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孔子与老子
1-1 孔子与老子

(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无为而治
政治主张 我无为,人民就自然顺化;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归正;
(
)
A、“仁”和“礼” B、 “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 “忠恕”之道
3、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
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4、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
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 (
)
A、新兴地主的要求 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 全面理解孔子“礼”的思想
• (1)含义:“礼”指西周时期的等级名 分制度。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 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 的要求。
• (2)途径:“正名”,即按周礼的制度 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 来,达到贵贱有序。
• (3)实质:力图维护奴隶制度。
• (4)评价:这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 守的一面。但孔子并没有一味保守,他还 主张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 治。
1.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了其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它 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本原因)
2.孔子“仁德”的思想虽有抑制暴政的进步意义,但在当 时诸侯纷争、社会动乱的局面下,靠仁政即不能实现统一,也不 能有助于新兴地主阶级政治要求的实现,孔子的学说不可能被重 视。
3、只有后来经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顺应了统 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第1课孔子与老子1

2、政治思想:“无为而治”,“以无 事取天下”。
①统治者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要 使用权谋,不要过分威逼百姓—积极 意义。
②把原始纯朴的社会当作理想目标,认 为统治者应该实行“愚民”政策—消 极影响。
四、孔子和老子思想主张的异同
1、相同:都涉及到政治、哲学、伦理 等方面的内容;目的都是维护奴隶主 阶级的统治。
A .因材施教 B .有教无类
C .温故知新 D. 当仁不让师
7、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 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 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 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复习要求: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产生的社会 背景;
2、熟悉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在当时的作用; 3、熟悉老子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 4、历史概念:仁、礼、正名、道、无为而
治。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境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奴隶制度 走向瓦解,封建制度开始形成。 1、政治上,春秋末年,分封制和宗法制日趋崩溃; 社会动荡激烈,诸侯争霸,战争连绵不断,社会生 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遭到严重剥削。 2、经济上,随着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春秋晚期,井 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开始形成。 3、思想上,随着分封制和宗法制日趋崩溃,社会的 价值观遭破坏,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制度来规范 约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文化教育上,教育被官府垄断,贵族子弟享受教 育权;私学开始出现。
3、老子和孔子思想观点的相似之处是 A. 都否认天命论 B .都主张恢复周礼 C .都主张体谅百姓,不要过分压迫 D .都强调贵贱有序
4、下列论述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是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孔子与老子》优秀课件(24张)

(1)“仁”的主要内容:
仁者爱人
• 孔子的思想(一) ———政治思想
1.“仁” :仁者爱人
实现途径: 必须遵循“忠恕”之道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仁”
(1)对统治者而言: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对所有人而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 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 序。
(一) ——— • 一、孔子的思想政治思想Fra bibliotek核 心
1.“仁”:仁者爱人
2.“礼”:克己复礼
3、提倡“为政以德”
1. 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鬼神观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 雍也》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 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 先进》 态度: 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 优先的位置。
3、孔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原则:有教无类; (2)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3)学习方法:实事求是;温故知新;持之以恒; 学思结合;当仁不让。
“仁者爱人” 实现爱人的途径:
遵循“忠恕”之道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孔子的思想(一) ———政治思想
2、“礼”的学说:克己复 礼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颜渊篇》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ppt课件

ppt课件
23
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ppt课件
24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ppt》课件
7
(二)孔子的思想
一、政治思想
1、“仁”——思想核心
(1)含义: “仁者爱人” (2)方法: “忠恕 ”
《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论 语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 等级名分制度.
(2)礼的实践方法:
“克己复礼” “正名”
齐景公问礼,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反映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ppt课件
10
问题探究
提问:“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 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 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 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 求仁的境界。
3、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ppt课件
17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 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 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一、孔子、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经济:生产工具、技术的提高(铁耕具、牛耕),增进生产力进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二、孔子(前551——前479):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的开创人思想:政治思想:仁:①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为政以德(①②缓和阶级矛盾)③明白得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固社会秩序。
④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④调整人际关系)⑤以礼治国的同时慢慢改良政治礼:含义:西周的品级名分制度。
为了实现礼,提出“正名”的主张,依照周礼的制度把已经混淆了的社会品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保守)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天是主宰。
教育思想:教育原那么: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学习方式:学思结合、独立试探、坚持己见,“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等阻碍: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汉代大一统以后,精耕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慢慢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的活动:政治活动:周游各国,宣传政治观点(主若是仁、礼)。
文化活动:整理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思想保留:其门生整理记录的《论语》中4、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的缘故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诸侯热衷于成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增强对人民的操纵(客观,全然)②儒家仁、礼的思想不适合那时历史进展的潮流。
(主观)五、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缘故①社会形势转变:大一统,中央集权增强②儒家通过改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保护那时的社会秩序六、孔子思想特点:①重传统,重继承②仁、礼为核心③政治和伦理结合④以德为主⑤重人事,虚天命⑥保守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7、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①大一统思想→社会安宁,祖国统一。
②人本、民贵→和谐人际关系,三农问题③以德治国→培育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例林口县第四中学刘艳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他们的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结合孔子和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及其不同方面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成就,培养其民族自豪感。
导入:近代学者夏曾佑曾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这句话道出了孔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么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他同一时期的老子又有哪些主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课《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的学说情境复原:孔子、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你认为以下哪项情形与二者生活的时代不相符()A.铁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井田制遭破坏B.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C.私学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士”阶层D.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被严格执行答案:D设计意图:人教版教材当中用了相当篇幅介绍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但是岳麓版教材只是在第2课引文部分有所体现,为节省授课时间又凸显历史学科的严谨,这里我设计了这道选择题既能复习以前的知识,又能让学生明了孔子和老子的时代背景。
让学生明白,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知识梳理:学生根据课前的导学案,梳理本科知识,对本课知识有基本了解。
重点阐述孔子的思想主张。
(一)思想主张1.思想核心(1)仁合作探究一: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以上材料均出自《论语》你认为孔子的“仁”的含义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在治国方面如何运用?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讲述孔子思想。
第1课_孔子与老子[岳麓版][学案一]
![第1课_孔子与老子[岳麓版][学案一]](https://img.taocdn.com/s3/m/65839bf6770bf78a652954b0.png)
第1课孔子与老子【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的生平,把握理解孔子的基本学说和影响。
2.了解老子的生平,把握理解老子的基本学说和影响。
【学习重点】孔子的核心思想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学习难点】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产生的必然性。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在政治经济上有何表现?学习过程二:知识体系自我梳理一、孔子的学说1、走近孔子(阅读第一自然段及小字帮助孔子制作一张历史名片)孔子小档案姓名年代:国籍:家庭出身:职务荣誉称号:著作:2、政治背景: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表现:①经济上: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尤其是和的使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私田开垦增多,日益瓦解。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制遭到破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就是当时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
1.思想主张:(1)核心:“礼”和“仁”。
主要内容是“”和“”。
(2)政治思想:①提出“”学,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用“”教化百姓。
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
②提出“”的主张,力图按照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贵贱有“序”。
(3)哲学思想:①提倡中庸,主张仁、礼结合,恰到好处。
②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放在优先的位置。
(4)教育思想:①教育原则上,主张“”。
②教育方法上,主张“”。
③学习方法上,主张把与结合起来,鼓励学生,敢于坚持正确意见,“当仁不让于师”。
4、孔子思想的影响:(1)当时,(2)后来经过形成完整的_ _,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_ _。
(3)孔子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孔子被尊崇为__ __,受到后人景仰。
二、老聃与《道德经》1、老聃简介:春秋时期国人,重要的思想家, 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思想通过《》一书流传下来。
1.孔子与老子

课标: 1.了解孔子。
2.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老子。
考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孔子的学说
1.孔子的成就(称谓)。 2.孔子的生平。
3.孔子的思想 (1)“仁”学 A.政治的(体察); B.伦理的(与墨家区别); C.途径。 (2)“克己复礼”——政治、伦理主张。 (3)“为政以德”——政治主张,民本思想。 (4)“敬鬼神而远之” ——哲学、政治。 4.孔子的教育活动 (1)办学实践。 (2)教育思想: A.教育对象。 B.教学方法。 C.学习方法。
4.孔子思想的影响
补充: “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 想,儒学。”
孔子讲学处 ——杏坛
思考: 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的出 发点是什么?在当时能否被统治者接 受?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一主张?
答: 1.出发点:维护奴隶制度。 2.境遇:没有市场,政治上失意。 3.评价:主张以爱心和谐人际关系,在乱世中强调人道 原则, 有进步意义。 4.仁是有阶级性的。
答: 材料一认为天有意志,开降灾乱,材料二 则认为天“无为”,没有意志,不会降灾祸惩 罚人。 材料一的作者站在封建帝王的立场上,目 的是让人民服从君主,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工具。材料2是唯物主义 的观点。
课后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内容。 2.课后练习。 3. 预习第2课《》。附预习提纲:
阅读了解:孔子倡导的民本思想的历史影响
君主专制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长期存在,重 要原因之一在于有民本主义的调节,使君主滥用权力的 现象不能不有所遏制,而不至于公然以天下为敌,以维 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所谓的“民为邦本”、“民贵君 轻”、“吏为民役”等,是中国历史上民本主义的思维 定势和施政方略。 当然,古代的“民本”、“重民”,根本上不同于 近现代的民主政治,它的核心内容是为民之主或为民作 主,是把安抚民众作为君主治国的基础,而绝非让民众 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大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10、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
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B小国寡民的理想
C唯物主义思想D朴素辩证法思想
4、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A、“仁”和“礼”B、“仁”和“德治”C、“克己复礼”D、“忠恕”之道
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
6、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他所指的“礼”是指()
A和谐的人际关系B礼貌待人
13、2009年山东文综(25分)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自20世纪的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
——《鲁迅全集》
(3)你如何理解孔子死后,“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2分)自20世纪的开始以来,为什么“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2分)
11、“事愈烦而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这种观点属于()
A孔子的“仁”学思想B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
C老子的辩证法思想D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12、《老子》中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段话体现了其()
A辩证法思想B无为而治的思想
C“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D以柔克刚的思想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认识二者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时代意义;
2、客观辩证的认识孔子和老子思想在当今时代的意义;
【重点】
“仁”、“礼”及老子思想的哲学价值;
【难点】
“道”对“天命观”的否定意义,“无为而治”的含义与价值;
【课前预习】
1、阅读“孔子的学说”一目内容,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并概括其基本含义,指出孔子认为实现其思想核心的手段分别是什么?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自《论语》
材料二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无知即罪恶。德性即知识。——苏格拉底
(1)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与他稍晚些的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被马克思称为“哲学之父”。依据材料指出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2分)
2、除了孔子思想主张的核心内容外,孔子还有哪些主张?请简要罗列出来;
3、阅读“老聃与《道德经》”一目内容,概括老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其中你认为有价值的部分事哪些?带有消极因素的又是哪些内容?你如何看待它们?
【当堂检测】
1、我们今天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2000多年前孔子就有创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思想,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13、孔子作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贡献分别是什么?
13、(1)思想方面: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是“仁”,“仁即爱人”,统治者要体察民情,提出遵循“忠恕”之道实现“爱人”。其思想核心之二是“礼”,主张通过“克己”实现“复礼”,他理想中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2)政治方面:提倡“为政以德”,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3)教育方面: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因材施教”,对学习方法上要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知新”,把学与思相结合等。(4)文化事业:整理《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典籍,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中。
C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D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是()
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独立思考D.学思结合
8、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材料五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
(4)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设会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哪些积极影响?(3分)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2、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
A、启发诱导B、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
3、孔子强调“仁者爱人”。最能体现他赋予“爱人”以教育涵义的主张是倦
材料三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戊戌年春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和再版的《新学伪经考》(1891年初版)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
——袁伟时《慈禧、康有为的两面性及其启示》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应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康有为“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3分)
14、(1)背景:①礼乐传统(2分);②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3分);③思想活跃(2分)。
(2)主张:①重建礼制社会(2分);②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2分);③积极入仕,以礼治国(2分);④人人都践行周礼(3分)。
1、本节收获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这突出反映了当前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