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国1031县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衡水一中初中历史教案模板

衡水一中初中历史教案模板

衡水一中初中历史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史实,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概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主要史实。

2. 重点知识点:(1)夏商西周:夏朝的建立与灭亡、商朝的兴衰、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2)春秋战国: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诸侯争霸战争、战国改革与变法。

(3)秦汉:秦朝的统一与灭亡、汉朝的兴衰、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4)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鼎立、两晋南北朝的更替、民族融合与分裂。

(5)隋唐五代十国: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唐朝的兴衰、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

(6)宋元明清:宋朝的兴衰、元朝的统一与灭亡、明朝的兴衰、清朝的兴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中国古代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梳理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

3. 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现象,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试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成绩:评估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史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历史知识。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教育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教育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教育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利国为民的重要性,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讲解课文《利国为民》的内容和主旨。

2. 研究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如“利国为民”、“奉献”、“忠诚”等。

3.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4. 讨论研究利国为民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利国为民的兴趣。

2. 阅读:分组阅读课文《利国为民》,让学生理解文中情节以及作者的意图。

3. 讲解:重点解释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拓宽词汇量和表达能力。

4. 理解: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帮助他们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5.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利国为民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实践。

6. 总结:概括本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利国为民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发言质量等。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练作为作业,评价学生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章和书籍,加深对利国为民的理解和认识。

2.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惯。

3. 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项目,探究具体案例中利国为民的具体实践和应用。

六、教学资源1. 课文《利国为民》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3. 讲义和练题4. 社区服务活动安排5. 相关书籍和阅读材料。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教案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 17课内战烽火枣庄市第26中学黄西刚课型:新授课教学模式:四环节教学模式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基本史实: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的爆发;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进行的一系列努力和斗争,如重庆谈判,以及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相关情况,进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透过事物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相关图片和视频材料,使学生初步具备通过图画和视频材料获取知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资料,认识美蒋勾结的实质、中共的正确对策,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的努力;通过学习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史实,认识中共分析时局的准确性和作战方针方法的正确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民党反动派独裁内战的反动本性,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

(2)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的努力,感知和平来之不易。

达成共识:改善国共关系是实现国内和平的基础。

得民心者得天下。

【教学重点】“重庆谈判”是本课的重点。

它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在谈判桌上的政治较量,是蒋介石为掩盖其发动内战的真相而实施的政治阴谋。

通过学习重庆谈判,还可以让学生更加坚定对党的信念和拥护党的领导,因此重点讲解。

【教学难点】“挺进大别山”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开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挺进大别山——战局发生变化、由守转攻时机成熟【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八年抗战,中华民族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当时放眼我们整个中华大地,除了胜利的狂欢,更多的是衰败的经济,凋敝的民生,停滞的教育,流离失所的人民。

七年级上册思品日新又新我常新公布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思品日新又新我常新公布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思品《日新又新我常新》公布课教学设计七上第五课第一框《日新又新我常新》教学设计河北省保定市回民中学刘秀继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目标:能用进展的目光主动踊跃地熟悉自我,在全面熟悉自我的基础上,树立自信心,从而形成正确的人一辈子奋斗目标。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正确熟悉自我的方式,提高正确分析、评判自己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人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了解正确熟悉自己的几种适当途径。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正确熟悉自我不仅关系到学生对后续知识的认知,而且对走好尔后的人一辈子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故是重点。

如何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行动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式实践调查法、活动探讨法、集体讨论法四、学习方式社会实践、分析归纳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讨法、总结反思法五、课前预备全班分三组,将本课内容设计成“你想了解自己吗”、“你了解自己吗”、“你如何了解自己”三个问题分派给每组,课前指导学生预习讲义、搜集相关资料一起解决本组问题,培育学生合作探讨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组、第二组:在阅读讲义的基础上,采纳小记者采访、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教师指导学生整理调查结果,针对调查反映出的问题引发质疑,组织语言,用小教师的形式明确学会正确熟悉自己利于成长,是自身进展的需要,有其重要意义,而且熟悉自己是不受年龄限制的,人们天天都在不断地熟悉自己。

第三组: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采纳小记者采访的方式对在第二组调查中显现的问题进行帮忙,由此分析出正确熟悉自我的含义、方式及应注意的原那么。

六、教学进程(一)同窗来信,导入新课(来自一名中学生心灵的呼唤)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变得愈来愈关注自己了。

我有时在想:我是如何的一个人?他人是如何看我的?我以后能干什么?等等。

今天,在下学的路上,我还下意识地把自己和同窗比较了一番,我哪点比她强,是学习、是衣服……因为想问题,走路不警惕,差点和他人撞了。

我这么关注自己正常吗?我该如何办?教师:针对同窗的困惑,咱们班的同窗展开了调查,下面是各小组调查的结果。

天津市宝坻区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疆域(第3课时 行政区划)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天津市宝坻区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疆域(第3课时 行政区划)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3课时行政区划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

2.记住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全称、简称及行政中心。

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通过分析、比较、探究获取新知。

同时,通过游戏比赛法、歌谣记忆法等学习34个省级行政区域。

2.反复读图,掌握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分布。

培养学生读图、拼图、填图、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我国行政区划,了解香港、澳门和台湾都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的统一、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责任感。

重点了解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难点识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及行政中心所在地在地图上的位置。

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我国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到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

为了便于国家对各地进行行政管理和领导,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就要进行行政区域的划分。

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国的行政区划。

二、讲授新课设问:七年级刚开学时,学校对同学们进行了分班,分班后班主任又在班内进行分组,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便于管理。

提问: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我国也进行了进一步划分,我们叫做行政区划,我国行政区划分几级?学生: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市、自治县)、乡(镇、民族乡)三级行政区划。

设问:读图中张力和加依娜尔两位同学的对话,说说你的家乡。

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展示。

提问:介绍家庭住址时一般按照三级行政区划来说明。

过渡:行政区划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会用到,更是我们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

在三级行政区划中,最重要的是省一级的行政区域,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和位置。

提问:读图1.7“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请同学们在图中找一找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域,有多少个?其中有多少个省?多少个自治区?多少个直辖市?多少个特别行政区?学生: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其中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八年级历史第17课教案范文

八年级历史第17课教案范文

八年级历史第17课教案范文八年级历史第17课教案1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课程目标: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x 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x藏和平解放。

通过学生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概述能力;指导学生讨论x藏解放的策略,培养其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或相关的影视资料,分小组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组织学生讨论中央解决x藏问题时,为什么要一面进军、一面力争和平解放,认识历史问题特别是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了解开国大典具体史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民革命的历程,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明白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简介课本封面,引入新课。

回忆旧知。

从国旗或国歌导入。

讨论:百年中国——1901年的中国与2001年的中国在哪些方面有明显的不同?百年巨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开国大典教师简要补充七届二中全会的有关知识。

绘制图表:填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成立新中国做的准备工作。

课堂小绘画:你能准确地画出我们的国旗吗?(1949年公布的《国旗制法》规定:国旗为红色长方形,长与高为三与二之比。

红旗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四颗,其中一星较大,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

四星较小,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一,环拱于大星之右,并各有一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

)小议论:第一届政协筹备会议期间,画家徐悲鸿提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作国歌,得到周恩来和其他与会者的肯定。

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

他们认为,革命已经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不应当再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如果选用这首歌作国歌,也要修改歌词。

后经代表们讨论,决定还是用原来的歌词。

请议一议,为什么还要用原歌词好?材料分析: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

观看《开国大典》录像片段,交流感受,谈谈你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幕是什么?模拟直播:如果你是一位在现场的记者,你会怎样向人们介绍开国大典的盛况?你能想象一下毛泽东当时的心情吗?你知道吗:在开国大典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54尊礼炮齐鸣28响。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五上第10课《幅员辽阔的祖国》教学设计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五上第10课《幅员辽阔的祖国》教学设计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五上第10课《幅员辽阔的祖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幅员辽阔的祖国》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五上第10课《幅员辽阔的祖国》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图片和地图,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我国的地大物博,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我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我国疆域的认识较为模糊,对一些地理概念如经纬度、半球等尚不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掌握我国在不同洲的位置,认识经纬度、半球等地理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认识。

2.难点:经纬度、半球等地理概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地域特色。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素材。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准备计时器,用于控制教学环节的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在不同洲的位置。

提问:“我国在哪个洲?它是世界上面积第几大的国家?”2.呈现(10分钟)展示一系列图片,展示我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如经纬度、半球等。

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图片展示了我国的哪些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发一张地图和一些案例资料。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生:齐唱《国歌》
生:思考,回答。
生:思考,回答。
生:合作讨论,自由发言。
生:合作讨论,回答。
生:合作讨论,回答。
生:回答略。
课堂小结
教师点拨,提示,幻灯片显示。
学生集体小结
巩固练习
幻灯片展示:《标准学案》基础巩固、诊断订正题
材料分析题(共2题),教师归纳。
学生课堂完成
课后反思
课题
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设计思路
学生
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本课涉及的三个子目所叙述的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又不全面。学生对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前后对日政策的变化的分析尚存在一定困难。
教材
分析
1931年,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激化。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对峙的单一格局被打破,中国近代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局部抗战时期。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日军不断发动新的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导致中日矛盾最终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课文讲述了三个子目:“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出现危险的开端;“不朽的民族战歌”充分表现了中国各界民众的强烈责任感;“西安事变”国共两党由对抗到合作,揭开了抗日救亡的新篇章。
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什么意义
(幻灯片显示问题和答案)
生:预习教材,完成探究天地。
生:回答略。
生:在课本上找出描绘日军预谋进攻过程的材料和历史照片。
生:学生分析“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内容,完成探究天地。
生:通过“东北三省沦亡形势图”,认识到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是导致东北沦亡的主要因素。直接受害者是劳动人民。
师:日军的侵略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了什么结果谁是直接的受害者
(幻灯片显示“东北三省沦亡形势图”、播放《松花江上》和日军在沈阳向中国军队进攻、日军进入沈阳城、日军杀戮无辜百姓、东北人民抗争的历史图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方案页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研习新课】
教学过程实施页
教一学互动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图纸
本课任务:
一、阅读图纸,分析加工要求
20
EL;
e
o
d
A
Q
TO-!. DIM
技术要求
1、未注尺寸公差按IT9加工;
2、锉削平面的平面度不大于0.04mm ;
3、锐边倒棱或去毛刺;
4、时间定额180分钟。

师---生互动
形式
时间
检查课前准3' 备情
况(教师介绍:课
前我们已将今天练
习课题图发给大家
了,这是你们考工
前最后一张练习
图,也是过去初级
考试的一张图,其
包括角、槽、圆弧
与钻铰孔。

我们先
来看一下图纸上的
加工要求。

_______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分组分析图纸教师
对学生分析结果进T
行评价
学生分析图纸
的基础上分析
加工顺
学生工作页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识读零件图,熟悉零件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

2、 能熟练分析加工工艺、掌握加工步骤、编写加工工序、选择正确的加工路线与合 理的测量方法。

3、 能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做到安全文明生产,养成严谨细致、吃苦耐劳的品质,培 养学生的工人意识、团队协作意识、 7S 管理意识、安全生产意识与质量第一位意识。

课前任务:
1、熟悉图纸
技术要求
1、 未注尺寸公差按IT9加工;
2、 锉削平面的平面度不大于 0.04mm ;
3、 锐边倒棱或去毛刺;
4、 时间定额180分钟。

2、 整理工量具
3、 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
4、 备

T0-2
O
Srf +IH
课堂任务:
一、阅读图纸,分析加工要求
技术要求
1、 未注尺寸公差按 IT9加工;(10: 0.036; 20: 0.052)
2、 锉削平面的平面度不大于 0.04mm ;
3、 锐边倒棱或去毛刺;
4、 时间定额180分钟。

0.
C l 2 A 〃
)2
B
7 1-0. 3
0,02 A
10
0.04 A
二、分析加工工艺,编写加工工艺
1、划线T锯削角T锉削加工角T加工右侧槽T加工R13圆弧T钻铰孔
2、划线T加工右侧槽T锯角T锉削加工角T加工R13圆弧T钻铰孔
三、加工过程中的尺寸测量
1 、确定测量工具
2、两种加工路线的尺寸换算
3、两种加工路线测量比较
4、确定合理加工路线
四、学生练习
五、学生操作过程检测与评价
1 、学生自评、小组长评
2、教师检测与评价
课后任务:完成练习并反思加工尺寸偏差超差原因分析
评价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