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师基础知识整理二

合集下载

茶艺师考核知识点总结

茶艺师考核知识点总结

茶艺师考核知识点总结一、茶的分类1. 根据发酵程度的不同,茶叶可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等几类。

2. 不同茶类的特点、产地、制作工艺、品饮方法等。

二、茶具及使用1. 茶具的种类及用途,如茶壶、茶杯、茶盘、茶具装饰物等。

2. 茶具的购买、保养和使用方法。

3. 茶具摆放、摆设及使用时的礼仪规范。

三、茶叶的认知1. 各类茶叶的外形、香气、滋味、色泽等特点。

2. 茶叶的保质期和储存方法。

3. 茶叶的购买、鉴别和鉴赏方法。

四、茶的冲泡技巧1. 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等不同茶叶的冲泡比例、水温、时间等。

2. 茶艺师的冲泡姿势及技巧。

3. 对茶汤的观赏、品评和调整的能力。

五、茶的历史文化1.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演变历程和发展现状。

2. 茶的文化内涵,如茶道、茶禅一味、茶诗、茶画等。

3. 茶与中国传统节日、礼仪、礼器、建筑、家居环境等的关系。

六、茶道礼仪1. 茶艺师的仪态、仪表、言谈举止、身份装束等茶道礼仪。

2. 对茶具、茶叶及茶席的布置、摆设,礼仪细节的处理和要求。

3. 茶会礼仪和主客之间的互动方式。

七、茶叶与健康1. 茶叶对人体的益处及适宜饮用的人群。

2. 茶叶饮用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3. 如何辨别茶叶中的有害物质,并进行安全饮用。

八、茶叶的社会价值1. 茶叶产业的发展状况、茶叶市场的运作和趋势。

2. 茶叶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方式。

在茶艺师考核知识点总结中,上述八个方面是考核茶艺师的重要知识点。

对于茶艺师来说,除了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扎实的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只有这样,才能将茶文化传承下去,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精神享受。

茶艺师基础知识及技能知识点

茶艺师基础知识及技能知识点

茶艺师基础知识及技能知识点(总9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第一章职业道德一、基本知识长期职业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职业观念、职业良心、职业自豪感等职业道德品质。

1、必要性和作用:提高茶艺人员的道德素质、修养;形成茶艺行业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茶艺事业的发展。

2、基本准则:职业道德原则、热爱茶艺工作、不断改善服务态度。

二、职业守则热爱专业、忠于职守;遵纪守法,文明经营;礼貌待客,热情服务;真诚守信,一丝不苟;钻研业务,精益求精。

第二章茶文化基础知识一、中国用茶源流1、药用:《神农本草》、《食论》—东汉华佗、《本草拾遗》、《本草纲目》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本草》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痤、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明代顾元庆《茶谱》《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陆羽《茶经》---世界最早的茶叶专着。

茶叶主要化学成分:目前已发现500多种,构成这些化学物质的基本元素已发现29种,有机化合物450种。

2、食用食用擂茶:生姜、生米、生茶叶(鲜茶叶),又名“三生汤”。

姜盐豆子茶:适量茶叶和炒香的黄豆、芝麻、姜、盐放入茶碗中直接开水沏泡而成。

3、饮用唐前饮茶、唐代饮茶、宋代饮茶、明代饮茶、清代饮茶等。

唐—饼茶、贡茶、吴兴紫笋茶,陆羽《茶经》,团茶、饼茶、蒸青散茶,江南为主产区。

明代以后,散茶替代团茶、饼茶,泡饮法;清代,与现代相似,六大茶类品类齐全,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茶叶出口国。

二、饮茶方法的演变烹、点、泡、当代饮法1、唐代烹茶:煎茶、庵茶、煮茶。

唐中叶-煎茶(饼茶),炙、碾、罗,加工成茶末再煎茶。

2、宋代点茶:茶兴于唐盛于宋,分茶。

3、明清泡茶:瀹(yue)茶法逐渐取代煎点法的主导地位。

4、当代饮茶:清饮、调饮、袋泡茶、罐装茶、冷饮。

三、中国茶文化精神广义: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核心:茶道,中和、自然、清雅、明伦重点:茶艺四、中外茶俗中国茶俗1、擂茶:客家擂茶—古代文明的活化石2、镇巴烤茶:滋味浓厚、焦香浓郁,回味无穷。

茶艺礼仪知识点总结大全

茶艺礼仪知识点总结大全

茶艺礼仪知识点总结大全一、茶具的准备1. 茶具的摆放:在进行茶艺表演或品茶时,茶具的摆放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来说,茶杯、茶壶、茶具盘都要按照一定的次序摆放,整齐美观。

茶盘应该位于主人的右手边,主人应当坐在客人的右侧,以便于进行茶具操作。

2. 茶具的选择:在进行茶艺表演时,茶具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

茶壶、茶杯等茶具皆宜于薄、淡、素,素雅清洁为美,有别于大多数致艺美。

3. 水的选择: 茶艺中的水源也是十分重要的。

用于冲泡的水最好是泉水或者过滤后的水。

水要清澈,没有异味。

二、茶道礼仪1. 上茶:上茶是最基本的茶道礼仪之一。

在上茶时,动作要稳健、匀速、毫不迟疑。

2. 递茶:递茶时应先向主人递上茶杯,然后再依次递给其他客人。

递茶时应低头微笑。

3. 接茶:接茶时,应轻轻接过茶杯,不可用力过猛,也不宜摇晃。

4. 饮茶:饮茶时,应先闻香,再品味,最后咽下。

喝茶不宜大声啜饮,也不宜一饮而尽。

三、茶道的泡茶过程1. 洗茶:洗茶是冲泡茶叶之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用开水先将茶具烫热,然后将茶叶放入茶壶中注入适量的开水,迅速倒出,这样既可洗净浮尘,也可使茶叶开始焯青,发挥出更多的香气。

2. 打火:在进行泡茶之前,要先烧开水。

除了煤气灶外,传统的茶道中还会使用炭火或者香炉,来弥补火力不足的缺陷,以实现泡茶的最佳状态。

3. 泡茶:泡茶应根据不同种类的茶叶而定,有些是需要煮沸后的水温,有些则需要温水或者温开水。

在进行泡茶时,要注意掌握时间和水温,严格把握泡茶的时间和水温,才可泡出最佳的茶汤。

4. 倒茶:泡茶结束后,要将茶倒入茶杯中,要沉稳、自然,不可过快或者过慢。

同时,要避免倒入过多或者过少。

四、茶具的清洁与保养1. 茶具的清洁:茶具清洁是茶道非常重要的一环,茶具应该用温水洗净,不要使用洗涤剂。

茶具内外应该用干净的茶巾擦拭干净,确保无残留水渍或者油污。

2. 茶具的保养:保养茶具也是重要的一项,茶具在不使用时应放置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避免受到潮湿或者阳光直射。

茶艺师初级复习材料

茶艺师初级复习材料

茶艺师初级复习材料一、茶叶分类茶叶是由茶树的嫩叶制成,根据不同的制作工艺,可以分为绿茶、黄茶、白茶、红茶、黑茶和乌龙茶六大类。

其中绿茶、黄茶、白茶、红茶是发酵不同程度的茶叶,黑茶和乌龙茶是通过不同的制作方法得来的。

二、茶道基础1.激活茶具:用自来水冲洗茶具,将茶具置于干燥的场地晾干,去除杂质和异味。

2.先热茶器、再热茶叶:热茶器时,直接将茶壶加入到水中煮沸,倒出热水,再加入茶叶,这样可以使茶叶更好的释放出香味。

3.了解茶杯的容量,以便控制冲泡浓淡。

三、茶道礼仪1.茶道礼数:泡茶前,要向主人鞠躬致意,主人也要回以微笑表达感谢。

接下来用三个鼓掌的声音示意茶具准备好了。

主人首先要品茶,然后将茶杯递给客人,客人应该双手接杯,端起杯子饮茶。

2.喝茶动作:端坐挺胸,左手托杯,右手提壶,左右手联动倒茶。

饮茶时,与吃饭类似,要小口慢饮,赞叹一下茶的味道,同时还要注重茶味的韵律感和空间感。

四、茶叶品质评估1.叶底呈红褐色,嫩芽完整(一针一叶),色泽翠绿、滋味鲜醇、水色黄绿清澈的为上品。

2.观察杯中茶水的颜色:绿茶为淡绿色,红茶为红褐色,乌龙茶为浅橙黄色。

颜色的深浅也可以反映茶叶的新鲜程度,深沉鲜明的茶色可能是精根老茶或加了色素。

3.嗅闻香气:以绿茶为例,上品茶的香气有清香、胸膛香和兰花香。

如果闻到明显的青草气味,则可能是茶叶储存时间过长,或茶叶不宜储存在高温高湿的地方。

4.品尝味道:口感浓淡、润滑度、余味等都是重要的评判指标。

上品茶的味道和香气协调,喉韵绵长,口感柔滑甘甜,无杂味。

五、茶的保存1.防潮:茶叶保存最忌潮湿,所以要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

2.避光:茶叶应放在避光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

3.避异味:茶叶很容易吸收其他的气味,所以也要避免和调料或其他有刺激性气味的物品放在一起。

4.密封:茶叶不能过久暴露在空气中,可以将茶叶装在密封的铁罐中,也可以用防潮袋密封保存。

六、茶器介绍1.茶壶:茶壶是用来煮饮茶水的容器,一般用紫砂制成,因其气孔细密、保温性好、且不容易滋生细菌,所以很适宜作为茶具。

茶艺师知识点总结

茶艺师知识点总结

茶艺师知识点总结一、茶叶学1. 茶叶的分类茶叶可以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等多个种类,每种茶叶都有独特的特点和制作工艺。

2. 茶叶的品质茶叶的品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茶树品种、生长环境、采摘季节、制作工艺等,茶艺师需要了解不同品质茶叶的特点和辨别方法。

3. 茶叶的保存茶叶的保存对于保持其品质和口感至关重要,茶艺师需要了解正确的存储方法和环境要求,确保茶叶长时间保持新鲜。

二、茶具学1. 茶具的分类茶具可以分为茶壶、茶杯、茶盘、茶筛、茶匙等多种,每种茶具都有其独特的用途和特点。

2. 茶具的制作工艺茶具的制作工艺包括陶瓷、玻璃、紫砂等多种材料和工艺,茶艺师需要了解茶具的制作工艺和特点。

3. 茶具的使用方法茶具的使用方法对于冲泡出好茶至关重要,茶艺师需要了解不同茶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使得冲泡出的茶汤口感更佳。

三、茶道学1. 茶道礼仪茶道礼仪包括泡茶、品茶、赏茶、聊茶等多种环节,茶艺师需要了解茶道礼仪的基本要求和实践技巧。

2. 茶道的历史与文化茶道源远流长,与中国的茶文化息息相关,茶艺师需要了解茶道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向客人传达茶文化的魅力。

3. 茶席的布置与调配茶席的布置和调配对于茶道的氛围和情境非常重要,茶艺师需要了解如何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客人的需要来布置和调配茶席,让客人感受到愉悦和舒适。

四、茶道哲学1. 茶道的人文精神茶道强调“礼、乐、敬、谦、洁、静、和”的精神,茶艺师需要了解茶道的这种人文精神,才能在实践中真正体现出来。

2. 茶道的精神内涵茶道强调与自然的和谐与敬畏,与人的交流与感悟,茶艺师需要理解这种精神内涵,才能用心感悟茶道之美。

3. 茶道的修身养性茶道注重修身养性,茶艺师需要从茶道中汲取精神养分,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五、茶艺技艺1. 茶的冲泡技艺茶的冲泡是茶艺师的基本功,茶艺师需要掌握不同茶叶的冲泡时间、水温、水质等冲泡要点,才能冲出好茶。

2. 茶的倒茶技艺茶的倒茶是茶艺师的一项重要技艺,茶艺师需要掌握茶水的倒注方式、倒茶的节奏和力度等技艺,才能倒出清香优美的茶汤。

初级茶艺师基础知识归纳

初级茶艺师基础知识归纳

初级茶艺师基础知识归纳初级茶艺师基础知识归纳茶艺是指熟练掌握泡茶和品茶的技巧。

茶艺师与其他非专业人士的区别在于,他们不仅停留在茶的感性层面,更能够对茶进行深入理性地认识。

这也就意味着,茶艺师需要了解茶文化的精神内核,而茶文化的核心则是茶艺。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级茶艺师基础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初级茶艺师基础知识1、茶的泡法泡茶时应根据不同茶类的特点来调整水的温度、浸润的时间和茶叶的用量,这样茶的香味、色泽、滋味才会得以充分的发挥。

例如滇红用85度水,约1-3秒就可出汤。

滇红茶汤金黄色,用普通的盖碗泡。

泡普洱熟茶则要用100度的水,约4秒就可出汤,要闷。

普洱茶汤色酒红色,用紫砂壶泡。

2、茶水比例茶水用量与茶叶有关茶叶用量要根据不同的茶具、茶叶等级而有所区别,水多茶少,滋味淡薄;茶多水少,茶汤苦涩不爽。

“细茶粗吃,精茶细吃”,细嫩的茶叶用量要多;较粗的茶叶用量可少些。

例如普通的红、绿茶类(包括花茶),泡1克茶需冲50~60毫升水。

如果茶壶200毫升,可泡约3克茶,冲水至七八成满即可。

如果是云南普洱茶,则需放茶叶5~8克。

而乌龙茶因习惯浓饮,故要汤少味浓,茶叶量大约是茶壶容积的`1/3至1/2。

茶水用量与饮者有关茶、水的用量还与饮茶者的年龄、性别有关。

中老年人比年轻人饮茶要浓,男性比女性饮茶要浓。

饮茶者是老茶客或是体力劳动者,茶量可以适当加大;饮茶者是新茶客或是脑力劳动者,茶叶可以适量少放一点。

尽管中老年人和男人饮茶相对会浓一点,单是亦不可泡得太浓,因为浓茶有损胃气,妨碍胃吸收,容易引起便秘和牙黄。

另外,茶汤太浓,人不会容易品尝到茶香嫩的味道。

3、冲泡水温泡茶的茶水以落开的沸水刚刚好,水温约85℃ 。

滚开的沸水会破坏维生素C等成份,茶叶中的咖啡碱、茶多酚会很快浸出,茶味会变苦涩。

4、茶具的选择同样的茶,用不同材质的杯子,喝起来味道会不一样的。

所以最好不同的茶用不同的杯子。

比如,绿茶用玻璃被,普洱茶用瓷杯。

茶艺师入门级茶艺基础知识

茶艺师入门级茶艺基础知识

茶艺师入门级的茶艺基础知识一)识茶就是要能认识好茶,区分各种茶类和茶叶内在品质的优劣。

明代张源在其《茶录》一卷中即有“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泡之得宜”的记述。

其目的在于确保茶的色泽,香气,味道得以充分发挥。

二)鉴水亦即品水。

要懂得什么是好水,并能区分泉水,江水,井水等,以及各自不同的水质。

不同的茶类用不一样的水,特殊的茶类宜选特定的水。

故曰:“蒙顶山上茶,扬子江心水。

”但大部分茶人通过实践普遍认为:山泉水为上,江水次之,井水为下。

普洱茶一般选用上好的山泉水冲泡,更能体现其香,甘,重,滑,色五大特征。

三)选具就是要根据不同的茶类选择不同的冲泡器具。

明代黄龙德在其所著的《茶说》中言:“器具精洁,茶愈这之生色,用以金银,虽云美丽,然贪贱之士未必能具也。

”而事实上,金银器具未必就好。

一般来说,乌龙茶侧重选择紫砂壶冲泡,常用还可“养壶”;普洱茶选择陶瓷或玻璃器具冲泡为宜,既可赏色,又可避免因茶质不同而窜香夺味。

四)侯汤就是观察开水的变化,把握恰当的时机投茶冲泡。

宋代蔡襄在其《茶录》中有“侯汤最难”之说。

因为“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况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日侯汤最难”。

那么如何侯得一壶好汤呢?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言:“水一入缸,便须急煮。

侯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

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

大涛鼎沸,旋之无声,是为过时。

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

”五)投茶即泡茶时的茶叶投放量要适中。

我们既要根据茶具大小,也要结合品茶人数的多少来合理地确定投放茶叶量的多少,否则“小则香气氰氢,大则易于散漫”。

所以“大约及半升,是为适可。

独自斟酌,愈小愈佳。

容水半升者,量茶五分。

其余以是增减”。

六)量时就是按照投茶量的多少,准确地把握和衡量出每泡茶乃至每次冲泡时间的长短,以及可冲泡用的时间和每次投茶可冲泡的泡数。

只要上述六个要素都同时具备了,茶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面也就全掌握了。

同时,再以娴熟自然,大方得体的冲泡技巧贯穿始终,并不断赋予其美学功能,给人以美的感官享受,茶艺就有了不俗的表现。

茶艺师培训资料二

茶艺师培训资料二

茶艺师培训资料二二、茶叶等级与茶具质量识别1.茶叶的细分(1)绿茶绿茶有大宗绿茶和名优绿茶之分。

大宗绿茶是指除名优绿茶以外的炒青、烘青、晒青等普通绿茶,大多以机械制造,产量较大,品质以中、低档为主。

大宗绿茶根据鲜叶原料的嫩度不同,由嫩到老,划分级别,一般设置一至六级六个级别,品质由高到低。

名优绿茶是指造型有特色,内质香味独特,品质优异的绿茶,一般以手工制造,产量相对较小.绿茶一般经过杀青、揉捻、干燥三道工序加工而成。

杀青是形成该茶类品质的关键工序,根据杀青方法的不同,又分为炒热杀青茶和蒸汽杀青茶两类。

炒热杀青是我国绿茶的传统杀青方法.其优点是香味浓醇鲜爽,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按干燥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炒干(锅炒或滚炒)、烘干和晒干,分别称为炒青茶、烘青茶和晒青茶。

1)炒青茶按干茶的形状区分,可分为长炒青、圆炒青和扁炒青。

以长炒青的产地最广、产量最多.长炒青的主产区是浙江、安徽和江西三省。

浙江有杭炒青、遂炒青和温炒青;安徽有屯炒青、芜炒青和舒炒青;江西有婺炒青、赣炒青和饶炒青等。

长炒青的品质特征是:中高档茶条索紧结,浑直匀齐,有锋苗,色泽绿润;香气浓高,滋味浓醇,汤色黄绿清澈,叶底黄绿明亮.长炒青经精制后称为眉茶,主要出口销售。

近年来,也有部分产茶省将长炒青精制加工后作为窨制花茶的原料。

圆炒青也是我国绿茶的主要品种之一,历史上主要集散地在浙江绍兴市平水镇,因而称为“平水珠茶”,毛茶又称为平炒青.外形呈颗粒状,高档茶圆紧似珠,匀齐重实,色泽墨绿油润。

内质香气纯正,滋味浓醇,汤色清明,叶底黄绿明亮,芽叶柔软完整.圆炒青经精制后称为珠茶,主要出口非洲国家。

扁炒青外形呈扁平形,有龙井茶、大方茶、旗枪茶等。

龙井茶因产地不同,有西湖龙井茶和浙江龙井茶之分。

2)烘青茶烘焙干燥的绿茶都属烘青茶。

有毛烘青和特种烘青。

毛烘青是条形茶,产区分布甚广,各主要产茶省均有生产,以浙江、安徽和福建三省为最多。

品名一般在“毛烘青”前加产地名,如浙毛烘青、徽毛烘青、闽毛烘青、湘毛烘青、苏毛烘青、川毛烘青和滇毛烘青等.特种烘青即烘青名优茶,主要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开化龙顶、江山绿牡丹等.毛烘青的品质特征是:外形条索尚紧直,有锋苗,露毫,色泽深绿油润;内质香气清纯,滋味鲜醇,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明亮完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文化基本知识
1、最早记载茶叶药用的书籍
茶的应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药用、食用和饮用。

传说早在四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就有“得茶而解毒”之说。

因而最早记载饮茶的是本草一类的“药书”,例如《神农本草》《食论》《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

2、擂茶在宋代的名称
擂茶是一种将擂茶脚子用沸水冲泡的,也有生料捣烂后再煮烧一下的,有的就成了粥状,故宋代有“茗粥”之称。

3、宋代“豆子茶”的成分
宋代的“豆子茶”,取适量的茶叶和炒香的黄豆、芝麻、姜、盐放入茶碗中,直接用开水沏泡即成。

4、明代主要饮用茶类的名称
明代以后,制茶工艺革新,团茶、饼茶被散茶代替,用沸水冲泡散茶的饮茶方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5、六大茶类齐全的朝代
清代时,无论是茶叶、茶具的冲泡方法大多已和现代相似,六大茶类齐全。

6、世界上第一部茶书的书名
唐代陆羽写的《茶经》。

7、世界上第一部茶书的作者
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的作者是陆羽。

8、唐代饮茶风盛的原因
唐代,是我国社会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所以经济发达可谓当时世界之最!
自唐开元年间起,唐人上至天子,下迄黎民,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饮茶,专门采造宫廷用茶的贡焙也是在这一时期设立的,大大推动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随着唐帝国强大的国际影响和频繁的国际交往,中国的茶香、茶艺也远播海外。

唐朝之所以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深厚的饮茶风气,还与陆羽等人的大力提倡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陆羽写成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第一次较全面地总结了唐代以前有关茶叶诸方面的经验,大力提倡饮茶,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学的发展。

9、唐代煎茶法用茶制作的工序
唐代煎茶法用的茶是饼茶。

饼茶需经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

10、唐代茶叶的种类
唐代茶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

11、宋代北苑贡茶的产地
宋代制茶工艺有了新的突破,北苑贡茶的产地是当时的福建建安,现福建建瓯,出产的龙凤茶名冠天下。

这种模压成龙形或凤形的专用贡茶又称龙团凤饼。

12、宋代斗茶的主要内容
斗茶始于唐代,据考创造于出产贡茶闻名于世的福建建州茶乡。

唐叫“茗战”,宋称“斗茶”,具有很强的胜负的色彩,其实是一种茶叶的评比形式和社会化活动。

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并著书立说,加以理论化,社会上一些文人雅士也流行一种“斗茶”的生活情趣。

据宋、明人写的笔记记述,内容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

其中斗茶品就是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

二人或多人共斗,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汤色。

即茶水的颜色。

一般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

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发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摘不及时;色泛红,是炒焙火候过了头。

二是汤花。

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

决定汤花的优劣要看两条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

因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汤花的色泽标准与汤色的标准是一样的;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

13、《大观茶论》的作者
宋徽宗赵佶。

是历史上唯一的一部皇帝专门为茶撰写的著作,全书不过数千字,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茶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

14、宋代饮茶的主要方法
宋代饮茶方法在唐代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

高雅的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讲
究,包括炙茶、碾罗(筛茶)、候汤(烧水)、熁盏(烘茶)、调膏、注水、击拂、注汤、奉茶等一整套点茶程序。

15、瀹饮法起始的朝代
瀹饮法是以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方法。

饮茶风尚发展到明代,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宋元时期的斗茶之风已衰退,穷工极巧的饼茶被散茶所取代,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烹宋点也变革成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

16、广义茶文化的含义
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7、狭义茶文化的含义
狭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精神财富部分。

18、茶文化的核心内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

茶道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综合文化,带有东方农业民族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调,追求清雅,向往和谐;茶道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借品茗倡导清和、俭约、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

具体而言,中国茶道精神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为中和之道。

“中和”为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

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到和谐境界。

人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伦理、内在与外在、个体与群体都达到高度和谐统一,是古人追求的理想。

二为自然之性。

“自然”一词最早见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
然是生命的体现,尊重自然就是尊重生命。

三为清雅之美。

“清”可指物质的环境,也可以指人格的清高。

清高之人于清净之境饮的清清茶汤,茶道之意也就呼之欲出了。

“雅”可以雅俗并称,可以有“高雅”“文雅”等多种意义。

环境要雅、茶具要雅、茶客要雅、饮茶方式要雅,无雅则无茶艺、无茶文化,自然也就达不到茶道的境界。

四为明伦之礼。

礼仪作为一种人类形式化了的行为体系,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历代封建统治者以“礼仪以为纪”维系社会专制秩序的基本制度和规则,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乃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规则。

19、时兴乌龙茶茶艺的地点
广东潮汕和福建漳泉。

20、茶艺的主要内容
茶艺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在一定意义上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茶艺的范围仅仅限于泡茶和饮茶的范畴
种茶、卖茶和其他方面的用茶都不包括在此行列之内。

因此,茶艺应该属于文化范畴内。

(2)茶艺包括泡茶和饮茶的技巧
泡茶的技巧,实际上是包括茶叶的识别、茶具的选择、泡茶用水的选择等。

而饮茶的技巧则是对茶汤的品尝、鉴赏,对它色、香、形、味、韵的体味。

只有掌握了泡茶和饮茶的技巧,才可能真正地、更深入地体会到茶艺。

(3)茶艺包括泡茶和饮茶的艺术术虽然和技巧有密切的联系,但是艺术高于技巧,技巧是基本的、浅层次的,而艺术进入到一种美学的范畴。

艺术应该突出美学追求,茶艺属于实用美学、生活美学、休闲美学的领域。

茶艺包括环境的美、水质的美、茶叶的美、器具的美、艺术的美。

21、茶艺的三种形态
中国茶艺历来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潇洒自如的品茗;二是营业性的茶艺;
三是表演性的茶艺。

22、茶道的基础
茶道是一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括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备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

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

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

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

23、茶文化的三个主要社会功能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简要归纳为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以茶雅志,陶冶个人情操。

第二,以茶敬客,协调人际关系。

第三,以茶行道,净化社会风气
感谢下载!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