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二册第10讲教材

合集下载

对外汉语中级阅读Ⅱ第10课教案

对外汉语中级阅读Ⅱ第10课教案
一、字词准备
(一)字词
列出重点生词短语等(大约5个左右)
冰棍:世界各国人们都喜欢的止渴解暑食品。
缠:围绕,缠绕
弹簧:弹簧是一种利用弹性来工作的机械零件。
(二)复杂句式等,(列出长句子,难句子,有用的句子等)
细节,不仅仅表现在婚姻、恋爱上,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一个人的评价(appraise),也常常要受到一些细节的影响。一个有名气的女作家曾表示,她不能忍受男性肩膀(shoulder)上的头皮屑(xiè)。我呢,比较注意的是,走玻璃弹簧门。很多人进门后一放手,根本不顾后面跟着进来的人,受他一撞。每次走到门前,只要前面有人,我都要做好被撞的准备,或者用手去挡。有时候,我还离门很远,一个不认识的人在那里,为我挡着门,直到我接过那扇门,我会非常感动,想,这样的人,一生可能不会做什么坏事。
物美价廉:便宜。东西价钱便宜,质量又好。
假发:供秃头或头发稀少的人作头饰戴用,或作为戏装、官员或专业人员装束或时髦装饰的一部分。
俗气:风气;习尚。
打扮:使容貌和衣着好看;装饰
三、操练-------任务与活动:
分组完成任务,请各组说出答案,评价答案是否正确,最后大家评议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
1.讲解词汇(技能训练通过上下句猜词)
练习与答案:
二说一说下面词语的含义
1绿色食品
在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种植及全过程标准化生产或加工的农产品,严格控制其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使之符合国家健康安全食品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
2拇指经济
拇指经济是指与手机短信业务相关得经济形势,用手指熟练操作手机写短信的人被称为“拇指一族”。随着移动通信业务发展,由手机短信构成的产业和市场,被称为“拇指经济”。
(三)根据课文提问

古代汉语第二册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第二册复习资料

第十节古代汉语词类活用1 、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

如“从左右,皆肘之” 。

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

2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3 、动词的活用: ( 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如:“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意为“使•…」惊” 。

(2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

4 、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

如:“益烈山泽而焚之。

”“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 “使……饱” 。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 或“把宾语看作什么” 的意思。

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句中的“甘” “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 “认为……安逸” “认为……快乐” 。

5 、名词的活用:( 1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 2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腊”原义为“干肉” ,动词。

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 。

王力《古代汉语》教材精讲讲义(第10讲 古汉语通论(七~八))【圣才出品】

王力《古代汉语》教材精讲讲义(第10讲 古汉语通论(七~八))【圣才出品】

第10讲古汉语通论(七~八)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也字判断句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词(判断词)“是”字来联系,例如“我是中国人”。

但是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例如: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虢,虞之表也。

(左传僖公五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而母,婢也。

(战国策·赵策)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战国策·赵策)彼吾君者,天子也。

(战国策·赵策)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臣之所好者,道也。

(庄子·养生主)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例如:是吾师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在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战国策·魏策)(今天就是这样。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汤之问棘也是已[1]“是已”略等於“是也”,“已”字也是语气词。

(庄子·逍遥游)在这三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今日”“武王”“汤之问棘”是主语。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於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

例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汉语教程第10课教案

汉语教程第10课教案

汉语教程第10课教案篇一:双语班三年级汉语上册第10课教案第十课动手做做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句话,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2.利用课文材料,联系交际生活,多动手、多动脑,培养听,说,读,写交际能力。

3.能围绕话题(动手与动脑),能用自己的话描述生活中动手动脑的例子,陈述它们其中的道理。

4.通过课文学习,识读8个词语,重点掌握:杯子、金鱼、鳞、说法、漫、哄骗、提、通等词语。

5.应掌握的句型:(1)···怎么···呢?(2)···不是···是···6.能用本课所学的汉字“杯、说、法、通、骗、提、哄、漫”组词,造句逐步掌握识记汉字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朗读训练环节,对学生进行大胆发音训练。

2.利用听,说,读,写的方法来学习字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做、动脑子想,做一个有心人,培养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发现和创造的品质。

教育学生热爱伟大祖国、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绝不参与任何宗教活动。

教学重点:1.学习本课词语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发现和创造的品质。

教学难点:1.学习本课句型,能用重点词语进行说话,写话。

2.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口语交际和完成写话练习。

教学方法:鼓励法,引导法,示范法,讲解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比赛法,练习法教学准备:教科书,图片,词语卡片,点读机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课文一(词语)第二课时:初读课文一第三课时:精读课文一第四课时:练习第五课时:初读课文二(词语)第六课时:精读课文二第七课时:口语交际、写话练习时间:20XX年月日课题:第十课动手做做看课时:第一课时课文一(词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识读掌握重点词语“提、通”的意思并学会使用。

古代汉语第二册课件

古代汉语第二册课件
古代汉语第二册课件
目录
• 绪论 •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 古代汉语阅读理解 • 古代汉语翻译技巧 • 古代汉语的实际应用
01
绪论
古代汉语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独特性
详细描述: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语法、词汇和语音 系统,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
古代汉语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书面性
古代汉语的文献资料,如经史 子集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
涵和思想智慧。
古代汉语的词汇和成语,是中 华文化的精华和智慧的结晶, 对现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朴典雅的韵味。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 式,如对仗、排比、借代等, 能够丰富文学作品的表达效果

古代汉语的词汇和成语,可以 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的素
材和灵感。
古代汉语的诗歌、散文等文学 形式,对现代文学创作具有很
大的启示和影响。
古代汉语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古代汉语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工具,能 够提供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与联系
总结词:词汇差异
详细描述: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方面 也有很大不同,一些古词汇已经消失或被替
代。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与联系
总结词:语法演变
详细描述:虽然现代汉语源于古代汉语,但在语法方 面仍然存在一些差异和演变。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与联系
总结词:文化内涵
增词法
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以使译文更加完整、 准确、流畅。
减词法
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减少一些词语,以使译文更加简洁、 明了、有力。
长句翻译技巧
分句法
将长句拆分成若干短句,使译文层次分明、易于理解。

古代汉语上(10)齐桓公伐楚

古代汉语上(10)齐桓公伐楚

• 對曰:“君惠(惠为敬辞,表示对方做某事是给自己 施以恩惠。可加在很多动词前,如“惠存”“惠顾”) 徼福(yāo,求;本义是巡查、巡逻,读jiào)於敝 邑之社稷(“社稷”在这里仍是两个独立的词,社指
土神庙,稷指谷神庙。因为前文是说的“徼福”(求 福),求福当然是到神庙。所以这里的“社稷”不同 于后来用以指代国家政权的“社稷”。承蒙您向我们 国家的社稷之神祈福),辱(谦辞。意谓对方做某事 是使他受侮辱了,降低了他的身份)收(收容)寡君,
四、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现象 ⑴‚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动用法,使……惊。 ⑵‚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合乎法度。 ⑶‚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生。‚民‛、‚心‛为‚生‛ 的双宾语,意为:不要使民生二心。 ⑷‚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做弟弟。
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把‚以‛的宾语 直接放在前面。又如‚以一当十‛也可说成‚一以当 十‛。‚晚食以当肉,安今字】 1.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大—太) 2.王祭不共(共—供) 二、词汇 【古今异义词】 1.师进,次于陉。(次,临时驻扎) 2.楚子使屈完如师。(如:往,到……去) 3.屈完及诸侯盟(盟,订立盟约) 4.西至于河。(河,黄河。特指) 【古今同形异构词语】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以,介词,凭, 为,作为,动词)
故?”
• 管仲對曰:“昔召(shao4)康公(召康公:周
文王庶子,名奭shi4,周成王时的太保,“康” 是谥号)命我先君(已故的君主)大(tai4) 公(太公,即姜尚)曰:‘五侯(五等爵位的诸 侯)九伯(九州之長),女(汝,古今字)實 (句中語氣詞,表示命令或祈使)征之,以夾 (jia1,在两旁,指辅佐)輔周室。’賜我先君 履(踐踏,用如名詞,指足迹所至之处):東至 於海(指渤海和黄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 陵(今山东的穆陵关,也有人认为指湖北麻城的 穆陵关,属楚),北至於無棣di4(齐国的北境, 在今山东无棣县,也有人认为在今河北卢龙县)。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研复习用)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研复习用)

第二册墨子《非攻》《非攻》是《墨子》中的名篇,了解中国文化又谈论国事者,多少都会想到《非攻》,墨子的非攻思想是影响古今的和平主义,是平民主义的战争观。

非攻就是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对防御战,墨子是支持的。

他自己就曾经带人参加过好几次帮人守城的战争。

正确地解读《非攻》,重要的是要明白《非攻》产生的场景。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史上出现了一个大变革的时期。

那个被定名为春秋战国的时代充满了政变、瓜分,侵略、吞并,欺诈和屠杀,时间绵延两百多年。

西周初期建立的封建文化基础逐渐地被破坏,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直接造成了社会紊乱、经济凋蔽。

墨子的《非攻》就写作于这一时期,表达的是平民百姓对战乱的看法,也是兼爱思想在战争问题上的体现。

在文中,墨子对于打着“义”的旗号侵略他国的战争行为的非正义性予以抨击。

墨子问道,偷窃他人桃李、猪羊等损人利己的事情,大家都认为应该给于惩罚,但是发生进攻他国的事情,大家却跟随、响应,而且谓之“义”,这是什么意思啊?墨子又问道,杀一人是不义,定死罪,杀人越多罪也越重,这一点大家都是知道的。

可是,对于大不义的侵略他国,大家为什么却拥护、支持呢?墨子质问:对于小事,大家知道是非。

可是对于侵略他国的大事,大家都犯糊涂了。

这种所谓“义”和“不义”的辩论是不是胡扯?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

王⼒古代汉语第⼆册通论讲义通论⼗三:连词,介词⼀、连词(⼀)总说1、所谓连词,是指起连接作⽤的词。

连词可以连接两个词、两个词组,还可以连接两个分句。

2、常⽤连词:与、及、且、⽽、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虽、若、如、苟、倘、令等。

(三)⽽1、“⽽”字的作⽤是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两种性质或者两种⾏为的联系。

“⽽”字不连接两个名词。

所以“⽽”字前後的名词只要不做主语和宾语,就有可能活⽤为动词。

2、顺接和逆接(1)连词“⽽”连接的两项上有时是事理相关的,有时是前後相承的,有时是状态类似的,有时是性质上相同的。

这时的“⽽”起到顺接作⽤。

⼀般翻译为“⽽且”“便”,⽽更多的翻译为“⽽”。

例:任重⽽.道远。

(事理相关)质的张⽽.⼸⽮⾄焉,林⽊茂⽽.斧⽄⾄焉,树成阴⽽.众鸟息焉,醯酸⽽.蜹⾄焉。

(前後相承。

质、的都是射箭的靶⼦)(2)连词“⽽”连接的两项有时在意思上是相反的或者事理不相因、语意不连贯的。

这时“⽽”起到逆接作⽤。

⼀般翻译为“却”“可是”“但是”例:⽬不能两视⽽.明,⽿不能两听⽽.聪。

(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却能看得很清楚,⽿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却能听得很清楚)(3)所谓顺接和逆接,只是从具体的上下⽂的意思看的,并不是说“⽽”字有两种性质。

3、从“⽽”连接的前後两部分的句法关系来看有这样三种情况:(1)联合结构中,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性的词组。

这种⽤在联合结构中的“⽽”,被连接的两项在意义上没有主次之分。

例:敏于事⽽.慎於⾔。

(2)在偏正结构中,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动词。

例:未⾄,道渴⽽.死。

(还没有到,就因为⼝渴死在路上)(3)在主谓结构中,连接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

例:先⽣独未见夫仆乎?⼗⼈⽽.从⼀⼈者,宁⼒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

(先⽣没有见过仆⼈吗?⼗个⼈跟随着⼀个主⼈,是因为⼒⽓不如,智⼒在他之下吗?是因为畏惧他)有时“⽽”⽤在主谓结构中有假设的意思。

例:⼈⽽.⽆信,不知其可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兵”是兵器。上古时代,“兵”一般不当兵卒 讲。《左传·文公七年》:“训卒利兵。”战国以 后,“兵”也可以当军队讲。《史记·陈涉起义》: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汉代以后, “兵”逐渐与“卒”同义,可以用来指士兵。
5
举例2:【庙 观 寺 庵】
★一般来说,汉代以后,庙是一般的庙宇,奉祀的 是“神”;观是属于道教的,奉祀的是“仙”; 寺是属于佛教的,奉祀的是“佛”;庵是佛教的 小的庙宇,一般供尼姑居住。
“与”和“共”都是介词,表示对象,这里用法相同,可译 作“和、跟、同”等。“与”另有动词“给与”和连词 “和”等用法,“共”另有副词“共同”、“总共”等用 法。
4.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 吾导夫先路。(屈原《离骚》)
译文:君王何不趁着年轻力壮而放弃那些邪恶的行为呢, 为什么不改变这种做事情的态度?驾驭着千里马往前奔驰 吧,随我来,我为你在前面带路。
“离”和“别”都是动词,都有“分开”的意思。但其程 度上有细微差别,前者浅,后者深。《楚辞·离骚》王逸 注:“近曰离,远曰别。”
6.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 (枚乘《七发》) 译文:如今那些达官贵人家的子弟,一定是在深宫闺门之 内居住和生活,内有照料日常生活的保姆,外有负责教育 的师傅。
◇ “士”是武士、甲士。上古用车战的时代,“士”是 战车上的甲,与作为步兵的“卒”是不同的。《左 传·襄公十年》:“诸侯之士门焉。”(门:用作动词, 攻打城门。)《荀子·议兵》:“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 秦之锐士。”
4
◇ “卒”是步兵。《史记·陈涉起义》:“车六七百 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卒”也用作军队的 编制单位,是比“伍(五人)”大的基层编制。 《孙子兵法·谋攻》:“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卒:一百人以内。)
◇ “庙”本是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 。《诗经·大 雅·思齐》:“雝雝在宫,肃肃在庙。” 雝雝 (yōng):和洽貌。宫:家。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宗庙之事, 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荀子·大暑》: “寝不踰庙。” 寝:居住的规模。
引申为供奉神祇的地方。《史记·封禅书》:“于是 作渭阳五帝庙。”
19
2.巡曾楹而空揜,抚锦幕而虚凉。(江淹 《别赋》)
上下联的句法结构都是“而”字连接两个动 词性结构。“巡曾楹”和“抚锦幕”是动 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空揜”对“虚凉” 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词性上是实词相 对:动词对动词(“巡”对“抚”)、名 词对名词(“曾楹”对“锦幕”)、形容 词对形容词(“空”对“虚”);虚词相 对:连词对连词(“而”对“而”)。
和用法都有不同。 ◇“一”是具体的数字。《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
再而衰,三而竭。”《墨子·亲士》:“是故江河之水非 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鎰: 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 ◇“壹”是抽象的概念,表示专一、无二心。 《左传·成公十三年》:“是用宣之,以惩不壹。” 宣:揭 露。 《荀子·解蔽》:“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好 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壹也。好乐者众矣,而夔独传 者,壹也。好义者众矣,而舜独传者,壹也。”
“一”和“壹”通用,不能说明二者没有分别。 《荀子·解蔽》:“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 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 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这里 “一”“壹”并用,可见“一”“和“壹”是有 分别的。
11
二、讲解练习五 (一) 解释下列名词: ★四六:文体名,也称“四六文”,就是骈体文。
3
“军”和“师”又都用作军队的编制单位。
“军”是春秋以后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据《司马法》载, 一万二千五百人是一军(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师”是西周以前军队的最大编制单位(西周:约公元 前11世纪~前771年)。
西周有六师,《诗经·大雅·常武》:“大师皇父,整我六 师。”据《周礼·地官·小司徒》,一师是二千五百人。 后代往往沿用“军”、“师”为军队大的编制单位,一 般“师”比“军”小,人数因时代或辖属而有所不同。
“驰”和“骋”都有马快跑义,但“驰”是指使劲赶马使 马快跑,需要人驱赶。“骋”是指纵马奔驰,即马随意狂 奔,不需要人驱赶。这里二者连用,意思是放马奔跑。
17
5.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伤灵修之数化。(屈原《离骚》) 译文:当初君王已经与我有相约之言,后来心意改变又有 了别的想法。我并不为离开朝廷而难过,只是为君王的屡 次改变主意而感到伤心。
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的句子,世称骈四俪六。此文 体形成于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成为文章的正宗, 唐代称为“时文”,晚唐至明称“四六”或“四 六文”,清代始称骈体文。其语言特点是:骈偶、 “四六”、平仄、用典和藻饰。 ★工对:骈体文和近体诗中的一种对仗,因其对得 工整,故称“工对”。它要求在对仗中用相同 “事类”的词语相对,即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 理,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等。
20
(五) 利用工具书查出下列典故的出处: 1.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
刻镂之饰。”《庄子·逍遥游》:“负青天,然后图南。” 中古以后,“青”才有黑色的意思。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苍”是深蓝。《墨子·所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 黄 。 ” 《 庄 子 ·逍 遥 游 》 : “ 天 之 苍 苍 , 其 正 色 邪 ? ” 《荀子·解蔽》:“墨以为明,狐狸而苍。” ◇“碧”在上古没有颜色的意思,本是玉名。《庄子·外物》: “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后来指称浅蓝 色(青白色)。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
◇“庵”本是圆形草屋,也作“菴”。刘熙《释 名·释宫室》:“草圆屋曰蒲。蒲,敷也,总其上 而敷下也。又谓之庵。”引申为佛教的小的庙宇, 一般是尼姑居住的。徐宏祖《游天都》:“扶杖 望朱砂庵而登。”
7
举例3:【青 苍 碧 绿 蓝】 ★五个字均表示颜色,多有相近之处,但不等同,如“青”、
“苍”、“碧”都是蓝色,但有深浅分别。 ◇上古“青”是蓝色,不当黑色讲。《墨子·辞过》:“青黄
6
◇“观”本是台观(高大的建筑物)的意思。后来用 来指道教的庙宇。刘禹锡《游玄都观》:“玄都 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唐康骈《剧谈 录·慈恩寺牡丹》:“至于佛宇道观,游览者罕不 经历。”
◇“寺”本是官署的意思,东汉以后,指称佛教的 庙宇。《洛阳伽蓝记·王子坊》:“王侯第宅,多 题为寺。”又:“京师士女多至河间寺。”
8
“青”、“苍”、“碧”虽然都是蓝色,但有深浅的分别。人 们对颜色的分辨,并不都是整齐划一的,因此三个词有时 候可以通用。“苍天”也叫“青天”,又叫“碧空”或 “碧落”。“青草”又叫“碧草”,“青苔”又口“苍 苔”。
◇“绿”即今天说的绿色。《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 奥,绿竹猗猗。”远,混用的情况较少。 “绿草”指嫩草,与“青草”的意义不尽相同。
10
“壹”一般只用于“专一”的意义,“一”除了用作 具体的基数外,还用作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统一、 一致。《荀子·王制》:“和则一,一则多力。”
但是,由于“一”“壹”同音,有时候可以互相借 用。《仪礼·士相见礼》:“君答壹拜。”这是借 “壹”为“一”。《荀子·劝学》:“淑人君子, 其仪一兮。”“一”是指专一,这是借“一”为 “壹”。
15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辨析带△的同义词 (教材引文下加△处,此处改为下加横线):
1.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 湘南。(萧 统《文选序》) 译文:楚君不从善如流,臣下(此处指屈原)进谏逆耳 忠言,因深思远虑,于是被流放到湘江之南。
“思”和“虑”都有“思考”的意思。“思”指根据确定 的意愿去思考,“虑”指对问题反复周密地思考,力求 得到最佳选择。
但大多数互不相干的,只有作为军事方面的用词,在一 定场合下用法有些相近,但基本意义仍不同。 ◇ “军”和“师”都是集体名词,指军队。 《左传·晏婴论季世》:“卿无军行。” 《墨子·鲁问》: “并国覆军。” 《左传·庄公十年》:“齐师伐我。”《孙子兵法·作战》: “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暴師:谓军队在外,蒙受风雨霜露。 同是指军队,在先秦“师”字一般指出征在外的军队,而 “军”字则不是。汉代以后,多用“军”字指军队, “师”字逐渐很少用来指军队,“军”字也就可指出征 在外的军队。例如《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引军北 还。”但成语还只说“出师不利”。
“居”和“处”都有“居住”的意思。“居”指长久定居, “处”指停留,短时间的居住。
18
(四)分析下面两组句子中的对仗:
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王勃《滕王阁序》)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与“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双双相对,在句法结构上是主谓结构两两相对, 即“北海虽赊”对“东隅已逝”,“扶摇可接” 对“桑榆非晚”。词性上也基本上是相对的,即 实对实(“北海”对“东隅”,“扶摇”对“桑 榆”),虚对虚(“虽”对“已”,“可”对 “非”),动对动(“赊”对“逝”,“接”对 “晚”),静对静(“北海”对“东隅”,“扶 摇”对“桑榆”)。
骚赋产生于汉初,由楚辞演变而成,其写作模拟 《楚辞》,如贾谊的《吊屈原赋》。这种赋体在 形式上同楚辞相似,也以“兮”字入句;其内容 则重在“写志”而不重在“体物”。
古赋是指骚赋以外的汉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 赋》、《上林赋》。这种赋体往往可分为三部分。 开始有段近似序的散文。中间常用问答的形式, 篇幅也较大,极力铺陈夸张;韵文中夹杂散文, 用散文叙述,用韵文描写。结尾再用一段散文, 发些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类似楚辞的“乱” 或“讯”。古赋在句式上一般不再用“兮”字, 主要是四言和六言,杂以三言和五言。
2.余监抚馀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萧 统《文选序》) 译文:我在监国和抚军的空闲中,度过了许多闲暇的日 子,广泛阅读了各类文章。
“观”和“览”都有“看”、“阅读”的意思。“观”指 有目的有意识地看,“览”指广泛地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