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进程
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研究主题

2、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突破
(1)建立了改革理念 (2)课程体制突破
中央一统——“三级分权” 教科书国定制——审定制 教师赋权:被动执行者——主动研制者
(3)“一纲多本” (4)启动了课程教材多样化的进程
3、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内容陈旧 (2)课程内容难度过大 (3)课程门数过多 (4)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比较严重 (5)学生仍然被动学习 (6)高考是瓶颈口 (7)教师整体水平不适应
(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的进程
1、1999年,在第一轮课程改革的基础上, 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 颁布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2001年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实验启动。 2003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出台 2004年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30、教学原则 31、教学模式 32、教学策略 33、教学方式 34、学习方式 35、教授方式 36、教学互动方式
37、教学组织形式 38、课程与教学评价 39、课程产品评价 40、教材评价 41、学生学习评价 42、教师考核——教师
教学评价
43、教学评价
44、学校评估 4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
64、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65、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66、课程与教学论的分支学科:
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学科课程论、 学科教学论以及教育信息技术学,……
67、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基础 68、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 69、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70、课程与教学的科学基础 71、课程与教学的社会学基础
(3)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学生 教师 课程产品 学校
学生的评价
道德品质
学习能力 交流与合作 学科学业发展
关于我国的新课程改革

5/15/2020
“三维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15பைடு நூலகம்2020
课程的类型
• (一)国际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 (二)理想课程、官方课程、校方课程、
所教课程、所学课程、所得课程 • (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整合课程 • (四)直线型课程、螺旋型课程 • (五)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 (六)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悬空课程
(空白课程)
5/15/2020
• 课程研制的主要阶段
•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理念 • (一)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 (二)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 (三)多样化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5/15/2020
•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策略 • (一)敏于发现 • (二)勤于研究 • (三)善于捕捉
5/15/2020
一。
5/15/2020
• 3、革命阶段
• 1957年-1976年,我国经历了“大跃进”、“社会主义教 育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等运动,中小学课程变化受 其左右,形成了“劳动化”、“本土化”和“文化大革命” 三个亚阶段。
• 4、恢复阶段
• 1977年-1984年,恢复高考,学校教育秩序逐步实现正常, 中小学课程恢复到“文革”前的模式,学科课程为主、文 理分科教学、限定选修课。
• 5、发展阶段
• 1985年-1998年,社会经济体制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变、政治上开启民主化进程、文化由“一统化”走向多元 化。
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变化及新高考改革的推进(2020.12)

●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 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普通高中 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
●创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 革深入推进,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
●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 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
●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 成。
●“3+2+1”模式可以避免出现弃考物理、 弃考化学现象!物理、历史还能同时选。首 选科目采用卷面原始分根据首选科目制定招 生计划。
(2)怎样实施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 ●开设生涯课程,指导学生合理选课。高校要
提前公布报考科目要求; ●开发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选课要求; ●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 ●探索与选课走班教学相适应的学校教学管理
100分 中选2科各100分
750分
●“物理”和“历史”的首选原始分计入高考 总分,确立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大方向的分野, 让学生缩小了选择的范围,克服了盲目性;
●由20种高考选科组合为12种高考选科组合, 克服了大范围内走班制带来的师资、教室、班 级等软硬件的不足,又给学生的生涯发展提供 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四)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保障
1.提出了需要完善的配套制度:学生发展指 导、选课指导、校本教研、教学管理、考试评 价等制度。
2.增设“条件保障”部分。提出调整高中教 师编制标准、完善图书资料技术装备教学设施 标准和经费投入标准。
3.增设“管理与监督”部分。强化各级教育 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建立国家、 省两级课程实施监测制度。
●7省市各科目的选报呈现新情况。
●首选科目中的历史占比普遍升高。
●“3+1+2”模式存在问题。物理、历史 不能同时选;化学、生物、政治、地理4科中 化学最难,将会出现弃考化学现象。
和平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和平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和《开鲁县课程改革实验区新课程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积极投身于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推进我校素质教育进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我校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工作思想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和《通辽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为实施新课程的具体工作指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启动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并以新教材培训为重点,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育人水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开创我校教育工作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实施新课程具体目标是:确立现代课程观念,切实转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提高课程综合化水平;坚持德育为首,更新课程内容,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水平;完善课程管理体制,增强学校的课程管理能力;通过新课程师资培训和新课程的实施,更新我校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优化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使教师队伍的素质逐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组织领导加强新课程实施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学校成立新课程改革实施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我校新课程实施的各项工作。
㈠、新课程改革实施领导小组组长:田子斌副组长:李宝珠李刚成员:邵成郭恩惠王连军郭长玉张力军刘乃中庄占华刘春宇新课程改革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课程改革的组织、领导、决策、管理和协调工作,以保障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作者:马健生…文章来源:《教育科学研究》点击数: 9806 更新时间:2007-6-7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既有新课程的支持者,也有新课程的批评者,他们根据自己的学科和理论背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新课程改革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希望基础教育获得和谐、健康的发展。
本文以这些研究文本为对象,通过概括,试图比较集中地反映当前我国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以便于系统分析和解决。
一、新课程开发中的困境课程开发是推行了课程改革的首要环节,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破旧立新,从课程标准的制定到教材编审与制定都提出很多耳目一新的课程开发理念。
然而,经过近几年的研究论证和实践检验,这些课程开发理念暴露出不少问题,面临着多元性与确定性、理想性与操作性的两难困境。
1、新课程标准制定。
新一轮课程改革借用很多西方最新的教育理论,对我国传统的课程体系给以严厉批判,力图创建与以往有根本不同的课程标准。
新的课程标准具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虽然包含知识、技能,却极力淡化知识在教材编制和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希望更多地加入主观、非理性因素。
在教育理论界有很多诸如此类的话语:我国的课程概念应该走向“课程即体验”的动态课程观;课堂教学将从“人(教师)一人(学生)系统”转变为“人(学生)一应答性环境系统”;开放经验要求开放学科、开放课堂、开放学校,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打成一片。
这些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教育观念使得课程标准词义模糊,没有明确指向,缺乏确定性,最终陷入种随意论说的境地。
众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也因此茫然失措,无法具体操作。
2、教材编审。
教材编审出现的问题主要有:编审队伍良莠不齐、观念陈旧,编审队伍之间关系缺少协调;教科书设计理念、设计技术和评价尺度落后,教科书的内容未能与我国社会生活与教育实际紧密结合;国家统一编制的教材与地方自行了编制的教材,以及地方教材之间缺乏有效协调,教科书内容存在克隆现象;某些“权钱交易”的干扰导致此教科书编写者往往不去深究各自学科在整个课程架构中的定位和各个学习领域的特性,而是各自发挥,想当然地去解释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时间紧张,无暇顾及教材品质。
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进程、问题和解决方法

1 解 决 的 问 题 与 指 导 思 想 1
程论 ” 此外 还受到 “ 童 中心课 程论 ” “ 会 中心 , 儿 和 社
课 程论 ” 的影响 , 些课 程论 流派 都 有优缺 点 我们 这
在这 次改革 中是 根 据素 质教 育 的需 要 , 合 这三 种 综 课程论 , 构建 了 “ 三角 形课 程 论 ” 。它 是 以提 高学 生 的素 质为 三角形 的 中心 ; 以社 会 需要 、 生发 展 、 学 学
维普资讯
20 0 2年 , 1 第 期
专 论
上 海 市 中小 学 课程 改 革 的进程 、 问题 和 解 决方 法
孙 元 请
( 海 市 中小 学 课 程 驶 茧 委 员 告 . 海 204 ) 上 上 0 01 文 章 编 号 :05—62 0 20 一Y0 —0 10 6 920 】l  ̄ 1 4 c J 中图 分 类 号 :6 20 C 3 文献 标 识 码 : A
课 程改 革是 实施 素质 教育 的核 心环 节 。课 程集 中体现 教育 方针 和 培 养 目标 , 体 体现 学 校 教 育 的 具 基 本 活动和 全 面安排 , 接影 响到学 校 的发展 、 师 直 教 的发 展 、 生 的发展 和教 育质 量的整 体 提高 。 学 18 9 8年受 国家 教育 部 ( 国家教 委 ) 委托 、 原 的 市 政府 的批 准 , 海市 开始 了 中小学课 程 改革 , 上 至今 已 有1 3年 了。这 l 年 的课 程 改革都 是 围绕如何 提 高 3 学 生素质 这个 目标 开 展 的 由于 解 决 的 问题 不 同 , 又 把课 程改革 分 为二 个阶段 , 一 阶段 是 18 第 9 8年 到 19 9 7年称 为第 一 期工程 , 二阶段 是 19 第 9 8年到 2 0 08 年称 为第 二期 工程 。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原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
第一节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课程,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拟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实现教育的全方位变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一是因为课程与教育活动的其他方面有着密切联系,另一方面是因为课程自身含义的扩展和深化,使其得以承担吹起新世纪教育改革号角的任务。
本节将着重介绍课程涵义变化的趋势,新课程改革所要实现的总体目标、观念与策略,以及本次课程改革的特点与主要内容等。
一、什么是课程(一)课程的词源分析课程,在我国最早见于唐朝。
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弈弈寝庙,君子作之”作疏为:“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
”宋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亦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句。
这里的课程含有学习的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式之义。
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
它是从拉丁文“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课程定义通常是指“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课程的概念可以引申出两种不同的含义:当采用currere名词形式“跑道”时,人们顺理成章地把课程理解为给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而将currere 理解为动词形式“奔跑”时,对课程的界定又着眼于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重构。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7篇)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7篇)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精选7篇)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篇1为有效实施新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保证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我校以开齐上足各门课程,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为基本思路,依据区教育局《长春市双阳区教育局20__年工作要点》和《吉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相关规定,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改革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积极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工作。
二、课程改革工作的目标1、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南,开齐开全课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通过课程改革,充实新的课程内容,开发好校本课程,优化课程实施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加快评价制度的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
4、完善教师培训机制,造就一批立志于课程改革的研究型教师。
三、课程改革工作的主要内容1、实施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建立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有机结合的课程体制,开发特色教育资源,形成我校特有的校本课程内容。
2、创造新的教学模式,以“激趣质疑、合作探究、体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革与实践的研究为主题开展教研活动。
3、对教师进行培训,加强备课、讲课、作业、辅导、批改、评价等工作的实施与管理,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四、课程改革工作的形式主要采取两种形式:1、教师自主研究。
2、集体研究:校本教研与大区域性互动式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我校突出校本教研的以校为本、体现科研需要依托、需要依靠、形成网络的特征,确定了“以学校为主体、以区域为依托、以教研部门为指导、以网络为平台”的校本教研形式,即结合本学区实际创建全新的教研模式,以转变课堂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为目标,以“区域性互动式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为载体进行实践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及高考改革进程1280人阅读
问:新课改历程是怎样的?
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1996年提出到现在经历了很长时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96年至1998年,课程理想的萌芽及其酝酿阶段。
1996年在基础教育司组织下,调研了1993年开始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
接着基教司组织专家比较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际和国内基础教育课改,规划和设计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1998年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推广新课程的政策策略基本形成。
第二阶段:
1999年至2001年7月,课程文件的研制、出台与实施准备阶段。
1999年1月,成立了基础教育课改专家工作组,起草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展开各科标准制定、教材编写、各项专题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
设计好政策性框架之后,开始试验、实施。
2000年将教学计划更名为课程计划。
这个课程计划首次将小学和初等中学的课程放在一起规划,在课程表中将全部课程分成两大类:活动类和学科类,在课程中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性。
第三阶段:2001年7月至2004年7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和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形成阶段。
2001年9月,新一轮课改涉及20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的49种新课改实验教材首次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试验区使用,新课程进入全国性试验阶段。
同时开始探索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以及评价、考试制度的改革。
2002年秋季,省级课程改革试验区启动,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全面进入试验阶段。
2003年对试验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全面修订,再次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
第四阶段:2004年7月至今,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反思、全面推广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
问:高中新课改进程是怎样的?
答:高中新课程改革始于2004年,到2007年进入新课改的高中已经约占全国高中总量的50%。
2004年秋季开始,高中教育课程改革在海南、山东、宁夏、广东四省区进入试点。
2005年秋季,江苏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
2006年秋季,福建省、浙江省、安徽省、天津市、辽宁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
2007年秋季,北京市、湖南省、陕西省、吉林省、黑龙江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
2010年秋季,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全部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
对高考制度也正在进行着相应的配套改革。
详见全国各省市新课程改革进程表。
全国各省市新课程改革进程表
批次(开始课改时间)
省份
高一
高二
高三
第一批省份(2004)山东
新
新
新
广东
新
新
新
海南
新
新
宁夏
新
新
新
2014高考复习全攻略
第二批省份(
2005
)
江苏
新
新
新
第三批省份(
2006
)
辽宁
新
新新天津新新新安徽新新新浙江新新新福建新新
新
第四批省份(2007
)
黑龙江
新
新
新
吉林
新
新
新
北京
新
新
新
湖南
新
新
陕西
新
新
新
第五批省份(2008
)
河南
新
新
新
新疆
新
新
新
山西
新
新
新
江西
新
新
新
第六批省份(2009
)
河北
新
新
湖北
新
新
内蒙古
新
新
云南
新
新
第七批省份(
2010
)
其余各省
新
2007
年海南、广东、山东、宁夏
4
省区迎来第一次新高考,
2008
年江苏也加入这一行列,
2009
年福建、辽宁、浙江、安徽、天津也随之进入新高考序列。
.
问:
2013
年全国进入“新高考”?
答:是的。
2010
年,全国大陆所有省份都将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这就意味着到2013
年,全国大陆所有省份都将进入与之对应的新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