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春江花月夜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文档:专题一 春江花月夜 含答案 精品

春江花月夜一、诗人名片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
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词俊秀,名扬京都。
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
张若虚现存诗仅《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二首。
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使他在诗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二、诗词故事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浮沉录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在今天已家喻户晓,但是,这位诗人和这一杰作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
从唐到元,他和它被冷落了好几百年。
这篇杰作虽然侥幸地因为它是一篇乐府而被凡乐府皆见录的《乐府诗集》保存下来,但由宋到明代前期,还是始终没有人承认它是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更不用说承认它是一篇杰作了。
明代嘉靖时期(16世纪中叶),李攀龙的《古今诗删》选存此诗,可以说是张若虚及其杰作在文坛的命运的转折点。
随着“初唐四杰”的地位与作品被重新评估和重视,这篇属于这个流派的杰作开始闪耀其耀眼的光辉。
(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三、文题背景《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
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
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
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两首,温庭筠一首。
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
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
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于张若虚了。
一、诵读,整体感知1.本诗共36句,朗读起来不方便,可据诗的内容和用韵特点(四句一韵)进行切分,不妨看成由九首绝句、三类诗组成:(1)写景诗(前八句),描绘春江花月夜的幽静纯美景色,景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专题14文言文阅读测试(测试)-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原卷版)

专题14 文言文阅读测试(测试)时间:90分钟满分:120分(11分)(2024·黑龙江哈尔滨·模拟预测)【最新模拟题】阅读《出师表》,回答小题。
出师表诸葛亮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做之、袆、允之任也。
1.(3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卑鄙:(2)顾:(3)驽钝:2.(4分)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3.(4分)诸葛亮认为蜀国已经具备了出师北伐的哪两个条件?(7分)(2024·四川凉山·模拟预测)【最新模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日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巢,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别有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4.(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若夫..霪雨霏霏(用在一段话开头,以引发议论)B.至若春和景.明(日光)C.而或长烟一.空(全)D.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表示委婉语气)5.(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选文第一段用一连串的四字短句,层层渲染,写天气的恶劣,人心的酸楚,突出了一种悲凉的情景。
国开作业《古代诗歌散文专题》 (9)

题目:完成下列乐府名句:(1)山无陵,江水为竭,(),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2)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
(3)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4)(),天阴雨湿鸣啾啾。
(5)低头弄莲子,()。
(6)(),壮士十年归。
A.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B. 将军百战死C.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D. 冬雷震震,夏雨雪E. 新鬼烦冤旧鬼哭F. 莲子清如水答案:D, C, A, E, F, B题目:小令常以男女之情为主题,至今人们还常引用其中的名句表达情意,如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晏几道《()》的“从别后,忆相逢,()”;苏轼《()》的“ (),不思量,自难忘”,辛弃疾《()》“蓦然回首,()”等。
A.鹧鸪天B.江城子C.青玉案D.鹊桥仙E.又岂在朝朝暮暮F.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G.十年生死两茫茫H.几回魂梦与君同答案:D, E, A, H, B, G, C, F题目:宋词有有些小令突破了描写歌妓舞女、相思离别的婉约词传统,显得豪放或者超逸,()词曰“文章太守,()”;()词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词曰“(),左牵黄,右擎苍”,()词曰“(),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些作品中的“文章太守”、“白发将军”、等人物形象,打围狩猎、沙场点兵的场景都显示着小令走进了更宽广壮阔的天地。
A.欧阳修B.范仲淹C.苏轼D.辛弃疾E.老夫聊发少年狂F.羌管悠悠霜满地G.八百里分麾下炙H.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答案:A, H, B, F, C, E, D, G题目:下列名言各出自:(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A.《老子》B.《庄子》C.《论语》D.《孟子》E.《荀子》答案:A, D, C, E, B题目:下列寓言故事分别出自:(1)守株待兔()(2)齐人乞墦()(3)刻舟求剑()(4)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A.《庄子》B.《韩非子》C.《孟子》D.《吕氏春秋》答案:B, C, D, A题目:下列文章分别出自:(1)《齐物论》()(2)《劝学》()(3)《五蠹》()(4)《兼爱》()(5)《盗跖》()A.《荀子》B.《庄子》C.《韩非子》D.《墨子》E.《吕氏春秋》答案:B, A, C, D, B题目:小令常出现一些固定的意象,包括春日的落花和燕子,如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晏几道《()》“(),微雨燕双飞”;秋日的菊花,如李清照《()》“(),人比黄花瘦”;元宵的花灯等,如姜夔《()》的“谁教岁岁红莲夜,()等。
国家开放大学《古代诗歌散文专题》1-4形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古代诗歌散文专题》1-4形考作业答案红色标记为答案下列《诗经》名句分别出自:(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回答E(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回答A(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回答D(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回答B(5)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回答CA《秦风·蒹葭》 B《王风·黍离》 C《豳风·七月》 D《周南·关雎》E《邶风·击鼓》下列楚辞名句分别出自:(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回答C(2)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回答D(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答C(4)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回答A(5)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回答CA《湘夫人》 B《涉江》 C《离骚》 D《国殇》 E《少司命》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回答C(2)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回答B(3)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回答A(4)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回答CA.赋B. 比C. 兴(1)山无陵,江水为竭,回答D,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2)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回答C。
(3)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回答A。
(4)回答E,天阴雨湿鸣啾啾。
(5)低头弄莲子,回答F。
(6)回答B,壮士十年归。
A.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B. 将军百战死C.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D. 冬雷震震,夏雨雪E. 新鬼烦冤旧鬼哭F. 莲子清如水下列乐府名篇的作者分别是:(1)《木兰诗》(唧唧复唧唧)回答F(2)《蜀道难》(噫吁嚱)回答B(3)《兵车行》(车辚辚)回答A(4)《新丰折臂翁》(新丰老翁八十八)回答D(5)《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回答F(6)《短歌行》(对酒当歌)回答CA . 杜甫 B. 李白 C. 曹操 D. 白居易 E.元稹 F.无名氏下列乐府名篇分别属于:(1)《卖炭翁》(卖炭翁) 回答D(2)《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回答F(3)《陌上桑》(日出东南隅)回答A(4)《西洲曲》(忆梅下西洲)回答B(5)《敕勒歌》(敕勒川)回答C(6)《石壕吏》(夜投石壕村)回答DA.汉乐府B. 南朝民歌C. 北朝民歌D. 新题乐府 F. 旧题乐府(1)行行重行行,_________。
2023年《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2023年《春江花月夜》说课稿2023年《春江花月夜》说课稿1说教材1、《春江花月夜》选自高中音乐欣赏教材中的第二章的第二节,这是一首民族管乐曲。
2、它原是一首琵琶古曲,原名为《夕阳箫鼓》、《夕阳箫歌》等,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郑觐文、柳尧章首次将其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并改名为《春江花月夜》。
3、经过许多艺术家的精雕细刻,这首乐曲已成为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4、这首乐曲,主要描绘了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上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江南美景。
主要的乐器是琵琶、筝、箫等。
说学情我们高中的学生以前没有开设音乐欣赏课,所以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比较差,但对民族音乐欣赏的比较少,兴趣不浓。
说教法根据学生和音乐的特点,我能采用的教学方法的主要是: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有个性的联想,开发创新思维。
(音乐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只有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有个性的联想,才能进一步对音乐的理解,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往往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是不同的。
所以鼓励他们展开有个性的想象,只要确实是根据音乐想象的都是正确的。
这样不但能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还能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促进创新思维的开发。
)2、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音乐,处进对音乐的理解。
3、音画式教学法:根据音乐,我在电脑里画了几幅画,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具象的画面,让学生结合画面来理解音乐。
(我们的学生欣赏水平比较低,很难指把音乐和它所表现的意景联系起来,甚至有的学生还错误的认为只要是欣赏音乐就是听歌曲,有一次我给学生欣赏《梁祝》时,竟然有个学生问:“老师,怎么光有音乐没有人唱呢?”结合画面来欣赏音乐能够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他们知道音乐还有这么丰富的表现力。
)说学法根据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可用讨论法、分析法、想象法。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我确立了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熟悉我国民族乐器的音色,了解民族音乐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音乐教案《春江花月夜》(优秀4篇)

音乐教案《春江花月夜》(优秀4篇)《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2、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3、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
教学重点1、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2、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教学难点1、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2、置身诗境,理解诗中的画面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感慨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学案导学法、点拨法学法指导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梳理诗歌中的意象2、通过诵读,合作探究,让学生掌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中的情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PPT)教与学互动设计(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民乐《春江花月夜》,展示春江月夜的图片暖场)一、情境导入我们中国自古便是诗的国度,唐诗更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现在我们展示、交流一下课前分组搜集到的古典诗词中的咏月佳句,看看月亮承载了人类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
1、自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3、望月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
”4、思家恋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而月也因此成就了不少诗人的千秋美名。
唐代的张若虚就是如此。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他笔下那轮光照千古的明月吧。
二、板书课题光照千古的明月,江流不息的情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诵读赏析三、知人论世小组代表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发言,介绍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教师补充(出示powerpoint):《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情景默写专题集训(二)(解析版)-(统编版)

专题04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情景默写专题集训(二)四、《无衣》(《诗经·秦风》)1.在《无衣》(《诗经·秦风》)一文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无衣》一文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衬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无衣》一文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无衣》(《诗经·秦风》)一文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一起行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无衣》一文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长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无衣》(《诗经·秦风》)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无衣》中,表现战士们一样仇恨敌人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表现战士们一起行动起来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表现战士们一起上战场一句是:______________。
8.有人说《无衣》这首诗的语言有强烈的动作性,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上,这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9.在《无衣》一文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矛戟,准备战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铠甲和兵器,准备战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戈矛,同仇敌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春江花月夜》说课稿1开场白: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
一、说教材:《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
这门选修课既是对学生以前诗歌学习的继续,也是对学生诗歌学习的深化。
作为选修内容,本教材更是一个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积累古诗文鉴赏的方法。
第二单元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重在通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把握,发挥审美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作为单元首篇,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美的特点。
本诗是流传千年的经典,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是本单元的重点赏析篇目。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本诗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能力目标:⑴、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⑵、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⑶、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重点和难点解析: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这是欣赏诗歌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我把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中专学生,他们对古文学方面的知识不是很深,但他们却需要从总体上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文化修养和人格素质,因此我把赏析诗歌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诵读教学法诗歌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有着和谐的韵律,最适合出声朗读。
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江花月夜一、诗人名片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
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词俊秀,名扬京都。
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
张若虚现存诗仅《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二首。
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使他在诗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二、诗词故事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浮沉录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在今天已家喻户晓,但是,这位诗人和这一杰作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
从唐到元,他和它被冷落了好几百年。
这篇杰作虽然侥幸地因为它是一篇乐府而被凡乐府皆见录的《乐府诗集》保存下来,但由宋到明代前期,还是始终没有人承认它是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更不用说承认它是一篇杰作了。
明代嘉靖时期(16世纪中叶),李攀龙的《古今诗删》选存此诗,可以说是张若虚及其杰作在文坛的命运的转折点。
随着“初唐四杰”的地位与作品被重新评估和重视,这篇属于这个流派的杰作开始闪耀其耀眼的光辉。
(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三、文题背景《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
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
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
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两首,温庭筠一首。
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
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
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于张若虚了。
一、诵读,整体感知1.本诗共36句,朗读起来不方便,可据诗的内容和用韵特点(四句一韵)进行切分,不妨看成由九首绝句、三类诗组成:(1)写景诗(前八句),描绘春江花月夜的幽静纯美景色,景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此两韵脚读字得响亮些。
(2)哲理诗(次八句),叩问人生的有限和宇宙的无穷,理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轮”、“人”韵脚字读得响亮些,“似”、“水”韵脚字读得细微些。
(3)爱情诗(后二十句),想像思妇怀人和游子想家的相望相思之情,情美。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四句总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思,“愁”、“楼”韵脚字读得柔和些。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这八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台”、“来”韵脚字读得柔和些,“君”、“文”韵脚字读得响亮些。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八句写游子思归,“家”、“斜”韵脚字读得响亮些,“路”、“树”韵脚字读得细微些。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诗。
提示前八句写景诗写出了景色的壮丽恬静,可用高亢语调读出。
次八句哲理诗写月光下诗人的遐思冥想,可用平缓语调读出。
“白云”四句,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语调哀婉,稍有轻重变化。
思妇怀人八句,用“月”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可用“低回”的语调读出。
游子思归八句,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可用哀愁、悠长的语调读出。
二、悟读,诗情画境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月光引起的情思深深搅扰着伊人,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虽共望一轮明月,却是天各一方,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
如今却是音信难传,该又平添几重愁苦!无着无落的离情,姑且伴着残月的微光,洒向这江边的树林。
三、品读,鉴赏评析1.把握意旨(1)诗题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
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答案重点是“月”字。
春、江、花、夜,都是围绕着月作陪衬。
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
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衬托出人物怎样的心灵?答案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小洲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
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气不易被人觉察,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像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至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了。
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静,景致的宁谧,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
(3)皎洁的月色引发了诗人怎样的遐想?诗人对人生对宇宙的认识有何特点?答案引发的遐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诗人的认识特点:由“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可以看出作者没有像前人那种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消极思想,他认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生命长河则是绵延长久的。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当时时代强音的回响。
2.语言鉴赏(1)“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句中的“生”可不可以换成“升”字?为什么?答案不能。
因为“生”字有强烈的表达效果: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弘。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使春潮涌动的景象更加壮观。
而“升”字只是写出了月初升的状态,无任何情味。
(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这句中的“只”字,有些版本作“望”字,你觉得作“只”字好还是作“望”字好?答案“只”字好。
“只”字写出了月圆而缺,月缺而圆,年年相望,只是如此,从来没有两样的明月,人哪里比得上明月之长久永恒的情景;而且与“无”字相对,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但丰富多彩的人生却是“代代无穷已”的,这样也就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一样获得了永恒。
“望”字虽写出了望月的动作神态,也包孕了望月之人的怅惘之情。
但未传达出人生短暂、明月永恒的哲思。
(3)“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句中的“待”字,有些版本作“照”字,你觉得作“待”字好还是作“照”字好?答案“待”字表现了明月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似的,但又永远不能如愿的情境。
而“照”字只表现了月光照人的情景,缺乏“待”字的悠远和怅惘的意境。
3.表达技巧鉴赏(1)《春江花月夜》全诗感情冲动的高潮是哪几句?试找出其中的两个细节描写并简析表现了思妇怎样的感情。
答案“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四句是全诗感情冲动的高潮所在。
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的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上。
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
“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2)阅读“白云一片去悠悠……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并思考这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四句诗中的“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
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伤离别的景物、处所。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绪,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3)阅读“昨夜闲潭梦落花……落月摇情满江树”八句诗,回答下列问题:①这八句诗,主要写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②请结合全诗内涵解释结句“落月摇情满江树”中“摇情”的内涵。
答案①这八句诗,写游子,更是写诗人自己。
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渲染他的孤寂。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不忘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尽,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江潭落月,更衬托他凄苦的寂寞之情。
“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
“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回归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②结句中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4.深度探究“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两句诗怎么解释?有人说,这两句诗意在说明一切生命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感情在宇宙中的无奈;也有人说,这两句诗重在说明以传信为任的鱼雁也无能为力。
你认为这两种说法哪种更好些?为什么?答案可理解为:思妇因思念而惆怅,遥望长空,鸿雁远飞,永远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跃动,只是能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在永恒广阔的宇宙中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奈。
也可理解为:“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向来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信息了——该又平添几重愁苦!(两种理解均可,但要言之成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代答闺梦还张若虚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1)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场面?答案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年轻丈夫与妻子分离的凄婉动人的场面。
丈夫为戍守边疆,无奈与心爱的妻子分别,而妻子只能站在楼台之上望着一步三回头的丈夫。
(2)诗中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诗人在表达这一情感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答案表达了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
运用了侧面烘托、心理描写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这首诗与《春江花月夜》相比,在意境营造方面有什么不同?答案从意境营造的方法看,本诗运用以景衬情的手法,将人物因思念而引发的试衫、开镜、妆洗等动作,与燕窥罗幕、蜂上画衣、桃红李艳的明媚春光结合起来描写,将入梦的期待、掩扉的落寞与寂寂黄昏的孤寂结合起来写,以景衬情,意境孤寂、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