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复习资料
六年级科学上册素材资料复习资料青岛版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一、填空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
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才能活。
2.病毒个体极其微小,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3.根据病毒寄生的(生物细胞)不同,病毒分三类:动物病毒(乙肝病毒)、植物病毒(番茄花叶病毒)、细菌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
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4.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5.细菌根据形态不同,可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种类型。
6.自然界中无数的(腐生细菌)会促使动植物遗体不断的腐烂,分解。
动植物遗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细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7.食物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主要有(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曝晒)8.(霉菌)、(酵母菌)、(蘑菇)都属于真菌。
真菌是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一类生物。
目前发现的约有(8万)种。
腐烂的水果发出的酒香是(酵母菌)引起的,9、蘑菇的各部分名称为:(菌盖、菌褶、菌柄、菌丝、地下菌丝)。
10、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
11、常见的食用菌有:蘑菇、银耳、木耳、金针菇等。
二、问答【1、如何识别有毒和无毒的蘑菇?】答:一看颜色。
有毒蘑菇一般菌面颜色鲜艳,采摘后易变色。
二看形状。
无毒的蘑菇通常菌盖较平,伞面平滑;有毒的蘑菇往往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柄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三看分泌物。
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株,无毒的一般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往往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四闻气味。
无毒蘑菇一般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常有怪异味。
【2、举例说明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答:有益的一面:(1)食品发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水滴中的那些小家伙,还有细菌、霉菌,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2、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3、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并制作了显微镜4、自制酸奶的步骤5、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
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6、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那么粗,他们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7、细菌也要吃食物,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
8、细菌的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9、细菌的功: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利用细菌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
过:有的细菌会致病。
10、物体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11、青梅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青霉素。
12、胡克发现了细胞。
13、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按照火山活动的历史,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古代的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3、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
4、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5、地球赤道周长是40091千米。
6、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
7、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候风地动仪。
8、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有:高原、平原、湿地、峡谷、沙漠、海洋和岛屿。
9、七大洲有: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极洲。
10、四大洋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1、地球的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12、第一个用实践证明脚下的大地是球形的科学家是麦哲伦13、你的家乡的主要地形地貌是平原14、目前人类在探地研究中达到的最深深度是14千米15、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运用。
第三单元 物态变化 单元复习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A.冰清玉洁的雾凇,是热空气凝华放热形成的 B.虚无缥缈的雾,是水蒸气液化放热形成的 C.白如凝雪的冰雹,是水凝固吸热形成的 D.晶莹剔透的露水,是液态水汽化吸热形成的
【解析】A.冰清玉洁的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该过程需要放热 ,故A错误; B.虚无缥缈的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该过程放热,故B正确; C.白如凝雪的冰雹,是由水遇冷凝固形成的冰晶,该过程放热,故C错误; D.晶莹剔透的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该过程放热,故D错误。故选B
二、专题突破
(二)物态变化与热量 1.专题解读: 六种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
典例精析
典例6、(2024·四川广元·中考真题)夏天的早晨,青草尖端露水珠晶 莹透明,太阳出来后,露水珠慢慢消失。青草尖端露水珠的形成属于
液化 过程(填物态变化名称),露水珠慢慢消失的过程需要吸热 选
填“吸热”或“放热”)。
【解析】[1]夏天的早晨,由于青草等物体表面的温度较低,而空气中的水蒸 气温度相对较高,当这些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青草表面时,会放出热量并 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青草尖端,形成我们看到的露水珠。因此,露水珠的 形成属于液化过程。 [2]露水珠慢慢消失的过程露水珠汽化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汽化是一个 吸热过程。
一、知识清单
(七)跨学科实践:探究厨房中的物态变化 1.项目提出 烹饪过程中的物态变化不仅是烹饪过程中的 自然现象 ,也是我们掌 握 烹饪技巧 、提高 烹饪效率 、提升 食物品质 的关键。我们可以从物理 学的视角观察、分析这些现象,了解食材烹饪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2.项目分析 (1)观察厨房中的 物态变化 ,分析这些变化对烹饪的影响。 (2)从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视角,对烹饪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提出 改进建议 或总结 认识体会 。 (3)实施改进建议,描述实施后的情况,并评估其效果。
六年级上册科学素材 知识点总结复习资料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班级姓名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1、蜡烛的变化1、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蜡烛的特点是:受压时易变形、容易破碎。
(有点软,容易弄碎)(括号里未课本上)3、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包括:燃烧时释放的二氧化碳和不完全燃烧时释放出的游离碳,表明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新物质。
4、水的三态变化,铁水变钢锭属于形态变化,其他的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在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中,有的表现为性质改变,如生鸡蛋加热为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有的是颜色发生变化,如树叶颜色由绿变黄或变红;有的出现了发光发热的现象,如点燃火柴;有的产生了气泡,如盐酸滴在石灰石上,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5、生鸡蛋放入白醋中,我们会发现鸡蛋上出现许多小气泡,过一段时间,蛋壳变软,慢慢变成其他物质;将饮料罐压扁,饮料罐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并没有变成别的物质;在碱块中加入少量白醋,碱块上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并逐渐消失,变成别的物质;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会看见澄清的石灰水慢慢地变浑浊,静置一段时间,烧杯底部会出现白色沉淀,说明石灰水已经变成了别的物质;将白糖加热融化时,白糖由固体变成了液体,虽然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将熔化的白糖继续加热,白糖会变成褐色或黑色,说明白糖已经生成了别的物质。
6、加热时,蜡块有什么变化?冷却后,又有什么变化?答:蜡块加热时,由固体变成能流动的液体,冷却后,熔化的蜡烛没有变少,又慢慢变回了固体。
7、做蜡烛燃烧的实验。
实验步骤:(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2)将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
(3)将一只白瓷碗(片)盖在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片),观察它的底部。
实验现象:(1)杯壁上蒙上了一层小水滴。
(2)烧杯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白瓷碗(片)底部变黑。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产生了水、二氧化碳和游离碳等新物质。
做蜡烛燃烧实验时,火焰不能集中加热烧杯的一个地方,要转动烧杯,使之均匀受热,以免烧杯爆裂。
六上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六上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以下是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的知识点归纳:
1. 物质变化:物质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有很多,例如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通过实验可以了解物质的性质,并通过实验改变物质的性质。
3. 物质的应用: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例如,金属具有导电性和延展性,可以制成电线和金属丝;糖类具有甜味,可以制成食品;塑料具有轻便、防水等特性,可以制成各种用品。
4. 实验方法: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在实验中,需要控制变量、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并使用合适的实验器材进行操作。
实验结果应该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5. 安全注意事项:在实验中,需要注意安全问题。
例如,应该远离热源和电源,避免使用尖锐的实验器材,并在使用化学品时注意个人防护。
以上是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的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0年中考物理总复习系列3《物态变化》(含答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1:温度和温度计1.温度: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__冷热程度__叫做温度。
常用单位摄氏度(℃)2.温度计:(1)原理液体的__热胀冷缩__(2)使用方法:【提示】体温计与温度计在使用上的不同之处:(1)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2)使用体温计前应用力将细管中水银柱甩回玻璃泡。
知识点2:熔化和凝固1.固态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液态2.晶体和非晶体知识点3:汽化和液化1.汽化和液化:汽化的两种方式和液化的两种方法2.探究水的沸腾实验知识点4:升华和凝华【提示】物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图:1. 考查热点: 温度计的原理、使用与读数,物态变化中汽化与液化现象的判断与分析2. 考查题型: 以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综合能力题为主3. 备考重点: 温度和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考点1:温度和温度计例1 如图所示为寒暑表和体温计的一部分,其中图__乙__(选填“甲”或“乙”)为寒暑表,其示数为__-5__℃。
★突破考点,典例呈现★备考指导★知识梳理★考纲要求: 1. 摄氏温度的规定;常见温度值;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环境温度.(认识) 2. 温度测量.(操作) 3. 固、液和气三种物态及其基本特征.(理解) 4. 物态变化过程的实验探究.(探究)5. 物理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的联系.(理解)6. 水的三态变化及水循环现象.(理解)7. 节约用水.(认识)方法点拨:温度计读数时要注意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如果是数值由上到下逐渐变大,则此时温度是零下温度;如果数值是由上到下逐渐减小,则此时温度是零上温度。
读数时要注意温度计的分度值。
考点2:物态变化的判断例2 如图所示的四种物理现象属于汽化的是( D )方法点拨:判断物态变化的步骤:明确物态变化前研究对象的状态→弄清物态变化后研究对象的状态→根据定义确定物态变化的类型考点3:熔化和凝固图像例3 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像,由图像可判断这种物质是一种____晶体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的熔点是__80__℃,熔化的时间是__15__min。
6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苏教版]--[季克洪整理]
![6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苏教版]--[季克洪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3e0ff3410661ed9ad51f3d4.png)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水滴里的生物1、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2、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的制造者是列文虎克,第一个发现微生物,揭开生物秘密的是列文虎克。
胡克最早发现细胞。
3、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4、利用显微镜观察“小水塘”里的一滴水,发现水中会有鼓藻、草履虫、水蚤、轮虫、钓钟虫等微生物。
5、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牛奶中有一种名叫乳酸菌的细菌。
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6、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但不能存放太久。
不要吃变质的酸奶,否则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7、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8、细菌的功: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如:果酒、泡菜、酱、酸奶。
利用细菌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
细菌的过:有的细菌会致病。
9、可以减少致命病菌传播的方法:捂住口鼻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勤用肥皂洗手等。
10、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
细菌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有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11、大多数细胞极小,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但个别细胞却很大,如鸡蛋中的蛋黄。
12、食物通常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13、青霉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青霉素。
青霉素是由弗莱明首先发现的14、食物的腐败变质是霉菌引起的。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等条件。
防止发霉的条件是干燥、低温。
15、怎样防止食物和其它物品发霉?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冰霜存食物)、太阳曝晒衣服16、请举说明霉菌的功与过?答:人们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以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
霉菌也会造成食物和其它物品的变质。
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植物的病变。
17、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身体由一种叫做细胞的微小结构组成。
18、伤口化“脓”就是死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19、生命体基本上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中考物理第三单元分子动理论物态变化复习讲义含答案

第三单元分子动理论物态变化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的构成 .扩散现象、分子动理论并能解释一些现象2.知道常见温度值会使用温度计3.理解物态变化4.实验: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实验水的沸腾实验重点:理解物态变化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实验水的沸腾实验难点:理解物态变化学习过程一、梳理知识提纲(请根据课本目录边梳理边复习,不清楚再查阅课本和笔记)二、题型归纳(请认真总结解题思路方法)题型一:估测题例题:以下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A.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40℃B。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C.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3sD.一只普通鸡蛋的质量约为50g题型二:温度计的使用读数1.图11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题型三:物态变化物态变化例子(归纳总结)2.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A.烧水时,壶嘴喷出的“白气” B.加在饮料中的冰块不见了C.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没有了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越来越3、图2关于山河美景的描述,属于凝华现象的是()A.春天,雾绕群峰B.夏天,雨笼山峦C.秋天,霜打枝头D.冬天,千里冰封物态变化吸放热1.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A.冰雪消融 B.霜的形成 C.雪的形成 D.露珠的形成题型三:晶体和非晶体2.下图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B.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熔化过程C.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D.丁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题型四:熔化和凝固实验水的沸腾实验(知识拓展)例:图13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使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性质制成的。
(2)从水温达到90℃开始,每隔0.5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数据记录如下表。
请在图14中绘制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3)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是____℃,原因是当地大气压____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叫(物理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叫(化学变化)。
2、蜡块在加热时,会从(蜡块)变成(蜡油),冷却时会从(蜡油)变成(蜡块)。
3、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可以从(颜色改变)、(沉淀生成)、(气体产生)、(温度变化)、(性质改变)等现象加以判断。
4、像蜡烛融化,白糖融化,易拉罐变形,铁熔化等,仅仅是外形和形态发生变化,但是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像白糖加热至焦黑,蜡烛燃烧,面粉做成馒头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
6、(水中有盐)、(铁制品表面不干净)、(铁制品表面粗糙)等也容易使铁生锈。
7、铁在含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水里很容易生锈,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以胀大(8倍)。
8、不同的金属绣的颜色不同,铜锈是(绿色),铁锈是(赤色),铝锈是(黑色)。
9、金属在有(水)、(空气)、(酸)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10、(锈)是铁变化后产生的新物质。
11、像白醋这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
12、像(碱水)这样能使紫甘蓝水(绿)的物质,叫做(碱性物质)。
13、像(紫甘蓝水)这样能检验其它物质酸碱性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14、物质可以分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两大类,酸性物质有(酸味),碱性物质有(涩味)、(滑腻感)。
像呕吐时,胃里有(酸水),剧烈运动时感到(肌肉酸痛),橙子、西红柿含有(维生素C),蔬菜中含有(叶酸),它们都是(酸性)物质。
15、用肥皂洗手会有(滑腻感)的感觉,吃未熟透的柿子会感到有(涩味),因为柿子和肥皂里有(碱性物质)。
16、家用清洁剂大多是(碱性物质)物质,做面包用的小苏打是(碱性)物质,化肥有的是(酸性的)、有的是(碱性的),因为不同的植物喜好不同的酸碱性土壤。
17、竹子喜好(碱性)土壤,如果淋了酸雨,它就会大面积死亡;杜鹃花喜好(酸性)土壤,如果发现它叶瓣发黄发枯,就说明土壤可能偏(碱性),需要喷洒偏酸性的(硫酸亚铁)。
18、盐碱地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追加(硫酸亚铁)来改良土壤。
19、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剂)清洗。
洗涤油污和水彩颜料用(肥皂)效果最好;洗菜汁、蓝黑墨水用(洗衣粉)效果最好;洗涤果汁需要用(专用洗涤剂);洗涤血渍需要用(加酶洗衣粉)。
20、对于油污,仅用(水)是洗不干净的,用(肥皂)则可以洗干净。
因为溶解在水中的(肥皂)就像一个人,一只手拉着(油),另一只手拉着(水)。
当我们揉搓衣物时,肥皂渗透到(织物)和(油污)中间,拉着油污(投身)到水中,这样原来不相溶的油和水,就变成了(油水交融)的污水了。
21、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洗衣服用(洗衣粉)和(肥皂)。
22、污水会使水中的藻类植物大量(繁殖)而污染水域。
二、简答题
1、物质变化可分为哪两类?区别是什么?
答:物质变化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物理变化的依据是什么?举例说明
答:物理变化证据:仅仅是形态发生变化。
铁水变成钢锭,水的三态变化,压扁饮料罐,加热白糖至溶化,蜡块溶化成蜡油,蜡油凝固成蜡块。
3、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举例说明
答:化学变化依据:①颜色改变;②产生沉淀;③产生气泡;④发光发热;⑤性质变化。
①树叶颜色变化,白糖加热至焦黑。
依据:颜色发生改变
②往澄清石灰水中吹气。
依据:产生沉淀
③在碱中倒入大量白醋产生大量气泡,把鸡蛋放入白醋里发现蛋壳上产生气泡,盐酸滴在石灰石上发现有气泡产生。
依据:产生气泡
④火柴燃烧,蜡烛燃烧。
依据:发光发热
⑤面粉做成馒头。
依据:性质改变。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依据:颜色改变、性质改变
4、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试举例说明?
答:铁生锈主要与水、空气、酸、碱、盐等因素有关。
如长年在盐碱滩里的手推车锈得比陆地上更快,原因就是盐碱滩上有大量的盐水以及潮湿的空气,时间久了,手推车就会受到腐蚀而迅速锈掉。
5、生活中有哪些防锈方法?
答:常用的有擦干、喷漆、电镀、涂沥青、覆盖搪瓷、加覆盖膜,还可以加入其他物质制成不锈钢。
6、比较铁与铁锈的不同点?
答:①、颜色不同:铁是银白色,铁锈是暗红色
②、光泽不同:铁有光泽,铁锈没有光泽
③、软硬不同:铁坚硬,铁锈疏松易脱落
7、什么是酸性物质、碱性物质、酸碱指示剂?
答:①像白醋那样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叫酸性物质。
②像碱水这样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叫碱性物质。
③像紫甘蓝水这样能够检验其他物质酸碱性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8、衣服上的油污是如何被洗干净的?(说明肥皂去污的原理?)
答:对于油污,单用水是洗不干净的,用肥皂水则可以洗干净,这是因为溶解在水中的肥皂就像一个人,一只手拉着油,一只手拉着水。
当我们揉搓衣服时,肥皂渗透到织物和油污中间,拉着油污“投身”到水中。
这样原来不相溶的油和水,就变成“油水交融”的污水了。
随着多次漂洗、拧干,也就洗干净了。
9、在做“洗涤用品去污效果的对比试验”中,我们要控制哪些条件?
答:①用水量一样多;②污物大小一样;③洗涤剂用量一样多;④洗的时间要一样长;⑤用的力要一样大。
所不同的是洗涤剂的品种不同。
10、请你写出用紫甘蓝水做试剂的四个步骤?
答:①、将紫甘蓝(约50克)撕成小碎块,装入厚的透明的塑料袋中;
②、往塑料袋中加入半杯温水(约50-60摄氏度);
③、握住袋口,反复挤压菜叶3-5分钟,直到流出紫色的水为止;
④、将紫甘蓝水倒入小烧杯中。
11、当杜鹃花花瓣逐渐发黄发枯,可能原因是土壤偏碱性。
该怎么做?
答:杜鹃花喜好酸性土壤,这是可以给杜鹃花施酸性肥料或者喷洒酸性的硫酸亚铁等,然后观察杜鹃花的变化。
12、揭示变色花的秘密。
答:花瓣变红是因为紫甘蓝水遇到酸性物质会变红。
叶子变绿是因为紫甘蓝水遇到碱性物质会变绿。
13、常见的几种洗衣用的洗涤用品
答:洗衣粉、肥皂、肥皂粉、洗衣液、洗涤剂等。
14、如果对比不同洗涤用品洗涤效果实验中上的布条污物一种是油污,另一种是墨迹,会发现:布条上的油污在肥皂水中消失的快,在洗衣粉水消失的慢;布条上的墨迹在洗衣粉水中消失的快,在肥皂水中消失的慢。
三、实验题
1、蜡烛变化的实验
研究问题:蜡烛变化的实验
实验材料:蜡烛、烧杯、澄清石灰水、酒精灯、
三脚架、石棉网、燃烧皿(白瓷)
实验步骤:⑴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⑵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的上方;⑶将一只白瓷的燃烧皿盖在火焰上方,过一会取下白瓷燃烧皿,观察它的底部。
我的发现:干燥的烧杯内没有什么;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有混浊物质产生;白色燃烧皿底部有黑物质。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后生成一种新的物质。
2、设计铁钉生锈的实验
研究问题:铁钉生锈的实验
实验材料:几根铁钉、几个试管、少许油
实验步骤:⑴把铁钉放在空试管里;⑵把铁钉放在装满水的试管里,加一点油;
⑶把铁钉放在有一半水的试管里。
我的发现:铁钉放在空试管里没有生锈;铁钉放在装满水,加一点油的试管里生锈了,但速度较慢;铁钉放在一半水的试管里生锈了,且速度较快。
实验结论:铁钉放在有空气和水的条件下容易生锈。
3、设计对比洗涤用品的去污效果的对比试验
研究问题:对比洗涤剂的去污效果
实验材料:烧杯、洗衣粉、肥皂粉、
玻璃棒、带有不同污渍的布条
实验步骤:⑴往2个装有同样多水的烧杯里分别放入一勺洗衣粉和一勺肥皂粉,分别搅拌3分钟;⑵每组选择一种污物的布条,分别浸泡在2种溶液中;⑶观察布条上污物的变化,填写实验记录。
实验结论:不同的污渍需要用不同的洗涤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