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芜传》阅读答案
2018年湖南省常德市市鼎城区牛鼻滩镇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

2018年湖南省常德市市鼎城区牛鼻滩镇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寒冷也是一种温暖迟子建①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
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
②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
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有韵致。
八月,我回到那里。
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
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
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
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
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
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
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
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莹莹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
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
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③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④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
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绿,等等。
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
[2024版]国开电大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在线形考(阶段作业1至4+专题讨论1至2)试题及答案
![[2024版]国开电大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在线形考(阶段作业1至4+专题讨论1至2)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a2256b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8a.png)
[2024版国开电大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在线形考(阶段作业1至4+专题讨论1至2)试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23年12月;适用于国开电大本科学员一平台在线形考考试。
阶段作业1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库备注:试题随机,可以通过查看首字快速找题“只要你听着我的歌声落了泪,/就不必打开窗门问我,‘你是谁?’”以这样的发问开篇的诗作是( )。
[答案]《蚕马》《教我如何不想她》流传甚广,并首次使用“她”字,经赵元任谱曲后,成为传唱至今的流行歌曲,这首诗的作者是( )。
[答案]刘半农《人的文学》的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而名声大振的( )。
[答案]周作人《十五娘》是新文学中最早的叙事诗,其作者是( )。
[答案]沈玄庐《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车厢社会》、《漫文漫画》等作品的作者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别具一格、自成一家的散文家、漫画家( )。
[答案]丰子恺1919年初,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学生创立了( )。
[答案]新潮社1921年,《小说月报》从鸳鸯蝴蝶派的重镇变成新文学的重要刊物,其主编是( )。
[答案]沈雁冰1921年诗集《女神》出版,宣告了新诗的最终形成。
《女神》的作者是( )。
[答案]郭沫若1923年,丁西林因独幕剧《一只马蜂》而一举成名,而他早期话剧的代表作则是创作于1925年的( )。
[答案]《压迫》1929年11月,率先提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的是沈端先、郑伯奇等人发起成立的( )。
[答案]上海艺术剧社1933年从法国回车后,一边教书一边创作,同时以“刘西渭”为笔名在文学批评界有较大影响的戏剧家是( )。
[答案]李健吾1934年、1935年分别创办《人间世》、《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的作家是( )。
[答案]林语堂30年代的抒情散文,在形式上精雕细琢、匠心独运,一种追求唯美的散文风格蔚然成风,其重要的代表作家是( )。
现代文学14到18章练习题(含答案).doc

第十四章小说(二)一、填空题1、蒋光慈创作的小说作品主要有《》、《》、《》等。
2、柔石的小说《二月》,描写了主人公的幻灭。
3、《为奴隶的母亲》和《光明在我们前面》的作者分别是和。
4柔石创作的对知识分子道路进行探索的作品是《》。
5、表现残忍野蛮的"典妻”现象的作品有《、《。
6、写了“既是主子的奴才,又是而自动奴才”的小说是《》。
7、左翼作家中最能科协旧中国农村黑暗生活,有着农民幽默气质的小说家是。
8小说《箓竹山房》的作者是。
9吴组细的小说代表作有《》、《》。
10、创作了流浪汉的作家是。
11、野猫子这一人物出自小说《》。
12、萧红写于抗战时期的长篇小说是《》。
13、被鲁迅称赞的表现了北方“对人民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作品是《》。
14、被矛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的作品是》。
15、小团圆媳妇这一人物出自《》。
16、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的作者是17、因创作小说集《谷》,而获《大公报》文艺奖金的作家是18、被鲁迅等冠以“三角多角恋爱小说家”的称号的作家是o19、人称“新感觉派的圣手”的作家是。
20、小说集《都市风景线》的作者是。
21、小说《梅雨之夕》的作者是o22、创作历史题材小说对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夕四川城镇社会生活进行广泛描写的作家是23、李吉人创作3长篇小说有《》、《》、《》等。
24、施蛰存创作的长篇小说有《》、《》、《》等。
25《死水微澜》中的人物有、、等。
二、名词解释1新感觉派2、东北作家群三、问答题1简析《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
2、简析艾芜小说的特色。
3、分析《呼兰河传》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咆哮了的土地短短裤党少年漂泊者2.萧涧秋3、柔石胡也频4、二月5、赌徒吉顺为奴隶的母亲6、包氏父子7、祈丁8、吴缱相9、一千八百担樊家顺10、艾芜11、山峡中12、呼兰河传13、生死场14、呼兰河传15、呼兰河传16、端木藻良17、芦焚18、张资平19、穆时英20、刘呐鸥21、施蛰存22、李劫人23、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24、梅雨之夕春阳将军的头25、罗歪嘴顾天成蔡大嫂二、名词解释1、新感觉派:三十年代出现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五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时汉既灭越,而蜀、西南夷皆震,请吏入朝。
②外国亦厌汉使人人有言轻重,度汉兵远,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汉使。
A. 欲地接以前通/大夏乃遣使柏始昌/吕越人等/岁十余辈出此/初郡抵大夏/皆复闭昆明/为所杀/夺币财/终莫能通至大夏焉B. 欲地接以前通大夏/乃遣使柏始昌/吕越人等/岁十余辈/出此初郡抵大夏/皆复闭昆明/为所杀/夺币财/终莫能通至大夏焉C. 欲地接以前通大夏/乃遣使柏始昌/吕越人等/岁十余辈出此初郡抵大夏/皆复闭昆明/为所杀/夺币财/终莫能通至大夏焉D. 欲地接以前通/大夏乃遣使柏始昌/吕越人等/岁十余辈/出此初郡抵大夏/皆复闭昆明/为所杀/夺币财/终莫能通至大夏焉【答案】B【解析】(1)“大夏”作“通”的宾语,共同构成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岁十余辈”作前一句的宾语成分,其后应断开,排除C项。
故选B。
【答案】C【解析】(2)C项,“文中指治理京畿之地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位官员”错,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职官为三辅,其所管辖之地也称三辅。
文中即指其所辖长安周围地区。
【答案】D【解析】(3)D项,“汉朝开辟西域的意义重大深远”错误,关于“使者相望于道”“出使大宛的使者络绎不绝”的叙述只是针对第一段而言,以偏概全。
【答案】(4)①这时汉朝已经消灭(扫灭)南越,蜀地和西南各夷族(部落)都震恐,请求汉朝设置官吏入朝拜见。
安徽省芜湖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芜湖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祠、墓阙等建筑上的雕刻了画像的石块,其反映了汉代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
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是汉代人认识自然的产物,体现了汉代人的一种宇宙观念。
汉画像石中的树包括现实世界中的树和神话传说中的树,这两类树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宇宙空间。
现实世界中的树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树。
汉画像石中的长青树就属于现实世界中的树。
从外形看,长青树的原型是柏树和松树。
人们认为长青树是不死的树,能起到避邪的作用。
其实,长青树还蕴含着积极的精神内涵。
树形纹饰呈现出树木的自然本性,点缀着画面,美化着环境,体现了墓主人对死亡的一种乐观态度。
他们把地下世界装饰得不逊于现实世界,希望自己死后比在现实世界中生活得更加幸福。
神话传说中的树也就是所谓的“神树”,其寄托了汉代人希望子孙永世繁衍的愿望。
朱天顺在《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一书中说:“现代和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崇拜大树、古木,在迷信思想上有共同的地方,即崇拜生命力和繁殖能力。
人和动物一代一代死去,可是有些植物活了几百几千年……人们崇拜这种超越人类的力量。
”汉画像石中的神树有很多种,如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扶桑,是象征万物生长的生命之树,是太阳升起和栖居的地方;出现在西王母画像石中的若木生长于西方的荒野,是不死神树,是太阳落入和栖居的地方。
在古代人眼中,神树是人们抵达仙界的天梯。
人们把对自然、生命、未来的理解,渗透在对树木的崇拜中,神树体现了人们对长生不死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人们征服天地的勇气和乐观的精神。
安徽省芜湖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陶渊明在他的“自况”文《五柳先生传》中,塑造了一位“爱读书”“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形象。
里面有一句引起颇多关注的话:“好读书,不求甚解。
”读书方法方式很多,有的人看得“僵”,便对“不求甚解”非议或曲解。
其实,在另一首《移居》诗中,陶渊明还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两句,可见他对阅读,是有不同对待的。
在《管锥编》中,钱钟书专门引用了古人对此两语的释读:仇兆鳌选林云铭《挹奎楼选稿》卷二《<古文析义>序》中,有“陶靖节‘读书不求甚解’,所谓‘甚’者,以穿凿附会失其本旨耳。
《南村》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若不求‘解’,则‘义’之‘析’也何为乎?”仇兆鳌是明末清初学者,他的《杜诗详注》至今是人们倚重的杜甫诗歌注本。
他选的这篇文章作者林云铭,是明末学者。
钱钟书引号中“穿凿附会失其本旨耳”后面,原文还有“后人不明此意,为卤莽者藉口”。
这位林云铭,把陶渊明两句话解析到位:“不求甚解”,就是不过分穿凿附会而失去了文章主旨;陶渊明读书当然求“解”,不然在读“奇文”时分析“疑义”干啥?钱钟书大致同意林云铭的解说,自然也包括陶渊明要表达的意思。
不过他还是借了他人句子来表达自己看法:“窃谓陶(渊明)之‘不求甚解‘如杜甫《漫成》之‘读书难字过’也;陶之‘疑义相与析‘又如杜甫《春日怀李白》之‘重与细论文’也。
”以“重与细论文”比附“疑义相与析”,看来这一句的理解,大致清楚。
对于杜甫“读书难字过”,人们的解释也颇有不同。
字面意思,即书中难识读的字,任其过去,钱钟书以此比附“不求甚解”,显然是一样看法。
可有人认为杜甫强调“无一字无来历”,怎么可以如此读书?应该作:经眼之字,难以轻易放过云云,这是往好处解说的一般读书态度。
接着前面征引的两句杜甫诗,钱钟书再引一西方学者的话:“培根论读书云:‘书有只可染指者,有宜囫囵吞者,亦有须咀嚼而消纳者’;即谓有不必求甚解者,有须细析者。
2024_2025年高中语文综合测评3含解析鲁人版唐宋八大家散文蚜

综合测评(三)(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词语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根源,缘由 B .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探究缘由 C .郑伯肉袒牵羊以逆.逆:迎接 D .旦夫有报.人之志 报:报仇[解析] 原:动词,推究,追本究源。
[答案] A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及其见利而.争先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作《师说》以.贻之 D.⎩⎪⎨⎪⎧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 [解析] D 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 项,前一个表顺承,后一个表递进。
B 项,前一个表承接,后一个表转折。
C 项,前一个表缘由,后一个表目的。
[答案] D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函.梁君臣之首 B .苍皇东.出 C .其君能下.人 D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解析] A 项,函,名词用作动词,用木匣封装。
B 项,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C 项,下,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表示谦卑。
D 项,名词作动词,称王。
[答案] B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B.夫祸害..常积于忽微C.千金..之子D.其身之可爱..[解析]A项,“从事”,古义,官名,此指属吏;今为动词,做某种事业。
B项,“祸害”,古今意义相同,均指灾祸、祸害。
C项,“千金”,古义指富贵人家;今义,用于称他人的女儿,有尊贵之意。
D项,“可爱”,古义指值得疼惜;今义指讨人宠爱的。
[答案] B5.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此三者,吾遗恨也③而告以胜利④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⑤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⑥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⑦终必不蒙见察⑧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⑨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A.①⑦/②⑤/③⑧⑨/④⑥B.①③⑨/②⑤/④⑥⑧/⑦C.①⑦⑧/②⑤/③⑨/④⑥D.①⑧/②⑤/③⑦/④⑥⑤[解析]①⑦⑧为被动句,②⑤为推断句,③⑨为省略句,④⑥为状语后置句。
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国最早的稻麦二熟制出现于唐朝的南诏(即今云南),就当时而言,种植的区域也仅限于极少数地区。
稻麦二熟制推广于北宋,发展于南宋。
南宋时期,小麦在南方的大规模种植与稻麦二熟制得到全面发展,缓解了人口增长与土地稀缺的矛盾,实现了土地的持续利用。
宋王室的南迁直接导致北方人口大量南下,上到王权皇贵下到商家农户,前后达数百万之多。
南北饮食习惯的不同,北人开始大量种麦,人口的骤增,小麦供不应求,利益驱使南人也开始种麦,“一斛麦达万二千钱”。
对于稻麦二熟制的推广,宋朝多次颁布劝农种麦诏令。
孝宗皇帝为了彰显榜样的力量,不惜以一国之尊亲自在宫中种植二麦,作为天下表率。
在惠农政策驱使下,加之地方官员的积极督导劝诱,稻麦二熟制于宋朝得到了普遍发展,以水稻为主的长江流域也开始了小麦的广泛种植。
“刈麦种禾(稻),一岁再熟”的记载充分说明了北宋时苏州稻麦的广泛种植。
这种对于稻麦广泛种植吟诵式的记载,南宋时就更多了,如杨万里《江山道中麦熟》、范成大《刈麦行》、方岳《农谣》等。
这种“四海无闲田”的现象,也是与宋朝的政策有关。
农户种植小麦可以不必交租,所有的收成都归自己所有。
政府的这一规定,让农户的收益有所增加。
国家优惠政策和经济利益驱使,刺激了广大农民种麦的积极性。
地方官也大多能秉承朝廷的旨意,认真推广种麦。
北麦南种和二熟制大大提高了太湖地区的粮食亩产量和总产量。
史载,北宋年间“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芜传》阅读答案
导读:《艾芜传》这篇文章你读过吗?下面给大家整理了《艾芜传》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汤道耕(艾芜)出生在一个乡村教师家庭,祖父给他取名叫做“道耕”,是希望他能够“耕读传家”。
汤道耕的祖上来自湖北,迁徙的路艰辛而漫长,凭的是“人生贵自强,自强则白手可成家,他乡可发迹。
勿畏难而诿命,何患事不成耶”的豪气,积得一份家业,这种人生贵自强,白手成家的豪气在后辈的血液中暗暗传承,直到汤道耕这里,光着脚,墨水瓶挂在颈子上,再次印证了祖先独自闯荡天下的勇气和韧劲。
1925年的暑期,汤道耕从四川省师范学校肆业。
他踏上成都望江楼下有些摇晃的木船,沿着府南河顺水而下,悄悄走出了亲人们的视线,开始了三十年背井离乡的生活。
在路上,群山的优美与静寂,山民的淳朴与穷困,盗马贼的凶悍和灵巧,边地少数民族的独特风俗,缅甸的异域情调……他来到,看见和说出。
从四川到云南,道耕看到太多兵匪造成的祸乱对穷苦人家正常生活的骚乱。
道耕为了安全夹杂在商队中,像那个时代和那个土地上的一只眼睛,来到,看到,并注定了后来用自己的笔说出那些无人知晓的山里人家的苦难与悲怆。
赤脚流浪,墨水瓶挂在脖子上,一步一步,汤道耕走成了著名作家艾芜。
艾芜在丁玲的介绍下加入了左联现代文阅读答案王毅《艾芜传》现代文阅读答案王毅《艾芜传》。
在“左翼作家联盟”这个词组中,别人看中的是“左翼”,而更能吸引道耕的却是“作家”,他希望从这个组织里的作家那里能够学习到文艺写作知识,也结识一些写作上的朋友。
真正有时间在上海的亭子间坐下来以后,艾芜开始用笔温习自己当年的漂泊史,这使他在这个喧嚣嘈杂的大都市中找到难得的宁静。
1933年冬,他完成了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其中《三峡中》讲述的是一些典型的社会底层游民的生活,故事中的环境就是一个典型的“江湖”。
读书流浪人的艾芜,加上小时候熟悉的读物,包括他的笔名,父亲所入的游民组织哥老会都对他产生潜在影响。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作者对游民生活不由自主地有着一种同情。
他的叙述已经带有真实和幻想相混合的色彩,同时这种想象还受到左翼革命思想的制约。
艾芜的中篇小说《春天》得到茅盾等人的好评,这篇小说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饱含着艾芜对家人、故乡的深情。
这种流行于左翼文坛的文学范式后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影响深远。
1961年,艾芜被安排到云南去体验生活。
一路的参观给艾芜带来写作的激情,他似乎再次找到了原来创作《南行记》的感觉,迫不及待的写作“南行记续篇”。
这无疑满足了《南行记》读者对“续”
的好奇,也再次给艾芜带来荣誉。
1981年2月,艾芜受邀进行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南行。
云南的
一路上,回忆着自己的经历,倾听着别人的遭遇,震憾于死亡一样的沉默,血的控诉,更加让艾芜感到人世之沧桑凄凉。
9月起第三次南行的写作陆续发表,合集叫《南行记新篇》
(选自王毅《艾芜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艾芜是笔名,他开始写作时,因受胡适“人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的主张的影响,取名“爱吾”,后慢慢衍变为“艾芜”。
(选自“百度百科”)
②艾芜的文章想象大胆,情调浪漫的色彩形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而艾芜的性格却是认真刻苦、一丝不苟,他被称为“墨水瓶挂在脖子上写作的作家”。
③三次南行,对于艾芜的写作乃于他的一生都意义重大。
南行,似乎成了艾芜一生的一条主要线索,成了艾芜写作的一个原点,他一次次地回到这里。
(选自黄岳年《南行百年说艾芜》,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三十年背井离乡的生活让艾芜看到了老百姓的`淳朴与穷困,领略到了边地的独特风情以及异域情调,为他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B、艾芜的祖父给他取名叫做“道耕”,是希望他能够“耕读传家”,虽然艾芜没能“耕读”,但他一生笔耕不辍,在文坛上独树一
帜。
C、艾芜被称为“墨水瓶挂在脖子上写作的作家”,是因为他虽然赤脚流浪,生活艰难贫困,但始终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地进行创作。
D、艾芜加入“左联”看中的是“作家”这个因素,此后,他创作的《三峡中》《春天》等作品,体现了左翼革命思想对他的影响。
2、艾芜的小说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分)
3、艾芜的创作以“社会剖析小说”为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艾芜能够创作出“社会剖析小说”的原因现代文阅读答案王毅《艾芜传》现代文阅读答案王毅《艾芜传》。
(5分)
答案
1.【分析概括】(3分)
C(文中并没提及“生活艰难贫困”,且亦非艾芜被称为“墨水瓶挂在脖子上写作的作家”的原因。
)
2.【筛选整合】(4分)
①内容上,多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为主角,反映现实生活:
②主题上,体现了对社会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倾注了对家人、故乡、国家的深情;③创作风格上,想象大胆,情调浪漫。
[4分。
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答出三点4分。
意思答对即可。
]
3.【分析练合】(5分)
①“人生贵自强”的家族精神影响了艾芜,使他敢于闯荡天下,
并坚持记录社会。
②艾芜的读书及流浪生活和南行的经历,使他深入了解和同情下层劳动人民,为创作奠定了基础
③左翼革命思想使他的创作注重从社会政治经济层面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现代文阅读答案王毅《艾芜传》阅读答案。
[5分。
第①点1分,②③各2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艾芜传》阅读答案】
1.是仪传的阅读答案
2.《彭韶传》的阅读答案
3.《谢希德传》阅读答案
4.《蝜蝂传》的阅读答案
5.《班超传》阅读原文及答案
6.杨传原文阅读答案
7.《孙期传》阅读答案
8.《洪渥传》阅读答案
上文是关于《艾芜传》阅读答案,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