量控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国内至今仍缺乏统一的肺功能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课程,更没有技术准入标准。

不但影响了肺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肺功能检测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进一步引起大家对肺功能检查质量的关注,促使我国肺功能检查技术的规范化,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专业组参照美国胸科学会(A TS)和欧洲呼吸学会(ERS)2005年共同发布的“肺功能检测标准” [47-51]的有关内容,结合中国的特点和国内专家的意见[24-45],以目前我国最为常用的临床检查为重点,起草了本系列肺功能检查指南。

由于肺功能检查方法和指标众多,有些已经有标准化的文件,有些还没有,本学组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秉承成熟一个推出一个的原则,并力求在执行中不断完善。

三、本系列指南的主要内容目前本系列指南初定为八个部分和一个附录:(1)肺功能检查概述及一般要求;(2)肺量计检查;(3)支气管激发试验;(4)支气管舒张试验;(5)肺弥散功能检查;(6)肺容积检查;(7)气道阻力检查;(8)肺功能检查项目的合理选用。

附录:肺功能检查常用缩略语及其中英文名称。

其他检查如六分钟步行试验、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检查、运动心肺功能检查、呼吸振动成像检查、肺功能检查项目的选择等部分,将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增补和推出。

第一部分肺功能检查概述及一般要求,对肺功能检查的定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检查中对环境的要求、肺功能仪器的标化、人体生理参数如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等以及相关病史的采集、检查中有共性的注意事项,以及检查中交叉感染的防控措施等方面给予了详细的指引。

第二部分肺量计检查,阐述了肺量计的定义、肺量计仪器的技术要求及质量控制措施、检查前受试者的准备、肺量计检查的三大组成部分(慢肺活量、时间肺活量和最大自主通气量)的操作程序、检查指标及曲线特点、检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正常参考值的选取及肺量计检查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处理等内容。

第三部分支气管激发试验,介绍了气道高反应性的概念、激发试验检查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各种激发试验刺激物,重点介绍了组织胺与乙酰甲胆碱的支气管激发试验,包括吸入方法及仪器、受试者的准备、激发试验的流程、手捏式玻璃雾化器吸入、潮气吸入、自动定量雾化吸入、连续吸入等各种常用的激发试验方法的操作、激发试验结果的判断与报告格式规范、激发试验的质量控制、安全措施、以及激发试验的临床应用等内容。

第四部分支气管舒张试验,介绍了气道可逆性的定义、支气管舒张试验的适应症与禁忌症、支气管舒张剂的选择、重点介绍了吸入舒张药物的方法如定量气雾剂(MDI)单剂量吸入法、干粉剂吸入法、射流雾化与超声雾化吸入法以及各种吸入方法的优缺点比较;试验前准备特别是影响舒张试验结果的药物停用的准备、试验流程、结果判断与报告规范、重点规范了试验中的质量控制、临床应用。

第五部分肺弥散功能检查介绍了弥散功能的定义、检查的适应症与禁忌证、对各检查方法做了概述,并重点介绍了一口气法检查的测试方法和步骤,如检查前的仪器准备和受试者准备、具体测试方法中对受试者呼吸动作的指引、测试指标及质量控制标准、可接受性和重复性测试标准、测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弥散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等。

第六部分肺容量检查介绍了各种肺容量(包括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肺活量、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和肺总量)的基本概念和曲线特征、肺量计检查的肺容量测定的原理与操作方法步骤、的测定,间接测定功能残气量、残气量及肺总量的体积描记法及气体稀释法的测定原理及操作方法,并比较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肺容量检查的质量控制标准肺容量检查的适应证、禁忌症和影响因素、各项肺容量指标的临床意义、引起肺容量改变的常见疾病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