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咸水利用现状和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和对策分析_0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和对策分析_0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和对策分析【摘要】从国内外目前给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热点与应用情况看,除了强化传统的水处理工艺之外,根据原水水质特征,将各种预处理技术、深度处理技术与现有传统处理工艺联用,优化组合成新的净水工艺,是当前受污染微污染水的水质净化基本技术对策。

本文分析了微污染水源水处理对策,通过微污染水源水处理的具体技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微污染水处理技术一、前言微污染水中的微污染物质给公众健康带来较大危害,而传统净水工艺又不能有效去除这些物质。

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用水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必将检测出水中一些浓度很低、目前尚无法检测的物质。

这一切都对净化工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去除饮用水中的污染物质,尤其是有机污染物质,从七十年代起,水处理及相关专业科技工作者开始研究净化处理新技术,如光化学氧化、生物活性炭、膜过滤及氯消毒等替代技术。

目前的净水技术已能将任何微污染水处理到合格的饮用水,主要问题在于其经济可行性。

二、微污染水源水处理对策分析根据水源水水质和出水水质要求,针对微污染水源水的现状,主要可行的处理对策有:强化传统水处理工艺的处理效果,如强化混凝、强化沉淀、强化过滤等;在原有常规处理工艺前增加预处理工艺;在原有常规处理工艺后增加深度处理工艺;寻求新型微污染水源水处理工艺等。

目前,依据原水水质特征,将各种预处理技术、深度处理技术与现有传统处理工艺集成联用,是当前受污染微污染水源水净化的基本技术对策;同时随着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寻求新型高效的微污染水源水的处理工艺也是研究和实践的热点。

三、物理技术1、吸附吸附处理技术是指利用物质强大的吸附性能来去除水中污染物的技术。

目前用于水源水处理的吸附剂有活性炭(AC)、硅藻土、二氧化硅、活性氧化铝、沸石、离子交换树脂,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对水中有机污染物和臭味有较强吸附作用的疏水性物质——活性炭。

2、膜过滤技术膜分离法是指用高分子薄膜作介质,以附加能量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溶液进行表面过滤分离的物理处理方法。

关于河北平原地下微咸水源的分布特征与开发研究

关于河北平原地下微咸水源的分布特征与开发研究

关于河北平原地下微咸水源的分布特征与开发研究河北平原拥有十分丰富的地下微咸水储量,但大量的微咸水资源在长期以来却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无法为地区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水资源支持。

为进一步提高河北平原地下微咸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本文首先对河北平原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简要阐述和说明,在对其地下微咸水的分布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微咸水的利用现状与开发措施展开了深入研究。

标签:河北平原;地下微咸水源;分布特征前言对河北省进行分析可知,其是我国缺水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年均降水量只有484.5毫米,远小于我国降水量的平均水平628毫米,由于连年干旱少雨,导致地表水严重缺失和地下水开采招标等一系列问题,这进一步制约了河北地区的农业、工业等支柱产业的发展。

基于此,本文从河北平原微咸水开发利用的角度着手,在对其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微咸水的分布特征与开发利用措施展开了深入研究,以期为提高其微咸水的开发利用效率和促进地区农业与工业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河北平原水文地质条件河北平原地处我国华北平原,位于黄河以北,东邻渤海,西至太行山,南抵黄河,北接燕山,面积为15万平方面千米,其第四系沉积厚度在隆起区与坳陷区分别为550m和350m左右,以淡水矿化度为依据,其地下水矿化度在2g/L以下的均为淡水,在2g/L以上的为咸水,地下咸淡水的交界面在冲积平原和山前平原交汇地,其東侧为咸水区,西侧则为淡水区。

目前,河北平原各类咸水区面积占平原总面积的33.6%,淡水区面积所占比例为66.4%。

在初步了解河北平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下文则对该地区地下微咸水的分布特征展开全面分析。

2、河北平原地下微咸水分布特征2.1微咸水储量目前,河北平原地下咸水的总储量大致为1700亿m?左右,地下浅层咸水分布区域的补给资源总量约为37.9亿m?/a,其中,矿化度在3g/L以下的微咸水分布区域的补给资源总量约为21.9亿m?/a,占平原浅层咸水区域补给资源总量的57.8%。

谈沧州市咸水与微咸水的利用

谈沧州市咸水与微咸水的利用

谈沧州市咸水与微咸水的利用摘要阐述了沧州市咸水与微咸水的开发利用现状,并介绍了咸水与微咸水的利用技术,以期为解决沧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咸水;微咸水;开发利用技术;河北沧州沧州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之一。

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5.74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6.7亿m3,扣除重复计算量0.5亿m3,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1.94亿m3。

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83m3,为全国平均值的8%,河北省平均值的61%。

按照国际公认的贫水与非贫水地区定量指标,沧州为绝对贫水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维持本地区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不得不大量超采深层地下水和依靠外调水源,经过30多年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致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并引发了地面下沉、机井报废、工程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地下水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1]。

沧州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使得浅层咸水、微咸水分布广泛,水量比较丰富,全市总面积14 056km2,其中2~3g/L的微咸水面积4563km2,占总面积的32%,资源量为5.9亿m3,可开采量4亿m3;3~5g/L的咸水分布面积2 085km2,占总面积的15%,资源量为2.6亿m3,可开采量为1.6亿m3;大于5g/L的咸水分布面积1 915km2,占总面积的14%,资源量为2.3亿m3,可开采量为1.2亿m3。

1咸水与微咸水的开发利用现状由于沧州淡水资源匮乏,供需矛盾突出,为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从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发利用微咸水。

主要应用在咸淡混浇、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发展水产养殖、城镇居民生活、工业生产、抽咸补淡等方面。

20世纪70年代,首先在沧县创造性地发展了机井组,把深层淡水和浅层微咸水混配后,用于农业灌溉。

之后河北省水科院又在南皮县乌马营搞咸水灌溉试点,采取直接利用2~3g/L和3~5g/L的微咸水与咸水,在干旱时给作物浇关键水,能降低土壤溶液浓度,减少土壤溶液渗透压,作物因得到必需的水分补充而增产[3]。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和对策分析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和对策分析

谢谢观看
传统工艺:
1、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工艺:该工艺是一种常用的饮用水处理工艺,可以 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细菌、病毒、有机物和部分重金属离子。其主要缺点是 处理效果有限,尤其是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不佳。
2、活性炭吸附:活性炭具有很高的吸附性能,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 余氯和异味等。但其吸附容量有限,且需要定期再生。
4、安全保障:应加强微污染水源水处理过程中的安全保障措施。
参考内容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的短缺和水环境的恶化已 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众多水污染源中,微污染水源水是最为普遍和严重 的一种。微污染水源水主要指受到有机物、氨氮、重金属、藻类等污染源影响的 水体,其水质状况不能满足饮用水安全标准。因此,针对微污染水源水的处理技 术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三、结论
微污染水处理是当前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有效地解决微污染 水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技术方法进行综合治理。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法或组合方法,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还需要加强技术研发 和创新,不断提高微污染水处理的效率和安全性,为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做出更 大的贡献。
2、工艺改进:应对现有处理工艺进行改进,提高处理效率、降低成本和减 少二次污染。例如,在活性炭吸附工艺中,可以研发新型活性炭材料,提高吸附 容量和吸附速率;在膜分离技术中,可以研究新型膜材料和膜组件,提高膜过滤 效果和降低成本。
3、成本降低:应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改造等方式,降低微污染水源水处理 技术的成本。例如,可以利用新能源和自动化技术改进水处理设备,提高设备效 率和降低运行成本;可以优化水处理工艺流程,减少处理环节和物料消耗等。
微污染水源水是指水中含有少量微生物、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质的 水源。这些污染物质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微滤和超滤膜技术 作为一种新型的水处理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在处理微污染水源 水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和对策分析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和对策分析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和对策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水源的污染问题日益的严重。

本文分析了微污染水源的若干问题,分析了当下处理微污染水源的各种技术,同时,也对未来的微污染水源处理技术有了展望和设想。

【关键词】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进展;对策一、前言人类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让人们的水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微污染水源的面积越来越大,如果不能够很好的控制微污染水源,对其进行科学的技术处理,人来的水质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因此,展开对微污染水源处理技术的探讨很有意义。

二、微污染水源概念水源和饮用水中能够测得的微量污染物质的种类也不断增加,人们在饮用水的水质净化中又碰到了新问题。

针对源水中出现的新污染问题,人们就开始着手对水质净化的新技术进行了研究,并且已经有很多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由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污染物对源水水质的污染已经愈演愈剧,源水受污染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水中有机物质逐渐增多。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少地区饮用水水源水质日益恶化。

三、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1、微污染水源水生物预处理法生物预处理是指在常规净水工艺之前增设生物处理工艺,借助于微生物群体的新陈代谢活动,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目前饮用水中采用的生物反应器大多数是生物膜类型的,其形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生物接触氧化、淹没式生物滤池,生物塔滤,生物流化床和生物转盘等。

(一)生物接触氧化法生物接触氧化法又叫做浸没式生物膜法,即是在池内设置人工合成填料,经过充氧的水以一定的速度流经填料,使填料上长满生物膜,水体与生物膜接触过程中,通过生物净化的作用使水中污染物质得到降解与去除。

生物接触氧化法的主要优点是处理能力大,对冲击负荷有较强的适应性,污泥生成量少;缺点是填料间水流缓慢,水力冲刷小,生物膜更新速度慢,某些填料价格贵,且易引起堵塞,布水布气不易达到均匀。

(二)淹没式生物滤池生物滤池是目前生产上常用的生物处理方法,有淹没式生物滤池、煤/砂生物过滤及慢滤池等。

河北省馆陶县微咸水现状及开发利用研究

河北省馆陶县微咸水现状及开发利用研究

河北省馆陶县微咸水现状及开发利用研究龙秋波;袁刚;王立志;武军剑【摘要】馆陶县淡水资源匮乏,地下水超采严重,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天然平衡状态已遭破坏,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该文研究了馆陶县微咸水的分布规律、特征及其资源量,介绍了馆陶县微咸水的开发利用现状,探讨了微咸水在农业灌溉中的利用方式,提出了开发利用微咸水,缓解馆陶县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期刊名称】《水科学与工程技术》【年(卷),期】2010(000)003【总页数】3页(P41-43)【关键词】微咸水;农业灌溉;水资源评价;供需分析【作者】龙秋波;袁刚;王立志;武军剑【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河北,邯郸,056038;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天津,300250;河北工程大学,河北,邯郸,056038;河北工程大学,河北,邯郸,056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9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农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了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日益剧增的水资源量,各地纷纷加大地下水开采的力度,部分地区甚至不加节制地滥采,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缺水的局面还在加剧,水资源危机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馆陶地处河北省东南部、海河流域漳卫河上游,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缓慢降低。

馆陶县为冲洪积平原,岩性皆为各种砂性和粘性土互层。

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547.2mm,降水总量为0.25亿m3。

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6304.7万m3,其中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460.8万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5843.8万m3。

馆陶县行政区划为8个乡(镇),277个行政村,总人口2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2%。

全县总面积456.3km2,耕地2.9万hm2,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11 hm2,水浇地面积2.7万hm2,占耕地面积的94%。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分析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分析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分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及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不断增多,我国的江河湖海等水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污染现象的存在不仅对生态平衡造成了较为大的威胁,而且对人们的饮水健康造成了较突出的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实现对污染水源水的有效处理,保障人们的饮水健康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以此为基础,本文对我国的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这些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对我国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作出简要总结并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标签: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发展趋势引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虽然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在较大程度上导致了人们饮用水污染情况的加重。

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有害物质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三类且无法通过沉淀、过滤等手段进行彻底净化的地表水就被称之为微污染水源水。

当前我国能够政府部门已经为微污染水源水處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并研发出了多种处理技术,但为了进一步保障人们的饮用水安全,仍需要对这些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预测。

一、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取得的研究进展分析(一)臭氧氧化水处理技术臭氧氧化水处理技术是一种较为便捷高效的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这一技术利用的主要是臭氧的氧化能力,具体地来说,将臭氧这种物质融入水体中能够快速地对水体中的溶解性有害物质、土霉味物质等进行有效去除,由此以实现水质的提升。

除了去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之外,臭氧还能够杀除水体中的细菌等微生物,实现水体的杀菌消毒。

在微污染水源水的实际处理过程中,臭氧这一物质往往与活性炭结合使用,即在利用臭氧将水中的溶解性有害物质进行氧化之后,利用活性炭进行吸附,而在活性炭吸附的过程中,臭氧又能帮助活性炭将水中的大分子溶解物氧化为小分子溶解物,提高活性炭的吸附效果,实现水质的进一步优化。

(二)膜过滤深度水处理技术与臭氧氧化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相比较,膜过滤深度水处理技术具有更突出的物理性特征,这种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由于水体净化效果较好而被相关研究者予以了十分密切的关注。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和对策分析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和对策分析

环境治理与发展区域治理一、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1现有技术的研究进展现阶段,我国的现有微污染水处理技术在深度处理技术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臭氧氧化处理技术。

利用该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水资源中的卤代甲烷前提物、溶解性的有机物以及土霉味的物质,对微污染水源的微生物进行杀毒,进而提升水质。

该技术主要是臭氧消解能力与活性炭吸附能力的结合。

其次是膜过滤深度处理技术。

该技术可以高效地去除水中色度、异味以及细菌,对之前消毒所残留的副产品也有一定的去除作用。

该技术主要包括超滤、微滤、纳滤以及反渗透等四方面处理技术,它能够使微污染的水源水达到饮用水的标准,是一种适用性极广的有效的处理技术。

最后是光催化氧化深度处理技术。

该技术通常是利用太阳光中的紫外光以及半导体光催化剂,来进行有毒物质的转化[1]。

2新技术的研究进展现阶段,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在新型处理技术方面也有个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美国研发的膜-生物膜-反应器处理技术。

这种技术对微污染水源水中的化学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技术。

目前,该技术已经突破了试验阶段,逐渐开始了实际的应用。

而且,此项技术的成果显著,还为研究人员其他污染物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次是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技术。

该技术可以有效地结合膜与生物反应器,以膜分离方式代替传统的固液分离装置,从而实现微污染水源水中微生物的拦截,实现水生物分离,极大地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

和膜-生物膜-反应器处理技术一样,这项技术在实际的水污染治理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最后是其他微污染水源处理技术。

二、微污染水源水处理的对策分析1强化传统工艺强化传统工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微污染水源水处理的效率。

首先,要进行混凝技术的强化,提高该技术的强化可以有效地增强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效果,混凝技术的强化可以通过提高混凝剂投加量、投射絮凝剂、投加新型药剂、改善絮凝条件等方式进行,其中,助凝剂以及药剂的措施是进行混凝技术强化的关键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咸水的利用现状和研究进展徐秉信1,李如意2,武东波3,张燕4,曹云娥4*(1、银川市西夏区农技推广中心,宁夏银川750011;2、贺兰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宁夏银川750100 ;3、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办,宁夏银川,750100;4、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概述了国内外微咸水开发利用的研究现状、利用途径,并提出今后微咸水利用主要研究方向。

首先要重视土壤盐分调控研究,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平衡土壤-水-作物系统;其次重视土壤水分和盐分运移特征以及平衡规律;然后是微咸水灌溉后,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和盐分离子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为今后微咸水开发利用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微咸水;途径;水盐运移Utilization status and Reasch Progress of Brackish Water XU Bingxin1, Li Ruyi2,WU Dongbo3,ZHANG Yan4, CAO Yun-e4*(1. Farm Machinery Promotion Centre, Xixia district, Yinchuan, Ningxia750011;2. Farm Machinery Promotion Centre of Helan,Yinchuan, Ningxia750011;3.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fice of Ningxia, Yinchuan, Ningxia750100;4. School of Agriculture of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21)Abstract:This thesis has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utilization ways of brackish water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domestic and overseas, and has proposed the main direction of brackish water utilization in the future. Firstly, the regulating research of soil salinity should b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prevent soil from secondary salinization and to balance the system of soil, water and crops. Secondly,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balance rule of soil moisture and salinity should be paid importance. Thirdly the brackish water irrigation’s influence to soil environment , and the salinity ion pair’s influence to the crops development should lay emphasis on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and development of brackish wat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Key words:brackish water; way; water and salt transport水资源的不足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而中国水资源严重短缺,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也是中国水资源的一大特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需水量的急剧增加,淡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我国工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特别对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徐秉信,男,1968年11月出生,农艺师,宁夏固原人,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E-mail:xubingxin1968@.通讯作者:曹云娥,女,1977年生,讲师,在读博士生,常年致力于设施蔬菜栽培与生理研究,E-mail:caohua3221@.本研究受宁夏农业综合开发项目NTKJ-2012-09资助。

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并且一些地区由于生态的破坏,水土流失加重、土地沙漠化加剧、沙尘暴等自然危害频繁,而水环境恶化问题尚未解决,比如水污染,使得淡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淡水资源缺乏威胁着国家和地区的生存与发展,甚至影响到国家和地区稳定[1]。

因此,寻找替代水资源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问题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各国为了缓解淡水资源供需矛盾,开始开发利用非常规水,例如雨水、中水、再生水、矿坑水和海水等。

而微咸水分布广、储量大,因此成为主要的开发利用水源[2]。

所谓的微咸水,即矿化度在2.0 g/L~5.0 g/L的水[3]。

据统计,中国地下微咸水资源约200亿m3/a,其中可开采量为130亿m3,绝大部分存在于地下10~100cm处,宜于开采利用。

因此开发利用微咸水资源,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可以有效地缓解我国水资源的缺乏。

本文主要通过对微咸水的研究意义,微咸水的利用现状以及安全利用技术等方面阐述微咸水开发利用的价值。

1开发利用微咸水资源的目的和意义水是维系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目前,水资源短缺与人口、环境、能源问题一样,己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四大危机之一,建立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6]。

根据最近的估计,世界上总储水量为1.4×109km3,其中淡水3.5×107km3,仅占总储量的2.5%,[5],我国淡水资源占世界总量的8%。

我国水资源总量相对比较丰富,总量为2.8×l012m3,其中地表水为2.7×l012m3,地下水为0.83×l012m3 [7],但是我国人均占有量显著低于世界水平,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400m3,约为世界人均的1/4,排在世界第121位,被列为世界上最缺水的13个国家之一[4-7]。

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来看,水资源己经迅速接近承载力的上限,水资源短缺问题,将越来越成为我国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8]。

并且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大,土壤盐渍化加重,致使西部部分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灌溉用水的增加提高了地下水水位[9]。

水资源的本身短缺再加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我国水资源危机愈演愈重。

解决微咸水危机的主要办法是开源与节流。

节流:必须要节约用水,经济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开源:对地下微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可行的主要措施之一。

虽然微咸水属于劣质水资源,但是由于土壤的缓冲能力和植物的耐盐能力,采取适当措施,恰当的管理利用微咸水灌溉,可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农业的发展目的。

开发利用微咸水,不但可以减轻黄河水资源的供水压力,还能降低地下水位,有利于防止或减轻土壤盐渍化。

2我国微咸水资源的分布与储量通常凡是地表土壤存在盐渍化现象的地区的地下水,以及流径该地区地表汇集而成的水,比如坑塘、洼淀积水大多数都是咸水或者微咸水微咸水。

微咸水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其储蓄量大。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地下微咸水储备量约为200亿m3/a,其中可开采利用资源为130亿m3,且大多数存在于地表下10~100m处。

从形成与分布的地理位置得知,我国微咸水主要分布于易发生干旱的华北、西北以及沿海地带[37]。

其中,黄河片2~5g/L微咸水资源量为30亿m3,海河片为22亿m3,黄淮海平原地区的微咸水利用量多达54亿m3/a [8]。

从地区来看,微咸水分布最广为河北省,其中2~5g/L的微咸水990.55亿m3[8]。

3 微咸水的利用途径淡水资源的短缺使得对微咸水的利用依赖性日益增加,也使得微咸水的利用途径更为广泛。

现如今我国缺水的地区除了充分利用微咸水进行农田灌溉和发展养殖业以外,还可以通过淡化技术处理,用于人畜饮用,以减少对深层地下淡水的开采。

3.1 农田灌溉中国是一个农业灌溉大国,灌溉用水量约占总供水量的62%[11]。

但是,中国水资源严重短缺,利用微咸水灌溉是解决灌溉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之一。

微咸水灌溉以抗旱作物为主,不宜进行全生长期灌溉,并要控制好灌溉量和灌溉次数[2-4]。

国内外在微咸水灌溉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例如,在意大利,微咸水(2~5 g/L)灌溉已有20多年的历史;一些中亚和阿拉伯国家利用微咸水(3~8 g/L)进行农田灌溉也获得了成功[12]。

微咸水灌溉带入大量盐分离子,与土壤中一些化学元素发生一些列反应,使得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特征发生改变,改变了土壤中水盐运移特征,影响土壤中水分有效性已经作物的生长发育[13]。

目前,微咸水的灌溉方式主要有直接灌溉、咸淡水混灌和咸淡水轮灌。

3.11 微咸水直接灌溉对于淡水资源十分紧缺的地区,可直接利用微微咸水进行灌溉,来保障作物的产量,但必须要防止灌溉后土壤中的盐分积累达到限制作物生长的水平[14]。

国内外研究表明,一定矿化度的微咸水可以用于农业灌溉,并不会对作物产量和土壤性质造成太大的影响。

馆陶县试验证明,在干旱时用微咸水给作物浇关键水,较不灌的增产1.2~1.6 倍[15]。

3.12 咸淡水混灌咸淡水混灌方式是在有碱性淡水的地区将其与咸水混合,克服原咸水的盐危害及碱性淡水的碱危害[11]。

混灌将低矿化度的淡水和高矿化度的微咸水合理配比后,改善水质,适于作物生长;还增加灌水总量,高效利用碱水或高盐度的咸水;经济效益显著,郭永辰用4~6g/L 咸水和小于1g/L的深层碱性淡水灌溉,小麦、玉米平均产量为8355kg/hm2,比用4~6g/L的咸水灌溉的增产20%,比不灌的增产163%[16]。

3.13 咸淡水轮灌咸淡水轮灌是根据水资源分布、作物种类及其耐盐特性和作物生育阶段等交替使用咸水灌溉的一种方法[17]。

是一种较好的微咸水利用方式,Minhas和Gupa试验证明,在同样盐分的水平下[18],咸淡水轮灌的作物产量高于咸淡水混灌的产量。

在不同作物轮作或套种时,强耐盐作物用微咸水,弱耐盐作物用淡水;播前和苗期用淡水,而在作物生长的中、后期用微咸水[19],小麦初期用淡水灌溉,拔节以后用咸水灌溉,小麦单产达4549.5kg/hm2,仅比全用淡水的减产4.4%[20]。

3.2 人畜饮用对于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如地处河北省东北部的沧州市,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文条件,造成土地盐碱,淡水资源严重缺乏,浅层水苦咸,深层水含氟量高,等问题,沧州一直为缺水、苦咸水、高氟水所困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