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提纲要点(3)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复习·近代经济(2018届版)

中国近代史复习·近代经济(2018届版)

• 6、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 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近两年来, 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 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 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D
重点强化提升
•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一)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经济结构有 何突出特点? • 请你谈一下对这两个特点的一点认识。 • (二)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 突出表现是什么? •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原因、标志、表现 、实质、影响分别是什么?
关于近代企业
• 1.特点: • 使用机器生产。 • 2.分类: 外商企业
关于公行(十三行):
• 1.是在清政府的特许下,由中国商人在广州 组建的外贸组织。 • 该组织有两大功能: • 1)统一从事和管理中外贸易。 • 2)代办涉外事务。
• 2.具有商务和外交的双重性质。但非国家机 构。 • 3.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组成部分。
• 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历程
• 题解: • (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 1.是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 • 2.是中国民间投资的近代企业 • 3.以雇佣剥削关系为基本特征 • (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历程可分为六 个阶段: • 兴起——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 艰难发展——遭受重创——陷入困境
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发展——1953-1956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课堂练习
• 1、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 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 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 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 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A •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2018年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提纲要点【五篇】

2018年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提纲要点【五篇】

2018年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提纲要点【五篇】第一节日本对中国的武装侵略和殖民掠夺【单选】1933年3月1日,在驹井德三亲手炮制下,得到日本关东军和内阁同意的《满洲国经济建设纲要》正式出笼。

【简答】“七·七”变革后,日本对华的侵略行径:“七·七”事变后,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大城市相继沦陷,中国关内的主要工业城市和农业发达地区均被日军占领。

日军对中国主要工业城市狂轰滥炸,使中国的工业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其目的在于摧毁我国的民族企业,使辽阔的中国成为日本推销商品的市场。

第二节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统制经济【多选】“满铁”与“满业”是日本对中国东北实行殖民侵略的两大机构。

【名词解释】“满铁”:是南“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的简称,是日本在华的垄断组织。

它是1906年日本天皇下诏书指令成立起来的一个殖民机构,总部设在大连。

【多选】1936年1~9月,日本又先后成立“满洲拓殖股份公司”和“满鲜拓殖股份公司”,作为移民机构。

【单选】日本移民共在东北侵占土地3900多万垧。

【名词解释】“粮食出葆”:是日本帝国主义强制农民将其所生产的绝大多数粮食,按照日伪政府所规定的收购数量和最低的收购价格交售的政策。

【多选】“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东北地区称为“四行号”的是东三省官银号、吉林永衡官银号、黑龙江省官银号和边业银行。

【单选】日本对东北的金融统治,主要是通过伪满洲中央银行来实现的。

【单选】伪满洲中央银行成立后,依照伪满政权《货币法》的规定,发行伪满币。

规定伪满币与日元比价固定在等价的联系上,实现了“日满货币一元化”的目标。

第三节日本对华北华中沦陷区的掠夺【多选】日本对华北华中沦陷区工矿业的掠夺与控制,采取“军管理”、“委任经营”、“中日合办”、“租赁”、“收买”等几种形式实行。

【多选】以“中日合办”的形式被掠夺的工厂分为两类:一是日本成立的两个所谓“国策会社”,即“华北开发会社”和“华中振兴会社”,分别掌握华北与华中的“统制事业”。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第三章

制:

一是市场调节机制,即通过提高价格来扩大供给,抑制需求。这种办法
对于可以快速扩大供给或能够降低需求的产品来说,是有效的,这样做成 本低,见效快,市场波动不大。

但是,对于那些短期内既不能扩大供给又不能降低需求的产品(如生活
必需品)来说,市场调节有可能造成成本过高,(还可能引起社会动荡) 甚至调节失效。
口的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发动农民自己打倒地主,取得和保卫土地, 对中农的利益采取了坚决保护的政策。

富农在土改后,人均所保有的土地,一般仍相当于当地人均占有土地
数的2倍。中立富农,有利于消灭地主阶级。

土地改革中对地主阶级和地主个人采取区别政策,消灭地主阶级,保
留地主个人的生存条件和权利,分给他们与农民相同数量的土地,使其
营的一切工厂、铁路、轮船、邮政、银行、商店以及其他企业外,对隐 匿在私人企业中的国家垄断资本股份也进行了清理。被没收的垄断资本 的企业和财产,构成了国营经济的主要成分。

1949年底,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国营工业所占比重已达41%,确立了
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二)土地制度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华东、中南、西北、西南等大约3亿农业人
里,占全国面积的1/4,城市增至506座,约占全国1/4。
1947年冬,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解放区日益扩大。
2、根据地的土地制度改革
①土地改革(1927-1937)

1927年冬开始实行的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消灭封建经济
制度,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的群众运动,是根据经济变
革的基本内容,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也付出了代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典型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䋞>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配套的学习辅导书。

本书遵循该教材2018年版的章目编排,共分为11章,每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含知识框架),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为课后习题详解,对该教材的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第三部分为典型题详解,补充典型题,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

试读(部分内容)隐藏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实践探索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约5000年前,黄河和长江流域等已出现早期文明社会的要素。

(2)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但其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绵延至今。

(3)中国古代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灿烂而辉煌。

(4)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人才辈出,涌现出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民族英雄等杰出人物。

(5)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古代文明是古代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也是中国各民族各地区文明交融、汇合的产物,又是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和融合的结果。

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从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的具体结构,见表1。

表1中国封建社会的具体结构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1)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16世纪至19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兴衰更替,而西方资本主义逐步发展、殖民主义势力开始向外扩张。

①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中国近代史自考重点大纲

中国近代史自考重点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结版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00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核心是宗族家长制,君权、父权、夫权占主导地位。

002.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003.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表现在: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004.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 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005.清政府先后与英国签订《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中法《黄埔条约》。

006. 1849年葡萄牙武力抢占澳门半岛。

007. 1856 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与英、美、法、俄签订《天津条约》,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60 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008. 1860年与英国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归英属香港界内”。

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余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009. 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81年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协定书,割去7万平方公里领土。

010.经济掠夺的方法:[1]控制中国通商口岸;[2]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3]对华倾销商品;[4]对华资本输出;[5]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011.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012.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新产生的两个阶级:资产阶级、工人阶级。

013.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 年清政府与十一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

列强还在中国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使其成为列强侵华的基地,划分势力范围使中国面临“瓜分豆剖”局面,且在一些地区取得驻兵权。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复习重点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复习重点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复习重点 2018.6.22凌晨一、考试题型多选简答题论述题二、复习重点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本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工人阶级、资产阶级的形成等)(1)旧的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2)新的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工人阶级。

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

构成比较复杂。

其中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

另一部分是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1)分作上层和中下层。

(2)两种特点和双重性格。

一方面受帝、封压迫,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的革命或保持中立。

另一方面,因力量薄弱,与帝、封有千丝万缕联系,斗争中缺乏彻底性。

(3)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出两面性,有矛盾、斗争的一面,又有依赖、妥协的一面。

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引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1、两对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前一对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两对矛盾的关系: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状态,如有时民族矛盾是主要解决的对象。

如历次反侵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

有时呈现出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辛亥革命。

有时二者勾结一道,如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这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①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②两大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不一样,前一个任务是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后一个任务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现代化。

③前一个任务是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2018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提纲(综述)

2018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提纲(综述)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一)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特点 ①历史文化从未间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灿烂的古代文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哲学思想、民族英雄、革命英雄③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社会特征经济 ①以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小农经济是基本生产机构 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③所有权高度集中,经营权极端分散,极低的社会分工④农民没有任何政治权利,被征收苛捐杂税和摊派徭役,生活极端贫困,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尖锐⑤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常常结合起来;皇帝、贵族、官僚、一般地主拥有大部分土地政治 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人民,监督官员文化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后与佛教、道教互相吸收、融合,法家的严刑峻法社会 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核心是宗教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意义 ①巩固和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并出现了一些盛世:汉代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清代康雍乾盛世②使其进程缓慢、迟滞,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闭关锁国,危机四伏世界概况①多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16-18世纪,荷兰(尼德兰革命,1581建国)、英国(1640-1688资产阶级革命)、美国(1775-1783独立战争)、法国(1789-1794资产阶级革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②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建立起来(工场手工→大机器生产)③至19世纪3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强国是英、法、美,在此期间沙皇俄国不断进行对外扩张政策,19世纪40年代势力范围达新疆和东北;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德国加入侵华行列④鸦片战争前,除了资本主义宗主国,还有独立国家(中国、奥斯曼帝国)中国社会①周秦-1840鸦片战争前:独立的(主权)、完整的(领土)、比较纯粹的(无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封建社会,期间,唐宋(7-12世纪)科技大发展②清代中期逐步衰落,商品经济缓慢发展,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15-16C )设问:为什么商品经济仍然可以缓慢发展?①即使相互对立,自然经济仍然要商品经济作为补充②一定数量的自耕农经济和农民家庭副业的存在,有利于商品发展影响 ①割占香港岛,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②外国船舰在领海航行,破坏领海主权③外国人的领事裁判权,破坏了司法主权④协定关税,破坏关税主权起点原因①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半的界定①半殖民地:一个国家,名义上独立,而实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或资本主义的控制②半封建:在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刺激下,封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解体,产生了资本主义因素,但仍然保持着封建判前制度设问一:为什么成为半殖民地的中国?①鸦片战争以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并一步一步地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2018年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提纲要点(5)

2018年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提纲要点(5)

2018年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提纲要点(5)第五章、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命脉的控制一. 单项选择1、甲午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日本推行殖民掠夺与统治的必然结果。

2、李鸿章与日本政府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

3、<马关条约>中向日本的陪偿金额是:二亿三千万两。

4、<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划时代”的卖国条约,共有:11款。

5、<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入:以资本输出为主。

6、戊戌变法的政治主张是:实行君主立宪制。

7、义和团组织源于:长江以北各省的白莲教;根据地是在:山东。

8、<辛丑条约>共有:12款,共赔款金额达:九亿八千多万两,分:39年还清。

9、被称为“庚子赔款”的是:<辛丑条约>。

10、不仅使沙俄掠取中国东北路权,而且为俄国军队入侵中国领海和口岸的条约是:<中俄密约>。

11、使沙俄取得南满铁路修筑权的是:<中俄旅大租地条约>。

12、甲午战争后,英国的势力范围是:长江流域;俄国的势力范围是:长城以北,特别是东北地区;德国的势力范围是:山东。

13、在近代创办的在华外国企业中,英国人的投资企业数占:60%以上。

14、俄国在华资本到1902年,已经跃居首位。

15、帝国主义开始了攫取中国路、矿权的活动的是:<奥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

16、甲午战争后到清朝覆灭,外国在华投资兴办的各工矿企业达:147家之多。

17、19世纪70、80年代,外国在华制造业中的投资以:船舶制造业投资最多。

18、清末纺纱行业最大的外资企业是:日本纺织托拉斯内外棉纺绩公司。

19、外国资本投资的面粉工业最多的国家是:俄国。

20、最早在华投资兴办的机器面粉厂是:增裕面粉厂。

21、日本在华最早兴办的面粉企业是:东亚制粉株式会社。

22、中国采矿权的丧失是从1895年的中法<续议商务专条附章>开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提纲要点
(3)
第三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
一. 单项选择
1、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结构的解体过程,最集中最根本的体现是:传统小农经济结构的痛苦解体。

2、鸦片战争之后,列强胁迫清政府开放中国国内市场,采取最主要的措施是:要求开放通商口岸。

3、19世纪70年代以前,列强对华商品输出中,最大宗的是:鸦片。

4、外国对华输出的主要工业制品是:棉纺织品。

5、外国对华棉纺织品输出中增长最快的大宗商品是:棉纱。

6、在清末中国进口商品市场上,形成的是:英、日、美三国共同垄断格局。

7、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殖民在形态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存在典型的不等价交换。

8、集中反映洪秀全的经济思想的是:<天朝田亩制度>。

9、洪秀全在社会生产方面,极为赞赏的经营方式是:小农经济。

10、洪仁轩总理朝政后作为施政纲领提出的是:<资政新篇>。

1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出现的谋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纲领是:<资政新篇>。

12、洪仁轩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富强的基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好。

13、洪仁轩主张依靠“民富”,所有企业都归民办这一思想的主旨是: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

二. 多项选择
1、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结构解体表现为:纺织分离、耕织分离、农业种植结构变化。

2、1863年,在上海联合组成“公共租界”的国家是:英国、美国。

3、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进口货物中占有主要份额的商品是:鸦片、棉织品、棉纱。

4、19世纪70年代后,各国及各地区对华出口贸易的变化是:英国比重下降、日美比重上升。

5、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仍然是传统的:生丝、茶叶。

6、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补充军需消耗和支付战争赔款,把经济困难转稼到广大人民头上,其手法有:推广捐例、加征田赋税收、利用银贵钱贱盘剥、默许各级官吏浮收勒折、向民间征调无偿劳役。

三. 名词解释
1、纺织分离:西方列强机器纺纱大量涌入中国代替手工纺纱,使农业家庭手工业中纺与织发生分离。

织纺业是中国传统小农家庭手工业的重要内容,以织助耕是小农经济的优势所在,但是在西方机器纺纱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后,纺纱与织布过程就分离了。

2、耕织分离:在西方机器纺织品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的压力下,使小农经济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

在家庭纺纱业被排斥,家庭织布
业也因洋布物美价廉而受到打击。

洋布需求日益扩大,土布市场不断缩小,最后几乎全被洋布代替,造成中国传统经济中的耕与织的分离。

3、种植结构:主要是指农业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种植和经济作物种植的结构比例,它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农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联系程度,即它的自给率或商品率等状况。

中国传统农业是以单一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的种植结构。

4、商业性农业:中国近代商业性农业是在保持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和组织经营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小农经济生产条件不断恶化,加剧了中国近代农业的危机和小农经济的贫困破产来维持的,它是一种依附并服务于外国资本的带殖民主义性质的农业经济的表现。

5、<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在洪秀全直接指导下颁布的。

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方面的政纲,集中体现了他对社会改革的思想。

在土地制度方面,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实行土地公有,均天下田地给农民耕种,并制订了颇为详尽的分田方案。

其目的是实现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

6、<资政新篇>:是洪仁轩总理朝政作为施政纳领而提的,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宏大方案。

它主张学习资本主义文化、科技、革新政治,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上占有重要地位。

但因其历史局限性的制约,明显脱离实际而无法实现。

7、圣库制度:为保证太平天国的军需,建立了圣库制度,不准将士私藏缴获财物。

它是太平天国政权对全部社会产品按绝对平均主义原则进行分配,并集中管理和支配所有剩余产品的国家机构。

四. 简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