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先师孔子(2)
第1课先师孔子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 的法制观念。(10分)
孟子:治国需要法制; 权力不能干预执法; 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5分)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 法制关乎城邦存亡; 法律至上,严格守法。(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 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先师孔子
课标要求: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
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 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全景
一、孔子生平(前551——前479)
1、出生:尼山降圣,生逢乱世
纥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 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 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子去曰做天:。资“”聪君孔颖子:的泰颜另而回一不个骄、学,子生小游问人、他骄子,而夏为不什泰么。同”样的 问题相却对回愚答钝不:同曾呢参?孔、子子说路“冉有遇事畏缩,所
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
慎重。”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教学内容 编订六经
启发式教学
三、孔子思想的地位和影响
1.对中国: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 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 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 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 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 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 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 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 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 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第一单元东西方先哲

第一单元东西方先哲第1课先师孔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的生平及主要活动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和主张分析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有效利用教材提供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及师生搜集的其他课程资料,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综合、分析等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2.在阅读、分析材料和分组讨论与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对孔子的主要活动、思想及主张的学习、探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社会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
2.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
教学重点:孔子的主要思想及政治主张孔子及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教学难点:孔子的生活经历对其思想主张的形成、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式:采用师生讲授、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
以教师分析为主,辅以师生的交互讨论。
教学用具:采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1.通过多途径寻找与孔子有关的资料,以扩充知识、以利于主动学习。
2.阅读本课教材的内容。
3.分类整理搜集到的有关史实。
二、导入新课教学导言:你所知道的古代东西方著名的思想家都有谁?他们有何共同之处?孔子的人生轨迹如何?他的思想是怎样形成的?这些思想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情景营造:用大屏幕打出古代东西方著名思想家图像。
设计意图: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结构(一)孔子其人1.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2.幼时家贫好学3.青年远大报负4.成年收徒办学,从事政治活动5.周游列国,宣扬政治理想6.整理典籍,传于后世(二)思想主张1.仁者爱人“忠恕”之道2.克己复礼“正名”主张3.中庸之道4.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原则(三)地位及影响1.“万世师表”2.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3.对世界:①亚洲②西欧四、师生互动(一)孔子其人情景营造:用多媒体课件打出《孔子》像和《尼丘山夫子洞》。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高二历史选修4人物评传 第1课 先

据说是父亲与颜姓野女子苟合而生的孔子,三岁丧 父,历尽家境衰落之苦,但是高贵的贵族血统使他积极 上进。十五岁就有“志于学”,特别善于向他人学习,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是他在《论语· 述而》中提出的观点;因为自 己好学不厌,所以许多人认为他很“博学”。三十岁时, 孔子开始追求有所建树,于是设馆授徒讲学。最早的一 批学生,大概是冉有、颜渊、子路、子贡等人。当时做 鲁大夫的孟僖子也将儿子孟懿子送来跟他学“礼”,可 见当年办学盛况空前。孔子办的学校,是典型的个人独 资的民办学校。她的出现,打破了历史以来的公家办学 的垄断局面,他创立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开创 了新的课程体制,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而且教育了一 大批品学兼优的学子。
后世往往以貌取人,将“儒”士视为柔弱之人,认为这位“老夫子”只是以 文见长,然而细考古籍却发现孔子不仅是习武、讲兵之人,还是一位“矢无虚发” 的射箭高手。孔子本纪中不仅记载了这位教育家身强善射,而且记载了孔子办学 时的“六艺”顺序是“礼、乐、射、御、书、数”,把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单兵 训练课目“射”、“御”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文武不偏废的教育思想,对 培养后人的尚武精神不无启发。春秋时期,士大夫和全体“国人”(即自由民) 尚武是传统,儒家也不例外。
——孔子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史记》
3.杏坛授业 礼、乐、射、御、 书、数。 ——六艺
4.学而优则仕 挫强齐,强公室、 抑大夫、贬家臣
孔子杏坛讲学图
孔子的得意门生
自汉朝以后,禁兵之法日益峻密,民 间习武愈受控制。迂腐的宋代理学家更倡 言“主静”,以射、御为“粗下人事”, 中国儒生从此大都是一副手无缚鸡之力的 形象。尚武精神的失落,使汉族政权在游 牧民族进攻下长期陷入被动挨打的窘境, 近代中华又备受外国列强欺凌。后来有人 把民族精神积弱的罪责归咎于儒家,从历 史长河看未免有些偏颇。那个一向主张文 武不偏废的儒家鼻祖孔子若在曲阜的地下 有知,恐怕也会大呼冤枉吧!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2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定, 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 己的责任,不也很重大吗?一直到死才停止,不也 很遥远吗?”
深入解读
曾子的这句话被历代仁人志士引为座右铭。此段话包含 三个因果关系。首先,“士不可以不弘毅”是因为“任重而 道远”。接下来解释为什么“任重”?因为以“仁”为己任, 这是第二层因果关系。最后解释为什么“道远”?因为贯彻
第一章 第一节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 勇敢的人不畏惧。”
深入解读
《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 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这里的“知”,不能单纯理解为聪明。真正有智慧,是对于 事物的内在根本或规律了然于心,所以什么事情对于他当然
第一章 第一节
如何实践“仁”
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矣。”(《颜渊》)
第一章 第一节
由:依靠。 礼:名作动,合乎礼。
颜渊问什么是仁德。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 德。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实践仁德要依靠自己,难道 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 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 不聪敏,请让我实践您的这些话吧。”
孔子说:“君子知晓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 利。”
深入解读
怎么理解“君子”一词?
据杨伯峻统计,“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共出现过 107次。“君子”在古汉语中常见有以下几种解释: 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妻子对丈夫的称呼(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 经》);
高中语文 第1课《论语》十则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

戒之在得.
动词活__用___为__名___词__,___泛___指__一__ 切贪欲
五、分析句式类型
敏于事而慎于言 介__词__结__构___后__置_ 句(状语后置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判__断___句____
六、积累名句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敏___于__事__而___慎__于__言__,_就__有__道___而__正__焉_,
知之,不知为不知”。
2.《〈论语〉十则》的第四则是师徒关于志向的一则谈话,从这 则谈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师徒各自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
主张: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要苛求生活条件的好坏,即“君子食无求
饱,居无求安”;学习要谨慎,要深入思考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即
栏 目
“敏于事而慎于言”;要善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从而改正自己的缺
链 接
点,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即“就有道而正焉”;在学习的问题上,
要有恒定的志向,才可以有一定的作为,要谦虚、诚实,即“知之为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1《论语》十则
栏 目 链 接
栏 目 链 接
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 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
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2019-2020学年度高中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历史第1课 先师孔子岳麓版知识点练习八十九

2019-2020学年度高中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历史第1课先师孔子岳麓版知识点练习八十九第1题【单选题】孔子兴办私学的主要作用是( )A、使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B、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C、促进“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使教育得到了普及【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孔子和亚里士多德被誉为“东、西方的先哲”,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共同之处有( )①崇尚道德,推行德治②创立私学,因材施教③提出“中庸之道”④挑战权威,注重理性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第3题【单选题】孔子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亚里士多德说:“慷慨是挥霍与吝啬的中庸。
”下列各项中对此理解不恰当的选项是A、材料体现的都是一种中庸思想B、两人都反对过和不及,认为要恰到好处C、孔子主张两者兼备,亚里士多德反对两端而取中间D、两者的中庸思想完全一致【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在“而立”之年的主要活动是( )A、学习“六艺”B、创办私学C、周游列国D、删修《春秋》【答案】:第5题【单选题】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亚里士多德说:“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都主张以德治国B、都强调中庸之道C、蕴含着东西方文化的冲突D、体现道德在不同方面的价值【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下列对孔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所著的《论语》是人们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②所编修的《春秋》有“尊王攘夷”之旨③提出“和而不同”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④在君臣关系上主张“严而少恩”、“尊主卑臣”A、①③B、②③D、③④【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孔子以“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紧迫感期待出仕为官,主要是为了( )A、重振没落的家庭B、实现礼乐社会C、掌握国家统治权力D、显示自己渊博的学识【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孔子在表达自己志向的时候,说道“愿给老年的以安乐,对朋友以信实,给幼少的以爱抚”。
高中历史 东西方先哲 第1课 先师孔子

第1课先师孔子[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孔子其人1.出身: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
2.求学活动:孔子从小勤奋好学,曾到宋国考察殷礼,到鲁国太庙考察周、鲁的礼仪和典章制度,还向齐国乐官学习音乐。
3.教学活动:孔子30岁左右时,已博学多才,他收徒授业,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
4.政治活动:孔子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他青年时代只做过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小官。
后来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
5.整理文化典籍:孔子晚年收集古代的文化典籍,整理成《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典籍。
其一生的主要言论被弟子们收集整理在《论语》里。
理解深化孔子生活在宗法分封制日趋崩溃、奴隶社会不断瓦解的春秋时期,一生大致经历了幼年学礼、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四个阶段。
二、孔子思想1.仁者爱人(1)“仁”的含义:“仁”最基本的含义就是“爱人”;但“仁”是一种有等差的爱,由亲及疏,爱的程度是逐渐降低的。
(2)“忠恕”之道:孔子认为要实现“仁”,就要遵守“忠恕”之道,“忠恕”就是推己及人。
2.克己复礼(1)“礼”是指周礼。
(2)为维护“礼”,提出“正名”的主张,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实现“仁”。
3.中庸之道:提出要遵循中庸之道,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
重点精讲对中庸思想的认识“中庸”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和坚定信念。
4.教育思想(1)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2)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原则,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史论要旨“仁”和“礼”贯穿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有教无类”,一视同仁,是教育思想中仁的体现和度的考量;教育目的是要使学生举止合乎礼数,且需将仁礼完美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和言传身教则体现对学生个体的关爱(仁)和礼的示范作用。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2)

第2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教学时间:4月29日主备人:宋之明授课人: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孔子生平的主要史实“六经”,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
孔子主要的教育思想。
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政治、教育以及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各国的深远影响。
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以及在后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运用孔子儒家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探讨学习方法。
结合孔子对后世影响的史实,在现实中寻找实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归纳;分析材料;问题探究;古今结合;讨论探究3.情感态度价值观: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儒家思想在很多方面应该成为我们的道德规范。
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值得学习和借鉴。
理解“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做一个像孔子那样对社会产生进步作用的人。
教学重点: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核心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及评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用孔子的雕像、孔子的言论、山东曲阜的“三孔”图片,引领学生知道孔子两千多年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尊崇;在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
那么这节课我们系统的看看孔子的成长历程和孔子思想的形成。
(讲授新课):一、学生自学、发现问题:1.从孔子的生平看他的理想追究?2.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探讨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二,生生交流,合作学习:(一)追求礼乐的一生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请结合上述材料及课本内容,简要概括孔子的人生轨迹。
十五岁时,孔子树立了怎样的志向?立志学习礼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 戊戌维新时期启蒙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民主主义者以民主反对 专制,主张把中国建成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 (2)黄宗羲主张限制君权,未涉及制度;启 蒙思想家提出用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民主主义者主张实行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 • (3)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戊戌时期 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新 文化时期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西方思想文 化大量传播。
(4)西汉 ------儒学的改造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君权神 授”、“天人感应”、“大一统”为核 心,为汉武帝所采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 的封建正统思想。
(5)两宋时期 ——“理学”成为主要的哲学思想 宋代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道思 想形成新儒学—理学,代表人物朱熹提出 “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A、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 ① “仁政”,“民贵君轻” ; ②“政在得民”,宽刑薄税,反对苛政;
B、荀子: ① 主张自然运行有规律,要“制天命而用之”
②最早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水喻民,
以舟喻君,强儒
秦始皇“焚书坑儒” ,以 法为教,以吏为师。规定 教育 由官府举办,严禁私学,实行 愚民政策。
诸侯兼并,争霸战争连绵不断。 思想激荡,学派纷争。
[问题设计一] 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 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影响:1、孔子提出“仁”和“仁政”思想,反对 暴政 2、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 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 河
2.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含义:A:愤: B:启: C:悱: D:发: (2)意义: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四、孔子思想的影响。 1、对古代中国 2、对世界 (1)对亚洲: (2)对欧洲:
归纳: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1)春秋时期 (2)战国时期 (3)秦朝时 (4)西汉时 (5)两宋时期 (6)明朝时期 (7)洪秀全吸取儒家大同思想
《课程标准》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 主张。 2、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 和影响。
[问题设计一] 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 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代背景
政治 周王室衰落,礼坏乐崩。
(奴隶制度行将瓦解)
经济 生产力水平提高,私田增多,井
田制日益没落。
军事 文化
、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 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 作用。 、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 助于 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天理”和“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是一 切罪恶的根源,故要“存天理,灭人欲”。
(6)明清 ----空前强化又受到冲击
①明清两代,理学和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 ②明朝时期,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创立八股取 士制度,规定科举考试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不许发挥个人见解,儒学的地位空前加强。 ③明末清初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对儒学提出挑 战。(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对儒家思 想及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
三、孔子的思想主张(三个方面) (一)政治思想 1.仁者爱人 (1)学说地位: (2)基本含义:“爱人”。 包含三层内容:A: B: C:统治者:施仁政; (3)目的: (4)局限性: (5)实现方式:忠:“ ”恕:“ ” (6)评价:继承了仁的本义(爱人),并将它提 升到哲学的高度(方法论),作为自己思想体系 的核心;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今天,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继续影响着中国并融 入世界: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 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2005年9月28日全球首次举行联合祭孔,参加祭典的澳大利亚墨 尔本大学教授安黛丽· 霍尔说:“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 以起到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 流。” ----《儒家思想走向世界》 (1)孔子的主要道德观是什么?他的道德观反映了什么样的 历史背景? (2)“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是世界文化遗产。三孔能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3)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7)洪秀全对儒家思想的利用 将儒家大同思想与西方基督 教义以及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 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的宗教 理论。
(8)十九世纪末 ---康有为赋予儒家思想新的内容 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 制考》,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 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9)辛亥革命后 ----继续受冲击
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 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
(1)孔子主张“仁”,强调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爱人”“以德治民”。孔子维护周朝之“礼”,主张贵贱有序。 背景:春秋后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乐崩坏 (2)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倍受后人推 崇;孔子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 响很大;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历代统治者注 重“三孔”的修建与维护等。 (3)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贺任意刑杀;在 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 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 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 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 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
(10)新文化运动前期 ----全盘否定儒家思想 陈独秀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新 道德、反对旧道德,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 儒家思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居于统治地位)
不受 空前 全盘 压制 独尊 强化 利用 重视 强化 否定
是否顺应了时代发展及统治者巩固 统治的需要
讨论:1、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 为什么? 探讨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的发展。
、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 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 作业: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戊戌维 新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和新文化运动中的 民主主义者就封建专制问题提出许多思 想主张。请回答: (1)他们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 (2)上述基本观点有何不同? (3)产生上述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是什 么?
2.克己复礼(实现仁的方式) (1)含义:A: B: (2)意义:是维护社会秩序,实现“仁”的途径。 (3)实现方式: “正名” (4)实质: (5)行为标准:非礼: (6)二者关系: 3.治国思想:(1)为政以德: (2)逐步改良: 4.天命思想:
(二)伦理思想:中庸之道(处理仁和礼的方法) 1.意义:(1)(2) 2.含义:(1)中。尺度,不走极端。 (2)和:求同存异,和为贵 3.用途:(1)人际关系 (2)人与自然 (三)教育思想: 1.指导原则:有教无类: (1)含义: (2)目的: (3)理论基础: (4)意义:
(8)十九世纪末
(9)辛亥革命后 (10)新文化运动前期
1、春秋——创立: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思想核心是“仁”。 主张: ① “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③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④教育思想;
2、战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