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基础学习知识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参考材料标准答案〔第四章〕课堂练习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绪论1、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

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2)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3)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理论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相容的:①历史上的进步阶级,其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能够提出具有科学性的理论观点②无产阶级代表着人们的利益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能够提出合理的科学理论③自从有阶级以来,理论的科学性总是与一定的阶级性联系在一起的。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①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理论。

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3、马克思17岁时在自己的中学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请阅读马克思的这篇作文,并结合你对马克思一生奋斗历程的了解,谈谈你能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从马克思主义的这篇作文中得到的人生启迪;(1)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2)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工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新版)前四章课后思考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新版)前四章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论述: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的胜利。

1.2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人工智能,它的“意识”就基于他所处的躯壳以及其中的代码,这决定了它的“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工智能的“意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有可能突破人类的限制而产生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3)要想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思考题绪论章思考题1.如何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3.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对人类文明成果进行批判、继承和创新的?4.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个人主观条件及其伟大实践是什么?5.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6.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7.怎样理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8.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9.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0.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1.为什么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才能学好和掌握马克思主义?12.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什么重要意义?第一章思考题1.什么是世界观?为什么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2.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哲学基本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具有什么重要意义?3.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4.怎样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5.怎样理解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形式?6.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7.为什么说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8.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性的原理?9.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0.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1.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这一原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什么重要意义?12.怎样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坚持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具有什么重要意义?13.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坚持这一原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什么重要意义?14.怎样理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坚持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具有什么重要意义?15.怎样理解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16.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7.如何理解规律及其客观性?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坚持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什么重要意义?第二章思考题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3.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物质概念就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得逻辑起点。

物质得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得意识之外,可以为人得意识所反映.马克思主义得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得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得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与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得反映论与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得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得统一,为彻底得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得现代意义。

坚持了物质得客观实在性原则与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与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得反映论与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得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得统一,为彻底得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得物质统一性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就是物质就是世界得本原,人得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得规律性更制约着人得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与利用客观实际得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与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与各项事业得胜利。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就是实践得”?试运用这一观点,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制度三者就是如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答:实践就是人类社会得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得根源,才能得到最终得科学说明。

马克思主义确认实践就是社会得本质,也就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就是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就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得总称,社会生活得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实践就是社会关系形成得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得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得动力.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矛盾集中地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就成为阶级社会发展得直接动力;有阶级斗争就可能暴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与改革就是推动社会变迁与进步得重要力量; 科学技术就是推动社会发展得重要杠杆;历史主体就是推动社会发展得决定力量.社会发展得动力只能存在于人得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得根本动力,生产力就是社会发展得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就是人们得实践能力得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全

第一章P55: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试运用这一观点 , 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是如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3.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也就是人与和谐社会,自然间的联系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5、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二章.P981.如何理解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2 、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P75-78.3.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论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4.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第三章.P147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2.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需要协调好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请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3、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5.为什么在阶级社会中评价历史人物要同时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举例说明两种方法的具体运用。

5、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6 、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竖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题参考【绪论】1、(教材P20略)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性?(1)马克思主义产⽣的历史必然性:任何⼀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

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思想渊源和主观条件。

经济社会根源: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下⽣产⼒同⽣产关系的⽭盾也开始发展、激化,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产社会化同⽣产资料资本家私⼈占有之间的⽭盾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资本主义⽣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产⼒发展的桎梏,同时它还引发了劳资之间的⽭盾和⽃争。

资本主义固有⽭盾的发展,预⽰着未来社会⾰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向。

实践基础:劳资之间的⽭盾引发了⽆产阶级的反抗。

19世纪30⾄40年代发⽣在法、英、德的三⼤⼯⼈起义标志着现代⽆产阶级作为独⽴的政治⼒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起义的失败从反⾯说明,没有⾰命的理论就不会有⾰命的运动,这就迫切需要形成科学理论以指导⽆产阶级的解放⽃争。

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千年来⼈类思想和⽂化发展中的⼀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和发展起来的。

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但善于吸收⼈类⽂明成果,⽽且他们⾸先是⾰命家,他们积极参加和指导⼯⼈运动,他们毕⽣的使命都是和争取⽆产阶级和⼈类的解放密切联系在⼀起的。

这种密切联系,是他们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总之,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中叶,不仅提出了创⽴新的科学理论的任务,⽽且也从各个⽅⾯为创⽴这种理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他们顺应时代要求,将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产⽣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性:马克思主义诞⽣150多年来,指引各国⽆产阶级和劳动⼈民进⾏了艰苦卓绝的⽃争,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为亿万⼈民群众的实践,⼈类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四章〕、课堂练习及相关材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四章〕、课堂练习及相关材料

一、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如何理解“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答:(一)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1、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

2、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

(二)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化资本的国际大循环,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

(三)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

资本惟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

(四)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稳定,是依靠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

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

二、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答:(一)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题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给出不同的回答:从创造者讲,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而由其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

从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社会背景和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的经济危机。

从此以后,这种危机便周期性地爆发。

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

这样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已被揭去,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

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因此应运而生。

3、马克思主义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答: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50 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的时候就从来没有停止对自己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他们的后继者把马克思主义提升到了新的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如何理解“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答:(一)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1、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

2、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

(二)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化资本的国际大循环,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

(三)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

资本惟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

(四)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稳定,是依靠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

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

二、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答:(一)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抽象劳动反映的则是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又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过程。

具体劳动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一般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各种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在量上是无法比较的;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在量上可以相互比较。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着商品的二重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体现着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

(三)私人劳动是指劳动具有私人性质,因为在私有制的条件下,生产商品者占有生产资料,生产多少,怎么生产以及如何分配都是他私人的事。

社会矛盾是指劳动具有社会性质,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生产者生产的产品不是供给自己消费的。

他是为他人和社会需要而生产的,是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

(四)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

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种私人劳动就不会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会被社会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

反过来,如果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为社会所接受,则这种私人劳动就会被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就会被社会承认,因而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解决。

所以,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它一切矛盾的基础。

三、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答:(一)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因此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量的多少决定的,而衡量劳动量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二)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越多,商品的价值量越高。

社会上同种商品的生产者很多,由于他们的生产工具不同、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不同等各种原因,生产同样产品他们各自耗费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不同,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否则,社会上同一种商品就没有统一的价值量标准,不仅使商品交换无法进行,更不能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生产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二者成正比关系。

四、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答:此观点错误。

(一)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

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

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二)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

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

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

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三)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1、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价值的实体,这是劳动价值论第一个方面的含义,它强调劳动价值论中“劳动”二字的含义及其理论价值。

它强调和认可了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揭示和确认了劳动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条件。

它来源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来源于马克思对劳动大众的关切和重视,与他一贯地以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和终点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方法一脉相承。

这是劳动价值论的精华部分。

2、今天人们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的劳动,不再是以生产简单工具和简单日常用品为基础的、只需要很简单的工艺流程就可以完成的简单劳动,而是需要许多现代化的机器设备等资本要素的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复杂劳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链条也大大地拉长了。

但是,即使是最复杂的生产工具和机器设备,如果向前层层推移,最终都归结于人类的活劳动,劳动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劳动创造价值仍然是正确的。

五、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什么是资本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答:(一)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只有在购买了劳动力商品后,由劳动力商品的剩余劳动来创造剩余价值时,才被称为资本。

(二)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价值增值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也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形成过程。

(三)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不发生价值增值;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其价值通过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还有一定量的剩余,即剩余价值。

这说明,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所以说,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四)资本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是从资本的本质上来说的。

1、资本的一般性是指它通过物而体现的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生产关系是历史的,不是永恒的;2、资本的特殊性是指在不同社会形态中,它的服务对象、占有者、生产目的和体现的生产关系等具有不同点。

3、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服务对象是资本家,是少数人,生产的目的是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资本的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服务对象是多数人,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

六、为什么说资本要实现连续循环,资本的不同职能形式的循环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答:(一)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依次执行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的循环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即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即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二)资本在运动过程中,只有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和时间上的继起,才保证了资本无止境的价值增值的运动,才为资本家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

然而,由于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存在,特别是基本矛盾的存在,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和波动,使得资本连续和高速运动的条件经常遭到破坏。

七、为什么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答:(一)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动乱。

生产过剩是这种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当这些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经济危机,从而使企业倒闭,生产下降,缓解了供求矛盾,逐步度过经济危机。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必然导致再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

(三)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八、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答:(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二)资本主义的诸项政治制度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经起过主要的进步作用。

但是,这些政治制度又都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必然具有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其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其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其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