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第三季度多重耐药菌监测总结

合集下载

5种主要多重耐药菌监测统计分析

5种主要多重耐药菌监测统计分析

5种主要多重耐药菌监测统计分析骆朝京;王柏莲;韦惠;黄少刚【摘要】目的回顾分析5种主要多重耐药菌监测数据,给临床防控多重耐药菌提供参考.方法应用统计学回归模型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该院临床标本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的检出率、院内感染、抗菌药物联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天数和住院天数等指标.排除重复检出菌株、其他类型的多重耐药菌和多重感染的病例,分成耐药组和非耐药组.结果监测时段内,5种多重耐药菌检出率较高的为CRAB (29.77%)、MRSA (21.85%);检出率能正向影响院内感染(影响系数为4.456>0,P<0.05);耐药组抗菌药物联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天数、住院天数均高于非耐药组(P<0.05).结论CRAB和MRSA检出率居高,给临床防控工作带来压力;多重耐药菌感染可导致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率增高及住院天数的延长.【期刊名称】《检验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8(015)018【总页数】3页(P2719-2721)【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抗菌药物【作者】骆朝京;王柏莲;韦惠;黄少刚【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感染管理科,南宁530199;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检验科,南宁530199;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药剂科,南宁530199;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信息科,南宁5301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5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是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定义为主要包括的多重耐药菌。

现目标监测分析5种主要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院内感染、抗菌药物联用和住院天数,给临床防控多重耐药菌提供参考。

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报告

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报告

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报告1. 引言多重耐药菌是指在不同类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其耐药性对临床治疗构成了严重挑战。

为了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和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旨在总结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分析的结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目标性监测方案2.1 监测对象本次目标性监测主要以与医院感染相关的细菌为研究对象,包括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等。

2.2 数据收集通过收集不同医疗机构的临床样本,如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并采用规范化的方法进行菌种鉴定,并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测试。

同时,统计不同细菌菌株的耐药情况和流行趋势。

3. 目标性监测结果3.1 菌株分布通过对收集到的样本进行分析,发现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是临床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株。

3.2 耐药性分析针对不同菌株,我们进行了抗菌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显示多重耐药菌株对多种抗生素表现出明显的耐药性。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呈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呈多重耐药。

3.3 流行趋势分析通过对多个时间段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趋势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这意味着多重耐药菌在医疗环境中的传播和感染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4. 目标性监测分析4.1 主要问题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和传播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滥用和误用抗生素、不合理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医疗机构感染控制不严格等。

4.2 风险评估通过对目标性监测分析的数据进行评估,我们发现多重耐药菌对临床治疗的影响和挑战越来越大。

这不仅会导致治疗方案受限,还可能增加临床感染的风险和死亡率。

4.3 建议和措施为了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和感染,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4.3.1 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医疗机构应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内涵培训,明确医生对抗生素使用的指导原则,减少滥用和误用抗生素的现象。

2016年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

2016年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

2016年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2016年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成员单位共有1 412所医院,其中上报数据医院共1 397所。

上报数据的成员单位中二级医院376所,三级医院1 021所;经过数据审核,纳入数据分析的医院共有1 273所,其中二级医院322所,占25.3%,三级医院951 所,占74.7 %。

本报告来自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的监测数据,此期间上报非重复细菌总数为2 727 60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794 073株(占29.1%),革兰阴性菌1 933 532株(占70.9%)。

革兰阳性菌排前五位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56 716株(占32.3 %),表皮葡萄球菌95 698株(占12.1%),粪肠球菌76 664株(占9.7%),屎肠球菌73 469株(占9.3%)和肺炎链球菌72 293株(占9.1%)。

革兰阴性菌排前五位的是:大肠埃希菌575 494株(占29.8%),肺炎克雷伯菌381 198株(占19.7%),铜绿假单胞菌246 242株(占12.7%),鲍曼不动杆菌208 689株(占10.8%),阴沟肠杆菌78 131株(占4.0%)。

菌株主要来源于痰标本(1 111 456 株,占40.8%)、尿标本(499 362株,占18.3%)和血标本(268 114株,占9.8%)。

抗菌药物敏感性判断采用CLSI2015标准,按全国及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进行分析,结果如下:一、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全国平均检出率为34.4%,较2015年下降 1.4%;不同地区MRSA检出率为20.2%~48.8%,其中上海市最高,为48.8%,山西省最低,为20.2%(图1)。

图1 不同地区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情况二、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 ) 全国平均检出率为77.5%,较2015年下降了1.9%;不同地区MRCNS 检出率为66.3%~83.3%,其中陕西省最高,为83.3%,黑龙江省最低,为66.3%(图2)。

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报告

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报告

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报告一、引言多重耐药菌(MDR)在临床医学中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了加强对MDR的监测和控制,本次报告对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二、目的本次目标性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多重耐药菌在不同地区的流行情况、分析其耐药机制以及寻找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通过监测分析,可以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为临床治疗和公共卫生决策提供参考。

三、监测方法本次目标性监测采用以下方法:1. 临床标本收集:选择不同类型的标本,包括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从不同医院的患者中进行采集,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2. 菌株分离和鉴定:将采集到的标本进行菌落分离和纯化,使用传统方法或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菌株的鉴定,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3. 药敏试验:采用标准的药敏试验方法,测试不同菌株对多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记录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抗生素的抑菌环直径,为后续的耐药机制分析提供参考。

四、监测结果根据本次目标性监测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多重耐药菌的流行情况:在不同地区的医院,MDR感染范围广泛,涉及多个临床科室和不同类型的标本。

耐药菌株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但普遍存在。

2. 耐药机制分析:通过对不同MDR菌株的耐药机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耐药基因的传播是导致MDR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中,耐药基因的水平传播和可移动性基因元件的介导共同促进了MDR菌株的形成。

3. 治疗方法:根据对多重耐药菌的药敏试验结果,我们发现MDR菌株对大部分传统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

因此,应该优先选择其他治疗手段,如联合用药、靶向治疗和药物修饰等。

五、建议针对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的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监测:不同地区的医院应建立多重耐药菌的监测网络,及时、准确地报告MDR的感染情况,以便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

2. 提高临床规范:医疗机构应加强规范化操作,严格执行手卫生、消毒灭菌和患者隔离等措施,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2016年上半年细菌耐药监测分析报告

2016年上半年细菌耐药监测分析报告

2016年上半年细菌耐药监测分析报告XXX在2016年上半年进行了细菌耐药监测统计分析。

由于就诊病人不断增加,疾病谱不断扩大,细菌耐药现象逐渐加重,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挑战。

为了满足医院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检验科大力加强了业务能力提升,着重加强微生物室新技术的引入,新设备的投入,持续派出科室骨干人员参与微生物研究班、上级医院进修等一系列业务提升方式,使得微生物的业务范围和检验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

根据医院统计数据,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大幅提高,送检标本合格率也不断提升。

在2016年上半年,微生物及药敏实验送检率、阳性标本检出率均大幅提升。

由于致病菌检出数量及检出率的不断持续提升的趋势,我院主要感染致病菌的种类也发生了大的变化,尤其是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的大幅增加,其中以重症医学科尤为严重,其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占全院检出已超过70%。

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在我院分离率上半年也在增加,并出现了多重耐药,对我院的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及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考验。

为了提高临床初期经验用药的成功率,全面的抗生素使用规范提供一份有科学价值的参考依据,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尽可能减少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流行传播,有效帮助耐药患者提高治疗效果及治愈率,检验科对2016年上半年(1-6月)细菌药敏实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比2015年的细菌耐药情况,做出了此报告。

监测范围为所有来我院就诊的门诊、急诊及住院患者身上分离到的细菌(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的重复菌株,即当同一患者连续多次从同一部位分离到相同的细菌时,只将其第一次分离到的那株细菌纳入监测范围)。

判断标准为抗微生物药物敏感实验的执行标准,根据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抗菌药物敏感实验标准文件M02-A12,M07-A10和M11-A8 [2016年1月更新版本]。

在临床总分离菌菌种分布情况中,共分离到831株细菌,非重复分离62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36.39%(226/621),格兰阳性菌占63.61%(395/621)。

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总结

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总结

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总结
细菌耐药性是当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了及时监测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情况,各国纷纷开展了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一下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的一些重要成果和经验。

首先,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

这个体系应该包括从样本采集到实验室检测再到数据分析和报告的全过程,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监测工作还需要与临床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部门进行密切合作,及时共享监测数据和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其次,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需要关注多种细菌和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除了常见的耐药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外,还需要关注一些罕见的细菌和新型的耐药机制,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同时,监测工作还需要关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耐药情况,以便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

最后,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需要及时发布监测结果和预警信息。

一旦发现某种细菌或某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出现变化,就需要及时向社会公众和医疗机构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大家加强防控措施,避免细菌耐药性的进一步传播和扩散。

总之,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需要各国政府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

只有及时监测和有效控制细菌耐药性,才能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多重耐药管理年度总结(3篇)

多重耐药管理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细菌耐药性的不断产生,多重耐药菌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

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我院在2023年全面开展了多重耐药菌管理相关工作。

二、工作内容1. 组织培训:我院组织了多次多重耐药菌管理培训,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授课,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2. 制定制度: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医院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包括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隔离、消毒、预防等。

3. 加强监测:建立健全多重耐药菌监测体系,对全院所有科室进行多重耐药菌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

4. 强化隔离: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患者的隔离措施,确保患者与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及环境的安全。

5. 加强消毒:对病房、手术室等易感区域进行严格的消毒,降低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风险。

6. 规范用药: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确保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7. 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管理等方面的效率。

三、工作成效1. 提高了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的认识和防控能力,降低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

2. 规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减少了不合理用药现象。

3. 优化了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管理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4. 加强了医院感染防控,保障了医疗安全。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部分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的认识不足,防控意识有待提高。

改进措施:继续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2. 部分科室多重耐药菌监测力度不够,监测结果不够全面。

改进措施:加强对科室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的督导,提高监测质量。

3.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仍需加强。

改进措施:继续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五、展望2024年,我院将继续加强多重耐药菌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具体措施如下:1. 深入推进多重耐药菌管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防控能力。

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总结

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总结

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总结
细菌耐药性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对公共卫生和临床治疗都造成了
极大的挑战。

为了及时掌握细菌耐药性的情况,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开展了大量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现在我来对这些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建立了完善的细菌耐药性监测体系,包括了样本采集、实验室检测、数据分析等多个环节。

通过这一体系,我们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各类细菌的耐药性情况,为后续的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我们对不同类型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监测,包括了革兰氏阳性菌、革兰
氏阴性菌等。

通过监测,我们发现了一些细菌对某些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这为我们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此外,我们还对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的细菌耐药性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

通过这些比较,我们发现了一些地区或机构的细菌耐药性较高,这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地区或机构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最后,我们将监测结果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通报,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
措施,希望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防控工作。

综上所述,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它能够帮助我们
及时了解细菌耐药性的情况,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

我们将继续加强这项工作,为保障公众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第三季度多重耐药菌监测总结一、多重耐药菌分布情况2015年第三季度全院共检出多重耐药细菌61株,较第二季度42株相比减少19株。

具体分布情况见图1:图1 2015年第三季度多重耐药菌分布情况表1 2015年第一、二、三季度主要多重耐药菌对比情况多重耐药菌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第三季度株数 构成比 株数 构成比 株数 构成比 大肠埃希菌 15 25.86% 8 19.05% 21 34.43% 铜绿假单胞菌 11 18.97% 11 26.19% 17 27.87% 肺炎克雷伯菌 8 13.79% 11 26.19% 12 19.67% 鲍曼不动杆菌17 29.31% 3 7.14% 5 8.19% MRSA0 0.00%1 2.38%5 8.19%2015年第三季度共分离出致病细菌297株,其中多重耐药菌61株,构成比为20.54%;与第二季度对此情况见表2。

第三季度主要致病细菌与多重耐药菌分析见图2:表2 第三季度多重耐药菌构成比与第二季度对比情况时间细 菌构成比致病菌株多重耐药菌株第二季度217 42 19.35% 第三季度297 61 20.54% 图2 第三季度主要致病细菌与多重耐药菌对比分析二、主要多重耐药菌药敏结果分析:1.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其中20株产ESBLs)药敏结果:2015年第1-3季度大肠埃希菌药敏谱变动情况药物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敏感敏感敏感亚胺培南93.3% 100% 100% 厄他培南80% 100% 100% 呋喃妥因40% 37.5% 71.5% 阿米卡星73.3% 50% 71.4% 头孢替坦60% 75% 61.9%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53.3% 62.5% 47.6% 复方新诺明13.3% 37.5% 9.5% 妥布霉素33.3% 12.5% 0%氨苄西林0% 0% 0%环丙沙星0% 0% 0%头孢曲松0% 0% 0%氨曲南0% 0% 0%头孢唑林0% 0% 0%头孢吡肟0% 0% 0%庆大霉素26.7% 25% 0%左氧氟沙星0% 0% 0%头孢他啶0% 0% 0% 氨苄西林舒巴坦0% 0% 0% 头孢噻肟0% 0% 0% 本季度分离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全部敏感,与第一、二季度相比,对部分抗菌药物的敏感率相对升高。

2.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2015年第1-3季度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谱变动情况药物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敏感敏感敏感阿米卡星18.2% 45.5% 64.7%庆大霉素0% 0% 17.6%环丙沙星0% 0% 11.8%妥布霉素0% 0% 11.8%左氧氟沙星0% 0% 11.8%头孢他啶9.1% 18.2% 11.8%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8.2% 27.3% 11.8% 亚胺培南0% 0% 5.9%氨苄西林0% 0% 0%头孢曲松0% 0% 0%呋喃妥因0% 0% 0%复方新诺明0% 0% 0%头孢替坦0% 0% 0%头孢唑林0% 0% 0%头孢吡肟45.5% 36.4% 0% 氨苄西林舒巴坦0% 0% 0%本季度分离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敏感率最高,为64.7%。

对其它抗菌药物敏感率较第一、二季度有明显不同。

3.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其中10株产ESBLs)药敏结果:2015年第1-3季度肺炎克雷伯菌药敏谱变动情况药物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敏感敏感敏感阿米卡星62.5% 27.3% 75% 厄他培南50% 27.3% 75% 亚胺培南50% 27.3% 75% 头孢替坦50% 27.3% 66.7%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7.5% 18.2% 66.7% 庆大霉素12.5% 0% 25% 妥布霉素25% 0% 8.3% 左氧氟沙星0% 0% 0% 呋喃妥因0% 0% 0% 头孢他啶0% 0% 0% 氨苄西林0% 0% 0% 复方新诺明0% 0% 0%氨曲南 0% 0% 0% 头孢唑林 0% 0% 0% 头孢吡肟 0% 0% 0% 环丙沙星 0% 0% 0% 头孢曲松 0% 0% 0% 氨苄西林舒巴坦 0% 0% 0% 头孢噻肟 0% 0% 0%从第三季度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亚种药敏结果分析,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有耐药趋势,但是与第一、二季度相比,抗生素敏感率有所上升。

4.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药敏结果:2015年第1-3季度鲍曼不动杆菌药敏谱变动情况药 物 第一季度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敏感敏感敏感 复方新诺明 0% 33.3% 80% 妥布霉素 0% 0% 60% 庆大霉素 0% 0% 60% 左氧氟沙星 0%0% 0% 氨苄西林0%0%0%环丙沙星0% 0% 0%头孢曲松0% 0% 0%呋喃妥因0% 0% 0%亚胺培南0% 0% 0%氨曲南0% 0% 0%头孢替坦0% 0% 0%头孢唑林0% 0% 0%头孢吡肟0% 0% 0%头孢他啶0% 0% 0%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0% 0% 0%氨苄西林舒巴坦0% 0% 0%本季度检出鲍曼不动杆菌对少数抗菌药物敏感,与第一、二季度相比,有明显不同。

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药敏结果:从以上主要多重耐药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可以看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虽对包括β-内酰胺酶抑制剂在内的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但是碳青霉烯类药物仍为治疗此类细菌感染的有效药物;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三代头孢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亚种出现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菌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万古霉素为治疗MRSA 感染的有效药物。

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复杂性、难治性,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要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三、多重耐药菌检出标本分布情况:本季度多重耐药菌标本共61份,其中痰标本31份,构成比为50.82%;2015年第1-3季度多重耐药菌标本对比情况见表3;2015年第1-3季度血标本送检情况对比情况见表4。

表3 2015年第1-3季度多重耐药菌标本对比情况标本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数目构成比数目构成比数目构成比痰44 75.86% 28 66.67% 31 50.82%尿9 15.52% 4 9.52% 12 19.67%分泌物 3 5.17% 2 4.76% 8 13.11% 全血0 0% 5 11.91% 5 8.2%脓 2 3.45% 3 7.14% 5 8.2%表4 2015年第1-3季度血标本送检情况对比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送检标本245 266 375阳性标本15 25 47阳性率 6.12% 9.4% 12.53%四、多重耐药菌科室分布情况:本季度多重耐药菌分布于16个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检出较多的科室为神经外科及ICU,分别为17株、10株,具体情况见图3,第1-3季度多重耐药菌科室分布情况见表5图3 2015年第三季度多重耐药菌科室分布情况表5 2015年第1-3季度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分布情况科 室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数值 构成比 数值 构成比 数值 构成比 神经外科 13 22.41% 20 47.62% 17 27.87% ICU 20 34.48% 3 7.14% 10 16.39% 外二科 1 1.72% 2 4.76% 5 8.19% 呼吸内科 7 12.07% 3 7.14% 5 8.19% 内分泌科 1 1.72% 1 2.38% 4 6.56% 康复科 5 8.62% 5 11.9% 4 6.56% 骨手外科 3 5.17% 1 2.38% 4 6.56% 消化内科 0 0% 2 4.76% 3 4.92% 外三科 0 0% 0 0% 2 3.28% 肿瘤内科 0 0% 1 2.38% 1 1.64% 新生儿 0 0% 1 2.38% 1 1.64% 心内科 0 0% 0 0% 1 1.64% 神经内一科 3 5.17% 1 2.38% 1 1.64% 神经内二科 2 3.45% 0 0% 1 1.64% 泌尿科 3 5.17% 0 0% 1 1.64% 产一科 0 0% 0 0% 1 1.64% 急诊内科0%24.76%0%合计58 100% 42 100% 61 100%五、多重耐药菌检出主要科室细菌分布情况:1.神经外科多重耐药菌分布:本季度神经外科检出多重耐药菌17株,与第二季度相比减少3两株。

2015年第1-3季度多重耐药菌变化情况见表6表6 神经外科第1-3季度多重耐药菌变化情况细菌种类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铜绿假单胞菌 6 8 8肺炎克雷伯菌亚种 5 8 5 大肠埃希菌0 2 4鲍曼不动杆菌 2 0 0粘质沙雷氏菌0 1 0阴沟肠杆菌0 1 0合计13 20 17 2.ICU多重耐药菌分布:本季度ICU共检出多重耐药菌10株,与第二季度3株相比增加7株。

这10位病人多因脑出血、颅内占位及外科手术后转入ICU,病情较重。

ICU多重耐药菌株分布情况见图4图4 ICU多重耐药菌株分布情况六、存在问题:1.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多是经验性用药;未及时送检相应标本,根据药敏结果指导用药。

2.接触隔离医嘱未及时开出,耐药病程记录太过简单,甚至有个别科室在接收到多重耐药菌病人药敏结果后,仍未变更抗生素使用。

3.交接告知制度落实不到位,晨会交接班无记录;特别是病人转科、外出检查、手术时未履行告知制度,不能有效阻断传播途径。

4.个别科室观念淡漠,对多重耐药菌认识不到位,对多重耐药菌定义模糊。

5.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致使耐药菌随着医务人员的手传播。

6.病人使用的低中度危险性物品(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未专人专用,且病人使用后,消毒不彻底。

7.护工、保洁对多重耐药菌病人周围环境消毒执行不到位。

8.对患者、家属及陪伴人员宣教不到位。

七、整改措施:多重耐药菌防控如何“标本兼治”(一)治本: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耐药菌产生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放射、超声等影像学结果,诊断为细菌、真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而定。

对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尤其是血液等无菌部位标本)送病原学检测,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并据此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